|
当公益成为职业
2009
段德峰
致读者
这组文字是为那些正在思考将公益作为自己职
业选择的朋友而写。文章2009年10月首次在
《南方都市报》发表之后,受到不少热心读者
的支持,并给我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将本
文汇总成一个完整的版本就是其中的建议之
一)。毫无疑问,这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公
益职业宝典”,甚至对很多公益职业的重要问
题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展开,所以,严格说来,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未来能不断地去完善
它,为此,我非常欢迎您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批
评指正。当然啦,如果在阅读之后,能对你有
所启发的话,那无疑将是我的莫大荣幸。
目录
致读者 2
公益并非逃离商业世界的避难所 4
“有钱人干的事”? 5
高尚而伟大的信仰和奉献? 5
逃离商业世界纷争的“天堂”? 6
不同的“目的”和“理想” 7
商业与公益很不同吗? 9
组织架构和“产品”生产 10
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 10
为老板“打工”OR“创业” 11“玻璃天花板”与“政治” 12
项目运营 12
从志愿者做起? 13
总是“高尚”且“正确”的吗? 14
美好浪漫的虚假想象 14
中国志愿者领域的致命缺陷 15
公益职业的多项选择题 17
选项1 加入一家国际NGO 18
选项2 加入一家有官方背景的国内NGO 18
选项3 加入一家国内企业或个人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 18
选项4 加入一家国内新兴NGO 19
选项5 加入或创建一家社会企业 19
选项6 创建一家NGO 20
无处不在的NGO 20
五花八门的专业背景 21
无限多项的选择题 21
做一个有效率的公益人 22
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23
学会妥协,并在妥协中坚持底线 23
最致命的挑战——“钱” 24NGO职业空间的乐观预期 25
致谢 26
关于作者 26
Part 1
公益并非逃离商业世界的避难所
我偶尔会见到一些在金融街或者中关村受够了
的朋友,他们下了决心准备脱离世俗纷争。他
们告诉我,已经准备好把余生都投入到公益事
业中去。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已经为
这些人提供了无数次的“免费咨询”。不过,
当我以一种严肃和简洁的语言告诉他们公益领
域的那些琐碎和很务实的事情之后,他们大多
就又选择了继续回去忍受中关村或者金融街老
板们的“嘴脸”。
2009年夏季的一天,我去参加一位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同学的婚礼。我们一帮
从法学院毕业的同学,除了从事公务员或在商业机构任职之外,基本上都是在法律
界从业。当然,你看出来了,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我也应该去那些地方。最起码,
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去一个律所上班,也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去投资银行上班,
很显然,那些至少看上去是“正常且理性”的选择。于是,在过去差不多3年的时
间里,我不断被各类问题包围,除了问为什么到NGO工作之外,最多的就是,你在
NGO上班有没有工资一类有关薪酬福利的问题。
“有钱人干的事”?
对公益职业的最大和最多的两种误解是:一,有钱人干的事情;二,
不拿工资的“高尚奉献”。经常有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在耳边说的一句
话是“等我有钱了一定来做一些公益”;另外一句常常提到的话是“你真高
尚”,或者言称自己“太庸俗”。通常,我对这些善意的褒奖会一笑了之。
但是,有些朋友的褒奖让我觉得实在过分超越了我应该获得的名誉。于是,
我很冷静地告诉他/她:“我并不有钱”。事实上,大多数选择公益作为职
业的人与是否富有或贫困并无本质上的联系。
不过,我必须坦白地说,我在公益机构的薪水虽然比起我在律师事务
所、投行或者跨国公司的同学要少得多,但是,与生活在我们这个还不是很
发达的国家里的多数人相比,我的收入是不能算很低的,更不用说,相比那
些我常常遇到的终年生活在云南和贵州大山里的贫困农民了。但是,与一些
人的看法不同,我一直坚持认为,公益机构的职员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有保障
的薪酬,才有可能确保公益组织更长久和更有成效地持续服务社会,这样也
不至于让公益组织总是面对不确定的员工队伍,那样会导致捐款人的捐款使
用更加没有效率和成果。
当然,我偶尔也会想到去从事一些可能带来更高经济收入的工作,而
且我从来没有排除我会重新进入商业机构的可能性(我从18岁就开始从事销
售工作),但是,一想到我现在的工作能够多少给那些生活在疾病和贫困中
的同胞带来一些希望和安慰的时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动摇了我的其他
一些念头。据我所知,很多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抱有同样或类似的想法。
高尚而伟大的信仰和奉献?
除了钱的问题,就是关于高尚了。每一次当我环顾自己和身边大多数
从事公益工作的朋友的时候,都会清楚地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像别
人夸奖的那样特别高尚和伟大。我个人也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有着坚
定的宗教信仰——其实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和许多选择其他
公益机构的职员有
一个比较稳定和有
保障的薪酬,才有
可能确保公益组织
更长久和更有成效
地持续服务社会
5
职业的人一样,我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项工作。可惜的是,很多人听到
我这样的回答,总是抱着不太相信的样子,他们依然坚持认为我很有钱且很
高尚,或者至少我是某一个善良宗教的信徒。
我之所以从来都不认为从事公益的人就比商业机构的人更为高尚是有
理由的。首先,很多公益机构的捐款大部分是来自于商业机构或者在商业机
构工作的普通人的捐赠。而对于公益机构而言,只是受托来帮助那些真正
“高尚”的捐款者实现他们善良的心愿。当然,我从来不怀疑很多公益人士
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可是,假如你稍微留意一下,很快就会发现,
许多教师(各种教育机构)、互联网的创业者、公务员乃至很多成功的企业家
也从来都不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
坦率地说,就我认识的公益领域的一些人而言,很可能还有一部分不
是单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敬,甚至也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NGO工作可能是他们可以找到的最恰当的谋生手段。信不信由你。另外一
些人,他们其实是在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或许仅仅是追求一
种更为自由的生活,同时能有更多时间生活在广大的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呼
吸一些比北京或广州更为干净的空气(闭上眼睛想想,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福
利!),也或者追求与那些可爱但贫穷的孩子们而不是整天算计股票涨落的
城里人呆在一起。
逃离商业世界纷争的“天堂”?
当然,我也偶尔会见到一些在金融街或者中关村受够了的朋友,他们
下了决心准备脱离世俗纷争。他们告诉我,已经准备好把余生都投入到公益
事业中去。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已经为这些人提供了无数次的“免
费咨询”。不过,当我以一种严肃和简洁的语言告诉他们公益领域的那些琐
碎和很务实的事情之后,他们大多就又选择了继续回去忍受中关村或者金融
街老板们的“嘴脸”。
“毕竟,我们生活在北京”,他们最后告诉我。
所以,我也很积极地鼓励他们,“商业才是改变这个
国家的最重要力量,你们只要在商业机构里做一点哪
怕是小小的善的变革,社会都将因此而受益,这是最
大的公益”,他们于是又很开心地回去了。偶尔他们
会用另外的方式支持我的公益工作,比如成为我团队
的志愿者。
事实上,有一些“顽固分子”并不会轻易听从
我的“忠告”,坚定地要在公益机构找到“心灵和身
体的避难所”。很遗憾,这样的人很多时候会失望而
注意!这里不是天堂
6
归。公益机构从来就不是“天堂”,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而且据
说,政治并不总是美好的。
另外一些商场上的强者——积累了足够让自己“自由”的金钱力量
之后才开始投身公益领域的朋友就很不同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请教我要
不要做公益,只来问我,怎么能做得更好?于是,当我的耳边还回响着
许多人抱怨注册一家公益组织是如何如何困难的余音之时,两位在投行
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朋友,已经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拿到了基金会法人登
记证书,而且据说,整个过程只用了一个多月。
不同的“目的”和“理想”
从事公益的人大多怀抱不同“目的”或“理想”。我曾经遇到过一位
神奇的志愿者,回想起来,我当时之所以从很多候选人之中选她作为志
愿者,可能主要是因为她的简历很“漂亮”,看上去,作为一个大三的学
生,她为这个社会已经做了足够多的服务。所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请她
加入了我们的一个志愿者项目。不过遗憾的是,她只参加了一次活动,后来
无论是电话还是邮件通知她参加活动和工作,她都一概不予回复。直到有一
天,她被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之后,她才突然又出现了,并且
给我来了电话,推荐另外一个她的大学同学,希望能加入我的公益团队做一
年志愿者。她还告诉我,她的这个同学也在准备申请去美国留学……我忽然
就全部明白了。我甚至能够想象这位已经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同学的简历上一
定写有,她曾经为5·12大地震中的某个志愿者团队提供了多少多少的志愿
服务。我现在甚至怀疑,这位同学之前简历上那些光鲜的经历中有多少是真
正的“志愿”工作?
最近遇到的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关于高中生的。与现在大学毕业
之后申请出国留学更为“领先”的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去发达国家读书。
发达国家的大学一般都会要求申请人有公共服务或社区服务的经历,但国内
很多的高中学生其实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的就选择去造假。不过,
上次有个朋友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正在高一读书的儿子推荐一个公益
组织去做志愿者。我很认真地去好几个组织沟通,后来发现,大多数公益组
织,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框架和培训机制,能够吸纳高中生参与公益项目。
后来,我干脆直接帮这些高中生组建一个自己的志愿者团队。于是,我开始
不断地和这些高一的学生开会,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协助启发他
们寻找到工作方向。最终,5个高一学生自己成立了一个叫“沙漠地带”的
环境保护志愿者团体,首先从内蒙古进行考察,并希望最终能够通过自己的
记录和观察,在北京的同学中、乃至更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倡导保护环
境的公益工作。
这是一个多元、充满挑战且有趣的领域。事实上,我至少被不止100
次问到,为什么到NGO工作。通常我会思考一下,根据不同的提问者,做出
或长或短的回答。其实,提问的人,倒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但是随着提
问者的增多,并且提问者的背景越来越多元,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事了一个
“特殊”的行业。我基本是一个很随心的人。不过,当我决定离开自己参与
创办的那家报社,准备加入一家叫Oxfam (乐施会)的公益机构的时候,还是
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基本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从一个以写作为生的新闻职业转向一个主要是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的NGO,
这个理由,到今天看来都还是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不想骗自己也不想骗别
人,其实,我当时就是想做公益,就是想一头扎进大山里,而不是呆在被无
数高楼大厦包围的城市里。其余的,我什么都没有想。
Part 2
商业与公益很不同吗?
公益机构将服务有效提供给受益人,与大多数商
业行为不同的是,在很多公益项目中,购买服务和
接受服务的人被分开了(但是,想想你为你的亲人
购买的保险,受益人和投保人不也是分开的吗)。
如你所知,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一家想要立
足的公司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供
高品质的服务及产品,这点对公益机构和商业公
司一样适用。
说起来,离开媒体已经快3年了。2009年5月,一家杂志的主编,也是我们“映秀·
姚渡之友”公益项目的一位志愿者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忙做一个采访。被采访的
对象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一位研究员,这位研究员和他的同事合作写了
一本新书,书名叫《人道救援物流》。全书的主要内容是谈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商业
机构如何与救援组织(通常是NGO或有政府背景的救援组织)合作有效参与救灾。事
实上,与INSEAD类似,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很多全球一流商学院中,都开设了
NGO管理的课程或者专门针对NGO管理的MBA项目。
组织架构和“产品”生产
你大概看出来了。是的,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的共同点之多,可能仅仅通
过对组织架构的描述,你已经不能辨别出它到底是一个公司还是公益组织。
比如说,一家完善的公益组织,无论它是基金会,还是一家普通的公益行动机
构或者学术研究中心,都必须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团队、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
团队。很显然,与企业要有销售收入一样,一个公益组织也会有自己的筹款部
门。同样的,公司只有向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生存;而公益机构
也必须做到这一点,必须为社会提供恰当的服务“产品”,而生产“产品”的
过程通常与公司类似,包括市场需求的调研和评估、项目的决策审批,以及具
体的实施和执行。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公益项目结束之
后都应当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审计.
公益机构将服务有效提供给受益人,与大多数商业行为不同的是,在很多
公益项目中,购买服务和接受服务的人被分开了(但是,想想你为你的亲人购
买的保险,受益人和投保人不也是分开的吗)。如你所知,在一个充满竞争的
市场上,一家想要立足的公司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供高品质的
服务及产品,这点对公益机构和商业公司一样适用。我们常常在市场上看到
一些很好的产品不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市场份额,惨淡经营。很遗憾,在公益
领域,这种故事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有着良好的公益
理念并多少为社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社会服务的公益组织,由于自己不能
够将对外公共关系和品牌进行良好的管理,最终要么被政府监管部门勒令关
闭,要么没有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捐款人的支持,以致无法维持,也或者由于不
被理解甚至被接受过他们帮助的人扫地出门。
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
如果说到公益组织的财务管理,那就更加直截了当了,总的来说,那就是
一份“普通的”财务工作。我参与工作的一些公益组织的财务经理许多直接
来自于一些大的商业机构,他们每天计算的钱和接触的账本,和过去的工作差
别只是在很小的几个方面。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或许有很
多人不同意我这个看法——公益组织的财务工作人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对
于直接操作公益项目的同事要低很多,所以,聪明的公益组织会安排恰当的时
机和空间,让那些通常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公益项目操作的同事,有机会参与公
益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而使得那些财务或人力资源的同事,有机会了解自己的
工作对这个组织和接受他们服务的人群是如此的重要。
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人力资源。在我看来,公益组织中最具挑战的岗
位之一,大概就是人力资源部门了。我认识的一个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负责
人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案例。他几乎不知道如何与同事沟通,甚至都不知道如
何给自己的直接下属提供恰当的建议。我不知道是不是他糟糕的表现,部分
地导致了这家公益组织的人员流动率在业内一直名列前茅。
除了管理者的个人问题,还有一个挑战在于公益机构实在没有办法用更
多的金钱和更多的职位空间来激励职员,所以如何有效激励职员持续努力地
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比如说,一家国际NGO在北京办公室的入门
级职位一年可能有4万-6万元的收入。而一家普通的本土公益组织可能会比
这个数字少一些。而且,未来增长的空间将非常狭小。
当然,除了全职人员的管理,对于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同事来说,另一个
挑战来自于对志愿者的管理,这可能也是NGO与商业机构最大的差异了。志
愿者是很多公益组织的巨大资源,但是,我已经看到太多失败案例,一无所获
(金钱、经验、成就感)牢骚满腹的志愿者,唉声叹气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大家
都是失败者。
与我在商业机构工作的时候一样,当我作为一家NGO的管理者时,同事的
薪酬总是我必须认真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NGO不仅要考虑招聘到
能力足够的同事,同时,得设法留住他们,并让他们良好成长。最可惜的一种
情形是,同事因为薪酬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而不得已离开组织,而公益
组织又不得已开始重新招聘新人,最终组织的成本会被扩大,而效率将不可避
免地趋于下降。
为老板“打工”OR“创业”
事实上,与商业机构一样,你总是希望会遇到欣赏你的“老板”,当然更
多的时候,很可能事与愿违。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全球最为知名的环境
保护NGO工作,大约大半年前,他与这个NGO的第一份劳动合同到期了,并且他
的“老板”告诉他不会再续约了。这位朋友很沮丧地告诉我,他的领导完全
是个“笨蛋”。事实上,我认识他的领导,不过没有深入交往,我很难判断其
中的是非。不过很显然,中间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位朋友离开之前非常
留恋地告诉我,他是多么喜欢这份工作,多么希望继续从事环保工作。尽管,
聪明的公益组织会
安排恰当的时机和
空间,让那些通常没
有机会直接参与公
益项目操作的同事,
有机会参与公益项
目的执行过程,
11
我知道对他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精通两门外语、有丰富海外教育与工作
经历的人,完全可以得到一份薪酬更高的工作,事实也证明,他离开这个家NGO
以后,马上得到了一份年薪超过20万的工作,比他在NGO的工作多出了70%。
所以,无论如何,请尽量不要把NGO想象成你逃避“商战”的温情港湾,除非,
你自己创立一家新的NGO,那样的话,相信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做的事情并不比创
立一家公司更为容易。所以,尽管你“自由”了。但是,你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玻璃天花板”与“政治”
另外一个可能不太有趣的事情是,很多在跨国公司或外企工作的人都知
道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如果你在外企工作过,或许还真的遇上过一些在你
看来一点都不了解中国(至少不如你了解)的“老外”或者“假洋鬼子”做你
的老板,而且,你可能一开始就意识到,你将永远升不到某一个职位。非常不
幸,根据我有限的观察,NGO领域也是如此,在一些很优秀的国际NGO中也存在
这样的情况。而且与跨国公司发生的那些故事如出一辙。
当然,你也会和我一样,偶尔听说跨国公司的会议是如何如何的多,我就
听到一位在全球最大的日化用品公司工作的朋友抱怨,每天差不多要开10个
会。是啊,这么多会议,着实够累的。不过,很不幸,很多NGO也是这样的。
总有一些好心的朋友提醒我,NGO不会有商业机构那么多的利益争斗。
因此,关系还是会单纯得多。是的,在一家治理完善的NGO,你争得再凶猛,薪
水可能也不会比你的同级同事高多少,事实上,NGO由于规模扩张的有限性,也
不太会有很多高级职位空缺供大家争夺。不过,请注意,公益机构的大多数人
对自己认定的信念是非常认真的,他们可不会像你在大公司的同事那样,会看
在“工资不错”的分上轻易忍气吞声(NGO的工资可没有国际公司那么多)。
而且很多时候那些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同事,可能会采取所有可能手段来
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这样的例子,许多时候或许会让不那么喜欢“政
治”的同事多少觉得有些心寒。
项目运营
此外,就项目本身来说,在不少时候,你也能发现公益组织与公司的类似
之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公司会为营利目的而修建公路,而公益机构很多时
候为了公益目的也会修路;医疗服务也有可能是商业机构或公益组织同时提
供的;公司可能会在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求获利,而公益机构为了
扶贫也可能支持这样的项目。
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很多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富有责任感的商业活动
其实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会远大于一些公益组织的工作成效。
Part 3
从志愿者做起?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建议那些真正想
要尝试公益工作的同仁,不妨先做做这些看似
很“无聊”的工作,至少,它会是你了解一家
NGO运作的窗口。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那些
想要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可能在热心之
外,还需要学会在市场上发现自己的“核心竞
争力”,把自己努力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和组
织”有用的人。
我是好几个NGO的志愿者。当然,作为一家公益组织的专职职员,更多时候,
我和自己的专职团队需要招募恰当的志愿者,并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培训,让他们的
时间和能力能与团队和社会需求匹配。而且,作为公益组织招聘正式员工的参考因
素,我们会希望候选人能够有一定的志愿工作经验。这大概有点类似于商业机构在
招聘时,总是希望候选人能有同类工作的实习经验。
总是“高尚”且“正确”的吗?
我很幸运地看到一些具有崇高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志愿者。这是一些真正
了不起并勇于牺牲自己的人。不过,我不想给那些没有进入公益领域或者已
经在公益领域从业的人,留下一个错误的理解,即,做公益都必须“彻底
地”牺牲掉自己。因为,理性总是提醒我,一个如此巨大的行业或职业(据
说在不少发达国家从事非营利工作的人会达到10%),公益行业的中坚力量必
须是那些“普通人”。
由于自愿服务的无偿性,常常会导致一个最严重的误读,即,志愿者服
务总是“高尚”且“正确的”。说志愿者服务是高尚的,通常不会引起太多
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每一项志愿服务,我们会发现很多志愿者服务不仅不
是正确和有效的,而且很可能是无效和起到副作用的。2008年“5·12汶川
地震”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事实上释放了巨量的社会服务需求,志愿者的作
用在救援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被观察到。但是,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有待改善的
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很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性质和功能缺乏认识,导致了志愿者流
动的巨大盲目性,并且大多数志愿者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缺乏恰当
的评估,从而导致许多错误的判断。
其次,很多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这也事实上导致了大多数志愿者能
够提供的服务趋于同质化,如搬运等体力服务。另一方面,对技能要求较
高的服务很难找到足够的志愿者,比如生命救援、心理干预等;与此同
时,大量的志愿者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导致不同团队、个人无序活动,
并最终输出了一些杂乱无章的服务。而这些志愿者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
资源被浪费。
美好浪漫的虚假想象
在5·12地震之前,许多人一提到志愿者,马上就会想到与孤儿院或老
人院里可爱的孩子或慈祥温和的老人们面对面,也或者选择去到一个偏远
的山村,做一年的支教老师,感受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满足自己多
年的夙愿。
但是,志愿者不仅仅是这样美好和浪漫的想象。据我所知,在北京的
NGO,最缺少的一类志愿者可能是做行政工作的志愿者,比如帮忙接电话、
整理文件、扫地做饭(如果需要的话),或者帮忙做个网站,做份电子杂志,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做这样对NGO整体工作有帮助但很乏味的志愿者工作呢?
我的观察是“很少”。
有人会坚持认为只要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发布这些消息,就一定会有足
够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参与这些志愿者工作。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假设——
这些NGO招募志愿者的信息,能在一个“足够大”的范围内被传播——其
实是很困难的。因此,通常的情况是,他们找不到志愿者。然后,不得已
之下,他们可能会花钱购买相应的服务或聘请更多的员工,从而增加了机
构的运营成本。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建议那些真正想要尝试公益工作的同仁,
不妨先做做这些看似很“无聊”的工作,至少,它会是你了解一家NGO运作
的窗口。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那些想要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可能
在热心之外,还需要学会在市场上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努力
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和组织”有用的人。而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未
来也需要更多的专门从事志愿者招募及培训的专业化NGO,来推动志愿者体
系的建立和公益领域的人才培养。
中国志愿者领域的致命缺陷
如果我们追求一个有效率和低成本的志愿者服务产出,最核心的工作将
是,对分散的志愿者个体进行组织化,并根据“市场”需要提升志愿者的专
业能力,进而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管理。这样,才有可能产出一
个有效率的志愿服务“产品”。而这一点,可能正是中国志愿者领域的致命
缺陷。目前一些准官方的志愿者团体,事实上并没有非常好地协调和动员各
个领域的社会资源,而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则更为不足。一个显而易见例
子的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对助学项目的志愿行动过于泛滥,而真正的效
果似乎并不好,很多时候,真正受益的是志愿者而不是本来准备去帮助的群
体(贫困地区的小学生)。
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要找到合适的志愿者机会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事实上,就我在海外观察的经验来看,真正使用志愿者数量最多的
是在筹款环节以及一些参与性非常强的公众性项目。因为这两个环节相对而
言,对普通的志愿者来说,不需要补充太多的专业技能就可以担当。毕竟在
街上劝人捐钱,要比参与救灾或给一个自闭症儿童做心理辅导要简单得多。
可惜的是,由于中国能够在公开场合募款的公益机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公
募基金会。而很显然,除了个别的公募基金会,从整体上看,中国公募基金
很多时候,真正受
益的是志愿者而不
是本来准备去帮助
的群体
会没有几个真正有能力和动力去向普通公众进行劝募。没有公众募款,对志
愿者的需求就下降了许多。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些来自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层职
员告诉我,他们觉得向公众筹款,太过麻烦。想想可不是吗?假如你有办法
从大公司那儿轻易地拿到大笔的资金,你为什么要站在街头呢?
Part 4
公益职业的多项选择题
根据观察和经验,我发现很难简单地说,哪
个专业背景的人更加适合从事NGO的工作。我认
识的那些从事NGO工作的人,其教育背景五花八
门,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
文学、物理学、环境学、医学、农业、外语,好
像什么专业都有。
选项1 加入一家国际NGO
收入最高,竞争激烈,培训机会多
通常来讲,国际NGO的收入在公益领域是最高的一类,这有点类似于商
业领域的外资企业。尽管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是据我的有限了解,
大多数这些国际NGO在北京的基层的项目官员年薪基本在6万-13万元人民币
之间。通常,这些NGO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年假,可能在12天到20天不等。
毫无疑问,就NGO领域而言,进入这些组织的竞争也相对比较激烈。
与外资企业类似,这些NGO通常会要求候选人有较好的外语能力。总体
上讲,这类NGO目前聚集了国内很大一部分优秀的NGO人才。这些NGO的工
作人员除了薪水上的优势之外,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得到一些很
好的培训机会,其中包括一部分海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事实上,这些NGO
在过去的20年里,确实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公益人才。其中的不少人,后来
成为了本土NGO的领导人或核心团队成员。
选项2 加入一家有官方背景的国内NGO
类似国企,收入较高,有些还是公务员编制
根据公开的数字,目前国内至少有936家公募基金会(其中很大一部分
有官方背景),而具有官方背景的其他各类公益组织则更为众多。如果说国
际NGO是外企的话,那么这些官方背景的NGO则多少有点类似于国企。事实
上,少数一些官方背景NGO的管理层目前还是国家公务员编制。
而这些机构从业人员的收入似乎也并不比国际NGO的收入低太多。比
如,我就通过公开的财务年度报告看到,一家全国性的基金会有29位全职工
作人员,一年的薪酬福利支出总额就超过了200万元。更多有关这方面的数
字应当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官方网站或民间组织管理局网站上披露的相关文件
中找到(根据法律要求,这些组织应当公开这些重要数据)。
选项3 加入一家国内企业或个人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
筹款能力强,对全职员工需求大
根据最新的信息,中国国内已经有超过643家非公募基金会。其中相
对比较活跃的主要是一些大学基金会,企业发起的基金会,以及很少一些
个人发起的基金会。不过,遗憾的是,其活跃数量可能不超过50家。不
过,随着政府对企业发起基金会和个人发起基金会政策的逐步放开,一些
在2004年后新成立的基金会,在公益事业领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通常
有比较强的筹款能力,同时,对全职员工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其中最为成
功的当数总部位于北京的南都基金会。而另外一些个人发起的基金会,比
如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也表现不错。这些基金会通常有比较良好的机构文
化,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也比较强。相信这些基金会未来会对中国公益事
业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选项4 加入一家国内新兴NGO
也有人称之为“草根组织”,“家”的感觉与缺钱、缺资源挑战并存
就像有的人喜欢进大企业,能够有机会学习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而有的
人则认为参与小企业的发展更能锻炼自己一样,NGO领域其实也是如此。你
可以选择一家成熟的基金会,也可以考虑加入一家可能只有很少几位同事的
小型NGO.在这里,你可能很容易就找到“家”的感觉。不过,也很可能会
遇到每个小企业都会遇到的情况——缺钱,缺资源。因此,假如你喜欢挑战
并愿意参与创业的话,这里或许是适合你的选项。
选项5 加入或创建一家社会企业
通过商业手段实现公益目的,创建难度大
社会企业的含义在于,通过商业的手段实现公益目的,而所有“股东”
不能从企业分红。现在看来,只有极少的几家社会企业能称得上是成功。据
我所知,哈佛大学的两位分别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同学把青海的牦牛绒做成产
品卖到世界各地,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曾经见过她们中的
一位,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很显然,已经成功地把自己转变成了一
位“企业家”,她们将产品卖到北美许多大城市,也卖到香港和日本。她告
诉我,2007年的时候,她们的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了。可以想象
得到两位对中国内地其实并不那么了解的20多岁的小姑娘,如何将牦牛身
上的绒毛一步步变成产品,再卖到世界各地的艰难吗?这家社会企业名字叫
SHOKAY,听说在上海也已经开店了。她们承诺所有的销售利润最终会用于
公益事业(不过,我没有能够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这家公司的财务报告或工作
报告,因此,我不确信她们是否真的这样做了)。我一直认为,创建一家社
会企业要比创建一家普通的商业公司更为艰难,不过,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
更有意义。
选项6 创建一家NGO
摆脱“打工”,找准“目标市场”的“创业”
我相信对一些人来说,“打工”不是自己的理想。所以,假如已具备了
恰当的能力和自信,创建一家NGO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认识的许多朋
友和同事,在离开原来公司或NGO后选择了创建自己的NGO.根据我的观察,
成功创建的NGO主要特点一般至少包括自信、使命感、专业的项目管理能
力、强大的沟通能力、市场营销(筹款)能力、领导力。当然,最重要的,
是要找到恰当的“目标市场”(你的NGO要服务于谁)——这听起来是那么
耳熟,是的,没错,创建一个NGO和创办一个企业几乎没有差别。同时,如
果你没有期待社会因为你创建的是一家NGO,就给予你特别关照的话,你可
能会更加成功。
和在商业组织一样,公益职业具有多种选择,“外企”、“国企”、
“私企”、“创业”等等。其中每一种选择面临哪些生存现状和发展空间?
有人打比方说,今天的中国公益事业有点类似于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中
国商业机构的发展。30年前,很多民营企业要么戴个“红帽子”,要么偷偷
摸摸地做生意。而当下,在中国各个领域活跃着的大多数国际NGO和民间NGO
尽管没有得到合法的身份注册,但是也在进行着为数众多的有益工作,特别
是2008年5·12地震后,社会各界对NGO的作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
识。众多的业内人士也相信,国内NGO的发展也会在未来更加平稳和积极。
无处不在的NGO
事实上,除了大家熟知的灾害救援、环境保护、教育类的NGO,几乎能
够想象得到的社会各个领域都有NGO的身影,比如卫生医疗、艾滋病、生
物多样性保护、学术研究、残障人士
权益、自然科学等等。毫无疑问,由
于工作的目标大多数是改善某一方面
的社会问题,因而在很多时候,公益
机构的职员会得到一些特别的尊敬,
尽管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职业人
士,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是做了他
们应该做的工作。不过,那些受到帮
助的人很少会这么想。很显然,这些
特别的尊敬和认可,也给许多在艰辛
环境下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带来莫大的
慰藉。
作为一个职业人
士,公益机构的工
作人员只是做了他
们应该做的工作
选项6 创建一家NGO
摆脱“打工”,找准“目标市场”的“创业”
我相信对一些人来说,“打工”不是自己的理想。所以,假如已具备了
恰当的能力和自信,创建一家NGO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认识的许多朋
友和同事,在离开原来公司或NGO后选择了创建自己的NGO.根据我的观察,
成功创建的NGO主要特点一般至少包括自信、使命感、专业的项目管理能
力、强大的沟通能力、市场营销(筹款)能力、领导力。当然,最重要的,
是要找到恰当的“目标市场”(你的NGO要服务于谁)——这听起来是那么
耳熟,是的,没错,创建一个NGO和创办一个企业几乎没有差别。同时,如
果你没有期待社会因为你创建的是一家NGO,就给予你特别关照的话,你可
能会更加成功。
和在商业组织一样,公益职业具有多种选择,“外企”、“国企”、
“私企”、“创业”等等。其中每一种选择面临哪些生存现状和发展空间?
有人打比方说,今天的中国公益事业有点类似于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中
国商业机构的发展。30年前,很多民营企业要么戴个“红帽子”,要么偷偷
摸摸地做生意。而当下,在中国各个领域活跃着的大多数国际NGO和民间NGO
尽管没有得到合法的身份注册,但是也在进行着为数众多的有益工作,特别
是2008年5·12地震后,社会各界对NGO的作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
识。众多的业内人士也相信,国内NGO的发展也会在未来更加平稳和积极。
无处不在的NGO
事实上,除了大家熟知的灾害救援、环境保护、教育类的NGO,几乎能
够想象得到的社会各个领域都有NGO的身影,比如卫生医疗、艾滋病、生
物多样性保护、学术研究、残障人士
权益、自然科学等等。毫无疑问,由
于工作的目标大多数是改善某一方面
的社会问题,因而在很多时候,公益
机构的职员会得到一些特别的尊敬,
尽管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职业人
士,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是做了他
们应该做的工作。不过,那些受到帮
助的人很少会这么想。很显然,这些
特别的尊敬和认可,也给许多在艰辛
环境下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带来莫大的
慰藉。
作为一个职业人
士,公益机构的工
作人员只是做了他
们应该做的工作
20
五花八门的专业背景
根据观察和经验,我发现很难简单地说,哪个专业背景的人更加适合从
事NGO的工作。我认识的那些从事NGO工作的人,其教育背景五花八门,社
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文学、物理学、环境学、医学、
农业、外语,好像什么专业都有。所以,在我看来,似乎大学开设的任何一
个专业都可以从事NGO行业,只是,与找寻任何一份工作一样,你要选择自
己的兴趣与机构目标的一致性,也选择你喜欢的“老板”和同事。政府和企
业不可能有效地提供所有的社会服务,这个社会的几乎每个层面上都有NGO
可以工作的空间。找到他们,加入他们,开始你的公益事业。当然,在今天
的中国其实还有不少重要的领域还没有公益组织提供有效服务,那么,恭喜
你,你可能发现了一个“创业”的“市场”机会。
无限多项的选择题
当你在商业与公益之间做出了选择,并认定公益才是你未来职业的正
确选择,那么请慎重地做完下面这道多项选择题。当然,这看上去似乎更像
是一个无限多项的选择题。由于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和限制,公益机构的注册
通常比公司注册要复杂许多,因此,很多实际在中国从事公益活动的机构,
并没有在法定的民政部门注册。也因为如此,尽管有业内人士估计,大约有
几百万家公益机构从事各类公益工作,但是,确切数字谁也不知道。不过,
在民间,大家还是愿意把在中国活动的公益组织大致分为:INGO(国际性
非政府组织),GONGO(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草根NGO等等。而根据中
国的法律规定,公益组织基本上被分为三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
基金会(中国的基金会按筹资来源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按地域
又可以分为全国性基金会和地方性基金会)。
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开始你的公益生涯呢?
做一个有效率的公益人
Part 5
许多世界级名校目前都已经在商学院开设了NGO
管理方面的课程甚至MBA学位。但是,国内大学
有关NGO方向的教学似乎更多还是偏重于书本,
和一些过时或者不那么符合中国当下环境的空
洞理论。
这是《当公益成为职业》的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看完前面的几篇,或许
你依然决定要亲身一试这个有趣的行当。那么请接受我的祝贺和致意。不过,我还
是想请你在投出第一份应聘公益组织的简历之前,再思考最后几个问题——如果所
有的电视及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和版面都在推销最新款的汽车或者别的什么最终造
成环境问题的产品,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推动环保的方式?在那些贫困地区的资源,
滋养出了无数暴发户的时候,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如果那些拥有金钱和权
势的人继续贪婪和不负责任,那么从事公益职业的你,如何才可以真的让世界更美
好,或者,这个世界还会好起来吗?
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很多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些从事某类公益项目
的人,看到了一群有着理想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然后就决定
加入其中,开始了自己的NGO职业生涯。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工作之后,他
们中的许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NGO并不是单纯和善良的代名词。特别是,
如果你作为一个NGO的领导者,不能尽快地学会如何与那些有权势的机构和
人对话,你的挫折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也很可能导致你无法实现那些美好
的理念和愿景。如你所知,在中国,无论对政府、商业机构还是公众,NGO
都还是一个“新”的行当,而这个新行当周遭的环境也算不上美妙。所以,
你也注定将面对挑战和沮丧,但,既然你选择留在NGO,那么记得要努力解
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作为一个职业的公益人,尽管不总是这样,但如果你能够把自己当成是
捐款人的111人,你的使命是去帮助捐款人实现他们的公益目标,而不是仅
仅为了你的目标而拉上几个捐款人为你买单,那么,你或许会平静很多。也
是从这个角度讲,假如你不能够筹到足够的款项支撑你所计划的公益项目,
那么请首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找错了目标市场,或者产品不够吸
引人,还是自己的沟通能力出了问题?想想看,那些伟大的慈善家、企业家
和政治家的成功可不是轻易就得来的。
学会妥协,并在妥协中坚持底线
如前所述,作为一个追求成功的公益人,为了让自己能够做更多有益的
事情,你需要与众多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媒体以及各个行业的人合作,
所以,你需要尽早了解,企业的钱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即使拿到,企业
可能也不会按照你的理想来行事。你得学会妥协,并在妥协中坚持底线。与
此同时,许多你意想不到的阻力可能会从不同方向朝你袭来,你必须学会在
做“好事”的时候承受你认为“不应有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某个政
府部门,或者媒体,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当然还有那些好奇的人无休止地问
你:“为什么做NGO?你图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敬业的公益人,你或许很快就会(或已经)明白,那些接受你帮
助的人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天生愚笨或者不够勤奋。恰恰相反,那些地处云南
或甘肃的大山深处的人们,可能远比我们这些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更为聪明、
勤奋和艰辛,而且很可能具有更多的美德。但是,他们的目标可能极为朴
素:能每天吃上三餐,或者让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在有需
求的时候得到恰当的医疗服务(许多时候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抛掉
那些可怕的优越感,并保持一种长久的平和心态,或许会有助于你将公益这
个职业做得更好。
当然,想要在那些复杂的环境下获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好
的团队也许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许多世界级名校
目前都已经在商学院开设了NGO管理方面的课程甚至MBA学位。但是,国内
大学有关NGO方向的教学似乎更多还是偏重于书本,和一些过时或者不那么
符合中国当下环境的空洞理论。另外一个大问题还在于,由于NGO在注册上
的法律政策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很多NGO身份上的尴尬甚至“危险”,一定
程度上抑制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NGO工作。所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
内,如何组成足够优秀的团队,将会是每个有志公益的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
大挑战。
最致命的挑战——“钱”
不过,最为致命的挑战可能还是在于“钱”(无论你是否愿意,公益人
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钱)。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公益组织根本不具备面
向公众筹款的法律资格,他们能够运用的资源非常之少,所以,如何在更大
的范围内寻找捐款人,可能是你必须面对的最重大的挑战。
就筹款而言,如何把商业领域的效率和竞争意识引入NGO领域,显得尤
为关键。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国内有一些大的公募基金会,在汶川地震
之前,主要还是面向企业筹款。向企业筹款好处在于,每次筹款的成本相对
较低。企业可能会一次性捐赠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是,经验表明,
一家公募基金会很难从同一个企业连续获得这样的捐助,除非中间有特别的
制度安排和利益关系。同时,面向企业的筹款,由于捐款人的数量相对较
少,直接导致基金会的善款来源很不稳定。很多时候,基金会甚至无法有效
预测下一个财年有多少资金可以使用。这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做出
有效的计划和战略方向,无法招聘更为专业的人才,不敢确定项目的方向,
当然也不敢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工作人员的培训。
问题真正的原因可能还在于,整个公益市场竞争不够激烈。一定意义上
就筹款而言,如
何把商业领域的
效率和竞争意识
引入NGO领域,显
得尤为关键。
讲,这些公募基金会目前的许多问题,多少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界
的情况。由于市场没有放开,只有少数公募基金会有资格面向公众筹款,而
这些公募基金会之间缺乏竞争,一些基金会多少抱着“不怕你不捐给我”的
心理。
我有时候想,如果中国的这些公募基金会在提升财务透明和工作效率的
基础上,再能够开发足够多的公益项目,并且敢于站在街头向每个普通人筹
款的时候,中国的公益文化和公众意识又将是怎么样的呢?但是,遗憾的
是,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些来自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层职员告诉我,他们觉得向
公众筹款,太过麻烦。想想可不是吗?假如你有办法从大公司那儿轻易地拿
到大笔资金,你为什么要站在街头呢?
不少公募基金会非常缺少有意识地说服公众的尝试,它们也似乎不太愿
意主动向公众问责,不太愿意做信息透明化的努力。所以,大多数公众对公
募基金会的信任程度也显得很微妙。捐款人和利益相关人对公募基金会的
监督显得尤为不足。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善款使用的任何环节上出现任何问
题,都将对公众的信心产生致命的打击。而对社会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
来说,则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因此,如何从制度上推动这一现状的改善,
让捐款人的捐款去向有更多选择,将是每个负责任的公益人必须认真对待的
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中国的公募基金会的效率未能实质性地提升,整
个中国公益的效率就很难得到大的改观。
NGO职业空间的乐观预期
最后,选择公益作为自己职业的人士还必须清楚的是,公益组织毕竟
不是商业机构,不是以盈利为目标,因此,也决定了NGO的薪酬无法与商业
机构相比。具体来说,在职业起步阶段,NGO与企业的薪酬差距一般不会太
大。但是,当你在一个公益机构升为管理层,或者最终升为最高层的时候,
你会发现,你与在商业机构的同龄人的薪水差距会几何级增大,并且请注
意,NGO受到的限制更为广泛,因此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很大,管理职位会比
商业机构少得多。
作为这一系列文章的结束篇,我还是愿意乐观地预期未来,随着政策环
境的逐步宽容,一些优秀和具有竞争力的NGO会有机会扩大规模,而公益人
的职业空间也会有一些积极的改变。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被重视程
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发起设立独立的公益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已
经开始在市场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化人才,公益项目管理人才的缺口有逐
步扩大的趋势,其中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本土高级人才则更显缺乏。随着规
模的扩大和NGO对社会整体影响力的增加,相信作为职业的公益事业不会一
直“特殊”下去。
致谢
这些文字的首次公开是发表在2009年10月下旬
的五期《南都都市报》上,我特别感谢吕卓编
辑的用心且专业的辛勤工作(也特别感谢南方
都市报的同仁为文章专门绘制的插画)。
当然,这一系列文章之所以会在2009年动笔,
主要应该感谢过来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张有
明先生,是他从帮助青年人就业与职业发展的
视角,提出了许多专业的思考,并希望我能将
我在公益领域一些感受得失与广大的朋友分
享。当然,我一直都很清楚,公益是一个如此
重要的领域,不是我一人的体验和经验就能够
准确表达的,所以,也希望我的这个开头,能
引来更多理性或感性的讨论。
关于作者
段德峰
瑞森德公司(www.recende.com)创始人/ CEO
江苏省盱眙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海仓慈善基金
会总干事,Oxfam中国区传播统筹,《第一财经日报》
综合新闻部(北京)主任,《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部
记者等职。长期关注公益事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博客:http://blog.sina.com.cn/dfduan
邮箱:dawawa@gmail.com
当公益成为职业
2009
段德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