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3361|回复: 1

《南风窗》年度人物|李森:一名广州志愿者和他的“乌托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7 15: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度人物|李森:一名广州志愿者和他的“乌托邦”
▲ 颁奖词
李森做志愿服务的琐细与重复是一种震撼,一次性地“做好事”十分容易,17年如一日、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5万小时,就必须依赖一种精神的力量。在他的理想中,这个社会应该没有饥饿、没有贫寒,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帮助。

作者:文∣本刊记者 李少威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6-12-19 [url=]收藏[/url]
  在2017年马上到来之际,打量李森过去40年的人生,特别有形式美学的意义:1994年参加工作,2011年辞职成为一名“专业”义工,“为个人”工作了17年;2000年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也工作了17年。
  “中国好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他的名字前面点缀着一长串的荣衔,但他的故事里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充满了琐细的重复:辞职之前,他用工余时间帮助过200多位肢体残疾人士、500多位智障人士;先后与200多位孤寡老人结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但这种琐细与重复也是一种震撼,一次性地“做好事”十分容易,17年如一日、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5万小时,就必须依赖一种精神的力量。具有这种力量的人日益增多,但对于“一个更好的社会”所提出的需求而言,仍然稀缺。



  从“代人尽孝”开始
  梅贻琦先生论大学的经典话语,经过后人改造,变成了一个对城市文明的广为人知的表述:“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
  2000年,李森就是被这一非常简洁的判断句所动员,成了广州的一名志愿者。他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是探访一名70多岁的中风瘫痪的老太太,老人姓刘,孤居广州,病苦无依。一见而动真情,从此李森就经常上门陪伴,陪她聊天、看电视,为她读报纸。
  起初的陪伴都局限于室内,有一天老人忽然念叨说:“这么久没出门,都不知道天字码头变成什么样了。”李森很快便找来轮椅,把老人背下楼,用轮椅推着到江边散步,这是老人多年来第一次出门。
  老人在这天流露出来的快乐,让李森心头震动:对普通人而言再容易不过的一次散步,对某些特殊群体,却是如此渴望而不可得。这一天,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志愿者的价值所在—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天堂。
  用更具社会理想色彩的词语,则是“乌托邦”。李森给自己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乌托邦”,在志愿者、社工队伍中,他被称为“乌哥”。“我喜欢‘乌托邦’对美好、幸福的描述,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在他的理想中,这个社会应该没有饥饿、没有贫寒,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帮助。
  老人有一个儿子在国外留学,偶尔用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联系,说上几分钟就要挂机,远远无法慰解她对儿子的思念。李森发现了这一问题,开始使用电子邮件与老人的儿子联系,从此母子可以频繁通信,还可以发送照片。“看到儿子照片的时候,刘阿姨热泪盈眶,很久都说不出话。”
  后来老人病重住院,李森便把邮件打印出来,一封一封地念给老人听。李森一直照顾到老人去世,并受老人嘱托为其保管遗物。老人的儿子回到广州,李森将遗物完璧归赵时,对方感激地说:“是你为我尽了孝道。”
  从那开始,他接连当了200多位老人的“儿子”。

  助人有“瘾”
  李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独居老人、脑瘫者、智障人群以及流浪露宿者。
  平心而论,提供服务也许并不需要多少技术能力,但其繁难程度也足以让大部分人打退堂鼓,而李森却像“上瘾”一样乐此不疲。
  让人“上瘾”的成分,就是他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这成了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来源。一名叫聪聪的脑瘫儿,5岁了仍然不会说话,李森每天下班后赶到30公里之外的聪聪家做康复辅助工作,半年后聪聪说出了第一句话:“谢谢!”
  正因为他的积极性以及服务的耐心、专注,他很快被所在的城市发现,在2003年就被任命为广州青年志愿者启智服务总队队长。他与陌生人之间发生的温暖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渐渐地记不住数字。
  2011年下半年,李森辞去了广州电信产品经理的工作,专职做义工。那本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能让人衣食无忧,许多人梦寐以求,而辞职则可能意味着生活无着。事实上辞职后整整一年时间他都没有任何收入,也不敢把此事告诉母亲。
  这个快乐的志愿者的经济困境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政府的改革措施就解决了他的难题。2011年,广州出台《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规定全市 132 个街道在 2012 年 6 月前全部建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按每年 200 万元服务经费的标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机构运营。2012年,广州投入 2.6 亿元全面铺开政府购买服务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城市对社工服务很重视,李森顺利注册成立了“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承接了天河区石牌街、天河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现在,启智社工中心有全职社工80人,实名注册的志愿者8万多人。志愿者被分为36个分队,由社工带领,每周组织1000多人参加4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
  庞大的队伍和频繁的活动,需要有高效的组织方式。李森从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就意识到其组织难度,而电信业的老本行让他很快找到了改善途径。2001年,他就自学编程,并拿出自己的积蓄租用网络服务器,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个志愿者网站— 广州青年网。以网站为依托,发布信息、招募人员以及分享心得,都变得非常简单。
  一切都很得心应手,他是一名天生的志愿者。

  爱的涟漪
  李森说话时,几乎没有什么不必要的修饰词,也没有刻意的逻辑雕琢,话语里充满对理想社会愿景的朴素描述,诸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句子自然流淌。
  如果是一般的采访对象,这样的谈话显然会让人感觉“高大全”和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但对面是李森就变得不一样,他的每一句“正能量”话语都有充分的事实支撑。
  “我们这个社会,无论经济再怎么发展,政府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社会建设光靠政府永远是不够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果没有志愿者,社会可能很快就会崩溃。所以一个社会的和谐运作,光靠钱是不行的,越是发达的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就越大。”
  他对社会运行的这一理解,也正是他17年坚持不辍的内在动力。2012年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只有几十名志愿者,其后队伍像滚雪球一般增大,几年时间扩大到8万多人的规模,现在平均每个月还有600多人加入,暑期则每月新增800到1000人。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也对应了他“经济越发展,社会对志愿服务需求越大”的趋势判断,从而巩固了他对“乌托邦”实现可能性的乐观。
  反过来,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类似志愿服务的公益事业发展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的8个试点城市,广州志愿服务一直领先全国。数据显示,广州市义工总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12%—即平均9个人里便有一个义工,志愿服务队伍的量和质均居全国前列。而这又与广州市打造“文明广州”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息息相关,有了文明的顶层设计,自然能激发、蕴育广州人的志愿服务精神。
  李森说,很多“新广州人”前来启智社工中心实名登记成为志愿者,是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归属感,更快地融入城市,在广州找到主人翁的感觉,所以志愿者既是助人,也是自助。
  2013年7月,李森探望人民桥下露宿的一名流浪者,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想要一个救生圈。在江边流浪,他不时见到有人坠河,他说,有了救生圈,自己就可以去救人。李森就送给他一个救生圈,2个月后,这名流浪者果然用这个救生圈救起了一名轻生女孩。
  这个故事诠释着李森对社会之爱的“涟漪”理念:你去帮助他人,会带动更多人也去帮助他人,被帮助的人又会去帮助更多人。“从自己做起,带动10个人,10个人再带动100个人,这样下去,社会就会更美好。”
  “我认为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能光看自己的生活质量,还要尽量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所以,“涟漪”理念在空间上是一个更实在的过程:家庭-附近社区-个区域-全国。推己及人,涟漪式扩散,这其实是儒家传统社群观念的现实版本。
  现在,这爱的涟漪在扩大,也汇聚了更多人的爱心。李森所梦想的“乌托邦”,正在这座城市逐渐变成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