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998|回复: 0

帮人所需,助人所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5 10: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帮人所需,助人所求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宝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鼓舞着几代人,那些乐善好施、助人之急的好人好事成为多少人学习、效仿的榜样。


  与那个年代的“助人为乐”不同的是,现在提得更多的则是“帮人所需,助人所求”。去年,我在上海的地铁列车上,听到广播员说了这样一句话:“请把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顿时感到说法新颖;今年,我在北京地铁5号线列车上,又一次听到相同的话,才细细品味,觉得此话言简意赅。地铁列车或公共汽车上的座位是为老弱病残孕者设立的,现在把它让给需要坐的人,更能发挥座位的效能。帮人所需,助人所求。“需”和“求”是前提,有“需”才有“帮”,有“求”才有“助”。如此,“帮”“助”才如雪中送炭。

  在残奥会期间,志愿者帮助残疾人运动员时,就充分地注意到“残疾人运动员的需求”,而不是凭着传统的热情主动地去帮这帮那。如果残疾人运动员装上了义肢,而你主动地用力抓住他们的脚帮他们擦鞋子。很有可能,他们的义肢被你不小心扭断;双腿有残疾的人本来有能力坐着轮椅自己行走,而你偏偏热情地去帮他推车,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他觉得你对他们表示了过多的同情和怜悯,甚至是不尊重他们的选择。

  其实,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完全建立在平等之上的。从心理需要来讲,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她的人格、尊严、权利、选择等,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理解别人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最近我在北京的57路公交车上遇到这样的一幕:汽车到公主坟南站时上来一位满头银发但穿着时尚的老太太,恰好站在一位坐着的小伙子身旁。小伙子抬起头:“阿姨,需要座吗?”“谢谢,我坐了一天了,还是站站好。”小伙子刚刚欠起的屁股又坐下了。汽车到了六里桥东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爷向小伙子走来,小伙子赶忙站起来:“大伯,您坐在这吧?”“谢谢,谢谢。”老大爷边说边入座。
  我想,这应该就是“帮人所需,助人所求”的生动写照。



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具体表现为四种意识:

       一是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积极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二是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三是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义务时,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四是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亦或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