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625|回复: 0

社会化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5 23:44:22 | |阅读模式
        解释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理论主要是面对少年儿童,60年代以来的社会化研究则开始全面探讨包括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过程。学者郑杭生将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②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③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人传播媒介和社区等是承担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主要社会机构。相比于社会学家重视个体社会化结果,心理学家则重视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他们把社会过程的机制和遗传、环境、榜样、认知因素对社会化的作用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对社会生活起破坏作用的冲动性或内驱力,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并将它纳入社会可接受的轨道。行为主义心理学看到了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不断地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其中一些社会行为被强化,成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的逐渐累积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三者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榜样的特征不同,人们的行为特征也不同。在榜样的影响下,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模式得以建立,进而形成人的个性,实现人的社会化。认知心理学派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与认知发展过程联系起来,认为认知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也影响认知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个体由“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不断摈弃生物性,发展社会性。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是社会化的一个理想平台,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少进行社会化,还可以帮助遭遇挫折和变故之后的成年人进行再社会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