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健民教授是最早开始研究内地公益事业的香港学者之一,1996年起,他就将广东地区列为研究内地公益事业的重要样本。上周末,他与“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等公益人士来到南海丹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首届珠三角义工交流营。
陈健民。南都记者 陈志刚 摄 人物名片
陈健民: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并出任该校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亦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客席教授、北京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理事长。曾出任香港廉政公署社区研究小组委员、特首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府非全职顾问等。
陈健民教授是最早开始研究内地公益事业的香港学者之一,1996年起,他就将广东地区列为研究内地公益事业的重要样本。上周末,他与“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等公益人士来到南海丹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首届珠三角义工交流营。
3月9日晚上,陈健民教授接受南都记者的专访,“内地公益事业发展,一定要细致观察珠三角,珠三角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除了广州这样的代表城市外,佛山、东莞等地的公益事业之活跃也令人惊喜。”他坦言“但仍有一些地方要厘清观念上的误区。”
A
社工人才缺口大?待遇太低
记者:最近正值社工职业水平考试报名,据统计,佛山市持证社工人才缺口仍很大,即便是社工人数最多的南海区缺口也达到1600人。而据社工群体的普遍反映,他们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待遇偏低,本科毕业大多为3000元左右。有人提出,社工待遇应纳入公务员体系……
陈健民:我曾多次前来佛山调研,发现佛山社工工资普遍较低。
首先,年轻人做公益,一开始收入都不会太高,但是薪水最少要保障他们能过日子。包括在香港也是如此,我大学毕业做社工,仅能满足基本生活。此外,这份工作的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也配合起来,组织也要给年轻人空间,要给他们参与感、成就感。
但香港成熟的社工最高月薪可以达到3万元,专业社工的社会地位甚至比公务员还高,这也是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工行业的原因之一。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香港社会服务机构七成资源来自政府。但我并不赞同将社工纳入公务员系统,保持一点距离才有空间创新和监督政府。内地最重要的,是在实行政府资助外打开募捐的市场,容许更多资源流动进公益组织,提供好的前景,吸引年轻人投身这个行业。
B
政府购买服务?不够,还需稳定支持
记者:去年11月,佛山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佛山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办法》,文件明确了通过“购买服务”这一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将政府直接承担或通过事业单位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辅助性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这种方式是否将有利于公益组织发展?
陈健民:有人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方式是借鉴了香港。但事实上,香港是“稳定支持为主,购买为辅”。
香港的大部分公益组织,是得到了政府稳定的支持,这种稳定的支持与购买服务不同。比如公益组织进到社区进行老人服务,通过投标,选择了某一家组织,政府每年评审它,如没有问题就每年给它资源。这样,公益组织会得到稳定的资源,它会形成和政府的“伙伴”关系;如果每年都要变动项目、签合约,公益组织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政府的“伙计”,要看政府的脸色,这种购买,是一种扭曲的购买。
此外,我们仔细观察内地的购买服务,会发现它的门槛和中间环节的问题。包括佛山,也有“社会组织的评级制度”,规定由政府评出来的3A等级以上可以竞标政府项目。事实上,这个评级制度评出来的,很多是有政府背景的,或者行业协会,最后也是它们拿到了政府项目。很多发育中的公益组织根本无法进入这个评级体系里。
中央政府给了2个亿给公益组织,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些钱有没有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拨款的过程中要有技巧,例如香港的拨款,政府不去直接分配,由独立的委员会决定,委员会里包括学者、传媒、公益组织代表和社会贤达,而且面临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C
枢纽型社会组织?防止变成事业单位
记者:去年年中,佛山开始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并成立了佛山青年社会组织培养发展中心,来孵化小型的公益组织。这种思路是否将有效推动地区的公益事业?
陈健民:我看到,在广东地区最重要的几项进步:主要是简化登记、成立枢纽型组织支持社和培养社会组织、以及提供资源来购买服务。这些非常重要,我仅指出一些可能发生的误区。
说起枢纽型组织,香港也有类似的,如香港服务联会,也是政府提供经费。但重要的是,它仍然要站在民间的立场,来倡导好的政策、影响政府。在广东,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让枢纽型组织变成了单纯的监管机构,它们从政府机构中转型过来,如果带着老思路可能会变成“事业单位”。同时,也要防止由枢纽型组织直接或间接地承接政府服务项目,最终变成钱从左手出、右手入。
D
公益事业成功就是被政府接手?误区
记者:“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也来到这个交流营。他的项目现在被政府认可,并接手过去。很多人由此评价,邓飞的“免费午餐”取得了成功。您怎么看待这种发展目标?
陈健民:现在政府对公益领域非常认可和支持,这个是很令人兴奋的。但是政府和公益人都要有一个认识,就是被政府接手并不是公益项目发展的终极目标,公益事业在民间的发展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公益事业不单单是要提供服务,它还要提高民间的参与、提倡更好的政策。如果单单看重它提供的服务,无法完成公益事业的使命。要在政府的支持以外,开拓民间的资源,培养民间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
E
公益是什么?不只是做好事,也不只是捐钱
记者:佛山是一个民营企业非常活跃的城市,很多企业家也逐渐开始投入到公益领域中。您对这种趋势又有怎样的评价?
陈健民:我们对公益有一种传统的认识,就是公益就是做好事、学雷锋。其实不只是这样。我们更应当去树立一种观念,公益是一种生活习惯,是民间力量自我发育;而企业公益,也不仅是捐钱,而要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每个小朋友都尝试过在周末去上街卖东西,筹款给公益组织;到了小学,学校就会安排他们做义工服务;中学,学生会更自主参加志愿服务,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把这个证书放在履历里面,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经历。又比如我参加的乐施会,每年筹2个亿,全部是从老百姓那里筹来的,我们和银行合作,很多市民每个月捐出80块钱。
在我们去年的调研里,40%的人在过去的12个月做过义工,这个数据在内地是15%。而这个15%很多是从上而下动员的,但香港绝大部分是自发的,做义工成为很多香港人生活里的一部分。从活动内容上看,内地很多志愿者服务是一次性的参与服务;但在香港,义工是要全程参与规划的,并接受完善的培训。这样,公益不仅是市民的一次参与,还会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此外,对于工业发达的佛山,很多企业和企业家也逐渐树立了公益意识,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企业赚钱之后,开始参与到公益里头去,比如捐款,好一点会鼓励职工参与公益活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还有一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开始产生对社会的影响,比如要保护环境、尊重劳工的权益。
采写:南都记者 孙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