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296|回复: 0

“不懂感恩”的道德争吵令谁蒙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 1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懂感恩”的道德争吵令谁蒙羞


日期:[ 2008年4月2日 ] 版次:[ AA02 ] 版名:[ 社论 ] 稿源:[南方都市报]

  今春的冰雪灾害过去已久,相关话题却仍在高潮。近日,一则《央视编导手记:农民雪灾中救助44乘客无人感恩》的新闻,再次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央视《对话》栏目编导在文中称,20多位在此次雪灾中受到农民刘吉桂救助的人,拒绝接受该栏目邀请去北京参加节目。一位本想给刘一个惊喜的央视编导,因此指责受到救助的人们不懂感恩。央视编导的这篇手记,在论坛上拉开了一场关于感恩的道德论战。
  那些雪灾中的受助者,是否真如这位编导所说不懂感恩,其实不难判断。感恩与否,事涉道德。编导一言,并不能代表机构,其职务身份,也并不能代言道德仲裁者资格。传统的道德约束,于受助者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于施助者则有不求回报的自我要求。这种关系,全然在于施受者之间的相互定义。刘吉桂的善举,在雪灾当时就有媒体广泛报道。湖南卫视元宵晚会,还专门将他和一车受助乘客接到现场,众人向刘敬酒表达感谢。这一传统道德的典范一幕,据说相当感人。时过境迁,央视编导欲重现这一幕而未果,无论如何也推论不出受助者不懂感恩一说。
  进而言之,道德亦不是事件评判的唯一尺度。公共媒体与采访对象之间,构成一种权利关系。媒体固然有采访的天然权利,尤其是面对公共机构,这种采访权还是一种不容剥夺的权利,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自然延伸。但当媒体面对的是一个个普通的采访对象,却不得不尊重他们作为公民的拒绝权利。雪灾中的受助者婉拒央视栏目的采访要求,编导唯有尊重这种权利,而非抵制或非议这种权利,两者才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健康互动关系。央视编导的不可理解,表现出机构自大对民众正当权利的非正常心态。
  但道德与权利仍是表象,指责雪灾受助者不懂感恩,也映照出一些媒体更为深刻的承担乏力与责任虚无。主人公刘吉桂是湖南衡东县大浦镇的一位农民,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与兄弟一起,在雪灾时将京珠高速上一台车祸大巴上的44名乘客接到家里,用自己积攒的一千多元钱,免费为他们提供了四天食宿。这样的故事,体现的是小人物的大情怀,是平凡人的英雄事,是冰雪灾害中的人间真情。然而,正如许多人指出的,在刘吉桂这样的普通人身上,可以得到温情、勇气和力量,而放在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就应该是反思、批评和进步。媒体最应承担的正是后者。
  然而,我们看到了雪灾、受困、施救、感恩,这样的情节贯穿始终。一场袭击了半个国家的冰雪灾害,媒体所呈现的只是走向感恩的人间情感剧,平民对英烈的感恩,灾民对国家的感恩。这些虽然重要,但显然不是全部。宏大而坚硬的公共生活,简化成了泪水与感动调和的细节,化成了谁应该感恩、谁不懂感恩的道德热身,缩略成了朵朵红花、面面锦旗。那些该有的问责、理性的建言,仿佛无足轻重,因而无影无踪。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央视栏目未能如愿的感恩大戏,不过是公共生活早应停止的无端消遣,是早就应该主动复原的真实生活。我们需要真正的公共生活,诚实而不欺骗,坦率而不矫情,媒体最应该有所承担。这场因央视栏目编导所引发的道德争吵,源自一个已经偏离正常视野的公共事件,而它原本就不应以所谓感恩的道德方式作如此的呈现。在谁不懂感恩的话语泡沫里,也许应该思考的是,谁应该真正为此蒙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