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服务发展方向探讨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bmwalter 2006-01-27 15:2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爱心社 张琪
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从此一项如春天般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事业迅速在神州大地蓬勃开展起来,这就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青年志愿者正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的队伍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动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10年的风雨征程,10年的奋进高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服务理念已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青年志愿者正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动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广大志愿者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道德颂歌。
1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7年底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名,2000年初又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我们爱心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2000年底成立的,虽然她还很年轻,甚至可以说是很幼小,但在这三年中我们也在积极关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积极与本校和外单位合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就结合我们的实践谈一下志愿服务的发展问题。
首先是服务方向的问题。似乎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所要服务的弱势群体就是那些身体残疾的人,或许还有心理残疾的人,再或者就是那些妇女、老人、小孩等生理弱势的人以及经济困难的人。资料显示我国的志愿服务以帮助这些群体的为多,例如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就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特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而“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也是在中西部的贫困县里展开。我们社也是把这类人作为我们帮助的重点。但我们不能忘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观念的更新,所谓的“弱势”有的已经不再是弱者,比如妇女。虽然家庭暴力中妇女依然多是弱势的一方,但更多的时候妇女已不再是弱者了。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曾经不被人们的感性思想所接受,但作为一个人,在需要社会帮助时,我们还是要帮助他们的。比如经济困难的犯罪嫌疑人,我们不能因为该人的经济困难,因为是犯罪嫌疑人,就剥夺了该人的辩护权。或许有人说他们有法律的保障,但法的最终起效不是要靠人的执行么?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遗忘的权利弱势群体,包括不知道自己权利的,知道却不懂如何运用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新生代的大学生能组织各种宣传性的志愿活动,来帮助他们。这是其一。其二,我想说,我们在宣传弱势群体的时候,似乎也都喜欢展示他们的可怜,希冀博得善良人们的同情。或许这种行为的初衷是好的,但别忘了,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以及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里。单纯的同情早已成为奢侈品,人们学到最多的就是麻木。再者,弱者难道永远就是弱者么?他们其实也是生活的强者,因为他们的面对生活给予的不幸时,是顽强的奋斗,而不是退缩逃避。我们在面对他们时,更应该是尊重,尊敬,而不只是同情。因此,我们志愿者在每次活动时是否应该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在向人们宣传志愿活动时,就更应该突出他们的不屈。让人们在感叹中被震撼,被折服,让大家相互影响,从而激活人们麻木的心,互助互爱。
第二是方法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社会环境。目前国际上都在提倡志愿活动,甚至用那么一句美丽的话来表现它的内涵——“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最早学会的是保证并追求自己的利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根本化,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把“经济建设”当作是根本任务了。因此,即使在面对“志愿活动”,这样一个被广泛推崇,展现人性魅力的活动,人们也难免不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许有人会反驳,我参加志愿活动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的,我当然赞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人性化的社会,就像马克思哲学说的,我们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能因为主流是好的,就不去考虑附在好的主流上的“毒瘤”么?问题存在了,我们能因为只是小问题就忽视它,不去思量着解决么?当然不能。今天我在这里要表述的就是如何对“毒瘤”开刀。
第一个“毒瘤”,我已经说了,是功利化的社会形成的功利化的心态。就说我们每次为了志愿活动而出去拉赞助吧,每次我们的感觉就好象我们在骗钱似的。最好的待遇就是在你口干舌燥的说了半天后微笑着对你说“对不起,我们不感兴趣。”差的就是被保安怀疑成小偷,一直盯着你看,最后好不容易见到秘书了,一句“不感兴趣”,我们就得马上灰溜溜的开道走人。偶尔碰上愿意赞助的,还好像是种施舍,而且在活动中还得替他们做足宣传,打好广告,以至于整个志愿活动都充满了商业味道。我们也承认,作为商家,追求利益回报是他们的本性,但是,这难道不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志愿活动的淡漠和误解么?尽管我们也曾宣传过许多感人的志愿事迹,也曾在某些报刊杂志上刊登过关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人文章。但是这仅仅是事迹和某些文人的感想罢了。事迹列出来了,但为何列出来呢?我们希望什么,我们要表明什么,要宣传什么,要鼓励什么,我们似乎并没有表达清楚,依然是“个人自成其说”,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傻冒”的行为,对此嗤之以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遗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通过这么好的事实来向人们表达一种先进的人文思想呢?当然,我们也不能泛泛而谈,说什么伟大理想,崇高精神,自然会有人产生抵触思想,认为“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没那么高尚。”为什么不把它当作是一件极平常普通的事呢?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帮助的权利,这应该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最基本的理念,是对人权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我希望以后我们在开展志愿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能宣传这么一种理念,让人们真正了解“志愿者”,“志愿活动”的内涵,让功利化的社会能多一点点人文情怀。
去年,我校青年志愿者爱心社曾开展过一期活动——为位于我校北门外的聋哑康复中心附属下的儿童院提供志愿活动。这期活动主要是让志愿者辅助老师教儿童绘画。考虑到那些儿童的特殊性(他们都带着助听器),因而在挑选志愿者的时候,我们不但考察他们的绘画基础,还考察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耐心程度。这是我们做得好的一方面,我们应在今后的志愿活动中继续发扬。
但是,在整个这一期活动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我们的帮助下,儿童绘画的速度提高了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很满意,我们也为我们的劳动取得的成果特别高兴。然而,我们慢慢地发现这些只是表象,是呈泡沫状的良好形式。因为在回家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记不起该怎么画,换句话说,即他们没能真正领悟绘画的真谛,没有真正掌握绘画的要点。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志愿者在教孩子们绘画时常常用自己的手替代孩子的手。或许这是出于好心,但却没考虑到其结果是孩子们会学不到什么。其次,我们按孩子们的班级将志愿者分成了四批,而且固定了每次去的人。为的是让孩子们熟悉我们的面孔,以调动他们上课积极性、活跃性,从而稳定课堂气氛。但是我们还是有缺陷,因为每次去志愿者教的孩子可能就不同了,这对双方都具有不熟悉性。我们的志愿者对自己教的孩子都还比较陌生。从而我们对每个孩子在绘画上的缺点了解的不是很清楚,这就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我们开展这一次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在教他们绘画的同时和他们对口型,以促进他们的说话能力。因为我们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并没有对他们的说话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上观之,这一期活动我们的不足之处的原因就在于志愿服务有点肤浅,只是做了些表面的工作。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工作重心转移,由过去的表面化工作转移到能渗透进活动本身的工作。“深挖洞”,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宗旨,奉献我们的一片爱心。另外,我们在搞志愿者服务的时候还要注意“广积粮”。时下,各类志愿活动风云而起,但当我们仔细看时却发现志愿服务的范围并不大。还是只局限于自己的周边地区。其实,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的时期,我们完全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大,即只要发现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弱势群体,我们就要尽可能的伸出援助之手。
记得曾有同学建议给孤儿院提供志愿服务,我们很重视。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世界上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是他们。于是便四处寻找,终于在通州发现了一个孤儿院。可后来由于太远,这个计划被搁浅了,的确它确实有些远,可是如果我们有那份心的话又何必在乎它的远近呢?
三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将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深化。原有的传统项目要长期坚持发展,能实际的使受助人群得到关爱。蜻蜓点水时的帮助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长期的帮扶才能在我们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其次是广化。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扩大受助人群的范围,一方面,社员使社员们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能使更广泛的人群得到帮助。这样我们必须做到两点:①与本校其他社团以及其他高校或社会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团体联系以联合开展活动,而不应进行恶性竞争,开展重复的项目,造成资源内耗。②积极与弱势群体联系,特别与离学校比较近的,比较容易开展活动的单位进行联系,因为我们开展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和费用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