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875|回复: 0

民间环保活动家廖晓义情洒地球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7 07:58:16 | |阅读模式
民间环保活动家廖晓义情洒地球村 [ZT]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michael 2006-01-29 12:33

2000年6月14日,挪威首都奥斯陆著名的皇家学院。
一条猩红的地毯通向最辉煌的颁奖圣坛,伫立在金色大厅的挪威皇室、政府部长、国际知名人士200余人,祈盼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苏菲奖基金会主席艾琳.昂女士宣布:将欧洲拥有“诺贝尔环境奖”之誉的“苏菲环境大奖”和10万美元授予来自北京“地球村”的廖晓义。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在大厅里响了起来。自“苏菲环境大奖”颁发以来,廖晓义是获此殊荣的惟一中国女性。
三天之后,载誉而归的廖晓义踏上了祖国古老的土地。她用所得的“苏菲环境大奖”的奖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环境保护奖。
生命的光和热化作对地球母亲的挚爱之情
80年代末,廖晓义从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一位经常与她来往的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朋友总是满怀忧虑地提到环境保护问题。一天,这位朋友悲痛万分地说:“地球正在被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毁灭,人类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廖晓义被感染了,陷入沉思。
不久,廖晓义和朋友自发设立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代价”课题组。经调查获得的一组组因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的可怕数字,无情地撞击着她的心扉。沉寂已久的生命激情燃起来了,她悄然发誓:今生今世就做一件事,为再造绿色的“地球村”做“殉道者”似的守护神。
廖晓义选择了用电视媒体来唤醒国人的绿色环保意识。她亲自捉笔,撰写了拯救生态环境的电视片《绿色文明与中国》。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环保者成立了摄制组。电视脚本出来了,却苦于无钱拍摄,他们几经求援无果,制作只好搁浅。廖晓义在失望之中远走美国,给读数学博士的丈夫做陪读夫人,指望攒足钱后再圆绿色的环保梦。
三个月后,朋友给廖晓义寄来一封信,说:如果你再不回来,摄制组就可能散伙了。廖晓义再也坐不住了,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回国拍片。她的丈夫觉得她不可理喻,她刚刚旅美,女儿赴美的签证、在美的住房等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弄妥,家刚刚安定下来,她却要走了。
回国之后,廖晓义向朋友借了5万元,这对拍摄大型的电视片而言是杯水车薪。晚上她休息在一间没有窗户的陋室里,经常以吃煎饼度日。廖晓义对绿色环保事业的真诚和执著最终感动了上苍,福特基金会捐赠了一笔摄制费,她的处女作才得以问世。
时间长度为60分钟的《绿色谈访录》花了廖晓义整整一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大洋彼岸4岁的女儿一次次给她发来明信片,艰难地带着女儿苦读博士学位的丈夫也望穿秋水盼着妻子归来。然而等到片子杀青却无法播出,廖晓义只好悻悻踏上了重登大洋彼岸的路。
挟着破碎的梦回到美国,廖晓义通过了托福考试。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马尔文教授想收她攻读博士学位,廖晓义莞尔一笑:“马尔文教授,谢谢您的好意。美国不缺博士,可中国却缺环保人,我没有时间在美国呆四五年读一个学位……”她最终选择了做马尔文教授的访问学者。
在美国期间,廖晓义发现有一个叫NGO的民间环保组织,这个组织几乎荟萃了全美的民间环保精英,以女性居多,负责监督环保执法,影响力足以撼动美国国会。廖晓义深受启迪,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采访国际杰出的环保女性并制作成片子,拿到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世妇会”上播放,让中国有影响力的女性投入环保工作。为此,她倾尽打工所攒的两万美元,高薪聘请专业摄像师分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采访40多位国际环保女杰。
1995年初夏,领到美国绿卡的廖晓义带着女儿和刚刚完成前期拍摄的《地球的女儿》回到北京,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暂时栖身。母女俩和帮她带孩子的表妹夜晚就横卧在同一张床上,连腿都伸不直,她们一住就是一年半。
有一家公司高薪聘请廖晓义加盟,朋友善意地劝她:“先解决生存,再谈环保吧。”她却颇怀忧患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生存,蓦然回首的那一天,就会发现这个地球上已没有人类。”
廖晓义担任制片人和总编导的电视专栏《环保时刻》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定期播出了。1996年4月22日首播那天,原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曲格平与她一起主持。至今,该栏目每周播出一期,从未间断。廖晓义的环保之旅终于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廖晓义1995年回国从事绿色环保事业,因每年不能在美国住满6个月,手持的绿卡随时可能被注销。可是为了地球母亲,她最终还是到美国驻华使馆毅然注销了所持的绿卡。
中国女性的睿智和尊严赢得美国总统的敬重
1998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应邀参加中国妇女与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女性圆桌会议。临近尾声时,廖晓义终于抓住一个与美国第一夫人交谈的机会,操着流利的英语对希拉里说:“过几天,我将在桂林看见你的丈夫。”
“是吗?”希拉里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廖晓义点点头,颇带几分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事业:“我从事的是以妇女为主的民间环保事业。我认为,中美两国的妇女都应在环保交流上多做些事情。”
“我赞成!”希拉里热情地说,“我丈夫对人类生态与环保的关注绝不亚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关心。我期待着过几天再次见到你……”
五天之后,在桂林七星岩古式凉亭,美国总统与中国七位民间人士举行有关环保问题的圆桌会议,限时40分钟。原本安排在第二个发言的廖晓义因发言顺序打乱而排在最后。她一看时间已剩无几,情急之下开始主动出击:“我认为,美国对中国环保方面的支持说得多,做得少。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环保方面将会有一场大的变革,如果美国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那你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
“我同意!”克林顿应声而答:
坐在前排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带头鼓起掌来。这是整个圆桌会议惟一的鼓掌。
掌声过后,克林顿毫不掩饰地说:“我已经意识到美国国会对中国的环保没有给予充分的援助,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回国后,要将你所说的让更多的人知道。”
圆桌会议早已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可克林顿似乎没有要结束的意思。讨论的话题自然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廖晓义毫不客气地指出:“作为民间环保人士,我有责任告诉中国公众不要学美国生活中不好的东西,比如使用太多的空调、太多的私车和一次性产品。”她的话音刚落,克林顿下意识地拧开手中的笔,在证实手中的笔不是一次性产品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又伏案在笔记本上记下些什么。
这时,廖晓义将她主编的刚出版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递到克林顿面前,解释道:“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得到一本。”
美国总统饶有兴趣地翻阅了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大加赞赏,欣然题词:“致北京地球村,感谢你们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的出色工作──比尔.克林顿”。
那天,美国总统站在七星岩的青山秀水间作完访华的最后一次讲演,大步走下讲坛,突然大声呼喊廖晓义的英文名字:“雪瑞……雪瑞……”正在寻找摄像师的廖晓义蓦然回首,看见美国总统向她走来。他上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说:“雪瑞,再一次谢谢你。”
或许因为这几位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的学识和风度给美国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了一会儿,美方邀请廖晓义等七人与总统乘船同游漓江。事后,一名随团访华的美国记者风趣地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被一位东方女性的才华、学识和睿智倾倒了……”
今年初夏,廖晓义应邀访问美国硅谷,与全美一流的科学家、公司总裁和作家轮流上台讲演。对于这片主导微电子世界的梦幻之谷,廖晓义直言不讳地说:“美国硅谷虽然实现了人类的光荣与梦想,将人类引进了高度的数字化时代,但是,对不起,我不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你们的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还在争论不休却销往中国。美国消费主义的全球化,对人类来说只能是一场灾难。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可持续消费的全球化,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否则,人类终究会失去最后的家园……”
台下的数百位科学家和公司总裁纷纷站起来给廖晓义鼓掌,一直等到她走下讲坛落座之后,才一一坐下。
永不疲倦地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终于修成正果
1996年3月7日,由廖晓义创办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正式注册成立。从此,廖晓义更多的时候是脱下职业裙服,到社区、到家庭主妇和孩子中间去一点一滴地倡导中国人自己的绿色生活模式,推行绿色社区理念。
一天,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王庭蕴找到“地球村”,说街道居民看了《环保时刻》都很受启发,愿意赏试将垃圾分类。廖晓义便亲赴大乘巷讲演示范。从那天开始,三个红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头巷口,废纸、垃圾、玻璃分类投放。大乘巷的这些红色塑料桶成了中国公民走向绿色生活的醒目的路标。
翌年6月,北京宣武区环卫局局长张鸿声风风火火地赶到“地球村”,希望在宣武区赏试将垃圾分类。廖晓义和同事来到槐柏树街,一一向居民示范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绿色生活的广阔前景,廖晓义又不辞辛劳地带着他们参观再生资源分选站。在“地球村”的实验田里,经过24小时发酵后的生物垃圾种上了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时隔不久,“地球村”把这些鲜嫩的圆白菜、生菜送还居民,不少群众惊叹不已。
1998年夏天,在一位美籍华人的资助下,北京“地球村”终于建立起3000亩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基地”,40多户农户选择了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种田不施化肥,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凸现了21世纪中国农民的崭新形象。走进绿荫掩映的教育基地,人们感受到的是重入大自然怀抱的温馨和亲情。
新千年,廖晓义两度飞往美国,邀请70年代首次“地球日”的发起人、地球日国际委员会主席丹尼斯先生到北京参加“中国地球日”的启动仪式。
廖晓义陪着丹尼斯乘出租车前往北京环保宣教中心。车上,细心的廖晓义见丹尼斯不断地揉眼睛,便关切地问:“丹尼斯先生,请问哪儿不舒服?”
“廖女士,请恕我直言,飞到贵国首都后,我便一直眼睛疼。”
廖晓义一阵沉默。望着车窗外不时涌来的沙尘和污浊的空气,她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善解人意的丹尼斯彷佛已触摸到廖晓义心头的沉痛,宽慰她说:“我真的很佩服你!你本可以留在美国呼吸新鲜空气的,但是你放弃了。对从事环保的人士来说,没有比挚爱自己脚下这片国土更可贵的了。”
“谢谢你的褒奖,丹尼斯。为了你下次来中国眼睛不疼,我就在这儿永远干下去。”
“中国地球日”启动仪式过后,廖晓义风尘仆仆地南下武汉、重庆等地,开始了她作为“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总协调人穿越中国腹地的环保之旅。久未联系到她的女儿在因特网上发了一封寻母启事:“妈妈,廖晓义,45岁,身高1.65米,面目憔悴,患有轻度的环保综合症,自4月某日出差昆明后不幸丢失。知情者有重赏。女儿王胜寒。”
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在北京见到廖晓义之后,立即风趣地给王胜寒草拟了一封电子邮件:“胜寒小朋友,捡到妈妈一个,完妈归赵。”
廖晓义深感自己对不起女儿,通过越洋电话向女儿道歉,表示给她买一身漂亮衣服作为补偿。
廖晓义不知疲倦地推动中国大众参与环保运动终于修成正果。由风行世界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和他的妻子设立的苏菲奖基金会引用印度甘地的名言“绝不能低估个人改造世界的力量”,作为对廖晓义守望理想主义的最大褒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