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937|回复: 0

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7 0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bmwalter 2006-02-06 14:3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于南
  2004年末,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候选人廖晓义最终落选。
  作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九年的时间,廖晓义和她的“地球村”,从垃圾分类到适度能源消费,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九年的磨砺,也让她对草根NGO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才之困
   “地球村”的办公场所,在京城北四环往北的某住宅小区,这是房地产开发商免费提供的一套公寓。三居室的空间内,十几个年轻人正在各自忙碌。
   北京姑娘宋汐,去年大学毕业来到“地球村”。她告诉记者,上中学时受化学老师影响,开始接触环保,大学读了环保专业,当过环保志愿者。她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热爱我的工作,希望能一直做下去。”和宋汐一样,北京大学生态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陈梅,加入“地球村”也是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情。不同的是,现在她已经离开。原因很简单,她觉得自己几个月以来每天的工作只是处理些事务性的琐事,加上收入也不高,她最终决定去考博。
  在地球村,像陈梅这样进来又离开的人很多。“地球村”行政主管栗力告诉记者,现在有15个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超过两年人的只有4、5个,人员流动很大。
  “走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为了增加得到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可能性,到这里来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还有些人就是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临时到这里干活,一有合适的机会就离开。”
  栗力也承认,“地球村”能给的薪水有限,只有真正有公益心的人才能坚持。她介绍说,这么多年离开“地球村”的人中,没有一个再选择NGO就业。
  对于其他同事的离去,宋汐很理解,她说,北京生活成本太高,而“地球村”月薪只有1300元。“要是我家在外地,要租房子,当初可能就不会来这工作了。”
  坚持者还在坚持,但对于国内的草根NGO,人才越来越难留住,连合作伙伴国际NGO组织,也开始加入人才争夺的行列。
  对此,廖晓义十分担忧:“稍微优秀一些的人才都被像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之类的国际NGO挖走了。他们给的薪水比我们多5倍甚至10倍,我们没法竞争。”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认为,从国外的情况看,NGO组织人员流动频繁其实很正常。“NGO自身也要调整心态适应这种情况,不能苛求别人忽视物质利益,应该尽一切可能维护他们的应得利益。”
  邓国胜介绍,我国现行立法关于NGO组织成员的内容基本为空白,只是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简单规定“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但除了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之外,专职工作人员的其他权利义务是否适用《劳动法》的规定?还有人数众多的志愿人员的权利义务如何?
  只有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整个NGO才可能稳定而富有成效地运作和发展。
  栗力向记者表示,经过努力,“地球村”已经为员工在北京市朝阳区社会保障部门参加了“三险一金”的社会保障,这对“地球村”今后吸引人才或许会有所帮助。
  “关键是要给人才一个发展的空间。”邓国胜说。根据他们的调查,目前国内很多NGO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家长式管理和个人英雄主义现象。员工为NGO组织的领导者打工,领导并不会想到他们未来的发展。虽然不少员工有很好的信念,但因为看不到发展空间而不得不选择离开。”
  事实上,国内NGO都在努力从精英色彩比较重的初创时期,转入一种制度性、组织性的运作方式。另一家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已经成功招聘了一位年轻的总干事,逐步取代73岁的创始人梁从诫的日常管理工作。
  廖晓义也对记者说,“2005年,要创造没有廖晓义的‘地球村’。”她决定从日常管理中抽身出来,到幕后去做其他事情。而行政主管栗力,正是廖晓义认为靠缘分等到的后继者。
     经费之痛
  根据邓国胜的调查,缺钱和缺人,是国内NGO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廖晓义也承认,缺钱是制约“地球村”往前走的重要原因。“这已经成了恶性循环了。”
  据介绍,“地球村”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外的基金会支持。通常是做好项目策划,然后向福特基金会、美国能源基金会等组织申请经费援助,这部分占了所有经费来源的90%左右,除此之外,只有零星的一些企业捐助。
  与国外的NGO不同,像“地球村”这样的草根NGO少有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同时由于“地球村”没有公募的资格和权利,只有靠着诚信去找企业和个人进行私募。
  深受经费之困的廖晓义决定,从2005年开始,她要把精力集中到另一个新的领域。
  “‘地球村’要发展,不能仅仅靠捐助,要建立自我生血的造血机制。我们要发展自己的企业,搞第三部门经济。”
  廖晓义告诉记者,她准备做一个挣钱的项目,挣了钱就拿来做基金会,来滚动发展。“‘地球村’一定要有自己的基金会,不光支持自己的组织,还有其他的本土草根NGO。”
  “现在我们还在摸索阶段,明年这个时候欢迎你再来采访,那时候我们一定会有起色。”廖晓义对她选择的道路坚信不疑。
  实际上,这种非营利组织开展盈利性活动的情况,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民政部早在2002年的一份文件中提到:兴办经济实体、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取得收入,是非营利组织活动费用的重要补充渠道。
  邓国胜认为,虽然目前也有质疑某些NGO利用身份从事营利活动,挣钱不交税,但开展盈利性活动是实现NGO自强自立很好的手段。
  税收之惑
  2004年4月,“地球村”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名称在北京市延庆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拿到了NGO的合法身份。
  根据我国相关立法,未获得民政部门认可的合法身份的非政府组织,亦即草根NGO,无权享受税收方面的各种优惠。因此,在此之前,“地球村”也和大多数草根NGO一样在工商部门登记,每年需向税务机关说明,自己是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组织,从而申请免交营业税。
  然而,国家在企业的公益捐赠方面的税收减免优惠,“地球村”却无法享受。栗力说,他们去向企业募捐时,企业会问能不能免税,当得知不能时,企业往往就不肯捐赠。
  根据我国相关税法,企业或个人以其财产对公益事业捐赠,捐赠额在一定限度内可用于扣除捐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在所得税方面,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企业和个人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有资格接受减免税捐赠的社会团体,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8家。从1999年到2003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先后认可了另外15家社会团体的减免税受赠资格,使可开具减免税凭证的社会团体数量超过了20家。
  但相比全国数以万计的公益性草根NGO组织,有资格受赠税收减免捐赠的组织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税务总局采取的这种“列名单”的方式,直接导致大量类似“地球村”的NGO组织不能享受法律规定的减免税受赠权利。
  事实上,按照我国1999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地球村”能拥有上述所言的减免税受赠资格。该法第三条规定的公益事业的界定中,第三项就是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分别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个人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邓国胜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没有统一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方面的法律,大多是依靠各个行政部门的规章来调整,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规章之中,立法的层次性不高。
  “同时,法律规定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邓国胜说,“目前企业公益捐赠的减免税在程序上还存在问题,每次都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向相应的税务部门申请减免税。这对于以所收税款多少为政绩的税务部门来说,自然是不太愿意,于是经常是能拖就拖,尽量不给你办,当然就更不会去积极宣传这些税收政策。”
  邓国胜认为,中国正处于公民社会意识高涨、NGO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NGO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并将作为政府与市场的补充力量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税收作为一种间接货币政策,对于NGO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制度激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