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993|回复: 1

“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 08:41:52 |

“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

被募者说


南方周末    2006-08-31 14:57:34

  ■第一反应
  
  我每天能接到大量的电话或者信,都是募捐的
  ———姜昆
  
  名人做不到的话,也希望她能谅解
  姜昆(相声演员)
  我每天能接到大量的电话或者信,都是募捐的。说实话,哪有时间核对事情的真伪?只不过是凭感觉,相信善良的人多,坏人少。
  有的我看看情况就做了,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做不了。那天我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当过知青的人捐了1000块钱,她丈夫得了肝硬化,快不行了,在宣武医院,没钱治。再比如我们有个老艺人,听到他病了之后,我赶紧给他送了1000块钱,也是素不相识的。
  但是你不能指望一个刷子就把这个世界刷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我觉得,她求助无可非议,名人做不到的话,也希望她能谅解。
  至于每天接到大量这样的电话是不是对名人生活的一种打搅,我觉得还不是。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点这样的情的,不能人人都过得那么紧张,人家求你办点事,你的心就本能地收缩在一起,处于防御状态,我觉得这样不好。
  至于是不是名人有名望、有财富,就应该比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我觉得你不能不让别人这么去想。和谐社会就是希望大家心态都平稳一些。想,都是可以的,但是双方都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责备人家。
  
  我看到报纸的时候就想,是不是这个老师自己想出风头
  ———涂桂英
    
  募捐有募捐的规矩
  涂桂英(香港慈善会名誉会长)
  我在南昌的时候,恰好看到当地的报纸上,费冰消老师向社会呼吁救助她的学生。我就打电话给江西的《江南都市报》问有没有这样一件事,他们告诉我这事是真的。我就说以我个人名义捐l万块钱。后来就来了一个电话,他说他是费老师的老师,请求我以名誉会长的身份向香港慈善会募捐。
  我就蛮生气的,我跟他说:我觉得你们的做法很冒昧,恨不得向世界呼吁,用得着这样吗?你们应该通过本地的红十字会、慈善协会,而不应该直接给捐助人打电话,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退一步,就算你们希望通过我来向香港慈善会募捐,你们也应该把病人的实际病情、治疗计划和可以预期的疗效原原本本的用书面材料告诉我。如果救得了,我们愿意救,如果是人财两空呢?50万能救多少学生上课啊?在对病情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慈善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怎么向别人募捐呢?
  我不想批评,但我看到报纸的时候就想,是不是这个老师自己想出风头?你既然可以向这么多人呼吁,那你们校方呢?我不同意那种“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慈善机构”的说法,以前也不是没有一个学校从上到下募捐救助得重病的学生的事情。先自救,再向别人求救。
  另外,我希望明确的是,哪些事情是政府该做的,哪些是慈善家该做的。
  
  费冰消不是“傻”了一回两回,而是一贯如此
  ———赵明
  
  经验世界没有什么可以那么纯粹
  赵明(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费冰消的老师)
  费冰消是一个很傻根的人。真正按照所谓道德原则行事的人就是“傻子”。就像电影里的傻根,固执地相信“天下无贼”并且大声地喊出来———“哪有贼啊?”但是经验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那么纯粹。
  费冰消不是“傻”了一回两回,而是一贯如此。以前经常搞一些帮农民工讨薪啊、维权啊的行动,而且基本都成功,这也是她比较奇特的地方。
  我对她的募捐不是很赞同,我认为学者的使命在于理论建构,而不是干预现实。费冰消曾跟我辩论,耶稣和康德究竟哪个更伟大。她认为,耶稣一生云游,没有留下任何学说,至死被钉在十字架上,但他唤醒了众人。我认为,康德作为一个思想者,他的思考几百年之后依然清澈活泼,读他的文字就好像见到他本人清澈的灵魂。
  我们谁也无法说服谁。
    
  不可以说,别人没有给她资助,她就把对方的名字公布出来
  ———贺卫方
  
  她的欠缺和别的欠缺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就费冰消的处境来说,她去向任何能接触到的机构和人士求救都不算太大的缺陷。人遇到危机,总会想方设法地获得一切资源。被求救对象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这完全是对方的自由。
  对于捐款的人,如果她为了表达一种感谢,而且对方也愿意,她可以把对方的名字公布出来。但是不可以说,别人没有给她资助,她就把对方的名字公布出来,这违反了做这样的事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不能施加某种道德化的压力,强迫别人捐款。
  中国现在的很多事情来源于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人们遇到意外情况,经常陷入困境当中。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现在的社会保障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学生的情况就显得非常混乱、无助。
  另外,保险的市场竞争看起来还不是特别充足。社会保障绝对不仅仅靠政府的行为,完全是从公益的角度做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保险的原理,寻求某种风险平衡:个人为他的安全健康的支出和整个社会机制之间的良好匹配。
  另外,虽然募捐屡见不鲜,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一直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惯例。比如,病人去世了,善款还没有用完,余款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导致人们对募捐没有积极性,因为不见得是最需要救助的人获得帮助。
  (P117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6-9-1 08:41:11 | |阅读模式
“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


南方周末    2006-08-31 14:56:15


  “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
  ———“有件事你爱信不信,爱帮不帮,但请你听我把话说完”
  
  □本报记者 石岩
  
  为了给得了白血病的学生募捐,江西理工大学的老师费冰消把自己变成了一条“章鱼”,四处伸着腕足,伸遍国内,伸向海外。
  这条章鱼出尽招数,遍求名人,四处碰壁,却还百折不回,扰得人们耳根不宁,良心不安。
  “她突然把一个孱弱的生命摆在大家面前,让救助与否成为一个道德标尺。”
    
  8月23日下午,费冰消走在重庆的人流中,戴着钓鱼人戴的斗笠。
  斗笠外表面银灰色,内表面藕荷色,像一柄小一号的遮阳伞,用一根线绳系在颌下。在白花花的熙来攘往的马路上,十个从费冰消身边走过的人,九个对她的打扮侧目,有人还笑出声来。
  在车站转车的时候,扩音器正字正腔圆地告诫南来北往的乘客:防拐帮、骗帮,尤其提防纠缠不放的乞讨者和过于热心的陌生人。
  从6月19日开始,费冰消每日“纠缠不放”和“过于热心”地奔走,做的事情正是向陌生人募捐,为了给得白血病的学生募集50万元治疗费。
  她的碎发从斗笠下一丛一缕地披散开来。熟人们说,她就像一条章鱼,四处伸着腕足,伸遍国内,伸向海外,扰得人们耳根不宁,良心不安。
  
  名人壁
  “我告诉你,你打错了啊!”
  8月23日上午,蹭到重庆一位朋友住的宾馆里,费冰消掏出了一叠B5复印纸,上面印着的近400个电话号码,算得上内地文艺界名人的半个大黄页———从新鲜出炉的超女、演艺圈的中老年长青树、电视台的主播、刑侦反腐电视剧的编剧,到当红的电视文化名人,无所不包。
  费冰消把电话号码一页一页翻过,口中念念点有词:吕丽萍好像很善良。田震可以试试,挺有个性的。撒贝宁是学法律的,也试试。赵本山很好玩。黄安我很喜欢,宋祖英、刀郎……
  “行”的电话号码旁被打上红色的对勾,挑选的标准是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除了是否面善,本人或者家属得过癌症的明星和四川籍的明星又是上上选。挑出一批号码之后,费冰消喝了一口止咳糖浆,调整一下呼吸,她决定先给最熟悉的明星打电话,作为热身。
  看了看表,上午十点钟。“赵本山该起了,老头子不爱睡懒觉”,她自言自语。然而两个手机号都是空号,又打到家里,保姆被找“赵本山大叔”的糯糯“川普(四川普通话)”吓了一跳,待听清来电意图之后,说赵本山在云南拍戏,然后果断地挂断了电话。
  打给“吕姐姐”的电话被转到了移动秘书台,表达对“吕姐姐”喜爱之情的话才说了一半,就被接线员掐断:“我不是她本人,你有事说事。”之后,接线员运指如飞,噼哩啪啦地记下了费冰消283字的短信留言,“我是虔诚的基督徒,我以我的生命发誓,我现在说的都是真的……如果‘吕姐姐’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可以打114查询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跟以往类似,这个上午又是出师不利。一口气打了7个电话,要么关机要么“无人接听”,仅有的两次通话机会是上面跟“赵本山”家的保姆和“吕丽萍”的移动秘书。
  一个都没成功,费冰消却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稍后再尝试了。她总结失败原因,下午两点之前不该给明星打电话,“上午给他们打,他们睡晨觉,中午给他们打,他们睡午觉。”
  从7月30日给张纪中打求助电话算起,这是费冰消给名人打电话募捐的第25天。如果算上之前的种种求助招数,费冰消的募捐生活从6月19日就开始了。“名人”是她穷尽了其他一切能想到的社会救助方式之后的选择。
  对于这位32岁的大学法理学讲师来说,联络名人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尴尬和受挫心理,从头学起的事情。最初,不管对方是移动秘书台、保姆、经纪人、秘书还是明星本人,不管对方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还是在灯红酒绿的嘈杂之中,她都急迫地把她学生的病情、需要50万、生命的尊严、宇宙间的道、基督徒的誓言……一股脑倾泻。
  后来,她学会了以这样的方式自报家门:“我是你的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我想跟你谈谈合作的事情……”以“合作”而不是以“求救开头”,别人听完的耐心会大一些。最基本的是,“不能说得太流利,否则人家一听就想:又一个骗子来了。”
  8月23日晚上,费冰消收获颇丰。除了“余秋雨”“在通话中”,“赵薇”是空号,“田壮壮”转全球呼之外,打出去的10个电话居然通了大半。
  号称“王志文”的电话铃响了很久,在费冰消要挂断电话的时候通了。慌乱之中,费冰消管听筒那边人叫“王老师”。她说她喜欢看“王老师”演的那些古灵精怪的片子。电话那端“王老师”考费老师看过他的什么片子,费老师一时语塞,努力在记忆中打捞,说:“中国要得诺贝尔奖那个……还有《蓝色生死恋》……”
  “韦唯”的电话是一个满嘴京片子的男士接的:“你这电话是网上找的吧,我告儿你,你打错了啊!”
  电视里刚刚演过的《重庆棒棒军》让费冰消记住了重庆籍演员赵亮。两个重庆人操着川音在电话里奇妙地对接上了。
  “赵亮哥哥,我是一个重庆女孩,我是你的老乡。我打这个电话给你,我有一个荒谬的请求。我看过你演的《重庆棒棒军》,我觉得你傻呼呼(fufu)的,像‘傻根’一样。我也是一个很‘傻根’的人。”
  电话那边的赵亮居然乐呵呵地说:“对头,对头。”
  费冰消得到了鼓励,答录机一般把学生患白血病需要50万手术费,无奈向名人募捐,已获得张纪中5.6万捐款背诵出来,之后又飞快地补充:“你不要紧张,不是喊你捐钱。”紧接着交代《重庆商报》报道过张纪中捐款的事情,她现在只是希望更多名人参与进来,哪怕给病人打个电话也是好的。
  那边爽快地答应:“要得嘛!”并让费冰消把《重庆商报》的标题短信给他,他要上网查查看。
  这个短短3分钟的电话显然是一次让人振奋的交流。在生与死的角逐中,任何一点进展都让她欣喜若狂。又是一大口糖浆下肚,费冰消的脸颊上慢慢洇出红晕,黑眉毛和黑眼睛亮晶晶的,体态微胖的她裹着一件宽大的睡袍,简直有些手舞足蹈。
  
  熟人壁
  “你是来找我们捐钱的吗?”
  现在费冰消有意回避跟熟人见面的机会。“就像80年代见面的时候问‘吃饭了没有’,90年代见面的时候,问‘离婚了没有’?我怕别人以为我跟他们见面是想问‘捐款了没有’。”
  整个夏天,费冰消身处一团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相当微妙的尴尬之中。生死角逐是从6月19日开始的,尴尬也从那一天开始。
  那天,费冰消想去晨跑,一出宿舍门就碰到一个“凶信”,同事籍敏敏心急火燎地告诉费冰消,自己的学生周芬芬得了白血病,家里很穷,东拼西凑只凑到1500块钱,她这个班主任只好先去找学校借钱。
  “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血疑》突然降临到平静的生活里。”费冰消的心一沉。她建议组织一次法律系大一的紧急年级会。她也是法律系大一年级的一个班主任。
  上午10点,130余名学生被召集在一起。籍敏敏简略交代了周芬芬的处境后,费冰消以“每个人都有落难的时候”为主题发表了热血沸腾的演说,接着在讲台上指挥若定:每个人都做好为芬芬献血、捐献骨髓的准备;能找媒体的同学尽快去找媒体;班干部去申请募捐;另外的同学尽快准备好捐款箱和宣传标语……
  分派完毕,费冰消当即掏出两百块钱,撂在讲台上的时候,籍敏敏一愣。
  恰在这时,另一位班主任赶到了,籍敏敏马上对他宣布:你要捐200!我们两个都捐了200!班主任说:我就不捐200。籍敏敏说:你非得捐200……
  中午时分,捐献地点从班会会场转移到办公楼前。费冰消和十几名学生站在募捐箱边。费冰消像往常一样,跟走出办公楼的同事打招呼,同事们向她笑一下,点点头,就远远地走开了。学生们有些着急,把捐款箱抱上老师们回家的班车,在座位间巡回“化布施”,结果只收到几份从5块、10块到几十不等的捐款。
  在法理课的课堂上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学生辩论小猫小狗究竟有没有人的尊严,期末考试不用背书却让学生论述安乐死的募捐领袖费冰消,从同事那里听到这样的劝诫:“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募捐。”“这种事情每个学校经常遇到,人命么。”
  7月11日,无计可施的费冰消决定转战自己的家乡重庆。“就像一个伤兵,带着受伤的孩子回到了家。”她这样形容一头扎进母校西南政法大学的感觉。
  费冰消起草的求助信被张贴在法大的网络社区“西政公社”上,迅速成为热帖。十几天的时间里,知名不知名的网友募集了1.6万块钱捐款。
  很多事情让费冰消感动。一位患癌症的老教授给周芬芬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一种治疗癌症的中药药方。
  但尴尬也随之而来。师妹刘海燕在“西政公社”上看到费冰消的求助信,她因自己尚需申请助学贷款,无力捐助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三天三夜没有睡好觉。
  一天费冰消走进母校教室,想上一会自习。熟识的师弟师妹纷纷抬头,噼哩啪啦地鼓掌,有人冷不丁地问:你是来找我们捐钱的吗?
  
  机构壁
  “我们没有针对个人的救助项目,我们只针对群体。”
  不管费冰消的募捐是否成为熟人的道德压力,在西政,求助信毕竟激起了不小涟漪。相比之下,发到其它地方的求助信简直像滚落到沙土地的水滴。
  还在江西赣州的时候,费冰消和学生们在情急之下,给他们能想到的一切机构发求助信———欧盟基金会、《华盛顿邮报》、香港基督教会以及内地的慈善机构……
  发给欧盟基金和《华盛顿邮报》之后杳无音信,费冰消才意识到,她的SOS信息别人可能根本看不懂,因为她发的是中文版本。英文后来倒是加上了,不知为什么又基本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几个在当地媒体实习的大四学生尝试联系本省的几家报纸,被告知,白血病算不上新闻,如果没有其他新闻点的话,媒体很难报道。只有当地电台的“绝对意外”栏目愿意为周芬芬做一期专题节目,但要求家属把病情突然告诉周芬芬。“他们说那样才有戏剧性。”家属接受了这个条件并且按照电台的要求准备了好几段台词。然而,节目播出之后,没得到任何反馈。
  暑假期间,学生们白天到单位实习,晚上到“百度”搜索名人博客,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周笔畅……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把能想到的名字试了个遍。博客上留的电子邮件地址都会收到一封求助信。
  费冰消以西南政法大学为圆点,向目力所及的司法界、学术界名人发求助邮件。求助信像漂流瓶中的小纸条一样,在半熟人组成的学术圈子里传递。
  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位短期访问学者捐献了500元,他在电子邮件中委婉地提醒从没见过面的费冰消:病人需要的50万,不可能这样几十几百地凑起来。
  7月下旬,费冰消从另一个“军师”那里得了个主意:学术名人难以引起社会关注,还是得找社会名人。一旦社会名人参与其中,不管捐款与否,都容易成为媒体事件,成为媒体事件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大额的捐助……这个主意来自在西政新闻专业的一个研究生。
  费冰消觉得有理,但是名人在哪里呢?按照博客上的电子地址发过去的邮件封封杳无音信。
  一番搜肠刮肚之后,费冰消想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她现在是一家都市报的娱乐记者。
  对方直接了当地回绝了费冰消要明星电话的请求:“传出去,我就别想当娱记了!再说,给你,你也没用,人家一接电话就知道是来要钱的,没人会搭理你。”
  7月30日晚上,朋友终于架不住费冰消在QQ上死缠烂打,随便给了5个号码。“她的意思是让我试试,我就死心了。”费冰消说。
  5个号码依次拨过去。一个空号,一个无人接听,另外两个号码的主人听到“白血病”、“50万”、“募捐”,冷静地说了一句“你打错了”,挂断电话。第5个号码拨通的时候,费冰消已经沮丧到了极点,她甚至忘了跟电话那头的张纪中寒暄,上来就说:有件事你爱信不信,爱帮不帮,但请你听我把话说完。
  许是这个开场白太古怪,张纪中耐心听费冰消把话讲完,并以不可思议的爽利答应给周芬芬打电话,他本人捐助2万,并会动员《鹿鼎记》剧组。在电话里,他甚至没有稍微求证下事情的真伪。
  费冰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网吧回家的路上,她边走边发短信向熟人报喜,一不留神掉进路边的排水沟,损失了一双凉鞋,磕青了两条大腿。
  8月1日,张纪中的侠义相助成为重庆、江西两地都市报上的新闻。尝到甜头的费冰消以“用完之后立刻烧掉”为条件,从娱记朋友那里缠磨来更多的电话号码。但是,她期望的晕圈效应就并未因此出现。“报纸出来之后,在本地没有捐到一分钱。”
  
  骚扰机
  “我觉得我没干应该干的事。”
  报纸产生的晕圈效应是,让费冰消从小范围的“骚扰机”变成众所周知的“骚扰机”。
  “向名人求助是想通过舆论向名人施加,将名人搬上前台,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江西的都市报在近两千字的后续报道中,引用了南昌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对费冰消向名人募捐事件的看法。
  在那些报道中名人们是这样出现的:“连日来,她发动几名学生一起不断地给李嘉诚、张纪中、周笔畅、那英等名人以及全国法学界知名人士发出邮件,请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报上那条短短的评价像火星一样,迅速引发了西南政法大学“西政公社”论坛的讨论。
  “如果有人在街上持凶抢劫。10个围观的人都没有出手相救,其中1个人是散打冠军。这个散打冠军是不是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谴责?当人们对他提出更高道德要求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降低了对其他人的道德要求?”雷译问身边的同学,“是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周星驰电影《功夫》的一句台词。
  作为“西政公社”上为周芬芬募捐的版主,雷译曾要求费冰消提供证明周芬芬病情的诊断材料、受捐助人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还希望受捐助方能成立一个组织代周芬芬管理善款。“每个捐助者都希望他们的钱真的花在救助对象的身上。”言谈之间,1981年出生的雷译姿势老成地一根接一根地吧嗒着“天地”牌香烟。
  “现在社会上的捐款太多了,都有审美疲劳了。”他和身边同学很理解名人的尴尬。“我们都是小人物,捐不捐款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捐完就完了。而我们做这件事的成本又很低。我们相信自己的同学,就不用去核实事情的真伪。而名人呢?有10个人向你求助,9个你都帮了,第10个你是帮还是不帮?如果你不帮,别人会怎么说你?如果你帮了,什么时候是个头?”
  费冰消觉得他的诘问有理。但她没有更好的办法。给名人打电话仍旧是她生活里最重要、最有指望的事情。
  费冰消的黑色皮革书包里装着治疗咽炎的药、揉成一团一蛋的零钱、车票和包成一卷的替洗衣服、洗漱用品。跟几百个电话号码放在一起的是两页纸的论文书目。她希望在城市里四处乱撞的时候如果碰到书店,可以进去翻翻书。但暑假快过去了,她的愿望一次也没实现过。到北京上新东方、为考博备战、写论文的计划全都成了泡影。每次看到论文题目她都难受,“我觉得我没干应该干的事”。
  
  生死门
  泪水在脸上横流的时候,她告诉自己:哭且哭,走且走。
  8月6日,费冰消以居士(佛教的俗家弟子)的身份向她敬重的高僧求助。想请法师能不能帮助在国内佛教界呼吁一下。
  高僧已经九十岁了,他从俗的侄儿打点庙里的大事小情。费冰消在高僧的办公桌前讲述,高僧微笑颔首。在另一边埋头理账的侄儿不时抬头,不耐烦地点评两句:“这么说,你是到和尚庙里化缘来了?”“江西的事跟重庆有什么关系?中国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法师管不来的。”
  “庙里正在装修,本来香火就少,没钱给你。”一名居士绕到费冰消背后,使劲地扯她的后衣襟:“你快走吧,中国这么大,这种事多的很,谁知道是真的假的。”
  “法师耳朵不好。只有凑到他耳边他才听得清楚。”她觉得法师一直向她慈悲的笑,“他们说他身体不好不让我打搅,可我觉得除了聋一点,他的身体好得很。”
  走出庙门的时候,费冰消想到那句“谁知道是真的假的”,打转的泪水一下子滚出眼眶。
  费冰消的书包里有一张佛教的皈依证和一张重庆孔子协会的会员证,除此之外,她还是耶稣和庄子的信徒。佛教的慈悲心、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基督教“生命树和智慧树”的隐喻、道家的自由不羁奇妙的混合在她的身上。泪水在脸上横流的时候,她告诉自己:哭且哭,走且走。
  费冰消爱跟很多人讲述她初三的那个夜晚。
  她的家在重庆北碚乡下的一座石桥边。桥上是一条成90度急转弯的公路,一辆8吨重的拉棉花的卡车在急转弯的时候失灵,从桥上跌落,与下面一列火车相撞。地震一样的声音把全村的人惊醒。卡车和棉花燃起熊熊大火。从小就有些胆大特异之处的费冰消守在受难司机身边。司机慢慢苏醒,他向费冰消说起了他的家乡和妻子儿女,弥留之际,他告诉费冰消:“每个人都有落难的时候。”
  这句话从那时起便印在费冰消的脑子里。
  7月份从江西回重庆的时候,费冰消对自己是否能募集到捐款并无把握。她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能成功地救助芬芬,至少也要让她明白死的尊严。
  在病房里,费冰消第一次把周芬芬的名字和课堂上那个眼神专注,总喜欢坐在前面几排,但是绝不坐在中间的小姑娘对上号。期末布置的关于安乐死的论文,她是写得最出色的一个。
  她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看到别人为女儿募捐,就要下跪感谢。每到这时候,病榻上的女孩用恬静的笑容掩盖一闪而过的尴尬。
  8月15日,周芬芬给所有向她提供帮助的人写了一封感谢信。千余字的篇幅里充满了叹号。“人生本就是一场戏,我只是戏里的一个小角色”,信里说。
  不过费冰消总是记得在江西见她那次,19岁的女孩因为吸吮同学带给她的一根棒棒糖,牙龈出血不止。她带着口罩安静听完老师的死亡教育。告别的时候,死死抓住老师的手。
  (记者后记:犹豫之后,费老师决定用个化名:费冰消。理由是:如果用了真名,全国的白血病人都来找我怎么办?)
  (P1177101)
      

  折腾了两个多月,费老师一共募到了近10万元,其中最大头是张纪中剧组5.6万元
  本报记者 麦圈/图

  
  打名人电话成了日常生活,费老师不无挣扎,“我觉得我没干应该干的事。”
  本报记者 麦圈/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