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219|回复: 1

别再问这个行业有无希望 你们来了,你们就是希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7 19: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一世无出头?公益人才的总体职业满意度却较高,业内满怀“一腔热血”互相鼓励——别再问这个行业有无希望
别再问这个行业有无希望 你们来了,你们就是希望

  ■在羊城公益咖啡馆里,职业公益人正探讨未来规划。(映诺供图)
  ■廖焕标
  ■李森

  ■新公益周刊记者 陈晓颖

  像杨诚一样,游走于两面之间的公益人,其实并不在少数。在做着能激发自己热情的工作的同时,有着“每年总有那么两三次想换工作”的想法。

  “作为一个在99%的亲戚朋友都不知道我们在搞什么的行业工作的人,时常感到困惑。而这些困惑不是打打鸡血就可以排解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入局,怎么提升,怎么退出。”在羊城公益咖啡馆第五期活动的海报内容上,写着这些让许多公益人有着强烈共鸣的话。与以往艺术进入社区、公益组织成长需求、筹款36计等主题不同的是,这期活动将焦点放在了公益人自身——“做死一世无出头?公益人职业生涯规划”。


  公益人

  亟需职业生涯规划


  8月31日,还未到活动开始的时间点,咖啡馆内已经聚集了近50人。“我们原本有控制人数,只发出了30份左右的邀请。但到最后来了这么多人。”李镝是映诺社区发展机构总监,也是本期羊城公益咖啡馆活动的轮值“主人”。主办方特意在活动开始前留出了半个小时,让参与者互相“勾搭”,交换名片。与其它工作一样,做公益,也需要讲人脉。

  “公益,只是一个圈子,还不是一个行业。”同样的观点,在嘉宾分享中被强调了数次。“我该不该入行?‘公益’有没有前景?”同样的问题,在参与者心中不断萦绕。也许真的像活动海报内容所说的,公益人少有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焦虑,没有底气。



  两年内

  想离职的不到两成

  今年3月,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珠海召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慈善教育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基金会中心网、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了《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各基金会公益人才的“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46.2万家,其中社会团体25.5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家,基金会2614家。而随着民间组织登记政策的陆续开放,这些数字也在不断上升。在社会组织中有相当部分比例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从事扶贫济困的公益组织,但这些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性程度不强、人才短缺、自身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以基金会为例,基金会员工中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占了近70%比例,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仅占比例3.7%。事实上,目前美国有10%的人从事慈善公益事业,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0.5%。

  但调查同时也显示,尽管人群数量少,公益人才的总体职业满意度却较高,未来两年内有离职意愿的公益人才不到两成,公益人才整体职业满意度要高于公务员和私营部门。目前公益人才晋升空间较为狭小,前景模糊,但仍然有一群人凭借着“一腔热血”,投身公益。

  虽然可能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但公益的圈子,或许比其它圈子更加紧密。

  “不要再问这个行业有没有希望。因为你们来了,你们就是希望。”在羊城公益咖啡馆活动现场上,李镝还是给公益人们打了一针“鸡血”。而那些在大家还不知道公益圈为何物时便投身公益的“老行尊”们,也尝试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公益圈,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规范、专业的行业。


  【老行尊说公益圈】

  廖焕标:没有任何事情是ready了才上路

  ●职位: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总监

  ●经历:2001年入读中山大学社工专业,2005年入行,2008年成立启创

  “在2005年,我毕业的时候,根本还没有这个行业。”廖焕标笑称,自己甚至在2001年报读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时,还以为这是一种“坐着火车到处走,在社会上工作”的行业。但就是这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曾经在读书时期发誓不做社工的潮汕人,以8年资历成为了公益圈中的“老行尊”。

  “不要为职业去规划自己。为了职业去规划自己是把自己规划死了,这是很白痴的做法。我原来就做了这个白痴。”廖焕标认为,职业是定语,只是生涯规划当中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生涯规划,应该是认清自己希望六十岁时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现在怎么为成为这个人而奋斗。职业只是当中的一部分。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这个圈子是比较特别的圈子,工作、生活、兴趣全部都糅合在一起,不可能上班的时候做环保,下班了去污染环境。”对于这种紧密结合,廖焕标形容为“危险而有趣”,毕竟原本公益就是一个兴趣导向的工作,“做公益,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缺乏前景”、“没有行业规范”等因素仍然是许多公益人入行前要过的心理难关。对于这群纠结的年轻人,廖焕标建议首先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工作。

  “如果把公益作为一个跳板,期望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再去做其它行业的,那我就建议不要入行了。以这种想法入行的人,也未必能走到最后。”他同样赞同公益目前只是“圈子”而不是“行业”的说法,但他认为这种“没有规范”也给予了公益人“自己制定规则”的权力。

  “公益适合一群喜欢制定规则的人,在没有规则的土地上去耕耘。这帮人在耕耘的时候,不知道水有多深,所以这帮人要很有勇,我们说就像电视里的‘清兵’一样,胸口有个‘勇’字,一边学,一边做,一边总结。”正如廖焕标说的,在公益里,没有任何事情是ready了才会上路。也只有这群公益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让公益圈逐渐形成规范,成为一个专业的行业。


  李森:遵循内心,我更在意的是过程

  ●职位: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经历:原为启智志愿者服务队骨干志愿者,两年前辞职,成立启智

  2013年,是李森辞职的第二个年头。

  李森这个名字可能还会让人感到陌生,但“乌托邦队长”则许多志愿者都耳熟能详。12年前李森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到今天成为5万多名志愿者的“领头羊”,他与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累计超过50万小时,每逢周末、节假日,你总能在广州的城市社区、智障和脑瘫人士康复中心看到他和他的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但在两年前,他决定从一名业余的志愿者,变成一个全职的公益人,成立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社工服务。这个选择,让李森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身体瘦了许多,薪水却打了6折,这一切全因他“对于全职公益人这个身份很在乎”。

  “一直不敢踏出这一步,主要是考虑如果不做原来企业的工作,工资从哪里来,怎么生活下去。”但那时候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李森感觉到,企业和公益,两样都兼顾就两样都做不好。最终还是凭借着对整个公益行业的信心,遵循“内心的冲动”而辞职。

  “我1994年开始工作,做了十七八年的企业工作。人的一生工作时间也就三十多年,我已经有一半时间在企业,下一半要在哪里呢?”李森可能还没有想清楚未来十几年的职业方向,但他认为,关键的还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遵循内心的冲动,无论如何,我更在意的是过程。”

陈晓颖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发表于 2013-9-28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