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764|回复: 0

30年福利院建成孤残儿康复矫形专业队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4 19:04:12 | |阅读模式
  专门为孩子做的康复治疗纠正鞋。记者黎旭阳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年福利院收养的部分孩子。 记者黎旭阳 摄
现在 市福利院里的康复师对孩子露出鼓励的笑容。 记者黎旭阳 摄
现在 专业康复师对孩子进行细心的矫正治疗。记者黎旭阳 摄
现在 福利院新建的大楼。   记者黎旭阳 摄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新楼代旧屋 建成孤残儿康复矫形专业队伍
  本报讯 (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文燕媚)土坯房,破木床,穿着补丁衣裤的孩子们,呆躺着,歪坐着。室内夏天蚊蝇飞舞,冬天靠炭炉取暖, 保育员彻夜不敢合眼,这是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市福利院)孤残儿的生活景象。
  如今,市福利院不但是全国十佳福利院,而且获得了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更被业界誉为福利院中的“中山医”。过往十年,市福利院的发展也曾走过崎岖艰难之路,她的破局之旅,或许对目前正举步维艰的地方福利院有着范本意义。
  老房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坯房里挤了五六十张床
  三十年后的现在:3000万元特教楼动工在即
  几栋土坯房,被山野团团包围,婴孩的哭闹声此起彼伏。婴儿房里,五六十张小床挤在一起,几乎没有插脚的地方了,保育员小心翼翼地挪步,嘴里喊着“乖啊,乖!”安抚正哭闹的婴孩,身子扭到一侧为尿床的婴孩换尿布。房门一侧,换下来的尿布堆积如山,保育员换班时再推板车运到洗衣房,婴儿房里时常有一股难闻气味。
  “过去,条件差,孩子们的生活质量缺少保障。常常是孩子哭,我们也哭,大家都哭。”1988年,高中一毕业就进入市福利院工作的郭惠萍感慨地说,上世纪90年代,市福利院进入“大拆大建”年代,原来的土坯房拆除,陆续建起恤孤楼、学童楼、慈善楼、康复楼等。楼房里,装上中央空调,有了冷暖两用水龙头,孩子们有了图书馆、感统室、网吧,还有一批接一批的康复理疗设备。
  近日,投资3000万元的特教楼即将动工,这栋用于解决孤残儿教育用地的大楼,和过往兴建的大楼一样,由政府与社会爱心资金共同捐资建造,政府投资1300万元,社会爱心捐款1500万元,还有知名地产企业的资助。
  “这些年,福利院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完善,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关爱,更得益于广州本身热心慈善的社会氛围。”广州市福利院院长徐久说,每年都有不少爱心团体、企业到福利院献爱心。
  新路探索
  尝试:机构代养缓解人手紧缺
  市福利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福利院,负责照顾2100名从0岁到60岁的孤残人士,人手紧张是福利院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我们离民政部1:1.5的要求还很远。”徐久解释,民政部明确要求直接服务于生活不能自理残疾儿童的工作人员与残疾儿童的比例为1:1.5,目前市福利院约有1000名孤残儿(不含家庭寄养及机构托养),只有医护、教师等220人,相当于1:4.5的照料比例。
  2000年前后,市福利院尝试将残障程度较轻的孤儿通过寄养方式送进“类家庭”或自然家庭,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的成长有良好的促进;另一方面,也暂时缓解人手紧张的难题。
  然而,随着孤残儿人数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弃婴童绝大多数有残障或重疾,“人手紧张始终是个困扰。”徐久说,经过多番努力,从市里争取到一笔雇请临时工的经费,可以雇50名临时工,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工资偏低,流动性也较大,有一定的管理难度。”
  既然难以“扩容”,能否借助外援呢?市福利院探索出机构代养的孤儿养育方式。目前,市福利院与5家机构签订了代养协议,这5家机构中,有两家是外地的官方机构,有3家是本地的民办托养机构——信孚慈爱院、高源托养中心和海珠平安中心。市福利院对这些托养机构的资质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如信孚慈爱院,对于不能自理的孩子,慈爱院按照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对于半自理的孩子按照1∶5的比例安排护理员照顾。
  收获:致力于孤残儿康复的“中山医”
  在孤残儿的康复矫形方面,市福利院被誉为全国福利院中的“中山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院就专辟了康复矫形科,是全国福利院中最早为孤儿提供专门康复矫形治疗的一家。如今,市福利院已经建成一支专业的康复矫形队伍,5名临床医生,7名康复治疗师,4名特教老师,还有5名专业护士。马蹄内翻足、肢体畸形及脑瘫,在这里都能得到适时的康复治疗。每年全国有数十名其他福利院的孤残儿被转送到这里进行康复矫形。
  “回过头来看,我们真是赢在起跑线上了。”参与康复矫形科创建的潘志良说,彼时,他刚入行,福利院的硬件建设也还是刚起步,一些大龄孤残儿,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理疗每况愈下,“譬如脑瘫的孩子,全身都僵化了,他自己很痛苦,照料起来难度更大。”为残疾孤儿康复矫形已迫在眉睫。1994年,在香港福幼基金会的帮助下,潘志良成为全国福利院中首批走出国门系统学习残疾儿康复矫形知识的临床医生。
  “左脚一步,右脚一步,停一停。”在该院康复楼二楼,康复治疗师正耐心地带领重症脑瘫儿做行走康复。在这个楼层,还有感统训练室、言语训练室,以及一批先进的配合康复理疗的设备。康复矫形科设有60张床位,福利院的孤残儿将分批在此接受康复训练,“这里是点上康复,而生活区是面上康复,点面结合。”由于床位较少,康复理疗的周期一般在2~3个月左右,“唯有先挑有希望的孩子,而不是平均主义。”
  创新:全国首创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2012年,广州市孤儿的养育标准为1180元/月,而今年还将继续提高。从2011年起,广州建立起孤儿养育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与CPI(居民消费指数)挂钩,至今已连续两年提高孤儿养育标准。
  目前,广州市每年投入7000万元支持市福利院的运作。如此巨大的投入,如何保证都花在孤儿身上?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设有监督专员,除了定期对市福利院的人财物进行规范审计外,还会有常态化的孤儿养育质量监管。观察孩子生活环境、精神面貌,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查看成长记录,直接询问孩子的感受等,都是常态化监管的手段。
  此外,市福利院是全国孤残儿护理培训基地,这里的140名护理员,每年都必须参加系列培训并经过年度考核。
  广州市福利院
  广州市福利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福利院,约有1000名孤残儿(不含家庭寄养及机构托养)和医护、教师等220人。
  在孤残儿的康复矫形方面,市福利院被誉为全国福利院中的“中山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院就专辟了康复矫形科,是全国福利院中最早为孤儿提供专门康复矫形治疗的一家。如今,市福利院已经建成一支专业的康复矫形队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