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露宿者 2012-11-29 09:48:54| 分类: 业界资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福建日报2012年11月29日 记者 倪羽 卢金福 实习生 李永贵 邱冬勇 魏文亮 本期嘉宾 史晓佳: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关怀流浪者项目负责干事 张莉: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吴恩儿:福建日报记者,黎本宣事迹系列报道主笔 王锦:网友代表,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大三学生 最近贵州5名男童为避寒在垃圾箱中被闷死的新闻,让外界关注到了挣扎在温饱边缘的街头露宿者的命运。寒冬渐近,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组织发起倡议,关注街头露宿者,给他们发棉被、衣物和食品。广州启智服务总队“关怀露宿者”分队的义工,还用放映露天电影,免费剪头发以及拉家常的方式,从心理上拉近与露宿者的距离。通过传递“正能量”,他们让许多露宿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关怀露宿者”分队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肯定。有网友表示,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有评论认为,他们的行动并不是简单地施舍,而是细心观察和发掘露宿者的心理动态以及真实需求,并以平等待人的态度,给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以“人的尊严”。 本周的《网络正能量》,连线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关怀流浪者项目负责干事史晓佳,与做客演播厅的三位现场嘉宾一起谈谈“关怀露宿者”行动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探讨社会力量、政府部门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救助行动和举措。 1.心里挺空虚的,希望有人陪他们聊聊天 主持人(曾凡可):关怀露宿者义工队伍什么时候成立的?主要开展哪些活动? 史晓佳:我们从2004年开始有相关的活动,2009年正式成立专门的义工队伍关心街头露宿者。分队现在主要有8名固定的 志愿者骨干,其他志愿者从广州启智服务总队招募,总队大概有近5万名志愿者。我们这个队伍,老的志愿者都已经是70多岁的阿姨。 目前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探访露宿者和放电影等,基本是每周六晚上,风雨无阻,会固定到一些老城区或者是街道去寻找这一群流浪汉,带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食物,和他们聊一些家常,丰富他们枯燥的生活。 我们一开始觉得这些露宿者在物质方面肯定很欠缺,但是接触久了以后发现,简单的物质并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心里挺空虚的,希望有人陪他们聊聊天。 主持人:对“关怀露宿者”分队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王锦:许多网友都觉得关怀露宿者的 公益行动,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但很多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支义工团队给露宿者精神上很大的温暖,体现了平等尊重的态度。 张莉: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格的尊重。从更深的层次来说,体现了人对和谐、幸福、美好家园的一种追求、向往。 主持人:吴记者在采访黎本宣时,也多次接触到露宿者和关心露宿者的义工。 吴恩儿:黎本宣原来是为了寻找他走失的岳父,然而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人其实和他岳父一样需要帮助。于是他从提供最简单的帮助开始,到后来直接把他们带回家。我从2010年开始采访他,有3年了。这个过程感受颇深,有的时候都采访不下去了,留着眼泪看着感人的一幕幕。 最感动的一次是,一位走失的老人家被找到以后,他的子女在黎本宣面前跪了三次。后来在和黎本宣聊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太太就一个人跑到旁边去哭。我问为什么,她说:“他们的老人都回来了,我的老人没有回来。”非常淳朴的感情。黎本宣更高尚的地方在于,他去帮助的这些与他素昧平生的老人,是很多人不屑于交往的老人。 我觉得“关怀露宿者”分队做法非常棒。黎本宣的报道出来后,我们也最大限度地发动大家来帮助这些流浪老人,本地的一些志愿者也采取了行动。福建籍的明星姚晨看到微博之后也加入进来,号召大家来帮助流浪老人。 2.露宿者救起了跳桥女子,他很激动很开心 主持人:开始接触露宿者时心理会不会有障碍? 史晓佳:我真正接触是在2009年底,开始没想那么多,就是跟大家一起去聊天。大部分人觉得露宿者很邋遢或者是不热爱生活,但其实和他们接触了以后,会发现他们也爱干净的,而且非常积极、乐观地去看待生活。 主持人:这过程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史晓佳:开心和感动。一开始我们去人民桥底的时候,大概有五六个人露宿者,他们间隔不远,但交流很少。我们慢慢地把他们带动起来。现在我们交流得非常融洽,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增进了不少。有一位露宿者在今年国庆后,还救起了一个从人民桥上跳下去的年轻女子。救人后,他很激动,第一时间和我联系,说我们送给他的救生圈终于派上了用场。那个时候我非常感动,他自己也很开心。我觉得他们已经受到我们这种爱的正能量的感染。 主持人:怎么定义露宿者? 张莉:露宿者总体而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因为身体残疾、经济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居无定所。有一些地方把他们称作野宿者,还有一些地方称作流浪者。台湾称其为街友,这是一个非常友善的称呼。一个概念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态度、价值的取向。今天我们称露宿者,比流浪乞讨者更人性化些。当然,对一些露宿者而言,露宿仅仅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方式,因为他们并不都是贫困或者身体残疾,这些人中还有很多很有才艺。 露宿者的弱势不是自身的原因,我们更多地要去深究社会原因,要正视他们的权利。我们在救助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财产权等。不要看他的面前只有破破烂烂的一个被子,或者一块碗,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 3.帮助露宿者,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 【2011年12月初,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发起了“随手街头救助”活动,收集 爱心人士 捐赠的旧衣被,给露宿街头的人们送去温暖。今年刚刚入冬,“随手街头救助”继续在微博上发出倡议。据11月9日报道,目前共收到各地寄来的物资26万余件,已发送到救助对象手中14万余件,救助了16000多位露宿街头者。】 主持人:网络在帮助露宿者中具体起到什么作用? 史晓佳: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中秋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去给广州街头的露宿者派发月饼。我们来到人民桥底时,看到我们的一个服务对象唐大哥很惆怅地站在江边。原来他乡下的一个侄女要结婚,想要他回去,他已经几年没有回过家了,自己也觉得挺内疚的。因为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车票非常难买。得知这个事情后,我们的一个骨干队员一下子就想到微博,马上发了一条。结果当天晚上就有热心人士田大哥回复了这条微博,并且在第二天早上帮忙买到了火车票。那一刻唐大哥非常高兴,我们几个志愿者也是。所以网络的力量还是挺大的。 吴恩儿:有一次黎本宣找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家已经整整流浪了30年。因为口音的问题,黎本宣好不容易问到了一点信息,但是却怎么也查不到。因为他离家出走时,村子的名字以及其他所有的地名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当时我们通过微博把这个信息发出去后,被山东的一位网友看到了,他觉得可能是某个县某个村,并且到当地去求证后,发现确实是这个地方,之后他把信息反馈回来。通过网民和大家的帮助,这位老人终于在30年之后回到家里。他回家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不敢相信。 张莉:在帮助露宿者的时候,除了自身参与,也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的力量。网络传播速度快,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4.找到露宿根源,有针对性、主动地援助 主持人:现在政府有时候也比较犯愁,有一些露宿者不愿意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 张莉:一个可能对救助站缺乏了解;第二,可能觉得进了救助站会被管制,不自由;第三个原因,可能觉得进了救助站不如在外面谋生,生活来得更有保障。 史晓佳: 据我了解,到救助站后,救助站可能会帮他们买汽车票送他们回家。但据露宿者说,送他们回家后就没有下文。他们想回家但又不想给家人增添太多的负担,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去支撑自己生活的一些方面。 主持人: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完善对露宿者的救助体系? 史晓佳:义工和政府部门可以联合起来救助露宿者。露宿者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对志愿者没有抵触心理,如果是政府部门的人过来,他们会有比较大的抵触。义工可以作为政府和露宿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义工去了解露宿者潜在的才能,然后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张莉: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露宿者进行不同类型的救助。比如说孤寡病残、无依无靠的,进行收养式的救助;身体健康但没有职业的,施行再就业的救助等等。第二,政府应该开展救助管理进社区的模式。第三,采取造血式救助,包括教育培训、就业介绍等。第四,最根本的,要改变他们这种贫困的状态。第五,政府要鼓励、支持社会团体还有个人来参与这种救助,形成合力。 吴恩儿:要有一个长效机制,还要主动去做。漳州救助站这一点做得非常好。首先是它扩展了服务,主动出击,自己到街上去找,看看哪些人需要帮助。或者把流浪人员带到救助站来,告诉他在这边可以得到哪些服务。第二,等他们同意送回家之后,救助站还会跟踪服务。最主要的一点是找到他们露宿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经过漳州救助站救助的露宿者,“回头率”非常低。 王锦:随着经济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彼此间的关怀,现在社会应该更加提倡人文关怀精神。虽然露宿者在经济上可能有所不足,但是在法律上和我们是平等的,应该以更加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