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2-5-27 16:54:58
|
|阅读模式
 
 
 
 
“妈妈,如果你是我们班的老师,如果有个学生做题,8道题错了5道,你会给他多少分?”“这个嘛,以100分为满分,1道约12分吧,那要扣60分。”  “啊,你这么狠心啊,才给他40分。” 
  “这有错吗?”“那他多丢脸啊。”(原来孩子也懂得成绩不好会内疚。) 
  “如果要拿回家给家长签字,你觉得他父母会怎么样呢?” 
  “‘啪啪’,他爸要打他耳光了。” 
  “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他考这么差,要你签字,你会怎么对待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那我就让他自己想想为什么考这么差。” 
  还很像个家长。 
  “他不去想呢?” 
  “不想就不签。” 
  还很严格呢。 
  “你想想看,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么差?” 
  “不喜欢学呀。” 
  “为什么不喜欢学?” 
  “……”他一时哑口无言。 
  我继续引出话题:“你班上,包括他在内,主动学习的多,还是被动学习的多?” 
  “当然是被动的多了。” 
  “为什么?” 
  “不喜欢学呀,没意思呀。” 
  “为什么不喜欢学呢?” 
  “……” 
  “那喜欢学什么学科呢?” 
  “喜欢上电脑课呀,体育课呀。” 
  “不喜欢学什么科呢?” 
  “不喜欢语文,数学,英语……” 
  “为什么?” 
  “作业太多。有的老师太凶。” 
  “那你是属于被动学习的呢,还是主动学习的呢?” 
  正在打游戏的他,头扭过来:“我是中间的,好呀,坏妈妈,又套我的话。” 
  哈哈,他又上我的当了。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了解他的学习动态,对人或事的内心想法,可以试着在交流中用“如果……”的假设方式,转换角色引出他的想法、见解。其实假设中,很多话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往往没有戒备心理。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http://www.okfumu.com/viewnews-18939 
 
 
 
 
   该贴已经同步到 davidliu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