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116|回复: 0

[转帖]一个北京商人的志愿者冲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15:46:53 | |阅读模式
来源:公益时报

      对于偏远山区,信息闭塞的优秀特困高考生而言,如火的夏季是他们备受煎熬的季节。因为他们很可能因为拿不出路费和学费而眼望着大学之门在泪水中模糊。然而自2005年起,许多寒门大学新生迎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来自扶贫基金会“特困优秀高考生探访行动”的志愿者们,给他们提供了爱心路费,让他们了解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安心地走进了大学校园。
  这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特困生命运的志愿者们,是怎样的一个人群?他们在探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采访了2006年寻访行动中陕西定边小分队的队长——刘志峰。
  6月22日中午,正值北京炎热的“桑拿”天气,记者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画家村画廊。画廊里灯光昏暗,动听的音乐袅绕,冷气的清凉与室外烈日烘烤下的炎热形成鲜明的对比。清爽的平头,方框眼镜,白色的短袖衬衣上印着“保罗”的标志,灰色的西裤笔挺而有质感,黑色的皮鞋干净而锃亮……42岁的画家村老板刘志峰左手拿着时下流行的砖头大小的黑色“大哥大”手机,右手端着一个紫砂茶壶,出现在记者面前。悠闲的姿态,很难让人想到他是一个商人。
  刘志峰坚持着一部分中国商人共同的原则——富不外露。他不愿意向记者透露他的主业和资产,“因为我不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更愿意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他名片上的身份是画家村村长,“村长给人的感觉很有文化内涵。我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我喜欢写作,就在三里屯买了一套房子,作为我的创作工作室;我喜欢美术,就办了一个画廊;我喜欢酒吧的情调,就在什刹海开了一个酒吧;我喜欢饮食文化,就在天津开了一个餐馆;我喜欢电影,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一场不落,我全看了……”谈到自己对艺术的爱好与痴迷,刘志峰脸上散发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朝气与活力。
  然而,这个懂得享受生活的北京商人,参与了2006年新长城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在偏远贫困的陕西定边呆了6天。谈起这6天的经历,刘志峰显得异常兴奋。 
不花当地一分钱
  2006年夏天,刘志峰到扶贫基金会报名去陕西定边寻访贫困生,并被推选为陕西定边小分队的队长。“我选择去偏远的大西北,当初只是想去了解一下当地的贫困现状,帮助那些贫困生。但当媒体的摄像机聚集到我身上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刘志峰告诉记者,他所带领的小分队一共11人,其中10人是在职工作者,1人是在校大学生,计划在6天内探访28名大学生。寻访过程中,志愿者除了开展入户调查,了解特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真实情况之外,还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考取大学的特困高考生不因筹措费用困难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同时,志愿者们还给他们每人送上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的200元爱心路费,并告知新长城项目在其入学之后,将通过高校连续两年每年给予他们每人1840元的生活费资助,让他们放心报到。而作为队长的刘志峰除了这些工作外,还要负责安排食宿、寻访路线。
  刘志峰说,在其他地区的小分队中,类似2005年广东清新县教育局设宴,款待志愿者的“人头马”事件并不多见,但也会出现地方政府招待志愿者的现象。“我们组自始至终没有用过当地一分钱。”对此,作为队长的刘志峰显得很自豪,他说:“作为寻访志愿者,我们是去帮助他们的,而不是去给他们增加负担的。”
  小分队到定边宾馆住下来后,刘志峰才给当地教委打电话。“在电话里,我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他们接待,只要派一个熟悉当地地形和方言的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访就好了。”志愿者们的食宿都是实行AA制,由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就算是当地教委的人跟我们一起吃饭,也照样是AA制。”
  “我们绝对不允许志愿者在贫困生家里吃任何东西。因为村民们很热情,也很淳朴,他们会想尽办法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志愿者。”刘志峰说:“去贫困家庭,我们连水都是自己带。”
没钱回家的志愿者
  “我们向他们宣传助学政策,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怎么操作。”刘志峰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就是播种机。”
  在寻访的过程中,刘志峰发现信息不通畅是造成贫困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当地的实际情况跟来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很震撼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助学贷款这回事,当(志愿者)说起绿色通道的时候,他们百分之百不知道。”
  “当地的人信息是非常闭塞的。”刘志峰说,“在很多村,就连村干部都不知道国家的绿色通道政策。我记得在一个村,当村长看完我们带过去的资料后,当宝贝似的锁在屉子里,说:‘这个资料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上面的资料给学生看,它们对我们太重要了。’其实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但当地上网太难了。”刘志峰摇着头,反复说,“当地信息太闭塞了!”
      提起寻访贫困生的经历,刘志峰显得有些激动。在寻访期间,志愿者们每天都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眼泪”、“贫困”是志愿者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刘志峰在《定边的未来》的文章里写道: 
7月29日 晴
      寻访日记之7:云水——定边的未来 
  ……也许,没有这次寻访,云水可能与灿烂的大学和美好的未来生活擦肩而过。见云水是在县宾馆的院里,她正在县城里当家教,每天能赚35元钱。今天,她是骑自行车专程赶过来的,一见我们,话还没说,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云水告诉我: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她出生3个月后,母亲就改嫁了,从此她就被寄养在了外婆家。由于贫困,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提供过生活费。
  ……我的心情很沉重,脑子里面一直想着如何才能让这个女孩上好四年的大学。
      听贫困生流着眼泪讲述家庭的困境,刘志峰,这位42岁的商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流眼泪”。碰到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刘志峰会给他们200到500元不等的捐助。“因为后面还有贫困家庭等着我们,而我身上带的钱有限,所以不能给太多。”尽管这样,到寻访活动结束的那一天,刘志峰还是花光了带过去的1万多元现金,口袋里只剩20元钱。这时,他才发现没钱回北京了。“我不好意思开口找其他队友借钱,只好在当地办了一个银行卡,等秘书给我把钱存进去以后才能买票回家。”刘志峰告诉记者,为了联系业务,他从来不关手机。然而就在等秘书存钱的这个下午,他关机睡觉了,“虽然我身无分文,但这个下午我睡得特别安心。”其实,在贫困大学生的寻访行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都和他一样,到寻访活动结束时,已为帮助贫困生而掏空了钱包。  
我必须记得他们的名字
  “他是谁?想不起来了。”挂上电话,刘志峰嘀咕了一下。“我的记性不好,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他笑着对记者说。
  然而他却能随口说出他探访过贫困生的名字,“我不能忘记他们,如果我把他们忘了,那他们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我很少给别人发名片的,但我给了我探访到的贫困生每人一张名片。”回到北京后,刘志峰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多了一份牵挂,并资助了几位贫困生。他说由于工作忙,跟受资助孩子的联系不多,但孩子们的来信,总让他体会到孩子们在进步,而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得到提升。
  刘志峰完整地保存着每个受资助贫困生给他写的信,其中一个贫困生给他的来信中写道:
  “曾经以为,大学是一个梦,对我而言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其中的感动与泪水都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对于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你伸出友爱的双手去帮助她、支持她,在她心里,已经把你当成了自己的亲哥哥,任何情感都无法表达我心中的那份情感,似乎任何文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哥,妹妹真的好感谢你!!……”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