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993|回复: 0

钱与情:一个慈善家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08: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多年前,一位好莱坞女影星到东方寻找梦中情人,在北京遇到了年轻的李春平。他跟随她去了美国,和她结了婚。妻子逝世后,他带着一笔巨大财富回到北京,开始了慈善事业。


  回国14年的李春平,已累计为国人捐了3000万元人民币。北京市慈善协会在2004年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近日,他又位列“2005中国内地慈善家排行榜”第四名,并当选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
  ▲婚姻
“成就”了他?▲
  20年前,李春平遇见了他的妻子,那位逝去已经14年的好莱坞女影星。我不知道她是谁。按照她的遗嘱,李春平不能透露她的姓名。
  在遇到李春平之前,她一定也是孤独的。她曾经有过婚姻,但没有留下爱情,也没有留下子女。她一个人生活在一座有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花园、欧洲罗可可风格的森林别墅里(这便是李春平后来把自己长安街上的豪宅装修成罗可可风格的原因了)。众多的仆人侍奉着她,但主人和仆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有友人,友情却不能代替亲情。她仍然有无数的崇拜者,这些崇拜者崇拜的却只是她在银幕上留下的青春丽影。她有几辈子都使用不尽的财富,财富却只能满足她物质的需要。在等级森严的名人俱乐部,在充斥着繁文缛节的社交场,在名山、大川、海水、阳光和沙滩间,或是,在她的可以和众多王宫相媲美的别墅里,她都无法摆脱这种孤独。她可以随心所欲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去,她到处可以享受到殷勤的微笑,周到的服务,小心的服从,而她在精神上始终是孤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孤独也在增长。
  她来到中国,下榻在北京饭店,在饭店大堂的咖啡厅,遇到了李春平。她一下认定了李春平就是她的梦中情人。相识的第三天,她就走进了李春平甘家口8号院的家,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
  当时的李春平,是一个因为打架、被判处3年劳动教养、因病保外就医的人。
  渴望一份真爱的好莱坞女影星,丝毫不顾及李春平是什么身份,只管把自己火一般的感情,尽情抛洒给这个异国青年。有一天,她正在甘家口8号院的小屋教李春平读一篇英文,屋门被敲响了。李春平打开门,竟是来抽查保外就医人员表现的劳教农场的中队长。
  三天后,好莱坞女影星再到这间小屋找李春平时,只见到屋门上的一把锁。
  第二天,她带了一位翻译,到8号院的街道服务站打听李春平的下落。街道主任开会去了,她在那间既狭小又杂乱的平房里等了很久。工人们正在做棉被套,满屋飘飞的棉絮落在好莱坞女影星的头上和衣服上,她似乎没有感觉。忽然她看见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着李春平的名字。翻译告诉她,黑板上记的是李春平欠的电话费,一共两块多钱。
  甘家口8号院的老居委会主任边英,至今还记得26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位好莱坞影星的情景:“我本来以为美国人都是人高马大的,没想到这个好莱坞女影星这样瘦小。她的眼睛是蓝色的,很大,一头弯曲的黑发,皮肤很白,很漂亮。但那天,她很忧伤。”边英回忆到。
  边英告诉她李春平回劳教农场了。翻译用了很多话才让她明白了“回劳教农场”是怎么一回事。她显然很着急。她对边英说:“我们美国可以拿钱保释被羁押的人。我可不可以出一笔钱给中国的有关方面,把李保出来呢?”边英告诉她:“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她又要替李春平还电话费,边英没有收。
  3个星期后,她和李春平重聚在8号院李春平的小屋里。
  当年甘家口8号院的管片民警吴江明,也不止一次见过这位好莱坞女影星。“她和李春平一块儿走,李春平那样高,她那样矮。她仰着头和李春平说话,满脸都是笑。她的眼睛没有一刻离开李春平,眼睛里全是爱……”
  李春平在1980年秋天去了美国,他们一起生活了10年。在这位好莱坞女影星生命的最后两年,因癌症晚期卧床不起的时候,李春平辞去了工作,在医院日夜陪伴着她。李春平为她喂水、喂药、盥洗,服侍她治疗,用轮椅推着她,到医院的花园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她接待客人,打理公司事务,还在她精神好的时候,为她读一段小说和诗歌,或是拉一段手风琴。
  在她逝世前一个多月,她提出要和李春平结婚。
  在她逝世前两个多星期,他们在医院举行了婚礼。
  而李春平,直到她逝世后,从律师手里接过她的遗嘱和财产清单,才知道她留给自己的财富是多么巨大。
  ▲恋爱毁了他?▲
  2004年圣诞节前的一天,李春平突然接到一个久不联系的熟人的电话:“你还记得……”熟人说出了一个名字:“她得了癌症,想和你见一面!”
  一个有着一张鹅蛋脸和一副高挑身材女孩的面容,伴着27年前的往事,一下全涌到了李春平的脑海里。
  就是这个女孩,改变了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的李春平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那是1977年,28岁的李春平从昆明军区空军空指文工团复员,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保卫科。半年后,调入了北影演员剧团。
  北影厂要拍一部影片,分配李春平演一个美国中校。他高高的个子,天生的曲卷头发,带棱角的脸盘,白皙的皮肤,凹陷的眼睛,都活脱一个美国人的形象,只是鼻子还不够高。于是他住进了北京一家大医院给鼻子整形。
  这个女孩是负责护理他的护士,那年19岁。短短的几天相处,他们竟相爱了。
  这个女孩,原来有一个男朋友。女孩和他已经断了恋爱关系,可他对女孩的感情依然难以割舍。有一天,他到病房来找这个女孩,刚好看见女孩坐在李春平的病床上为李春平削苹果。他一下急了,伸手给了女孩一个耳光……
  几天后,这位男青年,又趁他不在病房的时候,从他的病床枕下,翻出了女孩给他的信。他一发现这件事,为了避祸,当天就出院了。
  几天后,李春平接到了这位男青年的电话,约他当晚10点到动物园见面。
  李春平一听就明白了。他马上让人把情况告诉跟他最“铁”的一个发小,也是他的崇拜者,叫高纬林。高纬林召集了约10个小哥们儿,护送李春平到了动物园的正门前。对方开着一辆“吉姆”来的,也来了七八个人。李春平想不到,女孩也被那男青年带来了。
  1978年的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在欢宴和笑声中送旧迎新,除岁的爆竹响彻了整个北京城。李春平,却带着一帮弟兄,为了一个女孩,准备投入一场格斗。
  他其实不想打。事先他已和弟兄们说好了:对方不动手,他们绝不动手。可男青年走过来,一句话没说,就给了李春平的脸一拳。一场乱架就这么打开了。李春平这拨把那位男青年打伤了,也被对方打伤了两个人。
  从这场架一开始,女孩就用自己的身子死死护着李春平,一边拼命地喊:“别打了!别打了!”她被吓坏了,直到打架的人都跑了,还紧紧拽着李春平不松手。高纬林急得一脚把她踢开,和另一个小哥们儿架起李春平就跑,可还是被闻讯赶来的民兵联防队员抓住了,送进了局子。他们被捆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上。
  在他为她接受劳教,被开除了党籍和厂籍的日子里,她没有去看过他。从劳教农场回到北京,他给她打过电话,她已经不认识他了。
  他曾经怨恨过她,像怨恨所有那些在他穷途末路,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时候远离他、抛弃他的人一样,虽然他理解在那个“文革”结束不久,中国还被“极左”思想和种种清规戒律禁锢的年代,远离和抛弃他的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客观原因。后来他为改变自己命运所做的种种努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远离和抛弃。但是,当今天,当这一切都成为遥远的往事,怨恨消散了,留下的仅仅是忆念。
  他告诉熟人,他愿意见她。
  她是在一位女友的陪同下,来到李春平的办公室的。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她还像当年那样苗条,那样白皙,却不再像当年那样热情和快乐。她坐在李春平的对面,似乎有一点拘谨,有一点不安。
  李春平问起分手后27年来她的生活。让李春平没有想到的是,她至今还是独身。是为了青春时代那场短暂却是热烈的爱情所付出的代价吗?
  李春平对当年的护士女孩讲了这样一番话:不要认为他容不得别人的伤害。今天他最渴求的,只是人们的理解。对她,他早就不再有半点怨恨。在她需要他帮助的时候,她随时可以来找他。为了那段短暂的恋情,他感谢她,像感谢当他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时候,所有那些爱过他、给了他生活的欢乐和希望的女孩一样。
  ▲老院等待他▲
  当年的护士女孩的到来,把李春平的心,又一次带回到青春时代。他滋生出了一个强烈的欲望:去看望一回当年的老朋友们。2005年3月的一天,他回到了甘家口8号院。
  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光裸着枝桠,在初春的寒风中微微抖颤着。就在这些树下,当年的李春平,常常用三块砖头支起一个锅,用捡来的干树枝当燃料,熬给自己治肝炎的中药。
  那时候,他,一个“保外就医”的人,没有户口,没有经济来源。他用别人家扔掉的没烧透的蜂窝煤做饭,用菜市场没人要的菜帮佐餐。在粮、油、副食等绝大多数生活用品都凭票证定量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大院里好心的街坊邻居,从自己的牙缝里省出来,这家给他一碗米,那家给他二两油,帮助他捱过贫病交困的日子。
  他推开了院里誊印社的门。这个誊印社,原来叫描图社,是当年甘家口居委会为了解决街道残疾青年的就业问题,办起来的,一直坚持到今天。当年,李春平常常来到这里,和这些残疾青年,以及管理他们的居委会叔叔阿姨聊天。在寒冷的冬天,这所小小的简易房里,有可以让李春平取暖的炉火,还有温暖的人情———这里没有人歧视他。
  几位当年的残疾朋友,听到李春平来的消息,陆续聚拢到了车间里。
  一张木板搭的印刷台占据了这个小车间的大部分地方。两只已经开始摇晃的旧方凳,靠墙立着。屋里充满了呛鼻的氨水味。为了通风,窗户敞开着。3月的风吹进屋里,还带着深深的寒意。
  还像当年一样,他的残疾朋友,一边干活一边和他聊着天。李春平只是含笑听着。他的心里,荡漾着感动的涟漪。当年,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人在他身边。而现在他富有了,这些人没有一个给他打过电话,要求帮助。
  告别了甘家口8号院,坐在新买的奔驰旅行车里,李春平觉得自己的心,轻快了。
  甘家口8号院是他的一场生命,美国是他的又一场生命。美国给予了他帮助社会的财力,甘家口8号院让他懂得了善待他人和知恩图报。
  《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