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243|回复: 4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8 17:29:36 |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支持~~
发表于 2007-6-29 10:56:22 |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支持`````要做实事,杜绝虚假的东西!
发表于 2007-6-29 16:38:26 |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极为讨厌那种形式化的东西
发表于 2007-6-29 22:44:29 |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拿到一个学分,就算是有爱心,也不一定会全心全意.
其实他们也不一定是虚情假意.也不能责怪他们啊.
多方角力的结果.
教育高层想大学生们能多点参与社会实践,下指标;各学校领导为了达标,下指令;学生为了学分或奖励,服从,但不一定,投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4:07:15 | |阅读模式
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

2007-06-23 15:01:44

大中小
转自《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23日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起来到农村、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这本是值得称赞的事情。可是,接受服务的一些村民、居民、师生,对此却存有“戒心”,有的甚至在事后感到失望、寒心。
    近日,在首届四川省高校志愿者联合论坛上,来自西华大学的志愿者代表王柯然在主题发言之外,顺带提出了这个志愿服务中的“怪现象”。这一题外的“发挥”,引起了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代表的共鸣。
    王柯然在论坛上讲述了他们学校曾经开展的一项志愿服务,“怪现象”的感受就是由此而来。
    2006年5月,西华大学和另外3所高校的大约300名志愿者,来到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开展志愿服务。王柯然就是其中之一。大学生们配合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宣传交通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知识,与村民们同吃同住,跟村民结对帮扶,还给村民的孩子辅导功课。
    这次志愿服务进行了5天时间,尽管时间不长,淳朴的村民们还是感到很满意。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村民们渐渐感到失望了。战旗村4组组长金晓伟说,志愿者们回去以后,跟村民们保持联络的越来越少,很多人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打过。
    有一户村民当时接纳一名志愿者在家住了5天,那名志愿者后来“一去不复返”,再无音信。女主人十分寒心,跟村干部说:以后别再介绍什么志愿者来我家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像这样短期的、走过场的例子还真不少。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选择在学雷锋日、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进行,平时则冷冷清清。
    四川大学学生王禄生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某敬老院曾接到7个电话,有7拨志愿者希望能在重阳节那天到敬老院服务。无奈之下,敬老院只好给每拨志愿者安排一个小时的服务时间。
    而在平时,这家敬老院里却没有这么热闹。
    王禄生参加过4年的志愿服务,据他了解,能够长期坚持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只占“较少的比例”。
    四川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小刘说,很多活动搞得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挺形式的,一些大学生并不是真心实意做事情,而是想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给自己“镀一层金”,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因此落下了“形式主义”、“学生干部的政绩工程”等不好的名声。
    走过场的志愿服务,不仅令接受服务的人们感到寒心,也给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2005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党员支教服务队,在联系附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时,就遇到了难题。带队的志愿者高敏找到当地农村小学的老师、校长,乃至镇里的领导,均受冷遇。
    原来,那所小学以前接待过几拨大学生志愿者。那些志愿者都是热热闹闹进行了一次服务以后,再也不见踪影。几次下来,学校的老师们对志愿者就产生了“戒备”心理。
    尽管碰了壁,但高敏和他的同学们没有放弃。连着跑了8趟,高敏终于说服了镇领导,把全镇条件最艰苦的那个学校交给他们去服务。
    机会难得。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坚持每周一次前去服务。到现在,这项支教服务已经坚持了3年,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认可。而支教服务队的服务范围,也扩大到了镇上的中心学校和另外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几所学校,还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思想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已有不少高校对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的倾向引起了警惕,并开始探索长期志愿服务的道路。
    以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他们把社区、学校等适合开展长期服务的地点,作为重点合作伙伴。乐山师范学院则规定志愿服务要定点开展,并强化了志愿者在新老更替时的经验交流与传承,以便长期坚持。西华大学也在今年启动了“重返战旗”的活动,组织新老志愿者回到2006年服务过的战旗村,继续为村民们服务。
    战旗村4组组长金晓伟对大学生的重新到来感到高兴,他说,希望大学生们能经常下来开展志愿服务,踏踏实实为村民们做点实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