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335|回复: 1

瑞典穷人如何做慈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4 20:53:46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gentol在 2007/07/24 08:54pm 第 1 次编辑]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阿兰,他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叫作泰比的小区。只要超市开门,阿兰都要去“工作”。他把顾客四处扔下的手推车收在一起,推回超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为了让顾客使用后把车推回原处,瑞典超市在手推车上装了个锁。塞个硬币进去,你就可以推走一辆车,还车时把前面车上的插板往锁上一插,钱就吐了出来。不过,超市停车场往往很大,许多顾客还是懒得为个硬币再把车推回来。于是,常有些小孩子放学后跑到停车场收手推车,挣点零花钱。
  阿兰开始收手推车是因为失业,闷得心慌。没想到一年下来,收入颇丰,老人这才认真筹划起来。开始的时候,收一辆推车只能得0.25克朗,后来增加到1克朗,再后来又成了5克朗。钱多了,收手推车的人也多起来,阿兰不得不添了项“副业”:捡旧瓶子。
  有人给阿兰算了一笔账,10多年来,他共用了4万多个小时做这两份“工作”,要是把他骑车走过的路程连起来,相当于绕地球转了4圈。
  终于有一天,阿兰像往常一样,把一大堆5克朗的硬币存入了银行。电脑显示,他账号上的存款数额是100万克朗(约110万元人民币)。老人请银行为他开了一张支票,第二天就捐给了瑞典癌症研究基金会。
  在瑞典,像阿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认识的瑞典人几乎个个都有捐赠的经历,慈善早就深深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或许他们的捐赠不算“惊人”,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普通人的爱心才至为高尚,他们远比捐出几十亿、几百亿的盖茨或巴菲特来得更伟大。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富豪的慈善,准确地说,是美国富豪的慈善。“慈善”二字染上了浓厚的美国色彩,谈到慈善家,不少人总会先想到美国———近的有盖茨、巴菲特,远的有卡内基、洛克菲勒。殊不知这些人能够有惊人的财富,完全得益于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往往具有残酷与血腥的一面。
  只要翻一下词典,就不难明白“baron”(巨商)的历史含义。在权威的英语字典上,这个词的原意是“19世纪后半叶通过利用和榨取(自然资源、政府影响、低工资水平等)而致富的美国大资本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除宗教影响外,工人们不懈的斗争和强大的社会压力是迫使这些“强盗资本家”最终走向慈善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离开残酷的积累就没有现代美国的慈善事业。这也进而导致了慈善在大西洋两岸的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作用。
  理解慈善的另一个误区是,税收越高,人们对捐助的热情就越低。我在瑞典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瑞典人可支配的收入要远低于美国人,比如瑞典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是57%,但这丝毫没有减弱瑞典人慈善捐赠的热情。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计算,按慈善捐助占GDP的份额来排名的话,瑞典为全球第二,仅次于荷兰。如果按照慈善捐赠占人口的比例来计算,美国人也远不如欧洲,在瑞典、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差不多有4/5的人经常做慈善捐赠。而按照收入的比例来算的话,《金融时报》称,美国可能要排在发达国家的末尾。
  有人把瑞典人的爱心归结于宗教传统,这固然有一定影响,但不能用来解释瑞典人比美国人更乐善好施。调查表明,去教堂的瑞典人越来越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的还不到1/10,而20%的美国人至少每周参加一次教堂活动。
  对比美国与瑞典的慈善,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慈善是美国社会维系平衡的一个重要支柱,而在瑞典,慈善仅仅是福利的补充。道理很简单,只有在一个分配不那么平衡的国家里,慈善才有可能成为支柱。
  瑞典人选择福利并非抛弃了慈善,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重视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选择给社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人们会更加热爱平等,更加热衷社会公益,热衷慈善捐赠。阿兰是这样表白的:“虽然失业,我仍然能享受到足够的福利,我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
来源:中国现代企业报   作者:丁刚   07-24 文字
发表于 2007-7-29 09:05:24 |

瑞典穷人如何做慈善

无错...富人捐钱太多都系提高知名度...但穷人捐钱...的确可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