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1 22:51:28
|
2006年度广州慈善年鉴
2006年慈善动向分析
--------------------------------------------------------------------------------
金羊网 2006-12-21 11:55:02
撰文:苏少鑫 王旭(特约撰稿)
(1)慈善事业被提到国家最高层面的议事日程
继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以后,今年3月,全国人大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写进了“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活动”。有关人士透露,《慈善事业促进法》已列
入国务院2006年的立法工作和2007年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安排。
随着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慈善事业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中国亟需通过慈善作为均衡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途径,要构建和谐社会,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对于慈善业来说,所盼望的则是由政策变化带来的资源上的变化。
(2)媒体在社会公益中作用明显
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会去求助谁?不是政府部门或慈善团体,而是媒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募捐治病,寻亲找人,呼冤喊屈,助学扶贫……
公众的这种反应和抉择,其主要依据是媒体的守望功能,媒体的这一“天生本领”不仅使其在社会慈善和救助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显现的监督职能也令公众更愿意相信媒体是公正的,比如今年《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由于报道深圳一家工厂的劳工问题,被对方告上法庭;电影《无极》剧组因为破坏香格里拉生态环境,在舆论压力下受到处罚……
媒体的监督职能来自公众,媒体的态度代表着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态度。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对慈善和公益活动的认识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的,呼唤全民族、全社会、全体公民参与公益,是媒体的优势,更是媒体的责任。
(3)政府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月16日,中国首批6个非政府组织开始使用政府财政资金,进村入户参与实施江西18个重点贫困村的扶贫项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供财政资金给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用于扶贫活动。5月19日,国内十多家公益组织和民政部签署救灾救济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国务院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后,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表示,卫生部将鼓励非政府组织在抗艾滋病工作中发挥作用。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中国发展市场项目征集”,共向30个民间非营利组织赠款资助共计65万多美元。
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民间非营利组织(NPO)可以与政府部门并肩工作,在政府失效的领域,民间组织可以补缺,发挥其长处,这种形势对那些认为民间组织跟政府唱对台戏的看法是很好的纠正。
(4)各类公益、慈善奖项不断
中国消除贫困奖、宋庆龄樟树奖、希望工程园丁奖、健康快车光明功勋奖、全国十佳春蕾园丁/女童奖、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众多国内主流基金会“不约而同”地颁奖,表彰在慈善和公益领域贡献了资金、知识、时间的单位和个人。
奖项的繁多也令我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对公益的认知度、认同度正在逐渐提高。人需要鼓励,做好事也一样需要赞赏和肯定。
(5)普通人的慈善令人格外感动
深圳市爱心市民、“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丛飞,因患胃癌于4月20日逝世,年仅37岁。10年里他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数百万元,资助边远地区贫困孩子和孤儿178个,家财散尽,还欠了十几万元外债。
23岁的马庄受网上一个帖子的感召,就毅然放弃在读的研究生学业,携女友来到了贫瘠的湘西成为一个支教志愿者。今年在一次意外的煤气中毒事故中,他付出了鲜活的生命。
应该有人还记得去年去世的白芳礼老人,他靠蹬三轮车挣钱资助了300名贫困学生。今年11月,又一位同样可敬的江诗信老人辞世。十几年中,在他的努力下,184个单位、两千多名“爱心使者”自愿加入到助学的行列,使两千多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
在民间志愿者当中,这样的故事还有更多。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去承担公民责任,甚至超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相比慈善捐款、慈善拍卖、慈善晚宴中富人的慈善表现,这些普通公民以生命代价为社会公益做出的付出,令我们感到悲壮。中国国民的公民意识正在复苏,这些现象是我们对中国公民社会抱以乐观态度的依据。
(6)草根民间组织的身份仍旧尴尬
据2006年11月10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市外来工协会”和“深圳市劳务工互助会”两个民间组织被深圳市民政局以“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擅自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等理由取缔。另讯,在新疆开展工作的“雪莲花艾滋病教研项目”被当地政府以类似的理由取缔。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民间组织80%以上都无法按照有关规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主要原因是,按照现行法规对民间组织(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条例,自发的草根组织因为找不到主管部门,难以迈入门槛。现行法规以是否登记为标准来划分民间组织的“合法”与“非法”,让大多数无法登记的组织丧失了法律资格。
由于这种现状,国际组织普遍认可未经注册或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组织的存在虽然不具有合法性,却不一定不具有正当性。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得到改善的现象,比如宜宾市春苗公益助学中心年内在四川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获得正式注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合法身份的助学组织之一。
(夏天/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