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024|回复: 2

2010年慈善热与中国式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9:56:19 | |阅读模式
2010年慈善热与中国式困境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 55
   版次:TM04   版名:南方评论 讲坛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16
作者:邓国胜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公益元年,回顾2010年媒体、公益界、政府的慈善热,和2008年最大的不一样在于,2010年的反思多了、辩论多了,人们对很多问题有很深刻的探讨、思考、辩论。
(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南都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冯海泳 摄
    ●嘉宾简介: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NGO研究,公共组织问责、绩效与能力建设。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公益元年,回顾2010年媒体、公益界、政府的慈善热,和2008年最大的不一样在于,2010年的反思多了、辩论多了,人们对很多问题有很深刻的探讨、思考、辩论。
    2010年公益舆论热点
    2010年公益慈善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热的一年,热度并非表现在捐钱方面,而是表现在全社会对公益慈善的关注和反思。从年初的章子怡诈捐门事件就开始呈现出这种热度,章子怡事件实际上凸显了社会如何看待名人捐赠和名人慈善秀、名人如何捐赠等问题。
    2010年发生了西南大旱,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他的国家,旱灾从来捐款都是少的,因为旱灾一般不死人也不倒房,很难吸引公众关注。但西南大旱时企业家曹德旺捐赠了2亿元,但这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关键是他捐赠的方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捐给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并且跟中国扶贫基金会签了合同,假一罚十,你帮我发放救灾款,2个亿发给受灾的灾民,如果你发的不是穷人而发给了当地的富人,只要我发现了一个,你就得赔我十个。
    为什么这种做法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中国以前很多富人企业家捐赠,捐完就不管了,但曹德旺不仅捐且跟进监督,跟中国扶贫基金会对赌。由此,捐赠者在捐赠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是什么引发了思考。是仅仅捐钱吗?还是要有监督的职责?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捐赠者除了捐钱还应该做什么?事实上,包括小额的捐款者,都可以用脚投票,谁公开透明我就捐给谁。
    2010年另一场天灾是玉树地震,虽然它的捐赠比不上汶川地震,但也过了百亿。政府一文下达,要将捐款汇缴,引起社会抵制,这也凸现了救灾捐款中政府该不该统筹,该不该将民间的捐款资金汇缴到统一账户等等问题。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巴比”来华事件轰动一时,最积极的响应者是企业家陈光标,他承诺要裸捐,大概整整两个月,中国媒体一直在报道巴比以及陈光标裸捐,这背后折射出的又是东西方捐赠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能够从西方的捐赠者身上学习到什么等问题。
    对于富人、企业家到底应该怎样做慈善,怎样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年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宗庆后就认为企业家的责任是对员工和消费者提供好的就业机会和消费品,有人认为这不矛盾,还应该对社会尽责。在辩论的当时,讨论的焦点就在于富人、企业家到底应该做慈善才会更有效率。
    还有壹基金,最近几周壹基金事件又在热炒,其实凸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和发展环境的问题,民间自发的公益慈善组织如何获得合法身份,如何在民政组织获得登记注册?
    公益界发展重点事件
    2010年中国公益慈善界,媒体关注的焦点非常多,上面我只列举了少数几个,去年除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公益慈善界自身也非常热闹。
    首先是基金会中心网成立。这是行业内部的事,一些基金会自发组织起来建一个网站,向老百姓交代各个基金会的公开透明度到底怎么样,接受了多少社会捐赠,钱用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基金会要联合起来建设一个中心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老百姓普遍对于民间慈善机构,特别是基金会不信任。有学者曾经做过研究,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百姓最相信哪一个。中国老百姓相信比例最高的是政府,最不相信的是公益慈善组织,这跟西方的调研结果不一样,就是因为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度不够。一些先知先觉的基金会觉得既然老百姓不信任我们,我们就联合起来搞一个网,将我们基金会所有的信息公开,老百姓只要一上这个网就知道我们这些基金会将捐款用到哪里去了。
    行业内去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院长叫王振耀。王院长原来是民政部的司长,从官变成学者,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中国的机制是不流通的,今天做学者,明天就不可以做官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公益慈善组织缺乏一流的管理人才,这是最大的瓶颈之一。成立这样的研究院,培养公益人才,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培养公益人才,但目前为止培养的学生,真正到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很少,大部分都到企业里去了。这凸现一个问题,怎么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怎么在公益慈善界留住他。
    去年的另外一件大事,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公益慈善机构也意识到机构需要更多的合作、更多的联合、更多的形成网络,共同探讨行业内的事情。汶川地震时合作非常好,很多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共同做一些公益慈善事业,但是汶川地震之后又都散了,这里就凸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合作与网络问题。
    2010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全民公益大会。这个大会带来的价值观是,公益慈善绝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需要所有公民参与,通过行动改变社会。公益慈善可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中国公益慈善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救灾捐赠,救灾捐赠款占整个社会的捐款比例高达整个社会的70%,日常捐款的比例非常低。为什么在广东开这个会,因为广东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公民日常性的捐款比较普遍。
    另外公益慈善界的奖项越来越多,招商局扶贫创新奖,社会创新奖,壹基金典范工程、南方都市报的公益盛典等等,都来奖励公益慈善组织。因为评奖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评奖,通过奖励,而不是通过惩罚,来引导和促进更多的个人、组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其实西方国家也走过这样的道路,我到美国调研时发现,公益慈善界的奖也特别多,就是通过不断的获奖、不断的激励,进而不断地成长。
    去年的一个热点是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热。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潮流,发展社会企业。大家发现公益慈善组织主要靠社会捐赠,可持续性比较低,特别是财务的可持续性比较低,一旦遇到金融风暴就很难维持。这几年国际上兴起了新的做公益慈善的方式,这就是社会企业,用企业的方式来赚钱,同时成立这个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自我可以造血。为了回应近年来国际兴起的公益新潮流,国内也非常热闹。
    政府的公益慈善努力
    除了媒体、公益界,政府去年在公益慈善领域也非常热闹。去年我国在继续修订慈善法,也开了不少会,比如苏州开了中英慈善论坛,山西开了中德慈善论坛。去年我们还对三个条例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对登记注册条例方面。
    除了国家层面修订法律法规,地方层面更热闹,去年江苏省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慈善促进条例,湖南省起草了公益慈善事业的草案,上海市也出台了公益慈善方面的草案,宁波市也制定了这样的一个地方草案,深圳市步子更快,当然这些都还没有出台,但政府这样热衷于公益事业,必然会促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除了法律法规方面,地方政府在公益慈善领域也有很多创新。北京是首都,北京市政府在公益慈善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方面以前一直很低调,但2010年很高调,政府拿出上亿资金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北京王府井地段是黄金地段,东城区政府居然在王府井附近拿出一层,给公益慈善组织免费办公开会,培育东城区的公益组织。上海、深圳、南京市政府都有很多新的举措,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动培育公益慈善组织,有很多的探索。
    除了这些政府创新之外,也刮起了一阵政府慈善风暴。2010年山西吕梁市政府通过红头文件,要求一个煤炭企业要做一件公益事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陕西府谷更厉害,将煤老板召集起来,你们要做公益慈善事业,一夜之间效率很高,捐款是12个亿。河南荥阳市政府、四川遂宁市等打造慈善城市等,当然,这些情况也需要深入地讨论。
    2010年的反思(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公益元年,回顾2010年媒体、公益界、政府的慈善热,和2008年最大的不一样在于,2010年的反思多了、辩论多了,人们对很多问题有很深刻的探讨、思考、辩论。
    第一,慈善到底是富人的专利还是应该全民地参与平民的慈善?两个都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富人的慈善,也需要平民的参与。在美国,平民的个人小额捐赠占整个社会捐赠的比例一般都在70%左右,而中国除了汶川地震2008年之外,一般年份不到30%,中国大部分还是企业捐款、富人捐款。广东是一个特例,广东人民习惯低调做慈善,广东平民参与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
    第二,做公益慈善只是捐钱吗?还是既要出钱还要出力、更要出心?曹德旺事件就是这样,不仅捐了2个亿,还绞尽脑汁来想怎么监督。
    第三,我们不仅需要救灾的捐款,我们更需要常态化的日常捐赠,这也是去年反思比较多的问题。(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第四,“巴比”来华,带来的思考是,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否则也会变成坏事。在一百年前的西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一些公益慈善的捐赠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使贫困问题更常态化,因为人们习惯了被救助,不愿意通过自己的自力更生改变。
    第五,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包括凸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问题,公益产业链的打造,公益创新等等一系列反思的问题。
    第六,政府在公益慈善领域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位,比如打造慈善城市,一些地方通过政府的红头文件劝募是否妥当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出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困境。
    第一是认识方面的挑战。富人的财富观念有待于提升,就是不仅要赚钱,而且还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很多富人也不懂得怎么做慈善。普通公民的慈善认识也还有局限,平民的参与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全国大部分地区志愿者参与的比例非常低,比捐赠的比例还要低。另外慈善的本质是民间自愿自发的行为,这才是慈善的本质属性。可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慈善也姓公,通过红头文件劝募,越俎代庖。(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第二是制度层面的挑战。慈善组织登记注册难的问题仍很严峻,壹基金事件就深刻地暴露出来这个问题。慈善组织的募款资格也需要讨论,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真正有募款资格的只有公募基金会,大量的公益慈善组织是没有募款资格的,但是怎么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有减免税问题,不是说没有这样的政策,是有的,我们到广东一些企业调研,他们捐了款,但没有享受到减免税的待遇,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企业12%以内、个人30%内,可以是税前扣除的,但是很多人、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可以抵税,即使知道了也很难获得,因为操作的过程太复杂、太难。
    第三,是慈善组织自身面临的挑战。首先,官办N G O行政化色彩太重,没有活力。现实生活中,他们垄断了很多资源,另外不管是官办还是民间的公益组织,都存在公开透明度的问题。还有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性、效率问题,以及人才问题、管理人才,这些都是慈善组织自身面临的挑战,这也是现在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困境。
    未来的走向
    对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未来走向,我个人很乐观。中国现在的捐款一年才500亿左右,突破2000亿、5000亿为期不远。随着社会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将社会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未来的走向,一个是政府和公益慈善组织会有更多的博弈,政府官员也认识到需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但是有些政府官员由于认识程度不高,越俎代庖、拔苗助长,通过行政干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但长远的趋势,慈善还是会慢慢回归本来的面目,也就是它的民间性。这是趋势和历史的潮流,虽然在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反复。
    另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也会不断地改善,分步骤、分区域地渐进发展,而不会一步到位。比如现在广东先在深圳特区试点,深圳这些年的步伐就特别快,一些公益慈善领域的登记注册就取消了业务主管部门。法律环境会不断地改善,但是会符合中国改革渐进的逻辑,先从地方做起,先试点再推广。
    另外,未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民众会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不仅是富人的慈善,更重要的也是平民、全民的参与。公益慈善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活力和公信度,也会不断地提高公开透明度,加强行业自律。在未来,不仅是广州的公益慈善组织,全国的公益慈善组织能力会不断地提升,特别是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慢慢培养出一种社会的相互信任,培养出社会的有机团结,进而增加我们社会的资本,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发表于 2011-1-20 18:25:17 |
路过睇睇,留下脚印
发表于 2011-3-25 17:01:07 |
好啊,多讲这话题,让捐款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