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2321|回复: 18

谭老师新作《做好的志愿者》征集修改建议,请大家支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4 09: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男,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兼任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项目专家,全国人大志愿服务立法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荣获社会荣誉包括“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贡献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广东省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奖”等。出版《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等10多本志愿服务书籍,发表100多篇志愿服务研究文章。多年来应邀在国际国内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为国家和省市志愿机构提供培训授课,为特色志愿团队和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站提供咨询指导,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和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09: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志愿服务在中国掀起热潮,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志愿组织等拥有的注册志愿者达到5500多万,还有各类民间组织、自发团队的志愿者不计其数。并且,如今的志愿者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从中小学生、青壮年到离退休老人都热情参加,从领导、专家、居民、村民到流动务工人员都踊跃参与。

       在当代中国,做志愿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但是,怎样做志愿者?怎样做好的志愿者?怎样做优秀的志愿者?却是值得关注与重视的问题。有些志愿者非常热情,但是很主观、很固执,不尊重对象的心理与需求,服务效果适得其反。有些志愿者十分积极,为了服务活动而全情投入,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内心并不快乐。因此,我们希望运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知识,引导广大民众正确了解志愿者的角色,正确选择志愿服务的生活方式。

       做好的志愿者,要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方式,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快乐与充实。

       做好的志愿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心理与需求,认真细致地提供帮助和服务,不断改善对象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获得爱、获得幸福。

       做好的志愿者,要善于珍惜和维护共同的“家园”——志愿组织,参与协调、化解矛盾,促进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促进组织成员获得关爱与鼓励,促进志愿者获得成长机遇。

       为此,我们撰写这样一本给志愿者阅读,给渴望做志愿者的人阅读的书籍,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作出一点一滴的贡献。

谭建光

20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09: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选择拥有志愿服务的生活


1
、志愿服务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2
、帮助他人——让自己的生活更温馨


3
、服务社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4
、要挣钱,要享乐,还要活得有意义


5
、你帮我,我帮你,和睦相处更安全


6
、追求美好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力

       第二篇:选择你合适的志愿服务方式


1
、人不是万能的,做志愿者不需要面面俱到


2
、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3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4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5
、每一种方式都能够富有新意和吸引力


6
、让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技巧

       第三篇:选择你喜欢的志愿服务团队


1
、志愿团队能够带给你亲切和愉悦


2
、多了解不同志愿服务团队的特点


3
、挑选关心和尊重志愿者的团队


4
、挑选激励志愿者创新的团队


5
、挑选敢于为志愿者承担责任的团队


6
、我们都需要志愿者的“幸福家园”

       第四篇:参加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1
、志愿服务就是要真正帮助社会和他人


2
、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社会人群的需求


3
、以一变多——让单调的服务逐渐丰富


4
、以旧变新——让熟悉的服务增添新意


5
、将“形式化”的服务做得有实际效益


6
、你也可以策划和设计志愿服务项目

       第五篇:参加有益的志愿服务培训


1
、做志愿者也需要专业素质


2
、通过听课学习志愿服务理论与知识


3
、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掌握服务技巧


4
、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志愿者应变能力


5
、好的培训对志愿者人生也有启迪


6
、对志愿者最好的奖励是学习和成长

       第六篇:参加有魅力的志愿文化传播


1
、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时尚


2
、可亲又可爱,才能够持久吸引人


3
、学做会讲故事的志愿者


4
、学做会写博客的志愿者


5
、学做会策划和设计的志愿者


6
、从点点滴滴开始传播志愿文化

       第七篇:做带给他人快乐的志愿者


1
、生活有了志愿者,快乐带给你我他


2
、在志愿团队交往中的大方友好


3
、与服务对象交往要热情与宽容


4
、职业工作交往中的理性与活泼


5
、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亲和与谅解


6
、世界处处都需要志愿者的微笑

       第八篇:做善于聚集资源的志愿者


1
、做志愿服务,需要爱心也需要资源


2
、从小事做起,赢得社会关注和支持


3
、媒体的宣传能够带来社会资源


4
、要让支持者获得自豪感与成功感


5
、通过反馈和评估赢得支持者的信赖


6
、志愿者要善于营造社会支持网络

       第九篇:做帮助组织提升的志愿者


1
、平凡的志愿者也有多方面的潜能


2
、一个好志愿者就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


3
、做骨干要示范带头,还要善于传授经验


4
、善于协调组织成员,提升服务活动水平


5
、志愿者领袖并不神秘,激励人是关键


6
、实现愿景,需要每一个志愿者共同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0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选择拥有志愿服务的生活

       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有两百多年历史,上个世纪初进入中国,从上海女青年基督教会的服务开始,引起不少慈善社团、公益社团、青少年社团学习和模仿。解放后,“志愿服务”作为具有西方色彩、宗教背景的概念一度从社会上消隐,但是在党和国家倡导下的“学雷锋运动”其实也是致力服务社会人群,具有相似功能。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区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志愿服务,出现“志愿者”(义工);经过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民政部的倡导和推动,逐渐形成热潮。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让“志愿者”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让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如今,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工、农民,都渴望了解志愿服务,希望参与志愿服务,希望拥有志愿时尚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当志愿服务从“英雄壮举”、“高尚任务”转变成为“日常行为”、“时尚生活”的时候,就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生长,在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好的志愿者要敏锐发现这种变化趋势,善于影响和吸引人们参与志愿服务。


1
、志愿服务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我们在社区调研时,遇到一位老年志愿者。他曾经是部队的师级领导,转业在内地某市担任卫生局领导。退休初期,由于个性倔强、爱发脾气,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特别是肾脏受损严重,需要打胰岛素维持生活。后来,他到珠三角的女儿家中生活,受邻居的影响参加志愿组织。他既为年轻志愿者提供专业指导,又为筹备服务活动忙上忙下,还发挥业余爱好进行摄影,“事情多,特别累。”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年多下来,自己的情绪和身体都发生很大变化,非常可喜的变化。

       他回家时,女儿说,“爸爸,你变了,不骂人了,笑容多了。儿孙们都敢跟你说话了。”最神奇的是他最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真是奇迹。你的肾功能恢复很好,不用常注射胰岛素了。你注意定期检查就行了。”这位“志愿者爷爷”对我们说,“现在,我到处宣传参加志愿服务的好处,身体好了,心情好了,也得到亲友的喜欢了。要说助人助己,我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些事例,让人逐渐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众乐于参加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听党的号召”、“听组织的安排”,更多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需求,是生活中的新愿望。同时,这些平凡、朴素的想法,使中国的志愿服务更加接近本意、更加富有人性。我们曾经收集和分析国内多种多样关于“志愿服务”的定义,最为普遍的就是“人们不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奉献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这一概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是不追求直接物质利益的。第二、奉献性。志愿者无偿付出时间和精力,还有智力资源、经济资源及其他资源。第三、有用性。志愿者服务要有利帮助服务对象改善生活,或者帮助社会文明进步。

       那么,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消费生活逐渐繁荣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志愿服务,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呢?我们的调查发现,这恰恰反映现代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追求竞争成功、收入增加、生活富裕、享乐增多;但是,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害怕庸俗、害怕空虚、害怕冷漠。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人有索取的权利,也有给予的权利。给予的权利也是法定权利,他人不能随意剥夺。”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很多志愿者刚刚参加服务活动的时候,只是想着帮助他人,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却获得快乐、获得充实,感觉真正的收益者是自己。

       志愿服务是你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是带给你另一种魅力的生活。如果成为志愿者,你在紧张、机械的职业生活之余,就能够感受传统“仁爱”思想的延伸,感受近代“博爱”精神的弘扬,感受“雷锋精神”的传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良。这样,你的生活就拥有温馨、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2
、帮助他人——让自己的生活更温馨

       深圳市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首先将社工专业名词“助人自助”的含义进行扩展的地区。原来,社工领域的“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受助对象增强生活能力,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但是,深圳市志愿者倡导“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时候,却是强调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志愿者自己获得体验、锻炼、成长。有一次,我讲课中引用深圳志愿者这个口号的时候,一位社工提问,“谭教授,这句话是否造成了误解,你怎样看待这种误解。”我当时回答,“这个口号是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性误解’。虽然它偏离了社工使用时的本意,但是却成为激励每一个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语言,通俗易懂,有吸引力,我认为这种专业用语的移植是成功的。”

       我们长期以来跟踪调查和了解志愿者心态变化,结果发现。有些仅仅将志愿服务的功能仅仅局限于有利于对象,认为自己单纯是付出,久而久之就感觉是负担和劳累,难以坚持下去。曾有志愿组织领袖问我,“为什么很多志愿者报名的时候热情高涨,但是做了一两次服务,就再也不见踪影呢?”我说,“关键问题在于他感觉只是尽责任,做过服务就行了;当他感觉不到服务对自己有好的影响和促进,就无法长期坚持。”

       我曾经接触一位女性志愿者。她参加志愿服务将近20年了,直到现在还乐于助人,充满热情。最早的时候,她在外资企业工作,发现当时的外资企业员工权益缺乏保障,员工遇到困难与问题缺乏求助渠道。她就主动致电114台,询问哪里可以帮助外资企业的普通员工。这样,她被介绍到志愿者协会,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多年之后,我再看见她的时候,发现她中年发福,身体微胖。她笑着说,“貌美美一时,心美美一生。做过志愿者的人,心灵长期都有美好的感觉。”最近,她成为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老板,但是仍然热心组织山区助学活动,热心组织环保生态活动,仍然是活跃的志愿者。

       做志愿者,为什么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温馨和幸福呢?一是志愿者有奉献和服务的经历,对于生活不苛求、不奢望,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幸福。二是志愿者帮助过各种对象,知道自己的生活比那些困难人士的条件好多了,拥有感恩社会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三是志愿者之间经常通过短信、QQ发送相互鼓励、相互启迪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生活变化。我由于研究志愿服务而接触不少志愿者,也经常收到他们发送的“智慧生活”、“快乐生活”信息,非常有趣,特别有利于调节心情。所以,选择做志愿者就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温馨,充满爱意。


3
、服务社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现代人的生活有时会陷入怪圈,一方面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越来越稀缺。老年人抱怨与儿女们交流少,职业人士反映相互之间越来越戒备,中小学生宁愿沉溺网络也不愿与老师同学交谈。做志愿者,也许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出这种“怪圈”。首先,参加志愿服务,你要花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也使生活得到充实。其次,服务过程与其他志愿者交流、交往,你的心扉逐渐打开,接触新的东西。再次,帮助他人、帮助社会的过程中,你要面对问题、解决困难,激发了热情和兴趣。这些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生活心态变化,增加健康有益的因素,使得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我的女儿也曾经历初中的“青春叛逆期”。她原来在小学的成绩优秀,推荐到重点中学。但是,面对强手如林,成绩一时下滑,情绪就发生波动。一段时间是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任何教诲。有一次,她与我散步的时候说道,“爸爸,现在我对你们说的任何话语都反感,都想逆着干,就是不学好。”2008年我在汶川大地震后几次到灾区服务,也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调查。暑假期间,我考察“四海一家·川粤同心”支教志愿队的服务时,就自费带女儿到四川,让她自己观察和感受。旅途中,我和太太尽量不对她说教,也不对她提要求。可是,从灾区返回广州之后,女儿静悄悄发生了变化,开始与父母、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学习越来越主动,个性也越来越好。一段时间后,女儿说四川灾区之行给了她许多影响。一是震撼。看到地震后的废墟,震裂的山壁,深感大自然的无常。人生在世,就要珍惜一切机会。二是触动。在北川、映秀等,看到人们在灾后环境中,艰难而坚强地生活。特别是与北川中学学生雷晴交流,知道她经历灾难之后更加渴望学习,渴望将来为社会服务,受到积极的影响。三是感动。看到北川、都江堰、映秀等地的灾后重建工作组人员及志愿者在热情服务,帮助受灾人员解决困难、恢复生活。女儿从心里敬佩他们。四是反思。她看到灾区人们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都继续努力,自己也要尽快改变,努力学习和进步。这次四川志愿服务之行,让我女儿打开了封闭的心扉,接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坚强生活、热情服务、追求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自己也越来越乐于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我国最初规定报名参加志愿者的最低年龄是14岁,近年逐渐调整。深圳市将参加志愿组织的最低年龄降低为10岁,一些地方以“具有民事行为承担能力”替换年龄。其目的,就是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从中了解和认识丰富的社会文化,培养积极上进的心态,有利于成长为乐于创造奉献、服务社会的人才。

       经历志愿人员服务,能够让人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不仅青少年获益匪浅,而且青壮年、老年人也直接收益。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时候,走出家庭小圈子、职业小圈子的局限,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见识不同领域的事物,并且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获得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4
、要挣钱,要享乐,还要活得有意义

       有些人将志愿服务与日常生活相分割,甚至看成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事情。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志愿者从事服务的时候是无私奉献的,但不等于工作、生活的所有时间都要奉献、付出,而是也可以追求挣钱、追求享乐,两者并不矛盾。

       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看重金钱,看重消费生活。然而,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耀感,享乐带来的兴奋和刺激都是一时性的。除此之外,人们还是渴望有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满足。做志愿者,抽出一些时间和经历,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自己的生活就拥有新的意义,值得追求,值得珍惜。

       有一群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EMBA的企业家,组成“玄藏之路企业家探险队”,每年到戈壁滩进行徒步运动。2008年,看到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他们就迅速决定组建“玄藏之路企业家志愿救援队”。我陪同他们到成都集训,到安县开展服务。别看这些企业家平时耀武扬威,学习应急救援服务知识倒是非常认真、非常专注。我记得当时请四川省地震局的工程师讲解震后的灾区地质情况,请野外志愿救援队的人员讲解应急服务技术,请我讲解志愿服务知识。不论年纪大的企业家,还是年轻的企业家,听课非常认真,对于应急服务的细节反复询问和了解。

       在安县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这些企业家不满足于给路边帐篷的群众赠送物资,而且一定要攀山越岭,给留在山里的群众赠送物资;同时,询问和了解生活需求,询问和了解群众对灾后生产与生活的想法。回到住地,这些企业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议论怎样长期帮助灾区群众,议论怎样提高全民应急自救能力,议论怎样更多发挥企业家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我在一旁观看,也深受启发。没有想到,成天紧张竞争、斤斤计较的企业家,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如此热情、如此投入、如此豪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

       我与一些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企业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他们说,“正是平日常常竞争与计较,业余时间就特别愿意到志愿组织中来,感受没有利益竞争、没有互相倾轧的环境氛围。志愿者都是想做好事的,真诚相待、互相鼓励,特别有意思。”

       我们认为,志愿者不是“苦行僧”,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希望挣钱致富、希望增加收入的心态,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生活充裕、希望享受快乐的心态,与其他人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不仅仅考虑自己,也将心比心,考虑和关心他人。志愿者在自己追求快乐幸福生活之时,乐意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改善生活作出奉献、作出努力。这样,志愿者的生活幸福感更加丰富和充实,感觉自己的一生更加有意义。


5
、你帮我,我帮你,和睦相处更安全

       有一次,我们在讨论阿富汗形势和伊拉克形势的时候,大家形成共识。“如果国家、地区不安全,你就是拥有再多金钱、拥有再多房屋都无济于事。一次爆炸就将房屋全炸毁了,一颗子弹就将生命结束了,还有什么快乐幸福。”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大道理、大理念,也是现实的需要、民众的需求,随着改革的深化、转型的推进,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扩大,带来种种社会问题。过去习惯历来政府包揽和解决一切问题,结果是政府权力无限扩大,但是又导致新矛盾、新冲突。伴随政府转型,特别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特别需要来自社会、来自民间的力量,帮助政府、服务人群、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记得我刚开始专注于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是1995年。那时,我对于这一领域的价值认识不足,心理仍然犹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冯小双老师的鼓励,让我坚定了信心。她说,“小谭,你选择志愿服务的研究,将来一定很有必要意义,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当政府改革和放开公共领域的时候,一定需要积极的民间力量参与。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志愿者作为民间健康的力量,是最有效果,也是政府和民众都最能接受的。志愿组织的作用不仅是具体服务,而且凝聚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力量。”

       确实,在我们多次深入基层的调查和访问,都发现志愿者成为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有些山区农村,长期的干群矛盾导致“凡是干部说的事农民都怀疑,凡是干部做的事农民都抵触。”以至于地方政府要做好事,群众也抵触。这时候,政府联系志愿组织,通过志愿者在帮助农民、服务农民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取得农民的理解。

       有一次,我在一个经济发达的镇讲授志愿服务课程,发现当地志愿组织80%的志愿者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许多农民工到该镇打工谋生,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八、九倍之多,曾经因为流动人口多而导致治安恶化、民怨较大。志愿组织配合政府的工作,一方面向农民工宣传法律法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等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工参加志愿服务,共建家园、共享和谐。课后,有位农民工志愿者说,“我记得报名参加志愿组织后,第一次活动就是在镇中心广场进行环保服务、卫生服务。我们穿着‘红马甲’(志愿者服),张贴宣传画,清洁场地卫生的时候,听到散步的居民说‘这些志愿者真不错’时,心理非常自豪。我们农民工、外来人员,这一次不是被居民责怪,而是作为志愿者受到居民夸奖,心理美滋滋的。”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在开展各种便民服务、环保服务的同时,也参与治安服务,促进了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生活安全。

       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很好。但是,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如果周围的人都遭受挫折、充满怨恨、互相冲突;那么,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安全和舒适。做志愿者,对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贫困人士、弱势群体及失败、失意人群,尽量给予帮助或者开导、劝解,就减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既创造他人和谐生活的环境,也赢得自己安全生活的环境。这样,社会和谐发展,每一个就能够争取幸福的生活。


6
、追求美好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力

       我们都希望拥有美好的社会,幸福的生活。但是,“幸福不是毛毛雨,不可能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首多年传唱的歌曲,就告诉我们要自己参与创造、参与服务。志愿者就是通过主动、无私的参与和服务,为美好社会奠定基础。5

       最近,一些国家提出“让志愿精神成为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我国一些城市也提出建设“志愿北京”、“志愿广州”、“志愿杭州”等目标。从世界各国的变化看,经历了“军事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公益竞争力”等阶段,志愿服务作为公益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志愿者为创造美好社会作出的贡献,包括通过服务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让更多的人生活改善,获得快乐;还有参与城乡文明、环境保护的服务,让人们拥有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有志愿者的热情、友爱、开朗、诚信等,构成城乡形象的魅力因素,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我多次到杭州参加志愿服务会议,参观志愿服务活动。记得许多年前,在下城区的一个街道,进入社区之后,看见许多志愿者周末摆摊服务。其中,两位老年志愿者戴着“小红帽”,一边服务一边聊天。有一位是义务理发,另一位是义务磨刀。我问他们活动的情况。他们说,大约每周星期天早上都来这里提供服务,主要是为一些来人、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义务理发,为家庭主妇女义务磨菜刀、剪刀等等。虽然真正有需求的人不多,他们有时到其他服务点帮忙,有时就与来来往往的人交谈、交流。负责磨刀的老年志愿者说,“其实不在乎帮人磨了几把菜刀,而是这种服务活动很有意思。我们老人经常出来服务的同时,可以沟通、交谈,不寂寞。有些居民过来聊天,家事琐事一起谈,也可以帮助他们调节心态,解决一些家庭矛盾。有些外来人员前来聊天,我们就帮助他们了解杭州的人情世故,对他们特别有用。”如今,在杭州市的许多社区,“周末志愿服务日”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每到星期天,大家有事没事,都到服务摊点走一走、聊一聊。社区营造了人人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氛围。

       美好的社会、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从这些细小琐碎、一点一滴的事情累积而成的。志愿者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提供服务、作出奉献,都成为社会越来越好的促进因素,为人类生活的美好幸福创造条件。所以,我们拥有志愿服务的生活,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让自己拥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

发表于 2010-11-14 1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不尽六六无穷长长久久









志愿者百科名片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个人认为现阶段更应区分“志愿”与“被志愿”
发表于 2010-11-15 09: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做志愿者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做志愿者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喜悦、快乐、自豪,这种感受是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选择你合适的志愿服务方式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志愿服务,但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因为,有些志愿者受到生理、心理、专业、技能等的限制,适合参加某些类型的服务,不适合参加另外一些类型的服务;同时,志愿者根据个性、兴趣、爱好,也可以选择一些类型的服务,不选择另一些类型的服务。我们发现,志愿者加入团队初期,就善于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服务项目,热情而专心地投入服务,就越做越有成就感,越做越快乐。反之,有些志愿者盲目选择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自己不快乐,也影响到对对象的服务效果。所以,我们提出,志愿者“选择要谨慎,服务要投入”,尽快寻找适合自己个性与兴趣的服务项目,真心实意做好服务,帮助社会人群。


1
、人不是万能的,做志愿者不需要面面俱到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有些志愿者非常累,从周一到周日,从早上到夜晚,频繁奔波还感觉没有做好,心里愧疚。同时,其他人看见做志愿者这么辛苦,有所畏惧、有所顾虑,就不敢报名参加志愿组织。

       这是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经常有人说“好人难做”。在传统观念中,认为你是好人,你就要“舍己为人”、“一心为公”、“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于是,什么助人与服务的事情都要你参加,什么赞助与捐款的事情都要你出面。最后,“好人”自己感觉累,别人看着也累,反而不利于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服务、志愿服务。

       其实,选择做志愿者,乐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每一个人的权利。那么,志愿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方式,不强求自己做不合适的服务类型,不强求自己做不愿意的服务项目。反过来说,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都选择自己能够发挥专长,能够体现个性的服务,中国的志愿服务就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真正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美籍华人叶祖禹先生,是美新路公益基金的主席。进入中国开展志愿服务,就集中在“大朋友”项目和“晚缘”项目。“大朋友”项目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长期服务项目,志愿者定期与对象通信,定期探访对象并深入交流,帮助青少年摆脱困惑、解决问题,获得健康快乐的发展。“晚缘”是鼓励志愿者与老人结一个晚年的缘分,长期地关爱和陪伴老人,共同走过一段美好的人生。多年来,美新路在青少年服务和老人服务方面非常专注、非常深入,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这时候,有许多地方和机构求助于美新路,希望他们帮助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也希望他们到更多的地区开展服务。但是,叶先生考虑机构和个人的能力有限,选择的时候特别谨慎。他经常到个地区考察服务需求,但是不轻易答应开展服务,而是反复思考,运用什么方式既能够推广服务,又避免自己及机构陷于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后来,美新路公益基金既没有大量拓展新的服务项目,也没有在很多地方开设服务分支,仍然是集中精力将北京等地的服务点做好。同时,设计了志愿者支持系统,通过将美新路志愿者的服务经验整理和提升,提供给其他志愿组织共享,叶先生和志愿者骨干也乐于到各地义务演讲和宣传,帮助不同的志愿组织和志愿机构培养优秀志愿者。这样,美新路公益基金的“大朋友”和“晚缘”项目,由于志愿者精心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依据这些项目的经验,向全国各地传播之后,帮助许多志愿组织,特别是民间志愿组织顺利成长,在志愿者培养和志愿服务实施方面少走弯路,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人群。有一次,我与叶先生交流的时候,谈到志愿组织“做强做大”的话题。叶先生说,“我们的理念就是做好、做好、做好,专注于应该做好有能够做好的项目,才会真正帮助到他人。”

       我想,叶先生的想法和做法可以为许多人提供启迪。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时要有所取舍,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服务类型,适合什么服务方式,就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有时侯,别人要给你增加服务项目,增加服务时间,你可以理性地思考,是否能够承担;如果不能很好承担,就坦诚地推辞。因为,如果志愿者因为承担很多服务项目而应接不暇,效果不好,对服务对象是不利的,对志愿者也有消极影响。反之,志愿者专注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既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就获得共赢的效果。


2
、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志愿服务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所以,每一个人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事先可根据自己的个性、性格进行选择。有些别人适合做的项目,我的个性可能不适合;有写别人做不好的项目,我的个性恰恰能做好。我们调查中发现,有些志愿者郁闷、烦恼,就是最初参加志愿组织的时候,随大流选择了服务项目,但是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或者做不好,或者做的时候心理难受。这时候,我们就建议志愿者及时向组织提出更换服务项目,重新挑选适合个性的。

       有一位广东省清远市的青年莫锋,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产生到西部服务的愿望。因此,他写信给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自愿到西部服务的想法,受到肯定和称赞,并参加团中央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村服务。他先到卫生防疫站,工作非常出色。后来,他当过乡镇干部、当过旗(县)卫生局副局长,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今到旗(县)任团委书记,带领团员青年和志愿者为牧区作奉献。2008年,我为全国青年志愿者骨干班讲课的时候遇见他,他说,“我一年当支教志愿者,第二年招考进当地机关,第三年到基层岗位锻炼,第四年娶了蒙古姑娘,今年生了小孩,真正将蒙古作为自己的家了。”我与他交流沟通时,发现他个性特别爽朗,不像广东人,特别像东北、西北的人。他喝酒、唱歌都非常爽快,赢得周围人的赞赏和喜欢。这样的志愿者,在西部计划服务中就很容易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容易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能够扎下根来、长久服务。

       还有一位民间志愿者,大学的时候就参加“绿色家园”等环保服务,对志愿事业情有独衷。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一家“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做干事,为民间组织提供策划、培训、辅导、评估等等。这一中心的国际资源和专家资源特别多,但是追求理想化,很多做法超前,不大适应中国国情,也遭受一些挫折。经过纪念锻炼和实践之后,他感觉自己适合做温和的促进工作,希望聚集资源逐步促进各类志愿组织的发展。他与几为热心志愿者商议之后,就成立“义工加油站”(义工巴士),就是让所有愿意做志愿服务的人都能够进来,让所有希望做好服务的志愿者都得到支持。虽然,“义工加油站”初期的资金、资源稀少,但是他仍然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有一年的“12·5国际志愿者日”,他们举办系列培训与论坛活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搞大场面、大气派,就借一个中学的周末举办活动。然而,他们的精心设计、新颖内容、实用技巧、周到服务,让参加者收益良多。我应邀参加论坛,义务做演讲嘉宾,感受来自志愿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人员非常热情,渴望学习服务知识、渴望拥有服务机会,也非常感谢举办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后来,“义工加油站”还策划和组织了“拜客行动”,倡导市民环保低碳生活,多骑自行车出行,他们争取到一个机会,将自行车亲自赠送给市长,得到市长的夸奖和支持,让环保低碳活动得到宣传推广。我与这位志愿者交流的时候,发现他非常温和,讲话不紧不慢,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让交往的人心情愉悦,乐意合作。他正是根据自己的温和个性,选择建立志愿组织联系平台的服务方式,受到欢迎,获得成功。


人的个性和性格千差万别,适合的志愿服务方式也各不相同。志愿者不要“随大流”选择,也不要碍于情面答应去做不愿做的服务。那样,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服务对象不负责任。因为,你服务时不愉快,获得不全情投入,就无法真正帮助服务对象。只有自己想清楚之后选择的服务类型、服务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个性、性格的优势,将志愿服务做好,全方位帮助服务对象。


3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志愿者也是平凡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在选择志愿服务方式和项目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勉强做自己没有兴趣的服务,不勉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项目。其实,我们特别提倡志愿者将兴趣爱好与服务活动结合,真正发挥特长帮助服务对象。

       大家都熟知的著名志愿服务项目——“多背一公斤”。其创始人余志海(网名安猪),就是一个典型的旅游爱好者,更直白地说是“流浪爱好者”。我去年见到他时,习惯性问了一句,“你住在哪里?”他说,“你千万不要问我住在哪里,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住在哪里。经常是这里住一段时间,那里住一段时间。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云南,后天在广州,真是说不清楚。”他就是喜欢旅游、流浪,也发现很多旅游景点不远的地方,就有贫困村庄、贫困学生。同时,他也发现很多人都有献爱心、做好事的愿望,但是担心做起来麻烦,不敢轻易行动。这样,他针对越来越多人喜欢旅游、探险的趋势,就策划和实施“多背一公斤”的项目。即人们到各地旅游的时候,顺便了解附近的山村、小学,看缺什么东西,书本、文具、玩具、日用品、农科用品等等,就在旅行包中多背一些东西过去。旅游完毕就到村庄、小学,将所带的东西捐赠出来,帮助当地的人。这一活动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民众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因为,过去人们参与服务活动,都是依赖志愿组织的安排。但是,“多背一公斤”是网站发布各地农村、学校对物资和服务的需求,发布联系方式和联系人。志愿者希望提供资助和服务,就主动与当地的村庄、学校联系,确定志愿服务的方式和时间。可以说,参加“多背一公斤”服务的志愿者,既满足了观光旅游的兴趣,也实现了服务他人的心愿,还提高了自主联系和协调的能力。所以,“多背一公斤”项目不仅受到内地民众的欢迎,也引起港澳台民众的兴趣。2009年,香港多位知名人士筹款,邀请余志海先生赴港进行巡回演讲,介绍“多背一公斤”的特色与魅力,吸引香港民众踊跃参与服务。

       我们发现,人们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对于持续服务、丰富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善于发现兴趣爱好与服务项目的共同点。如喜欢上网的人参与信息志愿服务;喜欢园艺的人参与美化绿化志愿服务;喜欢动物的人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喜欢沟通交往的人参与老人志愿服务等等。二是通过兴趣爱好的发挥,为志愿服务增添新因素。如长期探望老人的志愿者,学习剪纸、烹调等手艺,然后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带给老人,用自己的烹调技艺为老人做可口饭菜。这样,将原来单调、呆板的服务方式进行改进,不断丰富,更加受对象的欢迎。三是通过延伸兴趣爱好的范围,扩大志愿服务的效果。有些志愿者动员农村妇女参加服务,通过知识传授等方式见效不大,后来发现吸引农村妇女唱歌跳舞是好方式,就组织她们条健身舞、唱健康歌曲,为自己带来快乐,为家庭带来快乐。随后,引导农村妇女认识到“除了自己健康,还需要环境好,社会好。”她们就陆续参与村庄清洁卫生、环保绿化的服务,参与文明宣传、邻里互助的服务,逐渐成为积极的志愿者。

       我们要学会用兴趣爱好促进志愿服务,而不是因为志愿服务而限制兴趣爱好。这样,志愿者在快乐中服务,在服务中获得快乐,就愿意拥有志愿服务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加自豪。


4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志愿服务方式

       我在各地为志愿者授课的时候,经常强调“随时随地,力所能及”的原则。即志愿者在选择服务方式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知识、技术、素质基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能盲目选择,造成自己的负担太重,也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人。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在灾区调查研究。确实发现有些志愿者盲目赶到重灾区,但是由于不具备救援技术、救援素质,无所适从,不仅帮不上忙,还需要部队、医疗队提供援助;还发现一些穿着“心理救援志愿者”服装的人在灾区到处闲逛,看到当地人就要辅导,当地人却赶紧躲开,避免干扰。这些事例说明,志愿者对选择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要慎重思考,最好成绩是能够发挥自己特长,让自己的能力真正帮助到对象。

       四川省绵阳市志愿者协会有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名字叫张伟。他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热心公益社团的活动,也热心尝试公益创业。他担任学校“三农协会”会长的是后,组织大学生到山区进行各种服务,邀请“三农”专家、公益专家开设讲座,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志愿组织的创意活动。但是,他从事公益创业的努力却遭受挫折,与同学合作兴办的几个工艺企业都难以为继。毕业后,他报名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到绵阳市团委、绵阳市志愿者协会服务。他除了配合各项工作之外,热心组织“绵阳公益论坛”、“绵阳公益联盟”,将“12”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延续下来的组织和团队凝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2010年5月8日,这几位年轻志愿者具体筹办的首届“绵阳公益论坛”正式举办,来自北川、安县、江油及市直的几十个志愿组织参加,特别是一大批民间志愿组织如“中国心”、“完美春天”、“羌魂文化”、“大爱启航”、“爱心植苗”、“承诺自然”、“义务反扒”、“微光义工”、“希望九州”、“爱心天使同盟”、“一元爱心”等团队的360多志愿者参加交流。我应邀参加主题演讲和分论坛主持,发现志愿组织领袖、志愿者骨干都非常感谢张伟提供的论坛交流机会。因为,抗震救灾之后一段时期,当大量外来志愿组织离开后,本地相应建立的各类志愿组织怎样发展和怎样有效服务,就成为困惑每一个组织者的问题。他们说,“没有想到,小张他们积极筹备,终于让我们志愿者可以更多与外面沟通,更多相互交流学习,对将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其实,张伟他们筹办公益论坛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非常支持,但是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提供足够的筹办费用。他们既靠社会的一点一滴支持,也靠及其节俭的方式,办成这个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论坛。中国红十字会的张中林老师和我作为主讲嘉宾,知道他们的现实情况之后,不仅不要讲课报酬,而且还自己承担往返交通费用,真正作为志愿者参加论坛活动。我们主讲嘉宾除了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心愿之外,还是被张伟他们的热情、执着、真诚、周到所感动,希望自己出更多的力。这一事例表明张伟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公益社团建设、公益事业发展。他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山区进行服务,为民间志愿组织创造资源获取途径,为政府与社会建立服务沟通渠道,在办成一系列事情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


志愿者选择服务方式和项目的时候,要避免“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的问题。“大材小用”是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被长期安排从事简单琐碎的服务,就会打击积极性,造成志愿者的流失。“小材大用”就是志愿组织缺乏人才的时候,运用素质较低的志愿者去从事统筹、管理、策划、协调的工作,造成服务水平低下、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选择服务,志愿组织根据志愿者的能力特长安排服务,就可以做到“人尽所用”、“各得其所”。志愿者、志愿组织、服务对象到获得最好的收益,社会的公益资源也获得很好的配置。


5
、每一种方式都能够富有新意和吸引力

       志愿者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与能力的服务方式,但是也可能在各种方式中创造新意和吸引力,让自己喜欢这项服务、做好这项服务。我们认为,每一种服务方式都有单一性、机械性,然而你善于改进和丰富,它就能够焕发新的魅力。最近,我再次观看大型歌舞《印象刘三姐》和大制作电影《唐山大地震》。两者的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吸引力、感染人的力度都非常强烈。《印象刘三姐》将最朴实的民歌转化成为色彩绚丽、光影交错的幻影世界,出乎人的意料,又赢得人的赞叹。《唐山大地震》在电影技术纷纷创新的时代,运用最朴实和最简洁的手法,描述了灾难之后的人情与人性,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我想,志愿者不可能随时都能够选择喜爱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那么,在常识各种服务方式的时候,不仅仅是被动适应,而且要主动创造这一服务的新意、突出这一服务的亮点,就能够引起志愿者的兴趣。香港青年协会的青年义工网络,聚集了数十万的青少年,开展服务他人的活动。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提出了“有心计划”。第一、中小学鼓励学生成立“义工队”(志愿队),就授予“有心学校”称号。第二、社区和家庭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义工活动,就授予“有心社区”、“有心家庭”称号。第三、工商企业愿意每年出资3000元港币支持这些学生、家庭的义工服务,就授予“有心企业”的称号。香港青年协会这项活动,其实与各种鼓励公民参与志愿服务、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的做法大同小异。但是,他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首先,授予“有心学校”、“有心家庭”、“有心社区”、“有心企业”的方式具有创新、深得人心。我们曾经问义工领袖,“为什么没有叫‘爱心学校’等。”他们说,“我们讨论过,叫‘爱心学校’等,一是太多机构授予这类名称,难以区别;二是‘爱心学校’、‘爱心企业’名称的感觉要求高,似乎要很有爱心,很崇高,一些学校和企业会敬而远之。我们取名‘有心学校’等,大家感觉‘有心’就行了,容易做得到,也容易推广。”果然,“有心计划”推出的第一年,只有几十间学校和几十家企业参与活动,后来每年都有两百多家学校、两百多家企业参与,志愿活动越来越兴旺。

       其次,“有心企业”的附带要求是企业对一个义工队每年的服务活动赞助3000元,不要多也不要少,就是3000元。我也问举办方,“为什么数额这么明确,不可以多又不可以少呢?”青年义工网络解释是通过调查分析,决定采取这种额度的。因为,企业遇到的赞助、捐赠需求非常多,最害怕就是“狮子大开口”(要求赞助的数额很大)。所以,“有心计划”规定企业赞助义工队年度服务费用固定是3000元,让企业感到压力不大、可以承受,还看到区区3000元也能够做很多好事。义工队根据这一经费作出服务的具体安排,每次服务活动的情况和效果,还通过青年义工网络反馈给企业。如果有些企业特别热心,可以赞助多一、两支义工队,每支费用也是3000元。我们了解,这一做好的效果非常好,已经赞助义工队的企业,下一年度主动承诺继续赞助,其他企业知道后也乐于赞助这类义工服务。

       再次,“有心计划”要求学校或社区每年开展的义工服务活动,必须有一至两次在周末,便于赞助企业的员工义工参加。也就是说,赞助的企业,老板或者员工,以义工的身份前来参加服务活动,有机会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也亲眼观摩赞助经费用到实处。我在香港期间,参加过一次中学生探访老人的服务。学生是主要服务者,嘉宾或员工分别在后面陪同。学生最初担心去到老人家中会不知所措,但是,进入老人家里,就发现老人更加热情,更加友善,对学生有很大的教益,嘉宾与员工也深受感染、深受启迪。我还看过一份材料,学生、家长、员工在“长幼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和员工帮助老人参与乐趣运动,领取各种奖品,非常开心,开怀大笑。有些企业老板说,非常高兴员工参加这些志愿服务。一方面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让员工有机会作出奉献;另一方面是让员工在服务中获得自我教育,与困难人士比较,员工的生活比较安定、收入相对稳定,学会感恩社会并在企业更好地工作。

       香港青年义工网络的“有心计划”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平凡的服务项目,附加适合人性需求、具有新颖特色的因素之后,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各种类型的志愿者参与,产生很好的服务效果。我们如果做志愿者,就要培养“化蝶”、“蝉变”的能力,在普通、平凡的服务方式、服务项目中,加入新的因素,产生特殊吸引力,创造不同寻常的服务效果。志愿者在积极改进服务方式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获得成长的机会。


6
、让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技巧

       我们要做志愿者,还有责任让志愿服务事业能够持续发展,长期帮助有需要的人,长期促进社会公民正义和文明进步。确实,我国过去一些形式化、“做秀”的因素也影响到志愿服务,导致有些服务活动“有头无尾”,有些志愿组织“无疾而终。”新一代的志愿者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志愿服务长久发扬,让志愿组织持久发展。为此,尊重志愿者心态、关注对象需求、建立社会公信力、创造良好激励机制等,都是要引起志愿组织重视的。

       我曾经参加上海“慈善义工与志愿精神”论坛,会后参观“慈善超市”,发现有专职人员,也有志愿者在服务。其中,一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货上有许多商品,购买者购买之后,资金都是用于帮助困难人士。我拿了一个标价15元的小陶瓷,走到收银台交费。我取出50元,想了以下,说,“不用找了,就当50元买的,支持慈善事业吧。”售货员说,“先生,不好意思,不只能收您15元。按规定不能多收,如果您愿意捐赠,请到那边的捐赠处。”她指着超市后面的捐赠处。于是,我购买陶瓷之后,就到了捐赠处,另外取出50元捐赠。这时候,志愿者一方面微笑致谢,另一方面询问我的姓名,问得很详细。我问,“为什么一定要我的姓名。”她说,“需要给您收据和捐赠证书。”我说,“才捐50元,不需要证书了。”她说,“我们一定要给您证书的。这里规定,不论是捐1元还是10000元,都要给收据和证书。希望您支持,告知姓名。”原来,他们一定要给予证书,开具收据,既是尊重捐款人,也是保证“慈善超市”的公信力。这样,我感觉捐50元就要证书,不太合适,就说,“你等等,我捐100元吧,”才收下他们的证书。后来,我在很多地方讲课,都举了这一事例。正是慈善超市的科学制度和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认真执行,让我非常信任,乐于捐助。我还推荐广东、四川、山西、福建的一些志愿组织前往学习,创办公信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爱心店”、“慈善超市”。

       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发展,除了提高公信力之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公民自由参与、自主参与。英国伦顿有一个名叫“行动起来”的志愿者组织,致力于吸引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服务。但是,他们奉行“参与不必承诺”的观念,鼓励大家参加有兴趣的服务活动,但是不要求人们提供保证,也不在乎人们是否长期参加,只是提供服务体验的机会。公众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宣传,报名参与不同类型的服务。有探望老人,有环保徒步行,有帮助小学生,有帮助无家可归者等等。你可以参加一次、两次,也可以参加多次,只要报名并符合服务素质要求就获得机会。有些志愿者经常来服务,有些志愿者一两次后就不见踪影,有些志愿者隔一两年又来参加。“行动起来”志愿组织负责人说,“没有关系,不必承诺,愿意参加的时候就来,不方便的时候可不来。”据对公众的询问了解,大家反而特别喜欢“行动起来”志愿组织的服务方式,生活中有空闲的时候就前来参加。他们认为,这样的服务方式没有心理负担,没有人身束缚,特别人性化,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让志愿服务持久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仅仅从公信力、吸引力、自由性、温馨感受等入手给予解释,希望志愿者能举一反三、多元联想。如果每一位志愿者都为志愿服务发展献计献策,为志愿组织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更多的智慧,创造更多的机遇,就一定能够让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基业长青。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1: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选择你喜欢的志愿服务团队

       志愿团队是志愿者的“家园”,既提供服务项目的组织协调、评估考核;也提供志愿者的管理激励、交流沟通。所以,人们选择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就要了解和熟悉不同志愿团队的风格,寻找和加入有益于志愿者感受温暖、充实心灵、提升素质、成长成熟的特色团队。我们发现,能够留住志愿者的组织、团队,都是让人感觉温暖、心情舒畅。要让团队具有这些吸引力,恰恰需要好的志愿者热情友善、相互关怀,让“家园”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温情和幸福。


1
、志愿团队能够带给你亲切和愉悦

       现代志愿服务与传统邻里互助、做好事的区别之一,就是以社团形式开展服务活动,并且让成员在社团中感受温暖与快乐。个人是孤单的,即使想做好事,帮助他人,有时候力不从心,有时候遭受误解,有时候陷入困境,加入志愿团队就能够获得力量的聚集和相互的支持。

       好的志愿团队,不仅仅关心服务内容、服务成效,更关心志愿者的心理感受,期待与收获。志愿者加入服务团队,既能够将个人的想法与成员分享,并且共同努力实现服务的效果;也能够在团队的氛围中化解个人的困惑、苦恼,获得生活的勇气、生活的动力。很多志愿者,最初加入志愿团队仅仅是为了一起服务,但是久而久之感受到团队的亲切和愉悦,愿意到团队中交流思想、情感,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面对生活、创造快乐。

       福建省石狮市永前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再发,喜欢与朋友聚会、交流,经常探讨怎样提高工作品质。他看见孤寡老人、残疾人在艰难度日,就产生关爱、帮助他们的愿望。与朋友们商量,大家不谋而合、迅速行动,组成“太阳风”志愿队,先是为特许群体服务,逐渐扩展为参与抢险救灾、环境保护、拥军爱民、科普宣传、无偿献血等服务。启动了扶助孤寡老人的“晚霞工程”,扶助失学儿童的“晨曦工程”,扶助残疾人家庭的“春风工程”,美化家乡的“环保工程”,军地互助的“拥军工程”等,逐渐将志愿服务系列化、日常化。

       董再发自称是“民间志愿者”或“民间义工”,他说,“我从来不敢把志愿服务说成是奉献,不仅奉献这类字眼太崇高了。我和我的朋友只想是把它当作是我们新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他又说,“我认为,对一名志愿者的评价,重要的不在于参加了几次义务劳动,是否参与无偿献血,而在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以感恩之心应对身边的人和事,能否把参加志愿服务的激情化为关爱生命的点点滴滴,一天又一天享受并快乐着。”所以,“太阳风”志愿队经常在开展服务活动之后,让成员交流讨论,结合服务对象的情况,联想自己的生活,产生感恩心态,更加珍惜生活;也开展游览、观光活动,让成员爱娱乐活动中忘却服务的辛劳、遭受的委屈,体验团队的关心与帮助,获得心灵的快乐。

       深圳市宝安区义工联副理事长、企业家胡东辉,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其中一个特别的做法,就是在策划服务项目时,就考虑之前或之后的志愿者快乐交流活动。有一次,我正在东莞市长安镇授课,住在景色秀丽的莲花山庄。胡东辉得知消息,就带着刚好在附近服务的志愿者骨干前来,一方面交流服务心得,寻求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享受山庄景色,陶冶心情、消除烦恼。他乐于自己出费用安排活动,让志愿团队的成员既热情奉献和服务,又享受温馨与快乐。最近,他又策划了“爱心长乐”志愿队、“爱心计划”发展中心,不仅带领志愿者开展活动,还带几位专业社工参与体验,既亲身体验服务的细节,也有机会体验游览的乐趣。

       伴随社会发展与生活改善,志愿者希望在服务的同时,也受到关心,获得温暖和快乐。一方面需要产生越来越多类似“太阳风”志愿队、“爱心长乐”志愿队这样的组织,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关爱志愿者;另一方面也需要志愿者共同珍惜、共建家园,为志愿团队的丰富和活跃提供支持。其实,好的志愿者在为“家园”营造温馨环境,关心和帮助成员的时候,也让自己结识更多朋友,拥有更多交流,摆脱孤独与寂寞的困扰,感受生活的温暖与充实。


2
、多了解不同志愿服务团队的特点

       人是多种多样的,志愿者是多种多样的,志愿团队也是多种多样。一些团队注重纪律严格,重视服务效率;一些团队注重公众参与,提供灵活多样的机会;一些团对注重领袖培养,对素质发展要求较高,等等。你在考虑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的时候,可以通过仔细看宣传单页、上网浏览信息、初步交流沟通、体验一两次活动等等,了解和熟悉团队特色与风格,再作出决定。随着中国志愿服务的繁荣兴旺,逐渐改变过去某一地区只有单一志愿组织的状况,同一地区就拥有多种类型的志愿组织,包括“官方”志愿组织、“半官方”志愿组织、民间正式志愿组织、自发志愿组织、境外进入志愿组织等,提供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

       以广州市为例,志愿组织不计其数、各有魅力,我们在这里仅仅选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灯塔计划为例,提供给大家参考。

       赵广军是以帮助越轨青少年、预防青少年服务而闻名于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帮助他建立的“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广州海珠区政府及志愿者协会帮助他建立的“赵广军志愿工作室”都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志愿服务团队。主要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志愿者,相关专业教师作为指导专家。2007年最初成立的时候招募了20多名志愿者,如今“工作室”志愿者和“外展服务队”志愿者共有1000多名。由于赵广军的社会知名度非常高,报名参加服务队的人熟非常多;但是考虑专业服务的要求,招收过程严格,真正加入的人数受到限制。赵广军志愿队一方面继续以帮助问题青少年、预防青少年自杀为主要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适应政府和社会的需要,开展文明服务、亚运服务、农民工子女服务等等。从特色看,赵广军志愿队仍然是以“生命热线”为核心的专业服务组织。

       灯塔计划的宗旨是“方向引领一生”,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到山区助学,一方面带给农村孩子新的知识、新的见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让大学生体验社会、了解国情,更好地成长。从2001年以来,招募2000多志愿者参与暑期助学服务,前往广东省山区的桥头小学、新兴小学、甘洒中学、诗洞中学、永固中学、白湾中学、大麦山中学、青莲中学,湖南省的麻岔中学等义教助助学。灯塔计划的助学活动不重复课堂知识,主要是为农村孩子增加新的社会知识、培养新的综合素质。我曾经参加灯塔计划五周年纪念图片展和论坛,阅读灯塔志愿者撰写的日记。记得有个志愿者描写,他想到纯朴的农村孩子,也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也要学会竞争、学会谋生;就在助学活动中进行“模拟市场”。他引导农村孩子制作各种模拟商品,设计市场交易的模拟环境,进行推销、交换,进行谈判、合作。半天的“模拟市场”活动虽然短暂,但是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场面激烈,让山里的孩子们了解和体验现代社会生活。灯塔计划注重培训辅导、团队训练、活动设计、跟踪服务、评估督导,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获得快乐。所以,它在大学生中非常有吸引力,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报名参加暑期服务。但是,灯塔计划对于志愿者奉献精神、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只能招收其中一部分。

       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是从智障儿童服务扩展到多元化服务并致力于志愿文化传播的组织。1995年成立的时候仅仅有十多名志愿者,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多支分队,30多个服务点,25000多名志愿者。该组织一方面为希望参加公益服务的人提供机会,让更多的人通过服务接触社会、充实生活;另一方面聚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启智队接受公众报名的要求不高,不设置苛刻的“门坎”。李森队长认为,公民都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权利,需要有一些组织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除了各个服务点、服务分队的项目安排之外,启智队具有吸引力的做法还包括:建立“志愿营地”网站,提供志愿者自由表达、相互碰撞、激发新意的机会;组建志愿者“同乐群”,不同爱好的志愿者定期快乐交流;定期举办志愿者“爱心故事”征文、“真情故事”演讲,让志愿服务中的感染事例成为文化传播的要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每年举办“启智志愿者颁奖晚会”,表彰激励优秀志愿者,让参与人员尽情欢快交流。所以,许多市民、学生乐于参加启智志愿队。

       赵广军志愿队是政府和团委直接推动建立的“官方”志愿组织,启智志愿总队是政府和团委支持下建立的“半官方”志愿组织,灯塔计划是社会热心人士和大学生自发建立的“民间”志愿组织。他们各自的背景不同、专业要求不同、运作方式不同。但是,他们都关心和培养志愿者,他们都致力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他们都努力创造组织的特色文化与魅力。所以,民众要参加志愿组织,可以通过网络、资料了解其特色,也可以通过朋友介绍、同事介绍,选择自己乐于加入的组织,参与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3
、挑选关心和尊重志愿者的团队

       曾经听到一些志愿者反映,参加志愿组织之后,受到负责人的随意对待,感觉得不到关心和尊重。我发现确实存在类似的现象,有些“官方”志愿组织负责人,对待志愿者就像对待单位的下属,呼唤使用而缺乏关爱;有些“民间”志愿组织负责人,个性太强而对志愿者要求过高,批评过多。因此,在中国各地区志愿团队类型越来越多的条件下,公众可以事了解和接触志愿组织,寻找关心和尊重志愿者的组织报名参与。

       美新路公益基金的志愿者,大多数人是被该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温馨、体贴所吸引,接触一、两次之后,愿意做长期的志愿服务。我与美新路的主席叶祖禹先生认识多年,常常为他关心和尊重人的态度所感动。很多年以前,叶主席来广州考察慈善公益并寻求合作机会,我与他们在简朴而雅致的西餐厅交谈。我发现,叶主席交流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时当你讲话时,他会非常温和、微笑地看着你、鼓励你。你讲到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他会说“很有意思,太好了”等等,让你受到鼓舞。另外一次,我到北京美新路基金总部拜访叶主席,他正在给志愿者作培训。我坐在一旁观摩,这时有位女性志愿者谈服务过程和感受,很真切,但是比较冗长,耽误了较多时间。我看叶先生仍然是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她讲述,并且认真倾听她讲完。随后,叶先生向大家解释,“虽然她超过了时间,但是我看到她真心感触,渴望表达的神态,也想到她说的内容对你们做好服务有帮助,就鼓励她讲完。”这时,不仅这位女性志愿者深为感动,其他志愿者也深受启迪。经历这些事情,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美新路这么受欢迎,口碑这么好。虽然它坚持不“贪大求全”,项目“少而精”,招募志愿者的要求比较细致,却还是吸引很多人关注和参与。因为,美新路的叶主席既关心真正帮助有需要的对象,也真正关心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心理感受,服务过程的体验和成长需求。也就是说,这一机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人。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中,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关注和重视“为志愿者的服务”。上海世博会奥地利馆对面的二楼,一个15人的团队,其任务就是C片区的1200多名志愿者提供服务。值班的王冠说,“遮阳伞、饮水问题、饭卡故障、降温的冰袋,我们样样都要管,最重要的是每天两次为志愿者分发和回收扩音器和对讲机。”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要下大雨。王冠赶紧暂停接受采访,拿过对讲机大声呼唤,“各小组长注意,各小组长注意,由于打雷下雨,请就近安排组员到高架步道下或者问讯处内上岗……”,直到听见各小组长回答“收到”时,他才放下心来。世博会志愿者是“小白菜”,为这些“小白菜”关心问候、支持服务的就是“管理志愿者”或“后勤志愿者”。正是志愿组织及时了解志愿者的需求,给予关爱和帮助,让奋战在一线,顶着酷暑或风雨服务的志愿者内心温暖,乐意坚守岗位、服务游客。

       不论是“志愿者使用单位”如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等,还是官方志愿组织或民间志愿组织,关心和尊重志愿者,创造各种条件让志愿者快乐、充实和成长,才能够赢得更多志愿者的长久服务。同样,公众通过咨询和了解,发现关心和尊重志愿者,保障志愿者利益、满足志愿者需求的组织,才乐于报名参加,愿意组织共同发展。当然,志愿者选择团队,也有“试验区”和“实习期”,如果加入一个志愿服务团队,参加几次服务活动之后,感觉团队文化、团队氛围不适合自己的个性与兴趣,也可以提出退出的要求,征得负责人同意,离开这一团队而寻求其他的志愿服务团队。我们要形成“好合好散”的志愿文化,志愿者感觉适合的时候就与团队共同成长,感觉不合适的时候就办理退出团队的手续,但是离开之后仍然友善相待、友好交往,而不是反目为仇。伴随中国志愿事业的繁荣,志愿组织的增多,志愿者选择加入与退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双方都应该培养宽容、和谐的心态,理性对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4
、挑选激励志愿者创新的团队

       我国志愿组织的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的志愿团队仅仅注重扎实服务,需要志愿者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如今的志愿团队要适应受帮助对象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就需要志愿者思维灵活、善于创造。同时,“80、“90后志愿者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天生就不满现状,渴望创新和改变。这样,如果遇到志愿组织领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就会产生怨言,导致各种矛盾冲突。所以,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就要比较挑选,选择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创新的团队。

       多年前,我曾经接触国际小母牛项目中国主任陈太勇先生,为他的充满活力、热情开朗所感染。后来,“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服务时,我在四川省有机会与他深入交流,听他讲述这一项目怎样帮助山区农民,怎样培养农民的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怎样创造文明友善的社会风气,非常受启迪。最初,从美国引进到中国的“小母牛项目”,针对贫困的农民家庭,提供幼小畜牧,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是,他们发现单一的农民家庭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冲击,难以抵御竞争压力冲击。这样,他们寻找到传统农村的邻里互助方式,鼓励农民组成互助小组,发言志愿精神,帮助他人的同时发展自己。这样,互助组的成员之间,面临机会共同发展,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获得利益理性共享。多年来,小母牛项目资助的成功率较高,80%的受资助者脱贫致富。这时候,他们创造出新的方式——“礼物传递”。即上一户农民通过接受小母牛资助致富之后,原来所借项目办的经费,不是直接还给项目办,而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另一家贫困农户。具体的流程是让致富农民寻找附近村庄中的贫困农户,互助组讨论确认贫困农户的需求合理之后报项目办同意。然后,致富农民作为志愿者将养殖及培训资金赠送给新的贫困农户,并且定期辅导和帮助对方,鼓励对方生产致富。小母牛项目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传递礼物的农民志愿者制作“传递礼物荣誉证书”,并且将农民传递礼物的故事上传到网站,供国内传播,让农民朋友非常自豪,非常开心。我们听陈太勇主任介绍之后,对于农村扶贫致富与志愿服务的项目创新,并且产生良好效果感到高兴。其实,这种创新也得以于陈太勇的热情充沛及其对志愿者的鼓励支持,营造了活跃的团队氛围。当时,参与交流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导师,当场向小母牛项目借鉴经验、建立联系,发动企业家学员组成志愿队,为汶川灾后重建的农民提供“小白兔”养殖的支持和帮助。如今,两年后“小白兔”项目已经让部分农户获得利益,奠定发展的基础。

       选择激励志愿者创新的团队,一是要看团队领袖是否愿意倾听志愿者的想法,是否鼓励志愿者勇敢表达;二是看团队是否提供志愿者创新实验的机会,不怕“试错”,敢于追寻和发现新颖的要素,丰富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三是看团队成员是否互相鼓励,是否具有观念碰撞、思维创新的机会。新志愿者如果感觉所加入的团队氛围沉闷,成员之间小心翼翼,领袖与成员关系紧张,就可以选择离开这一团队;如果感觉团队气氛活跃,成员勇于创新,就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热情,奉献智慧与特长,为更好开展志愿服务作出贡献。


5
、挑选敢于为志愿者承担责任的团队

       志愿者是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困惑、遇到问题,甚至发生意想不到情况。这时候,最需要志愿组织勇担责任,及时补救或处理,既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也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大家选择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或者网络搜索,选择敢于为志愿者承担责任,也鼓励志愿者勇于承担责任的组织。

       我在为国家民政部社区志愿者培训班授课的时候,认识了天津开发区“泰达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陈继红。最初,我对她的印象是果敢、干练的志愿者,说话干脆,办事利落。后来,我专门抽出时间到天津开发区考察志愿服务,她带着几位志愿者,陪同我到社区观摩志愿服务,到医院观摩志愿服务,到企业观摩志愿服务。除了感受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安排的细致,与服务对象的亲切关系之外,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她勇于负责,让志愿者信赖、服务对象信赖的态度。途中,有位志愿者说起自己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陈继红就爽快地教她怎么解决,并且答应必要的时候出面帮忙。在医院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儿童心情忧虑,陈继红一方面鼓励战胜疾病,另一方面答应及时帮助,让孩子们非常放心。后来,我与继红深入交流,她说志愿者协会的张辉林会长更是一位勇于担当、令人敬佩的领袖。关于辉林会长作为美籍华人,多年来即带领泰达志愿者拓展服务,也致力帮助和促进泰达志愿者健康成长、健康生活,产生很好的效果。

       几年未见,我近日查阅志愿者资料,忽然读到继红的博客文章《担当》,更加深刻领会了承担责任的含义。她讲述一位美国来的志愿者道常(Douglas Lee),带着两位中学生志愿者(一位是高中生,一位是继红的儿子)为暑期社区服务中心的“酷乐儿童夏令营”教授英文。由于他们是义务授课,志愿中心承担他们的交通费。一天,继红的儿子因家庭电话延迟交费恰巧停机(因为工作繁忙未及时交费),未能及时联系道常,导致碰头后时间紧迫,乘坐出租车又遇到拥堵,收了11元车费,比平时多支付3元。夏令营服务之后,道常把车票提供给志愿中心报销,当财务递给他11元的时候,他只收8元,将3元返回志愿中心。他说,“多付的3元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不应该由中心支付。”

       回家后,继红的儿子说,“妈妈,这次的失误是我们家电话停机造成的,我应该承担责任,将3块钱还给道常哥哥。”继红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立即给了儿子3元钱。张辉林会长知道这件事情后,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敢于承担责任的做法非常高兴,说,“今天可能是3块钱的小事,将来可能就是3百万、3千万的大事,”这种敢于承担责任所建立的公信力,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博客的最后,继红写道,“担当就是担起能找出各种理由推卸掉的责任!我为协会大家庭里有担当精神的每位家人感到骄傲!”

       看了这些材料,我就明白为什么泰达志愿者协会发展越来越好,吸引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而且志愿者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我们希望选择这样用于承担责任的志愿组织,也希望能够做勇于承担责任的志愿者,共同为志愿事业繁荣尽职尽责,共同为每一个志愿者的成长提供支持。


6
、我们都需要志愿者的“幸福家园”

       志愿组织是志愿者的“家”,是奉献爱心人士获得理解与支持、快乐与充实的“幸福家园”。志愿者也是人,也是普通和平凡的人。一方面,他们有爱心、有热情,乐于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另一方面,他们亦有烦恼和苦闷,希望有地方宣泄、希望有机会沟通。

       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志愿者既然“爱心奉献”,就应该“一心为人”、“毫不为己”,这种要求是苛刻的。人们参加志愿组织之后,自己有心事希望与组织及成员交流,有困难课外得到组织的理解和帮助,服务过程中受了委屈希望在组织中倾诉,服务过程中获得成功也希望在组织中分享。尤其是志愿者不为钱,不为名,甘心情愿帮助他人,从而参加志愿组织,就特别渴望获得组织的信任与关怀,获得“家园”的幸福感。

       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就特别重视人性化、人情化的环境布置,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友爱,赢得志愿者的喜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在闹市区无偿拨出1000多平方米作为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也是作为“志愿者之家”。

       协会领导人发挥秘书处人员与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设计与布置环境,营造温馨可爱的“家园”。我非常喜欢到中山市进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也非常喜欢到协会秘书处交流沟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那里的氛围很好,很亲切,能够吸引人、激励人。从楼梯走上来,就会看到一幅幅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海报,图画资料。他们会挑选突出志愿者快乐神态、可爱魅力的图画,让人看起来非常入迷。走了协会秘书处后,发现办公室、会议室、培训室、活动室的布置很有特色。办公室的人多、桌子多、电脑多,到处都是资料,到处都是器材。秘书处的人员说,各志愿分队、小组经常有活动,其中不少活动是借助秘书处场地开展的。所以,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的交流与活动,这些资料与设备就显得随意放置。但是,我发现秘书处办公室是“杂而不乱”,资料和器材放置在显眼的地方,便于志愿者活动时使用。但是,办公桌、沙发收拾得很整齐,很干净,我随手查阅最新志愿服务资料也非常方便,我到秘书处人员电脑上查阅网络资料也很方便。会议室的墙面上,有各类志愿者不同造型的照片,很“酷”很迷人,让开会的气氛灵活自由,不沉闷、不呆板。而且,我发现每次到秘书处开会,原来可能只是需要与秘书长、副秘书长讨论,他们却往往让专职秘书、志愿者秘书都参加,人多有活泼,会议氛围很好。我问秘书长,“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来,他们不觉得开会烦闷吗?”秘书长,“他们自己乐意来的,一方面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志愿者感受,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参加讨论学习更多的东西,获得成长。他们说特别喜欢参加这种讨论会。”确实,我发现不论是专职秘书,还是志愿者秘书;他们谈想法,提问题都非常诚恳,获得启发也非常开心。培训课室的布置更是丰富多样,除了各种各样激励性的图画、语言之外,还有轮流张贴的特色分队宣传资料。有一次,我前往调研时,培训中心正好张贴“励志会”的材料。“励志会”是贫困受助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通过寒暑假期间回到中山的服务活动,汇报社会、充实自我。张贴材料中,有大学生希望回家乡参加服务项目类型的申请,设计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有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照片,神态各异,特别是积极努力、专心致志的神态,过后看来非常有趣;有“励志会”团队活动的照片,大家拥抱一起、相互激励的场面,令人羡慕;有大学生撰写的体会文章,语言虽然幼嫩,内容却感人至深。每次,我在秘书处浏览一圈,都感触很多,触动心灵。

       营造志愿者的“幸福家园”,并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也不需要请来多少领导名人,关键是让志愿者的需求获得满足,让志愿者的心灵获得充实,让志愿者的魅力获得展示。这样,领导来视察,就会感觉志愿者“家园”充满活力;志愿者回来,就会感觉“家”的温馨可爱;普通老百姓前来,就会感觉志愿组织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产生加入的愿望。当然,“幸福家园”不是依赖领袖、不是依赖外界,恰恰是志愿者的聪明智慧、主动积极能够创造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参加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人们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就是希望能够真正帮助社会人群。这样,志愿者对于服务项目、活动项目,是具有选择权利的。志愿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有益社会人群的服务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服务活动,志愿者感觉比适合自己的个性、兴趣,可以选择不参与;对于一些纯粹形式化、缺乏社会实效的活动,也可以选择不参加。但是,我们认为, “志愿者的选择有自由,但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尽力做好。”也就是说,志愿者思考和选择服务项目,要将组织需求与个人意愿尽量结合,减少矛盾冲突,实现互相促进;但是,选择和报名之后,就要遵守团队要求、完成服务任务,体现好的志愿者心态,体现好的志愿者素质。


1
、志愿服务就是要真正帮助社会和他人

       志愿者都希望组织能够安排更多的服务活动,希望更多有服务的实践和体验。但是,我们还要牢记志愿服务的宗旨,就是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就是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幸福。这样,志愿组织要多方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状况,选择最适应对象需要的方式,鼓励志愿者从事服务。外国的志愿者骨干,经常到各国、各地区考察民众生活,考察弱势群体状况,发现需要服务机会就及时反馈到组织,招募志愿者提供服务。美国马萨诸赛州1986年就成立了志愿组织,其口号是“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做任何需要我们做的事。”我国志愿服务形成热潮之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能够发现需求、发现机会,随时随地为他人提供服务。

       其实,志愿者要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就要善于观察和了解,随时把握服务的信息和机会。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毕业生郝悦,多年从事手语推广服务,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原来,她家附近有一所聋哑学校,小时候听妈妈说,“这里的小朋友听不见自行车的铃声。”于是,她从好奇地想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孩子,转变为希望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就决定攻读特教专业。2002年,郝悦第一次真正进入孤儿院,为聋哑儿童服务,心理非常紧张。她细心观察那些老师的神态、手语,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反复尝试,发现那些小男孩越来越喜欢她,露出各种渴望的眼神,她真正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意义。

       后来,有一次她帮助聋哑前去面试,却发现由于面试机构的职员不懂手语,造成很多困难,因此也拒绝招收聋哑人。她发现,要帮助聋哑人走入社会、改善生活,不仅仅要关心、支持聋哑人,还需要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与聋哑人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能力、特长。于是,郝悦决定义务教会市民学习手语。从大学期间到工作期间,她辗转高校、社区、社会机构、福利机构,开设了不计其数的手语学习班。最初面向大学生,联系高校的社团,举办手语培训班。不少同学初期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参加学习班,但是在了解和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增添了爱心,增强了服务他人的愿望。后来,她和志愿者们到社区举办培训班,居民开始并不了解、并不热情,但是在居委会鼓励下参加学习,逐渐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学会之后还主动找机会与聋哑人交流,通过手语相互启迪。

       郝悦发现,传授手语知识,掌握手语技巧的逐渐途径是手语歌。这样,她不仅收集各种手语歌,既传递给聋哑人,也传递给普通人;而且学着将人们乐于传唱的歌曲编成手语歌,便于传播。在她和志愿者的影响下,很多人将学习手语当作生活时尚,就增多了与聋哑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如今,郝悦成为北京残联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的一名讲师,还担任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鸿雁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其服务队的宣言就是:“用心灵舒展开微笑,用服务传递出热情,把真情奉献给社会,把幸福播洒在新中。”

       我们发现,志愿者真正帮助服务对象,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郝悦的故事提供很好的启迪。除了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服务之外,面向广大民众倡导尊重、激励、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观念,也需要具体的传播服务活动。从向市民传授手语知识的活动效果来看,取得多方面的效果。一是让市民从好奇地学习,转变为学习过程增添爱心、增强责任。二是市民通过学手语知识、唱手语歌,体验聋哑人的内心世界。三是市民日常生活遇到聋哑人,热情招呼、主动交往的多了,营造共同生活的环境。四是机关和企业掌握手语知识的员工增多,吸收聋哑人就业更为顺利、方便。可见,一个好的志愿者能够想出各种方式,促进服务活动达到帮助社会和他人的效果。


2
、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社会人群的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志愿者比较急躁,急着想组织要服务任务,领了任务就急匆匆开展服务。这样,了解不够、准备不足,服务行为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无意间伤害了服务对象。一次,报纸、网站流传很广的“老人一天被志愿者抬出去晒太阳五次”报道,引起公众的议论。我想,最主要的问题是志愿者在服务之前,没有充分了解对象的需求及其变化。如了解老人院现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那些关心帮助,还缺乏那些内容,需要志愿者做什么?又如当天老人接受过什么服务,是否还需要志愿者服务,还需要那些项目的服务?再如志愿者有没有新的服务因素,可以真正帮助老人,真正获得他们的喜欢?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要志愿者细心观察和了解,就能够把握对象的服务需求,就能够提供让人喜欢的服务。

       有位中国人到日本,初期日语交流有困难。他发现有志愿者在社区兴办的“义工教室”,专门为新移民免费教授日语知识。于是,他报名参加学习。上课的时候,他赶到科室,发现还没有上课,就被环境氛围所感染,融入了日本文化。原来,从走廊到教室的墙面,有一些问候外国人的简单问候语、祝福语,张贴的日本风俗画下面有简单的日语解释;还张贴或摆放各种与学员院所在国家的小标识、小物品,用日语给予注解。授课的老师和辅导员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虽然是家庭主妇,却都是大学水平以上,有很好的知识和修养。他们一边接待学员,一边唱着日本小调,很快融洽气氛,还引起外国人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喜爱。中国移民撰写文章介绍的时候,说道,“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让外国人还没有上课,就感受日本人的友善热情,感受日本文化的亲和魅力,对于学习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

       伴随中国志愿服务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善于发现社会需求、民众需求,让服务活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位在世博会船舶馆从事解说服务的志愿者,非常受游客的欢迎,传播了许多有关船舶工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吸引来参观的孩子们喜爱船舶发展的趣闻。他在博客中分析,来参观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对船舶不感兴趣的观众,匆匆忙忙走过场。针对这些观众,他就用很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船舶馆最有魅力的因素。特别是一开始就用有趣的事例,吸引观众注意和追随,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另一类是对船舶感兴趣的观众,一般在讲解的中后段时间仍然注意倾听。志愿者就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最新、最先进的船舶知识和技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是得到之前的志愿者启发,他在知识介绍的时候加入浪漫色彩,将涉及舰艇、海洋、浪花、礁石的因素,联系童话故事、历史故事,进行想象和比喻,对观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跟着志愿者,听得如痴如醉、满心欢喜,直夸他“有水平,真有水平!”

       志愿者原来在服务的时候是“安排什么内容,服务什么内内容。”现在,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变化,就不能这么简单机械,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对象需求变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这样,志愿者的服务就适应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不仅满足他们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还能够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愿望,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不同的人都能够共享社会生活。其实,了解和掌握社会人群需求,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包括直接询问服务对象,或者细心观察对象的选择,还有通过亲友邻居了解,上网查询同类人员需求信息等等。志愿者将多方面获得的需求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够既针对对象的现实需求提供服务;也预测对象的需求变化,做好提供新服务内容的准备;从而让志愿服务项目更加具有良好效果。


3
、以一变多——让单调的服务逐渐丰富

       志愿者经常询问如何寻求新的服务项目,如何创造新的服务活动。我们发现,伴随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人们生活的多样变化,志愿服务也要善于“以一变多”、“以点带面”,通过延伸联想创造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

       我曾经在南方某城市的两个社区参观,发现志愿者领袖的思路不同,产生的服务形式与服务项目就大坝大不一样。

       第一个社区的志愿组织,为了欢迎全国志愿者考察团的来临,组织居民集中合唱、集中做卫生服务。虽然这些服务轰轰烈烈,但是并没有得到考察团成员的好评。因为,我们发现这里还是照搬传统模式,组织志愿者搞“人海战术”,声势浩大却缺乏新意、缺乏实效。

       第二个社区的志愿服务让人耳目一新。全国考察团来到社区广场,迎来78位幼儿园小朋友,她们穿着花裙子,溜着溜冰鞋,滑过来笑着喊“叔叔好!阿姨好!”然后递给我们色彩鲜艳的志愿服务项目宣传单页。她们溜来溜去,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我们沿着广场一边走,看到几位中学生在贴“爱心交友卡”。原来,社区定期让志愿者写“交友卡”,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简单介绍自己的爱心服务经历,提出希望与什么个性、性格的人交朋友,喜欢与什么样的家庭交往。在本社区张贴之后,志愿组织还拿到附近的社区张贴,扩大爱心人士交友的范围。

       不远处有几位老人在打太极拳,有几位妇女在跳健身舞。一动一静,却互不干扰,非常有意思。在广场的另一边,有几位大学生为山区助学活动募捐。他们不仅有文字介绍,还拍摄了山区孩子非常感人的照片,还有学生画的各种服务活动的图画。我们走近观看的时候,被大学生热情、真诚的讲述所打动,不少人现场捐款,我也捐了100元。

       此外,还有一些维修、理发、咨询等服务,分得比较散,居民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我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单项的服务,都可能在别处看到,但是从简单的社区服务中融合多种类型,特别是融入新的项目,让志愿者饶有兴趣,也让群众乐趣无穷。

       我后来为志愿者讲课,常常举这一例子。说到“假设一下,如果当时将全部幼儿园的几百名小朋友都安排前来服务,就一定起到相反的效果。一是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没有新意和吸引力;二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引起家长的反感与投诉。这个社区仅仅挑选78个幼儿园小朋友,迎接全国志愿者考察团。孩子们及其家长都感觉被选中是非常的荣耀、自豪,非常认真地参与服务。我们看到,这个社区与前面那个社区的区别,在于项目很多,但每一个项目的志愿者很少,极有革新特色的服务,最能够吸引人。”

       以一变多的关键,就是志愿者能够根据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对于服务的需求,与原由不同机构的服务项目联系起来;寻找单元需求与多样服务的关系,不断拓展思路,从而将其他地方、其他组织的志愿服务经验为我所用,丰富和充实服务活动。


4
、以旧变新——让熟悉的服务增添新意

       现代志愿服务是从欧美国家引进的,但是中国传统慈善互助和五六十年代“学雷锋、做好事”的许多因素,经过转化之后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产生新的魅力。志愿者要改变“非新即旧”、“非旧即新”的单一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融合“旧”与“新”的内容,将志愿项目真正适应群众需求,真正适应社会时尚。

       近几年,许多企业家,包括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和留洋回国的企业家,业余时间都热衷于“国学”学习,钻研《老子》、《庄子》、《论语》等;同时增多了志愿服务的行为,如到山区助学、参与环境保护、服务残疾人等等。我原来对这一现象关注不多,但是,最近发现几位亲友是企业家,也进入“国学”学习的圈子,并且带着妻子儿女到农村、到山区参加志愿服务。这些现象引起我的思考:第一、为什么热衷于赢利的企业家,借助国学而接受和志愿服务?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服务有什么内在联系?

       我询问企业界们,获得的答案大同小异。即年轻气盛的时候就一心一意要竞争、要成功、要挣钱,这样才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中年后,发现有了财富、有了荣耀,但是成天劳累、紧张、焦虑,并没有幸福感。回过头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学习老子、庄子的思想,学习佛教的精华,发现内心世界可以平静和舒服。同时,企业家也懂得“既要索取也要给予”是生活平衡的需要,也是内心幸福的需要。这样,企业家志愿队陆续诞生,他们不求宣传、不求回报,真正渴望在奉献中得到生活的充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此外,我们发现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创造的“一助一”、“邻里互助”等方式,重新得到志愿者的运用,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经历了大型活动服务等形式热潮之后,志愿者更希望将服务活动持续深入,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员。这时候,原来的“一助一”方式,只要给予调整和丰富,就能够发挥良好功能。大连市、杭州市的社区志愿者,在原有基础上创造“三助一”、“多助一”的方式,赋予新的服务内容,赢得服务对象的欢迎。志愿者“一助一”的服务,主要是让老人、残疾人得到关心和照顾,但是很难带给对象多方面的快乐。“三助一”的服务,就是“一位体贴人的志愿者+一位活泼好动的志愿者+一位生活技能多的志愿者”长期合作,共同服务老人、残疾人。既能够交流沟通,了解对象的困难与需求;也能够帮助改善生活条件,提供烹调美食或精美生活品;还能够有说有笑、有唱有跳;让服务对象的生活不再单调,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还有,我们发现保定市“王叔叔讲故事”也是很有创意的“推陈出新”。志愿者王星炎从2005年开始就到社区、公园,给孩子们讲故事。最初,其形式非常简单,就是模仿过去电台“讲故事”的音调,吸引孩子们倾听。后来,在大学生、社会志愿者参与“讲故事”服务以后,讲述的时候配搭有图画、玩具等等,效果越来越好。同时,“王叔叔将故事”的内容从经典童话扩展到现代生活故事、新兴动漫故事,既宣传了亲情、友情,又展示了科幻魅力,越来越受孩子们的喜欢。“王叔叔将故事”从一个人的服务,发展成为许多志愿者的服务,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做到志愿服务的“以旧变新”说难也不难,只要志愿者善于吸取传统文化、新中国文化的精华,将长辈爱好的东西承接下来,结合新时代的因素,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就能够得到对象的欢迎,产生出乎意料的服务效果。具体技巧:一是“新瓶装旧酒”,通过时尚生活形式,将传统慈善互助要素融合进去,让广大群众乐于接受。二是“旧瓶装新酒”,即寻找传统优美的形式,把志愿服务的新理念、新方式包装进去,让旧城区、农村的民众都能够接受。三是“旧瓶装旧酒”,即针对现在的人群,特别是“80后”、“90后”对于传统优秀文化、慈善文化缺乏了解的状况,发掘传统美好的因素,重新展示在社会。许多年轻人,看到慈善、互助、仗义、侠义的经典故事,还以为是最新的时尚,是最流行的理念。好的志愿者善于收集各种资料,根据志愿组织的需要,根据群众对服务的需求,不断融合与调整,就能够创造出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方式。


5
、将“形式化”的服务做得有实际效益

       我们经常听到有批评志愿服务“形式化”、“做秀”的声音,认为一些志愿组织做大场面、搞大活动,对于老百姓却没有实际的帮助。我想,如果了解国情的志愿者,就会体谅一些做法。在中国社会环境里,一个志愿组织不开展声势浩大的活动,就难以引起媒体宣传、政府重视,也难以获得政策支持与资源支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形式化、“走过场”的服务活动,就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最终丧失生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探讨解决两者矛盾的方法,积极引导志愿组织在形式化活动中寻求实际有效的因素,给予发扬光大。

       前几年,上海筹办世博会,需要在全市倡导文明风尚,鼓励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文明礼仪,维护公共利益等等。其中,志愿者引导遵守交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到上海参加志愿服务论坛的时候,独自到大街观察、体验。很多交通路口都有“与世界同行,做文明的上海人”等宣传标语。在一个路口,有位老年交通志愿者,每到红灯的时候,就举起小旗帜拦住行人。有些年轻人还是要闯红灯,老年志愿者轻轻用旗帜一挡,温和地说“小伙子,生命珍贵呢,就等一会儿。”果然,年轻人也就不硬闯了。其实,就在行人等候绿灯的片刻,老年志愿者还主动与行人聊天,让大家不烦躁。我走过几个路口,发现多位老年志愿者,风格不同,但是温和的态度、细心的关照、真诚的交流,让心态不同的行人都愿意在红灯时停下来,遵守交通规则。

       广西桂林“文明劝导”志愿者也是想方设法让服务活动富有实效。75岁的党校退休老教授向健享等主动请缨,组建“老年志愿队”开展文明卫生劝导服务。他们说,“我们的办法是:嘴巴加行动。”有位年轻人拆开一个食物袋,随手就仍在路上。志愿者阳秀珍老人看见,不声不响走上前,弯腰捡起来。年轻人看见,立刻脸红着去将垃圾袋拿过去,扔到垃圾筒。有为老年志愿者在南门桥捡烟头的时候,旁边走过一对母子,五六岁的男孩说,“妈妈你看,那个奶奶还勤快!长大了我也向她学习。”行人听到话声,都向老年志愿者投来赞许的眼光。

       志愿组织参与大型活动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卫生绿化服务、治安巡逻服务等等,都包含有“造声势”、“做形式”的因素,有时侯宣传推广效果大于实际服务效果。但是,如果志愿者善于利用条件、转化资源,就能够将许多形式化的因素变成日常化、生活化的服务,逐渐产生实际效益。一是利用大活动、大形式产生的宣传效果,当当地民众普遍了解志愿服务时,就推出附属性的小型服务项目,提供大家选择参与。广州市在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大背景下,鼓励各类志愿团队推出“传说广州”、“骑行亚洲”、“同爱家园”、“共享蓝天”、“小天使计划”等,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服务项目吸引市民参与,提供深入、细致的服务。二是在宣传主要服务形式的同时,鼓励志愿者在具体服务中创新和深化。如“文明交通”志愿服务中,老人志愿者发挥细致耐心特长、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创意时尚特长、妇女志愿者发挥温馨引导特长,让行人不仅仅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不知不觉中还培养文明意识和文明礼仪。三是在形式化服务后进行反思,特别是征询群众的反映,收集被服务对象的意见,经过整理发现真实的服务需求,鼓励志愿者围绕需求创新项目。这样,志愿者将大型活动服务、大型形式服务的资源,分散转化为各种各样具体服务的措施,就能够帮助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


6
、你也可以策划和设计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者经常我,“谭老师,有什么好的服务需要我们去做?”我常回答,“我也不知道,需要你们共同去策划、设计。”有些志愿者就纳闷了,“我们哪会策划呀,还是要听上面的。”于是,志愿服务发展中出现一个“怪圈”。志愿者不参与策划与设计,期待志愿组织领导安排服务项目。结果,管理机构和组织领袖也难以多样创新,就围绕主要的任务安排服务活动,容易出现“集中化”、“单一化”、“机械化”的毛病,也引起志愿者的不满。

       为了解决这一“怪圈”循环的问题,我近年尝试开展志愿者“讨论式”策划项目的方法。

       例如,我到了某市志愿者协会,他们将干事、秘书都召集起来,集体讨论。开始讲话的时候,那些年轻人有点担心,“我讲的对不对?我讲得有没有水平?”我让大家消除顾虑,“你只要将最粗糙想法说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闪念。”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情轻松了,思路就容易打开。有位干事说,“快到清明节了,政府希望我们开展维持扫墓秩序、保护墓园环境的服务。但是,很多志愿者感觉墓园比较压抑,不愿参加清明服务,怎么办?”我问,“你们去过服务的,感觉是否压抑呢?”有人回答,“初期看到烟雾缭绕,祭拜声此起彼伏,是有点压抑。但是,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在帮助人、清理垃圾的事情上,就没有感到压抑了。”还有人说,“看到那些人对先人的感情深厚,其实很受感动的。我们对老人、小孩特别注意,帮助他们上下阶梯,不至于伤心过度,走路疏忽而发生意外。”这些干事、秘书你一言,我一语,说到清明节志愿服务可以做什么,那些情况要注意情绪调节,那些服务项目可以增长见识,那些压抑和郁闷的心情要及时转化等等,这样,他们自己整理,列出清明节志愿服务的几个特点,几个注意事项,几种学习和增长见识的机会,几种素质锻炼与成长的机会等等。后来,志愿者协会将这些内容设计出简明、生动的宣传画,招募清明节志愿者的时候就增强了吸引力、号召力,报名的志愿者迅速增多。过了半年,秘书处的人员很高兴地告诉我,“谭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清明节志愿服务做的很好,受到群众的赞赏。”我赶紧说,“我没有说什么,那些特点、方法,都是你们讨论的时候七嘴八舌说出来的,我仅仅是穿针引线,串了起来。”其实,这就是策划与设计的一种和有效的方法,不是以来哪一个“神仙”、“神人”,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经验与思考优势,将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再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能够策划出富有创意、富有实效的服务活动。

       另外,即使是单个的志愿者,如果围绕某一方面的事情反复思考,反复琢磨,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赵丽出身在辽宁海城农村,由于出生时的医疗事故,造成双臂神经麻痹,从肩到手不能动。通过自己特别努力,家上社会的帮助,她1994年靠上鞍山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装璜专业,毕业后在鞍山市总工会工作。她看到鞍山作为出产钢铁的城市,特别缺少文化、特别需要文化,就产生想法,办一个公益性画廊,让有志于艺术的鞍山人得到展示的机会,让鞍山的普通民众能够经常观赏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这做法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谈”,有人说“鞍山这地方跟班就是一片文化沙漠,什么也种不活。”   赵丽顶着舆论的压力,拖着残疾的身子,经过几年的奔波,终于办成“清艺画廊”,免费展出绘画、书法、根雕、奇石、摄影和卡通画等,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观、浏览。许多观众留言,有人写道,“这里是一片文化的绿洲,她给鞍山注入了清新的文化气息,犹如一条清流、一条小溪流入钢城,令人心旷神怡。”为了保证公益画廊能够持续举办,赵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收费,获得资源,并且吸引国内的名画家、名书法家义务支持展出作品,使“清艺画廊”日益闻名。    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华人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赵丽之后,她想到的更多是怎样帮助其他残疾人。于是,2002年她办起了“爱心家园”,引导、支持和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如开设“爱心热线”为残疾人解答难题,为残疾人举办免费就业培训辅导,鼓励各类企业工商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等。同时,也鼓励残疾人培养文化艺术技能,丰富自身生活。

       事实表明。每一个志愿者都可能策划和设计服务项目,有些是很大的服务项目,有些是非常微小的服务项目。只要志愿者敢于将想法说出来,通过交流、碰撞,不断充实和完善,设计的服务项目就一定能够有效帮助服务对象,赢得社会赞赏。当然,志愿组织要营造激励创新、鼓励策划的氛围,对于大胆表达意见的志愿者给予赞赏;对于比较内向的志愿者,鼓励他们说出想法;对于最初策划想法不够合理的志愿者,肯定他们的热情并进行引导。这样,志愿组织的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每一位志愿者都乐于策划和设计新颖有用的服务项目,真正有益于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篇:参加有益的志愿服务培训

       人们参加志愿组织,在奉献时间、精力、智慧、爱心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特别是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培训活动,既能够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又成为志愿者交流沟通的机遇。所以,做志愿者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自己充实和成长的过程。好的志愿者善于抓住机会,参加各种有益、有趣、有启迪的培训学习活动,让自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


1
、做志愿者也需要专业素质

       志愿者中流传一句名言“做志愿者,单凭爱心是不够的。”这就表明,志愿者除了热情和爱心之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首先,志愿者需要与人交往的能力,要善于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善于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期相处的关系。其次,志愿者要掌握具体的服务技能,如助学活动的教学技能,老人服务的陪伴技能,残疾人服务的搀扶技能,维权服务的法律知识,环保服务的专业知识等等。再次,志愿者要掌握与服务对象相关的其他知识技能。如山区助学的志愿者,除了教育活动知识以外,当农村孩子问到关于农村贫困、家庭困难等问题时,需要志愿者对农村有所思考才能回答;又如服务老人的志愿者,当老人对社会现实提出批评的时候,志愿者要有社会认识及其正确观点才能很好对话。还有,志愿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学会尊重和亲近服务对象。那么,有些志愿者可能困惑,“需要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我们学得过来吗?”其实,志愿者并非对涉及的多方面知识都要精通,有些知识需要深入掌握,有些知识初步了解就足够,还有最重要的能力是善于争取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就是说在服务中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联系相关志愿者、志愿组织给予解决。

       我们一般将志愿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

       通用知识就是做志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如志愿服务中必须尊重对象的愿望需求,不能强迫对象。即使志愿者出于好心,想法也科学合理,但是服务对象不愿意,也不能强求。又一次,志愿者带老人院的老人到城市“一日游”,经过一家麦当劳店时,有位坐轮椅的老人听下来,要吃雪糕。志愿者担心老人血糖高、身体弱,劝她不要吃冰凉东西。老人非常生气,说“你们怕我要你们的钱是吗?我有钱,在老人院的房间里,回去就还给你们。”志愿者还在犹豫,老人更不高兴了,就是不肯走。后来,志愿者征询老人院管理者的同意,给老人卖了一个甜筒,老人边吃边笑,非常开心。后来,她说,“从很多年前,自己被检查出血糖高,就注意节食。忍耐了十几年,早先最喜欢吃的雪糕,再也没有吃过。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看见雪糕就特别想吃一口,尝过也就心安了。”后来,志愿者在服务活动结束时,讨论交流中发现,当志愿者按照科学生活规则要求老人时,老人不高兴、生气、恼怒、失望所造成的身体伤害,远远严重于尝一两口雪糕造成血糖增高的伤害。所以,在没有违背重大原则的前提下,尊重服务对象的愿望需求,是志愿者基本的要求。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在家庭是家长,在单位是主管,在朋友中是“老大”,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替服务对象着想,给予各种要求和限制。这些,都违背了“尊重志愿者意愿”的要求,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形。此外,志愿者还要学会宽容、体谅等等,面对不同对象、面临不同环境,都能够友善相处、做好服务。

       专业知识是志愿者针对服务项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中,有些项目的专业知识要求高,有些项目的专业知识要求低,但是都需要学习、熟悉。例如,同样是城市文明服务,有些地段服务就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某市的一位退休工人,就是因为当了城市文明志愿者后,自己报名参加诚然英语学习班,进修简单口语对话。大家开始还纳闷,城市文明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是文明用语、交通知识、环保知识,没有对晚育的特别要求。但是,这位老志愿者服务的地段,有外国领事馆区域,经常有外国经过,询问一些事情,他原来是“一问三不知”,无法回答。所以,他参加英语速成班,希望运用到城市文明服务之中。果然,老年志愿者学的英语发挥作用了。一天,有位外国人拿着一个小纸袋,找到这位志愿者,叽哩瓜拉讲了一通。志愿者大致听明白了,附近找不到垃圾桶,该到哪里扔垃圾。志愿者就带外国人走去垃圾筒那里,扔了垃圾。同时,志愿者发现这一段路的垃圾筒之间,间隔太远了,不方便行人扔垃圾。他立即向街道反映,环卫部门很快就在这一路段增设垃圾筒,解决了问题。志愿者在从事心理服务、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病人服务、权益保障服务等项目的时候,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需要通过培训学习,才能够从事实际服务。

       有些志愿者说道,“每一项志愿服务都有专业要求,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学到东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做志愿者能够把平凡的服务做精做细,能够把专业的服务做实做好,就能够真正帮助社会和他人,也让自己获得服务成功的自豪感。好的志愿者善于在参加各类服务活动时,都让自己“从不专业到专业”,或者即使根据服务活动的需要,发掘自己知识技能中的相关因素运用在服务实践,产生好的效果;或者及时参加学习交流,掌握服务需要的专业技巧,更加细心地做好服务;或者寻找具有专业技巧的志愿者合作,共同帮助社会人群。志愿者让自己“更专业”或“显得专业”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运用。


2
、通过听课学习志愿服务理论与知识

       志愿服务是非常务实务实的,但是并非不需要理论的学习。真正好的理论授课、名人演讲,对于志愿者的思想提升、素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种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还是社区建设、农村发展、环境保护这种专门领域的志愿服务,都需要聘请专家传授知识。


2007
12月,北京市筹备做好奥运会志愿服务,举办“国际志愿周”,邀请了20多位外国专家和7位国内专家志愿者授课。每天上午或下午由3位专家演讲,志愿者提问交流。我演讲的那天上午,前面分别是一位美国专家和一位新加坡专家演讲。我与志愿者一起聆听的时候,既感受专家真知灼见的启迪作用,也感受志愿者热切的学习心态。第一位来自美国青年社团的领袖演讲,介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演讲时反复提及“参与”、“参与”“参与”。他介绍美国青年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小事情中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协调团队。听课的志愿者既有大学生,也有社区居民,他们纷纷点头,若有所思,逐渐领悟。第二位来自新加坡国家志愿服务培训机构的专家,特别热情地鼓励志愿者勇敢尝试、创新创造。她介绍新加坡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对于公民意识、公民行为的塑造作用。她的演讲里有许多小故事,又加入她的思考与分析,让志愿者听起来生动活泼,又富有启迪。我的演讲是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成长,针对青少年特别是“80后”、“90后”的个性发展特点,阐述志愿服务在青少年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那天上午,演讲与交流场长达3个多小时,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兴趣浓厚、兴致勃勃,没有一点倦意。可见,富有启迪、富有实效的理论授课,对于志愿者的思维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志愿者类型,授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最近,我作为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通用知识精品课程讲师团团长,前后给三类志愿者讲授同一名称的课程——《志愿精神与亚运志愿服务》。一类是亚运赛会志愿者(普通志愿者);另一类是亚运城市志愿者团队领袖(服务项目经理);还有一类是志愿者培训团队成员(志愿者培训师)。由于按照通用知识精品课程的要求,用的都是同一课程名称。我了解对象的类型之后,就在这一名称之下准备了三个课程内容。第一、针对赛会志愿者的培训。我重点介绍对于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基本理解,穿插各种事例,吸引听众热爱志愿服务,喜爱志愿精神。第二、针对志愿团队领袖,我着重讲解志愿精神的提升,领袖和骨干如何吸引志愿者做的更好,更加深刻而丰富地体现志愿精神;同时着重分析社会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误解、偏见,领袖与骨干怎样引导志愿者消除误解,做好服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第三、针对志愿者培训师,我着重讲解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传播的技巧,从收集和整理志愿服务案例,分析和突出志愿精神,提高志愿文化传播感染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志愿服务动态等等,教会他们做好培训师,真正为志愿者带去精神食粮。结果,不同层次的授课都获得良好反响。普通赛会志愿者听课后增强了兴趣和热情,志愿团队领袖把握统筹协调工作的关键并激励志愿者更好地服务,志愿者培训师掌握了传播和推广志愿精神,推动普及志愿服务的方法技巧。有位志愿者培训师听课之后,说了实话,“谭老师,我们一看《志愿精神与亚运志愿服务》的题目,以为又是简单介绍基本知识,没有想听课的欲望,因为那些我们都接触和了解。但是,听了您讲授传播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我们特别感兴趣,也正是我们做培训师最需要的。这堂课的收获最大。”我听了以后,心里想“万幸,我如果按照题目一成不变地讲授,就要碰钉子了。好在对症下药,一题三讲,才真正对不同的志愿者有益。”

       志愿者现在对于一些培训授课有意见,听课热情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不能贴近现实、贴近需求;授课内容不能灵活创新、富有新意。我们要鼓励具有良好素质、具有热情、具有责任心的志愿者成为讲师,经常为各类志愿者传授志愿知识与服务技能。这样,志愿者才能够即使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知识,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水平。


3
、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掌握服务技巧

       志愿者的学习方式中,案例讨论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直接针对实际需要,通过对于典型事例的思考、理解,提高自己的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

       我第一次接触非营利组织和志愿服务的案例学习模式,是在2003年应邀参加“中国非营利组织领袖高级培训班”。邀请美国团队领袖训练的专家传授知识技能,要求我们不仅自己掌握所学内容,还要能够传授给其他组织成员。我第一天上课就有点诧异,不是传统的老师在讲台,学生坐课桌;而是学生分散成为小组之后,每个组围成一圈听课。六十多人的培训班,分成六个大圈子。美国专家讲课的时候,可能在可是前面,可能在圈子中间。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安排的必要性。因为,授课过程中,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出现案例讨论。或者是培训授课的案例,或者是老师PPT的案例,或者让学员自己讲述的案例,要求个小组充分讨论,得出各种想法。我发现,这样的讨论中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或统一结果,每个组都能将出不同的想法。但是,经过交流发现,没有那一个想法绝对正确,也没有哪一个想法绝对错误,而是都具有互相启迪与互相补充的价值,让你能够想到更多的可能性。经过这样的讨论式培训,我们发现生活具有多种可能,志愿服务也具有多种可能。只要不自我表现束缚,敢于思考与创新,就能够找到越来越多帮助他人的方式方法。

       有位志愿者网络上发帖子,介绍他在云南发展培训学院的学习经历,也是从按理学习中得到很大的收获。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是一所专门培训国际发展援助志愿者的学院,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非常有特色。它除了授课以外,非常重视志愿者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轮流参与学院的各种服务,并且不仅仅是做服务,而且在其中培养系统的思维与能力。例如,轮到你服务的时候,遇到水龙头坏了,你需要立即制订“维修”计划,包括申请购买“水龙头”的预算,维修人员的工作安排,维修效果的预测等等。实际维修工作完成以后,大家将你做的方案进行讨论,分析质疑、补充完善。经历了这一过程,志愿者就进一步掌握国际服务的程序与规则。学习期间有许多外出实践的课程,如在街头帮助流浪儿童,到农村帮助农民姐妹,到江河边进行环保服务等等。从事实际服务之前,学院提供相关的外国、国内服务案例,学员可以自由讨论、随意发挥,既吸收案例的成功经验,也指出案例的欠缺与问题,为自己开展服务提供参考。志愿者真正到城市、农村开展服务的时候,发现许多情况与理论、案例有区别。这样,服务实践完成之后,志愿者整理成为新案例,大家将它与先前的按理比较讨论,又得出许多新的认识。

       志愿者培训的案例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了解和分析各种服务的经验,为自己的项目实施提供准备;也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拓展服务、创新服务的思维,面对现实需要的时候就不会自我束缚。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整理中国各类志愿组织、志愿者的服务案例,提供进行教学讨论和观摩学习,希望对于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具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4
、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志愿者应变能力

       志愿者的拓展训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引进中国,逐渐流行,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志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各种情景,锻炼心理素质、塑造个性和能力,培养将来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有一次,香港青少年志愿者训练团,前来内地参加拓展训练。其中几个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做水上项目的时候,考虑到女孩子的身体状况,我们鼓励男志愿者都尝试,女志愿者就自愿选择。但是,大多数女孩都选择参与水上项目,虽然走到水上木桩、索道的时候战战兢兢,但是仍然勇敢地摸索向前。一位女孩子掉下水了,大家赶紧去扶她,但是她并不怕,还大声说,“掉下水没什么可怕的,还凉快呢!大家别担心。”很快上来,她去换了衣服,说起感受,“家里对我娇生惯养,从来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今天,我第一次掉下水,具有新的体验,新的滋味,并不可怕。今后也不怕人生的什么以外了。”在野炊的时候,很多香港青少年志愿者积极弄柴火,煮饭、做菜。有位男孩说,“我在家从来没做过饭,以为是很苦的。今天真正做饭做菜,原来敢于付出也就有乐趣。我将来在志愿服务中,要学会很多菜式,做给伯伯、婆婆吃。”还有,下午在野外活动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到龙眼树林,自己摘龙眼品尝。有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爬树的姿势很不熟练,总是摘不到龙眼。小组导师见状,走过去摘了几串龙眼给她。可是,她不要,一定要自己尝试采摘。她说,“我从小到大没有爬过树,也算是娇生惯养,今天一定要尝尝爬树的滋味。”经过一番努力,她爬上树枝,摘到一小串龙眼,非常开心,到处给人看,“我摘到龙眼了,我摘到龙眼了!”这些香港青少年志愿者领袖,有些是第一次来内地,原来对国情缺乏了解,以为内地就只有贫穷、落后。这次培训活动包括拓展训练之后,即感受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也体验乡村的温馨与快乐,培养了加强两地沟通合作,共同为社会人群服务的愿望。

       中国内地拓展训练活动里,引进欧美的历奇辅导教育项目受到欢迎。目前,第一个专业历奇社团——广东青年历奇教育学会成立,挂靠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聚集粤港及内地热心拓展训练、热心历奇教育的人士,为青少年培训和志愿者培训探索新的方式。历奇学会会员的特殊任务,就是不断创造和设计新的辅导项目、游戏项目,针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变化,针对社会人群的需求变化,设计越来越多的模拟游戏,让志愿者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里提高素质,更好地参与服务。

       拓展训练是通过多样活动培养志愿者能力与技巧的方式,它能够让单一的知识学习变成丰富多彩,能够让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参与,能够让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学习方式变成密切结合。所以,各类志愿团队可以派出骨干参加拓展师资培养,掌握游戏与活动技巧之后,定期为团队志愿者设计拓展活动,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与服务兴趣。


5
、好的培训对志愿者人生也有启迪

       志愿者有时候对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不满意,认为“单一”、“乏味”、“缺少吸引力”,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培训内容不够灵活丰富,不能适应志愿者多方面的需求。根据我的了解,志愿者的内心世界丰富多样,对于志愿知识培训的要求也是复杂多样。一方面,他们希望掌握服务社会人群的知识和技巧,能够更好地参与服务,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爱好与期望,在志愿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意识希望与自己人生需求结合,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这里,就有“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的区别:志愿者接受培训的直接需求是掌握服务知识与技能;间接需求是增加对自己人生成功与幸福有益的知识与技能。志愿组织领导人,有时侯仅仅看到志愿者的直接需求,忽略了志愿者的间接需求,安排的培训活动单一是服务技巧,久而久之就不受志愿者的欢迎,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曾经为不同层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包括为社区、农村志愿者站的普通志愿者授课,为市县区志愿组织骨干开设讲座,也为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举办的“全国志愿组织领袖培训班”做报告。虽然授课的内容不同,讲课的技巧也有所区别,但是我坚持用“三三三一”的原则处理授课内容,受到不同层次志愿者培训对象的欢迎。具体说来,“三三三一”授课原则就是:30%课程内容讲授专门的志愿服务技巧,传授这些技巧一定要精益求精,让志愿者掌握了之后,立即就能够运用在服务活动之中。30%课程讲授服务活动与人生发展都能够运用的技能技巧。如老人沟通技巧、青少年心理交流技巧、生活环保小知识、交通安全小技巧。志愿者掌握这些知识技巧,参与专业服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早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应用。30%课程讲授人参成功与幸福的知识技巧,穿插在专业服务技巧传授的间隔之中,让志愿者学会既要倾情服务,也要追求幸福。只有志愿者的人生成功和幸福,他才能够更加乐于助人、更加乐于奉献。10%课程是增加志愿者亲近性、亲和力的内容,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鼓励志愿者相互交流、相互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将志愿组织建设成为“温暖家园”。

       我到各地区为志愿者培训的时候,往往在半天授课之后,安排半天与志愿者骨干交流。他们听完课之后,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愿望,希望与培训专家交流。我就借此机会,进一步讲解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对人的综合影响,引导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怎样有效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在工作生活中怎样善于发挥所学知识技能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帮助他人快乐顺利成长。很多志愿者领袖、志愿者骨干,通过交流掌握更多的自我开发、自我提升技能,有利于解决人生面临的难题。迄今为止,我接到许多志愿者的短信或电话,告知我有关他们工作、生活、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运用知识和技巧解决了难题,志愿者的人生发展就越来越顺利,投入志愿服务的时候也越来越快乐幸福。


6
、对志愿者最好的奖励是学习和成长

       有一次,与外国志愿者领袖交流时听到一句话,“对志愿者最好的奖励是学习与成长!”我开始并不明白,“要志愿者参与服务、参与培训,也是一种任务,也要耗费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是最好的奖励呢?这种奖励与表彰嘉奖、加分优惠有什么区别呢?”后来,我在与外国、港澳志愿者交流沟通的时候,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话题,逐渐了解其含义。原来,人们参加志愿组织,一方面是希望服务社会人群,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在其中获得发展。这样,优秀的志愿组织,在开展服务之外,经常安排志愿者交流、学习,为志愿者创造相互交往和自我发展的机遇,就得到志愿者的欢迎和拥戴。

我前往香港著名志愿组织——民安队交流的时候,其领袖说,“我们民安队志愿者的凝聚力,不仅仅是依靠应急服务,而是依靠月月有培训、周周有活动。”他说,民安队承担应急救援服务的任务。那么,真正通过服务交往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你不能由于希望交往聚会多,就盼望突发事件多、自然灾害多。”所以,民安队志愿者的大型服务活动,每年只有几次,不像其他社区志愿组织、学校志愿组织那么频繁开展服务。但是,为什么民安队的志愿者“能聚能散”,向心力特别强呢?秘诀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与交流活动。民安队的各中队、各小队,分别安排日常生活、职业工作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培训活动,包括工作场所的自救训练,家庭生活中的安全自救技巧等等。既在民安队队员中进行专业救援知识培训,也面向社区居民开设自救知识讲座。另外,各中队、各小队结合应急救援的技能培养,开展郊游、攀爬、越野、探险等活动,许多民安队员积极参与,在获得休闲快乐的同时巩固应急救援知识。借助网络沟通,各中队、各小队的活动对外公布,许多培训与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大家共享。这样,香港民安队员具有特别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觉得志愿者在一起特别有缘分、有感情,能够学习和成长,又能够快乐与幸福。

       另外,我曾经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专家李家华教授交流,更加深刻理解学习与培训的奖励作用、激励作用。李教授说,“志愿者是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但是志愿者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当今追求成功、讲求幸福的时代,志愿者的工作与生活如果不顺利,他很难活动心理满足,也难以继续持久帮助他人。”他从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教育,帮助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困难,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把握机会、拓展空间,获得人生成功。同时,就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经验、智慧、资源,用语帮助社会人群。我们正在设计新的志愿者培训模式,将“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对志愿者的人生发展有益。

我们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和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从2007年开始举办“珠江志愿论坛”系列活动,采取自由参加、自主发挥的特点。每次交流论坛邀请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志愿团队骨干,他们做好PPT,准备交流稿,与大家分享服务与成长的体会。例如,南海区义工联介绍率先国际交流合作的收获,中山市雍景色园小学介绍亲子志愿队的活动体会,番禺志愿助残队介绍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成功等等,非常受欢迎。记得有一次,远在茂名市的“义工联盟”要求派人参加交流论坛。我们考虑没有住宿、饮食街道,主要针对路途较近的珠江三角洲志愿者团队,没有办法容纳远途团队,就没有答应。但是,次日举办论坛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人参加,一脸疲惫但是充满兴奋感。原来,他们几位志愿者相约,夜晚坐火车干来参加论坛,结束后又乘车回茂名,就不需要食宿接待。他们在论坛最后要求发言,感觉在论坛学习了许多理念、经验,既有利于服务技能的提升,也有利于人生能力的提升,让人忘却疲惫,感受学习与收获的快乐。这次活动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志愿者特别需要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志愿组织创造更多机会,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奉献和服务的同时有人生收获,就能够帮助志愿者顺利发展。

       志愿组织在开展培训与辅导活动的时候,要善于进行形式、内容、资源的创新,特别是从社会各界中发掘热心人士,设计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培训活动,吸引志愿者参与交流、学习。这样,志愿者就通过培训学习,获得各种各样的启发,在工作与生活中也受益。志愿组织要勇于对志愿者负责,形式之一就是开展多种类型的志愿者培训,全方位服务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篇:参加有魅力的志愿文化传播

       志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但是具有特殊的魅力,传播的温馨、友爱、亲切、快乐,让每一个人都感觉温暖和舒适。好的志愿者既要善于享受志愿文化,让自己的内心充盈,让自己的生活幸福;也要善于推广志愿文化、创新志愿文化,让高尚的事业不断贴近时代、不断增添时尚,产生对不同人群的新魅力,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志愿服务。


1
、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时尚

       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帮助社会人群的行为,但更是一种有爱有奉献有快乐的文化,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时尚,引起大众的倾慕与追捧。作为志愿者,就要把握时代机会,善于将志愿服务做成文化时尚、文化魅力,增加对于不同人群的吸引力。我记得自己之所以关注志愿服务,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次交流。深圳特区的一位朋友,见到我就说,“建光,你干嘛不研究义工(那时内地没有明确志愿者的说法,香港和深圳都翻译为义工)?香港这么多人,从老人到小孩,从公务员到老板,都热衷于这一活动,它必定是生活时尚,广州、深圳很快就会,内地省市也很快会形成这种潮流的。”当我第一次开展深圳义工调查的时候,被那些第一批报名者表达的意愿所感动。“因为我有快乐的童年,所以我希望天下人的童年都快乐;因为我有幸福的家庭,所以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奢华给予了我许多,我也愿意回报社会。”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第一批志愿者,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在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的同时回报社会、帮助他人。这就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在参与市场竞争、追逐消费享受的同时追求爱心、奉献、互助、共享。

       现在,志愿者或志愿组织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强调奉献,忽视生活方式、时尚文化的因素,就难以将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创新。只有将志愿服务仅仅贴近时尚潮流,塑造新颖魅力,才能够获得更多民众的欢迎和参与。那么,志愿组织就要利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志愿者交流创新、志愿者培训创新等,加入文化时尚的因素,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志愿者宋淼撰写的《向野草传播文化中心2009年低碳会学习》的文章,介绍了四川民间志愿机构年度交流活动的十个有趣做法,具有极大的启示。1、年会和大熊猫保护基地合作,展示熊猫生活与保护的图片,栩栩如生,吸引来宾观看。2、年会展示的机构资料,改为电影胶片的方式,具有历史感,减少突出显示的因素,让来宾非常自然地观看。3、介绍年度工作的PPT,几乎将介绍野草机构业绩的内容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是围绕低碳、80后、NGO等展开话题,避免过度自我表彰、自我吹嘘的状况,让来自中国机构的志愿者喜欢。4、年会邀请的与低碳、环保有关的组织非常活跃,体现机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力。5、年会晚餐的绿色食品琳琅满目,并且每一种食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让来宾就餐过程非常温馨舒适。6、晚餐安排的藏族少女介绍酥油茶制作方法等,呈现多民族文化、多元文化参次交映的效果。7、安排一位获得成都某太极拳比赛冠军的外国友人表演,体现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意义。8、有一群喜爱民乐的人插入演奏,不够专业但是非常认真投入,引人陶醉。9、有位羌族姑娘的演唱,表达对天的敬畏,旋律纯净而优美,引发所有在场嘉宾共同合唱。10、年会细节富有特色、特别温馨,各种提供嘉宾用的小物品、小礼品都有手工特色、环保特征,让人难以忘怀。从作者描述这个民间志愿机构、环保机构的年会活动,把宣传环保的理念、宣传志愿精神的要素,转化成为优美的文化因素、亲切的生活因素,使得所有参与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喜欢这一愿景、喜欢这种服务。

       志愿者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的资源,将志愿服务进行丰富和变化,加入时尚特色、加入生活气息,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我感觉,一味强调志愿服务的价值,一味强调志愿者的奉献,有时候会让人生畏,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过来,将志愿精神、志愿理念渗透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在亲切快乐之中感染友爱精神,才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


2
、可亲又可爱,才能够持久吸引人

       志愿者是可爱的人,志愿服务是传递温馨的事业。那么,宣传和推广志愿文化,也要寻找愉悦人心、陶冶性情的因素。著名的奥运会志愿者典型,清华大学研究生紫荆志愿服务社社长梁书会,撰写了《苏会的选择——一个奥运会志愿者的故事》。其中,讲述了许多亲身感受的故事,富有乐趣、富有启迪。她说,从小到大都是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上大学以后发现社会中还有困难人士、贫困学生,需要关心和帮助,就自然而然加入志愿者行列。有一次,他们到香港参加志愿者领袖营,与香港青少年志愿者交流沟通。刚开始,香港青年问,“姐姐,你年纪很大吗?”她说,“不是呀,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香港青年说,“你穿的衣服和老土,看起来很大年纪呀。”梁书会这才发现,香港志愿者参加活动,都是穿休闲服装,轻松活泼;内地来的志愿者穿着西装革履,过于严肃。她与团友一合计,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立即回房间换了休闲服装,再次出来就青春活泼,可亲可爱了。由此可见,志愿文化的传播从组织标识设计、活动氛围营造到个人服装打扮、个人讲话语调都能够反映出来。

       从世界各国看,志愿服务越是生活化、日常化,越是亲切和可爱,就越是发展迅速,广泛传播。金江先生曾经介绍在美国生活遇到的志愿者服务细节。一次,他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夏令营,营地选在山清水秀、远离城市的地方。第一天开营,用餐的时候,接待员全是20岁左右的美女志愿者。他们首先为每一桌上菜送饭,然后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用餐。中间,她们不停地为每一桌添加饭菜,或送饮料水果。营员们用餐完毕后,她们才围成一桌就餐,然后准备下一顿几百人的饭菜。她们当中的五位黑人姑娘分别来自非洲五个不同的国家,其余五个白人是美国人。晚会交流的时候,主持人问他们为什么利用长周末来做志愿者,为大家服务。她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希望通过服务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被需要,学会帮助人,这些都是走向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质。主持人问她们,如果不来做志愿者,将会去做什么?她们毫不掩饰,非常真诚地回答。有的姑娘说要去旅游,有的姑娘说要去看恋人,有的姑娘说要回家陪伴妈妈,有的姑娘说要兼职体验。夏令营的营员们被这些美女志愿者的真诚、善良、活泼说打动,给予热烈的掌声。

       我曾经接触一些志愿者领袖或骨干,比较主观和固执。他们认为自己是真心帮助他人的,是真心为他人好的,就竭力希望服务对象按照自己的建议去生活、去发展。但是,他们的热情过度、要求过高,不仅造成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也造成志愿组织其他成员的压力。因此,这些志愿者学费可亲可爱的态度,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乐趣,也影响组织成员的和睦相处。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是寻找远离他人的机会,想这些志愿者领袖或骨干提出建议,引导他们不仅关心帮助他人,而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意愿。“爱一个人,就是让他生活更开心,更幸福。”这不仅是恋爱中人们的至理名言,也是志愿者友爱互助中的关键准则。只要志愿者显得可亲可爱,才能够带给社会人群更多的温馨,带给社会更多的和谐。


3
、学做会讲故事的志愿者

       志愿文化的传播需要真切感人的故事,需要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和人物去感染人、吸引人。因此,志愿者要学会培养“讲故事”的才能,善于为志愿组织的理念进行传播和推广。许多年前,我曾经遇到一位叫志愿者小郭,他仅仅是初中文化,但参加志愿组织后,不仅报名参加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活动,而且报名参加培训组,学习当培训讲师。我是在一次为志愿者讲师培训的活动中遇到他的。我讲完课后,他主动前来问讯授课技巧,也拿了他备课的草案给我看。看完材料,我觉得他非常认真,参考了许多授课提纲,但是受水平制约,讲稿内容不够清晰、不够突出。交谈的时候,我问,“你怎么吸引人参加志愿服务?”他说,“我就将我自己的故事,吸引他参加。”

       小郭20世纪70年代出身在山区农村,那时候农村医疗不发达,是村里的接生婆帮助接生的。自从小郭出世后,接生婆每次见到他,都说“小郭呀,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小郭就接受了这一传统而朴素的理念。长大后,到沿海地区务工谋生,他也不忘记要帮助人,就致电电信114台查询,有什么组织可以帮助人。电信114台告诉他志愿组织的电话,然后他就报名参加所在区的志愿协会,成为积极分子。后来,他的职业发生变化,转到另一个区的外资企业务工,但是仍然每周用两个晚上返回服务点,为老人、残疾人服务。往返路程有20多公里,坐公共巴士要两个多小时,他却乐此不疲,坚持服务。这一事例被新闻媒体发现,进行了报道。有一天,外资企业老总看到报道之后,就找到小郭,让他在全公司的早班会上介绍服务经验。小郭讲完志愿服务故事之后,外资企业老总说,“郭先生是我们公司的榜样,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公司是要挣钱的。但是员工如果仅仅带着挣钱的心态去工作,就不能很好挣钱,还可能带来总总问题;员工要带着服务社会的心态去工作,即挣到钱,也帮助社会人群,才会获得共赢。”小郭对我说,“没有想到,我小小的服务行为,也受到外资企业大老板的赞赏。原来,帮助社会人群是国内国外共同倡导的事情。,如果我用亲身经历作为培训案例,讲给大家听,就会有吸引力。”

       我发现,小郭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天生具有讲故事的能力,善于选择生动的细节,运用活泼的语言,讲的富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喜爱学习,主动收集理论知识与时间案例,为志愿者培训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在电视台、电台宣传志愿文化的时候也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喜欢。

       另外,我参加一次志愿者公益论坛,另外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国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张中林。他的报告非常有特色,不用提纲和PPT,没有“第一、第二、第三”,就是从现实事件说起,最后也用现实事件结束。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但是在故事之间蕴涵深刻的思考、丰富的启迪。听众情不自禁地不断鼓掌,然后又略有深思。其实,他演讲的内容就是公益组织、志愿组织要善于筹款,善于筹集资源。然后,他没有讲大道理,没有机械的论证,就是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将如何克服筹款困难、如何接触筹款对象、如何激励捐助热情、如何通过公益服务增强捐款人信心等等,讲述非常透彻,让人清晰明白。

       志愿者讲故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服务对象信任和配合,可以凝聚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可以在社会营造崇尚志愿服务的时尚。所以,我们希望志愿者发掘潜能,开拓视野,从身边的事件讲起,从典型的事例讲起,传播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文化。


4
、学做会写博客的志愿者

       最近,有两个杂志的编辑来电约稿。一位是《中国社会工作》执行主编李方,约请我写十二篇专栏文章,每一期发表给志愿者阅读。很很快撰写完毕,他们非常满意,说“就是要这种务实、好读的文章。”最近,遇到一位社会工作者,她说,“谭老师,我经常阅读你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栏文章,与其他文章风格不一样,生动、切实,又有启迪,很好读。”另一位是《社会与公益》杂志的编辑唐晶,约我撰写一篇关于8090后志愿者在奥运、世博、亚运服务的文章。我考虑一两天,就撰写《奥运世博亚运:“8090后志愿者的亮丽人生》发了过去。没有多久,唐晶来电,“谭老师,文章交给总编辑了。总编辑夸我会找作者,文章很有吸引力。”回头想想,近纪念约我写文章宣传志愿服务的报刊、杂志越来越多,对于传播志愿文化也是作出了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在组织服务、开展研究的时候,也注重面向普通志愿者、普通公众的传播,一些短小的文章,社会影响力甚至大于长期研究的理论文章。


2008
5月,我陪同大学生心理救援志愿队前往四川,为“12”汶川大地震的伤病员、受灾群众服务。我协助安排心理志愿者在医院、安置点的服务之后,就自主开展新的工作。作为志愿服务研究的专家,我不仅要参与服务,更重要是记录服务、研究服务,提供思考和建议,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民众参与服务提供科学指导。于是,我自身前往都江堰、彭洲、棉竹、映秀、北川、青川、江油等调查访问。白天进入重灾区了解志愿服务情况,晚上回到住处就连夜撰写随笔。每篇六、七百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发回研究中心之后,挂在网络上传播。2008年6月,这些随笔就结集为《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一书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我经过深思,撰写《第三种力量在行动——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调查报告》提供中央和国务院参考,也提供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参考。由于我习惯于在服务和研究的同时,注意将经历的事件描述出来,宣传推广,逐渐引起社会公益传播机构、新闻媒体热心人士的关注,邀请我参与志愿服务的文化传播活动,为中国志愿服务的繁荣作出贡献。


其实,并非只有专家学者才参与志愿服务传播,普通的志愿者只要有心和细心,也能够参与传播与推广。《社会与公益》杂志向我约稿的时候,我上网络搜寻志愿服务资料,发现有个《海心的博客》,作者阎念最近贴出《我在北川支教的日子》,描写她2010年暑假参加北川农村支教助学活动的过程,以日记的方式,每天记录受到感动的人物与事件。其中有一小段写道,“
30日是学校放假时间,天气虽然不是很热,但还是放大家回去休息一下,换换衣服洗个澡了,于是29日日下午成了繁忙而紧张的时刻了,孩子们必须有家长接且签字后才能离开学校,一切以他们的安全为重,也是因为这样,认识了刘川,刘芮和卢雨曦的哥哥袁龙,当然也可以不回家,留在学校,由班主任照顾,结果全校就10个孩子没有回家,一二年级5个,我们班4个,四年级的有一个。30日中午,我们决定给孩子们洗澡洗头等,我就负责我们班的唐晓芳,还有三个男生自己会洗,也不好意思让我洗啦,在给唐晓芳洗澡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给我洗澡的,那时,突然很想家啊。我想,让孩子们回家是对的,你要是来给孩子们洗一下澡你就会明白了。”这些文字朴素、稚嫩,但是非常亲切感人。于是,我通过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张伟,寻找到阎念的联系方式。原来她是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学生,但是爱好文艺写作,担任志愿组织的秘书,积极参加服务活动,也非常热心记录和描写志愿服务的情节。于是,我将阎念的稿子推荐给《社会与公益》杂志,唐晶编辑很快来电,“推荐的稿子非常好,我们就喜欢这种真实、亲切的志愿者文章,希望多多推荐。”我将消息转告阎念,她也非常高兴,“想不到大学生的服务日记也能够发表。”这样,只要志愿者勤于记录、勤于写作,总会有“金子”被人发现,向世人展示,为传播志愿服务作出特别的贡献。


5
、学做会策划和设计的志愿者

       从志愿服务到志愿文化,除了帮助社会人群的行为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按照志愿者的信念与理想,传播吸引人和激励人的因素,营造志愿精神广泛流传、广受欢迎的社会时尚。这样,志愿者不仅要实干,还要善于策划和设计。许多人听到“策划”和“设计”的概念,感觉非常深奥,难以掌握,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用心就能够做到,就能够策划和设计出新意。


“策划”就是将平常也要做的事情增添新因素,产生新魅力,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喜欢。例如,志愿者节假日去孤寡老人家里服务,如果随意穿着衣服,效果就一般,特别是有些志愿者穿深蓝色或黑色的衣服,让老人看起来更加沉闷、更加阴郁。我见过一位志愿者,每次节假日到老人家里服务,都穿红色或其他鲜艳夺目的衣服,进家门后,三言两语就逗得孤寡老人非常开心。原来,老人其实都怕“老”,喜欢回味年轻的时光。志愿者的亮色服装,让老人心里一亮,焕发青春和快乐。

“设计”就是将简单的服务加入新的因素,显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也更有实效。储召生、赵秀红撰写《三个大学生志愿者的非典型暑期实践》描述了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的特殊效果。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暑期实践不仅仅是助学、支农,还增加了新的观察与思考。心理系大三学生林楠,参与“进城务工人员情感需求调查”,她说, “我看到工棚里安有空调,休息的时候工友们都在打牌娱乐。有的一家三口都在工地,放暑假来到工地与父亲团聚的孩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作业。这与我之前想象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极端恶劣、‘农民工素质低’等说法大相径庭。”林楠与一些工人攀谈后,得知由于现在的建筑行业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许多工人由于技术娴熟,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工资甚至更多。因此,她逐渐关心农民工的成长需求、休闲需求、交往需求、参与需求,通过“发自肺腑的追问和思索”,为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多真实、合理的依据,提供更多科学、有益的建议。化学学院2008级学生茹仙古丽等返回新建库车县进行教育实践。在参与教学活动、教改活动之余,特别注意收集情况,进行教育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时,她说,“虽然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这些不足也促使我们成长,之后的手册编写工作更为艰巨(为当地教师编写通俗实用的教学参考手册),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好。”教育学院大二学生方宇与一群同学到青海省乐都县进行支教。在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队员们都被当地孩子们的真诚、淳朴所感动,他们设计出来的“自信游戏”、“快乐成长计划”、“特长大比拼”等游戏也颇受孩子们喜爱。支教队员们成为当地孩子们追捧的“明星”,许多学生家长纷纷邀请队员去家访。  一位队员对支教感触颇深:“想一想,自己之前关于支教的想法确实有些幼稚。以为这些孩子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努力地学习以改变现状;我们则像英雄一样来到他们中间,拯救他们。事实上,孩子们的天性与物质无关,他们活泼可爱、聪明上进。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支教活动,也是一次队员们受教育的活动。”这些熟悉、习惯的暑期实践、农村支教活动,志愿者加入调查和思考的内容,真心实意为农民、农民工、农村孩子设计更为合适、更有实效的服务项目,就具有新的创意。

       当然,如果志愿者有勇气、有胆量,就能够将策划和设计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帮助更多的人群。我在书店发现一本《我到我们》的书籍,讲述加拿大13岁的男孩克雷格·柯伯格兄弟做跨国志愿服务的事例。他们看到新闻介绍南亚国家雇佣童工,就大胆动身前往孟加拉、印度等调查。这时候,知道加拿大总理率领8省长和250名商界领袖在印度洽谈贸易合作。他写信要求面见总理,但是,秘书回信说总理公务繁忙,无暇接见。这时候,柯伯格相信他们掌握的童工悲惨状况一定能够引起总理关注,调整贸易合作政策。于是,他就在印读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各国媒体参加,特别是加拿大媒体踊跃参加。新闻发布会上,柯驳格不仅出示了他们调查的各种证据,而且邀请童工纳伽希尔等亲身叙述遭遇的剥削和欺诈。这次新闻发布会引起加拿大和印度的轰动,加拿大总理很快就召见柯伯格,征求在贸易合作过程中督促南亚国家企业减少雇佣童工,保障儿童权益的问题。后来,总理的儿子也加入柯伯格创办的“解放儿童”组织,志愿为儿童公民发展奉献爱心。这一事例表明,敢于行动和创造、善于策划和设计,志愿者就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志愿者策划的志愿文化项目、志愿服务项目,最初都是具体和细微的,但是当它逐渐产生效果,扩大影响的时候,就可能促进地区、国家、国际的新潮流、新趋势。因此,我经常鼓励志愿者不要自我束缚,敢于策划和创新,为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6
、从点点滴滴开始传播志愿文化

       志愿文化的塑造与传播,既通过大型轰动的宣传活动,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关注北京近五年来的志愿服务变化,从单一青年志愿服务、单纯形式化志愿服务,转变为国际化、生活化的志愿服务,其中包含许多志愿者领袖与骨干的创造性努力。下面就说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几件印象深刻的小事情。

       一是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的布置。我每隔一段时间到秘书处,就发现专职人员、志愿者办公的桌椅板凳发生变化,有时候是前后排列坐,有时候是面对面坐,有时候是围着圆圈坐。我特别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要经常变化。他们说,“这是听了志愿者的意见。固定一个形式,呆久了就会制约创造力。每过三个月、半年,调整桌椅的形式,志愿者觉得有新意,策划的灵感也容易激发出来。”

       二是秘书处收集志愿服务资料的热情与真诚。记得几年前,我们刚刚出版《与志愿者同行》一书不久,接到北京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电话,非常诚恳地说需要将其中两个案例故事收入其编写的《走近志愿服务》一书,征询是否同意。我同意了。过不久,秘书处又来电话,解释因为篇幅的关系,对按理进行精减、压缩,是否同意。半年之后,秘书处又来电话,说书已出版,要寄样书和稿费,希望告知详细地址。这件小事,让我们感觉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非常诚恳、非常负责,因此建立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关系。最近,秘书处研究培训部部长王哲来电,为了筹建志愿服务档案,希望我们提供历年出版的志愿服务书籍样本。虽然如《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等存书已经非常少了,但是我有感于秘书处的热情与诚恳,还是让研究中心寄送几本过去。

       三是秘书处的志愿者。除了部分专职工作人员之外,有许多志愿者前来服务和锻炼。招募的志愿者中,有教授、讲师,有博士、硕士、大学生,还有离退休人员、居民。我特别有印象的几位:第一位是蔡奶奶,70多岁,原来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档案工作人员。离退休以后,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被安排在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负责文档整理工作。她非常认真、勤奋好学,与年轻志愿者打成一片。有一次,我与秘书处志愿者讲座交流,蔡奶奶非常认真地做笔记,还非常积极提问题,中间还说,“谭老师,你讲到快乐志愿服务,我为你提供在秘书处的两个案例。”然后,她介绍了秘书处人员为了奖励她的认真热情服务所设计的创意奖励,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如今,我到北京开会,在秘书处交流时,经常看到蔡奶奶矫健、轻快的身影,据说她还担任秘书处团支部的顾问,为年轻志愿者传经送宝。第二位是特殊女孩——舒翠兰。她来自湖南农村,高高的各子,身材非常好;但是整天戴着墨镜,遮住似乎经过整容的脸。我几次到秘书处,都看见这位高个子女孩,安安静静的,有时在墨镜后面露出隐隐约约的微笑,有时轻声问一两个问题。我心理有些诧异,但是为了尊重人,从来没有问她为什么戴大墨镜,有过什么经历。去年,秘书处送给我一批新出版的书,有一本是《舒翠兰——折翼天使的美丽转身》,我阅读之后才知道翠兰的人生经历,也深深被感动。她曾经有过非常悲惨的经历。有时候,美丽也会成为灾难的起源。初中快毕业时,出生农村的舒翠兰凭着美丽、聪明和快乐,考入长沙航空学校,将以空姐为职业。但是,由于拒绝了本乡一位男子的强横求爱,被泼洒硫酸,脸上、身上大部分灼伤,不仅被毁容,而且生命存在危险,长期处于病痛之中。感谢县团委领导借助到北京参加全国团代会的机会,向上级回报了翠兰的情况。在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联合会)的安排下,翠兰转来北京治疗、整容。这位坚强而乐观的女孩,在身体逐渐康复的时候,一方面积极上进,自学成才读完大专、本科,最近还考上研究生;另一方面回馈社会,主动要求到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服务,默默无闻地从事琐碎、细致的工作。秘书处的人员,每人都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不仅志愿者可亲可爱,专职人员也非常可亲可爱,如郭新保主任、洪亮服务主任、辛华部长、章彦春部长等等。他们没有架子、没有管腔,一心一意做好关心、服务志愿者的“二次方”工作。

       从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志愿文化的传播,体现在服务环境之中,体现在文献载体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志愿者身上。我们最近前往许多地方考察,发现杭州志愿者协会、青岛志愿者协会、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四川绵阳“完美春天”志愿服务队、广州启智志愿服务队等,都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人们参加志愿服务,吸引志愿者作出更多创新与探索。志愿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特色志愿组织、志愿人员的做法,融合在自己的理念与行为之中,为志愿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篇:做带给他人快乐的志愿者

       志愿者是服务社会人群的,就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人群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传统的慈善公益活动中,有些观念认为服务他人就一定是艰苦、严肃、拘谨的,其实不符合现代志愿者的心态与需求。我们认为,志愿者首先要自己快乐生活,也要善于带给他人快乐。面对艰苦、困难,志愿者要有乐观精神,一点一滴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终在为社会人群服务的成效中感受真正的快乐。


1
、生活有了志愿者,快乐带给你我他

       志愿者为社会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其目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快乐幸福。所以,志愿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要真诚开朗,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要乐观自信,面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要善解人意,等等。总之,不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不论多么复杂的境况,有了志愿者就带给人们信心和希望。

       我接触过许多类型的志愿者,共同的特征就是乐观,与人交往的时候带来快乐。香港年近七旬的杰出义工麦汉楷先生,拥有50多年的义工服务历史,在1718岁的时候就跟随神父骑自行车到乡村发救济品——大米、面粉、奶粉等等。他自幼丧父,靠母亲艰辛拉扯长大,但是既好学习,又好公益慈善。中学时加入义工组织,毕业工作之后创建医疗义工服务队,担任明爱咨询委员,担任长者协会主席;还被选作民政署、警务署、消灭罪行委员会等的工作;又担任社区服务委员会职务,在社区开办老人大学等。他每天的服务活动都安排得很满,但是其乐融融。我第一次见到麦先生是前些年,在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0周年活动。会议之前,嘉宾互相认识、交换名片。我看到一位身穿唐装、蓄着长须的老人,非常热情、满脸笑容,主动与来自各方的嘉宾交流。他知道我是从事国内志愿服务研究工作,就走过来,介绍他们在香港的服务,也介绍他们帮助中山志愿服务的做法。他组织了香港“臻善义工团”,义务为中山志愿服务进行科学评估,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发展建议。同时,他在香港牵线搭桥,为中山市志愿服务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麦先生在介绍这些服务、这些活动的时候,一直笑容可掬、笑声爽朗,让在场的人都随之快乐开心。所以,麦汉楷老人的笑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来,志愿者在平时也能够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后来,我几次遇到麦先生,都请帖他讲述组织志愿服务的经历,似乎没有困难,都是得到支持,获得成功,真正帮助了社会人群。其实,我也知道他遇到过许多困难,关键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了问题,告诉他人的就是愉快服务。最近一次,我在香港拜访志愿服务机构的时候,恰巧遇上香港义工发展局推动“香港杰出义工联谊会”成立大会,现场又遇到麦先生。他过来跟我简单打招呼,交流几句之后,就又去忙碌了。一会儿与小朋友义工拍手掌,一会儿与残疾人义工沟通方法,一会儿与明星义工合影,一会儿与义工领袖商议活动,我感觉他是“上串下跳”、“左右逢源”。这时候,陪同我的义工发展局人士说,“麦伯伯简直就是‘开心国’,什么时候都逗人开心。”这时,我大约明白为什么香港这么多人做志愿者,就是通过帮助他人、充实自己,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做志愿者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减少悲伤、带来快乐,我们内地的志愿服务中也越来越多发挥了这种功能。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遭遇重大泥石流灾难,参与救灾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年仅12岁的何洁。她父母是下岗工人,住房被泥石流淹没和冲走了,暂住在临时安置的帐篷里。她父母报名做志愿者,主要负责搬运矿泉水和救灾物资;她也报名做志愿者,最初也是搬运物资,但是“因为年龄小”被调到指挥部打扫卫生。她手里拿着扫帚,见到纸屑就扫进簸箕,看见垃圾也清扫干净。只要见到进进出出的人,她都微微一笑,说话不多,但是对人特别友善。救灾期间,她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到岗,晚上六七点钟回家。记者见她嘴角两侧有小小伤痕,问她累不累、疼不疼,她说,“在家也经常做,不累。”在紧张、繁忙的救灾指挥部,不论是干部还是志愿者,见到小何洁就减少焦虑、减少疲倦,露出微笑,让环境氛围缓和下来。所以,志愿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做了什么服务,还在于对人的关心和理解、友善和热情,创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生活的社会环境。

       志愿者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快乐,为生活带来生机活力。一方面是志愿者敢于面对现实、解决问题。通过志愿者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困难人群、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改善生活,社会的快乐就多一些。另一方面,志愿者带着“为社会更美好”、“帮助人们更幸福”的心态,能够对现实问题有理性认识,善于自我开解、善于开解他人,就传递了宽松、快乐的氛围,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快乐。

 
2
、在志愿团队交往中的大方友好

       志愿者加入志愿组织,就成为一个共同体,需要用心营造友爱互助的“家园”。志愿团队是富有热情爱心、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组成,但是人与人之间想法有差异、个性有区别,如果不注重团队的协调,就可能产生各种矛盾。因此,好的志愿者在组织成员交往中,不仅考虑自己怎么做,自己需要什么;还要考虑其他志愿者的想法和需求,尽量尊重他人,鼓励他人。

       广州优秀志愿者马雪萍,人称“萍姐。”。她1998年在北京路散心的时候看到志愿组织招募志愿者,就鼓起勇气报名,是老年人心中的“贴心妈妈”。2002年成立“心心之家”,“热心爱心要细心,耐心关心做知心”。萍姐说,“我付出的是时间、金钱,但是我得到了很多朋友,我有一支同样有爱心的志愿者队伍,我有一班牵挂我的朋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我前几年遇到萍姐的时候,发现她很有个性也很有特点。志愿者培训的时候,如果授课内容空泛,萍姐会打磕睡;如果活动内容呆板,萍姐就没有兴趣。最初,我看她一付家庭主妇的模样,以为是普通的志愿者,就没有特别留意。可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不少志愿者围着萍姐,询问服务中困难、问题的解决。萍姐不急不忙、一一解答,让我对她有新的认识。在小组策划活动的时候,萍姐就活跃了,安排成员准备材料、进行排练,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很有效率。这时候,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我知道萍姐虽然是下岗工人、家庭主妇,但是参加志愿服务之后,在志愿者中非常有威信,非常有影响力。不论是志愿者协会安排的服务任务,还是其他非营利组织安排的服务任务,只要找到萍姐带志愿者去落实,就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服务对象的赞赏。特别是与萍姐经常合作的志愿者说,“只要萍姐在,她就像大姐姐,大管家,为你准备好很多东西,帮助你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让你能够安心服务,并且在服务中愉快、开心。”其实,我曾经与萍姐深入交谈,发现她也有很多忧虑,很多烦恼。特别是她对于志愿服务的效果要求很高,认为答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就应该很好地满足。这样,每一个志愿组织的活动,萍姐都绞尽脑汁想办法,力求做好,如果有瑕疵,她就对自己不满意,甚至因此失眠,整夜思考。有一次,萍姐对我说,“做好的志愿者,真的很累,很辛苦。”但是,只要在志愿组织成员面前,或者在服务对象面前,萍姐就面带微笑,热情周到,让对方感觉温暖、舒适。

       我在长期的志愿服务调查,与志愿者团队交往中,发现有一种情况。一些热心人士为了共同的爱和奉献愿望,组成特色志愿团队。开始大家都很热情,提出许多想法,最初的服务活动很有特色,很有影响力。但没过多久,有些志愿者因为自己提的活动建议没被采纳而发出埋怨,有些志愿者因看不惯其他成员的个性而发生矛盾,有些志愿者因对待社会荣誉看法不同而相互职责,团队发展出现危机。这个时候,如果志愿团队中缺乏大方友善的成员,每人都各执己见,很快就造成团队分裂。一些曾经非常出名的志愿团队(如助学团队、环保团队等)“昙花一现”,内部矛盾冲突是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好的志愿者不仅仅要自己热心服务,还要善于理解志愿团队成员的个性与需求,以大方、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正视现实、主动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志愿者就为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竞争力提升作出极大的贡献。


3
、与服务对象交往要热情与宽容

       志愿者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个性,但是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都要表现出热情友善的态度;还要对服务对象的想法、个性有较多的了解,给予理解和尊重。这是特殊关系所需要的。因为,接受志愿者帮助的对象,或者是困难人群,或者是特殊群体(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是边缘青少年,或者是流动人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受到歧视或冲击,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甚至性格孤僻、顾虑多疑。志愿者如果不了解对象的特殊心态,以为前去帮助他们就一定受到欢迎,提供服务的时候主观随意,就可能引起服务对象的反感,导致种种矛盾冲突。为此,好的志愿者一定要善于“以人为本”,即以服务对象的个性与需求为重点,设计合适的服务内容与服务项目。

       多年前,我在调查的时候,就了解到一个事例。一支志愿队伍前往郊区农村开展服务。其中,村里介绍了一户孤寡老人,是一位老婆婆,性格非常孤僻,不仅不理睬外人,就连村干部、邻居也不理睬。志愿者到她家里交流和服务时,老婆婆最初也是不理不睬的。但是,几次交往后,老婆婆特别喜欢一位和声细语、善解人意的女志愿者。每次服务过程中,老婆婆有什么话都与这位女志愿者,也非常听女志愿者的劝说,逐渐改变一些不卫生、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老婆婆提出,要女志愿者每周都来看她,就像女儿一样。女志愿者答应了,几乎每周都带一、两位同伴去为她服务,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然而,有一次周末前夜,女志愿者临时被安排外出加班工作,次日不能去看老婆婆,又来不及告知她(当时的通讯不发达,尚未普及移动电话)。不料,过了三、四天,女志愿者回到单位,接到村里来的电话,“老婆婆绝食了,又不恳开门,请你赶快去看看她。”女志愿者带同伴迅速赶到农村。果然,老婆婆家的大门紧闭,邻居说已经紧闭几天了。女志愿者反复沟通、反复解释,终于说动老婆婆从里面开了门。门打开一半,里面老婆婆已经瘫倒在地上。女志愿者和村干部一起送她到医院,经过救治,老婆婆苏醒过来,说道,“大家都骗我,我什么人都不信,就相信你;没想到你也欺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不如死了。”这件事情给女志愿者很大的冲击,也给志愿团队很大的冲击,原来帮助社会人群,不仅要热情主动,还要理解、尊重和宽容,认真对待服务对象的各种想法、各种需求。调查访问的时候,女志愿者对我说,“我原来以为这次确实是临时加班,抽不出时间,下周补时间去看老婆婆就行了;没有想到造成这么大的反应,差点造成生命危险。经过这事,我才知道志愿服务要有很强的责任心,真心实意理解别人、帮助别人。”

       志愿者对待服务对象,要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关心和体贴,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给予理解和信任,还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宽容和欣赏。因此,志愿者帮助社会人群的时候,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素质。特别是遇到自己未能预测、无法预料的情形,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服务对象的新特点、新需求,帮助双方摆脱困扰,获得理解和体谅,让大家的生活更加舒心。


4
、职业工作交往中的理性与活泼

       志愿者也是凡人,也是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人。因此,志愿者不仅要奉献爱心、服务他人;也要在职业生活中勤奋尽职、多作贡献。目前,有些志愿者特别热心服务活动,但是在单位工作的时候不太认真,造成的影响不好。

       我在调查的时候,有位资深志愿者讲述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这位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多年,不仅直接帮助社会人群,还利用有文学爱好的优势,撰写许多报道志愿者故事的文章;同时,他尽职尽责做好单位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赏,最近被提拔为处级干部。然而,单位领导与她进行任职前谈话的时候说,“你提拔处长以后,要少参加志愿服务。人家认为志愿者是(单位)没有事干,休闲时间多而去服务别人的,你做了中层干部,要树立好的形象。”其实,单位领导并不是认为她的本质工作没有做好,不论是上级考察还是民意测验,都反映她的工作业绩很好,也肯定了她志愿服务的事迹。但是,单位领导是看了其他一些志愿者“名声在外”、“不务正业”,好心提醒她注意,避免影响工作前途。这个事例提醒志愿者,不要将服务他人与本质工作相矛盾、相冲突;而是为了有机会做好志愿服务,就需要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样都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我在另外一个地区了解的事例,在这方面对于志愿者具有启迪意义。该市某区的志愿服务总队,有位志愿者的职业是民营企业的生产主管。他在志愿团队中积极热情,很快就通过竞选成为志愿总队的副总队长。在组织开展服务活动一年后,又遇到企业竞争上岗的机会,有副总经理、部门经理等职位提供竞争。这名志愿者原来仅仅想报名竞争部门经理职位,但是突发奇想,决定报名行政副总经理的职位。公布报名人员名单的时候,不少员工都笑话他,说,“太出格了,肯定竞争不到的。”因为,一般的惯例是竞争上一级的岗位,他作为生产主管,比较顺利的就是竞争有关部门经理岗位。他不理会风言风语,认真备战。到了面试的时候,董事长、总经理、邀请的管理专家等作为面试官,听候选人的演讲。他说,“如果我当上行政副总经理,就……”,恺恺而谈、头头是道,回答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提问也冷静理智、应对自如。后来,董事长(老板)问,“你非常认真学习,看了哪些书,回答这么好呢?”他说,“老板,我不仅看了书,还有亲身实践的经验。”董事长说,“你只是生产主管,哪来行政副总经理的经验呢?”他解释了缘由,“我去年当了志愿团队的副总队长,管理团队的很多工作,与企业副总经理的工作是相通的,所以有经验,说的透切一些。”结果,面试结果出来,他当选行政副总经理,受到企业的重用。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发现志愿者的人生成功与服务经历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在追求职业发展、职业成功的过程中,志愿者某一阶段会因为工作忙碌而减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但是并不影响内心为志愿事业作贡献的愿望。那么,当自己的职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度之后,就拥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包括提供策划和设计的支持,提供资金和设施的支持,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等等。反之,如果志愿者因为片面过度热衷服务活动,职业发展不顺利,人生发展有障碍,就逐渐丧失更多服务的能力,甚至成为弱势群体,需要别人提供帮助和服务。这样的状况,既不符合志愿者的初衷,也不符合志愿组织的宗旨。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志愿者正确认识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5
、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亲和与谅解

       志愿者不仅要在服务社会人群的时候是好人,平时在生活与交往中也要做好人。当然,并不是要求志愿者尽善尽美、没有缺点,而是希望志愿者能够在志愿组织成员交往、志愿服务体验过程中学会成长、学会成熟,成为生活中友善可爱的人。我曾经听一位志愿组织管理者反映,有个别志愿者非常热情服务,全心全力扑在服务活动之中,但是个人生活并不如意;有些成为大龄青年,未娶未嫁;有些家庭矛盾较大,濒临解体。于是,志愿组织邀请专家为志愿者进行生活幸福技巧、家庭关系技巧的培训辅导,逐渐产生良好效果,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家庭生活更加和睦幸福了。

       前几年读过一篇短文《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文章写道: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位40多岁的全职太太,生活因为寂寞而无聊,一直郁郁寡欢,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太太志愿服务队,每天抽一点时间,去看望一位70多岁的孤身退休老教师,陪他聊天,让他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一段时间以后,全职太太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了许多,心情也好了许多,而那位老教师也明显快乐起来了,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阳光。与这个故事相似,我曾经在南方某市的志愿者协会听到另一个故事。有位少妇,因为嫁给一个富人,就辞去原来的工作,照看家庭、煮饭做菜。久而久之,她心情郁闷,夜晚失眠,有候没事找事与丈夫闹别扭;就在婚姻和家庭快要亮起“红灯”时,她看到电视公益广告中的志愿服务信息,就致电志愿者协会,要求参加义务服务。协会了解到她原来是文秘专业,就让她在秘书处协调服务项目、整理服务档案。她最初每周来两个半天,后来要求每天上午都来,有时还带丈夫、孩子来参加周末的服务活动。她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加入志愿组织,就像长了快乐的翅膀,自由、舒畅地飞翔,心里扫除了郁闷,生活增添了充实。”原来,她与进进出出秘书处的志愿者交往时,了解到助人能够带来友好快乐;她整理服务资料时,了解到困难人士的状况,感恩社会给予自己幸福的家庭与生活;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她在生活中恢复了自信,看到了希望,也学会体谅丈夫、珍惜生活。丈夫也明显感觉到她的变化,就特别支持她参与志愿服务,有候专门开车送她参加服务活动,有时候开车帮助志愿组织运送物资。

       志愿者在生活中的亲和与谅解,还要注意不苛求亲人、不苛求朋友。有些志愿者由于执着于帮助社会人群,就期待周围的人都“伟大”、“崇高”、“纯粹”,看不得别人的“平凡”和“庸俗”。这样,不仅对丈夫、妻子、儿女要求太高;对朋友、邻居、同事也要求太高;就会造成种种矛盾。我们认为,志愿者要参与服务、帮助他人的时候,要有爱心、奉献;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时候,要有平凡心、普通情,善于理解亲友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善于鼓励亲友珍惜生活、体验幸福。这样,志愿者不仅能够与亲人、朋友、邻居、同事友好相处、共享生活,也能够吸引他们理解志愿服务、喜欢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


6
、世界处处都需要志愿者的微笑

       志愿服务(Volunteer),这是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得到认可、受到欢迎的美好事物;志愿者带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睦与友善、美好与幸福。志愿者的微笑成为通行世界的“美丽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和其他国际志愿机构派遣的国际志愿者前来服务,他们或者是外国人士,或者是外籍华人,来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默默无闻地奉献时间、精力和智慧。记得曾经看电视报道,有一位日本志愿者,到中国大西北的沙漠植树造林,扎扎实实做了十几年。最初,当地人非常不理解他。一是“一个外国人,跑来中国穷乡僻壤呆那么多年,傻不傻呀?”二是“外国人来中国干事,不是为了钱,谁信呢?”三是“外国人来大沙漠,指不定是掏金呢,这哪有金子呀?”各种猜测、各种质疑,日本志愿者概不理会,坚持常年累月植树、护苗,经历失败、挫折、磨难,逐渐小树成林,也感染周围的人们,主动植树造林、保护家园。后来,当地人才知道,这就是“志愿者”,是“Volunteer”。日本志愿者说,“其实,我来中国植树,是为了中国好,也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因为,日本与中国相邻,中国西北的沙漠化,造成风沙也吹到日本;所以,我希望一点一点努力,也能够减少风沙。”这其实是非常质朴的语言,没有感天动地,但是引起中国人的深思。志愿服务是通行世界的,更是这样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带来和睦、幸福,就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最近出版的《爱心无国界》一书记录了广东省志愿者到缅甸服务的经历。其中,志愿者马瑞竣在《明亮的红气球》中写道,“与缅甸的同事、朋友相处,我们互相关心,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我们也以善良的心帮助陌生的缅甸同胞。一次我们穿着非常整洁,去参加YAC拜师典礼后的晚宴。路上遇到一位年轻人在扶起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面绑着一大袋东西,一个人和费劲,我赶紧山区帮忙。事后感觉到,一个人的举手之劳,可能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方便。……我们在缅甸的工作、生活就是这样,平平凡凡、安安静静,偶尔激起的一些生活中的浪花,让我们反思、品尝一下人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成为我们记忆中永久的回忆。”除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海外派遣志愿者服务,还有许多国际机构在华招募赴海外服务的志愿者,如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英国海外志愿者社、无国界医生等等。30年前,中国国门刚刚打开,主要是吸引外国资源,包括吸引外国志愿者前来服务;如今,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积极参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务,派出越来越多的援外志愿者,为发展中国家的民生改善作出贡献。

       世界各国都需要志愿者,各国人士都欢迎志愿者。因为,大多数志愿者是不少政治、宗教因素的影响,一心一意为有需要的人群服务。从红十字会志愿者到慈善机构志愿者,从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居民志愿者,面对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人群的需求,都提供真诚、细致的服务。所以,志愿者的微笑能够给世界带来友善、和睦与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篇:做善于聚集资源的志愿者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志愿组织如果缺乏资金、资源的支持,也很难顺利开展服务活动。好的志愿者既不是单纯要求组织提供资源,习惯“等、靠、要”,更不是埋怨社会不支持、组织不支持;而是自己想法设法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特别是运用一些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案例、志愿服务故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争取更多的资金、资源支持,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志愿项目持续发展。


1
、做志愿服务,需要爱心也需要资源

       有些志愿者发现社会需要某一方面的服务,就热心组织专门的志愿团队,但是开展服务活动不久就陷入困境,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最初,组织者的想法很简单,社会人群有需求、需要帮助;志愿者有爱心,愿意帮助人;组合起来就行了。但是,真正开展服务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现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例如帮助残疾人的志愿团队,当残疾人希望拥有轮椅,经常到外面看看世界,体验生活,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吗?当志愿者需要学习残疾人服务的专门知识技能,需要培训辅导的时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吗?又如环保低碳服务的志愿团队,除了简单的宣传倡导之外,开展专业环保服务需要设施设备怎样购置?开展“环保低碳行”活动的人身意外保险怎样购买?无论志愿者有多么浓厚的爱心,无论志愿组织有多么宏伟的计划,都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资源,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推进。

       白血病患者刘正琛创办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凝聚白血病人自强不息、顽强生活,也争取资金、资源为白血病人的治疗提供帮助。不仅病友加入协会,很多热心的大学生也加入协会,热诚宣传和服务。但是,作为特殊群体的志愿组织,面对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非常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资源。这时候,他们吸引到原在一家外国渔业公司认首席代表的杨仿仿,辞掉百万年薪工作,加入阳关协会做专职人员,成为“中国金钱上最穷、精神上最富的执行长”。杨仿仿不仅将自己的积蓄投入阳关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建设与服务活动,而且做规划、出项目、找合作、争资源,每天从早上六点忙碌到凌晨一点。他争取资金为白血病人建立骨髓库,为白血病人寻找更好的医治条件,为白血病人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杨仿仿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救助弱势群体的专业机构,其实是让整个社会能够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事实上很多事是应该由社会上的人自己出力去做的。比如在国外上小学、中学、大学,如果想把自己的成绩拿出去的时候,同时他们也对自己是否参加过公益组织,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是否参加过对社会有用的公益活动他们会非常看重。这已经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我们中国也应该提倡这一点,社会的责任由社会大众去完成,这个其实也是给政府减负。杨仿仿说, “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会觉得没白活。”不论说刘正琛吸引了杨仿仿,还是说杨仿仿支持了刘正琛。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不仅依靠爱心,而且依靠争取社会资金、资源的支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并且真真正正为白血病人提供有效帮助。

       志愿者在选择组织力量开展服务项目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争取和筹集资源的意识,通过真诚、热情的宣传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其实,志愿者组织服务、开展服务也要有责任意识,不仅仅是“我有热心,做多少是多少”;而且是“我要对组织成员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好的志愿者学会从“什么都想做”转变为“做好承诺的服务”,善于寻求与收集社会资金、资源,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这样,志愿者就能够一边组织帮助社会人群的活动,一边探寻获得资源支持的途径,为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从小事做起,赢得社会关注和支持

       我们在调查访问的时候,听到一些企业家、社会人士反映,有些志愿团队申请资助的项目“大而全”、不具体、不实际,就难以获得支持。中国特殊的国情,使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倾向于赞助两种类型的服务。一种是社会影响非常大的服务项目,大多数是有政府背景,具有政治影响和社会反响的大型活动,并不是普通志愿团队可以实施的。另一种富有特色、非常实际、容易操作、效果明显的服务项目,往往是普通志愿团队易于争取资助的类型。

       我认识的一位香港企业家,在内地投资创办了一个企业,同时也热心公益事业。有一次,在聊天过程中,我谈到有所职业学校的青年志愿者社团,具有为老人服务、困难居民服务的热情,但是缺乏资金资源,难以开展服务活动。我当时仅仅是附带说到这件事情,没有考虑让他资助。然而,这位企业听了以后,马上就问,“今年他们开展这些服务,大约需要多少资助呢?”我说,“社团不大,服务也具体,大概需要几千元吧。”他立即说,“谭老师,你让他们做个方案来,我提供支持。因为,我们企业有个义工基金,数目不大,就是支持这些具体项目的。”于是,我告诉学生志愿社团设计方案。不久,社团领袖将设计好的方案拿来,我看申请的数目是5000元,就说,“你们改为4600元,项目预算具体一些。因为太习惯用整数,预算不具体,资助者就会认为志愿社团搞形式化。”学生志愿者按照我的说法,修改了方案,服务项目内容更加具体和细致了。我转交给企业家之后,他很快就将资助款拨给了学生社团。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志愿者,每一次服务活动完成之后,要将有多少志愿者参加服务,看望多少老人、探访多少贫困家庭,提供那些帮助和服务,服务对象的心态变化和表达语言有那些,那些变化是可喜的,有益的,等等。学生将这些情况撰写文稿,附录相关照片,发送电子材料给企业家。结果,企业几次收到学生志愿服务材料后,非常高兴,提出要继续资助。他说,“别看这些学生年纪不大,做事倒踏实,让人放心。资助的这么一点钱,他们就做了不少好事,还定期反馈给我们,是很不错的志愿团队。”这个案例具有普遍性,好的志愿者就是要善于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做好细小的服务项目,尽心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这些服务效果让资助者满意,就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还有一次,我参加志愿服务项目评审的时候,企业家评委针对一个项目提出批评、要求申报着修改。我们最初觉得这一申报项目比较有特色,总体不错。但是,企业家指出,服务项目申报书仅仅写了要开展那些创新服务的类型,没有进一步阐述这些服务的细节及效果预测,使得资助者无法预期。这时候,我们明白了,许多志愿团队做的项目方案,就是注重了创新特色的表达,但是没有通过细化的服务内容,展示创新项目的预期效果。从此以后,我们对于志愿者领袖、骨干的培训,特别加入将服务项目细化、重视小事和小细节、突出服务效果的内容,对于志愿者很有启发。申报项目的志愿者团队成员,许多是大学生,听取了企业家的建议,在修改、细化项目内容及精确预算服务经费的过程中,他们得到学习的机会,培养了精细化的设计能力。我们发现,许多成功人士,包括领导干部、知名人士、企业家等,都非常注重细节、注重小事,志愿者和志愿团队在争取支持的时候,善于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赢得信任,就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发展。


3
、媒体的宣传能够带来社会资源

       志愿者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还要学会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影响。有些志愿者默默无闻地做好事,非常艰辛、非常曲折,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与他人不知道志愿者在做什么,不知道志愿者的服务有什么作用。如果善于借助新闻报道、宣传推广,不仅仅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让志愿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十多年前到珠江三角洲某镇的外来工聚集区,应一个外来工志愿服务团队的邀请,义务为员工开设“打工与成功——外来务工青年成长技巧”的讲座。讲完课之后,我回到广州,接到电话,“谭老师,你去××镇讲课了吗!《南方都市报》有报道,还登了你的照片。”我找来报纸看,果然有《教授义务为打工者传授成功经验》的报道,还刊登了我讲课的一张照片。我当时非常奇怪,仅仅是应镇工业区志愿团队的邀请授课,怎么会获得省里报刊的报道。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到该工业区调研时,志愿团队领袖(也是一位打工者,但是非常热情和精明)说,“谭老师,我们为了扩大影响,特别是希望得到企业家的支持,就经常邀请省市报社的记者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进行报道。上次您讲课的报道,我们给工业区的老板看了,他非常高兴,答应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服务活动。”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第一、志愿者服务如果主动寻找新闻媒体的支持,记者大多数愿意支持。第二、新闻媒体追求报道有社会热点、有大众关注的内容,志愿服务在环境保护、扶助弱势、文明传播方面有很多社会亮点,提供给新闻记者,他们就会免费帮助报道。第三、将新闻报道、公众反馈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家、社会人士,就能够赢得好感,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还有一次,我去考察志愿者“四点半学堂”服务,就是针对中小学生下午放学之后,父母为下班而无法管理孩子的困境,提供照看学生、开展活动的服务。我在一个社区“四点半课堂”参观的时候,发现在走道的两边墙壁上,张贴许多剪报,有中央、省、市报纸介绍志愿者服务的材料,还有孩子的心声、家长的赞赏,也有领导视察的照片、捐助者考察的照片。看了这些剪报、材料以后,我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开展“四点半学堂”服务的志愿组织,这一个服务点特别有名,而且能够获得省、市、区多个基金会的资助,也获得热心企业家的资助。该团队领袖汇报说,电视报纸的报道很有影响,有一位资助服务活动的企业家,见到志愿者就说,“报纸介绍了你们的服务,小孩子很喜欢的,这是好事情,我还可以支持多一些。”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发现开展具体服务的志愿者也要善于宣传,抓住服务活动的精彩亮点广泛传播,就有利于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

       当然,志愿者在重视新闻宣传的时候,需要把握分寸。一是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及其效果要尽量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有些志愿团队因为宣传过头,引起社会的质疑,其教训值得借鉴。二是宣传的过程要突出志愿者的服务细节,服务对象的心态变化,同时赞扬资助者、捐助者的爱心,让各方都受到鼓励、肯定。三是志愿者要掌握一些新闻宣传策划的技巧,在平凡的服务中寻求魅力、提炼亮点,让报道的文章和图片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样,社会各界越重视志愿服务,提供的资金、资源就越多,对于活动创新支持力度越大,就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4
、要让支持者获得自豪与成功

       不论是对志愿服务提供法律支持、政策支持或者资源支持、资金支持的机构与人员,都需要从志愿事业的发展中获得自豪与成功。我们发现,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这就涉及各种人员。因此,要创造各种机遇,让热心支持者不仅仅看到志愿者的服务效益,而且感觉自己的支持受到赞赏、受到肯定。

       有一次,我们配合某地区的省委政策研究室进行志愿服务专题调研。当时,我还非常奇怪,一般来说开展志愿服务调研的是团省委或民政厅,为什么省委政研室愿意牵头呢?合作过程中发现,涉及具体领导与干部的热心和推动。不久以前,省委政策研究室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布置,到各部门、各机构调查“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在团省委交流的时候,团省委书记介绍共青团工作、青少年教育之外,还介绍了志愿服务发展,认为志愿服务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团省委将我们出版的《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志愿服务指南》等书赠送给政研室人员。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人员中,有一位年轻同志是刚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在读大学、研究生期间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对此有较深的体会和理解。因此,这位年轻同志就向领导建议,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会同团省委、民政厅等联合组成调研组,专业重点调研报告,提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时参考。团省委安排我们积极参与调研,撰写初稿、提供材料。经过团省委多次修改,政策研究室多次修改,这份调研报告呈报上去后,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落实“六个一”的发展措施,包括一部法律(《志愿服务条例》)、一个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志愿服务的《意见》)、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基金会等等。伴随政策、措施的出台,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成立,该省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的台阶,再次领先全国,引起国际关注。伴随这些法律、政策、财政资金等落实,不仅仅加大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而且带动社会机构、工商企业等支持志愿服务。因为,社会各界看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就激发出更大的支持和资助热情。在这次调查研究与制订文件的过程中,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副主任、处长、科长都热情认真、竭尽全力,促成这一“崇高而光彩”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人员,就时时记得这些领导、干部的热心和帮助;定期通过短信、邮件介绍志愿服务最新进展情况,介绍志愿者成长情况,介绍志愿事业在国内外的影响,感谢有关人士的倾心支持。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同志见到我,说道,“你们志愿组织真不错,一直拿我当自家人,告诉我很多志愿者的信息。”正是志愿组织对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人士的支持、资助牢记在心,通过感谢、联络增强这些支持者、资助者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就建立了长期、持续的社会支持网络。

       其实,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名人也是人,也是普通和平凡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所以,志愿者在争取他们支持、赢得他们支持的时候,也要非常关注支持者的心理需求、心理感受。当志愿者、志愿组织推进每一个项服务,获得每一次成效的时候,都及时与支持者分享成功的体会,分享服务的快乐,就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奠定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


5
、通过反馈和评估赢得支持者的信赖

       社会各界支持志愿组织的发展,资助志愿者的服务,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注重志愿服务的效果,希望真正能够帮助社会人群。所以,志愿者争取社会的资助之后,不仅要踏踏实实做好服务项目,而且要想方设法将服务进程的情况,对服务对象的帮助情况,及时向资助方汇报。

       某市的一批外资企业投资人员、管理人员,每年圣诞节都聚会。AA制筹集聚会活动的经费,如果有剩余的费用,就用于公益慈善。最初几年,这些外商自己寻找资助对象,提供帮助。后来,他们在电视、报纸看到当地志愿者协会的服务很有特色、很有必要成效,就主动打电话,委托志愿组织开展资助活动。这一年,他们提供经费之后,志愿组织就安排一个“亲子义工队”合作服务。“亲子义工队”是中小学生与家长、老师共同组织的志愿队伍,在服务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成长。他们设计了“晨曦行动”——中小学生、家长、老师、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代表、志愿组织管理者共同到广西百色地区资助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路途中,父母子女交流对于服务活动的期望;到了目的地后,父母子女一起与山区学生家庭交流沟通、体验生活,并且赠送学习生活用品;返回过程,父母子女分享服务的感受,分享活动的收获。有些家长说,“我这一旅程与子女的交流,比平时一年的交流还多。看到孩子在服务活动中成熟、懂事,心理特别高兴。”有些老师说,“这些活动比我们多少次说教的效果都好,学生真正在心理想着别人,想着山区孩子了。”外资企业陪同前往的管理人员,将这些信息发送回去,告诉企业投资者、客户,让他们对于资助的效果有很好的回馈。

       此后,每年这些外资企业老板与管理人员的“圣诞节嘉年华”,都邀请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参加,并且现场募捐,支持志愿服务。去年底,我刚好在该市志愿者协会调研,应邀一起参加“圣诞节嘉年华”。晚宴过程中,为外商播放了志愿者协会帮助的一位智障青少年的宣传片。多年前,当家庭为智障儿童的生活困难,陷入困境的时候,几位热心的志愿者主动前往沟通,承担起帮助智障儿童学习语言、联系行为、培养能力、适应生活的服务。经过艰辛的努力,智障儿童成长为少女,语言与行为能力逐渐增强,她非常感谢志愿者的帮助,也愿意自主自强地生活下去。这一短片让所有在场的外资企业投资者、管理人员、客户深受感动,现场就捐助15万美元给志愿者协会,作为开展各种服务活动的经费。

       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想我介绍情况的时候说,“对于赞助者,反馈信息非常重要。如果接受赞助之后,长期没有反馈服务信息,对方就难以持续信任你。我们将经费用于那些服务项目,帮助了哪些人,产生什么效果,带动了那些资源投入等,都及时告诉赞助者。有时候,一年要想赞助机构、赞助人送十几次服务信息材料,他们就非常信任,赞助数额越来越多。”

       因此,志愿者或志愿组织不仅要善于争取资源支持,而且要善于了解资助者、资助机构的需求,根据不同资助人提供富有特色、切实可信的服务信息,就能够长期活动社会机构、工商企业、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赞赏,建立长期资助志愿服务的关系。


6
、志愿者要善于营造社会支持网络

       志愿服务需要社会的支持,但是应该形成持续发展的支持网络,而不是“竭泽而渔”,越来越没有后劲。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界、社会人士或者不愿意公开支持公益事业,或者支持之后也不愿意声张,特别不愿意媒体报道。其原因就是由于社会存在“枪打出头鸟”的现象。哪个企业家、知名人士支持了工艺事业、志愿服务,其他知道的人就蜂拥而来,要求资助。如果企业家、知名人士表示有困难,暂时不能再资助,就受到指责、批评。所以,我们要改变现状,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支持志愿服务,一方面保护和支持热心公益的企业家、社会人士。

       我认识的一位企业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陆续在个人财产中拿出几百万元,建设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最初为“问题青少年”、“边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场地,随后发展成为青少年综合素质训练的基地。经过几年的运行,他发现纯粹免费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基地服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逐渐减弱,素质训练的效果难以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接受素质训练的青少年及其组织感觉“既然是免费的,就不必珍惜机会”,训练态度并不认真。后来,这为企业家学习外国、港澳新兴的社会企业模式,转变为收费训练服务。一般性的学校、社团、企业、机构组织青少年前来培训,按照物价局规定的范围收取培训费用;部分特殊教育社团、特殊志愿服务社团的培训,减半收费或者免费。每年收取的培训、训练费用,除了支付人工、设备折旧、项目更新等经费之外,获得的利润全部投入“慈善义工基金”,资助公益服务、志愿服务事业。我们在“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志愿服务的同时,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和出版《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时,就曾经申请这一慈善义工基金的资助。我问过这位企业家,为什么从单纯的免费训练基地,转变成为社会企业。因为,通过收取培训、训练费用,投入慈善义工基金,支持公益服务,需要花费的精力比单纯免费服务更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大。但是,企业家说,“单纯免费服务的机制是无法持久的,如果我的财产发生困难,或者遇到其他问题,这一基地就无法继续运作。转变成为社会企业,基地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积极性,也有能力让他自主运行、自主发展;同时产生的利润用于资助慈善义工事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示范作用。”

       如今,这种营造社会支持网络的方式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学习和掌握。我曾经应邀参加一些志愿组织的年终“嘉奖会”,或者项目“表彰会”,从中了解许多营造社会支持网络的经验。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办官方”志愿组织,曾经在很长时期基本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给予政策与表彰),却从十多人发展成为几百人、几千人,甚至拥有一万多名志愿者。他们作为没有独立注册、没有经营权限的公益组织,志愿者想出很多方式营造社会支持网络。一是建立“志愿之友”网络。既将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机构与人员纳入网络交流,定时向他们提供志愿服务总队队的活动信息、服务细节、服务对象真情流露、社会舆论反响情况等,建立密切的信息沟通。二是制作“爱心卡”,向支持、赞助志愿服务项目的热心人士发放具有观赏价值和纪念价值的创意卡,上面有优秀志愿者的感谢语、祝福语,让资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每年举办“嘉奖会”,除了表彰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小队之外,还设立各种名目表彰和感谢企业家、热心人士。我曾介绍一位企业家,为该志愿总队的一个小小的服务项目提供了资助。年底“嘉奖会”时,志愿总队为这位企业家颁发了奖牌,赠送了感谢状,上面有非常温馨的图画和言语。有些是项目服务对象的心声,有些是志愿者的嘉许话语。企业家拿到奖牌、感谢状之后,非常高兴,说到,“我才资助一点点钱,你们就开展服务这么好,还给我这么热情的夸奖。明年我一定更多支持你们志愿总队的活动。”

       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家、社会人士对志愿服务的支持,越来越期望多、要求多,包括希望志愿服务真正有实效,志愿服务帮助更多的人,志愿服务产生更大社会影响等等。同时,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不仅仅是支持单一的项目活动,而且希望支持长期推进、效果长久的服务项目。这样,社会资助与志愿服务之间,就要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志愿者不仅仅要学会寻求社会资源,争取社会资助;而且要善于与企业家、社会认识建立合作的联盟,形成对志愿服务长期支持、资助的网络机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篇:做帮助组织提升的志愿者

       志愿者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志愿组织也需要志愿者的爱护和支持。受到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我国的志愿者习惯于单纯以来组织,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这样,导致不少志愿组织缺乏生机活力,缺少发展动力。好的志愿者,爱护志愿组织就像爱护自己的“家园”,善于发现组织的需求,扩大组织的影响,消除组织的隐患,提升组织的能力。不仅仅志愿者领袖能够做到这些事情,普通志愿者也能够做到这些事情,能够为志愿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创新服务作出积极贡献。


1
、平凡的志愿者也有多方面的潜能

       我在调查访问的时候,听到很多志愿者说,“我们只是普通的服务者,就是希望有人做好志愿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做好服务活动的策划工作,我们跟着参加服务、作出奉献就行了。”这样的想法,就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普通志愿者的创新创造热情没有充分发挥,使志愿组织的项目策划资源少,服务活动单一机械,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二是普通志愿者的民主参与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对于组织建设与发展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焕发志愿团队的生机活力。为此,我们专门就志愿者参与组织发展与服务策划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普通志愿者、平凡志愿者都有多方面的潜能。志愿组织提供多样性的机会,鼓励普通志愿者参与团队发展的实践、参与服务活动的创新,即有利于丰富组织的资源,也有利于志愿者锻炼成长。

       四川省三台县小生意人古米蓝,2008512下午,正要赶往云南谈生意,路过绵阳安昌桥中央,突然地震来临。桥头一片混乱,吵闹声、哭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她心慌片刻之后,立即镇静下来,劝说大家转移到河堤两边。到13日早上6点,有人跑过来说九州体育馆有一个很大的安置点,古米蓝等人就组织人和车把大家转移到体育馆去。体育馆里,受伤的人太多了,医务人员忙不过来。同时,陆续运来的救助食品堆放在外面,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很快就可能导致食物发霉变质。古米蓝见到每一个健康的人就说,“你没受伤,就请参与我们的服务。”后来,他在帐篷里找到领导,说,“我们想做志愿服务,帮助协调一下,让体育馆不要这么乱。”领导说,“那你们起一个名字,就在这里服务,由你负责。”古米蓝想了想,说“叫完美春天吧”。于是,照顾伤病员,奋发救灾物资,引导秩序,协助消毒,遇到什么需要,就提供什么服务。温家宝总理来到时,看见晒的黑黑的古米蓝在忙乱,招手叫她到身边,说:“完美春天志愿队很了不起,这个名字很好,春天意味着生命的复苏。希望你们完美春天志愿队将爱心活动延续下去。”此后,古米蓝带着完美春天志愿队的成员,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老人服务到孤儿服务,包括参加玉树灾后服务,开展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我是在2010年,纪念“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志愿服务的公益论坛上见到古米蓝的。我的讲座结束后,她迎上前来,递给我那个印有温总理题词的小画册,热情地介绍他们志愿团队的产生,以及两年来围绕灾后重建、生活恢复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我一边听,一边观察,发现这位个子瘦小精干、神情果敢刚毅的女人,充满了热情与智慧。所以,她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过路人,在面临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迅速成为热诚服务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服务队伍的领袖,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带领“完美春天”志愿服务队发展成为越来越有社会影响力,能够持久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

       志愿者要主动、积极参与团队服务的事务,从人员协调到活动安排、从拓展服务到对象回访,从内部凝聚到对外传播。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做,探索不同的方式方法。这样,在推动志愿组织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群的同时,志愿者的潜能得到发掘,素质得到提升,在服务过程中逐渐成长成才,自己的生活也增添了许多意外惊喜。


2
、一个好志愿者就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一支好的志愿者队伍,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往往是因为一个、两个或更多志愿者的创意及其行动奠定基础,逐渐发展和壮大的。我们发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就是热心、奉献和富有创造性、富有坚韧性的人。

       在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培训辅导、交流沟通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富有活力、富有魅力的志愿者,也看着他们从普通志愿者到创办组织、拓展服务、扩大影响、提升形象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成果。我非常高兴看到志愿组织发展和志愿活动壮大,但是更高兴是看到志愿者成长和领袖人才的产生。

       广东省惠州市志愿者黄伟辉,小时候学习总是要争第一名,但是初中时在肠胃病、神经衰弱等影响下,患了强迫症,甚至看书的时候总会感觉学校的楼房要倒塌,出现楼毁人亡的血淋淋的场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长春有个“心语志愿者协会”,为人排忧解难。他壮着胆子写了封信,半个月后就收到“袖珍姐姐”于海波的回信,鼓励他尝试多样方式,摆脱疾病困扰。黄伟辉常识“袖珍姐姐”提供的方式,更受到“袖珍姐姐”人生心态的影响,逐渐恢复健康。后来,他创办了“一窗灯火暖人心工程”,专门从事帮助“问题青少年”的服务。黄伟辉积极推广“心理救援三部曲”。通过写书、演讲、办网站激励青少年,共接待咨询者3000多人,为600多位“迷茫者”提供帮助,先后在全国百所高校开展心灵讲座,并发起成立“一窗灯火暖人心”志愿服务队,吸引更多的人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帮助。我在几次讲课或志愿者会议中与伟辉相遇,看到他热情、殷勤,向各个志愿组织领袖讨教经验,介绍帮助“问题青少年”的心得体会,争取资源发展特色志愿队伍。我就想,“袖珍姐姐”于海波真是有办法,她的回信不仅仅让一个陷入困境的中学生重新恢复自信,而且引导他成为优秀的志愿者、优秀的志愿组织领袖。

       前些年,又阅读了朱寅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介绍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是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的非公募的民间基金会,由上海新联康投资有限公司注资、著名学者扬东平担任理事长。然而,说起基金会的酝酿和诞生,却是与一个普通的名字——尚立富,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他曾经利用几年的假期时间,千里走单骑,走遍西部十几个省份,调查西部的农村教育。几年下来,他历尽艰难,拍摄了几千张感人的照片,写下了《行走西部》、《苦乐之旅》等几本书。2002年,他一个人从西部走来,开始将他拍摄的照片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众多高校中展览,感动了无数大学生。各大媒体从此开始关注他和他笔下及照片中的西部。2003年底,在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的支持下,尚立富集结一批被他感召的大学生,成立了一家NGO组织——“西部阳光行动,专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到西部各省的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支农活动。 西部阳光行动成长的非常迅速。海内外多家企业和基金会鼎立协助他们开展活动,为西部农村教育开展了支教、支农、建立图书馆、农村教师培训、乡村幼儿园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该机构主要开展志愿者支农支教西部乡村建设项目、农村图书馆项目、教师培训项目、资助贫困生项目、西部农村教育论坛、西部农村幼儿与家庭与社区教育项目、西部服务“全国巡回展览”项目等。2006年,尚立富及“西部阳关行动”感动了上海联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丽女士,倾情出资200万资助“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到一家NGO组织,再到一家基金会,这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尚立富在推动公益事业、志愿事业发展壮大之时,也让自己经历磨练、成长成才。

       不论是黄伟辉的例子,还是尚立富的例子,都表明只要志愿者用心思考、真心行动,就能够一点一滴克服困难,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办好志愿服务组织。人家说“万事开头难”,我想“万事有人易”。志愿者立志推动这一崇高而光荣的事业,不断想办法、找资源、创品牌、做传播,就一定能够创立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一定能够开创造福人群的志愿服务项目。


3
、做骨干要示范带头,还要善于传授经验

       志愿者骨干既要带头做好服务,更要带好团队成员。因为,任何志愿服务团队,在领袖的带领下制订了发展愿景、发展制度以后,能否积极创新、踏实服务,关键在于骨干成员的带头和引导。我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志愿者骨干在服务的时候非常认真,但是不注重或者不懂得带好团队成员。这样,一方面志愿者骨干非常忙碌,服务任务应接不暇,甚至由于任务过于繁重而产生疏漏,不能达到最佳服务效果。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没有机会提高素质,也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

       一个好的志愿者,不仅要“授人以鱼”,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热心的帮助;还要善于“授人以渔”,教会民众公益服务的技巧,教会其他志愿者开展服务的技能。我为什么特别喜欢与广州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合作,就是喜欢这一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共同服务、共同成长的氛围。最近,杭州团市委、杭州志愿者协会领导带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前来广东省考察交流。恰巧遇到广州团市委、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全力以赴忙于亚运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无法接待参观交流事项。杭州市方面来电请我帮忙安排,我第一时间想到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就致电李森队长,说明了事由。考虑到李森近期抽调到亚组委志愿者部协助工作,也非常忙碌,我就对他说,“你安排志愿者骨干接待就行了,不用亲自过来介绍。”李森爽快地答应了,并告知联系人的电话。那天,我带杭州团市委、杭州志愿者协会人员到达启智志愿总队工作室时,何姨、金姐、萍姐、标哥、华仔等志愿者骨干在场,他们热情迎接杭州客人。大家围成圆圈坐好之后,启智队的志愿者骨干一个一个上前介绍经验。何姨70多岁,讲“从星期一到星期七”做志愿者的乐趣,介绍寻求志愿服务乐趣,快乐帮助他人的经验。金姐讲与女儿共同做志愿团队组织协调工作,努力将服务活动做的细致有效的经验。萍姐讲下岗之后参加志愿团队,从单纯跟随别人服务,到自己学会组织服务活动、学会引导他人成长的经验。标哥讲带领服务团队开展长期服务,特别是做好团对成员关心激励工作的经验。华仔讲从一个外来工参加启智志愿总队服务,到学习和掌握策划活动技巧,成长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能手的经验。这一个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人员,讲起志愿服务经验的时候,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让杭州市的领导与志愿者骨干深受启发,极为赞赏。特别是临近结束的时候,萍姐过来说,“谭老师,我们想用几分钟,教杭州朋友跳亚运会志愿者‘一起来,更精彩’的助威操,可以吗?”我征询杭州市团委领导意见,他们非常乐意学习。于是,几位志愿者骨干就与杭州市的朋友融合在一起,兴高采烈、热情奔放地边教边跳亚运助威操。

       我站在旁边观察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几位启智队的志愿者骨干,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些是普通市民,有些是普通外来务工人员。正是在参加启智志愿队后,自己学习从普通志愿者成长为热心、负责的骨干志愿者,再成长为带领成员服务、激励成员发展的志愿者领袖。他们刚才每一个人介绍的经验,不仅让杭州的志愿者朋友听起来有启迪,可以借鉴和学习;让我听起来也很有启发,悟出许多志愿服务实践的真蒂。我真是佩服李森,他说过,“启智队没有我,也能够非常好的运作,一批有一批的领袖和骨干成为启智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力量。”李森带出了一批启智队领袖,他们又带出新的后备领袖和骨干队伍,让志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启智队的做法值得各类志愿团队借鉴,传授经验、培养领袖,就能够保持志愿团队持续有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4
、善于协调组织成员,提升服务活动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都诞生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有正式注册的志愿组织,也有非正式的自发志愿组织。然而,如果缺乏联系、合作,长期处于自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就造成志愿服务资源的零散低效,也造成志愿服务活动的交叉重复。为此,好的志愿者,特别是好的志愿者领袖,要善于协调组织资源有效服务,善于协调志愿者资源有效服务。目前,志愿社团分为志愿者联合会与志愿者协会两种类型。志愿者联合会主要协调各类专门志愿服务社团的资源;志愿者协会主要协调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成员的资源。

       “志愿北京”网站有一篇《北京志愿者为民间组织服务》的报道,介绍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志愿者之家”,通过搭建团体会员合作工作小组、举办培训、开展交流、协调项目对接、提供会议室支持等形式,热情为团体会员中的民间草根组织提供服务,支持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团队正规化建设。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一大早,北京幸福起点爱心社的骨干志愿者30余人欢聚北京志愿者之家,召开爱心社的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志愿者们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共同回忆社团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共同规划社团未来的发展大计,讨论志愿者们的权益保障,表决社团的各项决议。在爱心社到来之前,为会员服务的志愿者们便早早开始为他们准备好会议设备;在他们开会时,联合会秘书处会员部和理论研究部的工作人员认真做着记录,了解社团发展状况,并会于近期为他们提供一份团队发展分析报告。当天下午,清华校友剧艺社的志愿者(均为退休人员)陆续来到志愿者之家,他们在会员服务志愿者的引导下来到秘书处第四会议室。在这里,志愿者们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舞台”,他们将在这里排演为打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准备的节目。晚上六点,当爱心社会员代表大会圆满闭幕,当清华校友剧艺社节目排演顺利结束,当所有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高兴地离开了志愿者之家后,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才离开他们的岗位。其实,每天都有各类志愿社团、志愿队伍在“志愿者之家”开展活动,周末时间更是应接不暇。如今,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拥有360多团体会员,其中30%以上是民间志愿团队,获得联系与支持,更好地开展服务。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成立之后,与21CN网站合作,创建“广东志愿者联盟”,鼓励“官方”志愿组织、“半官方”志愿组织、民间志愿组织、外国驻粤机构志愿组织加入联盟,共享资源。特别是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资助的900多个志愿队伍,通过在联盟网站发布服务信息、交换组织资源、交流服务经验,相互之间都有收益。特别是不同的志愿团队,通过了解和参考其他团队的服务活动,策划和设计适合本地区的志愿服务项目,既有新意又有实效,受到民众的欢迎。如今,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还吸收团队领袖参与“广东志愿者联盟”的管理与协调工作,吸收更多的智慧,服务更多的志愿社团、志愿队伍。


一般的志愿社团、志愿队伍,就需要协调志愿者的需求与愿望,做好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与支持工作。《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1日刊登《世博一代》,记叙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服务从“负面评价到誉满天下”的过程。其中,介绍了志愿团队之间、志愿者之间的协调与激励,成为吸引志愿者更好服务的重要因素。

 
他们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世博园的徽章,很多是学生自己做的。天热晒黑了,姑娘们别上“求美白”的徽章;男生被孩子们叫叔叔,他们怕显老,就在胸前别上“叫哥哥”的徽章;有的“寂寞岗”,游客少,工作清闲,就别上“求搭讪”、“求调戏”;还有人更“赤裸裸”,不被别人表扬,就自我表扬:戴上“人见人爱”徽章。

徽章甚至成了“硬通货”。复旦大学团委设计的“团团”徽章能换5张预约券,9枚加拿大枫叶徽章,15枚红十字会徽章,99枚泰国徽章……有经济头脑的“小白菜”成了“徽章达人”。一位欧洲人很满意“小白菜”的服务,愿意拿相机甚至300欧元,换一枚志愿者基础章。在网上,有人为它开出的价格是1万元人民币。

    在“菜农”看来,他们连解压的方式都那么“90后”。“团团”是复旦大学设计的卡通形象,身子圆,没有手,像是上海人吃的青团。“小白菜”在回校的路上给“团团热线”打电话。“团团,你是美女吗?你的男朋友是圆圆吗?”“团团,你眼睛这么大,戴美瞳了吧?” (引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日《世博一代》

       伴随社会发展、时尚变化,志愿组织的管理与协调日趋人性化、灵活化。好的志愿者要善于根据组织的需要、成员的需要,不断创新协调技巧,增强志愿组织的魅力和凝聚力,激励各类志愿者倾心服务、作出奉献。其实,志愿组织的成员,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门的服务热情与爱心奉献,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这是共同的要求。但是,有些志愿者高调做人,参加什么服务都希望反复介绍;有些志愿者低调处世,做了很多服务都不喜欢媒体爆光;有些志愿者自己低调,但是特别渴望获得组织与他人的认可,对于服务时间的记录、服务质量的评价非常在意。志愿组织领袖或骨干,要善于了解和把握成员的需求异同,给予有针对性、有特殊性的激励,就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5
、志愿者领袖并不神秘,激励人是关键

       志愿组织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有一个好的领袖和一群好的骨干,影响和带动一大批普通的志愿者。很多人以为志愿者领袖非常神秘,高不可攀。其实,我所接触的志愿者领袖,最突出的特点是温和中带有魅力,沉着中带有魄力,能够吸引人、激励人。

       说起老年志愿者领袖,叶祖禹主席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是非常温和、非常尊重人、充满善意的老人。尚未谋面之前,通过美新路公益基金工作人员的牵线,我曾经与叶主席电话交流。铃声响后,对方传来温馨和关切的话语,叶主席问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求,哪些事是他可以帮忙的。在双方交流对志愿服务看法的时候,他以倾听为主,久不久传来一句肯定的话语,让你充满信心。有一次,在广州见面,我谈起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区志愿服务的各自特点,他兴致勃勃地听着,中间插几句赞许的语言,表示乐意为这些地区作更多的推动工作。他再为各地志愿团队演讲,传经送宝的时候,喜欢运用亲身经历的志愿故事,或者亲耳听闻的志愿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在愉悦的欣赏之时就感染志愿精神、激发服务热情。回想这些事情,我才明白为什么在全国各地,只要一提起美新路“叶主席”,许多志愿者都非常尊敬、特别亲切。这么多年来,叶祖禹先生以言传身教、以影响激励,带动许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也为许多志愿组织提供管理激励的经验。

       说起少年志愿队,魏文等撰写的《松柏中学13岁男生自创志愿分队》中,介绍了厦门13岁学生潘欣荣组建“环保志愿队”的事例。他和几位同学在仙岳公园开展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为了准备相关资料,他上网查阅过程中,接触和认知NGO(非营利组织)的领域。他想尝试创建志愿团队,锻炼合作能力,与林伟、杨其乙、余伟杰等同学商议,筹办一个多月就成立“环保志愿队”。原来队员就有初中的七位同学,后来争取在挂靠在福建义工俱乐部下面,面向社会吸收热心志愿者,成员年龄最大74岁、最小12岁。他们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关注于心、关爱与行”图书募捐,成立“微笑图书室厦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仙阁社区爱心站”,开展图书漂流、环保讲座、倡导绿色生活、环境教育进社区等活动。潘欣荣很喜欢这句话:“追求财富不要忘记珍爱生命,珍爱生命不要忘记胸怀梦想。”他不仅鼓动自己的同学参与志愿队的活动,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他们的 “追梦旅程”。在潘欣荣眼里,“这是与财富无关的旅途,是和分数、职称无缘的一份责任。但是,它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接触潘欣荣,很多人都感到其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睿智远远超出了对他这个年龄的意想。“欣荣”———这个有着响亮名字的相信志愿、相信自己、相信大家、相信“只要走,就有希望”的13岁男孩,就这样以一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面貌,面对你我,面向未来,在“志愿者”的道路上,追逐着一个闪光的梦想。


通过一老一少的志愿者领袖故事,我们看到成为志愿团队的“领头羊”、“带路人”,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人只要有心、真心、用心,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善于将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善于激励志愿者倾情服务、体验快乐;善于为成员承担责任、提供支持等等,就是志愿团队领袖的基本素质。


6
、实现愿景,需要每一个志愿者共同努力

       一个社会需要有和谐美好、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一个团队需要有共同成长、创造成功的愿景。志愿服务团队的愿景,既有帮助社会更加美好和幸福的因素,也有志愿者获得服务的快乐、激励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等因素。然而,实现这些美好愿景,不能仅仅依赖“英雄人物”、“伟大人物”,其实是需要志愿者领袖、骨干、普通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一个好的志愿者,面对任何社会事件发生时,都会想到“我能做什么”、“怎样做才让社会更好一些?”


2008
年“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北京香柏领导力机构立即行动出来,参与救援、募捐等服务。同时,他们向社会发出倡议,包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包括鼓励企业做好的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例如:“2、我们衷心倡议所有参与重建的中国企业认真负责,不拿回扣,不以以次充好。……3、我们进一步倡议中国企业做‘阳光企业’,从今以后不偷税漏税,不做假帐,不搞假冒伪劣。……6、我们倡议中国的企业家珍惜家庭,关爱家庭,善待家庭每一位成员特别是配偶,承诺不发生婚姻外性关系。”我在阅读这份材料的时候,钦佩的是香柏领导力机构不仅仅动员企业家资源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慈善捐助与志愿服务,更重要由此想到企业家的健康生活、友善人生,更多为社会和谐幸福作出示范、作出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仅仅是抽象的口号,而且成为企业家、管理者、员工身体力行的准则,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切实的推进作用。


2010
年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口号是“一起来,更精彩”,也成为志愿文化策划中的经典案例。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口号是“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美的名片”,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口号是“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的口号是“我在这里!”相比之下,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一起来,更精彩”口号,以平白、动感、开放赢得广大市民的赞赏和参与,演变成为代表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的象征语言。一是平白,朴实无华而朗朗上口。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社区居民、外来农民工,都能够随口说来,随手做到。因此,大街小巷、汽车地铁到处都听到“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声音,让城市充满活力,充满温暖。二是动感,激励行动和共享快乐。普通市民、外来人口说到“一起来,更精彩”口号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做些好事,帮助社会人群。所以,“大拇指行动”中许多市民参加文明引导、文明夸奖的服务;“亚运志愿信使”中许多市民参与国内外旅游中宣传亚运会,吸引海内外客人观赏亚运的服务;“微笑指南针”中许多年轻人参与为火车站、汽车站流动人员提供热情的指路、咨询等服务。三是开放,不分你我而共同参与。在“一起来,更精彩”口号的吸引和激励下,专家教授戴着“志愿彩”参与倡导和宣传,农民工身穿志愿者服装参与“大拇指行动”文明引导,外籍人员与留学生也热情地前来“西关小屋”(志愿服务站)快乐服务。我们曾经分析,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一起来,更精彩”口号,带起了一个庞大和活跃的时尚群体——时尚志愿者。从老人到小孩、从领导到居民、从学生到农民工,都在这种动感和时尚的志愿文化感召下,加入志愿组织,把服务社会人群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一个好的社会能够激励民众友善互助、和睦生活;一个好的志愿组织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服务、体验人生。每一个志愿者,在奉献时间和精力,帮助有需要人群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为组织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让社会更美好,就包括让他人更幸福,让自己更快乐,让组织更生机勃勃,让环境更生态自然。这就是志愿组织的愿景,也是志愿者的愿景,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美好的愿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本非常平凡的书。说起缘由,就是从事志愿服务的研究与教育工作15年之后,却经常被志愿者问一个问题,“谭老师,怎样做好的志愿者?”近年来,也经常被社会人士问,“谭教授,什么样的志愿者才是好的志愿者?”过去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迫在眉睫、急需解答。

       以前,人们常常说,“志愿者是好人”、“做志愿者就是做好人”。在全社会的志愿精神尚未普及,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不高的时候,难得的志愿者群体,就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重和赞赏。然而,2008年以来,伴随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和汶川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巨大影响,“志愿者”一词忽然之间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活动也成为公众的时尚生活。

       这样,一方面志愿者人数多了,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就出现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效果不一的情况;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志愿精神了解多了,对志愿者的服务要求也高了。所以,仅仅“做志愿者”是不够的,还要“做好的志愿者”,做能够帮助志愿组织做好服务项目、促进社会进步的志愿者。

       正是志愿组织的需求,志愿者的需求,促使我暂时放下专门的研究工作,潜心想想怎样写好这本平凡而有益的小书,也就留下了这些朴实而真切的文字。

       如果这本小书能够让志愿者阅读之后有所启发,能够让普通人阅读之后乐意做志愿者,我就非常高兴、非常满足了。人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不求丰功伟绩,仅仅希望留下一些东西,让世人感觉有有益、有趣,就问心无愧了。

       真诚感谢长期坚持服务的志愿者朋友,真诚感谢热心志愿服务研究的学界同仁,真心感谢热诚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党政干部,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成为本书灵感的来源,理念的基础。

       愿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朋友喜欢这本小书!

谭建光

20113

       参考书目:

       现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阅读和参考的一些书目列出来,既作为参考文献的说明,也可以提供志愿者查阅和借鉴;另外参考的杂志资料和网络资料,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出,特说明。


1
、谭建光著。《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
、谭建光著。《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出版。


3
、谭建光、李森主编。《中国志愿服务指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4
、谭建光、李森、朱莉玲主编。《与志愿者同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5
、寇延丁著。《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出版。


6
、夏冰主编。《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志愿者》。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7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进行时·历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出版。

8、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进行时·志愿24小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出版。

9、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进行时·二次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出版。

10、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进行时·在奥运大厦的日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出版。


11
、钟肇政编译。《史怀泽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
、志愿者讲述。《亲历可可西里10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


13
、冯英等编著。《外国的志愿者》。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出版。


14
、张宏著。《一切为了爱——追寻志愿者的足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15
、项目办公室编著。《青春在西部闪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
、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15个快乐人的故事》。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版。


17
[]克雷格·柯伯格、马克·柯伯格著,顾大僖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出版。


18
、办公室编。《奥运先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9
、本书编委会编。《我的青春我的团——中山大学研究支教团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
、编委会编。《与高尚同行——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纪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21
[]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


22
、刘迪生著。《点亮生命——赵广军和他的志愿事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3
、黄伟辉著。《一窗灯火暖人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


24
、钱理群、鲁洁、杨东平主编。《西部的家园——中国第一部民间志愿者日记》。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25
、阿信等著。《坚持——汶川地震志愿者真实见证》。香港:恩奇出版社,2010年出版。


26
、卢雍政主编。《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
、陈秀玲编写。《建功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出版。


28
[]戴维·伯恩斯坦著。吴士宏译。《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


29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编。《玫瑰香——记广州杰出志愿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30
、本书编委会编。《燃情岁月——西部志愿者日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


31
、申荷永著。《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


32
、史占彪主编。《用心守护——心理援助志愿者心情故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3
、梁书会著。《苏会的选择——一位奥运志愿者的成长故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4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愿动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35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舒翠兰——折翼天使的美丽转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6、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人生——2004年至2007年度北京十大志愿
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7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走近志愿服务》。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


38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编。《蓝色祥云竞风流——北大奥运志愿者的青春微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39
、共青团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编。《我与微笑的故事——北京林业大学奥运志愿者志愿服务手记》。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年出版。


40
、张春侠编著。《志愿者在行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


41
、本书编写组编著。《社区志愿者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


42
、宝安区义工联编。《爱心·家园·成长——宝安区义工服务与青少年发展故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


43
、徐庆群编。《爱心无国界——广东志愿者缅甸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44
、李森。《志愿服务是人生的必修课》。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出版。


45
、曹卫洲主编。《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


46
、香港青年协会编。《2008年:20个青年义工的故事》。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社,2009年出版。

谭建光教学团队

志愿服务系列讲座题目

       谭建光团队成员从1995年以来就致力于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与培训教育,陆续开发了各类志愿服务讲座、报告、授课的内容,现将题目列出,提供参考。如有党政机构、工商企业、高等院校、公益机构、民间组织的志愿组织需要授课,请发送邮件联系:gdguang@21cn.comlinruibin2006@163.com




1
、中国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


2
、志愿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3
、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技巧


4
、社区志愿者的服务知识与技能


5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知识与技能


6
、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发展思路


5
、企业社会责任与志愿服务发展


6
、企业员工的志愿服务技能技巧


7
、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创新


8
、巾帼志愿服务的特色与创新


9
、公益组织与志愿服务


10
、志愿服务与时尚生活


11
、志愿服务与成长成材


12
、志愿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3
、志愿组织领袖素质的培养


14
、志愿者培训师的能力培养


15
、志愿服务资源的争取与使用


16
、志愿服务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17
、珠江三角洲志愿服务的特色与创新


18
、中国区域志愿服务特色比较


19
、志愿服务的新观念、新策略、新技巧


20
、港澳与内地志愿服务比较及借鉴


21
、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及其社会功能


22
、国际视野下的志愿服务创新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