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738|回复: 7

【关注他们】留守儿童:有一种寂寞叫放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4 10:45:04 | |阅读模式
  春节过后,父母再次背起外出打工的行囊,忽略了身后孩子不舍的目光。父母要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孩子正需要亲情的抚慰成长,这是个矛盾,也是不少农村家庭中的一场博弈。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性格、言行、安全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较多令人忧虑的问题,孤独,是他们最明显的写照。

  海口各有关部门做了一次调研,主要对象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0-16岁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范围是全市19个镇,重点对学校、居(村)委会及家庭进行调查。

  初步统计,在全市4个区52899名在校学生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2936人(其中6岁以下的儿童366人,6-16岁的儿童2570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5.6%.其中,6岁以下随祖(外)父母生活的儿童335人,托其他亲友照顾的儿童31人;6-16岁上学的儿童2570人,寄宿学校949人,随祖(外)父母生活890人,托其他亲友照顾的594人,无人监护的137人。

  共向美兰、琼山、龙华、秀英4个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629份。基本情况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占在校寄宿生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多数时候,这些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有些甚至连父母的联系电话也不知道,他们很少或从不与照顾他们的成人聊天,他们像荒草一样被放逐,在孤独的世界里玩耍、成长。

1.jpg



  学习较差

  7岁的小符在秀英区石山镇读小学一年级,放寒假后,他一直和小伙伴在火山口附近疯玩。过年前几天,爸妈从广州打工回来,他躲到奶奶背后,对父母的拥抱感到很陌生。学校发的成绩单早被他丢了,奶奶说,考试可能很差,30以内的加减题还出错。父亲说,随他吧,“等长大,让他跟我们去外面打工,会有饭吃,长壮点就行。”

  调查显示,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前途定位为外出打工。

  此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一些镇的调查情况来看,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34.6%,由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占23.1%.

  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性格缺陷

  今年13岁的小王,已经和6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4年了,父母在珠海打工,每年才回来一次。他家独处一小山丘,缺少邻居和伙伴。每当天晚没回家,受到奶奶埋怨时,他总是闷不吭声,在作文里,他这样写道:希望在外的爸妈永远别回来,爱管闲事的奶奶早死了事。

  调查了解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的频率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类型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了、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缺乏亲情

  “父母不在身边,你经常感到孤独吗?”面对这样的问题,65%的孩子回答“有时”,30%的孩子显得很迷茫,回答“不知道”.

  美兰区演丰镇读初一的小丽说,她希望爸妈能早点回家,带她进城里玩一次,每当看到别的同学和爸妈在一起欢笑,她都有种莫名的失落。但同时,她也支持父母外出打工,毕竟想家里再富裕一些,“各种想法反反复复折磨我,我想摆脱这痛苦的世界……”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市妇联主席肖惠珠介绍,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其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jpg




  行为偏差

  “父母不爱我,总把我丢在家中,我总是晚上偷偷哭。”

  “我不想在这读书了,害怕被别人欺负,希望和爸妈一起在城里学习。”

  “没错,我爱发脾气,因为一些小事,我就想和同学打架,反正学校也不能开除我。”

  “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调查问询中,常能听到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导致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成绩普遍较差。

  安全隐患

  夏天,抱着邻家的小猪仔跳进河沟里游泳,冬天,偷孤寡老人的木凳当柴禾,在村外烧火取暖。琼山区龙塘镇12岁的小莫在校内外都是“小霸王”,他说,自己受伤了好几次,从没告诉爷爷,有时碰到电线,烧麻了两根指头,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电不怕”.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较多。

  不重视教育,不懂教育

  市妇联儿童部负责人卢珊分析说,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卢珊认为,一是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父母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却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是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jpg



  做了很多,但还远远不够

  海口边防支队将灵山镇东营村委会32名孩子确定为帮扶对象,民警多年如一日甘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

  《海口晚报》早在2007年5月开展爱心征集和接力活动,让百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去年2月,市妇联在琼山区新民小学举行揭牌仪式,我市首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成立。

  今年年初,龙华区荣获“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区”荣誉称号,目前该区妇联已组织有关部门为辖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数字库。

  “近年来,尽管我市开展了很多活动,为留守儿童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关爱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市妇联副主席林小玉说。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因此,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林小玉建议说,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而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林小玉建议,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市政协委员李安平说,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

  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此外,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李安平说,当前社会已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争取不再让农村留守孩子孤单、没人管。”

4.jpg



  ■手记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根据2005年的数据,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在制度设计面前,留守儿童---这个缺乏话语权的阶层,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方式,提醒着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被梗堵的危险。欣喜的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是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寻找典型,除了重温留守儿童的困境之目的外,希望能够引起“我们能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向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0:46:19 |
2007年春节文艺晚会中一首留守儿童朗诵的诗歌“别人跟我比父母,我跟别人比明天”令人动容。我不知道这些存在扭曲心理和不健全人格的留守儿童肩上是否承载得了这样的厚重?
发表于 2010-3-4 11:35:26 |
多一点关爱!!!
发表于 2010-3-4 13:34:11 |
这个现象很普遍的,
发表于 2010-3-4 22:22:23 |
多一些爱送给他们,我以前也是留守儿童。
发表于 2010-3-5 11:25:24 |
童年时的生活,生活的艰辛,
不完整的家庭、学习,
都深深刺激儿童幼小的心灵……
发表于 2010-4-23 21:27:21 |
2我来了~~~
我也要进来坐下~~
发表于 2010-6-5 10:35:16 |
尽自己一份力··我也是留守儿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