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森
我是李森,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从2000年7月加入广州青年志愿协会,我坚持志愿服务已经将近十年了。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最初触动我加入志愿者组织的原因,是在《南方周末》看到一句话: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他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他有多少志愿者。而坚持十年之久的原因,是因为广州这座城市需要志愿者,我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要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让每一个广州市民都成为一个有良心的公民。现在,我是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的队长,我们队伍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二万人,每月都有超过八百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我相信,广州需要志愿服务,中国需要志愿服务。
在自己国家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是我毕生的荣幸
2001年7月,当北京成功申办奥运的消息传来,我欢欣雀跃。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百年难得的机遇,我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而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当然希望有机会参与到奥运的志愿服务当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7年,当我得知广东地区招募100名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消息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最后,我非常荣幸地从2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奥运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我想,这不但是对我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肯定,更是我毕生的荣誉。
以学习的心态投入到奥运志愿服务当中
我知道,奥运后的两年即2010年,就会在我的家门口——广州,举办亚运会。亚运会同样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这次的奥运志愿服务,就是亚运志愿服务前的一次练兵。为此,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投入了奥运的志愿服务当中,学习奥运志愿服务管理、运作的模式,并且走访了北京志愿者协会,收集相关资料,甚至每天我都会把北京本地各大报纸上关于奥运志愿服务的相关新闻剪下来,保存好。对中国来说,奥运是一次百年难得的盛会;对我来说,这更是百年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
奥运哥哥其实是志愿者
2008年整个八月,我们这批广东志愿者都在水立方场馆服务,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完成当天工作,离开工作岗位后,走出水立方,见到奥林匹克公共区工作人员的忙碌,我们都会加入帮忙的行列。有一天,我正在为游客来宾作指引,突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奥运哥哥,你辛苦了,等我长大以后,也像你一样,帮助大家。”我心里甜滋滋的,对小朋友说:“哥哥的名字叫志愿者,大家互相帮助,就会更快乐。”小朋友似懂非懂地跑开了。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更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和温暖人的心灵。
2010年我的选择
非常荣幸,从北京奥运回到广州后,我们这100名奥运志愿者就默认成为亚运志愿者了,亚组委给每个志愿者颁发了亚运志愿者证书。我的证书是第000019号。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告诉自己,我会竭尽我的全力,为亚运志愿者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有人问我,亚运会参与什么类型的志愿服务,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城市志愿者和亚残志愿者。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也带着一点点小小的“私心”,在奥运会上我没有参与到这一类型的志愿服务当中。然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五十万的城市志愿者将会代表着我们广州市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五十万城市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更加迫切,更加有意义。而参与亚残会的志愿服务,我更希望可以感受到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2008年在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因工作原因,我未能坚持到残奥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如果我碰到亚洲各国的残疾运动员,我一定不吝惜我的掌声!我一定喊破我的喉咙,为他们助威、呐喊!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对他们说,你是最棒的!
亚运前的志愿服务
亚运前的志愿工作,依然是紧张和忙碌的。最近我被亚组委志愿者部聘为亚运志愿者培训讲师,正在为亚运志愿者的培训项目紧张地准备大纲和备课。除了参与赛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我也参与了城市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同时我还计划从2009年9月份开始,每周为一所高校进行志愿知识培训,分享奥运志愿服务经验,动员更多有活力和充满才华的年轻人投身到亚运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除此之外,我觉得为亚运,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我已在我的团队中组织了“微笑指南针”的志愿项目,发动志愿者在广州各区的客运站为刚来到广州的游客进行交通指引,让刚刚来到广州的各地游客感受到广州人的热情、友好和微笑。这些可爱的志愿者,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称之为“前期亚运城市志愿者”。
另一个“爱广州,爱志愿服务”项目中,我们鼓励身边的人大胆地表达对广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的热爱。我们会组织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捐献骨髓常识,倡导广州市民积极参与公益服务,参与慈善;我们会大力宣传广州本土文化,组织志愿者义务为外来人口教授广州话,让外地人更好地融入广州的生活;我们更会大量转载企业社会责任的消息,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亚运,我准备好了
即使离亚运开幕式还有四百多天,但是,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会全力地投入到志愿工作当中,而我更希望通过亚运会,让更多的广州市民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广州的志愿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在亚运会结束之后,我希望六十万志愿者伙伴们的努力,能够为广州的志愿服务留下宝贵的亚运志愿遗产,留下更规范的管理模式,继续推动志愿时的应用、完善城市志愿者管理模式……让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得到更为广泛普及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