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905|回复: 3

[广州民俗][节日在民间·七夕]乞巧满堂 今夜肯定有爱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02:02:32 | |阅读模式
这里相信爱情吗?

初听见广州现在还有人过“七夕”节的时候,心里微微一动。我记得我的爷爷奶奶不止一次提起过在老家过七夕的盛况,特别提到那些供“乞巧”祭祀用的银唇是如何如何精美,如何如何数量众多。以至于逃难重庆的时候还带着两大箱,不过这些东西经过几次波折 也不知最终流落何处,但是爷爷奶奶过七夕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奶奶老说起她那个时代的女子喜欢在七夕那天交换内心秘密。然后她们会很虔诚地请神灵衡量自己的德行,也很固执地祈祷上苍能够赐她们一双巧手和一个好姻缘。后来真的在七夕节后第一天,我爷爷就上门提亲了。他一生没纳过妾,没和风月女子逢场作戏过,很单纯地爱了奶奶一辈子。

“七月七日长生殿,衣半无人私语时”。这句话,这种爱情早在书里蒙了灰,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我看到当我们这些小一辈都不过七夕时,我爷爷和奶奶仍然还坚持着自己的“夜半私语”。

现在每次只要怒起他们在月下很幸福的背影,不禁还要想,我们这一代女子还求什么呢?现在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手巧想来已经不会有太大的用,否则广绣就不会失传了;剩下的,就只能是求美满姻缘了。

本来求美满姻缘是世间每个未出阁的女子固有的心情,只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今天会显得有些特别。大家都多了些务实的眼光,所以有时候免不了拿资本和利益去核算。据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当年就是从广州开始流传的,对广州的男男女女而言,100多年的商业发展早就让这个城市的爱情在经济规律面前变得很廉价,与其说是找爱,不如说找一个婚姻合作伙伴。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结婚前的广州女人,会发现她们在恋爱的时候是很娇也很骄的,好像已经知道这一段光阴实在短暂,所以要拼了命地享爱恋爱的滋味,就像在预支着幸福。在广州时间长了,已经很习惯广州女人和自己的男友在一起时从不买单,而且喜欢把自己的男友支来支去一自己做事的现象。因为她们知道资本的锐减也影响着既得利益。这一切“待遇”在婚后就会戛然而止。以致在结婚前夕,广州女人也会挣扎着玩些小情小调,那是她们太清楚一旦结婚,黯淡得比其他地方的女子要快的道理,她们太容易认命。很多广州女子在结婚后就自动断了和社会的联系,成了全职的家庭妇女,所有的生活来源都完全依靠婚姻里的另一半,很轻易地把自己置身于不平等的家庭关系里去。很多外地人对广州女人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她们相当有旧式美德。实际上她们和我奶奶那个时代的旧式女子一样,不是不反对男人“包二奶”,也不是不想重新加入到社会的洪流里去,她们并不是没有女性意识的觉醒,只是对被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抛弃感到无能为力。

对婚姻的本质,她们早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洞察力。因为上个世纪初是广州的女人最早有了女性意识觉醒。曾经流行岭南的“自梳女”就是这样一个引领了潮流的很清醒的群落,很多人以为她们是被逼无奈而不得已终身不嫁,而实际上是她们喜欢不依靠男人养活自己。也就是说,在100多年以前广州女子的女性意识已经到了世界的顶端。至于爱情,这个城市不相信爱情。
口菡阁

心灵地图
说吧,说你爱我吧

来到广州这个地方不算久,总感觉这是个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的城市,有点说不清楚的意思。广州有顶级世界名牌的豪华卖场,也有状元坊,上下九这样的平民街市,广州人摩登时髦,热爱追逐时尚潮流,广州人也淳朴怀旧,念念不忘传统风俗。问我的那些外地朋友对广州的印象怎样?只有一句: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似乎就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原句,思维单一明晰,直截了当;再问有何补充,便只有沉思、困惑、语塞……令注定要定居在这个城市的我,多少有些痛心和遗憾。广州的确是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都市,但广州也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个人文资源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岭南民俗,太多的广州本地人似乎都淡忘了这一点,你不能说是外地人无知。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虽然因为时间不凑巧,没能亲历现场观看“摆七娘”盛况,但也有幸看到去年天河珠村活动的实况录像。别出心裁的工艺品、热闹喜庆的气氛、巧姐们甜美真挚的微笑,参观者赏心悦目的神情,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陶醉其中,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温暖的亲和力。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兴奋地告诉我,2003年七夕,天河珠村东南社的整台“摆七娘”被广州市博物馆斥资征集,将在博物馆内永久展览。珠村村委会的有关负贵人也介绍说,该村正在进行“联合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的规划工作,根据研究情况,珠村七夕的一系列活动将有可能成为新的旅游定点。的确,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变,传统节日乃至民间艺术都需要创造性地发扬。抓住休闲旅游这个契机,二者捆绑“销售”,就是相当高明的整合以及创新方式。其中,宝墨园在2000年国庆推出的连演十场“水色”的创举,应该算得上是成功典范了,不仅让衰落200多年的这一民间传统艺术重见天日,而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闻风而来,据说,比原定演出场次增加三倍,仍未能满足从珠江三角洲赶来广州的游客的需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水色”艺术的复兴,充分运用了现代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把传统的民间艺术演绎得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面对这家女子如此缜密的心思加上如此精巧的手工,你会为她动心吗?

广州绝对不缺乏鲜明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粤剧、番禺的飘色、醒狮、西关大屋、岭南骑楼,还有此次采访的有关广州民间乞巧节的一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均享有盛名,但在广州本土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社会影响力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一度销声匿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品脾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把民间艺术风俗作为文化产业进行开发,或是没有找到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合理模式。这是重塑岭南传统人文艺术风情、增强民俗凝聚力、再现广州文化古城魅力的关键抉择期,这和广州社会各界都休戚相关,我希望看到七夕风情振兴繁荣,更希望看到整个广州名俗文化大放异彩!

最后,我想听到,在七夕的夜里,大家都在高淡爱情。

说文解字
七夕“摆七娘”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也叫“乞巧节”、“女儿节”、广州人俗称“七姐诞”,七夕的重头戏是“摆七娘”。

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日的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们都出来行拜祭七姐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仪式虔诚而隆重。
乞巧节的高潮是拜仙:七夕晚上三更到五更,姑娘们焚香点烛,望月叩拜,一定要连拜七次。


七夕诗活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发现之旅
《三家巷》里的七夕风情

七夕节由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有人说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写,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但至少可以肯定,广州在五代之前已有此风俗。清邓尔雅有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尤存五代风”,意思就是说广州的七夕佳期是由七月初六一直延续到初八的。

在广州,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朝,民国年间,著名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详细地描述了当年广州的七夕风情:“快活不知时日过,不知不觉又到了旧历七月初六”……那天,区桃歇了一天工,大清早起,打扮得素净悠闲,轻中的地方,放着一张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子,桌上摆着三盘用稻谷发起来的禾苗。每盘禾苗都用红纸剪的通花彩带圈着,禾苗当中用小碟子倒扣着,压出一个圆圆的空心,准备晚上拜七姐的时候点灯用。这七月初七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摆设停当,那看乞巧的人就来了。依照广州的风俗,这天晚上姑娘们摆出巧物来,就得任人观赏,任人品评。哪家看的人多,哪家的姑娘就体面。不一会儿,来看区家摆设的人越来越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哄哄闹闹,有说有笑,把一个神厅都挤满了。”

广州地区过七夕的风俗,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基本全部停止。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复苏,但因为当时正处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姑娘们大多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已经实行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政策,她们基本没有闲暇准备“摆七娘”那些复杂的工艺品,所以这一民间传统活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已基本绝迹。

2001年起,由于民间一众热心人的大力号召和宣传,七夕这一民间风俗在天河区的珠村,黄埔区的茅岗等几个地方相继重现。

天河珠村连年乞巧
2001年,为了不让乞巧工艺在广州失传,天河区珠村的十多位老太太带领一群女孩,在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支持下,自筹经费,做了四五十件微型的工艺品,摆在“以良潘祠堂”展览,引起极大轰动,各大传媒争相报道。
天河珠村从2001年恢复了每年七夕的乞巧节活动,而且活动举办得红红火火。

去年,天河区、黄埔区在珠村、横沙村、沙浦村等地,组织了较大型的“摆七娘”工艺活动,由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首次采用录像形式制作资料收藏,并有许多精美的乞巧工艺品被摆到了广州闹市中心“仁威庙”展览,同时西关小姐展芳华的活动也用了“乞巧”做题材。

今年,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的好些地方,都将七夕节的活动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当然,今日的“乞巧”已经不是当年的“乞姻缘”了,而是办成了民间工艺的大比赛,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2003年七夕天河区珠村东南社的整合,“七娘”,被广州市博物馆斥资怔集,将在博物馆内永久展览。

民间记忆
我们村开始每年“摆七娘”

记者:你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了,你了解旧时珠村村民过“七夕”的情况吗?

潘先生(珠村村委会宣传负责人):小时候主要都是听大人说起的,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每年相会一次的日子,是村里的姑娘将各种奇巧的手工艺品摆在八仙桌上、恭拜“七姐”的日子。由于早期某些原因,“摆七娘”的活动基本绝迹了,我村是在2001年才恢复了这个传统。

记者:这样的民间工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继承下来的?

潘先生:以前是未婚的姑娘展现自己才艺的方式,基本人人都要学。现在主要是一些结婚后有较多空闲的妇女,跟着老人家学手艺,现在的乞巧节已经不是乞姻缘了,而是男女老少把平日学的手艺展露出来,是一场民间工艺的比赛。

记者:2001年起,珠村又恢复了过七夕节的传统,村委会在这项活动中做了哪些工作?

 潘先生:“七夕”传统是一个民间工艺活动,我们村委会主要是起协调配合作用,让民间传统顺利延续下去。

记者:村委会有没有考虑过把“七月乞巧风情”发展为一个旅游项目?

潘先生:村委会考虑过这个问题,其中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协调,如场地、人员、可行性等。目前珠村正在规划的一个大项目就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七夕乞巧节的活动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可能成为将来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专家访谈
潘剑明:粤人重巧夕
灯光到天明
女子“摆七娘”
男子“摆牛郎”

记者:旧时七夕节中的重头戏就是“摆七娘”吗?

潘剑明(广州市民同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是的,七夕的重头戏就是“摆七娘”,其中“摆七娘”这个活动里的重要环节就是“拜仙”了,是整台“摆七娘”的高潮,因为,这时的女子要穿得最漂亮,打扮得最隆重,把最名贵的饰物也佩戴整齐来表现自己的美丽高贵,这也是最多人观看的时候。

记者:这一系列活劝具体从农历七月初几开始,到何时结束?

潘剑明:具体从七月初六开始至初八结束,过去没有人“摆七娘”超过初八的,因为当时的确是为了乞姻缘,如若过了初八还“摆七娘”,就是说这家的姑娘嫁不出去了,初八以后就等待媒人来说亲;如果一直都没有来说亲的,就只能等待明年再“摆七娘”了。

记者:过七夕节的传统在何时最兴盛?那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潘剑明:据史料的记载,汉代前已有此风俗,宋朝尤为兴盛,宋人刘克庄已有诗咏道:“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把七夕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明清,民国时期也较为兴盛,“七夕”之前四五个月,未婚的姑娘就自由结合(有的大户人家就自成一台)进行设计,搜集有关材料加工制作,到了“七夕”那天一起拿到“祠堂”摆设上台。拜仙时,会有分工,有主祭、有陪祭,她们都穿戴隆重,并有乐队伴奏,“主祭者就位,长衫马褂,陪祭者就位,穿着唐装”“娇音操国语,走调亦堂皇”,非常热闹。

记者:乞巧的女孩子有年龄限制吗?

潘剑明:解放前,基本上参加“乞巧”的女孩子都是以未婚或自梳女为主,其他的只是帮帮手而已,男子不参与,所以珠村有一群男子见女孩子摆得高兴,也想摆些吸引一些女孩来观看,就自创了一次“摆牛郎”的活动。

记者:近年来又恢复了过七夕节的传统,与旧时相比有何不同?

潘剑明:现在是由上了年纪的妇女牵头并参与制作,她们年轻时都有“摆七娘”的经历。现在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愿意都可参加;在时间上,由初六起,有的摆到初八,摆到初十、十五也有。以前是为了求姻缘,现在真的是为了展现自己手艺的灵巧。拜祭的方式也随之省略了许多,除必要的拜仙、谢仙、乞巧外,基本省略。摆设的工艺品也增添了时代的气息,如“航天火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

记者:现在做七夕工艺品的是老人家吗?你认为这项活动怎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参加?

潘剑明:现在做七夕工艺品的一般以老人家为主,但也有中年妇女和年轻女子参与,小学生也有,男的也有。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必须有效地腾出一块空间,即不限于村落之间的往来;主管文化部门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搞一些评选,多发几面奖旗就更好了。新闻媒体也很重要,基层干部也要多做工作,这是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的良风美俗,应该加以支持和引导。旅游业可以办适时的“乞巧风情一日游”,这样既可以看到纯朴的乡村风情,又能一睹“摆七娘”的盛景,村落更可以趁机推销自己,增加本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天河珠村的“巧姐”们。
潘剑明摄

记者:这次节日的恢复完全是民间自发的吗?

潘剑明:是民间自发的,不分男女老幼,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以及多家报社、电台的大力宣传。

记者:恢复这样的传统节日,其意义何在?

潘剑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大因素构成的,传统节日的恢复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表现。乞巧节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逢“七夕”,远居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会赶回来,或寄些钱回乡参与这一盛事,情系祖国,根系祖国,这是乡情、亲情的延续。民俗学家刘坚说得好,只有国泰民安,古老的民间艺术才能得到复活,老百姓富裕了,民俗活动才能延续不断,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保护和弘扬。著名学者龚伯洪也认为,炎黄文化这座伟大建筑的坚实基础,需要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民俗文化做强力粘接剂,这是任何现代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广州七夕
拜仙是整台“摆七娘”的高潮

七姐会——七夕前三四个月,姑娘们就组成“七姐会”筹备过节所需用品。她们用朱粒、灯芯草、芝麻、花生、通纸等生活中的精细原料制作成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有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用具摆设等,个个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尤其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故事,如牛郎织女会银河、八仙贺舟、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巡营等等,通过姑娘们的巧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到了六月,她们便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制作成“青秧灯”、“拜仙菜”,供“摆七娘”用。

摆七娘——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都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将早已准备好的各种精致细巧的手工艺品摆设陈列,配上古董珍玩,生花、时果,当然也少不了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子、彩梳、绒花、脂粉等,此外,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切皆是为了供人参观,展现女儿们的巧艺。
珠村“摆七娘”工艺品:栩栩如生的“木兰巡营”,可谓规模宏大。
潘剑明

睇七娘——前住参观的人便是“睇七娘”了,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主人也会殷勤招待,因为对于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练就一双巧手无疑是有“妇德”的重要体现,那么也就肯定有钟情者托媒人来说亲。

拜仙——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佩戴新首饰,艳妆打扮,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向空望月叩礼,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称为“拜仙”。“拜仙”之举,已婚女子一般不参加,但新婚后的妇女在第一个七夕时,还得行辞仙礼一次,即谓之“谢仙”。此时亲友应邀而来,有钱的人家还请艺人演唱木鱼、南音等曲艺助兴,热闹非常。
 乞巧节的高潮是拜仙:七夕晚上三更到五更,姑娘们焚香点烛,望月叩拜,一定要连拜七次。

乞巧——深夜拜祭仪式结束后,姑娘们手执彩线登上绣楼,对着月亮将丝线穿过针孔,名曰“乞巧”,取金针度人之意,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则是
“输巧”了。

游石门沉香浦——据《广州市志》载,七日初七,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奉此日是“仙女沐浴日”。石门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致。泛舟者希望能有机会看到奇景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七夕传说
牛郎织女的千古传奇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常常受到为人狠毒的嫂子马氏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沿着树林,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惟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了下来。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头答应。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后王母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被他们的真挚感情所打动,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本片撰文/本报记者 张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杨勤(除署名外)

下期预告
人日,这是一个起源比中秋和重阳还要早的节日,西汉时已有正式记载。正月初七,戴人胜,游花地,选“人日皇后”,一系列的活动绮丽而热闹,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全在一个“人”字身上,人日充分烘托“人”的重要性,反映了从远古开始就已存在的重视人的思想。


[ 本帖最后由 junli 于 2009-4-20 02:04 编辑 ]
发表于 2010-7-14 17:14:42 |
只有一头老牛相伴。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沿着树林,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
发表于 2010-7-15 09:50:45 |
路过

尕呆


打酱油
发表于 2012-2-16 14:57:01 |
其实中国人的情人节不比国外的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