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公民--专访启智服务总队队长李森 发布: 2008-6-22 15:55 作者: 张嘉宝 黄少宏 上一篇 | 下一篇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40次
李森,网名乌托邦,人称老乌,男,31岁,中共党员,广东省电信公司黄埔萝岗分公司营销管理人员,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队长。
我不是雷锋
2007年11月,李森被评为“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同期更以最高票数当选“第十届广州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他被选为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广州地区的火炬手,同时成为广州赴北京的奥运志愿者之一。
面对社会上给予自己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各种荣誉,李森一直认为,这一切并不单属于他个人,而更属于他背后的那个志愿者团体,他只是代表他身后那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上台领奖的。“用平常心,做平常事”,这是李森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他认为自己不过只是做了一些人人都可以做的很平常的事情。
至于有人把他比作雷锋,李森更是觉得被过度拔高了,“我不认为我自己是雷锋,相对于雷锋,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只是一个尽了公民义务,尽自己能力,负责任的中国公民而已。”
李森目前所在的启智服务总队,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使命:做志愿文化的传播者!作为该队队长,李森表示,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使命,是因为他们觉得在中国,只有普及了志愿文化,才能形成人人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互助互爱的局面。
“志愿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要让广大市民真正认识到志愿文化,关键还在参与。只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才能体验到我们所倡导的志愿文化。所以,启智服务总队的服务群体涉及面很广,有孤儿、孤寡老人、智障人士、残疾人等等。我们旨在提供一个低门槛的平台让市民比较容易、方便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从而感受志愿文化。”这是李森对其领导的启智服务总队的工作定位。
作为广州团市委领导下的一个社会团体,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属下的服务总队是由民间力量自发组成的。实际上,它是作为一个半官方半NGO性质的组织而存在的。面对不少参与者对启智服务总队和青协其它总队在社团性质上的一些疑惑,李森认为,作为一个希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志愿者来说,我们要决定是否拥护一个组织,关键并不在于它是不是一个NGO,而在于这个组织的宗旨与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真心真意地为弱势群体服务,是不是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不是对推动社会进步有所禆益。
“只要符合了上述条件,我们志愿者就应该积极参与。在志愿服务领域,我们同样需要解放思想。”李森补充到。
无师自通,实践出经验
2000年,广州青年志愿者工作服务正处于从机制建设阶段到服务拓展阶段的过渡期。此时,对许多广州市民来讲,“志愿者”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同时协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2000年李森来到青年志愿者协会时,除了一颗希望帮助别人的心和健康的身体外,他和普通的广州市民并无二致,并不具备任何志愿服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报名处简单地填写完一份报名表后,他就获得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证,正式成为了其中一员。
“只要你认同‘助人为乐’这句话,你就可以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李森解释,“目前,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多数服务总队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因此基本上不会对报名者设置任何门槛,而启智服务总队更是如此,我们希望尽量多的普通市民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据记者了解,现在市民们只须在广州志愿者网上进行注册并参加简单的培训后,即可成为青协的一员。
李森刚刚加入青协的时候,志愿者的沟通很不方便。“那时候基本没有移动电话,上网的人又不多,志愿者间只能通过BP机、固定电话联系。”此外,“志愿服务宣传不多,很多人都不知道志愿者这回事。”这使得他“发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认识到只有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面对以上难题,李森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后来,我就希望通过网络宣传志愿者工作,同时通过网络创造互动的沟通效果。”于是,没有任何网站制作经验的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个志愿网站——广州青年网。”
在此之后的2002年,李森开始担任启智副队长,努力发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自此,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我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管理上,李森同样遇到了难题,并且比之前在前线服务时遇到的还要多,还要难。“作为一名管理者,你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更全面,包括管理、资金、资源、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如此,但他坚信,“困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只要自己愿意思考与探索,敢于坚持和付出。”就凭着这样一份执着,他不断思考、探索、付出,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地,启智开始发展壮大,他也为启智创造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模式。
从2000年到如今这八年来,李森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同行与NGO机构,而坚持思考探索、坚持实践的优秀品质让他在此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这八年的坚持也使他从一名没有任何志愿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者变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这个过程最主要是坚持,八年时间,抗战的时候日本鬼子都赶跑了,八年时间,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只要你愿意在这个领域思考,在这个领域钻研。无师自通,实践往往可以出经验。”
而志愿事业的发展、启智的进步又给了李森源源不断的坚持的动力。因为,在热衷慈善事业的他看来,启智的成绩与进步给他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志愿服务路上坎坷不平,而他却始终未丧气、不放弃。
据广东志愿服务研究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存在着各种误解。这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志愿者是“出风头”、“做秀”,难以理解服务行为的真正价值。
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误解,包括认为志愿服务完全等同于“学雷锋运动”,是政治性的活动;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是政府包办的事务,不必群众参与;认为志愿服务是人们闲散时的消遣活动,没有多大意义等。
当记者问及李森在志愿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他人的不理解时,他用颇为调侃但又沉重的话回答:“误解无处不在。”
其在志愿工作中遇到的误解,有来自服务对象的,也有来自队员与家人的。而他相信,“通过沟通并适当的解释,误解总是可以消除的。” 对于社会上的误解,他认为一定要加强宣传,增加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传播志愿文化来消除误解。“但是沟通需要时间与精力。工作太忙的时候,我只能放弃解析,让误解继续存在,让小部分人继续误解我,因为行动比解释更重要。”
至于他的家人,他们对他的志愿工作还算了解,也很支持。现在,他很多工作在家中进行,虽然彼此对话不多,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比之前多了。
2008年,经过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两场大灾难之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获得了社会空前广泛的认可;但同时,也暴露出志愿者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现实。
目前,尤其是在看到志愿者在雪灾和震灾中的优秀表现之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志愿工作的态度发生了颇为重大的转变——由误解到认可、到重视并愿意推动和参与志愿工作。
但是,面对这些良好的发展势头,李森显得很冷静。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深刻认识志愿工作的人不多,很多人尚未能认识到志愿服务推动过程中的困难。很多人不愿意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志愿服务领域现在这个阶段就好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有很多注册的企业、个体户风风火火地出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团体与个人也快速增多,但要生存下来并持续发展,还要面临着很多问题!”
深入心坎的志愿精神
虽然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李森从来不曾畏缩。到目前为止,他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累计超过8000小时。现在,他依旧把他一生中超过1/3的时间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除了休息、工作,剩下的时间他绝大部份用于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上。
付出如此之大,困难如此之多,误会又无处不在,这难免令人心生疑问:李森这么做,值得吗?
对此,李森的回答是,“付出是否值得,在于怎样看待志愿领域的发展。如果看到志愿领域、公民社会是未来的趋势,看到志愿者的工作是一份事业,那么付出再多,也会认为值得。因为看到成绩,看到成果,看到未来的憧憬,所以值得。而且,志愿服务并不是一个单向付出的过程,在这里面,我还收获了能力的提高、内心的快乐和社会的认可。”
当然,并不可能鼓励人人都像李森这么投入。他自己也坦承,其他志愿者们作为普通的市民很难做到他这么投入,因为这样的投入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志愿者本身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李森认为,鼓励志愿者过度投入,对传播志愿文化并没有好处,而且这也有悖于他们的初衷。
“我们的初衷是鼓励普通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志愿者精神。因为这意味着志愿文化已经深入到大家的心坎里面,大家已经把志愿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个人行为当中。不仅仅是在戴着志愿者卡、穿着志愿者服装时才做一些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也坚持乐于助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志愿者。过马路时顺便扶一个盲人过马路,这些随手可为的小行为,才是志愿精神的精髓所在。”
而针对目前不少人提出的对志愿者进行物质激励的建议,李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能力的提高、内心的快乐和社会的认可这些无形的激励,对一名普通志愿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对志愿者的激励不能过多,过多就会变味,而且会提高志愿服务的成本。特别不能过多地强调物资上的激励,有些义工组织,组织评选的十大优秀义工进行省外旅游,这样的激励,有些变味,甚至会打击未能评选上的志愿者,慢慢地就会演变得过于功利。”
作为一个管理者,李森表示,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探讨,但志愿者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物资奖励工作。而至于怎样做这一的激励工作,未来他们将会不断地进行探讨。
走过八度春秋,李森及启智服务总队,在“传播志愿文化”的使命感召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社会服务。如今,他们在志愿事业及自身建设上也是成果颇丰。他们拥有自己的网站,创办了自己的网络杂志,推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启智注册会员已达11022人,2007年他们为社会服务累计超过120000小时;现在每周能提供800多个服务岗位供志愿者网上报名参加。
对于启智服务总队未来的工作规划,李森充满了期待。他表示,他并不会一下子就列出一系列的工作方案,因为“如果在志愿者组织里所有的事情都按章执行,按规划进行的话,那么组织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动力,就会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李森表示,目前,他们只会确定一个大的方向、大的目标。他期待的是,未来启智服务总队和它的队员们,能在沿着大方向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迸发出新的计划、新的行动、新的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