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33|回复: 0

[公告] 谭建光:向广东志愿服务学习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8 17: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广东志愿服务学习什么?



兼谈中国式志愿服务
先行先试的“广东九条”

谭建光



广东省改革开放有“先行一步、先行先试、先行示范”的发展阶段,现在朝着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的目标进行探索。同样,广东的志愿服务也经历这三个阶段,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是广东人,也是最早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的专家之一,对广东志愿服务发展变化了解较多。但是,我写的第一篇“学习系列”文章不是广东的,而是《向成都志愿服务学习什么》。这是为了避免“自卖自夸”“自我炫耀”的嫌疑。其实,我一直认为,广东的志愿服务是发展最早、创新最多的,但不一定是做得最好、经验最多的。从全国的志愿服务发展看,北京、上海的志愿服务具有引领性和专业性,浙江志愿服务具有精细化和规模化,四川尤其是成都的志愿服务具有亲民性和活跃性,都是值得广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学习的。当然,广东作为最先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志愿服务最早的地区,确实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为此,我结合几十年来跟踪调查广东志愿服务发展的经历,提出一些观点,提炼先行先试的“九条经验”,与广大志愿者分享交流。



01 敢为人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在20世纪80年代做了较多调查,也撰写不少文章,分析广东人尤其是广东青年率先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最先探索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最先形成时效观与竞争观,最先接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也围绕广州志愿服务、深圳志愿服务开展具体调查,进行初步分析。我发现,广东省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地处边缘沿海、长期隔海向外,具有“南风窗”的渴望开放心态,也有“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心态。我们的调查发现,广州最早在1987年组建“手拉手”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热线的时候,志愿者回忆说,是面临开放后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少年思想和心理出现困惑、出现混乱,就想到借鉴香港澳门的经验,开设志愿者服务热线帮助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同样,最早在1990年创办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社团——“深圳义工联”的志愿者也回忆说,数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在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务工谋生,也是遇到困难与问题。这时候,热心青年就借鉴香港、澳门义工服务的方式,到民政局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社团,开展全方位的关爱和服务。这些做法,虽然有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弘扬雷锋精神的助人为乐,但是方式方法与过去的“学雷锋、做好事”有非常大的不同,创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志愿服务形式。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志愿服务“四个第一”,即北京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大栅栏“综合包户”服务;广州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手拉手”热线;天津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深圳第一个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社团——深圳义工联等。其中广东占有两个,也是“开风气之先”的体现。如今,在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中,广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要发挥“敢为人先”的特色,率先探索党建引领全面活跃的志愿服务,率先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志愿服务,率先探索城乡融合均衡发展的志愿服务,率先探索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志愿服务,从而积累经验与教训、为全国提供参考借鉴。这是广东人的使命,也是广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使命。

02拿来主义: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
有句俗话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改革开放后,又冒出一句话,“广东人什么都敢学。”前一句话在“非典”之后改变了,现在的广东人特别讲究养生,不仅不吃野生动物,而且尽量少吃大鱼大肉,转变为健康饮食。后一句话则是不断发扬光大,体现出广东人的包容性和吸收力。其实,自古广东就属于“南蛮之地”,文化并不发达,是经过几次的人口变迁,中原人、北方人将中华文化逐渐带到广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岭南文化。广东地区拥有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最早都是来源于中原各省市、北方各地区,带来了广东人的包容特点。改革开放后,广东人面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面对港澳地区的发展特色,也是大胆采用“拿来主义”,只要是好的东西,只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都可以吸收。同样,广东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这种包容和融合的特点。我1995年接受委托,到当代中国第一个依法注册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义工联进行调查的时候,曾经询问,“为什么你们率先想到发展志愿服务,为什么你们率先想到依法注册社团?”据当事人回忆,发展志愿服务社团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从内地到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就业的青年,原来在内地都接受过党团思想教育,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深厚的感情;也参加过“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对助人为乐有深厚感情。在深圳特区创办初期,外资企业、港资企业纷纷兴起初期,出现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尤其是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缺乏保障、缺乏关怀等现象。这些青年党员、青年团员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就主动探寻新时代关爱助人的新形式、新路径。二是接触港澳的社工、义工,感受这是关爱助人的新方式;同时通过港澳了解外国的志愿服务,感觉值得引进和学习,就大胆采用、洋为中用。这中间出现过理念的误解、口号的误用,但是不断融合过程中,也成为一种创新特色。深圳义工联的成员曾经在香港听到社工说的“助人自助”这个词语非常好,引用到深圳,就提出了“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理念,含义是志愿者在关心帮助他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快乐、充实和成长。然而,当时一位香港资深社工在深圳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提出这是误解。因为,社工是职业工作,不能说社工帮助对象的时候,自己有所收获。“助人自助”的本意是社工帮助特殊对象的时候,要为服务对象赋能,提高服务对象自主生活、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过,十几年过去后,这位香港资深社工有一次在讨论中承认,深圳义工联关于“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理念的延伸是一种创新。志愿者不是职业,是奉献爱心无偿关爱和帮助他人的,但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充实、成长,也是助人自助很好的体现。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文化特色,但是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变化,促进新的认知。广东人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的“拿来主义”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最先出现“志愿者”和“义工”的共用,最先提出“快乐志愿服务”,最先提出“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等等,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今,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广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多探索弘扬中国文化与借鉴外国经验的有机结合,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丰富内容、充实内涵。

03明确方向:爱心奉献为人民
我们的调查发现,广东志愿服务与其他省市各有特色、各有不同,但是在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倡导爱心奉献为人民等方面,就是完全相同、相互一致的。从早期的广东志愿服务发展起源看:广州“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就是一批青年党员、青年团员主动关心帮助遇到思想困惑、心理困难的青少年;深圳义工联的注册和发展,就是一批青年党员、青年团员热情关爱帮助面临困难、权益受损的外来务工青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东志愿者拓展了面向山区农村,关心帮助农村群众的服务,从积极参与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计划,到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组织前往粤东西北山区开展服务,也带动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入21世纪初期,广东志愿者积极参与面向全国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到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关爱帮助人民群众,开展关心帮助山区孩子成长的服务。同时,还积极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前往老挝、缅甸、塞舌尔等提供教育、体育、卫生、农业等服务。进入新时代,广东志愿者围绕“一老一小”、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的需求,做好精准精细的服务。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志愿者前往山区农村,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困难、寻求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广州市优秀党员陈晓霞,十多年前发动一些青年党员、青年团员组建“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最初主要是关爱帮助失独老人,后来也关爱帮助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这些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温暖和体贴,让失独老人、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及其家属获得关心和支持,逐渐改变现状。有些失独老人在不幸失去亲人之后,生不如死、绝食度日。这时候,红棉暖心党员志愿者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前往关心、安慰、鼓励、支持,逐渐让失独老人走出困境、重新生活。这种长年累月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越来越多的党员、团员加入志愿者行列;而且,附近社区居民看到党团员的真诚热情服务而被感动,也报名参加红棉暖心志愿服务队;同时,不少接受服务的对象在生活状况改变之时,也主动加入红棉暖心志愿服务队。如失独老人当志愿者,参与关爱帮助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还参与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等。自闭症儿童也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习做手工花、丝网花、塑料花等手艺,将做好的手工花赠送给环卫工人、流动儿童等。同时,自闭症儿童专心致志教人做手工花的视频,通过公众号播放之后,赢得大众的学习和点赞,更加激励他们做好人、做好事。这种“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特殊对象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在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倡导社会的正能量。在广州、深圳、佛山乃至汕头、阳江、梅州等地,这类关爱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促进生活改善的志愿服务非常多,体现广东志愿服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带来非常明显的实效。

04顶层设计:志愿者之城激发社会活力
广东的志愿服务,发展初期都是群众自发探索、自主服务,但是很快就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且进行统筹和支持,逐渐形成党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崇高事业。1995年,我带队到深圳市开展志愿服务调查时,发现早在1994年市委书记就带着班子成员到义工联秘书处调研,肯定了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帮助群众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义工联提供两个专职人员事业编制,每年财政提供20万元支持运行经费(1996年进一步加大支持,转变为四个专职管理人员事业编制,每年财政支持40万元)。这是全国第一个党委政府将志愿服务社团纳入编制和经费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进入21世纪初,深圳市委市政府2011年召开“志愿者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志愿文化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志愿者之城’。”并且成立“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常委和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这样,成为全国第一个党委政府全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做好顶层设计和建立组织机制的地区。此后,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梅州市等都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议程。进入新时代,广东省进一步提出建设“志愿广东”,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志愿广东”建设逐渐形成“五级联动”的机制。一是“志愿广东”省级发展机制,从政策制度上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积极作用。二是“志愿之城”市级发展机制。形成系统政策措施,为志愿组织发展壮大提供支持保障,为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回馈激励。三是“志愿县区”县级发展机制。着力建设志愿服务枢纽机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联合会以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繁荣,夯实基层关爱帮助社会人群的活跃力量。四是“志愿小镇(街道)”镇街发展机制。建立镇街志愿服务中心,汇聚各级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面向社区农村提供关爱服务,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提供有效的支持。五是“志愿乡村(社区)”村居发展机制,开展丰富多样、切实有效的服务,贴近群众需求,适应基层需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过程中,广东省委领导下,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下,进一步做好“志愿广东”的建设,构建“五级联动”的系统,形成志愿服务良性循环、不断壮大的格局,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治理创新的坚实基础。

05底层发力:创新创造来自群众
很多人问我,“广东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我经常回答,“应该是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的有机结合。”四十多年来,广东志愿服务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群众、来自基层,同时也得到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我常说自己是“新乡土教授”,是一名朴朴实素素的“百姓专家”。确实,不论是三十多年前到深圳市进行专题研究,还是后来在广东省各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或者是现在到全国各地开展专业督导和调查辅导,都是特别喜欢与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热心群众进行交流沟通,既获得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也给他们启迪和帮助。记得早期在深圳调查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打工青年,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做到助残组的组长。座谈交流的时候,他说道,“我一听到BB机响(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只有传呼机)就激动,就知道是有残疾人朋友‘呼’我了。他们的需要就是我服务的最大动力,为他们做好服务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虽然他只是一名打工青年,也在为生活奔波,但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和帮助残障朋友,让他感觉很有力量,很有创造性。时至今日,广东的很多山区、很多农村也有县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的热潮。如梅州市五华县,曾经是贫困县,也是外出务工大县。几十年来,光是在深圳创业就业的五华人就有三十多万。最近十年,这些在深圳了解和参与志愿服务的乡贤,陆续回家乡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他们最早成立五华县志愿者联合会,还支持一群热心青年组建“青年志愿突击队”,遇到急难险重、救护群众的服务,都一马当先、奋勇向前。县委县政府领导被这些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所感染,提出建设“志愿县区”的目标,在城乡大力倡导志愿文化、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我们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广州、深圳,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或者是粤东西北地区,常常是城乡群众自发开展志愿服务,自主建立志愿组织,发挥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引起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就带动了志愿服务政策制度的落实,掀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热潮。

06时尚魅力:让志愿服务新颖活泼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群众对外国及港澳的生活变化了解快、了解多,就掀起一阵阵时尚生活的热潮。这种特点,也体现在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之中。我曾经对最早提出“志愿服务是一种快乐生活”的中山市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这反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志愿服务,也希望激发出新的动力、新的能量。中山市的志愿者骨干认为,志愿服务是爱心奉献,也需要艰苦的付出。但是,志愿者在付出爱心和精力,帮助社会和他人的时候,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社会大众的赞誉,内心就充满了喜悦,也更有自信心和自豪感。记得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组的成员,曾经带我去看望一位智障儿童,我看到这位儿童与志愿者之间的亲切开心交流,这位儿童也接纳了我的开心交流。过了几年之后,市里举办慈善活动,我应邀前往参加,又看到这位智障儿童与志愿者在交流。我走近的时候,这位儿童突然说道,“叔叔,我识的你,我识的你(粤语“我认识你”的含义)。”我既诧异又开心。她父母说,这个孩子非常特别,凡是真心与她交流的人,尤其是志愿者,见面一两次,她就长期记得住,会向人家问好。经过这个事情,我才明白中山市志愿者传播的“快乐志愿服务”理念内涵就是真正帮助了他人,真正服务了社会,在推动改善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快乐、享受快乐。广东省的许多地方,包括大中城市和乡村社区,都越来越推崇志愿服务的时尚魅力,越来越享受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也让志愿服务发展更有社会基础。

07专业提升: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
广东省较早探索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变化、群众需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志愿服务的时候,只要有志愿者去关心和帮助群众,就受到欢迎。但是,进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志愿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最初,广东志愿者看到香港的义工前来内地服务,往往都有社工带着,就询问是什么原因。香港义工回答说,“社工是专职的,先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协调服务资源,然后才招募有特长、有爱心的义工前来开展服务,针对性强,实效性强。”新世纪初期,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陆陆续续开办社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各地的志愿者联合会、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就承担起需求调查、资源整合等专门的工作,让志愿者更好地开展服务。与此同时,各地的志愿组织也特意招募有专业、有专长的人员作为志愿者,能够更加有效提供服务。如许多医生、教师、律师、会计以及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志愿者,并且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如健康直通车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科学理财志愿服务队等等。记得有一年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招募“白骨精”志愿者的公告,引起社会轰动,具体就是招募“白领、骨干、精英”志愿者,作为志愿组织的管理人员,提升志愿组织的服务能力。随后,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社团——“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探索专业化和社会化融合的发展路径。目前,有一批专业社工,以及其他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全省各地志愿组织的负责人或管理者,提高志愿组织的能力素质,带领广大志愿者更好地开展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

08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创造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关系。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亲戚关系密切,经济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多样,呈现出深度合作的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就是由粤港澳大湾区合办,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将创造志愿服务的新机遇、新格局,这也是值得全国期待的。一是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机制。通过中央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粤港澳三地政府制定的合作政策,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合作交流、协同服务奠定基础。二是搭建粤港澳志愿服务组织合作的桥梁。加大三地之间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联系、线下合作,促进组织管理和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三是搭建粤港澳志愿者互动发展的渠道。三地的志愿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友情关系以及其他的种种关系,既可以通过人员之间的往来带动志愿服务的合作交流,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带来志愿服务的互动创新。四是搭建粤港澳粤语文化圈的志愿服务环境。三地共同使用粤语文化,也成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中的粘合剂、润滑剂,促进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与活动的推广普及。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较多前往香港、澳门,参与志愿服务的交流合作,一旦运用粤语文化沟通,很快就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共同讨论和产生合作契机。在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聚合三地的特点与优势,就能够成为全国志愿服务中的一个亮点,提供富有参考借鉴的经验。

09创益无限:走向“人人志愿”的美好生活
我最早听到“创益”这个词,是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提出“关爱桂城”行动,并且建立“创益中心”。最初,有些领导还向我说起迷惑,“创益中心是什么?既不是创新中心,也不是创意中心,群众会不会很难明白。”但是,连续多年桂城“创益中心”开展服务活动、开展传播推广,广大群众对“创造公益、创新公益、创美公益、创好公益”等理念逐渐熟悉、热情参与,也推动了志愿服务发展的热潮。同时,其他地方也学习借鉴、推广使用“创益”一词,如中山市小榄镇就长年开展“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我们了解到,“创益”这个词,并不是全国各地都很熟悉的词,也不是特别成熟和规范的词语。但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群众,对于“创益”的词语有亲切感和自然感,往往使用在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场合,也具有特殊的魅力。正是“创益无限”的激励下,很多广东人乐于参与志愿服务,乐于奉献爱心热情,就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志愿服务氛围。如东莞市横沥镇,有一群农村城市化后的妇女,不用干农活了,有较多的休闲时间。他们最初参与公益学习班,学习研制咖啡、制作点心等,赠送给环卫工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儿童等品尝,也参与关爱帮助特殊人群的服务活动。后来,这些家庭妇女尝试公益创业,创办“益企啡吧(一起飞吧)”公益咖啡馆,获得的盈利扣除成本之后,就捐助给公益志愿服务。在这种公益实践过程中,一些农村城市化的妇女成长起来、素质提高,逐渐成为志愿组织负责人、成为志愿者骨干。如有一位林春秀,从普通的家庭妇女,到成为“益企啡吧”的骨干,再到担任店长,获得各方面的锻炼。如今,她牵头组建“华彩少年强”志愿服务队,开展带领少年儿童参与农耕活动,学习中华文化,并且将劳动成果捐赠给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子女,让少年儿童学会关爱、帮助他人。这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以“中华少年、志愿精彩”为口号,激励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参与,在帮助社会他人的过程中,也获得自身的体验与成长,真正实现“助人+育人”双功能。不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粤东西北地区,都有许多这种人人参与的志愿组织,也有这种人人创益的志愿服务项目。这样,就使得广东省的志愿服务氛围越来越浓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身为广东人,要记录广东好。确实,广东省的志愿服务率先发展、不断壮大,创造了很多经验,也取得较多的成果。我想,仅仅用一篇文章是写不完的。我就是“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参与记录,发掘更多的广东志愿服务魅力,叙述更多的广东志愿服务故事,特分享。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