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884|回复: 0

[公告] 谭建光:向成都志愿服务学习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8 17: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成都志愿服务学习什么?
兼谈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探索创新的“成都八条”

谭建光


成都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中老年人为成都的“慢生活(麻将+麻辣火锅)”着迷,青年人为成都的“超级创意(各种创意园、文化坊)”着迷,外国人也为成都的“人间烟火(鲜活生活)”着迷。关键是全国各地的公益人和志愿者,也非常崇尚和赞扬成都的友善氛围,羡慕这里的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为这里的探索创新和灵活服务点赞。然而,我又经常听到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骨干说,“成都做得好,我们学不到。”常常是“在成都参观交流的时候非常激动喜悦,回来之后又陷入困惑。”因此,很多志愿者骨干希望我能够分析一下成都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发展的“秘诀”“配方”,也希望能够寻找出可以参考借鉴、可以吸收学习的元素。我与成都的感情是蛮深厚的。记得1980年,我在暨南大学中文系读书,就是因为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发现了九寨沟美景,几位大学生前来四川成都经停,再深入九寨沟。成都人一句“好耍得很”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004年,共青团中央和成都市委举办全国青年志愿服务论坛,我作为专家参会,领略志愿服务初步兴起的氛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先后四次到四川,不论是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导师,还是为团中央“西部计划”讲课,或者陪同企业界志愿队前来服务,都经过成都,感受这里公益志愿服务的浓烈氛围。此后,每年我都会有一两次来成都讲课、开会或者调查研究,观摩和体验成都公益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变化。经过反复思考,我列出八点,也算是总结公益志愿服务的“成都八条”。提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考交流。

01
正气为民
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全国上下的要求,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引。我曾经说过,中国志愿服务需要“正气、土气、洋气”的“三气合一”,正气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土气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洋气就是吸收外国经验。在成都的考察和交流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做好党的领导、弘扬党的宗旨过程中,特别突出“联系实际、一心为民”的特征。成都的党员干部、志愿者骨干“不来空的、不搞假的”,扎扎实实搭建服务团队、扎扎实实做好服务项目。很多地方的人都询问成都志愿者,“为什么在这里能够活跃公益氛围、志愿氛围?”成都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骨干回答都是共同的说法,“这里的党政部门用心又宽容。”我对这个说法特别感兴趣,也努力去理解。因为,近年来邀请我到四川及成都讲课的,既涉及宣传部,也涉及社会工作部,还涉及团委等等。我先后也接触了党和政府不同部门的领导,确实感受他们的用心和宽容。“用心”就是不论上级布置什么任务,在成都就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从促进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到开辟群众休闲园区、公益共享园区,都是用心改善环境、用心改善民生,真正创造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宽容”就是党政部门、党员干部鼓励和允许群众多样探索,鼓励和支持公益人、志愿者大胆探索,有了成绩就推广,有了偏差就微调,没有采取“大起大落”“横加干预”的做法,使得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比较好。当然,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做这一切,都坚持一个原则,即“正气为民”,弘扬正气、为民谋利。这个思路非常符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想,这是最需要,也是最难得的要素,希望各地区参考借鉴、学习吸收。

02
土气扎根
充分发掘文化习俗

成都地处西南,就像我们广东地处东南,都是偏远地区。但是,在成都的社会生活,以及成都的公益志愿服务中,都能够发现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蜀文化的魅力。从成都非常多的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名称,志愿服务项目名称中,都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元素;同时,也能够看到西南地区人们豪爽侠义、爽朗热情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当今的成都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中充分体现出来。我参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的时候,来自四川和成都的项目受到关注,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有文化”“有品位”是专家评委的嘉许。同时,每次到成都进行公益交流,考察公益场所的时候,也看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记得是去年应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邀请前来讲课,我“加塞”了自行调查的内容。其中,抽半天时间让“爱有戏”的社工和志愿者安排我考察社区的志愿服务。到了一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面),名称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考察的很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往往就是这两块牌子最显眼。然而,来到这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牌子也非常显眼,可位于最中心的是一块语义简洁的牌子:“邻里月台”。我询问其中缘由,爱有戏的社工告知,这里原来是火车发动机生产的工厂原址。如今一分为二:工厂厂区置换之后建设高楼大厦的物业社区;工厂家属区仍然保留,很多老员工在这里生活。在建设这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时候,老员工、老居民都非常希望保留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名称,就选取“邻里月台”作为中心的名称。“邻里”就是中华传统邻里友善、邻里守望的邻里情;“月台”就是当年火车站迎送亲人的月台,让人特别有感情、特别有温暖。在成都的生活中,在成都的公益中,在成都的志愿服务中,都有很多中华文化及其蜀文化的元素,非常有特色,也非常吸引人。

03
洋气吸引
大胆借鉴外国经验

我说成都人的品质,就是“恋旧不守旧”“喜新不溺新”。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各种时尚、洋气的生活方式比比皆是,甚至感觉还胜过广州等地。同时,我们考察成都的公益园区、志愿服务基地,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发现非常多的时尚洋气元素,非常大胆地吸收外国新经验、新做法。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是在生活领域的体现,在公益志愿服务领域的体现,成都的贯彻落实真正是走在前列、值得借鉴。从探索借鉴公众民主参与的机制,到借鉴专业社工特色服务,再到社区营造的琳琅满目,都是中外交融、中西合璧。我是来自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常到深圳、珠海出差,也经常在广州、佛山交流,但是感觉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氛围,好像成都更浓厚一些、更开放一些。也许,这就是成都公益事业、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不断涌现新经验的原因。正如这一次在“天府社创中心”举办的“志愿共建,服务共享-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新模式探索”社创沙龙,从参与的嘉宾,到报名的基层干部、社工人员、志愿者骨干,都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地说起参考借鉴外国经验、港澳经验,促进社会工作创新、促进志愿服务创新,探索出一个个新理念、新做法,非常有启迪、非常有价值。在成都市许多社区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赋能、增能、优势视角、助人自助等理念,不仅仅社工与志愿者传播,不少热心居民也随口说起,有所实践。但是,不论是党员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热心市民,在大胆和吸收外国元素的时候,又不崇洋媚外,而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丰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更加时尚新颖的方式方法关心帮助老百姓,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04
活力参与
激励公众自发自主

成都市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参与公益志愿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按照社工告诉我的,就是“慢参与”“有活力”。“慢参与”就是成都市民参与民主和公益,就像成都人“喝茶”“打麻将”一样,慢悠悠的,滋滋悠悠的。如讨论社区治理的事务,市民不会“急吼吼”的做决定,做判断,而是你一言我一句,各种想法说出来,对各种隐患都预测到,才最终决定采取行动。同样,要吸引和激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也不是“振臂一挥”“一呼百应”,而是与群众反复交流、深入沟通,大家理解了、喜欢了,就非常热情地参加,而且这种热情可以保持非常久。我曾经在成都的社区考察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农村城市化的社区,预留一块菜地,让居民种菜和收割,提供给老人、残疾人、特殊家庭食用。那天,我看到三四位大叔志愿者、大妈志愿者在给菜地浇水和除草。我就说“大哥大姐辛苦了”。他们笑一笑说“不辛苦,好耍的嘛。”(成都地方语言“好耍的嘛”就是“很好玩,很享受”的意思。)看得出来,这些大叔志愿者、大妈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干种菜浇水等农活的时候,非常愉快,既享受轻松劳动的愉悦,也享受为人做好事(种菜帮助老人残疾人等)的愉悦。但是,在“慢参与”形成广泛局面后,“快”的势头也逐渐体现。这一次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举办、“天府社创中心”承办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新模式探索沙龙,据说除了预留一部分座位是各区(市)县社会工作部人员之外,其余名额都是网络报名、网络“抢单”的。主办方告诉我,“开抢”不到90秒,原有的几十个名额就“秒杀”抢光了。后来,发现还有其他城市的社会工作部要来参加,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社会组织要来参加,都因为名额有限,层层争取才获得“加位”的机会。我想,这种“慢”与“快”的交替,正是成都市公益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05
创意添彩
创新创造融入服务

中国公益志愿服务富有创意特色的城市越来越多,从北京、上海到深圳、杭州,再到成都、乌鲁木齐等,都在探索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创新魅力。我每次到成都,都感受到志愿服务创意的动力。记得2019年成都市委宣传部、文明办邀请我到志愿服务中心讲课,这个后来命名为“山上·文明里”的基地,装饰和场所就让人耳目一新,更关键是参与培训学习的人充满激情、充满创意。那次邀请我讲一天的课程,来自区(市)县的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中午没有地方休息,要“连续作战”。然而,他们不仅不疲惫、认真听,还不断提问,深入思考。也就是在那一次,我认识了杜灿灿等一批非常富有激情富有活力的社工与志愿者。这一次,在讲课之前我特意请成都安排两个社区考察,他们就带我去了两个各有特色的社区。一个是玉林东路社区,是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创新。我在这里受到很多启发,似乎各种人都可以在这里发挥创意、发挥价值,各种人也可以在这里享受公益、共享美好。但是,社区党委始终把握好一个准则,就是对社区老百姓好,对社区发展好。在此前提下,任何创意和发挥都有施展的空间。另一个是安公社区,这是农村城市化后居民和其他人共同组合的新社区,这里的公益志愿服务创意,就是社区党委主导下,规划好方向和主线,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就可以充分发挥创意、创新各项活动,逐渐探索出新的公益机制。即将社会企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想,在这里不一一介绍玉林东路社区、安公社区的公益志愿服务,成都人比我了解更多更深入,不了解的人也可以从网络搜寻到很多相关信息。我只是从总体上分析两个社区的特色和魅力,创新创意是最吸引人,也最激励人的。不论是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坚持准则下的鼓励自由创造,还是安公社区党委统筹规划后的支持自主探索,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06
专业加持
各类人才发挥作用

成都公益志愿服务吸引了非常多的专业人士,从社工、设计师、园艺师以及会计、律师、科学家、创业者等,都成为热心的志愿者。我在调查中发现,成都的专业化,具有“既专业又不专业”和“从不专业到很专业”的特征。所谓“既专业又不专业”就是说我们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虽然具有非常精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是在面向社区群众需求、面对社区开展服务的时候,却存在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也有增添知识、添加技术的需求。如在玉林东路社区调查的时候,发现最初吸引来的很多音乐人、创意人,满腔热情,但是有些想法不一定符合社区群众的需求。如青年音乐人期待做一两次时尚新颖、热闹轰动的音乐活动。但是这种“一时轰动”的音乐会,一方面居民不一定喜欢参与,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社区噪音污染。于是,这群青年音乐人就虚心向居民群众请教,不断调整策划和设计,做成了“走廊音乐会”的时尚新颖、自然活泼的形式,居民参与热情高,外面的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成为网红打卡地。“从不专业到很专业”是指许多社区干部、志愿者骨干,他们最初就是凭着责任心、凭着爱心开展关爱群众、改善社区的服务。伴随群众需求的提高,也伴随各种专业知识的普及,他们就不断了解和学习,并且运用到创新社区服务的过程之中。这样,逐渐成为既有政治素质也有专业素质的基层干部。如安公社区党委书记,与我讨论社区“社会企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的时候,基于实践经验的思考非常有深度、非常有水平,让我必须认真对待,详细沟通,才能够形成共识。在中国,各行各业都说一句话,“不缺人,就是缺人才。”在志愿服务领域也是这样,而成都市公益志愿服务的发展,既能够吸引各类人才加入,也能够激励基层干部逐渐锻炼成为人才,这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最大的创新源泉。

07
精心服务
做实做细服务项目

我曾经提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四精服务”即精心服务、精准服务、精细服务、精致服务等。成都的不少公益机构、志愿组织就是朝着“四精”方向发展的。这次沙龙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遇到公益界的老朋友,帮助乡村振兴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的陈太勇理事长。2003年,我在一个全国公益领袖培训班中认识他;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志愿服务的时候,我在成都与他有深入的交流。没有想到,如今与他同台作为嘉宾交流沟通,非常高兴、非常难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就是响应党的改革开放号召,积极参与对外开发,引进美国的“小母牛”项目,为乡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我记得他讲过一个“礼物传递”的做法,非常有意思、非常有启迪。作为“助人自助”的公益项目,与无偿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小母牛”资助农民养殖的成本费用,到了获得收成的时候,是要免息还本的。但是,中国的农民不习惯这种做法,认为“还本”就不是公益,就是商业。于是,陈太勇他们了解群众意愿之后,就设计出“礼物传递”。即这些农民在“小母牛”资助下获得生产发展,摆脱贫困之后,将原来要“还本”的资金作为礼物,赠送给下一个需要资助的贫困户,并且赠送的照片作为先进事迹广泛宣传。这样,农民就有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加愿意一起参加公益事业。这就是非常用心、非常精心的典型例子。如今,陈太勇他们没有再做国际项目,而是注册“四川海惠”社会组织,为本地化的公益志愿服务进行探索创新。我特别自豪的是前几年主动报名成为“四川海惠”助农项目的月捐人之一,每个月都帮助他们的事业。在“天府社创中心”沙龙上,我们从“礼物传递”谈到如今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中国的公益志愿服务,发现“四精”特色越来越明显,用心精心的服务成为新的大趋势。

08
合作发展
抱团取暖协同创益

这几年,我到全国各地讲课和调查,听到最多的就是“困难、困难、困难”。一方面,疫情影响、外贸影响等导致经济形势严峻、财政资金紧张,社会组织和志愿组织开展活动的费用减少;另一方面登记注册制度从严,社会组织和志愿组织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有些公益人提出“公益寒冬”的说法,估计有三到五年的严冬期。我这两年,有几次到四川及成都,既有团省委邀请为青年志愿者讲课,也有“麦田计划”在成都召开年会,还有社会创新论坛等等,发现虽然有遇到全国共有的困难,但是成都公益机构、志愿组织的坚韧性强、发展后劲大,共同抗御“公益寒冬”的能力也特别突出。这一次,我是委托“天府社创中心”联系安排两个社区调查,没有想到前几年在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工作的钟平来了,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处的谭环来了,一起调研、一起交流,探讨了很多问题,激发出很多思路。在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新模式探索沙龙中,成都市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联盟会长陈太勇、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理事长吴丽萍、成都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副主任杜灿灿、西南大学周林波教授和我一起作为交流嘉宾,钟平作为主持人,从不同角度为社工与志愿者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抱团取暖”“协同创益”的新思路、新方法。我发现,只要每个人都积极向前看、向前走;每个组织都积极想办法、创机遇;就一定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有机会走出困境、走出严冬。我一直认为,社会组织也好,社工机构也好,志愿团队也好,合作发展非常重要。每一个机构或组织都有特长优势,也有不足欠缺,单枪匹马就会遇到不可抗拒的压力和阻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合作、壮大力量,才能够克服困难、持续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民生改善等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这些年来,我虽然到成都的次数不少,但都属于“走马观花”甚至“跑马观花”的情况,了解不够细致,观察不够深入。因此,我撰写的这篇文章,既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细腻的文学作品,就是零零散散的记录和分析。目的就是给各地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考,从成都公益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中,把握本地区可以学习借鉴的要素,促进本地区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这篇粗浅之作,如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