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加入启智
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961|回复: 0

顾源源:经济低迷,公益人与其自降薪酬,不如做好更重要的事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2 1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9)]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不振,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的今天,处于经济末端的公益组织整体筹款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为度过难关,某些基金会的秘书长提出自己率先降低薪酬。于是,关于做公益为什么还要拿薪酬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
[color=rgba(0, 0, 0, 0.9)]其实,这件事情的本质在于你的组织是否创造了增量价值。如果你的组织只是充当了资源的搬运工,当资助人觉得选择别人也可以把钱花出去,那么在他看来你所做的事情,既没有专业性,也没有技术含量,这时拿着较高薪酬的你就会受到质疑。但如果你可以把一块钱花出十块钱的效果,能用少量资源解决政府和商业组织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理所当然,薪酬就是你应得的社会奖励。
[color=rgba(0, 0, 0, 0.9)]一名专业公益人是否值得被社会奖励,正当地获取体面的薪酬,我认为取决于所在公益组织是否具备以下三大基础:

一、创造增量价值的能力
[color=rgba(0, 0, 0, 0.9)]作为一家公益组织,是否有能力创造增量价值,首先取决于你是否深刻理解了社会问题背后复杂的结构性成因。如果你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简单地认为很多问题只是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却未考虑国家政策、地区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等因素,那你的项目设计必定是肤浅的,并没有触及根本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color=rgba(0, 0, 0, 0.9)]所以,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困境群体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水平入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能够自食其力,走上新的生活轨道。如果你只是用代偿的方式,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会让你的服务对象摆脱困境的能力越来越弱,更不会收获超越困境之后的自我认可、自我成长。
[color=rgba(0, 0, 0, 0.9)]这时候你需要反思:我们能否使用更新、更好的技术来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并为服务对象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技术,作为支持他更好地生存的另一种选择?如果你的工作不专业,没有成效可言,项目设计只是出自社会常识和你悲天悯人的个人需要,捐赠人就会认为你做的事情只是一些事务性的杂活,和那些只会向困难群众发油发米的非专业社工一样,极易被替代。同时,也难免质疑你的工作价值,质疑你通过“做公益”获得的个人收益(薪酬)。因为在捐赠人眼中,这并非真正的公益,至少不符合公众对公益的朴素期待——有没有通过公益项目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建构新的生存秩序,不再需要外力支持。

二、与捐赠人共同成长的觉悟
[color=rgba(0, 0, 0, 0.9)]公益组织要变得专业,离不开捐赠人的支持。捐赠人是公益组织的投资人,他们怀着对美好社会的期待,付出宝贵的资源,希望收获所期许的改变。所以,对公益组织来说,与核心捐赠人共同成长,理解专业并创造可见的专业价值,事关每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
[color=rgba(0, 0, 0, 0.9)]专业,意味着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可以看懂。大家都希望付出努力后,可以换来社会的改变。但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改善,往往需要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即便以小小村落为单位的乡村振兴,真正能够产生效果也需要三年、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color=rgba(0, 0, 0, 0.9)]不过,天然具备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准的捐赠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从接触捐赠人的第一天开始,逐步引导他们对所在领域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然后共同探讨,一起成长,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本组织过往的“丰功伟绩”,以及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专业”概念。
[color=rgba(0, 0, 0, 0.9)]我接触过的一些公益组织,会用讲故事的方式和我分享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如何变化的,比如他们进行了哪些有趣的尝试,有哪些啼笑皆非的往事,有哪些令人惋惜的失败。我的心便会随着他们经历过的故事,奔向远方;让我越来越相信,只要这群充满热情的人还在,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当你的核心捐赠人,能够明白和理解你在用专业作出长远但有效的规划时,相信他们会更加支持你,你们的资源链接度也会更强。
[color=rgba(0, 0, 0, 0.9)]我曾经提出,要警惕99公益日这种运动式筹款方式。不是组织劝募和与公众参与有问题,而是因为平台出于保护捐赠人隐私考量,无法让公益组织与捐赠人产生深度链接。如此一来,公益组织便无法带动这些捐赠人实现在认知层面的共同成长。大家对公益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服务对象“苦穷惨”的表象上面,从单纯的感性认知选择自己支持公益的方向;众多捐赠人的感性选择,也决定了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
[color=rgba(0, 0, 0, 0.9)]实际上,很多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只是表象。如果通过集中资源进行代偿式的帮扶,很容易造成问题已经解决的假象。就像脱贫之后就不再扶贫,有些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让服务对象重新陷入困境之中。而核心捐赠人对社会问题的浅层理解,会促使他们更倾向于用资源转移(代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恨不得把自己捐的每一分钱都亲手塞到受助人手里,根本不想让公益组织这个“中间商”赚差价(从捐款中列支管理费用)。结果便是,一部分服务对象可能会被公众献出的“爱心”养成不劳而获、越扶越贫的懒汉,同时也堵死了公益组织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color=rgba(0, 0, 0, 0.9)]所以,如今公益行业的处境,和十年来简单追求“规模化”“以筹款额论英雄”脱不开干系!当公益组织眼睁睁看着自己十年前射出的那颗子弹,逆风而来,正中自己的眉心,不知是何感受?
[color=rgba(0, 0, 0, 0.9)]捐赠人和资助方,无疑是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他们的认知水准停留在初级水平,行业的发展就会原地踏步。公益组织若真想避开自己射出的那颗子弹,就需要与核心捐赠人、资助方深度互动,在问题识别、解决方案、技术迭代等认知上形成共识,共同成长,让他们成为你的忠实支持者,理解你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捐到你手上的每一分钱,价值都会被远远放大。

三、社会创新急先锋的定位
[color=rgba(0, 0, 0, 0.9)]公益组织的带头人,应该是社会创新的排头兵。正是在原有的解决方案无效的前提下,才会累积形成许多社会问题。疫情之后,国际局势和经济状况导致的社会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大爆炸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我们发现很少有组织站出来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面向未来去发声、去探索。大多数组织还是在用传统的方式帮助老人、救助孩子、慰问困难群众。虽然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如果捐赠人感到你的认知层次、理论体系、技术手段都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他们就很难长期支持你。因为他们会觉得你做的事情没有创造性,没有前瞻性。
[color=rgba(0, 0, 0, 0.9)]特别是那些大额捐赠人,他们往往是眼界开阔又聪明的那群人。他们知道今天许多社会问题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讨论和探索,至少在中国,对于未来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声音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家族基金会持续投入大量的捐赠,都是为了探索未来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困境。公益项目持续表层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感性的小额捐赠人对你讲的“苦穷惨”故事已经麻木,而理性的捐赠人又觉得你所讨论的问题不具备前瞻性,没有探索的价值。于是,因为捐赠人的认知导向,使得公益组织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的压缩,更加艰难。
[color=rgba(0, 0, 0, 0.9)]在我看来,公益组织应该扮演实验田的角色。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个小问题,放在14亿人面前,都是一个大问题。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实践,由此导致政策的更新经常滞后,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非常需要一线的实践者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提出多元的创新方案,然后在相关领域进行区域性的实验,最后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作为政府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color=rgba(0, 0, 0, 0.9)]然而,很多公益组织过于强调行政层面自己与政府之间的监管关系,却忽视了在社会层面与政府的协作关系。理论上,每一家公益组织都应该成为所在领域的问题专家,不仅要在问题发生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还要用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发挥好急先锋、实验田的作用。实际上在公益行业中,这些年一直有许多组织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并获得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和奖励。而那些经常被政府重点监管的公益组织,大多是自以为很专业,十年如一日地搞形式主义,不解决本质问题,不创造增量价值,却喜欢打着公益的旗号去分社会的蛋糕。
[color=rgba(0, 0, 0, 0.9)]公益,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道路。每一位公益人,都可以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点灯人,在黑暗中为那些看不见光明的人们,点燃希望的烛火。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搬运工,更需要那些能够洞察问题本质,勇于探索创新,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践行者。
[color=rgba(0, 0, 0, 0.9)]每一份捐赠的背后,都是一颗深爱着这个世界的心,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作为公益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专业、创新和长远的眼光,去回应这些善意和期待。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携手前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把一块钱变成十块钱,用智慧和爱心去改变世界。无论前方有多少未知的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行动,明天就会变得更好!


作者简介:顾源源,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创始人;益语智库首席品牌专家;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精英;儿童教育领域投资人;营销管理类作家,著有《创建一个公益品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