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354|回复: 0

[分享] 谭建光:想做就做 爱不错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9 15: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做就做  爱不错过
阅读“本禹志愿服务队”《同行》新书有感

谭建光

徐本禹同志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赠送一本新出版的书籍给我。这是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编著的《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也是十年前《有一种青春叫奉献》的续集。我先看了前言,是从401支“本禹志愿服务队”中选取了42支队伍的事迹,采访和撰稿而成。最初,我有点担心这种“群像”“群雕”式的书籍,会不会写成简单的经验介绍。但是,我一打开书本,开始浏览,就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这两天在开会、评审、讲课之外,利用候机室、飞机上、高铁站、车厢里等零零散散的时间,将本书通读了一遍,也将最为关注的章节反复浏览。这本书吸引我的第一是故事、第二是故事,第三还是故事。我认为,讲好志愿精神、志愿者文化的关键,就是讲好志愿者故事;正如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最关键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并且,将很多道理和知识都融入故事之中。《同行》中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发起支教志愿服务的故事;也有懵懵懂懂的青年被拉入支教队不断成长和升华的故事;既有从雷锋战友的儿子传承助人为乐精神的故事,也有大学生受人点滴之恩乐于报答而做好志愿服务的故事;既有到大山中坚持一年、两年或更多年支教服务的故事,也有在地铁站、长江口帮助群众的服务故事。有些故事很伟大很感人,有些故事很细微很温馨,甚至有些故事平平凡凡就像“家里事”,但是散发出来的志愿服务光芒,都是让人非常温暖、非常振奋的。在此,我想起刚刚在12月1日观看志愿服务话剧《牵挂》中的主题语“想做不做,机会错过”。同时,我联想新的十年《同行》中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启迪,替换了一句主题语“想做就做,爱不错过”。这就是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的品格,也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特征,更是这个社会友善互助、文明进步的良好基础。

01  有一种牵挂,就是青年志愿者的情怀
今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30周年,也是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实施20周年,恰恰也是徐本禹毅然前往贵州山区支教服务的20周年。十年前,为了讲好“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故事,传播新时代志愿精神,华中农业大学编排了话剧《牵挂》,迄今上演100多场,感动了从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到湖北省各高校师生,以及全国各地院校的师生,更有很多社会上的青年,让“牵挂”成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热词。如今,我结合阅读《同行》这本书,回头思考话剧《牵挂》,豁然开朗。这种特殊的思念,叫做“有一种牵挂”,就是青年志愿者的情怀,就是从关心、关怀一个人、一家人、一村人,到关心、关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球的情怀。志愿者的情怀有时候很大,要考虑利国利民;有时候很小,要帮助特殊困难和需要的人群。但是,在本质上都是爱国情怀、为民情怀、志愿情怀。书中“三进高原的‘第一书记’”吴顺喜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我曾以为,除了故乡,再也不会有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曾以为支教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的一段时光;我也曾以为离开西藏琼结,时间可以让我将你们慢慢遗忘。可是,我怎么能忘记,你们这一群可爱的孩子,怎能忘记,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同行》P18,以下只标注页码,特说明)。吴顺喜同学正是因为这种思念和牵挂,两次赴藏支教,最后第三次报考了西藏的公务员,留在琼结担任仲堆社区的“第一书记”,成为在基层为党工作、为民谋利的一员。我们原来谈“情怀”的时候,可能说得轻巧了一点,以为就是一种感受、一种感怀。然而,对于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来说,这就是深深的牵挂、深深的眷念,让他们愿意为山区的群众、边疆的孩子作出更多的奉献,创造更多的变化。

02 从想做不做、机会错过到想做就做、爱不错过
《牵挂》的话剧中,有一句反复说到的话“想做不做,机会错过。”这是源于一些前人、前辈的遗憾和后悔,为未能遵从内心呼唤行动的抉择而反思。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看到很多人犹豫不决、左右摇摆,曾经有很好的想法、很好的抱负,却失之交臂、留下遗憾。10年前编排的话剧《牵挂》就是激励青年勇于做志愿者,勇于传递爱心、关爱他人,以免再次留下“机会错过”的遗憾。那么,我这几天阅读《同行》的时候,就想到在2014—2023年这新的十年中,青年志愿者的思想观念升华了,情感意志坚定了,就走向“想做就做,爱不错过”的新阶段。这一代青年志愿者受到理想信念熏陶、责任担当淬炼,发现山区、边疆、社区、工地等需要,就义无反顾地前往开展志愿服务,奉献青春热血,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帮助儿童素质的发展。如武汉体育学院“以体筑梦”志愿服务队队员曾佳,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中心小学学生做田径课训练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生躲在田径场一角静静地望大家,渴望地看着队列。但是曾佳要走过去的时候,这个下女孩却怯怯地一瘸一拐走到角落里。经过询问,曾佳了解到这个女孩叫华雪婷,原来挺爱活动,但是上学期与同学玩闹时扭伤了脚,缺钱医治不及时落下病根。曾佳更加关心这个小女生了,查阅运动康复训练的书籍,整理出帮助华雪婷恢复的方案,帮助她按摩、推拿、抗阻训练,鼓励她一点一点做康复训练。几天之后,华雪婷高兴地说,“老师,我可以小范围运动了”,并且一点点恢复体能。志愿者在傅家堰乡中心小学夏令营结束那天,华雪婷跑完整个跑道的训练项目,高兴地喊,“老师,我又可以奔跑了”。她对曾佳说,“老师,我以后可以去找你吗”曾佳说“老师等你。”大学生志愿者一起说,“我们在珞瑜路461号(体育学院校址)等你们”(P48)。这些志愿者的鼓励和承诺,成为山区孩子们努力学习、勇敢运动的动力,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磨练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像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的人。为此,我用“想做就做、爱不错过”来概括新时代青年、新时代志愿者的特征,概括支教志愿服务的主题,就是更加凸显新生代的勇气和行动了,为传递爱心和帮助他人勇敢抉择、勇敢行动,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03 走前人的路,结出滋润心灵的新果实
我在阅读《同行》一书的时候,一直在回忆《有一种青春叫奉献》一书的内容,并且相互联系、共同思考。这两本书可以说是姐妹篇。《奉献》一书是从徐本禹“一念起,万水千山”的贵州省山区狗吊岩岩洞小学支教活动讲起,到2003—2013年之间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队接力支教的故事。《同行》是2013年以来,湖北省各高校、各单位、各企业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在山区、边疆支教服务,在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的丰富多样的故事。如果用时间序列看,《同行》一书中记叙的一个个志愿者,都是在“走前人的路”,即徐本禹走过的“支教路”,走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过的“支教路”,走学雷锋志愿者走过的“关爱路”等。但是,新生代的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以满腔的热情、以勇敢的创新走出不同的道路,走出新的路子,结出滋润人心的新果实。正如徐本禹志愿支教过的为民小学,王瑞举校长说道,“20年过去,为民小学早已从岩洞搬出,有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教师宿舍。如今和其他几所小学一样,不仅鸟语花香,操场还铺设了崭新的塑胶跑道,一到课间,孩子们就飞奔下楼尽情嬉戏。”还有,2002年徐本禹到狗吊岩小学支教时遇到并帮助的困难家庭学生康胜美,2011年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读书,2014年毕业后回到为民小学接过教鞭、为山区孩子服务。2022年,康胜美回到为民小学与当年的学生久别重逢,自豪地说,“跟本禹老师一样,我教的孩子也出大学生了。”这一年,她教的16名学生中,有4人考上大学(P7)。这就是志愿者的接力,这就是爱心的传递,开出越来越绚丽的花。所以,我想用“走前人的路,结出滋润心灵的新果实”来描述这场“十年又十年”以及更多个十年的志愿服务接力服务,就在为中国培养出更多好孩子、好人才,也为山区和边疆带出更多“走出大山学习”“回到大山奉献”的可爱的人。

04 那些事情会过去,那些有爱的人不会忘记
一个暑期的支教志愿服务,时间并不太长;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在人的一生中也很短暂。因此,人们以为,这些青年志愿者开展接力服务之后,走向工作谋生,走向成家立业,或许就会忘了这段经历。然而,从《同行》的一个个篇章看到,“爱,是不能忘记的”,“奉献,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不论是徐本禹等到山区、边疆扎根支教志愿服务,还是微尘、微炬、小桔灯等寒暑假夏令营志愿服务,或是社区农村志愿者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既有临时性服务活动,也有阶段性服务项目,还有长期性服务接力,都是一批接一批、一茬接一茬的爱心传递。这些志愿者的爱心被人们记住了,这些志愿者的服务被人们传承了,这些志愿者的奉献也带出一个个的成果。如荆门义工联合会发起人之一严昌筠,父亲是雷锋同一军区的战友,邀请过雷锋作报告,也将“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终身的追求,应邀参加国庆十五周年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为此,严昌筠传承父亲的爱和热情,1998年加入志愿者服务队,2006年发起成立荆门义工联。17年来,他影响和号召8万多人注册为义工,建立105支志愿服务队,组织各类公益服务800多次,帮助困难群众5万多人(P266)。这种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营造全社会浓厚志愿服务氛围,正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

05 奉献的青春故事,在一代代传递中愈加丰满
志愿者是不孤独的,青年志愿者更是不会孤独的。虽然,在志愿者独自前往山区、边疆服务,独自在清晨、夜晚服务时,有时候会产生瞬间的孤独感、孤寂感。如徐本禹在深山支教的时候手机没有信号,无法电话联系;如一些支教志愿者寒冷的时候独自在狭窄的床上辗转失眠。然而,短暂的孤独感过去以后,志愿者很快感受坚持、坚毅的力量,很快感受共同服务、努力改善的力量。同样,在城市社区的地铁、车站、码头开展服务的志愿者,在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与问题,提供了一次次关爱与帮助之后,留下的也是爱的温暖记忆。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王学斌写道,“我希望武汉地铁开到更远的地方。未来,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会告诉他,关于爸爸和妈妈的青春故事,也会告诉他,关于我的地铁志愿服务的故事。我希望,他将来和我一样成为一名地铁志愿者。”其实,王学斌成为地铁志愿者的原因很简单、动机很简单。2012年,他刚刚从山东潍坊来武汉上大学的时候,不懂人情、不懂交通。小心翼翼、生怕做错。在地铁上、在公交上,是武汉人的包容与善意,让他很快适应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那时我就总想着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后来,他报名当了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再后来,他受到地铁4号线志愿服务支队长姜骞的邀请,成为一名地铁志愿者,一做就做了10年。“在近10年的志愿服务中,如果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定是一个个微笑、一声声谢谢”(P90)。从懵懂少年到热血青年,从青春激情到中年深沉,每一个志愿者都在服务中经历和见识、锻炼和成长。这种铭记心里、刻骨铭心的记忆,就会一代代述说和传承,影响到孩子和孙子。这就是爱的传递,这就是志愿的情愫。

06 护绿是为了同一个地球,也是为了亲情的思念
“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类型越来越多,志愿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近年来,围绕倡导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多了。湖北科技学院有一个绿舟环保协会,有一群热爱生态环保的青年志愿者,庾众文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是源于一个小小的执念,也是源于对前辈的思念。庾众文很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眼里的爷爷是个很浪漫的人。奶奶喜欢吃桃子,爷爷就在碧绿的湖边种了一片桃林。那时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无数个夜晚庾众文躺在桃林里数星星,伴着皎洁的月光甜甜进入梦乡。后来,爷爷走了,那片桃林也就没有人打理了,加上当地开发和建筑,河流和土壤受到污染。桃林和湖里到处是垃圾,整个桃林环境也越来越差。奶奶每天佝偻着身子清理垃圾,可桃树再也没有结出果实了。再后来,庾众文上了大学,到了很多地方,看到的也是环境污染和破坏。这样,就激发起庾众文等人爱护环境、生态环保的动机,发起成立绿舟环保协会。他们到社区、到农村,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他们带着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观鸟、观绿的活动,增进对大自然的感情;他们亲历亲为,从捡垃圾、清淤泥等做起,以点滴力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采访中,庾众文说他做过一个梦,乘一叶绿舟飘到爷爷面前,将世界千万“桃林”恢复生机的消息告诉爷爷;还告诉爷爷,奶奶很想他(P292)。我们发现,很多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大道理、大口号的影响,就是一种思念的触动、一种情怀的触动,从而做了一件件志愿服务的小事、一件件志愿服务的好事。然而,这些思念、情怀就蕴含着非常大的力量,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社会,保护我们的美好生活。

07 志愿者的骄傲,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志愿者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志愿者是平静的,也是热烈的。他们做着一件件微小的事情,却想着更深沉的价值,更长远的意义。因此,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缘由多种多样,动机多种多样,但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却是共同的,对自身素质的积极影响也是共同的。如湖北大学“陌上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潘飞樊,是来自襄阳的学生。他说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他好像除了说“我家乡有牛肉面”之后就说不出什么了。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家乡的文化、家乡的人情、家乡的环境了解太少太少。第二学年,他有机会就参加了“陌上花开”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是2013年成立的,王达学长是第一任队长,那时候服务队还叫‘百时奉献’支教团。袁老师开始指导团队以后,更名为‘陌上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不仅限于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文化传承的工作也被纳入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打造之中”(P116)。我们发现,有不少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成立初期,服务比较简单,名称也比较简单。但是在服务实践之中不断丰富内容,也不断策划名称,更加有特色、有内涵,“陌上花开”就是一个例子。潘飞樊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之后,增长了知识、加深了感情,他说,“今后,我不是那个只会介绍‘襄阳牛肉面’的大男孩了。襄阳还有襄水沿线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故居、三国时期的马跃檀溪遗址、习家池等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青年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学会了爱家乡、爱祖国,也学会了传说家乡、传说祖国,心中就更加充实和自豪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推广,爱国爱乡的情感传递,就是在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实现,也让青年一代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

08 中国红,志愿红,是新时代最亮丽的色彩
我在阅读“本禹志愿服务队”群像描述的《同行》一书时,脑子里涌现的是志愿红、中国红,即红旗、红马甲的色彩,也涌现出从“五四运动”热血沸腾的青年,“红船”热血澎拜的青年,新中国热情奋斗的青年,新时代热情奉献的青年。看书的内容是一支支队伍、一个个志愿者的故事;联想的是一个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奋斗拼搏、奉献友爱的情形。本书开篇语谈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回信的激励下,湖北省已累计培育、命名401支“本禹志愿服务队”,服务涵盖关爱少年儿童、助老助残、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带动全省500多万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作者希望以“志愿为舟,信念为帆”“让更多青年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这既是《同行》面向湖北青年创造的希望、创造的机遇;也是志愿服务为全国青年创造的希望,创造的机遇。这一代青年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奋斗在全面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在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同时,也用志愿服务的友爱和奉献,为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民生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在时代留下光辉的痕迹,在人生留下自豪的经历。
拿到《同行》新书,在飞机上,在高铁站,在酒店里,在路途中,我利用连续多日出差开会评审、地方辅导的间隙,匆匆阅读思考,撰写简短的读后感。也许是粗糙的、浅显的,但一定是真诚的、真挚的;就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青年,向广大志愿者分享我的感动与感悟,分享我的收获与思考,特此说明,再次感谢。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