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班后,我们去家访“爱心档案”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7-20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邝凝丹
温家文带儿子参加志愿者,一方面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也锻炼儿子。时报记者 杜翠 摄
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栏目开办以来,不仅报道了数百户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也开启了帮助和了解讯息的桥梁,而信息时报与广青启智服务总队联手促成的志愿者小组,更成为一支主动的贫困家庭扶助团队,直接通过《爱心档案》的连接,以3~5人成一组,每周上门1~2次,给贫困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7月15日晚上,广青启智服务总队志愿者和阳光志愿者走进建设五马路等三个贫困家庭。本报记者记录了志愿者家访场景,在他们和街坊们的融洽交流中,我们看到,帮助他人更需要持续地坚持,即便通过简单聊天,也让他人能够感受到温暖,彼此不再孤独。
7月15日19时,志愿者们首先到达甘婆婆家。85岁的甘婆婆(爱心档案0490号),50年来一直悉心照顾先天性脑瘫的小女儿。1988年,丈夫因病逝世,大女儿及两个儿子也相继下岗,甘婆婆就独立照顾小女儿。如今小女儿53岁了,甘婆婆日渐衰老,辞职的儿子在家照顾两母女,3个人住在10平方米的房子,甘婆婆微薄的退休金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自去年报道见报,志愿者们多次拜访甘婆婆一家,尝试联系疗养院或老人院接收生病的女儿,详细情况在广州青年义工志愿者网上的信息时报“爱心档爱”专区均有记录。因此,志愿者们几乎成了甘婆婆一家的老朋友,一进门,狭小的房间里就充满了欢笑。志愿者温家文和何阿姨很快就和甘婆婆聊起来,三个同为母亲的女人,有很多共同话题。离开时,温家文和何阿姨还不断叮嘱甘婆婆要注意关好煤气和门。
和志愿者接触多了,内向的辉仔变得开朗了
家访第二家,是刘阿姨家(爱心档案0676号)。今年57岁的她,老伴去世多年,儿子遭抢劫被打成继发性癫痫,儿子贤仔以前很开朗,患病后就变得不爱说话,因为要给儿子看病买药,生活过得很拮据。2007年5月,志愿者第一次上门拜访,从那时起,就一直帮忙联系医院、治疗等活动,家里状况也在改善中,好在刘阿姨很开朗 ,和大家关系都很好。回访中,刘阿姨还告诉志愿者,她还做起了奥运治安员,白天到晚上到附近巡逻4小时。
家住建设二马路的梁阿姨,丈夫下岗,儿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昂贵学费令这一家子发愁。如今内向的辉仔已经考上了大专,对此,梁阿姨还有点遗憾。
看到志愿者前来,梁阿姨很开心,因为儿子辉仔自小比较内向,但和志愿者接触多了,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参加当晚活动的志愿者,有两对“爱心母子档”,一对是阳光志愿者温家文和8岁的儿子轩仔,另一对是广青志愿者何阿姨和读六年级的思欣。当天,轩仔还要上学,但温家文坚持让儿子抽空去参加志愿活动。
去年,温家文带儿子参加过3次阳光志愿者活动,她希望带动儿子做志愿者体会人生!她发现参加这些活动后,儿子走进了社会的不同角落,会更加懂事,“不再以为自己的好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儿子渐渐懂得将自己所拥有的与人分享!
时报记者 邝凝丹 实习生 翁红玲 许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