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5-24 16: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健汝家访日记(勿水)
下面引用由开心小天使在 2007/05/22 03:14pm 发表的内容:
2007-5-18 PM00 黄牛记、小天使
......活动结束后,我们就跟赵妈妈聊了一段时间,知道健汝最近的情况,也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之前那个姐姐辞职回家了,所以现在由她的姑妈带着(健汝在半岁后就没有跟姑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所以她们都不知道健汝的情况),陪她一起上学、一起去康复,由于感情不是太深厚,所以姑妈有时会在健汝面前说一些抱怨、负面的话语,因为健汝还少,不会判断出哪个是对哪个是错,所以就会出现之前对姥姥的不敬。赵妈妈也尝试着跟姑妈沟通,但效果不是太理想。我们只好建议赵妈妈一边继续地找保姆,一边继续地姑妈、健汝做思想工作。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地引导?如何地做思想工作?因为健汝本身的思想就比同年的小朋友成熟,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要不断的灌输一些正面的教导。
我找了两个寓言故事,想讲给健汝听听,然后告诉她一些道理。
大家看看合适否?
寓言1,
三人成虎
--------------------------------------------------------------------------------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小yao:
这个故事是想让健汝理解,听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很有可能是有人故意这样说,以达到某些目的,或者干脆就是胡说。这些不真实的说法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觉得迷惑,难受。。。
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找最让我们信任的人,比如妈妈、最好的朋友等,把遇到的、听到的情况告诉他们,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排除迷惑,而万万不能只听信个别人的言语就轻易下结论。
寓言2,
弥子瑕失宠
--------------------------------------------------------------------------------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他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弥子瑕私驾卫王马车的事。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一瞬间,弥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甚远,怎么能心想事成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呵!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卫王接受弥子瑕没吃完的半个桃子,是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轻风徐徐送来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这种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鲜爽口滋味是他未曾体验的。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王。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王,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脸上现出了衰老的容颜。卫灵公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时假如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再不像过去那样去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王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王则不一样。他以年龄和相貌作为宠人、厌人的根据,从而对弥子瑕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不顾事情的本质,只按表面现象决定好恶的作法是十分错误的。
小yao:
这个故事是想跟健汝说,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去说,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可能原来是好事,后来就变成了坏事,而这种变化是因为说话的人的喜好变了
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人而说这个人的好话,因为不喜欢而说他的坏话,这样其实并不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而且有些时候,厌恶的情绪还会歪曲事实的真相。我们在听这些人说话的时候,要学会分析,不能因为他们说好的,就是好的,说坏的,就是坏的。要学会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感受。
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意见,欢迎提出来。
如果大家看过,觉得上面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妥,那么下次去的时候,我就讲给健汝听。
或者你们有更好的故事,欢迎讨论^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