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280|回复: 0

[原创]浅析中重度MR儿童不正常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纠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2 16: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重度MR儿童在日常行为习惯中经常有不正常行为发生。实际上,不正常行为与正常行为只是相对而言,且行为从正常向不正常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两者之间往往很难划定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尽管如此,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仍然是也可以是能够区分的,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不正常行为的实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普通人的行为相比,在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过度或不适当,而且行为的后果已使个体的社会适应功能(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遭受损害或丧失,这样的行为就是不正常行为;反之就是正常行为。这是识别不正常行为的重要标准。不正常行为主要包括两大类:不良行为和不自制行为。
一、 中重度MR儿童的不良行为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
中重度MR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始性和模仿性。
1、 原始性
这是一个中重度MR儿童在踏入校门前就个体呈现的特征。例如:本班的尧尧,该儿童在进校时喜在地上爬行,并附带发出怪笑。在观察其行为表现后,就要寻因。根据家长方面提供的情况,教师发现,该生在家时,经常与同伴打闹,又因家庭在农村,父母并不陪同玩耍。在打闹过程中便养成了该生随地乱爬的坏习惯,而怪笑主要在于自身的智力原因导致的不正常行为。
究明其原因,教师便可制定出针对性训练。该生的满地乱爬的行为是因其平日玩耍中形成,是一种环境影响下的养成性习惯行为,针对此点,教师发挥一个班级影响力,制造一种良好的游戏氛围和游戏习惯,在一段时间后,该生融入游戏环境,在其他游戏者影响下逐渐减少了爬行次数。
针对该生怪笑现象,则要发动每个小朋友起到监督作用,每次发现都及时报告老师进行纠正以及正面引导。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减轻。
2、 模仿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批判继承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的基础上,对人类认识活动及其教育作出了新的解释: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
弱智儿童是成长中的儿童,尽管他们在智力上有缺陷,心理发展的速度缓慢,但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随之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由于弱智儿童身心发育不健全,理解能力差、接受知识慢,而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对直观的事物和行为比较容易接受加之人是一种学习性动物,模仿性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中重度儿童作为一个自然人,就同样具备模仿性特别是对直观事物的模仿能力。
模仿性行为的存在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在中重度儿童中互相模仿是一种常见现象,一种良性的模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重度儿童是没有判断能力的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判断能力是较弱的,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就模仿,例如在监督尧尧的怪笑过程中,便有几位小朋友对此发生兴趣而在不知觉间进行模仿。这样一种从未在他们身上有过的不正常动作便通过一个模仿的过程而出现在他们身上。针对此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溯源:该行为是一种近期养成,刻意模仿的动作,只要使儿童对其行为产生不愉快感,便可自然消除。
对其运用厌恶疗法,当该行为发生时,教师表扬其他同学,奖励其他同学,而使其有一种不愉快感,当他再次发生时,教师引导同学说出对该笑声的“不喜欢”、“难看”、“丑死了”使其产生不愉快感。久而久之,他对这种模仿性怪笑也就慢慢消除,这在笔者班级中的学生陶博文身上就得到了体现。该生是中度智力残疾儿童,通过该种纠正手段,他逐渐放弃了这种怪笑。
二、 中重度MR儿童的不自制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中重度MR儿童产生不自制动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智力残疾和焦虑刺激。
1、智力残疾
不自制动作的产生主要是智力残疾带来的。重度儿童由于智力残疾过重而产生了一种不自控、无意识行为。其中也包括一定的攻击性行为,我班的吴禹舜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不断啃咬自己的手,导致手部皮肤发生溃烂(可以采用戴手套来制止)并有一种大力推人、推物的攻击性行为动作,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教师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弱智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教师需要一个耐心、多方法的漫长纠正过程。要时时不离人并要采取一些得当措施、手段。不自制动作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肌肉的抽搐而产生的不可抑制的动作,这需要医生的治疗达到一个康复的目的。
2、焦虑刺激
沈毓慧是我班一个重度MR儿童,平时行为较好,但易激动,当她激动是便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当她看到虫子的时候就会害怕,还会产生一种猛跑过去大力抱其他人的动作行为,而她体格较大,从而经常使被抱人摔倒。该生行为产生了潜在的危害性,有可能使他人摔倒或使他人撞上某物体而受到一定的伤害。究其原因是该生接触到了一种焦虑刺激(虫子),就激动异常,这是她本人也无能为力的,也是感到非常痛苦的。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后得知,若想矫治这种恐惧反映(指生理变化),惟有使用系统脱敏法。所谓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渐进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笔者便运用该法对沈进行系统脱敏:先让她接受卡通图画中的虫子的可爱形象,再看虫子的真实图片,在其可以接受后便远距离的出示虫子的标本,再逐渐缩短距离,直至到她能新手触摸,在她不害怕标本时,笔者远距离出示活的虫子(无危害性的一类)并做出极其喜爱的样子,沈在之前的过程中已经能接受虫子的标本已经减轻了对虫子的恐惧。然后逐渐缩短距离,直至让她敢于触摸,彻底消除她对于虫子的恐惧性。
三、 对这两类动作的矫正途径
1、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的办法。其中的许多方法对处理此类儿童的情绪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行为矫正的一般方式只能按照如下三种取向进行:(1)、养成新的良好行为;(2)、加强和维持已有的受欢迎的行为;(3)、减弱或消除适应不良行为。
譬如针对陶博文的模仿性行为就采用了行为矫正中的厌恶疗法。采取使学生主体感觉不愉快、不舒服的行为和刺激来达到一个改正学生不良行为动作的目的。这也其实就是减弱或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取向。这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具体的处理方法和所达到的效果。其中也适当的运用了一些其他的行为矫正方式。
2、 统合康复训练
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系统所得到、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无法有效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正确的组织和分析,众多感觉信息在不适当的地方流通、作用,以致整个机体不能有效运做并使该个体的认知、活动、学习与情绪发展等出现异常的现象,即为感觉统合失调。它主要包括:(1)、本体感觉不良,身体运动协调障碍。(2)、语言发展迟缓。(3)、结构与空间知觉障碍。(4)、触觉防御障碍。(5)、听觉语言障碍。(6)、前庭功能障碍。(7)、学习困难。
譬如吴禹舜的推人行为以及咬手行为,他主要是属于触觉防御障碍。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肤时,触觉防御系统就会作出防御性反应(自卫性或保护性防御、辨别性反应)。当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良,会影响到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导致触觉防御障碍(即防御过强和防御过弱):其一、触觉敏感的儿童,对外界的新刺激适应性较弱,而固执于已经熟悉的环境和经验上,排斥对新事物的学习与适应,常常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羞、喜欢粘人,洗头和洗澡等都会反抗;在团体中独占性强,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之中;对周围环境信息的过滤、整理能力明显不足而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喜欢某种特殊的熟悉的感觉,如咬指甲或吮手指;讨厌被触摸或拥抱,却喜欢触摸或拥抱别人摇晃;缺乏痛觉,甚至有自伤等行为;味觉异常,容易偏食、挑食;喜欢触摸生殖器等。其三、触觉过分迟钝的儿童则反应慢、身体动作不灵活、手脚笨拙,缺乏自我意识,不敢爬高、无法顺利下楼梯、怕坐旋转木马;重心不稳,情绪特别不安定,无法保护自己;大脑的分辩能力差,发音甚至学习能力也很难发展。这些在吴的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喜欢咬手、甩管子这些他时时都做的事情;喜欢触摸、拥抱别人;重心不稳,走路摇摇晃晃并且缺乏痛觉,对于以上三点都有比较明显的现象。
在矫正该儿童时要多采用游戏形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且在游戏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同时给他戴上手套来阻止他的咬手这一不自制动作以免造成自我伤害。
笔者认为: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的日常行为教育中的不正常行为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和必须要教师处理好的重要问题。明白了不正常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可以使教师在今后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更顺利的进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