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4507|回复: 6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31 16:52:17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对聋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将进入知识、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面对竞争,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今后的竞争将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特殊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残而有为的建设者。这是摆在我们聋教育工作者面前重大课题。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高度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近年来,我校教育工作者在全面育人中作了大量有益探索,但实践越来越使我们感受到,聋生心理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十分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一、 在聋生中开展心理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正在进行着政治、经济的伟大变革,市场经济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价值观,复杂的人际交往,都为生活在这个年代的聋哑青年增加心理负荷,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增加下岗群体的出现又为聋生心理教育带来了不利的环境影响,值得人们重视的是随着聋生接受文化教育层次的提高,他们在智力、情趣、道德休养、意志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向自己、向学校、家庭、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得到信任和理解,希望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近年来常听到家长反映:一些高年级聋生常以书面形式向家长提出许多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伦理道德、理想、前途等方方面面。有的学生为了求得家长的回答,还采取了关起门来不吃不喝的作法。最近笔者在对聋生高二班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中,当问其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和什么样的老师时,90%以上的学生都提到对自己的信任和理解,还有50%以上同学回答喜欢知识经验丰富、文化素质高的老师。当问其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80%的同学在回答中提出希望老师给他们讲道理,指出错误的原因。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到聋生心理发育急待需要"营养"。而多年来聋生心理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聋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未能等到积极应有的补偿,至使聋生在接受教育,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它不仅干扰了教育任务的实施,也导致部分聋生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引起聋生心理障碍原因的思考
  1、 听力残疾是聋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障碍
道德品质由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的心理要素构成。由于聋生语言发展迟滞,势必对形成理性道德认识产生不利影响,务80台,平分给现在的5天来完成。这样的分析省略了许多步骤,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对于学生这样的创造发挥,应该给予肯定,以保护学生运用直觉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这不仅表现在聋生学习抽象概括的道德知识的困难,还表现在理解和运用道德知识容易产生的偏差。如"爱护公物"、"关心集体",由于聋生认识的直观性,对于"公物""集体"这样概念是不能在短时间理解其内含,因而入学后聋生在很长时间都难以养成起"爱护公物""关心集体"道德行为。道德评价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由于聋生语言的贫乏,常在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时只能用"好"与"不好"的手语来表述,而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动机、动机产生的原因、行为的结果却难以讲清。这不仅阻碍聋生从道德评价中去提高自身的认识,也常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准确地了解其心理活动,无法开展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诱导。
  2、 聋生心理发育滞后,生理发育超前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13-14和17-18岁存在着两次"心理断乳",而"断乳"应是他们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反映,而事实是这个时期青少年对初涉人世对各种矛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精神准备,因而常出现感情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盲目。聋生语言上的障碍,更加剧了生理上发育的超前和心理发育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冲突。青春发育期的聋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他们肤浅的知识和阅历又难于分辨出身边的是与非,缺乏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他们常为父母、老师一点小小批评或指责而感到心理难于承受,或离家、离校出走、或以损坏东西、图报复来发泄心中不满。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一些肌体强壮而头脑无知的聋生,为了表现出男子汉风格,常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穿名牌、骑飞车、抽烟、喝酒,对于这些学生如不及时引导将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3、 不良的家庭氛围,产生聋生心理障碍又一原因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永久的学校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归附和心理的调控,可以帮助学生治疗受挫的心灵,调谐不适和焦虑,减缓心理压力,从而培养学生宽容、同情、合作、坚毅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许多聋生家长却常以语言不更为由把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他们有的采取粗暴的态度,稍有不对就是一阵暴打,有的则采取骄惯、放任的态度,以物质和金钱的满足来代替教育。部分聋生长期缺乏与父母感情的交流,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使聋生变得性格孤僻、猜疑、凶狠对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站到教育的对立面。
  4、 学校教育工作的不适应,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造成聋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随着聋教育事业的发展,聋校教育由原有的小学层次增加到初中,高中。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学校聋教育常常停留在面向全体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降低了教育的功能作用。同时在聋教育工作者中还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有的缺乏一定的聋心理知识,在对聋生的教育中,常有把心理素质中出现的问题误作为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处理。如:把性格孤独认为是不热爱集体,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当成故意捣乱.....其结果必然导致聋生逆反、顶牛、对抗,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聋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1、 给聋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
  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入学前的聋生得到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的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近亲的人物,聋孩子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每当老师向他们投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聋孩子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这种师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而且也能促使聋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对于青春期的聋孩子,教师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和尊重,他们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上的爱,能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而即时帮助聋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带着厌恶之感,成天对他们虎着脸,那么学生每天都会面临新的苦恼,特别是差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包袱、负担,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鸿沟难以填平。
  ②造就和谐的班级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聋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相反聋生在自己的集体经常遭到白眼、被歧视、孤立在老师和同学那里经常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时间长久,他的心理会被扭曲,不仅自身难于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为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干扰。
  2、 谈心活动是排除聋生心理障碍的好方式
  针对聋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个别谈心,排除其心理障碍,这与政治思想教育有着不同的方法。第一是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第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诚恳的态度去仔细地倾听,从学生的神态、只言片语的手语书面语中去推测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三抓住学生心理深处的敏感点去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帮助分析其问题。这里包含着对谈话的理解和诚恳地批评。这种谈心活动不仅是给聋生进行心理疾病诊疗的好方式,也可以帮助教育者窥测到聋生心灵深处的活动、特点和规律,为我们对聋生开展心理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 注重书面语言的情感交流
由于聋生手语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单靠手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沟通心理交流感情架起心理的桥梁。有一定书面语言能力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聋生积极正确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一些聋生稳藏在心里不愿张扬的悄悄话,易于从笔尖流入纸上。用书面语给聋生开展以心理辅导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日记谈想法,教师需作认真地批语;学生用以书信工三言两语的字条教师都应即时回复决不怠慢,但无论哪种书面语言进行交谈,教师都应给予对方以信心,鼓励以理解,同时帮助谈话指出问题,提出希望。


四、几点体会
1、 培养学生现代心理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体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 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语言发展作为保证,根据聋生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同对聋生进行分层次实施素质教育。
3、 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熟悉和掌握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育人。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
5、 以班代训,以会代训广泛对家长进行聋生心理知识宣传,积极开展聋生心理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 张宁生
《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文集》
《高中生心理学 》 郑和均、邓京华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3:09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聋校的语言教学问题
  说到语言,人们很容易想到有声语言,日常生活实用语,书面语。。。就是很少想到还有手语。至于聋校的语言教学,也是首先考虑有声语言,书面语的"听","读","写";对手语,就不提了。这是很有意思的。好象手语不是语言,没有必要去研究,或者说不在研究之列似的。
  手语是聋人须臾也离不开的语言工具,既是搞聋人教育,不研究它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手语在聋校的语言与智能教学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不能否认的。
  手语是不是"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脱节",是"制约了聋童的语言教学"的"干扰因素"?当然不是。否则,手语就不成其为语言了。手语是一种不断受汉语影响的。具体地说,手语只是与汉语语法 不同(又不是完全不同),表达形式(方式)与汉语不同,如此而已。手语如果不是具备了视觉语言的条件,就不可能成为聋人的语言工具。聋人对手语,并非是什么,只为听不见,说不了话,就只好借助这 种视觉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了。这就好比肢残人需要拐棍和轮椅,盲人离不开手杖一样。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聋童学习有声语言呢?是耳聋,而非手语。正常人与聋人语言交往障碍,主要是双方语言形式不同造成的,既不是哪一种语言好坏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因为一方耳聋的关系。假如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到美国去,即使他的听觉再好,说话技巧再好,也肯定要与美国人发生语言障碍的,但如果他会讲英语或会书写英语的话,则障碍即可排除。同样道理,如果正常人会手语的话,则与聋人语言交往也不存在问题了!耳聋是无法改变的,但语言障碍却是可以有办法变通的。所以,聋校教聋学生学生掌握汉语的目标不可动摇,并不等于说在教学方法上不可变通,不能用手语,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机动运用教学法才好。如果死硬地用有声语言教完全听不见的学生学习,不知变通,势必发生制约和干扰的问题。
  为什么聋人会处于社会群体的弱者境地呢?仅仅是因为不会说话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学识不够,能力不够。其中也包括书面交往能力不够,才陷于不利境地。所以,聋校的教学,不仅要着意于语言教学,更要加强各种能力训练,这才是改善聋人 处境的良策!

下面着重谈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师生之间的语言障碍。
  聋人是一群手语族。聋校的教师要与聋人打交道,就一定要学好手语:为了搞好教学,又非借助手语不可?教聋人学习汉语,掌握汉语,不是要取代手语。聋人学校决不是要去研究取代聋人手语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借助手语让聋人学好 汉语。现在聋校的教师都打文法手语。这种手语是通顺手语,与汉语说话没有什么不同的,但与聋人手语是不一样的。诚然,聋生一定要学会打文法手语。这不仅是为了便于听教师讲课,与教师交谈,更主要是有利于学习书面语。但这里又首先要求老师学好两套手--文法手语与自然手语。因为现在不少老师既 不精于文法手语,更不懂聋人手语;加上聋生也不文法手语,所以,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言障碍。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语言障碍,再也没有比它更糟糕的了!难怪聋校的教学效率一直就这样低。如果老师能掌握两套手语,就好比既会讲普通话,又会说地方话,随时可以互换、互译,达到沟通,这就有助于聋人学好汉语,有助于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语言积累问题
  聋人日常生活,只有手语的实践,而缺少与正常人说话交谈的实践。所以,要对正常人的许多交际功能用语的积累,是非常之难的!虽然,在学校可以学书面语,但由于教学上存在老师讲不好或讲不清楚的问题,(包括学生自己接受能力较差)所以要学好也不容易。再是,除了作业之外,运用机会毕竟不多,所以也难说熟练;而如不能熟练,就不好讲什么积累!常说聋生好遗忘,其原因也缘于此。总而言之,聋人学习语言,不管是书面语,还是生活用语,都需要有实践环境。要有人不是一天半月,而是五年十年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热心、耐心地给他们 讲,给他们翻译,与他们笔谈......,同时,聋生自己也要刻苦用功,多问、多看、多写、多练、方能见效。这些,都是很不容易做,又别无选择的事。
  三"听""读"问题
  聋校的语文教学,有所谓"听""读"训练,不知其中有何奥妙?
  我们就知道,聋人是听不见的。要求他们听,又要他们读,实在不可思议!这好象逼一个人去飞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3:45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聋哑知识
1、什么叫聋哑?
答:如出生时或出生不久便发生严重的耳聋,对外界的声讯号不能接受,则丧失了言语学习的能力,有些病人耳聋虽发生于语言习得以后,但因为耳聋严重,也可以逐渐地丧失了言语能力,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发生聋哑。
2、聋哑人恢复听力后,能正常讲话吗?
答:一般都能。因为聋哑人的智力和构语器官功能均正常,聋哑的原因是耳聋,但一般越早恢复听力,其讲话恢复的越好,以五岁以前则为最佳。
3、什么叫听哑?
答:听哑一般是指听力正常或稍低于正常,而病变位于语音中枢或其传导路径,引起言语功能障碍。
4、什么叫语前聋?
答:语前聋是指耳聋发生在语言习得完成以前,失去了学习说话的机会。
5、什么叫语后聋?
答:语后聋是发生于言语发育完成以后,由于长期不能听到并监控自己的发声,言语清晰度逐渐下降,音调紊乱,失去应有的抑扬顿挫,言语功能逐渐退化。
6、引起聋哑的病因有哪些?
答:引起聋哑的病因包括先天性遗传性各非遗传性聋,严重的累及两耳的感染性聋和中毒性聋,双侧的突发性耳聋等。
7、哪些新生儿是聋哑的高危人群?
答:主要包括:(1)有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家族史者。
(2)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史者。
(3)颅面畸形者。
(4)出生时体重过低者(<1500KG)
(5)高胆质血症患儿。
(6)母亲于妊娠期或婴儿出生后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7)新生儿出生时在儿ICU监控的新生儿。
(8)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9)难产儿。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4:58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论聋校语法教学的特殊性
(作者/郭俊敏 )
掌握语法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好语法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法教学,这个问题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特殊教育的对象与普通教育的对象不同,语法教学的要求、目的以及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下面就谈一谈聋校语法教学的特殊性。
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语法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是普校和聋校语文教学共同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具有特殊性,只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出现。例如,聋生会打出这样的手语:
“他露出脸笑。” (实际要表达的是“他露出笑脸”)
“他给老师脸丢。” (实际要表达的是“他给老师丢脸”)
这种情况在普校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聋生中却是比较常见的。可见聋校语法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聋校语法教学不仅要重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应该重视那些具有特殊性的问题。这些特殊的问题是普校学生无需再学而聋校学生必须要学的问题。
在划分句子成分的教学中这些问题表现得特别典型,对于简单的句子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句子稍微复杂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对于下面这样简单的句子聋生都能正确地指出主谓宾。
“她学习语文”
“她”是主语,“学习”是谓语,“语文”是宾语,第一次讲述学生就能接受,并能举出类似的句子。下面这个句子比较复杂。在主谓宾之外又增加了定状补。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划分这个句子。连主谓宾也划分不准了。
“他的遗憾将永远悲伤地留在我们心里。”
很多学生把“他”看作是主语,把“遗憾”看作是谓语,把“在我们心里”划分为宾语。这种划分显然是错误的,没有搞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基本关系。这样的错误在普校学生中也会出现,但强调几次之后基本都能掌握,可是对于聋生来说,反复地讲解也无济于是,在复杂句子的划分上总是遇到问题。

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在聋生平常的作文、周记中也一再表现出来。一篇三四百字的文字中经常可以发现十几外的错误,这些错误往往出现在复杂句子上,而且与句子成分有直接的关系。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句子残缺不全,缺少主语或谓语;限定或修饰不当,定语出现在主语之后,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后;句子颠三倒四,仅仅是把词语堆集到一起,不能把词和词按正确的汉语语法联接起来;出现多余的助词,像“的”的反复使用把句子弄的稀里糊涂。试举两例。
“她把茶倒水给我喝水。”
“我的新旅游鞋买了 550 元钱。”
在普校学生的作文中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而聋生中比较普遍。聋生的语法教学必须面对这些问题,使聋生在学习语法中学会正确地运用汉语。“普通教育的语法教学是在学生对语言有了广泛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想再认识,研究是‘为什么’的问题:而耳聋学生缺乏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根据语言法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规律地认识和学习语言,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程益基、赵锡安、雪湘明著《聋教育入门》华夏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9 页。)这就是聋校语法教学的特殊性。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从聋生的生理特点来说。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对语言的掌握比较困难。语音是语言产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语音掌握语言比较自然、容易。聋生对语音的感受很弱,聋生基本上靠强制记忆掌握语言,因此导致聋生语言的缺陷。如语序混乱、搭配不当、称谓混淆、词不达意等情况都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存在使聋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句子成分。
(二)从聋生的思维特点来说。听觉是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聋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造成信息量的减少,使得聋生的思维比较狭隘和片面,基本上属于单向思维。语言不是简单的符号,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要正确地把握语言必须正确地理解语言中的思想。聋生思维的狭隘和片面对理解语言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不能从思想上把握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聋生思维的单向性也比较明显,不能从各个方面理解句子,这些都对聋生学习语法造成困难。
(三)从聋生的语言特点来说。语言特点和思维特点是一致的,因为思维比较狭隘和片面,所以聋后的语言比较贫乏,句子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手势语言显然是不系统、不完善的,不能与正常汉语一一对应起来,词汇比较贫乏,而且歧义较多,借助于动作或表情才能表达清楚,在相互的交流中经常一些共知的部分,无主句经常出现的。在手势语言中缺少助词、副词,经常以词代句,这对于理解复杂句子也有影响。手势语言缺乏描述性语言,因此不得不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举一个例子说明。
“那是一朵特别漂亮的红玫瑰花。”
在汉语中这是一个复杂的句子,聋生需要把它分解这这样几个部分表达出来。
“玫瑰花”
“红的”
“好”
这种以词代句的方式省略了许多句子成分,“一朵”被省略了,主语“那”也可有可无。“特别漂亮”被“好”的手势代替,无法表达漂亮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句子中的词语的顺序被拆开了,复杂的句子成了几个简单的词组。聋生平常就使用这样的句子,这与正常的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语言教学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何解决聋生在语法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呢?
首先,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逐渐形成正确的语序、语感。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操千曲”、“观千剑”的功夫,需要反复地读写规范文章,慢慢地培养正常汉语的语序和语感,用正常的语言规则弥合手语同书面语之间的裂痕,把“聋语言”转变成正常的语言。语言的学习主要靠语言实践,除此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聋生的语言实践主要是读写规范文章,即使是抄写文章也是很必要的,在抄写的过程中也能够慢慢地达到形成正确语序、语感的目的。引导学生使用描述性语言,让学生多搜集、抄录有关人的外貌、神态、思想、场景等方面的句子,并学习运用。
其次,教师要加强语法教学,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组织句子。在聋生的作文和作业中有许多句子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往往又出现词语的顺序上,可是学生并不觉的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是很自然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培养正确的语序、语感外,让他们从语法知识出发自学纠正错误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语法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究竞错在哪里,学过语法之后就能比较自觉地发现错误。


在语法中学生对词掌握的比较好,对词的含义掌握的比较准确,可是对句子掌握的就比较差一些,遇到复杂的句子就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各个词语的含义都明白,可是把这些词语组织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就搞不清整个句子的含义了,所以说在语法教学中有关句子的语法特别重要。划分句子成分关于句子语法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正常语序、纠正聋生语言习惯很有帮助。
在划分句子成分的语法教学中,应该尊重和利用聋生的语言习惯,从简单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首先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在掌握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辅助的部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复杂的句子复杂结构。先指出句子的主谓宾,然后再进一步划分定状补。在讲解中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她在学习语文”
对于这样简单句子的主谓宾至如归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划分。在这个句子的基础上增加定状补,使这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复杂的句子。
“十三岁的她在教室里学习初二的语文“
在上面简单句子的基础上,这个复杂句子也好变得清晰明白了。主谓宾仍然不变,只是增加了定状补,学生很容易找出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把复杂的句子分离为简单句子的方法与聋生的语言习惯特别一致,所以聋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句子成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地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让学生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划分句子成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与语法教学相补充的是修改病句。病句在聋生语言中出现的比较多,产生病句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聋生的手语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聋生没有正确地掌握汉语语法知识。修改病句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正误对比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规则。修改病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改颠倒句,包括字序颠倒、词语顺序颠倒、逻辑上的颠倒等。改残缺句,包括成分残缺、词素残缺等。改多余句,主要删除同义词的重复、多字、多词现象。改用词不当的句子,耳聋学生喜欢滥用词,要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词语。
聋生的语法教学比正常学生的语法教学更紧迫,也更艰巨,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语法教学上有充分的表现。应该把语法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以语法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成功。

参考资料:
《聋教育入门》,程痊基、赵锡安、雪汀明著,华夏出版社 1993 年版。
《聋校教育学》,吉林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编。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5:59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要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铜山县聋哑学校 鲍红安
当前,聋校教育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一般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聋生幢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把聋生存在的行为问题往往简单归结为道德问题,采取说教、强化训练的手段,结果治标不治本,聋生存在的大量心理问题难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聋生心理困惑,对许多问题感到无助和不满,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精神空虚,缺乏正常人的交往能力,有的厌学、惧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相对立,甚至有少数聋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聋生的心理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方面。那么,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聋校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增强领导意识,搞好宣传动员,演染育人氛围
聋校的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认识,把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列上议事日程,积极广泛宣传,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系统、细致地开展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使聋生在环境的熏陶下,由被动接受教育逐步转变为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行为指导与训练。


二、融洽师主感情,沟通心理交流,促进情感培养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在我国的聋校中,聋生多数都在学校寄宿,长期生活于学校之中,他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聋生较好接受教育的催化剂,从为了培养聋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教育目的出发,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要注意与聋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多与聋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发现他们的心理需求,注意解决好他们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处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培养,为更好地形成聋生健康的心理提供前提条件。


三、提高认知水平,匣视心理辅导,培养调节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聋校要努力提高聋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听力康复与语言训练,发展语言能力,并利用聋生的视觉、触觉等功能对听觉进行有效代偿,拓宽聋生的认知时空,丰富聋生的认知内容,逐步提高聋生的认知水平,为聋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扫“下良好的基础。
聋生由于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会存在不同的困难与需求,这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增强他们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聋生自我认识、自我按纳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增强竞争的意识,矫正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帮助聋生形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正确选择就业的意向等。除此之外,更需要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家庭访问,制定个别聋生的心理矫正计划并实施等。
在对聋生进行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通过自身努力或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建立心理的自我调控意识,并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心理自我调控的能力。

三、提高认知水平,匣视心理辅导,培养调节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聋校要努力提高聋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听力康复与语言训练,发展语言能力,并利用聋生的视觉、触觉等功能对听觉进行有效代偿,拓宽聋生的认知时空,丰富聋生的认知内容,逐步提高聋生的认知水平,为聋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扫“下良好的基础。
聋生由于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会存在不同的困难与需求,这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增强他们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聋生自我认识、自我按纳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增强竞争的意识,矫正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帮助聋生形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正确选择就业的意向等。除此之外,更需要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家庭访问,制定个别聋生的心理矫正计划并实施等。
在对聋生进行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通过自身努力或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建立心理的自我调控意识,并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心理自我调控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6:43 |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聋儿心理与行为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聋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学习是起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上,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聋儿带来明显的困难,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其心理、行为不利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2、引起个性发展失常,3、造成学习上的困难,4、家长及周围有对他们不正确的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容易使其健康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等。常见的聋儿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聋儿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聋儿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绪发展障碍:聋儿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视觉在聋儿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情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要知道,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二、心理需要障碍:聋儿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尤其对母亲。当聋儿已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有的聋儿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家长又可能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

三、社会交往困难:听力言语障碍会防碍聋儿的社会交往,长期的听力言语障碍使聋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于结交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有的可能因为耳聋而被他人欺负,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能力较低的儿童。在生活交往中,由于种种障碍,他们会感到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害怕见陌生人,会选择其他聋儿做为玩伴,这样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这样的聋儿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容易发脾气。
  四、学习障碍:聋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听力言语的障碍,在学习中会出现字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问题,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所有这些因难很容易使聋儿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因此,聋儿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对聋儿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矫治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家长,应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理解的家庭环境,应避免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同孩子做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做事的坚持性。另外,聋儿康复工作者、学校等各社会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参与担负聋儿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任务,使之早日康复,回归主流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16:51:18 | |阅读模式
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五原则
   我校市级“八五”科研课题《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课题组经过5年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康复教育是聋教育中的一项特殊教育任务。其主要内容是指采用教育的手段使残疾学生的缺陷得到补偿,潜能得到开发,优势得到发挥,个体达到和谐发展的最佳水平的教育。在这一教育中,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首要任务。
  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指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障碍的聋生用功能补偿与代偿的办法和教育训练的手段,使其克服障碍,习得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基础。本文认为:为了保证听力语言康复任务的完成,聋校在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应坚持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诊断性原则,补偿与代偿性原则,能动性原则,环境优化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诊断性原则 诊断性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之前,通过观察和检测,对聋生的听力状况、智力情况、致聋原因、家族病史、语言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做出判断,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结论,为制定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它是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前提。
  聋生的听力残疾给其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个体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他们的致聋原因和残疾程度不同,在学习需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就必须坚持诊断性原则。
  诊断性原则要求检测人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对聋生进行诊断时,要以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为依据,准确检测和记录孩子的有关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必要时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或连续观察,无条件的学校可在医院或保健所的帮助指导下进行。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耳聋程度、耳聋性质、智商、言语水平、助听器效果评估、体检等。
  坚持诊断性原则应注意从学校和聋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要保证检测人员的相对稳定和检测设备的功能和质量。这样才能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补偿与代偿性原则 补偿、代偿性原则是指在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要正确认识聋生的残疾问题,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耳聋学生的学习障碍现象,坚持以“用进废退”的观点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和功能代偿的训练。它是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针对聋生残疾特点而提出来的一条特殊原则。
  人的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相互联系并协调发挥作用。机体一部分发生损伤,整个机体的功能将重新组合,健全器官将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受损伤器官的功能。代偿是机体受损伤后的一种生理现象,补偿缺陷则需要依靠代偿功能,又需要通过创造某些外部条件帮助代替改善恢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对聋生而言,听力损失程度及战胜伤残的思想是缺陷补偿的内在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及现代化康复训练器械的利用则是缺陷补偿的外在条件。
   补偿、代偿性原则要求聋生要合理配戴助听器,充分利用其残余听力,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充分看到补偿、代偿在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其作用。
  坚持补偿、代偿性原则就是坚持了把聋生缺陷补偿、功能代偿的可能转化为现实。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补偿手段,强化补偿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聋生的补偿需要开展分类教学或个别教学。
  补偿、代偿性原则是体现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特殊性的原则,将会使聋生的障碍在自身条件能达到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克服,使其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参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能动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以聋生为主体,研究其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克服障碍、习得语言而努力。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础。
  儿童的语言获得与发展是儿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聋生虽然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但由于自身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凭着听觉获得信息,学习语言。需要创造条件来改善其外部物质条件和语言环境,即对听觉缺陷进行补偿,配戴助听器,创设语言环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有目的地教他们学习语言。因为在 外界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是通过聋生自身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能动性原则,即以聋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启动其内部动力。
  能动性原则要求在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过程中,要以聋生为主体,对他们要给予充分的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首先,要全面了解聋生的特点,认识到聋生的生理特殊性,了解聋生的听觉缺陷、言语水平、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状况,并以此为依据,为每个孩子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聋生在一般情况下 除听觉残疾外,其他器官是健康的。在制定计划和训练时,要发挥其他健全器官的补偿代偿作用,还要发现其特长,认识其潜能。其次,要给学生以关心和爱护,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促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让“马格马利翁”效应广泛产生。
  能动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引导聋生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身的残疾和缺陷,还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使他们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认识自我还要求聋生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要把自身的听力语言康复当做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不断地自觉对自己的听力语言康复提出高层次的要求、高水平的目标,并以高要求高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趋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能动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看到聋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可塑性,切忌片面夸大残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低估学生的能力,包办代替过多,过分迁就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坚持能动性原则,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就是确立了听力语言康复的基础。只有坚持了能动性原则,才能使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四、环境优化原则
  环境优化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过程中,需要创设一种随时随地使聋生受到影响,习得语言的语言学习环境。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
  在聋校,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尤为重要。语言学习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使在康复教育氛围中的具体行为受到鼓励,而形成一种倾向性的行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形无形地按康复教育和聋教育的目标去发展,达到教育康复。
  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语言学习具有示范性、规范性、教育性、习得性的作用。必须看到: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学校要使聋生接受教育,就要优化语言学习环境,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直接具体,体现正面教育和规范诱导的语言环境,让聋生发挥视觉感官的优势,接受语言学习环境的良性影响。如果忽视创设积极向上的语言学习环境,就会影响和限制聋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使不规范的语言环境作用于聋生的学习和交往的行为之中,给聋生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因此,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训练必须优化语言学习环境。
  环境优化原则要求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要考虑聋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聋生听力语言发展的需要,符合康复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创设语言学习环境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人际环境与物理环境的和谐统一,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的紧密结合,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教育者自身示范性的影响,兼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体育课、律动课等活动课上使用板书的手段等。除此之外,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还应做到长期性、一贯性,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在聋校的听力语言康复中坚持环境优化原则,就是在语言学习中构建了平面教育的框架和空间感受的桥梁,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能够取得听力语言康复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 宋晓华 李宏泰 吴立平 刘立新 刘洁芬
   我校市级“八五”科研课题《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课题组经过5年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康复教育是聋教育中的一项特殊教育任务。其主要内容是指采用教育的手段使残疾学生的缺陷得到补偿,潜能得到开发,优势得到发挥,个体达到和谐发展的最佳水平的教育。在这一教育中,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首要任务。
  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指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障碍的聋生用功能补偿与代偿的办法和教育训练的手段,使其克服障碍,习得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基础。本文认为:为了保证听力语言康复任务的完成,聋校在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应坚持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诊断性原则,补偿与代偿性原则,能动性原则,环境优化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诊断性原则 诊断性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之前,通过观察和检测,对聋生的听力状况、智力情况、致聋原因、家族病史、语言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做出判断,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结论,为制定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它是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前提。
  聋生的听力残疾给其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个体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他们的致聋原因和残疾程度不同,在学习需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就必须坚持诊断性原则。
  诊断性原则要求检测人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对聋生进行诊断时,要以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为依据,准确检测和记录孩子的有关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必要时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或连续观察,无条件的学校可在医院或保健所的帮助指导下进行。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耳聋程度、耳聋性质、智商、言语水平、助听器效果评估、体检等。
  坚持诊断性原则应注意从学校和聋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要保证检测人员的相对稳定和检测设备的功能和质量。这样才能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补偿与代偿性原则 补偿、代偿性原则是指在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要正确认识聋生的残疾问题,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耳聋学生的学习障碍现象,坚持以“用进废退”的观点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和功能代偿的训练。它是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针对聋生残疾特点而提出来的一条特殊原则。
  人的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相互联系并协调发挥作用。机体一部分发生损伤,整个机体的功能将重新组合,健全器官将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受损伤器官的功能。代偿是机体受损伤后的一种生理现象,补偿缺陷则需要依靠代偿功能,又需要通过创造某些外部条件帮助代替改善恢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对聋生而言,听力损失程度及战胜伤残的思想是缺陷补偿的内在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及现代化康复训练器械的利用则是缺陷补偿的外在条件。
   补偿、代偿性原则要求聋生要合理配戴助听器,充分利用其残余听力,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充分看到补偿、代偿在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其作用。
  坚持补偿、代偿性原则就是坚持了把聋生缺陷补偿、功能代偿的可能转化为现实。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补偿手段,强化补偿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聋生的补偿需要开展分类教学或个别教学。
  补偿、代偿性原则是体现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特殊性的原则,将会使聋生的障碍在自身条件能达到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克服,使其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参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能动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以聋生为主体,研究其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克服障碍、习得语言而努力。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础。
  儿童的语言获得与发展是儿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聋生虽然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但由于自身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凭着听觉获得信息,学习语言。需要创造条件来改善其外部物质条件和语言环境,即对听觉缺陷进行补偿,配戴助听器,创设语言环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有目的地教他们学习语言。因为在 外界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是通过聋生自身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能动性原则,即以聋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启动其内部动力。
  能动性原则要求在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过程中,要以聋生为主体,对他们要给予充分的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首先,要全面了解聋生的特点,认识到聋生的生理特殊性,了解聋生的听觉缺陷、言语水平、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状况,并以此为依据,为每个孩子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聋生在一般情况下 除听觉残疾外,其他器官是健康的。在制定计划和训练时,要发挥其他健全器官的补偿代偿作用,还要发现其特长,认识其潜能。其次,要给学生以关心和爱护,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促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让“马格马利翁”效应广泛产生。
  能动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引导聋生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身的残疾和缺陷,还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使他们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认识自我还要求聋生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要把自身的听力语言康复当做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不断地自觉对自己的听力语言康复提出高层次的要求、高水平的目标,并以高要求高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趋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能动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看到聋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可塑性,切忌片面夸大残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低估学生的能力,包办代替过多,过分迁就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坚持能动性原则,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就是确立了听力语言康复的基础。只有坚持了能动性原则,才能使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四、环境优化原则
  环境优化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过程中,需要创设一种随时随地使聋生受到影响,习得语言的语言学习环境。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
  在聋校,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尤为重要。语言学习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使在康复教育氛围中的具体行为受到鼓励,而形成一种倾向性的行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形无形地按康复教育和聋教育的目标去发展,达到教育康复。
  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语言学习具有示范性、规范性、教育性、习得性的作用。必须看到: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学校要使聋生接受教育,就要优化语言学习环境,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直接具体,体现正面教育和规范诱导的语言环境,让聋生发挥视觉感官的优势,接受语言学习环境的良性影响。如果忽视创设积极向上的语言学习环境,就会影响和限制聋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使不规范的语言环境作用于聋生的学习和交往的行为之中,给聋生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因此,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训练必须优化语言学习环境。
  环境优化原则要求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要考虑聋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聋生听力语言发展的需要,符合康复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创设语言学习环境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人际环境与物理环境的和谐统一,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的紧密结合,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教育者自身示范性的影响,兼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体育课、律动课等活动课上使用板书的手段等。除此之外,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还应做到长期性、一贯性,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在聋校的听力语言康复中坚持环境优化原则,就是在语言学习中构建了平面教育的框架和空间感受的桥梁,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能够取得听力语言康复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在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时要为促进聋生主体与语言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而精心设计的教育补偿手段。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形式。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通信活动,一切学习活动都利用通信手段才得以实现。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人的学习通常离不开旁人的各种影响,离不开交际。聋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是一样,必然要和周边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而在这诸多的联系与作用中都是凭借着一个中介环节实现语言信息运行的。这个中介环节就是活动。
  活动是联结聋生主体与语言学习环境的纽带。它既是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的手段,又是对聋生进行康复教育与训练的基本形式。从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层面和聋生心智功能的角度看,坚持活动性原则可以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一)活动有利于聋生语言学习器官的功能训练
  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发音器官的运动,为了感知、理解、强化语言而进行的器具操作、书写、绘画一类的筋肉运动,手指动作或身体某部位的运动等一般属技能性学习,正如布鲁纳所说,是行为把握阶段的学习。这种学习主要强调的是练习,侧重于满足聋生在运动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要。因此,活动中的器官功能训练的 特点十分突出。例如汉语拼音教学中用涂画线条的方法体会音长,借助观察气球在外力作用下的不同动态理解发音时气流的运动和变化,做汉语拼音字母操识记字母,巩固发音等活动都属于这种训练。在教育与训练中合理安排活动内容,适当控制活动结构,注重设计活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检索能力、接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有利于聋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习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自身就具有社会性。所以语言学习的过程就自然伴有社会适应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活动可创设聋生学习和使用语言工具的实践场,满足聋生在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要。聋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学习语言的逻辑顺序,将其自身的空间认识有序化、结构化,从而调整个体与语言环境的关系,使自身适应社会要求,并逐步提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思维训练,进而达到学习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了解聋生的认识前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选取活动的范围、层次和角度,确定学习可接受的活动方式,合理设计活动过程。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这三个变量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恰当组合活动序列,精心安排活动步骤。不仅如此,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坚持活动性原则要求活动的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要认真研究教材,客观分析学生,恰当选择教法。防止把活动设计得一般化、表面化或单一化,克服活动操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活动的设计要有导向性。坚持活动原则要求设计出的活动必须能够呈现出学生技能学习的趋向和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看、想、说、写、做的一般程序,并能将在活动中形成的这些能力迁移到活动以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交往之中,最终形成独立的语言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活动在设计与操作中要特别注意训练顺序、教学语言、辅助手段等诸因素中内部结构的组合与变化,要防止由于老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定势,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3.活动的设计要有系统性。坚持活动性原则要求设计活动时要遵照聋生语言获得的规律,把语言学习活动放在语言学习的系统中去设计,不仅要看到每节课中的活动都是具体的、相对独立的,还要看到课与课之间诸因素的相互联系。活动的设计要能体现出学习内容和要求上的阶段性、层次性和连续性。注意防止和克服语言教学活动中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4.活动的设计要有操作性。坚持活动性原则要求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时必须考虑所在学校、班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和资源配置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活动组织者的学识、能力、个性特点和活动参与者的活动能力。活动要可行、可检、具有实效。克服盲目照搬、降低要求或技高训练的倾向,还要防止活动只适合部分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
  总之,康复训练的形式是对康复训练内容的有效保证。优化形式,可以使康复训练的内容得到更好落实。活动性原则是康复教育与训练的手段应用和形式设计的原则。坚持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听力语言康复的训练成为有效率、有效果、有质量的训练。
  综上所述,实现聋校教育康复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听力语言康复在其中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的这五条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它们分别从前提、特点、基础、形式和条件这几个方面保证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顺利进行。因此,要完成听力语言康复的任务,就必须坚待这五条原则。
来自(北京市特殊教育五十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