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老人沟通的准则
准则一:注意运用非语言的沟通
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所说的言语一致时,常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言行不一,问题就多了。如果一家人都知道“通过行为来沟通”的力量和影响,那许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处理。
例如有的时候,你外出出差或旅游,因为一时疏忽或没有时间,回来时没有给父母亲带回他们想要的礼物,而你平常总是说自己会如何孝敬父母等等。这个时候,父母对你的言行不一可能就会有意见。当然,他们未必会说出这种想法,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他们就会逐渐对你失去信任。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与对方的父母交往的过程中,那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可能就会对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更加敏感。这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不是该如何去辩解和解释你为什么会出现言行不一的失误,而是应该赶快去弥补你没有完成的那件事情,以求能够挽回一点长辈们对你的印象和看法。
当你与老人们之间发生这类问题或矛盾时,最好尽快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注意不是逼不得已,不要轻易的寻找第三方来调解。因为那会给老年人形成一种感觉,好像你们之间的事情已经不是亲密的一家人之间的事情了,而需要外人出面才能解决,这样就会把问题越闹越糟糕。
但是,若通过寻找家庭内部的“第三方”作为调解人员 (1)调解人把双方想传达给对方的意思明了地指出来,
让双方都能够直接地、准确无误地了解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一般,老人并不会真的想和子女们计较这些事情,他们想和子女们和解的动机很强。这时,只要调解人能够发挥他转达意图的作用,就能直接帮助双方改善关系了。
(2)调解人要学会把建设性的沟通准则和方法交给发生矛盾的双方。这就需要做子女的事先应该主动分析一下和老人之间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同时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如果预计到这种办法通过自己去直接和老人沟通不能发生作用时,就可以通过调解人来间接地运用这些办法,或者通过调解人把这些方法转达给老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3)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矛盾双方的关系得不到改善,那就需要调解人和矛盾双方进一步地谈话,探讨潜在的动机和真实的原因,再求进一步地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正如第一步骤所示,只要指出双方语言和非言语沟通方面的矛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特别在这种矛盾很明显时更是如此。但如果这种矛盾并不明显的时候,要让双方看出其中的矛盾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双方必须合作。首先当然要由调解人指出双方之间存在的不适当的沟通,其次就要当事人勇于承认错误并愿意加以改进。最后,再强调一下:你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特别是应该注意你不自觉地给老人造成误解的那些事情,这样你就能在与老人交往时很好地做到良性沟通了。
准则二:只强调重要的东西
这个准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违反了这一准则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你一旦违反了这条准则,就会使老人觉得你并不重视他的感觉和要求。这时,你就会被老人视为“吹毛求疵者”。这种人的主要特点就是分不清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又是不重要的。这种人往往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很重要的,每一件事自己都要过问、干预,每一件事自己都喜欢管一管。
为什么说“吹毛求疵者”往往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原因如下:
(1)吹毛求疵者一般容易表现出对别人不接受的态度,而且不承认人是不完美的。这就有点像是在歪曲事实,不接受现实,这当然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了。
(2)由于吹毛求疵者基本上对别人无法接受,就容易使他与别人之间产生敌意,从而破坏家庭内部美好的人际气氛。
(3)吹毛求疵者往往并不能达到改变他人行为的效果。因为他的要求往往都比较过分,不考虑现实的情况和条件,别人自然就对他的要求和意见比较反感,不愿进行合作。
(4)吹毛求疵者往往进行一些破坏性的自我防卫。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放到对方身上并看作是对方的缺点,或者他们经常总是埋怨自己的某些缺陷是由于父母遗传给他的,于是就处处挑人毛病,不断地指责别人。
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必然会有一些事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觉得不舒服或难以忍受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切记:不要吹毛求疵、挑石捡刺。因为吹毛求疵只会使事情远离正题,而善解人意的人则会挑出主要的事情做出反应,次要的细节需要纠正时,只需一笔带过,这样才能达到愉快而又圆满的沟通。再退一步,毕竟我们也会成为老年人,最终也会变成和他们一样,有些是老年人特有的特征,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如果真有什么你认为非说不可的事,就用言语或行动清楚的表达出来;次要的事情就忽略不计,人毕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准则三:表达你的善意
也就是说要尊重老人的价值,多给老人鼓励,使老人对生活满怀勇气和信心。这一准则并不是要劝人遇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思考,而在于向对方表达出包括好的言语和行动在内的真实情感。
如果对父母言行总是表现得厌恶或不耐烦,尤其是当父母亲做了一些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相违背的事情时;如果对父母总是给予消极的反馈,那么,必然就会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恶化。相反的,如果对父母的言行多给予肯定,对他们的要求或意见表示认可和支持,对他们偶尔犯的一些错误也多表示同情和理解,帮助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步地得到改善,最终形成一种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
准则四: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要清晰、具体
要与父母达成有效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表达要清晰、具体,在共同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但是往往有许多人在处理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明确,就使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许多问题和误解就是因为模糊不清的沟通而产生的。这种不良沟通甚至还会导致家庭悲剧,这从本书一开始所介绍的那个案例中就可见一斑了。
要做到清晰、具体的沟通,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表达语义时要清楚,避免语义表达得模糊不清。沟通要清晰、具体,就包括所使用的词汇必须准确无误。使用正确的字词和清楚的语汇来表达你的要求是尤为重要的,否则就会使对方用不准确的、完全主观的意义来理解你的要求和愿望,从而容易节外生枝,产生误会。同样的,如果对方的语义也是模糊不清,我们最好要求对方再重复一遍,不要怕麻烦和面子上过不去,否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在你答应老人的要求或进行承诺时应该把具体的内容给确定下来。例如,如果你答应周末好好地陪父母亲出去玩一玩,那你最好在想清楚什么时间陪他们出去、陪他们去那里、安排哪些活动之后,再把这个想法和具体的计划说出来,征求父母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赞成和满意。但是,如果你只是表达了一个这样的想法和愿望,当时没有把具体的行动计划也确定下来,那你很有可能会遇上这样的尴尬局面: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用尽了心机,玩了一整天,父母却还是阴沉着脸,根本不像开心的样子,对你也没有一点谢意。而你自己却还闷在鼓里,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也许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一天的付出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使他们满意,或者说这一天的乐趣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这就说明你在采取行动前,没有和他们进行很好的沟通,或者你的沟通还不够清晰、具体,自然,你的好心和愿望也就无法得到
应有的回报。
第二:清楚地解释你做出决定的原因。在你对家庭事务做出重大决策或计划时,最好把你做出这个决定的真实原因向老人及家人解释清楚,否则,很有可能你的计划会破产。即使勉强可以实现,也许要以破坏家庭人际关系为惨痛代价。要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随意地受人摆布、接受命令。老人更是如此,曾。骨经是一家之主的他,现在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还是希望能够受到尊重,并不一定非要每件事都由他来决,但至少感觉家里所发生的事情不应该与他毫无关系。其二,如果没有很好地说明原因,老人会觉得子女有点儿不讲道理,做事情不够稳重,总有什么东西瞒着他似的。这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他已被子女们抛弃,已经无法得到子女们的信任了。这往往是老人与子女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主动承担责任,澄清自己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承认错误的人总是自认为很讲道理,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错误所提出的批评,但他们往往只是模糊地、笼统地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仅态度表现得不真诚,而且根本不会去认真地进行改变,这是老人们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最好不要在老年人面前敷衍了事,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脱。
其实,在家人面前,不必过于计较自己的面子,只要自己真的犯了错,就把自己这份责任承担起来,主动地向老人表示歉意。这样,’不仅家庭内部的气氛可以得到缓和,而且老人往往就不会再过于追究你的责任,甚至他会想办法来安慰你、开导你。同时,他会把一部分责任归咎于自己,并且主动地进行自我检讨。这样大家共同承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不仅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人与人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真诚、和谐的关系。
准则五:批评要切合实际
许多人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都有夸大的倾向,用绘声绘色的形容词夸大其辞。这在文学作品或影视表演中可能还行得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夸大的倾向却是极其有害的。
为什么夸张地指责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呢?原因如下:
(1)不公平。如果你指责或批评对方的时候夸大其辞,对方就会觉得你不公平、不讲道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无法客观看待问题的人。
(2)使事情走向反面。如果你的批评和指责歪曲事实,那么对方不但不承认,而且会有一种逆反心理促使他朝着你所歪曲的那种情况去做,结果反而使事情越来越糟糕。
(3)不得人心。任何夸张都会让人觉得你在说谎。对方会觉得你喜欢把事情说得很过分,以此来达到你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即使你用合理、实际的态度来处理双方之间的事情,也未必能使对方就一定会合理、实际地来对待你。也许这是对方具有特殊的原因,比如正好处在一种自己难以控制的情绪状态之下,或者是由于对方在与人交往时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恶习而难以更改。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你不讲理、不实事求是办事的借口。只要你以合理、实际、真诚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对方,至少不会使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准则六:接受现实,学会宽容
如果你去问那些与老人无法和睦相处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常常彼此争吵,他大都会这样回答你: “因为我们看法不同”。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会认为看法不同就一定要争吵。其实,要想解决问题,有许多比吵架要好得多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争吵”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
因此,当老人对你提出意见时,最好主动地找个时间和老人好好地彻底谈一谈。在谈话过程中,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老人觉得你做错了事,那你最好让他明确地把问题提出来,以便双方可以开诚布公地展开分析和讨论。这样,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好处:
(1)如果老人说出了他认为你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就可以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你应该对老人表示感谢才对。这样,老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同时也会更尊重你。
(2)相反的,如果老人的指责并不合理,你就可以提醒他这样指责你是否有失公平。所以,不管他怎么说,你都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并当面向你提出来,这样就彻底地杜绝了你们之间发生争吵的可能性。
(3)也有可能双方对“公平”这一概念持不同观点,那么你们就有必要好好讨论一下,借此机会澄清相互之间的真实想法,解除误会,同时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对方,有助于彼此互相接纳,求同存异。
很多情况下,双方之间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一方总是不愿意去了解另一方对自己反感和产生敌意的真实理由,而这些理由是一定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经过讨论才能弄明白
的。只要这些障碍克服了,彼此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改善,家庭的气氛也会发生很大的改观。笔者认为,任何人只要对事物有他自己不同的看法,就值得我们去仔细聆听。 因为,从中我们总能学到一些我们所不具备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和接受老年人对我们的看法,不要一味地加以否定。尤其是对方触及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的动机和想法时,不要轻易地就找理由予以否认。因为这些缺点很可能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被老人觉察到了,只能说明老人对我们的关心和重视,以及我们的缺点和毛病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准则七:不要把讨论变成争吵
这里的讨论是指一种相互沟通的过程,即交换意见、感受以达到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尤其是在和自己的父母或对方的父母在讨论和分析问题时,更要以关切和真诚的态度来看待对方的感受、愿望和目的。与此相反, “争吵”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表达意见和感受的相互沟通的过程,但却是以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对方为目的的一种沟通过程。争吵必定伴随着愤怒的情绪和声调,同时也会给对方以及身边的人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平心而论,讨论不一定会带来满意的结果。一方的自私之心常常会使讨论毫无成效,或者虽然双方可以达成一致的协议却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对冲动的克制也会影响双方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一方克制不了冲动,讨论必然无效。但只要是双方诚恳地、平心静气地讨论,即使没有带来什么具体的结果,也总比破坏性的争吵要好得多。多数人,尤其是一家人,一般都不会那么寡情自私,在正常的情况下,都能合理地克制自己的冲动。而且既然参加了讨论,也都希望可以借此达成协议与谅解,很少有人会有意去伤害对方。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恶语争吵多半是因为没有考虑或关心到对方的感受而引起的。
有些人对这种情况会说: “我并不想和你吵!”其潜台词或许就是“是你先吵起来的”。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别人咆哮怒吼,不等于你也必须和他一样。因此,这种用“我并不想和你吵”来推卸责任是毫无意义的。任何事陷入了争吵之中,自己多少应该负些责任,不能用这类话来为自己推脱责任,也不应该用别人对你如何如何为借口而加以讽刺或反击。
破坏性地争吵阻碍了人们建立相互间的信赖和亲密关系,也使矛盾或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一定要防止和老人争吵。那么要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发生破坏性的争吵呢?为此,有一个原则必须把握:当对方对你所说的话让你觉得不公正或太过分时,就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然后以一种避免和化解争吵的心态去克服这个“挑战”。这里其实就已经存在一个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问题了。前面我们一直在介绍要把“讨论”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当然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其实讨论本身也能带来许多好处,因为它使双方有兴趣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而改善关系,也因为许多有意义的谈话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例如,晚餐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晚餐的时间去和老人展开交谈,向老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家庭的人际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
2003-2-27 13:00:50
准则八:正视自己的感受,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已经学会如何防止使讨论演变成争吵,就不会借口“怕吵起来”而逃避讨论。只要你想与老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就要正视自己的感受,向老人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担忧。即使你怕引起老人的不快或为难,也要尽力去做。这就像身体有病又讳疾忌医一样,把问题摆在那儿,问题是不会自动消失的。相反的,这些潜在的疾病会因感染而蔓延,逐渐加剧你的痛苦。有了问题就应该提出来,只要你是处在关怀对方的基础上,而没有其他不良的目的。若是为了怕对方遭受麻烦而逃避不谈,日子久了,这些问题对双方之间感情联系的伤害就会更大。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提出问题的技巧性问题。
对于上述情况,一般存在两种态度和提问题的方式:圆滑和委婉。 “圆滑”的意思就是:我不相信你真的能接受我对你的批评,我怕你听了我的话之后心情会不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告诉你为好。换句话说,是借口对方会有不好的反应而避免将问题公开化。而“委婉”则没有借口与托词,意味着尊重和信赖:只要我尊重你的感受,相信你也能接受我的坦率。圆滑是一种逃避问题、疏远对方的方式,还带有对对方的不信任和轻视;而委婉则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表示与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尊重对方。
圆滑是逃避争吵的人最常运用的一种方式。这种人往往怕自己输不起,怕自己和老人的谈话会引起不良后果,就借口不愿“破坏美好的家庭气氛”或“不喜欢争吵”来逃避和老人面对面的讨论。但是逃避的结果却是使冲突进一步扩大,因为双方积累起来的不愉快情绪,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出来,或是以不当的方式表现出来。顺从别人固然能得到暂时的和平相处,但如果事情不算小而当你强烈反对对方的立场时,勉强妥协顺从可能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很多时候,它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这种代价可能就是内心长期的不满,同时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说它严重是因为这种不满情绪积压得太多、太久,会以病态的方式发泄出来,或是设法报复对方,结果使双方形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而不是一家人之间应该有的那种亲密平等的关系。
沉默不语会给双方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一点已无可置疑。因此,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时完全可以采用诚恳婉转的方法。也许有人会对这种看法有意见,提出反驳:不管我多么婉转,老人总是显得不太高兴。其实,这只是一种借口,即使对方真的如你所说不可理解,你也不能以此为借口逃避责任,因为你逃避了就意味着你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长期使用“这会伤害对方的,所以我还是不说的好”这种态度的人,要忍受对方太多不好的行为,这和吹毛求疵者正好相反。这种长期的忍气吞声就好像把柴火堆在对方头上,累计他的恶行,作为有一天成为你点燃导火线的借口。
当我们感觉不愉快的时候,只用声调、表情、手势或用讽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都是不够坦率的,这会伤害双方之间的关系。就拿愤怒的情绪来说,如果你抬高了音调、横眉竖眼,用说气话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必定也会激起对方的怒气,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争吵。双方都觉得这是对方的错误,因而就更生气,更气愤。为了避免恶语争吵,重要的是不要把不快的情绪表现为声音、表情、神态等非正面的方式,最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很生气,因为……”换句话说,有什么感受、为了什么原因等都要明白地说出来。如果原因不清楚,也可以这样说: “我很生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找找原因。”如果这是经常发生的,忽视它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会造成愤怒的压抑、累积以及最终的爆发;如果是偶然的,最好忽视它,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忽视他人偶然发泄出来的怒气。指出老人的错误时要持关怀和理解的态度,不要指责、挑毛病或自以为是,而且重点要放在引起愤怒情绪的原因上,而情绪的表现只是提供给对方和自己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表明我们需要寻找发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并加以修正。
2003-2-27 13:02:12
准则九:避免使用不良的沟通方式
愤怒有时候也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反应,要适当的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换句话说,你要学会在生气时仍能保持合理的态度。一般人常常错误地认为愤怒与合理是不能并存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不知造成多少悲剧的发生。当你在生某个人的气时,最好坦白的告诉他,同时说出生气的真正原因。要求自己压抑愤怒,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你使用叫喊、狂吼或泼妇骂街式的那种发泄。笔者的观点是:不要隐藏愤怒,但要在不伤害对方的原则下坦率的表达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情绪交流方式是不适当的,是具有破坏性的,会阻挠正常的人际交往。以下为大家总结和介绍几种不适当的人际沟通方式,还有一些如吹毛求疵、说教、找借口等方式我们在其他准则里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也就不再提及。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一:主观地假设对方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和说出了不合理的话,进而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批评。不适当的沟通方式二:过早地下结论,片面地看问题。
对老人的看法和态度过于武断和缺乏理解人的一些口误或一时疏忽而进行严厉的指责。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四:一次指责多件事情事,而是像对待地主老财一样的算总账。不是就事论不适当的沟通方式五:拐弯抹角,使用不合理的逻辑或比喻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引起对方的误解。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六:打断对方。在老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或者是在老人真实地想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意愿时,不是耐心倾听和接受,而是经常有意无意地打断,使老人无法准确地、完全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七:与对方说话时威胁、叫嚣、暴躁。在情急无法自制的情况之下,有意无意地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或表示要对老人进行如何如何地处理,这往往会对老人造成很大的打击。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八:指责别人能力所不及或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肯原谅别人,过于吹毛求疵,抓住对方的一点点把柄不放。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九:冷言冷语,极尽讽刺之能事,侮辱、轻视对方,缺乏起码的尊重。说话不注意用词,有意无
意地恶语相击,对对方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进行嘲笑和挖苦。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十:让人难堪。在公共场合或家人面
前让老年人当众出丑,下不了台阶。
持沉默,对老年人爱理不理,使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准则十:不要说教或训斥
老年人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一样,都有自尊心,都需要别人的尊重。有的老人对这方面可能会更敏感,对这种需求也会特别强烈。而且,由于年纪大了,让他对别人说教可能说得过去,要让他接受别人尤其是晚辈的说教着实会让他有点为难。其实,老人只要不是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破坏认知和意识能力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对事情的本质都把握得比较准确,出了问题,他也很明白原因出在哪儿,根本不需要有人来给他上课、说教。如果子女对他还要进行大呼小叫的训斥,那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已在子女心中失去了起码应该受到尊重的地位,他也会逐渐失去对子女的信任和依赖感,使长辈和小辈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开始恶化。
但是,如果子女能够换个方式,尽量避免说教和严厉的话语,而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对需要澄清的问题点到为止,那么老人就会明白子女的意思,主动地检讨和反省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地方做得不够妥当,给子女带来了不便,或是对子女造成了伤害。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所得到的效果一定比进行说教和训斥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2003-2-27 13:06:24
准则十一:不要找借口
借口是用来隐藏真正的原因,或者是为了使自己避免承担一定的责任。有时借口就是起到一个“合理化的作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许多借口是无害的,而且不会干扰沟通。比如说你上班迟到了,就对老板说: “对不起,牢骚。充其量在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上,可以适当的给予提醒。
避免唠叨的第一步就是,自己检查一下是否对每件事都唠叨,而不论时机和轻重缓急。如果是的话,那就采取制定规则的方法,订立对每件事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以及惩罚和奖励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改掉那些不良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唠叨。
解决唠叨的第二步是分析自己与对方的沟通过程,这种分析应该清楚而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千万不要总是说:“我等一会儿再干”或是“我有时间再去处理”之类的话,这种话语很容易引起唠叨。比如家务劳动,最好明确要求在某个时间内完成,并说明否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避免唠叨的第三步就是,经常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利用这个机会把想讨论的事情拿出来大家共同发表意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种为大家提供说话的机会,就可以减少平时大家借机唠叨和发牢骚的需要。
准则十二:该幽默时就幽默
良好的幽默感是人的个性中的一种优良品质。富于幽默感的人常常是快乐的而且很有安全感,他常能使别人感到愉快,从而使他自身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尤其是能笑谈自己而不带讥讽,见到事情乐观的一面而不露狂喜,这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表现。
幽默也能使讨论不致转向争吵,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的一剂解药。幽默感还是非常重要的情绪源泉:用幽默的态度
去看事情能帮人度过许多逆境,而健康、愉快的笑容则能密切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幽默感能使情绪松弛、清新,最重要的是它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欢欣鼓舞、情趣盎然。
但是不恰当的幽默却是有害的。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受苦,不懂得什么是忧愁的人在性格方面是存在弱点的。这种人不能和老年人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对自己以及内心深处的感觉也不能正面相对。老年人多半是从艰苦的岁月中熬过来的,对以往的艰难岁月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如果做子女的对这种情感无法给予适当的理解和体谅,就会在言谈举止中疏忽老年人的这种感情,在表达幽默的时候反而对老年人造成无意的伤害。
幽默也可能被当作一种恶毒的武器,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幽默定义为一种好的特质。但是我们却无法定义他的好坏,因为一些人在表现幽默时背后隐藏着破坏性的不良动机,借说笑来嘲弄驾驭别人。所以同一句幽默话对甲可能感觉不错,对乙却是莫大的侮辱和伤害。一句玩笑话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取悦大家,但在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变得让人觉得很扫兴。所以在表达自己的幽默时切记要慎重地考虑一下老年人的感受和心态。
委婉及对人敏锐的感受力是幽默得当的先决条件。时间的适宜性也很重要,适当的时候来一句幽默,说不定能使人扫尽烦恼,绝处逢生。相反的,在你想很严肃地谈正事时,要是有人执意要开你的玩笑则会令你恼怒不已。要想使幽默用得合时宜,无法直接模仿或学习,而得要靠自己的个性和性格的逐渐成熟,加上对他人的热情关怀。
准则十四:学会倾听
说到倾听,首先要注意的是有效的倾听必须是主动积极的,也就是对对方的想法和意见感兴趣,并且积极努力地去听,去了解对方,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应该及时地问清楚。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听别人说话时脑子里却在想下面自己要说什么话才好。还有的人则是答非所问,那显然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在听对方说话。我们应该注重去体验别人说话时心理的感受,因为一个人心里的真实感受往往比他嘴上说出来的更能影响他的行动,对他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更深远和重大。如果不能注重别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倾听。
这种“积极地倾听”不会引起任何人的焦虑不安,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这不是什么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种态度。关怀、理解和接受对方,遇到问题就鼓励对方,帮助对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态度如果是真诚的不带一点虚假的,一定能够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当然,积极地倾听一定包含了“反馈”在内,就是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意图。但是一旦你确定了对老人的意思已经了解,就要进行积极实际的建议和帮助,否则,空有帮助与理解的心而不能付诸行动也是没有用的。
准则十五:不要玩恶意的游戏
在处理与老人的关系时,有的人有意或无意地会玩一种际游戏。通常的情况就是,两个人都想击败对方,取得胜
利,同样的愿望冲撞在一起,必然使得问题继续存在下去而永远无法得到解决。这种游戏会带来很强的破坏性。事实上,很多人也知道自己在参与这类游戏,还时常指责对方不合情理,自以为是无辜的、受了委屈的。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人际关系,它的结果只能导致双方都很生气、愤慨。
在这种游戏式的病态人际关系里,一方在不知不觉中布下陷阱(例如使对方动怒、无理),当对方陷入陷阱时,目的就算达到了。这时心理上的需要虽然得到了满足,但却导致了游戏的一再发生。而且在每一次游戏中,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为了表示自己有理来阻止对方的不合情理,换句话说,破坏性的游戏常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每个参加游戏的人都认为自己之所以做出不好的举动主要是由于对方的无理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