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儿童心中埋下“大学梦”
| 志愿者教流动儿童划龙舟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林 实习生 沈逸云 昨日,中山大学南校区迎来了15位特殊的小客人。15名志愿者带领15名无法回家与父母共度周末的外来工子弟来中大参观游玩。志愿者希望通过这次中大之行,在孩子心中埋下“大学梦”。 当天上午,中大校园的宁静被孩子的喧闹声打破:3群穿着统一黄色上衣的大人孩子,拿着地图、相机、旗子,在陈寅恪故居、小礼堂、永芳堂等中大标志性景观之间欢跑。 他们正在进行一场竞技游戏,15名孩子与15名志愿者分成3队,采用定向越野的形式,孩子按照地图到达指定地点后,摆出对应的姿势并拍照,完成时间最短的队伍获胜。在这个过程中,15名志愿者只是扮演“安全员”的角色,“一对一”地确保孩子安全,并帮助照相,但不能给任何提示。“定向越野的比赛形式可以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又是团队作战,还能培养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一名志愿者说,中大陌生的环境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与刺激感。 最终,第二组以比其他两组快了将近20分钟的优势获得胜利。 “有些孩子很内向,不愿多说几句,有些却太‘外向’了,变得有些叛逆。”一名岭院MBA学生上个星期到民办小学当志愿者,那是她首次直接接触流动儿童,她表示这是孩子们留给她的第一印象。“这恰好说明是父母缺失造成的。”
记者观察 流动儿童的终极命题:融入城市 流动儿童,指的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广州一般是外来工子弟。他们的父母是离乡背井到广州工作与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住在城中村、城市边缘等较差的环境,再加上工作忙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流动儿童往往比同龄人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教育、安全、心理…… “他们是直接赤裸裸地被丢在社会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在“快乐童行”还未介入流动儿童这一群体之前,活动发起人之一的景欣发现这些孩子每天下午4时30分放学后,要么回家无选择地看电视,要么在缺乏公共设施的城中村、社区街道上晃荡,或是寄身网吧、游戏厅等场所。 “他们少有机会了解所处的城市,没有稳定的伙伴,也难以得到周边孩子的认可。”景欣表示,流动儿童缺乏一种对于生活的城市、环境的归属感。“有些孩子可能就在广州出生,但进不了公办学校,可能到四五年级就得被迫回原籍读书。”景欣说,大部分民办小学越到高年级人数越少,没城市户口受教育是流动儿童回家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快乐童行”是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面向流动儿童成立的专项志愿服务团队,致力于流动儿童融入城市,通过一种“快乐同行”的成长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的缺位。“志愿者能做的是一种成长的陪伴,放低身段、多给出正面示范,教孩子怎样做更好,让他们去感受、选择。”景欣坦言。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