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参加了广青的一个心理辅导讲座,主题是《爱别离-面对生命中的离别》,由心声热线的许老师主讲,面向患儿小组成员和其他对心理知识有兴趣的志愿者开放。该讲座分上下两期,下一期举办时间未确定,我就这一期作如下简短的分享。
生命中的离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阶段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离别,然而每个人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对于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人来说,从广义上,可以先从成长性缺失开始思考,成长性缺失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丧失:出生-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告别好友-告别儿童时代-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失恋-第一次感受死亡......。丧失的东西可分为有和无形。有形的可以是物质、有生命的动物、照片等等;无形的更为广泛,可以是一个梦想、一个朋友、成长的地方、一次机会、一段关系、一份工作、名誉头衔地位、一个国家、权利、自由等等。当丧失某样东西时,我们立即产生失落、悲伤、愤怒等不快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哀伤反应,哀伤反应常在2个月内消失,若未走出哀伤向更严重的状态发展,将进入抑郁状态,长期很想快乐,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时间可以持续一年、两年、五年或更长,有的甚至是一生,这是称之为复杂哀伤。
老师以较为容易理解的失恋为例,简述了哀伤反应的三个阶段,我们不妨对照自身的经历去理解和体会。第一阶段:震惊,逃避,不相信,否认,麻木。第二阶段:愤怒,讨价还价,悲伤,压抑,怀疑,退缩,逃避,罪疚,自我安慰,怀念,思念,寻找过往,忧伤,绝望,孤单,焦虑,不再相信,面对。当中面对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因为这表明开始尝试去舍弃,若面对不了,有的人会发展为抑郁、自杀。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舍弃,接纳,再调整,再建立新关系,体验新生,哀伤结束。这三个阶段,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经历,有的人却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我认为整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舍得。舍与得,必须是先舍后得,很多人都明白舍得的道理,但舍弃的难易因舍弃的对象的不同人生的历练不同而有所区别。尽管是以失恋为例,但也可扩展至不同的情况,如病患儿的状况、亲人的离去等。上述各阶段各种心理感受可以是渐进的,或是跳跃的,或间断的,或同时发生的,也是因人因事而异。我的体会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假如身边的人在面对沉重的离别时,我们能做的且只能这样做,就是默默地陪在他们身边或任其倾诉,让他们感知我们能体会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我们和他们是站在一起的,会给予无限的支持,让他们感到他们并不孤单和无助,不要尝试说服和劝说,因为我们并不能完全清楚别人的人生经历,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们的不舍,这时陪伴成了最好的方式。例如当一对父母面对他们的孩子即将离开人世时,我们只能选择沉默地陪伴,这已是一种最佳的帮助和最好的付出。
走出哀伤,最重要的是靠自己,若找不到出口,可尝试找专业人世辅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