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12
返回列表
楼主: 乌托邦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4:42:49 |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抗震救灾应有公民的身影http://view.QQ.com  2008年05月15日07:46   南方都市报  王志安  评论12条 “5·12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人民解放军迅速开始组织救助,成为抗震救灾的主要力量。为了尽早进入交通阻断的汶川县,解放军甚至动用了空降部队,在原本不适合进行空降的山区进行空降,据凤凰卫视的报道,空降中有官兵牺牲。国难当头,军人不畏生死,令人倍感敬意。但笔者还是要说,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更期待看到公民的身影。

自然灾害最能考验一个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一个社会迅速地自我组织,有序地展开自救和自我管理,这需要强烈的公民意识。从前方的记者报道来看,灾民的自救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展开,但这些救助行为多数还是自发的个体行为,缺少一定的组织性。而面对地震这样的严重自然灾害,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往往是决定救助成果的关键。另外,在地震中,灾民要么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要么畏惧余震,露宿街头。这个时候,社会治安的维护也显得异常重要。每到大灾,总有不法分子趁机偷盗抢劫,而警察或因为自身受灾无力维护秩序,或因为抢救灾民而无暇顾及。这个时候,维护秩序同样需要公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亲历日本阪神地震的中国留学生。那次地震是日本战后经历的最大一次地震,建筑物损坏严重,人员死伤超过3万,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幸运的是,这位留学生在地震中没有受伤。他在文章中写到,当时在地震中,日本的国民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面对灾难时的镇静和自我组织能力。一天夜里,这位留学生外出,不小心进入了一片废墟外面拉的塑料绳,立即,在远处有一位陌生人提醒,他进入了别人的领地,虽然眼前的家园已经变成废墟,但这仍然是某个人的家。而这位陌生人,并不是房屋的主人,而是灾后自发组织起来的国民秩序维护队。相较而言,我们每到大灾常常会伴随着社会秩序的短暂失序,熟悉唐山大地震历史的读者,应该对这个结论不感意外。而这和民众面对政府的短暂权力真空,无力自己组织维护秩序有很大关系。解放军在救灾过程中先行进入,除了救灾以外,另一个使命就是恢复秩序。这一次,首批进入汶川的军队也不例外。

对于救助方来说,除了政府和军方的全力救助之外,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民间救助途径同样值得期待。几年前在台湾发生的一次地震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并不是政府的救援队,而是附近的慈济会成员。早一点赶到现场,就会多一分救助的希望,而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同心协力,对灾难的救助也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这当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政府部门的力量尽管强大,毕竟仍有遗漏,而救灾最关键的就是时间。因此,民间自我组织的救助同样应该鼓励,而他们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本身也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性,政府部门应该为这些自发的民间力量提供必要的方便。毕竟国难当头,只要能为抗灾作贡献,都应该一视同仁。

客观地说,无论是公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还是救助方的民间救助力量,都很难在灾难中自发形成,这需要国民在平常的生活里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经验,而这,仰赖公民社会的组织架构。在一个公民社会中,公民最大限度内通过自治来完成社会的运行,政府只在公共决策领域和有限的社会领域发挥作用。所谓小政府大社会,就是这个含义。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好处是:一旦政府的管理短暂失效,其他社会组织就会自动递补,整个社会不至于一下子陷入失序之中。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政府发挥的功能特别巨大,那一旦政府失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崩溃的境地。因此,今天的抗灾政府虽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仍然渴望民众能通过灾难自我成长。面对正常的生活,他们能够循序自治,在政府权力未及延伸的领域,完成自我管理。面对自然灾害,他们能在社会层面迅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恢复秩序,展开自救。这或许是灾难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吧!

□王志安(资深媒体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4:43:10 |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从抗震救灾看志愿者制度建设http://view.QQ.com  2008年05月25日14:16   燕赵都市报  毕舸  评论0条 作者:毕舸

救人!救人!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争分夺秒所要完成的最高命题。从电视、报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各类专业救援人员正在不断进入灾区,正在用各种设备甚至徒手从废墟中“挖”出一条条生命,政府已经竭尽所能,社会各界也已全力以赴,捐款捐物,形成凝聚一心的抗灾救助体系。


在灾区, 无数感人的事迹正在涌现。老师为了孩子挡住下坠的水泥板,一些现场民众自发组织起来送水送物、协助抢救伤员。但是,各类民间辅助人员的紧缺,依然令人担忧。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尴尬场景:如果多一些稍具医护知识的志愿者,在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就不用总动员宝贵的军队资源去做抬担架之类的事情。

再比如,灾后重建需要心理干预,那么,除了政府特派的心理救援队伍外,如果有一些专业心理咨询人士能够自愿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前往灾区进行灾民心理辅导,就会大大减轻政府负担。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包括抗震救灾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中,迅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足够技能和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满足政府和民众应对公共事件的不时之需?

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个公共组织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它无法单独满足应对危机的所有需求。因此,有效地整合调动整个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中间力量的能动性,是对紧急状态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及时补充,志愿者组织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参与过各类志愿者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志愿活动的实际效果却不令人满意。而从志愿制度成熟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志愿服务活动也走向了细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谁来管”和“如何管”两大问题。一方面,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至关紧要的。虽然志愿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在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尚有待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植,对志愿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志愿者希望能够尽己之力回报社会,那么他们必须具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必须跟上。对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的加入。同时,经费筹措的灵活有效和资金管理机制的规范也是志愿者行动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三管齐下,就能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创新的多种思路和途径。

通过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完善的培训机制,我们就能拥有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志愿者队伍,卓有成效提供帮助,并且有效分担一线抗灾工作者的部分职责,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政府与民众提供各类专业化的公益服务,这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志愿者建设的方向与宗旨。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4:43:43 |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灾后重建 民间机构将继续发挥作用http://view.QQ.com  2008年05月22日13:44   财经时报  孙维晨  评论0条 灾后重建 民间机构将继续发挥作用——专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本报记者 孙维晨

面对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国内外NGO(非政府组织)显示出了和政府同样的反应速度。“近乎和军队同时到达”,是许多人在评价本次NGO行动时频繁提及的一句话。面对亟需赈济的群体,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此我们专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财经时报》:您如何评价NGO组织针对灾情的行动?

贾西津(以下简称“贾”):相比过去而言,这是NGO组织反应最快的一次,甚至到达一线的速度和军队差不多。

《财经时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与本次地震的严重性有关?

贾:我认为这是有关的。与前几次突发事件相比,本次地震的灾情非常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地震灾害降临的速度和破坏力惊人。那么政府要调动大量的资源来抗震救灾。另外一方面,政府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抗灾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次民间力量参与救灾时,政府并没有加以太多的限制,而是一直强调要求多方面力量参与救灾。所以,这次的多元力量参与是与地震灾情的突发性和严重性相关的。

《财经时报》:在抗震救灾的募捐中,很多人担心自己捐款的使用效率。有人把这种担心归结为公众的行善成本过高,您做何理解?

贾: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是让公众选择最信任的参与慈善的途径,大部分人选的是“单位”。因为目前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自己熟悉的组织来参与慈善,而不是选择在一个“民间社会”。而公众也会质疑类似半官方背景的一些基金会募集的资金是否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应用。目前的一个案例就是某著名网络公司与一个半官方的基金会脱离合作。其原因就是由于该公司要求公开募集资金的使用记录,而基金会却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做公益和慈善本身就必须要公开募集资金的使用记录,这必须是透明的。否则就不符合做慈善和公益的性质。那么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公众只能在现有的其他途径中进行选择,而剩余的途径又比较少。但是选择单位这种途径并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公众不知道自己的钱给了单位以后,到底用在何时何地,而且从募集一直到使用,这个链条是很长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机制出现问题,后果都是比较严重的。

《财经时报》:目前,我们国家一共收到的捐款已经达到100多亿元。那么这个数字与我国的13亿人口和去年9万亿元的税收是相互匹配的吗?

贾:我更倾向于看另外的一个比例,就是财政资金的比例和民间的捐款。比如一开始的时候,中央财政拨款数额还是较小的,后来就和民间的捐款持平了。再到后来,民间捐款又超过了财政的拨款。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和外国相比。我们不可能在一个事件中就动员更多的资源。但我还是认为这次救灾中民间的资源还是得到了很大的调动。

《财经时报》:这次救灾过程中,NGO与政府的配合如何?

贾:我认为通过这次地震灾害中NGO的出色表现,以及和政府的配合,在观念上是比较有帮助的。首先,这次突发事件本身使NGO自己有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其次让更多的公民认识到我们还有一个民间社会;再次,在救灾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接触到NGO,使得二者得以相互了解和认知。

《财经时报》:除了深入一线紧急救助,NGO在灾后重建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贾:如果把救灾分为现场救援、现场安置以及灾后重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第三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是最长的,短则3到5年,长则十几年,甚至更长。NGO在救灾的过程中除了反应迅速等特点,还可以深入到政府无法触及的方面进行救援,给政府提供较为完善的补充力量,但我认为NGO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于在灾后重建。毕竟在一线救援,政府可以调动军队动用飞机等,这不是NGO能动用的资源。但是在即将到来的重建工作中,则会发生大量的个案需求和细节照顾,这时政府的措施是偏重全局,而实施个体救助反而是NGO的强项。这需要NGO自己的参与认知以及专业能力。

《财经时报》:政府如何让民间组织有序地参与灾后重建?

贾:政府的关键在于决策本身,在这种大的重建中,政府应该提供一部分资金,以购买民间组织或是企业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而政府需要提供的只是制度条件、资源条件,以及基本问题的协调。这既减少了政府的重建成本,又能提高NGO的作用并为其提供一些经验上的积累。

《财经时报》:我国能借鉴国外NGO的哪些经验?

贾:我国NGO发展整体来看是比较分散的,因为要实现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必然要有NGO的代言组织和支持组织。在我国的宏观环境下,独立的评估机构和独立的公益法律支持机构等,是完全可以发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4:44:13 |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民间力量的行动与尴尬http://view.QQ.com  2008年05月19日14:19   财经网  吴燕  评论2条 中国NGO和志愿者在救灾前线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既由于缺乏援救经验,也由于平日缺乏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

【《财经网》专稿/记者 吴燕】在地震重灾区茂县,一些来自民间非政府组织(NGO)的志愿者失望地得知,由于手续不全,他们无法立即参与到前方的救援行动中去。

《财经》记者从茂县的一位政府官员处得知,他们17日刚收到省里通知,要求所有希望参与茂县救援行动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必须事先联系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红十字会或四川省慈善总会中的任一部门,通过他们参与救灾工作。然而,他本人也并不清楚上述三个部门的联系方式。

“我们很欢迎志愿者来帮忙。”这位官员表示,但省里的规定必须遵守。

自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特大地震以来,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及国内众多的民间力量和个人志愿者,便纷纷赶赴抗灾前线,试图贡献一已之力。其中多家国内NGO还联合设立了一份“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特刊”,发布相关NGO在救灾一线的联系方式及前线所需物资的各种信息。

5月16日发布的“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特刊”称,根据前线反馈的消息,最危险的重灾区目前只有红十字会、军队及政府的物资运输车可通行;而进入的所有民用车都被禁行。目前民间组织只可进入一些受损较轻、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比如参与成都、绵阳体育馆的灾民临时安置等。

相比而言,在灾区前线协助NGO运送物资的成都“穿山甲越野俱乐部”算是小有成果。俱乐部负责人老穿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他们用的都是越野车,所以灵活性比较强,可到达路况较差、政府援助较弱的一线地区。目前他们的物资运输队已到过北川、什邡和彭州等多个灾区。

不过,他们的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不算NGO,也不是红十字会的,拿不到通行证,所以一些地方不能去。”老穿不无遗憾地说。

缺乏组织和协调

对于政府的谨慎态度,一些国内NGO表示理解。

中国注册成立的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的执行理事梁晓燕对《财经》记者说,“中国社会网络只是局部发达,如底下的小圈子很多,但并没有组织化地连成网络。”

现实情况是,很多志愿者到了一线以后不知该往哪去。目前在各种民间力量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前方也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有能力统一指挥大量来自民间的人力、物资。

“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大家全像没头苍蝇一样。”梁晓燕说。

“穿山甲越野俱乐部”负责人老穿坦言,确实有许多从民间来的小轿车去往灾区救援,造成了比较大的交通压力,导致救援车辆走得不是很顺。

梁晓燕指出,民间组织行动中暴露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他们往往选择去媒体曝光多的地方,结果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人员容易“扎堆”,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已在前方的志愿者杨勇发回短信说,灾区60%至80%的人群居住在偏僻恶劣的农村山寨,但目前报道中看不到这群人的状况。他急切地建议灾害公示更加全面,不要因此丧失救灾的时机。

另据前方志愿者反馈给记者的消息,目前在灾区很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很多没承受能力的志愿者到了马上就被送回。他们呼吁,其他志愿者应考虑清楚再决定是否前往一线,要不就是添乱和浪费人力资源。

当然也并非所有NGO的援助行动都如此尴尬。香港乐施会(Oxfam)派往一线的救援人员段德峰告诉《财经》记者,他们事先已经和四川扶贫办等单位谈好了合作。乐施会此次带来2500万赈灾资金及价值1000多万的物资。要使规模如此庞大的物资支援真正妥善发放、发挥效用,不与政府合作确实也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平时就和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打的交道比较多,关系很好,所以还是比较顺利的。” 段德峰说。

调整定位

事实上,一些NGO也在救灾中不断修正着自我定位,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抢’,好像现在不表现就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似的。” 梁晓燕说。

“我们认为这次救灾至少会持续两个月时间。”梁晓燕指出,其实第一拨的紧急救援并不是NGO的强项,因为它需要大规模地调动力量及救援机械;但后面日常化的工作,例如心理辅导、情绪平复、为灾民重返家园做准备、组织灾民发起自救行动等,则是NGO和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现在希望做的是,从第二拨、第三拨中开始显示出NGO的价值。” 梁晓燕说。

“自然之友”的计划是,从下周开始招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他们目前已经联络到许多在台湾“9·21”大地震后参与组织救援工作的台湾NGO人士、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对地震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来与志愿者分享经验、传授技能。

“社区参与行动”主任宋庆华也对《财经》记者表示,鉴于他们组织日常工作的重点与优势在于社区建设和发展,为支持当前以搜救生命为主的救灾工作,她计划几个月后再赴灾区考察,工作重点是协助当地的社区重建。

来自“绿家园”的“绿丝带行动”协调人王晓娜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目前在北京发起的各种宣传活动,并不单纯是为了号召大家去献血或捐东西,而是要传达一种民间互助的理念。“我们当然也想派志愿者去一线支援,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她说
发表于 2008-6-3 20:15:12 |

NGO、志愿者:地震救灾现场的特殊大军

我有红丝带~但无黄丝带啊~~可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