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森 发表于 2023-11-9 11:56:14

谭建光:商业旅游街区与志愿服务时尚

商业旅游街区与志愿服务时尚
来自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的调查与思考
谭建光
这篇文章也算是“命题作文”。上次我发出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的“搬迁社区”——奋进社区调查文章之后,有志愿者在下面留言,“谭老师,有没有商业街的志愿服务?”我当时眼前一闪的就是“北京路步行街”志愿服务。这里是全国非常闻名的商业旅游街区,也是各种新潮时尚引爆全城的街区,又是青年聚集活动的街区,还是志愿服务引人注目的街区。此外,北京路历史悠久,建城2200多年来一直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为此,近期我再一次开展“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调查,利用一天下午开完会的契机,独自乘地铁到北京路,从傍晚开始行走和观察三个多小时。现特整理材料,进行记叙和分析。


01商业街·时尚街·青年街·志愿街

如果要我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北京路步行街的特征,我就想到“商业街、时尚街、青年街、志愿街”这四个词。当然,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还需要加上“历史名街”。一是商业街。从改革开放之日起,北京路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商业贸易展示的热闹街道,逐渐成为全国闻名、游客云集的商业旅游街区。二是时尚街。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南风窗”,外国和港澳地区的最时尚服装、用品等都是最先在北京路展示和销售,使得北京路成为时尚发展风向标。很长一段时间引领广州乃至内地的消费时尚。三是青年街。因为广州市青年文化宫1951年就建在北京路上,以青春活力、青年时尚带动整个城市的潮流。时至今日,青年文化宫的创意和活动,都在全社会有领先作用。四是志愿街。借助青年文化宫的优势,带动北京路青年志愿服务的兴起。最早的“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就是1987年在青年文化宫开通的,也吸引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所以说,非常多的元素造就北京路步行街的魅力,增添北京路步行街的光彩。


我经常到北京路步行街,不论是行走还是办事,都留下深深的记忆。记得1970年我家从湖南茶陵湘东钨矿,迁来广东增城派潭的矿山,一次春节前父母带着我们三兄弟到广州北京路“逛花街”,人头涌涌、人人欢喜,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1978年,我从增城县派潭镇考上暨南大学读书,也随香港、澳门的同学来观赏北京路,他们了解的历史和趣闻比我多得多。1982年大学毕业到广东省团校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工作,久不久到北京路考察青年时尚。1990年后的一段时间,我与家人特别喜欢逛北京路步行街,看看电影,品品小吃,也是很幸福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后,我接受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委托担任“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接触青年志愿者、青年活跃人员特别多,北京路也成为宣传亚运会文化、宣传亚运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不宜搞大型活动,就会在北京路步行街青年文化宫的“青年公益直播间”开展网络传播的活动,我经常要赶来参加主题演讲、讨论交流等等。倒是近一年多来,我在全国各地出差调查辅导特别多,非常忙碌,很少到北京路步行街“行街”(广州话,即“走走”的意思)了。这一次,专门抽出三个小时,感受北京路的“商业味、时尚味、青年味、志愿味”,还是非常有感触,非常有收获的。


02熙熙攘攘步行街中闪亮的“志愿驿站”

我是自行调查北京路步行街的时尚特色和志愿服务,事先就没有联系当地的志愿者,走过的时候也打算先不进去“志愿驿站”;而是完整浏览这条街道之后,才回头到“志愿驿站”交流沟通。但是,我从步行街的另一头,走到“志愿驿站”这一头,在外面经过时,意外被发现了。第一个发现我的是“志愿驿站”负责人,也曾经是我的学生。第二个发现我的是一名骨干志愿者,她大声地说,“您是谭老师吗?又看见您太高兴了,你认得我吗?”连珠炮式的提问,让我一时答不上来。原来,她叫陈建宇,是中国好人,几年前就听过我的课,也见面交流过。现在,她过来北京路步行街志愿驿站担任副站长,刚好今天晚上值班。于是,我和她交流几句,就说“我还是再走走,自己看看步行街的情况,以及志愿者的服务,回来再与你们交流”。


这个北京路步行街的“志愿驿站”,是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管的,定位是广州市的“旗舰站”。基于两个优势:第一、这里是广州市最热闹地区的志愿服务,聚集的人流量大,社会影响大,志愿者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浓厚。第二、这里是非常特别的室内“志愿驿站”。这间房原来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电影院售票处”,现在将售票处移到里面的二楼,将当街最好的小店铺做志愿驿站,真正体现广州市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和支持。其实,在建立志愿驿站之前,很早就有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北京路步行街开展服务。从最早1987年“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设在北京路青年文化宫的一间小房间内,到高校、企业、社团的志愿者前来开展各种文明倡导、文旅讲解、关爱社群、友善互助的志愿服务,以及附近北京路街道很多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开展的特色服务,都让“北京路步行街”志愿服务闻名全市、名声在外。我在继续走完整条步行街之后,回到志愿驿站交流。其实,我非常高兴和自豪的就是见到“志愿驿站”的负责人王志强,他是我的学生,特别热心参与志愿服务,从普普通通的志愿者,成为青年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也被选为北京路步行街“志愿驿站”的负责人。我看着他从当年的不成熟、有点鲁莽,逐渐成长为如今的沉着稳重、办事得力。他正是志愿服务培育青年人才的最好例证。我和志强以及几位志愿者骨干交流的时候,他们说遇到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就是事先不打招呼,自行观摩和浏览北京路步行街的文明状况、志愿服务等,看完了之后才过来志愿驿站交流,谈出很多感受。其中有一对夫妇,是云南省某市民政局局长及其太太,逛街逛了很久,又走进来志愿驿站看了很久。他们看得非常认真,对志愿服务指引、志愿者服务照片、志愿驿站获得的荣誉等,一一详细观摩,有时候仔细询问。交流到最后,对方才道出自己是某市民政局局长,听说北京路步行街志愿服务做得好,利用自费和家人旅游的契机,前来观摩和学习的,希望吸取经验回去尝试推广。确实,与我合照的志愿者骨干说道,“这里什么人都见到,什么需求都遇到,对志愿者是很大的考验。但是,我们做好了,就传播得非常广、影响非常大。”我听着志愿者的介绍,也在思考各个城市商业旅游街区的志愿服务,“人流大、需求多、影响广”就是最突出的特征,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做得更好。


03认认真真的志愿者:一个举牌、一个讲解

我逛街的时候逐渐到了晚上,又不是周末,游客并不多。但是,义务讲解的志愿者仍然非常认真地对三三两两的游客介绍“北京路步行街”的历史和现状。其实,正因为游客不太多,这些三三两两的游客就听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让志愿者讲解的热情和兴趣依然高涨。


我远远在旁边听的时候,就用手机拍照。我发现特别有意思的“志愿二人转”,即一个是金牌志愿讲解员谢志欣在讲解,旁边一个志愿者举着“广州志愿驿站旗舰站义务讲解”的牌子,为志愿驿站做广告(公益广告)。大家可别小看这位举牌的老志愿者,他可是广州志愿服务的元老级人物。后来,讲解结束之后,他们回到志愿驿站交流,我才知道他叫卜为民,是1987年“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的首批志愿者之一。他说他当时是学校老师,广州市针对改革开放初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多的状况,招募志愿者做心理热线服务,组织就动员他报名,从此他开启了几十年志愿者之路。退休之后,他就经常来北京路步行街志愿驿站“打下手”(广州话,即做配合、做辅助的含义,在志愿者讲解员讲解的时候,他配合协助宣传和)。他告诉我,有些局长、处长退休之后,也来志愿驿站当普通志愿者,为宣传广州文化、宣传北京路文化作出贡献。我想,这就是广州志愿服务文化的特殊性——市民志愿、街坊志愿,都是有着浓厚的“平民情怀”,爱广州、爱生活、爱志愿。

04很喜欢这个闹市中的“青年公益直播间”

我走近青年文化宫对外开放的一楼空间,特别有熟悉感。几十年来,我多次到这里讲课和交流。二十多年前,我就在青年文化宫六楼为团干部、志愿者讲授《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与项目》等课程;十多年前,在这里建立“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时候,我被聘请为青年社会组织的“专家顾问”,记得当时还有一间“青年社会组织诊断室”,我就像医生一样与社会组织负责人交流,针对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改善状况、创新发展的建议。后来,青年文化宫将一楼对外商业出租的场所全部收回来,做公益志愿服务、青年文化发展的阵地,我也经常作为嘉宾前来助阵、助威。


这间青年公益直播间的活动,我是参与最多的。记得经常是“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以及其他特殊日子,我就应邀前来进行嘉宾演讲。在“青年公益直播间”的演讲,与为培训班专题授课不同。这里既有一些专门前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骨干,也有一些在步行街闲逛的人参与倾听和提问。所以不仅是青年参加,也有老年和中年人参加。有时候,听众随机提问的内容还是蛮考人的,我也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回答。这种轻松、活跃的直播间交流,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更显得有生机活力。


05在空旷的大厅偶遇一位“爱搞笑的读书男”

青年文化宫一楼的里面,有个“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我曾经应邀前来参加交流活动,那时候非常热闹,既有嘉宾的演讲,也有助兴的活动,还有一些青年创意的展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湾区青年景象。今晚我自行考察的时候,遇上撤展的情形,没有什么人和物遗留,非常的安静、平和,与外面步行街的热闹非凡形成强烈的对比。


走过“青年家园”服务台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位青年坐在那里,以为是工作人员,就上前打招呼。一了解发现不是工作人员,是一位借助灯光在这里阅读复习的青年。我与他交谈,得知他名字叫李锐澎,是中山市南朗镇人,考上惠州学院读师范专业,现在来到广州的中学实习。他逛街的时候,发现这个“闹市中的安静港湾”非常适合学习,这几天就利用晚上前来阅读复习,备考研究生。这个经历真是有点复杂、有点绕弯,也很有意思。于是,我征得他的同意,拍了一张照片,也交换了微信号。结果,我一看他微信的备注“一位爱搞笑的读书男”,确实符合他的个性。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我特别喜欢留意和接触这种不寻常的“平凡人物”,在普普通通的家庭、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有志向、有毅力、有思维、有方法,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既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作贡献。


06“网红打卡”成为招揽游客的一种景色

我说对北京路步行街“既熟悉又陌生”,就是因为近年出差多、工作忙,很少来逛街了。其实,每隔一两年,甚至每过一两个月,北京路步行街都有新的变化,都有新的招术,让我眼花缭乱。然而,这些恰恰是年轻人喜欢,特别吸引人流的地方。我在行走的时候,就发现好几个免费“网红打卡地”。


这些免费“网红打卡地”,设计非常讲究,远远看去非常耀眼、非常新潮,吸引人产生不得不去看一看的欲望。真正走进去,就发现“免费”与“收费”之间是衔接得非常好的。进来观赏是免费的、自由拍照是免费的、享受空调环境是免费的;但是,购买网红纪念品是收费的,品尝网红食品是收费的,购买网红心愿树的卡片也是收费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高高兴兴走进去、高高兴兴拍照,也高高兴兴买纪念品、高高兴兴写心愿卡,花钱毫不吝惜。倒是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中老年人,进来免费逛了之后很少买纪念品,总是在想着“值得不值得”。因此,这与其他西北或东北的旅游打卡地不一样,北京路“网红打卡地”的消费群体大多是年轻人。


07愿望和梦想,也蕴含着每一个人的艰辛

写小卡片是需要花几块钱的,我认为,心里没什么想法的人并不会去花这个钱,那购买卡片写心愿的人一定是有想法、有寄托、有祝福的一群人。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详细浏览“心愿树”上林林总总的小卡片。


我看了很多小卡片,大多数是一般的祝福语言,也有对恋人的问候,对朋友的感谢等。但是,仔仔细细浏览的话,就能够发现其中有一些反映了人世间的艰难与艰辛,也反映了人世间的倔强和期望。如这一张卡片就打动了我,“我的愿望是梦想都能成真,还有爸爸能快点回来。”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哪里的人,是什么家庭的人。然而,从短短的愿望中,看到很多信息。这一定是个有梦想的青少年,但是家庭和自身条件让实现梦想有点艰辛。从写得很不标准的字就可以看出,读书不够多,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也有梦想、追求梦想。特别是后面一句“还有就是爸爸能早点回来”,看了让人特别感动。我到贵州、云南、四川、河南、湖南等地,听到流动儿童的故事,很多人的愿望都是“爸爸妈妈早点回来。”在大城市广州,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路步行街,看到这个非常微小的卡片,以及卡片上非常微小的心愿,触动非常大。让每个家庭能够团聚,也许就是社会需要努力的方向,也许就是志愿者要不断推动的方向。


08外来游客谁知道“呢间士多”是什么意思

我考察北京路步行街的时候,不仅仅浏览灯光明亮、人流量大的大街,也走进旁边有点僻静、有点寂寞的小巷。常常在小巷子里面,可以看到民生的很多细节,可以领略城市的一些民俗。

走过这一家小巷的店铺,看到霓虹灯下的店名,我不禁笑了,用手机拍下来,考考外地人,尤其是考考北方的朋友。“呢间士多”——如果是广州人,或者使用粤语的人,理解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是要反复想想了。其实,这是粤语音,即白话音,就是“这间小店”的意思。我联想起来,北京路很多店铺名字的更改,就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特色。解放以前,很多店铺就是这种白话音的;到了文化大革命,店面名称都改为“卫红”“建国”“先锋”等;改革开放初期,又改为洋气的名称,什么“维纳思”“尼尔”“莱斯”等;近年来则兴起一种交融的潮流,既有时尚新颖的店名,也有地方民俗的店名。“呢间士多”是其中一个特色店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在北京路步行街也体现出来了。


09改革开放最先锋的“高第街”归于平静

北京路步行街旁有一个巷子“高第街”,我走过的时候,远远看去非常空旷、非常寂寥,心里涌出一种特殊的感受,就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因为,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二十年,高第街演绎出个体户、私营经济的众多故事,让我们久久难忘。


我印象最深的说法“高第街是个体户第一街”。广州最早的个体户,聚集到高第街销售服装,既有从香港进口的“二手货”服装,也有广州私人作坊仿制的时尚服装;既有卖给普通市民的服装,也有外地商贩一袋袋往外拉的服装。记得我当年调查和分析广州青年个体户的时候,看过高第街的一个“悲催”故事。有一位女青年,不甘贫困和平庸,跳槽出来高第街做销售服装的个体户。丈夫坚决不同意,最后与她离婚了。她在经营中认识一位男的个体户,一起打拼、一起奋斗,既有过赚钱的快乐,也有过大亏本的凄惨。经过十年左右的奋斗,小小服装生活逐渐做大,也有较好的收入改善生活,她期待与男个体户成家。但是有一天,男个体户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来告诉她,他与女孩子准备结婚成家。这位女个体户的失落和伤感,在记叙中写得非常真切,我看后印象特别深。一个人是这样,一条巷子是这样,一个地方是这样,辛辛苦苦、拼死拼活,最后获得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有一句话说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高第街虽然现在归于平静、不再风光,但是它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初期,以个体户活力、私营经济活力,为广州乃至全国作出的贡献,在历史上是留下印迹的。


10最难忘这条既古老又新潮的“千年北京路”

北京路步行街永远是“古老又新潮”的感觉,在这个铭刻“始于公元前214年”的牌坊前后,展示迥然不同的气象。从牌坊的风格看,非常凝重和古朴,千年历史蕴含在坚实的柱子之中。然而,前前后后都是灯光闪烁、匆匆人流,感受着这个时代的新意和魅力。


我从五十年前在父母的带领下逛北京路花市,小小年纪就感受不同于山区农村的繁华热闹;到几十年来反反复复出入北京路步行街,有时候是因为讲课、辅导、直播、开会等工作而来,有时候是为了与家人一同闲逛和享受。我和家人的生活,都与北京路步行街结下深深的缘分。其实,我想许许多多的广州人都与北京路步行街结下深深的缘分,甚至很多外地游客、外国游人都与北京路步行街结下缘分。这是中国南方的代表、广府文化的重镇、改革开放的标志、时尚生活的港湾;与此同时,也是青年创新的场所、志愿服务的基地,彰显着广州人的友好与热情,涌现出爱心互助的众多故事。从1987年这里诞生“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到近年这里建立志愿驿站旗舰站,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扬光大,吸引和影响一代代的年轻人。
我不是文笔优美的游记作者,只是文笔朴素的志愿服务调查者、研究者,记录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街、时尚街、青年街、志愿街”等“四街特色”,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丰富多样性,也为志愿服务增添一些记叙和体会,特与大家分享交流。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谭建光:商业旅游街区与志愿服务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