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084|回复: 1

刘润华:以渐进式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4 09:16:40 | |阅读模式
本报独家专访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润华:以渐进式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发展摘要:今年8月,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履新,调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这一变化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大事件要发生了”。
()
    南都记者赵炎雄摄

    2010年8月19日下午,在百花社区一家麦当劳里,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参加一个孩子的生日会,鼓励孩子把做慈善坚持下去。南都记者赵炎雄摄
    ●如果你有特殊的想法,可以成立一个民间组织,或想找一个跟你志趣相通的组织参加,这都可以,主要是为了让更多人回归有组织的状态。
    ●可以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从比较低的水平开始,逐渐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希望做到“同城同福利”。
    ●社区毕竟是一个小小的平台,投入太多的资源,不是很实际。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在社区建立“跨部门综合模式”。
    ●要逐渐构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与社会组织的新关系,就像工商管理局和企业的关系一样,让民政系统不再为社会组织承担太多的责任。
    今年8月,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履新,调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这一变化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大事件要发生了”。
    作为前民政局长,刘润华以“改革家”、“微博控”赢得了很多粉丝的拥戴,“既有想法又能干事”。在社会管理政策不断松绑之际,刘润华接受南方都市报独家专访,就读者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首次进行公开回答。
    今年年初,以深圳市局级官员身份实名开微博的刘润华,给自己的标签是“老知青”、“曾是爬格子动物和乡镇干部”。他是名副其实的“微博控”,自称是在用“不要钱”的方式宣传民政。
    在微博上,粉丝给他冠上了“改革家”的称号,而在民政界,他是一位明星般的民政局长,更有人称他为“非典型局长”。但谁也未曾想到,他曾经放弃过这个职位,一度认为“民政没啥好玩的”的他时隔三年后,却仍然与民政局长一职结缘,一干就是8年。
    尽管他自嘲道:“终究逃脱不了‘ 被民政’的命运”,但在今年5月刚刚出版的《刘润华说民政———改革与担责》一书中,他在后记中坦言:“八年求索、八年甘苦,我庆幸,我是民政人。”
    在去年年底因“请”进李连杰壹基金而备受关注的他,今年6月14日还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深圳市慈善会“送”了出去,一“请”一“送”,他都是主动为之。对他而言,能让社会领域的一些体制、机制有所改变,是一件让人非常着迷和激动的事。
    在刘润华的眼中,为了彻底使慈善会“去行政化”,他辞去深圳市慈善会法人代表职务,“只是顺势而为罢了”。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民政局与一般慈善组织的关系改变。
    他曾在公开场合声称,要以自己的方式“献身”慈善事业,如果为此受了处分,就当为慈善“认捐”,他曾为壹基金落户深圳心生欢喜,而他的睿智总使他在冒险“走钢丝”时能找到平衡点。
    实际上,让壹基金落户深圳只不过是刘润华在既有的行政体系框架内,创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正是因此,此举被称为“一个务实的改革派干部必须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为2009年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授权深圳民政部门登记基金会,同时,鼓励深圳探索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体制。
    “做慈善,到深圳,这儿有我呢!”当刘润华向人们喊话时,曾有多少草根组织工作者为之动心。
    在民政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刘润华,今年8月8日突然调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下简称“省社工委”)专职副主任。这一变化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大事件要发生了”。
    随着省社工委职能、高规格领导配置等举措的公布,加上省委省政府频频释放的关于社会建设的政治信号,更是使省社工委备受关注。而刘润华履新,同样引起人们对这位昔日“既有想法又能干事”的民政人产生某种期待。
    重回广东省委工作的刘润华,一个人开始了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创办之旅”。此时的他深感外界的变化,也自知身负改革重托,埋头苦干的他一度低调处事,更鲜见他接受媒体采访。
    10月18日,刘润华在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接受南都记者的独家专访,就读者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首次公开回答。
    只要政府不该管的事务,政府应该大部分退出
    退出后的政府成为“小政府”,但“小政府”绝对不是“弱政府”,你只有小了才能足够强,才能够在必需的领域中做得出彩,因此,政府应该主动退出,给社会让渡一个自由生长空间。
    南都公益周刊:在社会建设中,政府是靠“管”呢?还是要放手给社会?
    刘润华:这里涉及几个问题,要明确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就是一切,那是全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建立政企分开的机制后,终于找到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即政府培育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调节的作用,目前来讲,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已经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应该界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了。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府是全能政府,只要能管得到的地方,希望都能管起来”,全能政府的行政权力往往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只要能管得到的都想管,即使管得不好,即使管得绩效很差,都要管。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认为应该倒过来,只要政府不该管的事务,政府应该大部分退出,只要可以不管,都应该不要管,哪怕原来干得不错,但属于社会事务,也应由社会去做,这跟以前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涉及到政府让渡空间的问题,从全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从那些政府机构干得不错,但社会机构也能干的领域中主动退出。退出后的政府成为“小政府”,但“小政府”绝对不是“弱政府”,你只有小了才能足够强,才能够在必需的领域中做得出彩,太大了以后多数事情反而做得不好。因此,政府应该主动退出,给社会让渡一个自由生长空间。
    南都公益周刊:政府退出,社会自主,意味着什么?
    刘润华:从社会组织架构来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结构中的人是单位人,每个人都在单位管理下开展社会活动,这种紧密型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寄存于国家这个大机器里,非常有组织性,属于高度严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单位管理个人的事务开始放开,原来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开始进入非组织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得到了解放,这种解放是原子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疏离。在这样的情境下,个人主义开始上升,公民意识、非组织化参与需求开始迸发,如果不予重视的话,会像一堆堆流沙一样冲击着河堤,此时社会需要一个再组织化的过程。
    南都公益周刊:如何进行社会再组织化?
    刘润华:这是由政体决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党、团、工、青、妇等基层组织提供条件,让松散的社会人组织起来,实现党政工作区域化,在基层建设中,将社会人纳入,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组织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组织多样化来满足公民的组织要求”,如果你有特殊的想法,可以成立一个民间组织,或想找一个跟你志趣相通的组织参加,这都可以,主要是为了让更多人回归有组织的状态。
    有了组织的承接,加上政府让渡空间,政府从微观事务当中退出,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但在这过程中,不是说政府完全不管了,政府在公共领域当中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当然会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在社会再组织化之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边界。
    这不是搞革命式发展而是渐进式改革
    给社会组织一点耐心,带着扶持的心态,让社会组织成长,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如果不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反而会压制民间生长力量。但这不是搞革命式发展,而是渐进式改革,不能一下子放开,慢慢试着来吧。
    南都公益周刊:省社工委的第一个专题工作是扶持社会组织,是否意味着在放开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上会迈出大步子?
    刘润华:大家都在说,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应该进一步放开,可是有没有人想过放开之后,如何做到“放而不乱”呢?鼓励发展社会组织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但要有序推进,明确“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
    事实上,如果一下子放开的话,社会组织会越来越多,谁来监管呢?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南都公益周刊:省社工委现在对开放社工组织持有怎样的态度?
    刘润华:如果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只负责业务指导,不再承担主管责任的话,那么就需要构建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的新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我的看法是,要逐渐构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与社会组织的新关系,就像工商管理局和企业的关系一样,让民政系统不再为社会组织承担太多的责任。
    举例说,一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的幼儿园失火,烧死了人,谁主管谁就得担责,因此,负责登记的主管单位受到追查。但实际上,这是属于消防防范问题,幼儿园的消防系统是经过消防部门验收的。“谁登记谁负责”会影响负责登记的主管单位的积极性。
    而对于一些有可能违反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当然希望“少登记少责任”,因为一旦违反了公共安全,登记机关就会被追究。因此,要从思想上、制度上重新界定登记部门的责任。
    对放开社会组织登记这块,我认为,还是要给社会组织一点耐心,带着扶持的心态,让社会组织成长,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如果不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反而会压制民间生长力量。但这不是搞革命式发展,而是渐进式改革,不能一下子放开,慢慢试着来吧。
    解读“省社工委”:
    在宏观角度思考问题构建新的工作方法
    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是比较大的,推动不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符合公平、正义,一下子实现当然又有压力,可以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从比较低的水平开始,逐渐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希望做到“同城同福利”。这是省社工委近期推动的重点工作。
    南都公益周刊:当初设立省社工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刘润华:广东的社会工作发展很迅速,开展工作的方法与思路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碰到了一些难题。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部门能站在宏观角度思考问题,能构建新的工作方法,部门领导也未必能进行全局性考虑。
    很多政府部门没有人专职去解决宏观层面问题,很容易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夹带着部门的意见,带着部门行政的痕迹参与进来。宏观决策与部门的意见就容易产生矛盾。
    如果专门有一个部门,站在宏观的角度,按全省工作安排的角度去调研,对省委省政府开展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就能避免多种部门意见的干扰。而我和我的同事起到的作用是秘书的功能,宏观决策则由省委省政府来制定。
    南都公益周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是近期颇受关注的政治议题,广东为了推进社会建设工作专门设立省社工委,此举颇受关注。
    刘润华:有人说,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重点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后三十年改革的重点是社会领域的改革。这种划分尽管说得绝对了点,但它的概念比较准确。社会领域的改革显然比经济领域更加复杂,牵涉到每个人在社会格局中的定位,利与弊在改革当中都会重新被权衡。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一定要有前瞻性。
    省委省政府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让我们都清楚地看到这个方向。社会建设的方向非常清晰,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就能成功,还要把握好改革的步骤、力度、方法。
    省社工委的工作成员不是学者,而是实际工作者,学者只需要说明什么是真、善、美,作为实际工作者,不仅要知道何为真、善、美,还要考虑如何让人们在社会中找到真、善、美。这是我们最需要把握的问题。
    南都公益周刊:省社工委的工作定位在哪里?
    刘润华:省社工委是个全新的机构,我认为,这个机构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全省人民对社会工作的期待与重托。在大部制改革时期,撤并了那么多机构,又重新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这很难,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我和我的同事非常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多月下来,4位兼任的省领导都已经到位了,目前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我对新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南都公益周刊:随着广东关于社会建设“1+7”配套文件的出台,省社工委的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开展?
    刘润华:现在我们会跟全省相关部门即各市、县、区一起共同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的内容、落实“1+7”配套文件内容。“1+7”配套文件中定下80项任务。这80项任务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省社工委工作主要围绕落实这些任务。
    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来讲,省社工委主要工作围绕四个专题来展开,第一个是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建设问题,将建立现代行业协会、商会完善的治理结构。
    第二个专题是重视社区发展,建立社区服务模式。当前社区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譬如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开展活动,投入大量资源,导致资源浪费,职能分配条框太多,造成条条分割。社区毕竟是一个小小的平台,投入太多的资源,不是很实际。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在社区建立“跨部门综合模式”。
    在社区服务当中,普遍是由各种各样政府部门创办的机构来担当,行政机构自身的不足,使得这种服务的模式不是绩效很好的模式。我们倡导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在政府机构不招聘人员的情况下,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提供“委托服务”,发挥社会作用。
    当然,社区组织本身人才不足、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会引入社工+义工的模式。目前,像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深圳社区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工作就做得很好。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就是,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社区服务为服务载体,以社工为人才骨干,广泛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跨部门、综合性、非行政化的社区服务,我们希望将来慢慢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第三个专题是将外来人口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广东是外来人口大省,外来人口与当地常住人口形成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带来福利、权利上的不均等,一下子均等化,压力蛮大,广东有360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一下子普惠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实现均等化。我们会不断地研究、开发可以均等化的项目,不断提高福利的水平,当然,这需要一个实施的过程,但均等化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第四个专题属于重点工作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同时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是比较大的,推动不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符合公平、正义,一下子实现当然又有压力,可以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从比较低的水平开始,逐渐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希望做到“同城同福利”。这是省社工委近期推动的重点工作。
    汇集民智,听取民意
    省社工委的职能特征是,协调跨部门职能工作,人员虽少但恰恰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也正是因为人少,才会倒逼省社工委只抓宏观层面的问题。
    南都公益周刊:省社工委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要怎么协调其他部门?
    刘润华:省社工委工作职能是让各部门相互承接,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落实“1+7”配套文件内容时,对各部门起到“督办”的作用。我们可以依据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各部门的工作状态,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第二,不管部门职能的设置多么完善,但一定存在空白、交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之下,省社工委由四位省委领导担职,在推进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上会更便利、更快捷。
    以前,一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就会设立领导协调小组,这种领导协调小组非常多,主要是为了解决跨部门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怪圈,一遇到跨部门解决的问题,就会设立领导协调小组。为此,需要慢慢清理这些非常规机构。在设立省社工委之后,这些问题都会依托省社工委的框架来逐渐解决。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跨部门协调制度化。
    第三,很多部门在工作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工作完全可以上升到全省层面来执行,有了省社工委的工作框架,通过“快速通道”,会将这些意见直接反馈到四位省委领导那里,他们的想法、方案就有可能提升到跨部门执行的层面,这对职能部门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途径。
    省社工委的职能特征是,协调跨部门职能工作,人员虽少但恰恰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也正是因为人少,才会倒逼省社工委只抓宏观层面的问题。
    南都公益周刊:那么,省社工委和基层组织又是怎样一种关系?
    刘润华:基层组织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省社工委可以考虑将他们的经验进行推广,也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而也彰显基层工作的效率与优化,同时能推动全省的社会建设加快步伐。
    南都公益周刊:社会建设离不开民间的参与,省社工委将如何与民众进行互动?
    刘润华:第一,汇集民智。省社工委将成立各级社会工作咨询委员会,这个咨询委员会不是党政部门,而是非党政、非事业单位的机构,而且高校、科研机构除外,因为高校、科研机构也属于党政系统,所以要做到最大限度的非官方。第二,听取民意,跟社会大众互动,跟社会各界进行联接,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
    专题撰文:南都记者何满 实习生谢旭楠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发表于 2011-10-24 10:12:14 |
“让人们回归组织”这个提倡非常好,群体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重要的是组织能营造怎样的空间和能量来吸引人们呢?!启智是一个当然的组织,身为其中一员,我经常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仍在组织当中呢?我想是因为完全的认同和肯定,这是组织最廉价且有效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