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009|回复: 0

安猪:为行动者找到“武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1:55:22 | |阅读模式
安猪:为行动者找到“武器”以资深驴友的身份闯进公益圈,安猪最想推动NGO与公众之间联系摘要:安猪的本名叫余志海,出生于1973年,广东青年,现为全职公益人士。起名“安猪”来源于余志海的英文名A ndrew.
()
    安猪和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多背一公斤推出的“一公斤盒子”。
    “你为什么叫安猪?”在城市和乡间旅行的时候,经常会有人问安猪这个问题。为此他准备了两个答案,在城市里解释为“安全猪肉”,在乡下就解释为“安心做猪”。当然也会有人从他的名字联想到了“天使”(A ngel)。
    安猪的本名叫余志海,出生于1973年,广东青年,现为全职公益人士。起名“安猪”来源于余志海的英文名A ndrew.
    这个“翻译者”的角色是他今年才开始渐渐想通的。秋日的阳光洒进北京办公室宽敞的阳台,写字板上留下了培训时画的一个三角图———这个名为“爱聚”的机构夹在“N G O”的塔顶和“大众”这个塔底之间。“爱聚的使命,就是把小圈子里N G O的专业方法,通过一种工具翻译给大众,让公益变得更容易参与。”
    他们设计出的第一批“翻译”产品这个月刚刚下乡,是针对乡村学校的需求设计的四个“一公斤盒子”,分阅读、美术、手工、戏剧四种。第二个酝酿中的产品是针对乡村社区的三个爱聚盒子,分调研、社区会议和社区分享三种。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的行动者随身携带的“武器”。
    2004年之前,安猪还不是“多背一公斤”的“驴子”(喜欢背包旅行、游走天下的背包客),还只是一只普通的“驴子”。他大学里学的是无线电专业,毕业后成为广州和北京的IT企业里做市场推广之类的小白领。
    2004年,另一只驴子崔英杰在云南一个村庄里呆了一个月,回来给安猪讲了几个支教老师的故事。他们有的在梅里雪山附近的村子,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打个电话;一个上海来的支教老师出车祸跌进河里,连尸体都没找到。崔英杰离开的时候,支教老师们托他给下一个村子的支教老师捎带两句话:你并不孤独,坚持就是胜利。
    听到这些故事时,安猪决定要做些什么,作为资深驴子背些物资进山是最容易想到的。于是第二天就定下了“多背一公斤”的方案,到驴友论坛里去推广。这年8月,安猪辞职去贵州和广西调研,沿途走访学校,最大的发现是山里除了缺物资,观念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
    从西南回来后,安猪继续找了份小白领的工作,一边建起了“多背一公斤”的推广网站,号召驴友传递物资、与偏远地区学校学生交流,并将旅途经历和学校需求信息上载网站与大家分享。()
    此时,“多背一公斤”仍处草创阶段。
    2004年8月,安猪正式辞掉了养家糊口的工作,给了自己三年的期限去做“多背一公斤”,“做砸了顶多再回到IT业”。这年他34岁。
    他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到西南各地旅行,到农村去看风景,住在村民家里和他们聊天,走访学校。他信奉的哲学是:人是自私的,要让旅行者付出尽可能低,收获尽可能高,他才会乐意去做这样的事;同时一件事必须有意义且又有趣,这是作家王小波的话———光有意义是责任,光有趣则是娱乐,都无法长久。
    “多背一公斤”的推广似乎非常顺利。和其他做N G O的公益人不同,安猪以一名资深驴友的身份闯进公益圈,身后跟随的也是一帮并不算小众的驴友群体,志愿者和驴友、公益和旅行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瞬间放大了。安猪也就成了一头站在驴友和公益人边界线上的驴子。
    因为参与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安猪和“多背一公斤”被推进一个巨大的“场”,在这个宏阔的系统里,安猪和他的团队混乱地度过了半年,他脑袋停不下来的观察和思考,让他对公益的认识有了一些根源性的转变。
    2009年8月,他实现了3年前的约定,“多背一公斤”活了下来,还成了驴友公益组织中的一个品牌。不过他再次一个人上路去旅行。“我决心过一种我想过的生活,旅行,工作,造福社会,同时还赚钱。我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分子,我也要让我和我的同事过上足够体面的生活。至于它是不是叫N GO,是不是叫公益,对不起,我没兴趣。”
    脱离公益圈里的概念的控制,让自己过得更纯粹,就是他旅行的原因。“一些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边缘地带,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创造新的体验?”或许每一只驴子在遇到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一个人或一个故事之后,都可能会变成安猪,或者安狗及其他,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对话
    我对自身的定位产生过怀疑
    南都公益周刊:2008年对你和“多背一公斤”来说是个很大的转折点,你在四川地震灾区到底经历和思考了些什么?
    安猪:我们一直在现场,看到很多真相跟外界的看法有出入时,心里触动很大。对自身的立场和定位也产生过怀疑,一度在思索我们所做的是否真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实际上,到最后还是会回到公民权利的问题上,我们当时所做的事都是提供服务,跟公民权利没有关系。但有没有人去追究丧失权利的最终根源?如果你不追问,那么就永远会有人没地方住、没饭吃。我当时心里很纠结。
    南都公益周刊:就是说你看到了社会的一些病根?这个对你后来做公益有什么影响?
    安猪:当你在做这些公益项目时,都会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会逼迫你去思考。事实上,公益组织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他们为什么会弱势。当你看到强者和弱者都要遵循某一项游戏规则时,你就会想到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制度构建者,能够创造和推动一个新的生存系统的产生,并保证相对安全。当然,现阶段要做到很难。
    南都公益周刊:2008年爱聚在北京注册为企业,你称之为社会企业,“多背一公斤”只是爱聚的一个公益项目。你似乎一直对做N G O不怎么感兴趣?对公益圈里的规则也有点排斥?
    安猪:我不想注册N G O,第一,因为我知道很难注册成功;第二,就算注册成功也会受到很多管制。我不想依靠别人的善意去生存,注册了公司,就可以直接跟商业企业合作,以服务费的形式赚取收入并解决行政费用等问题,公益项目还可以得到社会捐赠
    南都公益周刊:2008年之后,你怎么会想到去做N G O和公众之间的“翻译者”或者说“设计者”这样一个角色的呢?
    安猪:在过去,我们会发现N G O和公众是分开的。N G O可以很专业,但是在公益圈里行动,N G O专业方法无法提供给公众。而另一方面,公众也有参与的意愿,N G O有很多资源,但缺乏有效方法。因此,你看到的社会公益,不过是捐捐钱,或者报名参加志愿者,没办法长期有效地参与。所以,有些方法要重新设计,让N G O专业方法变得简单、参与性强。这就是我想承担起翻译者或者说设计者角色的原因。在两者之间,我们特别关注与接近两个群体,一个是草根的N G O专业人员,一个是有专业技能的一些极客(G eek)。
    南都公益周刊:“一公斤盒子”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么?作为“翻译”的工具,跟过去驴友们背着物资下乡有什么区别?
    安猪:区别在于,以前驴友无论怎么背物资,在学校的互动都很难深入。驴友可能跟学生们玩玩游戏、唱唱歌就走了。有了这样一个盒子,你就很容易去开展一堂很有创意的课程。我们曾经发现志愿者或驴友去到学校,很难有兴趣去帮助学校设计一些课程。我们希望提供这样的盒子用以帮助学校老师、志愿者轻松开展课程互动。盒子里有一些基本的教学材料,包括笔、颜料等,还有一些生动的活动提示。
    南都公益周刊:“一公斤盒子”就像行动者的武器。
    安猪:对,就像武器,而且我们针对的不是最终的弱势群体,而是针对想去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行动者,让他们掌握简单有效的方法。
    南都公益周刊:你为什么那么强调工具的重要性?
    安猪:工具的威力在于,承载着思想和价值观,使用好工具,也就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是互联网工具一样,它是平等开放的,例如使用博客、微博、facebook等工具,用多了,自然就发生了改变。所谓公益,实际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不能单纯依靠理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让人接受理念。
    南都公益周刊:所以你们更关注的是行动者本身,每个人参与的可能?
    安猪:传统的公益行动可能更多着眼于被服务者,例如学校的老师也被当作被服务者看待。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为参与者、行动者提供服务,只有每个人的参与,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改变。
    南都公益周刊:真正的行动者可以成为改造或者创造一个新系统的力量?
    安猪:这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从建设公民社会开始,让志愿者、行动者更有效地行动,让更多人参与,这样的途径完全可以找到。从我们自身的资源来看,还找不到可以去影响政策的可能性,那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更感兴趣的是,能让人参与公共事务后,感到这不再是与己无关、枯燥无力的做法,而是一个能有所收益并享受的过程。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吴珊 实习生 岳嵘 许春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