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911|回复: 0

唯GDP无法增长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4 11:12:37 | |阅读模式
唯GDP无法增长幸福广东社会建设寻找新高度类别:国内新闻   浏览量: 383
   版次:AA17   版名:时局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7-13
作者:秦鸿雁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面临“双转型”的广东,正寻求在中国棋盘中继续充任“排头兵”的角色担当。“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也是正在举行的广东省委全会的关键词。
(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11年元旦,广州万人健步行活动。 南方日报资料图


    第6期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最近一个时期的焦点政治话语。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经济和社会面临“双转型”的广东,正寻求在中国棋盘中继续充任“排头兵”的角色担当。“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也是正在举行的广东省委全会的关键词。近日,一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提交给了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广东省委全会首次以社会建设工作为研究议题。
    没有社会建设,幸福广东会失去支撑
    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亟待破题。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六大任务之一。2008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次提及“社会管理”概念。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表示,办研讨班的目的就是要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加强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治理的能力。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在经济飞速发展三十年后,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显现,并呈现制约经济发展的态势。这样的情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更早呈现。广东先期遇到了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
    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广东创造了G D P年均增长13.6%的奇迹,经济总量连续保持20余年稳居全国之首,但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危机亦开始突显。2008年6月30日,一份由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发布的省情调查报告指出:广东经济社会环境落后于京沪苏杭。报告称: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历史新阶段的广东,成本比较优势不再,广东原有的低技术、低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明显地难再保持优势地位,急需进行产业升级。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说,广东面临问题的实质是“在汗水型经济中形成的利益结构无法适应智慧型经济的发展”。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经济转型需要广东社会转型。也只有抓住了经济与社会的双转型,才能既抓住广东发展的要害,同时也抓住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才能为广东找到更广阔的空间。
    这一点,广东领导人已深有体会。汪洋书记昨日在省委全会上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在经济建设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缺乏社会建设能力的锻炼。不少干部对经济建设“胸有成竹”、“头头是道”,对社会建设却“心中无数”、“办法不多”。
    在他看来,“不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幸福广东也就失去了支撑和保障,成为好看但又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广东改变政绩考核标准推进社会建设
    近年来,广东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在进行探索。早在2008年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已被观察人士视作广东有意在“城市管理创新”为中国寻找新思路。在那场时隔十二年后重开的特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汪洋书记即已明确要求特区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并将广州、深圳、珠海列入改革试点。
    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东“探索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今年1月6日,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汪洋提出打造“幸福广东”的宏愿,让长期以来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正式转向了以“幸福”为归依的施政方向,社会管理随即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半个月后,黄华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率先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示范区。”
    今年1月,作为试点的深圳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3月,作为广东深化推广顺德大部制改革经验的试点,汕头市濠江区在党委部门中增设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与编办合署办公。5月,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挂牌,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与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一周前,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透露,广州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文件也有望在本月中旬出炉。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也有望在今天获得通过。
    汪洋在昨天的省委全会表示,广东将完善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办法,把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他看来,“一个只懂经济建设,不懂社会建设的领导,是不能谋全局的领导,是‘跛脚’的领导,既跑不快、也走不远,甚至还可能会‘栽跟斗’。”
    社会管理要求重新审视政府作为
    尽管广东省委省政府已在社会体制改革领域密集发力,但长期以来的盲点依然存在。潮州发生古巷镇事件之后,广州又发生新塘大敦村“6·11”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事件显示,政府在长期的行政中逐渐形成了覆盖面广泛的管理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与市民、特别是外来工的需求仍有距离。
    对此,张广宁日前对媒体坦言,“6·11”大敦村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一条就是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创新,转变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切实转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户籍人口服务、轻外来人口服务的思想观念,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担纲广州市委全会相关文件起草工作的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李江涛近日在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座谈会上说,当前亟待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需要政府将资源向下倾斜。除了权力资源,还有人力和财力资源。让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是社会管理制度创新非常重要的方面,以此来改变过去头重脚轻的局面。
    目前,在基层,社会管理权力边界和责任边界还有很多不清楚。这个事情到底由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有制度上的安排。
    胡锦涛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亦提出,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的确,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借助社会体制改革厘清行政边界,在政府应该发挥力量的地方,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完善,比如将财政更充分地投入到社会民生,为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充沛的资源。而在一些社会可以自理、也有能力自我管理的地方,不妨放手一下,松弛一点,例如对培育健康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生态的多样化。说到底,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克制行政无限制扩权的冲动。
    汪洋在昨天的省委全会上亦表示:政府不要既做运动员也做裁判员。他希望政府能够更好地归位裁判员的角色。
    外来人口考验广东社会管理能力
    胡锦涛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中,有一条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广东是外来人口大省,数以千万的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城市,对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决定着社会建设的水平,反映出社会管理的能力,也是“幸福广东”的重要衡量指标。
    大敦村事件之后,张广宁先后与村镇的基层管理人员和近百外来工代表座谈,他透露,正在制定的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将重点探索解决好4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农村人管理模式”转化为“都市人管理模式”;二是如何将“农村式管理方法”转化为“城镇化管理方法”;三是如何将“本地人管理模式”转化为“本地人与外来人共同管理的模式”;四是如何实现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广州市组织部门也拟派出干部、公务员驻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镇村,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促进外来工加快融入当地生活,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过去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老百姓会称是“领导靠开会,管理靠收费”,通过收费这样的方式来加强管理只会带来被管理者心理上的抵触。李江涛认为,要让管理的目标通过服务来实现。只有通过服务这个基础,才可以取得信任、理解、配合和支持。
    汪洋在昨天的广东省委全会报告里称: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外来人员融入广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通道”。另一方面,要注重吸收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村(居)的民主管理,引导他们通过村(居)自治组织表达诉求。加快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服务。
    珠三角为社会体制改革提供空间
    珠三角对广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广东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正在召开的省委全会可见,广东意欲在全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领域再当先锋。年初被定为广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的珠三角城市群有必要走在改革探索的前列。
    根据“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珠三角已经初步建立各个层次和类别的城际协作联席会议。社会管理为深化珠三角协作框架提供了契机。
    珠三角合作此前更多地体现在力促环保、交通、产业等融合,今后也要在社会融合上多做努力。例如在社保、外来人口教育、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打破城市壁垒,实现涉及民生的要素能够自由迁移,而又不降低公共服务的享有水平。广东已经在推行医保和社保的无障碍跨区流动,这一块的工作依赖于珠三角行政区划的协力操作。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建议,珠三角的城市化要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让更多的外来人口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农民工为例,由于户籍制度是与居民福利挂钩的一整套系统,农民工即使到了城市里,也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资源,如义务教育的机会和相应的医疗保障。
    南都记者 秦鸿雁 实习生 胡秀 马海江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乌托邦的微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