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您好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於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国子监(国家大学),升为贡生就要到国子监念书。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
       第二年,他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在没有上学之前,先到南京栖霞寺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法名是「法会」。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岁开始参学,寻师访道,开悟之後,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以後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员发现,帮助大师复兴了栖霞道场。但是他老人家无意於名闻利养,在山後人迹罕至的「天开巖」苦修。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谁去访问,一句话都不说,丢一个蒲团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了凡先生去参访,跟云谷大师对坐三天三夜,未曾说一句话。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说:「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缠缚,心定不下来。你静坐三日,不见你有妄念起来,这是什麼缘故?」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麼一大堆话,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就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他说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二十年没有丝毫差误,想起心动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来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运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这是标准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如果没有妄念,就能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能改造命运,但是并没有超越命运,不过这已经非常难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向他学习。
       为什麼云谷禅师没有把高一层超越命运的方法教导了凡先生?这就是观机授教。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观察你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观察了凡先生的本质、天赋,他是中等的根性,对中根当然不能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说法必须要契理契机,法不契机,等於是闲言语。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标,就照著命运过日子。我们可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过程中随顺烦恼,就会造作罪业,造罪业会损福减寿,这种情形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无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就得福报。

        现前的社会,这个大环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没有过的浊恶。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环境不善,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而且不知不觉在造。
       李老师曾经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地方发生了一件儿子杀父亲的逆伦命案,这件事在从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结果这个儿子处以死刑,皇帝并下命令将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麼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教化的区域,你教化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你的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相当省长)记过。这种行政处分还是其次,朝廷下令将那个县的城墙拆掉一个角,这就表示这个县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全县人民的耻辱。

       这种事在现在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由此可知,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们就能明了,何以古时候社会能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而今日无论是富贵贫贱,普遍都不幸福、不快乐。这到底是什麼原因?这里面有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导致定数都在变化。如果变化的幅度不大,与你的定数就不会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准。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变动很大,就把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来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本来很好,就会变坏。

       尤其在现代社会,事事都在诱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做学问不容易成就。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要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能够明理;你有福德,面对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福德。
感恩共学!
发表于 2011-4-1 10: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小生愚昧.楼主好像还没说到精髓,重点应该在"了凡"这两个字上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3-31 14: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1-3-31 06:33 编辑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於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後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於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於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岁,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吻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
       了凡先生经过这一年三次考试,与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这才真正相信命运,於是请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孔先生告诉他,你在某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某年你可以补廪,某年当贡。你在出贡後某一年,就会当选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他就将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备忘录。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悬定」就是算定。「宗师」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後,每年读书考试,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差。唯独他当廪生,领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粮,就能从廪生升到贡生,这一点好像算得不太准。因为他领廪米七十馀石时,屠宗师就批准补贡生。因此,他心中开始有了疑惑。
       [後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署印」,111提学。「五策」,五篇论文;「奏议」,从前大臣对皇帝建议的这些文字。「博」,见闻广博,学识丰富;「洽」,对理论了解得透彻;「淹」,文义透彻;「贯」,功夫一贯。
       屠宗师批准他补贡的文件,被111提学的杨先生驳回,不准他补贡。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这时主持教育的长官殷秋溟先生,在闲暇时重新翻阅考卷,突然发现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叹的说:「这五篇文章的见解文字,等於五篇奏议,写得真好!怎能使这样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老於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於是再次为他申请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孔先生算得一点没错,确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这时他才完全相信一个人有命运,迟早都有定时,强求不得。於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这种人是标准凡夫,而我们连一个标准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哪里求得到?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12: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1-3-29 04:18 编辑

       从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们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所以道业寸步难移。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无非是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著想,念念行行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现前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人活在世间非常可怜,富贵人家纵有千亿财富,或贵为总统、国王,身心都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运。为什麼可悲?我们不幸生在这个局势动乱的时代,一生没有安全、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可悲。幸运的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随波逐流,修养道德,帮助社会,这是成就自己无边功德的大好机会。

       印祖指示我们从《了凡四训》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把这四篇文章当作古文来读,当作功课来做,字字句句细心研究、观察,怎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上,我们就得受用。从这个基础再入佛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净空法师

                                                                              《了凡四训》讲记
        
一、立命之学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麼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麼一下从作宰相掉到作医生,就问他:「这是什麼意思?」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你有这种心,真宰相也。」
       後来,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所以勤奋好学,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社会、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

       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何谓「圣」?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明了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所以,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所以,佛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4: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後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後汉以後,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於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後,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麼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於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於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於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
       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後继有人。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往年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在境界上当然有些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做参考。

       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惊讶!印祖是佛门大德,净宗一代祖师,为何不流通佛经,而流通这三部书?我认为其中必有大道理。
       因为中国在近一个世纪,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极处。虽然儒与佛是世间纯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时间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来教化众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采取因果教育,这真是印祖真实智慧与无尽悲心的表徵。

       现前世界上,每个国家社会都动汤不安,我愈发觉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无过於《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若以因果教育为基础,无论出家、在家决定能得殊胜成就,也因此启发我宣演这三部书。

       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这本书是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我们从中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断恶修善也就愈来愈容易了。

        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了一篇序文,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开端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是真诚,真诚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本具,不是外来的。一个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处世,就称为圣人,在佛法称为佛菩萨。由此可知,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於用心不同。
        佛圣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则用妄心。真心纯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麼不是佛?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用妄心。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妄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一切灾祸都是妄心变现的。佛儒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舍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

       所以,儒佛的教学都是从「诚敬」开始,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麼变成这个样子?《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本明)变成了无明、妄想,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无量的相好变成执著、烦恼,这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佛菩萨,所以凡圣在一念之间。

       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我」。《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就是执著、分别,如果我们还分别有个我,执著有个我,就不是菩萨。
       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执著「我」,把执著「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6: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
      「痌瘝」,毒疮。

       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灾难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患难颠沛就很难避免了,这都是凶恶的预兆。真的好像人的身上生了毒疮,多痛苦!如何解救他?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或者人有冤枉时,我们能够发一言替他伸冤。或者我们多方面想办法,救济帮助那些颠沛流离者。崔子云:「恩惠不在大,救急要紧。」人有急难,如及时雨,要赶快去帮助他。

       当前最大、最严重的急难,无过於思想的危机,这个危机已经普遍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们仔细听听周边人们讲话,从他的讲话当中,我们就体会到他想些什麼,他说些什麼,他做些什麼。行为种种过恶都是从不良的思想产生的,所以思想危机才是根本!何以会产生这种危机?圣贤道德的教诲完全丧失了,没有人提倡。

       教化全世界最有效果的就是卫星电视与网路传播。现在电视、网路的内容,没有道德仁义的教学,只有杀盗淫妄、争名夺利,教人如何竞争、斗争,最後如何战争。发展到战争,那就是全世界的毁灭。今天整个趋向如此,这是人间的大难。能够挽救世界劫运的是哪些人?有权力操纵传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毁灭世界,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这个世界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挽救,就在他们一念之间。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一邑」,一个城市。

       何谓兴建大利?小在一个乡,大到一个城市,凡是有利益於人民的,就应当兴建。譬如开河流引导水利工程,筑堤以防水灾,修桥梁以便人民行走,布施茶点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福利事业,根据社会需求,应当努力去做。

       社会演变成今天这种现象,真的诸佛菩萨、神仙都无能为力。在今日,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今天谁有能力挽救?有权力操纵卫视、网路的这些人。如果每天能够用一、两个小时提倡仁义道德与神圣的教诲,我相信这个世界不到一年,风气就改变了。因为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他们的良心就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释门」,佛门。「达」,通达。

       何谓舍财作福?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总归纳不外乎「布施」。何谓布施?布施是舍,舍己为人。在佛法讲法身菩萨是真正的达者,他真的完全舍了。世间人最重要的是财,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这是办不到的。布施,内可以破除自己的悭贪之心,外可以救济别人的急难。虽然最初布施很勉强,慢慢就会处之泰然。这可以洗涤我们内心的私欲,袪除执著悭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做起?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时,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请教:「从哪里做起?」他说:「布施。」我听话,回去就真干,做了果然有效应。这个效应是什麼?把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不容易,但是可以减轻贪心、吝啬心;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我们要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都布施掉。以我自己的经验,前十年做得很勉强,之後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於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参」,参与。「赞」,帮助。

       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如果正不能显,邪决定破不了!

       「法」的好处,略说有四点。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许多宗教也是正法,它们在这个世界流传千百年。依中国历史记载,佛教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都有千百年的历史。综观之,历史愈悠久,法愈正,几千年来多少人奉为真理,依教奉行。
       如果没有这些正法,我们怎麼能够参赞这些大自然?何以能帮助一切万物?这些都是说物质文明。何以能超凡入圣?这是讲精神生活。何以经营世出世法?庙宇是圣贤弘法利生的场所,所以我们见到道场、圣贤的造像,以及经书典籍等法宝,都应当尊敬重视,损坏了就要修补。我们要懂得尊重道德,崇尚善行,行仁义,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育,重视正法的教育,更应当勉而行之。

       我们决定要尊重道德。道,人生应当走堂堂正正的一条大道。何谓「大道」?就是一般讲的「秩序」。社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宇宙太空之间,行星绕著太阳有秩序,太阳绕著银河系有秩序,这是自然的秩序,这是天道。人道与天道要能合一。「人道」就是儒家讲的伦常,伦常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点都不乱。人与人的关系有秩序,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道就丧失了,社会动乱,天下就不太平。

        如果我们能将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就是圣贤。「参赞天地,裁成万物」,就是把这些关系处好。
感恩共学!
发表于 2011-5-2 2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晕~~~~~   楼主的大作真是很长很长~!!

要有颇具闲情逸致及非凡的耐心才能看完 ......  

个人认为,还是《菜根谭》比较适合我等凡夫俗子去学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1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馀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主事」,当时的官职。「辇下」,辇是皇帝的坐车;这是指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

     浙江省嘉兴的屠康僖,在刑部作官。有一次晚上跟囚犯们一起睡在监狱里,细细打听囚犯的情状,知道囚犯当中有些人是冤枉的。屠先生并不以为功,把这些情形秘密写在纸上,送给堂官;就是他的上司,刑部尚书。过几天重新审问囚犯时,堂官摘录屠康僖写的一些案情讯问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大家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覈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宜」,应该。「衣紫腰金」,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古代礼服,皇族穿黄色龙袍,文官穿紫袍是最高的爵位,大概尚书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

     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在京城尚且有这麼多受冤之人,全国上下,民众之多,哪里没有受冤之人?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这些案件重新覈实平反。这是好事情,刑部尚书同意他的建议,奏明皇上。皇帝允许,屠康僖便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帮助平反了许多受冤之人。梦中有一位神人告诉他,你命中没有儿子,由於你的作法与建议和天心非常相应,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上帝赐你三子,都是高官。是夕夫人有娠,後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这是善因善果。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守」,比知县高一级,与知府是同等的官。「二氏」,就是佛与道。

       [嘉兴人包凭,字信之。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入赘平湖袁氏,与袁了凡是一家人。了凡先生的父亲与包凭常常往来,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每试都不中,於是就去学佛、学道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紵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橐」,钱包。「箧」,箱子。「紵」,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

       有一天,他去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看到观音像被雨水淋湿,於是打开钱包将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交给寺院出家人,请他将房屋修好,不要让菩萨淋到雨露。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於是他从箱中取出七件衣服,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麼多!」包凭说:「只要能把屋顶修好,使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後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伽蓝」,护法神。「登第」,指中进士学位。

       出家人听到他这番谈话,非常感动的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料,不是难事,只是这一点真心太难得了。」包凭等屋顶修好後,就拉著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庙中,梦到护法神来感谢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後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中进士,官位显赫。

       这是子孙贵显之报。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功德很大,《造像功德经》有详细说明。但是功德必须具足条件,如果只是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产生迷信,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道场一定要讲经,教导大众修行,所谓「解行相应」,这个重要。在解门,每个宗派的道场,都要认真透彻的研究读诵本门的经典,并依据经典的理论来修学,这才具足功德。

       佛像具有表法的意义,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譬如,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要想到我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将佛像当作神明,只是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是迷信。

       学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在行门,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每个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只要选定一门,功夫不要间断,就能得清净心,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浙江嘉善人,姓「支」,单名「立」。他的父亲在衙门里管刑事案件,知道有个囚犯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非常同情,於是想帮助这个囚犯脱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想替他辩护,这是救命之恩。因此,跟妻子商量,说:「支公有意帮助我脱离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以身事之。或许支公会更用心,这样我就可以生还。」他的妻子非常贤良,果然就照做。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後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案子平反了。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

       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说:「你这麼大年岁还没有儿子。我有个女儿,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这在礼上是讲得通的。支先生同意了,以後就生了支立。支立的父亲做这样的善事,他後世的子孙逐渐发达了。支立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官。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支先生的重孙。这几代都是贡生,州、县学校的教官。禄生大纶,这是支先生重孙的儿子,後来中了进士。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於善而已。]
       这是总结,以上所举的十个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好事。这些显著的果报,都在浙江嘉兴附近,了凡先生提出的这些人,都是大家熟悉的,足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由此可知,举例一定要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时代也是愈接近愈好。

       我们学佛更要拓开心量,念念想到利益全世界。如果你认为我哪有这麼大的本事?我们要知道,纵然是小小善事,也要给全世界的人做好榜样,这就是利益世界。事,无论大小,但看用心。所谓「量大福大」,如果心量大,点点小善都会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福报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转境界。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了凡先生再进一步教导他的儿子,何谓「善」,这很重要,必须要有能力辨别。这里说了八对: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我们应当辨别清楚。许多人行善多年,学佛多年,没有得到好果报,於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而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教。为什麼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就是对善辨别不清,自以为是善,经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原来这是罪业。所以,我们要想修善积德,就要冷静观察,辨别清楚。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5: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端」,端直,决定不夹杂一丝毫委曲;「曲」,自私自利。

       我们发心想修善积德,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眼睛喜欢好看的,耳朵喜欢好听的,要是随顺这种贪心就错了。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将自己的心洗得乾乾净净;换言之,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清净心。全是济世救人的心,这是端;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爱人就是大慈大悲,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是端。如果还有丝毫怨恨不平,所发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这是端;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辨别。

       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心里还有讨好世俗的心。《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的体是直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大悲心。如果还掺杂著自利,就是不善。

       如何将自己的心洗得乾乾净净?《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修学的纲领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我们一定要仔细阅读《了凡四训》,细心揣摩,认真反省,方能明白如何修善积德。我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只有一个爱心、一个感恩的心放在心上。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阴阳?善有阴善、阳善。你做的好事完全显露出来,人人都知道,报纸、电视传播赞扬你,这是「阳善」。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人,这是「阴德」。如果是阴德,你将来得的果报厚,殊胜而且长远。如果是阳善,人家会赞叹、恭敬你,但是你的果报就报掉了。

       名也是福,一般讲「知名度高」。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讳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没有实德,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这是现报。一个人没有过失,行善积德而被别人侮辱、误会,恶名广布,这倒是一件好事。好在哪里?每个人看到他,瞪他一眼,骂他几句,这也是果报,就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所以,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也有少数是自己晚年福报现前。因此,阴德、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应该怎麼作法,自己就明白了。

       古人所谓「实至名归」,你真有实德,自然有人赞叹。你藏得再隐密,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被人赞扬。譬如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没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有几位有学问、有道德的居士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他们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言谈与一般出家人不一样,於是常常亲近他,才知道老法师真的有德行。於是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发表,印光大师的大名就传开了。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是这些人真正见到一位高僧大德,所以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这是「实至名归」。这个名不是虚名,是真有实德。

       在世间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电影明星。出名也是福报,如果没有实德,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这些大明星真正能得善终的不多。不仅是影剧界,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知名度愈高,潜伏著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於诸侯。皆受金於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後。不复赎人於诸侯矣。]
       「鲁国」,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字。

       何谓是非?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穷困的时候,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作奴婢,若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他。子贡赎人回来时,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老夫子听到了,责备子贡说:「你错了!」圣贤人做事情有一个原则,就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换言之,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而且教化百姓,给百姓做榜样。所以,不能随自己的爱好,喜欢怎麼做就怎麼做,要顾全社会大众。鲁国现前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穷人多。如果赎人接受政府的奖赏,好像自己不廉洁,今後还有谁敢做赎人的事情?

       因此,子贡赎人要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就能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如果赎人不接受奖金,以为自己很廉洁,接受奖金就不廉洁,对於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但是对於整个社会风俗来说就做错了。由此可知,圣人的是非标准与常人不同。

       我在各地讲经,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这个意思。所做所为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应当要学;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不学。换言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孔子的学生。

       子路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将他救起。这个人非常感激,送一头牛以表谢意,子路接受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说:「从今以後,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救那些在水里快淹死的人了。」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由」,子路的名字。「流弊」,影响。

       以上两个例子,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子贡不接受奖金值得赞叹,子路接受赠牛则比不上子贡。然而孔老夫子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我们行善,若善的影响面广,时间长,这是大善,这个善是「是」。若影响面很小,时间短,这是小善,这个善是「非」。所以,不在一时,在影响的时间;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令天下人受益。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子贡所做的就是现行善,好像是善事,但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阻碍别人不就是害了人吗?所以,这似善而实非善。子路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他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也会很勇敢去救人,所以这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譬如,有一个人做坏事,决定要惩罚他,不能宽恕他。如果宽恕了这个罪人,算不算是义?一定要观察,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他反而胆子更大,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多人受害,这个宽恕是错误的;如果警诫、惩罚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就是「非义之义」。「礼」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恭维、赞叹,使这个人渐渐傲慢,那就是「非礼」。信用很重要,但是也要看状况。如果因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就错了。圣人顾全大信,有的时候可以放弃小信,这就是「非信之信」。「慈」是慈爱,慈爱不能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这是「非慈之慈」。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但用得不恰当,就会变成「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就是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这是用错了。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8: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儒生」,念书的学生。「中峰和尚」,元朝人,一代高僧,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三时系念」。

       何谓真假?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佛家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个说法靠不住!因为有人作善,他的子孙并不发达;有人作恶,他的家道却非常兴隆。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解释得非常之深。我们是凡夫,情染没有洗涤乾净,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看错事情,颠倒是非,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自己不深自惭愧,反而去责怪老天报应不公平,这是罪上加罪。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些学生们就说:「我们为什麼把善恶看颠倒了?」中峰禅师有智慧,不解释,让他们自己说什麼是善,什麼是恶?有个学生说:「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又有一个学生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许多学生各说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

       於是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恶?中峰告之曰:「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恶。」这是善恶的标准。譬如对这个人有利益的,你打他、骂他也是善。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不是善。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袭迹」,模仿。

       真善、假善一定要辨别清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没有私心,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大公无私,公是真的,所以这个善是真的。利己是私心,私心是假的,所以这个善是假的。再进一步说,如果你利益大众是出自於真心,这是真善;若是模仿别人,这是假善。所以,为善最要者唯真心。我们所做的善事,不露痕迹,不让人知道,这个善事是真的,这是阴德。如果是有企图、有目的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省察。

       前面读的十个例子,十个人修善都得好果报,什麼原因?真心,只知道帮助别人,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因此,真假要从这里辨别。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於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谬」,错误。

       何谓端曲?一般人见到谨慎、不倔强的人,就称他为善人。可是古圣先贤宁愿欣赏有志气、肯进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有胆识,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如果一个人虽然很谨慎,全乡里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但是个性柔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担当,孔老夫子称这种人为「乡愿」,这不是一个好榜样,人人都学他,那就坏了。所以,世间人对於善人、恶人的标准,与圣人恰恰相反。圣人是明白人,有学问、有德行、有经验,能够辨别善人、恶人。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天地鬼神对「福善祸淫」的见解与圣贤人相同,不同於世俗人的看法。鬼神如何看「福善祸淫」?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够观察得到。

       我们要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於人?鬼神没有这个权。就好像我们世间有人行善事,有人作恶事,执法的人员加刑罚於作恶者,是不是他有权?不是。因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镣脚铐来铐你;你没有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样,你造作善,他来嘉奖你;你造作不善,他来惩罚你。这个奖励、惩罚都是自作自受。
感恩共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