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楼主: 您好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6:26:11 |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血气之属」是讲动物,动物都有灵知。我们知道物质是有界限的,灵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是一体。因此,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与自己是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程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所以,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跟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佛菩萨的接收器非常灵敏,极微弱的波动都能够收得到。
       凡夫的接收能力差。实在讲我们的接收能力与佛菩萨原本是相同,现在为什麼有这麼大的差距?他们的接收器保持的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样;我们不知道爱惜保护,染污了许多尘垢,脏乱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我们只能觉察到大的波动,微细的波动完全接收不到。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修养功夫,把心地的秽垢洗刷清除,恢复我们的本能,我们接收的能力就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所有极其微弱波动的现象,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机械,不需要肉体,而是灵知。灵知有没有相?灵知没有相,这是对具备这个程度与常识的人说的。在佛菩萨则是「灵知有相」,这个色相称无表色。换言之,我们的眼、耳、鼻、舌,乃至於意,都无法感受得到,所以说无色。其实,无色还是有色,但是我们见不到这个色,佛菩萨能见到。
       譬如作梦,梦中有没有色相?不能说没有色相,因为梦醒之後,回忆梦境清清楚楚,我梦到哪些人物,梦到他在做些什麼事情,梦到生活环境的状况,就像真的一样,怎麼会没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梦,旁边的人为什麼看不到?於是我们就能体会到佛讲的无色界,就像梦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别人觉察不到。别人跟我们在一起,无论他是醒或是睡,他都无法进入到我的梦中,他见不到我梦中的境界,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心地清净到一定程度,你作梦,他在旁边能看见。传奇小说《黄粱梦》中,秀才在旁边打瞌睡,做了一个梦。老道有定功,秀才在梦中做了什麼事情,他全都知道。怎麼知道的?梦中的境界是心变现的,他看到了。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了解色有粗色、显色、极微细色,凡夫无法体会。佛菩萨清净心的纯度,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信得过佛菩萨甚深禅定,在佛菩萨的境界中,一切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现象,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所以,灵知与我是一体。既然是一体,色相也是一体。
       「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纵然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圆满,使这些小动物尊敬我,亲近我。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後,房间里的蚊虫、蚂蚁、蟑螂、跳蚤,一个都找不到,他的道德修养达到这个水平,这些小动物对大师敬仰,都来保护他,怎麼会来干扰他?所以,我们有德行去感化它们,它们决不会来干扰我们。
       我们见到了、听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断恶修善。我们认真努力做,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诚恳,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从什麼地方看?从居住环境里的小动物上看。它的数量少了,骚扰次数少了,这是我们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进步。但是还不够,为什麼?没断绝。因此,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修积功德都回向给它们,我们要把它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们照顾它、尊重它,它也尊重我们;我们敬爱它,它也敬爱我们。
       不仅是动物,连植物,树木花草都有感应。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长得好,花开得美,开得香,这是它回报供养我们。我们种的菜、花果,需要的时候去采来吃,它是甘心情愿供养我们。外国人讲植物喜欢音乐,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菜园播放音乐,播放佛号,播放讲经,它们也会听。植物都有灵性,何况是动物?
       我们要懂得,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互助合作的世界,这个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号,我们可以做得到,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何乐而不为!
       为什麼天天要杀害生命来养活自己?这些动物不是甘心情愿来给你吃的,你杀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结冤仇,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在经上提醒我们,「吃它半斤,来世要还它八两」,「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多麼可怕的事情!
       一个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碍很多。障碍从哪里来的?都是无量劫来,以及这一生中,跟这些有情、无情结下的冤仇,造成许多的障碍。我们幸亏还有一点善根、福德,读圣贤书,闻圣贤教,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实努力去做,才能证明古人的教诲真实不虚。佛教导人「信、解、行、证」,最後一定要证实,於是事实真相才大白。所以,我们在饮食的时候,能够想到这些事情,就不忍心吃众生肉了。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我为什麼会发脾气?看到别人把事情做错了,得罪於我,我才会发脾气。别人为什麼会做错事情?为什麼会得罪我?要多想一想。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他为什麼会有这些行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管道,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这不能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之处。或是自己没有错,过失都在他那一边,与我毫不相干,那就更没有理由发脾气了。
       有时看到许多人为非作歹,我们确实不能忍受。这些人为什麼会有这种行为?《无量寿经》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佛说话多温和!这是他的父母、长辈不懂得仁义道德,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所以他才犯过,才做一些违背法纪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应当原谅他,不能够责怪他。这样心多平和,心量多伟大!我们应当要学习。即使教导他,他还犯过失,我们也要回头反省,我教导的不够好,我教导的不够圆满?不要把过失推给别人,应当回过头来自己好好想想。
       有很多父母告诉我,现在儿女不听话。有很多作老师的告诉我,现在学生不听管教。我说:「你的子女、学生没有过失,是你没有教好,你怎麼能怪他?」不错!现在社会的大环境非常恶劣,邪知邪见,导致邪行充斥世间,年轻人哪有不受薰染的道理?这是现在年轻人难教的一个外在因素。
       我们如何用内在的方法去克服?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蚊虫蚂蚁、花草树木都能被感动,人岂能不被感动?不能感动,这是我们的精诚没有达到。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反省,自己的德行一定会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现代这些年轻人。我们自己没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责怪年轻人,惩罚年轻人,这不是办法。
       惩罚不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用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去感化一切众生。佛菩萨对於地狱、饿鬼、畜生都能感化,引导他们回头是岸,何况世间有情众生?我们应当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够,决定不能怪别人还没有接受感化,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佛说:「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所以,你要想度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度化众生。佛在经教上说得如此圆满究竟,我们读诵经典不能疏忽了。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1:44:21 |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之人,决不是英雄豪杰;称赞他是英雄豪杰,那是有名无实。真正的英雄豪杰,决没有自以为是。

       供养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我们称佛是大英雄,佛有没有自以为是?没有。佛跟众生讲经说法,佛说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句,一大藏教说了四十九年,这是什麼缘故?他所说的都不是自己的,全是古佛所说。孔老夫子一生教学,他说他一生「述而不作」,没有他自己的意思,所说的都是古圣先王的教诲。如此的谦虚,绝不自以为是,这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这是从「人」上说。

       「亦无尤人之学问」,尤是怨恨。圣贤人的学问,决不会引发人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也决不会教你去害别人,利益自己。这是从「学」上说。

       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确确实实自己真诚不够,道德没有修,所以我们的感化达不到效果。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帮助社会安定和平,使一切众生幸福美满。从哪里做起?从修德做起。自己没有真正的德学,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如何能感化众生?如何能行菩萨道?所以,我们想帮助世间减少灾患,就要先修养自己的道德,自己有能力超越了,方能帮助广大苦难众生。如何帮助他们?以德行、学问感化,让他觉悟明了,让他忏悔,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世间的灾难就可以化解。纵然不能完全化解,也可以把灾难的程度减轻,或是缩短灾难的时间。

       如何修养自己的德行,本书举的例子很多,要细心体会,反覆推敲。譬如,「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我们与人相处,能不能做到别人对我恶意的毁谤,而无丝毫怨恨心,这是功夫。

       有同修告诉我,某人说你的坏话,毁谤你。他一开口,我就制止他。他非常惊讶!我告诉他,我希望对那个人永远保持最好的印象,我永远记人家的好处,记人家的善处,放眼看天下都是好人。我不希望把别人不善的种种言行放在我的心里。若把别人的不善放在心上,把我的心变成不善,这个损失就太大了。那个说我坏话的人,破坏我的人,从前对我很好,我永远感恩戴德。以後种种不善,那是别有因素,多半是误会。他为什麼从前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从利害上说,从前我对他有好处,现在我对他没有好处,所以他的心理、态度、言行都改变了。这个改变,我清楚,我过去对他好,现在对他更好。为什麼?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名闻利养,我在道德上已经向上提升了,名利我放下了。我对他的好,他不了解,产生误会,我应当要原谅他。说原谅他,我的心胸已经很小了,已经错了。这个事情,在别的地方可以发生,在我的心中永远没有发生过,这才能回归自然,回归天性。  

       所以,心地不夹杂丝毫不善之念,我的心只容纳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善德,这才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因此,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心存感激。为什麼?从这个境界来勘验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如果还有一念厌恶的心,自己要立刻回过头来忏悔,我的德行不够,为什麼禁不起考验?决定是「欢喜受赐,何怒之有」。人家这样对我,我用欢喜的态度对他,慢慢传开,对方会感激,回头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如果一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发怒,存报复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自害害他。多想想,多思惟,我们就能够自救救人、自度度他,何乐不为!

       人在世间,希望一生都保持著真诚心、爱心,爱一切众生。人爱我,我爱他不难;人恨我,我爱他,这才是真功夫、真德行、真学问。造五逆十恶罪业的众生,我还是真诚、平等的爱他,因为我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他的真心真性本善,我尊敬他、爱他。他染上一些不良习气,那不是真的,都是可以改的。所以,只要一念回头就是善人,恢复到本善。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燄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闻谤要若无其事。去年,有些人写长篇累牍的文章,刊登在报章杂志上,指著我的名字毁谤我、侮辱我,说我提倡《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很大的罪过,误导念佛人。悟道法师把这些报纸传真给我,说要写文章来反驳。我告诉他:「随他去骂,一句话都不要说。」为什麼?他骂累了就不骂了,与我不相干!文章随他写,他总有写累的一天。我们毫无反应,现在不就没事了。

       要知道,两个人愈骂愈起劲。如果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到最後他骂累了,自然就不骂了。旁观的人会说:「某人有修养,某人风度很差。」所以,哪个人高,哪个人低,不就很清楚了。由人批评,我们何必说一句话?何况骂人发脾气,对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三天都不能恢复。

       你为什麼要发脾气?他骂你,你很难过;他骂别人,你为什麼不难过?他骂我「净空」,净空是假名,很多人都可以叫净空,我何必要接受?人家骂你,你就接受,是你傻、你愚痴!你听他骂像骂别人一样,与自己不相干,心平气和,冤就化解了,误会也化解了。

       打架也是如此,两个人愈打愈起劲。如果一个人打,一个人不还手,那个打的人打几下就下不了台。这个方法对於喜欢打架的人很有效果。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些朋友发脾气,他打我,我不还手,他把我推倒,我就倒在地上不起来。旁边人看到,他在那里很难看,下不了台。要打,打不下手;不打,好像也没有办法收回。所以,不要跟人争,要保持好的友谊,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这是做人的道理。一切谗言,愈辩愈黑,不辩驳自然化解。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0:23:26 |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千年幽谷」,就是现在旅游看到的岩洞、钟乳石洞。一念忏悔猛厉,就足以洗净百年之恶。犹如千年之黑暗,只要有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就破除了。「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过失就像黑暗一样,只要一盏灯就能把它照破。这盏灯比喻智慧、觉醒,真正觉悟了,一念觉、一念真智慧现前,罪就消了。

       我们无量劫来就迷在情欲之中,盲目无知的执著身是自己,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此造成无量劫来生死轮回。我们知道身命是短暂的,但是精神长存;佛家讲法身慧命,那是永恒的。《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刹那刹那在变化,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口气不来,这一生的身命就结束了。这个时候,「欲改无由矣」,想改也没有办法了。所以,一念觉、一念智慧非常可贵。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就世俗而论,造作恶业太多,恶名流传後世,世人听到你的名称就生厌恶之心。如中国历史上的秦桧,一生作恶多端,千百年来留下骂名,他的儿孙再孝,也无法帮他洗涤。留恶名於後世,这是非常不荣誉的事情。现在人常说「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其实这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来世的果报。恶业造得太多,所谓「五逆十恶罪」,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

       地狱从哪里来的?朱镜宙老居士曾经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在北京时有一段时间被东岳大帝请去作判官。东岳大帝在中国山东省泰山,管辖的区域有五、六个省分,他掌理这个地区的生死和吉凶祸福。判官的地位很高,相当於秘书长。章太炎先生说晚上小鬼就来了,抬著轿子请他上班。第二天早晨天才亮,他就下班,小鬼再把他送回来。他日夜都不休息,白天在人间办公,晚上到鬼道上班。

       他也常常把他在鬼道的所见所闻,跟一些朋友们叙说。有一次,他问东岳大帝(阎罗王比东岳大帝还要高一级):「地狱的刑罚,有一种叫炮烙(炮烙是把铁柱烧红,使罪人抱著),这个刑罚太残酷,希望东岳大帝能大发慈悲心,把这个刑罚废除。」东岳大帝听了这个话,点点头说:「你先去刑场参观一下。」於是东岳大帝就派两个小鬼带他去参观现场。到那边之後,小鬼告诉他:「这就是现场,你看!」他看不见,於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地狱的刑罚不是阎罗王设的,所以他不能废除。刑罚从哪里来的?是恶业变现出来的,就跟人作恶梦一样,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做出来给你受的,这才晓得佛经讲的道理是真实的。

       所有一切欢乐、痛苦的境界,无一不是自心变现的。《华严经》讲一切法「唯心所现,为唯识所变」,包括天堂、地狱。心,是你自己的真心;识,就是妄心,依妄心造作善恶业。你的心善、行善,现出来的境界自然是至善美满;你的心恶、念头恶、行为恶,现出来的境界自然是灾难。所以,天堂是自心变现的,地狱也是自心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还是自心变现的。  

        有人说:「我的心怎麼会变现这个境界?」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什麼是心,心在哪里,心像什麼样子,这在佛教是大问题。《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跟阿难尊者讨论真心、妄心,心在何处,心是什麼样子,心有什麼作用,经文很长,共有十卷,就是讨论「心」。禅宗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个人真正认识「心」,世出世间所有法都通达无碍。所以,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识所变,我们不能不提高警觉。

       地狱境界现前了,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能不能度你?如果你执迷不悟,地藏王菩萨再慈悲也帮不上忙。佛菩萨确实常住地狱,苦口婆心的教化这些苦难众生。受教的人一定要觉悟,一定要能信、能解、能行,才有机会脱离地狱的苦报,然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恩德第一大,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永远不相舍离,我们造作再严重的罪恶,他也不会舍离我们。这是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的。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改过之法,第三要发勇猛心,勇猛精进,改过自新。人不改过,大多是「因循退缩」。「因循」就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无论做什麼事情都不认真,这样过失就很难改了。「退缩」就是退转。人何以不能改过,或是想改而改不过来,都是被因循退缩障碍住了。所以,更需要勇猛振作起来,绝不怀疑,有过当下就改,不须迟疑,这是勇猛心的样子。

       小的过失,就像刺札在我们的肉里,要赶快把它剔除。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指头,要立刻把指头斩断。如果不斩断,蛇毒攻心,人就要死亡。此时,「无丝毫凝滞」,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这是「风雷之所以为益」,「风雷」是《易经》里面的卦,取它的现象,风吹雷动。春天的现象是万物生长,所以它有益,称为「风雷益」。在此地形容当机立断、勇猛改过的相状。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改过必须具备知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具此三心,改过犹如春冰,遇到太阳就融化了。「冰」比喻恶业,「太阳」比喻勇猛,勇猛改过,过失自然就消除了。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於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是说改过之效果不同,有人从事上改,有人从理上改,有人从心上改。但是都必须要具足三心,没有三心,无论从哪一方面做起,都得不到效果。

       先说从事上改。譬如从前杀生,现在发心受持五戒,不杀生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都是在断除自己的习气,但是习气太深,要断除非常困难。从前喜欢发脾气骂人,现在不发脾气了。这都是从事上改,这是一种强制的行为。但是一味制止是有限度的,有个饱和点,所以从事上改很难改得彻底!「病根终在」,贪瞋痴慢是病根,病根没有断除,境界现前,烦恼习气就会起现行。有些人善根深厚,还能强制得住。善根薄弱的,遇到大逆境,就无法控制住了。「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所以无法彻底拔除。

       因此,学佛的人很多,都有善心,都想改过,也发心受戒;但是受了之後又做不到,所以很难!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其次,从理上改。会改过的人,在事尚未做到之前,先了解其中的道理。如果有杀生的过失,就要常常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惜自己生命,连蚊虫、蚂蚁都贪生怕死,我们杀它来养自己,我们的心能安吗?反过来说,人家杀我们去养他,我们能甘心情愿吗?从前没有人教导,疏忽了这桩事情。现在接受了圣贤教诲,要将这些教训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想这些道理。

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鑊。种种痛苦。彻入骨髓。
       再设身处地的想想,动物被屠杀时的状况,继而煮入锅里,种种痛苦。假如被杀的动物是我,然後烧煮,被人吃了,真是痛彻骨髓。自己怎麼还忍心吃众生肉?再想想果报,尤其寒心。

       家父是职业军人,在抗战期间,家里枪枝很多。父亲喜欢打猎,我们从小跟著他打猎,天天有野味吃。可是抗战胜利之後,他死的状况跟《地藏经》讲的完全相同。他疯狂,看到山就往山上跑,看到水就往水底钻,就像野兽一样。经上讲杀生的果报,我亲眼看到,想到我父亲生病到死亡的状况,非常恐惧!我自己也打了三年猎,杀了不少动物,读佛书,想到这些情形,再也不敢做了。所以,我从二十六岁开始吃长素、放生,赎过去杀生的罪过。我学佛之後,我只做三桩事情:第一印经,跟印光大师学;第二放生,消除我杀生的罪业;第三布施医药,看到人生病很苦,穷人没有能力买医药,我每个月捐一点钱,布施医药。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我们日常生活习惯菜肴很丰富,但是你有没有想到「食过即空」?我们为谁贪图美味?为谁杀生吃肉?若是为能辨别滋味的舌头,舌头不过三寸长而已,到喉咙以下就不知道味道了。如果为了满足三寸舌头,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疏食菜羹都可以充饱饥腹,何必残杀生命,折损自己的福报。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

       如果说素食没有营养,素食妨碍健康,我可以给大家做证明,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一生没有生过病,健康长寿,体力不衰。我对养生非常含糊,没有讲求,唯一遗憾的就是牙齿不好。前年,有一位同修带我去看牙医,替我洗牙。牙医跟我讲:「法师,您的牙齿很不错,保持得很好,七十多岁了,别人的牙齿比不上您。」这是得力於素食。

       素食对於健康大有好处,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更重要的,大家疏忽了,就是卫性、卫心。卫性,养好性情,性情会影响生理。卫心,养真诚心,养清净心,养平等心,养慈悲心。懂得养心、养性,又懂得养生,身体当然健康,怎麼会生病!

       在素食里面,佛法拣别五种蔬菜不吃,即「五荤菜」。「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是「腥」。「荤」是指葱、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荤辛要戒除,因为这五种东西生吃会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为了防止发脾气,动肝火,所以戒除。熟吃会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但是如果用极少量做香料配菜,它不起作用,这是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戒律真正用意之所在,你才晓得戒律是大自由,断恶行善,不食一切众生肉,也是大自在。明白此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所以,佛法的教学通情达理,合情、合理、合法,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活活泼泼的。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7:58:02 |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釐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了凡先生任宝坻知县後,觉得田租太重,於是下令减轻农民的田赋。因为做了这桩事情,他的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但是他对天神的话有点惊奇怀疑。此时适逢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他就把梦中之事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两句是从理上讲。真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你做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如果是用分别、执著心去做,还是有范围。真心没有界限,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能变成无量无边的大善。
       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一样,许一万桩善事,做得很辛苦,这是小善,因为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著。换言之,有妄想、分别、执著,所行之善有量;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即使是修极小的善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因此,「一行可当万善」。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在世间做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狭小,大行变成小善。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这两句是从事上讲。何况你为全县农民减轻赋税,这不只是万农受惠,农夫的家人,包括父母、妻子、儿女,统统受惠,因此一善可以抵万善。俗语说:「公门之中好修福。」从前人何以希求科第?就是作官容易修善,平民想修一万桩善事多麼艰难。反之,他若是嫌田租太少,还要加重税赋,这一念之恶就造了万恶。因此,善恶在一念之间。
  
       明白了这个事情,了凡先生非常高兴,於是捐出俸银,在五台山供养出家人,以此福来做回向。

       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权势,所以为恶为善都很容易。在现前这个时代,许多行业也都能修大善、造大恶,尤其是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权超过国家领袖。若是利用卫星、网路传播的内容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启发广大的群众觉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小时的节目播出,所行之善即超过了凡先生的万善。若是所播放的节目是负面的,教人杀盗淫妄,这一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人不必去求功名,作大官,掌大权,在任何一个行业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

       现代科技发达,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负面,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在一念之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诳语。吾於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
       孔先生算了凡先生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他并没有特别求长寿,到五十三岁时,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之後为教导儿子天启写四训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时他已从宝坻知县退休下来。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书经》说天道难信,为什麼?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会变,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於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不是妄语。

       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接受圣人的教诲,知道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这样的人是英雄豪杰,决不同於一般凡人,一生听命运的主宰。尤其造作罪业,损福折寿,这是愚痴到了极处。纵然大富大贵,因为造作不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最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明理,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也要常常作不得意的想法。即使做事情很顺利,还是要当作不称心的想法。这几句话都是了凡先生教他的儿子要学谦虚。《易经》说六爻皆吉,只有一个「谦」卦。《书经》云:「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处在优越的环境也好,恶劣的环境也好,都要谦虚,万万不可傲慢。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思」就是想,这六条确实是佛法讲的「正思惟」。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这六条就是标准。

       第一、「远思扬祖宗之德」。光大祖宗之德,这是根本。我们的祖宗是谁?历史上记载,从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而每一个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袭古圣先贤的道统,因此要常常想到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要常常如是思惟,如何将祖宗之德落实在生活中,利益现前社会大众。

       第二、「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说到近处。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家丑不可外扬。」家有不善的事,在所难免。若道与外人知,则受外人轻视,甚至引起他人不善的企图,破坏家庭的和睦。谚语说:「祸从口出。」家庭如是,社会亦如此。

       今日社会何以如此混乱?我们细细思惟,这是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的不善,不可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应当赞扬。这种作法使不善之人心生惭愧,「我做恶事,人家都能包容原谅我;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扬我、赞叹我」,这样能激发大众的廉耻心、惭愧心,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

       我们吃了大亏!因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恰恰相反,隐善扬恶,恶事特别加以报导,善事隐而不提。这种作法让行善之人灰心,对作恶的人却是莫大的鼓励,因此社会动乱,世局不安,其来有自。

       一个家庭,父母、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然而一味的遮盖也是错误的,必须要劝导父母、兄弟改恶向善。同时要注意,劝导要在家里,决不在有外人的场合;只要有外人在,决定是隐恶扬善。

       第三、「上思报国之恩」。佛教导学生要常常想到报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因此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如何报答?奉献自己的智慧德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

       第四、「下思造家之福」。「造家之福」是齐家,家庭整理得整整齐齐。整齐的标准何在?「伦理」,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国家有秩序,国家强盛;社会有秩序,社会安定;家庭有秩序,家庭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决不是古圣先贤、孔老夫子制定的,这是自然之道。以佛法而言,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明白此理,我们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

       他们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原因何在?他不是要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听他的教诲是在初学的阶段,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来我们跟他一样!佛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都是平等的。《圆觉经》、《华严经》说得更透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比「应当成佛」更要亲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讲是平等的,道家讲还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无一不是清净平等,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深入体会,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15:02:11 |
       第五、「外思济人之急」。要常常想到如何帮助苦难的众生。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能省一块钱,就能多帮助别人一块钱。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应当全心全力援助。。

       第六、「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范,对自己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的侵入。特别在这个时代,崇尚民主自由开放,这是世界潮流,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提倡正知正见,伦理道德的教育,以防范邪知邪见。

       今日邪知邪见充斥全世界,这是社会动乱、灾祸的根源。我很佩服新加坡政府,这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受到严格的监督,所讲的经本内容要报备,经过审查,许可了才能开讲。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都有政府的便衣人员在监听。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造谣生事,破坏社会的团结,破坏种族的团结,立刻受到禁止。这是好事情!

       我们要晓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因为邪知邪见无人防范。中华民族绵延至今,这是历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防范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这个功德大。此地提出的六条是思惟的纲领,也是正知正见的思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务必要天天检点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一天不知道过失,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就无法进步,不能进步就决定退步。天下聪明俊秀之才不少,何以道德不能天天增长?德业不能天天扩张?都是被「因循」二字害了,在德学功业上,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去做。

       佛门常讲「开悟」,何谓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开悟了。你能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行。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早课的用意是在提醒自己,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身体力行。晚课是反省,我今天对人对事对物,哪些做的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做对了,明天继续保持;做错了,明天一定要改正,如此做早晚课就有功德。「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才是做早晚课真正的意义。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第一篇立命之学的结论。「邃」,深。「真」,决定没有虚妄。「正」,决定没有丝毫邪僻。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至精至邃,至真至正,没有丝毫虚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修学,改造了命运。命里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这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无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是教训子孙後裔,他的後代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并藉此改造自己的命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扩展到整个世界,人人都能依此教诲修学,生活幸福,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1:31:21 |
二、改过之法
       「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本书的重点。以佛经惯例而言,第一篇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後一篇是「流通」。以此三分来观察,就能明了全书的旨趣。「立命之学」懂得了,从哪里做起?改过。人生来既不是圣人,怎麼可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不要怕有过失,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改过,既使小小过失也要认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过且过,疏忽小过失,不重视小的恶念,於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後果不堪设想。
       改过之法,第一段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我们要知道,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像现在部长、总理这一阶层的人物。「亿」,猜想。「左国」,《左传》、《国语》,这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公羊传》、《谷梁传》。
       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推想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很灵验。了凡先生引用古人的记载,左国诸记中,我们都能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有预兆。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存善恶念,所造善恶业行,只能欺瞒愚人,决定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的三位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都能看得很清楚。接触大众,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对於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导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时就是属於薄福短命之人,我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怜悯我,教导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
      「萌乎心而动乎四体」,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言语动作之中。
       [其过於厚者常获福。过於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是提出一个原则。一个人心地善良,待人厚道,处处能替别人著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反之,心胸狭窄,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对人刻薄,此为薄福之人。纵然眼前有福报,这是命中的福;命中福虽不小,因为心行不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馀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馀福子子孙孙都享受得到。
       然而世俗之人没有学问,缺少常识,如白翳障住眼睛,就像「白内障」,什麼都看不清楚,以为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无法预测。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们明了事实真相。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做到「至诚合天」这四个字就行了。我们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的妄想、分别,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就现前了。
       一个人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就能推想到他的福报快要现前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他的灾难就愈来愈近,这是从小而言。从大而言,观察家庭、社会,乃至於国家、世界,无不准确。这里面有道理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要晓得自己这一生,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反省。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心不善、言不善(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一天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无不如是。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现在讲「改过之基」,就是趋吉避凶,改过为先。在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改过。过不能改,或改的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著恶,善不纯,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所以,先讲「改过之法」,再说「积善之方」。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
       我们应当常常想到,古圣先贤与我们同样是人,佛经亦云诸佛如来也是从凡夫修行成佛菩萨。孔老夫子、释迦牟尼佛距今几千年,还普遍为世人所尊敬,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不分宗教都接受其教诲。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何以能成为百世之师?我为什麼不能?以此标准观察,羞耻心就发出来了。人能常如是思惟,必能发愤自强。
       「我何以一身瓦裂」,就像一个破碎的陶器,一文不值。
       「耽染尘情」,这是我们的毛病。「耽」,过分的快乐;「染」,染污;「尘」,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一定要节制。若纵情放逸,後果不堪设想。世间人耽染七情五欲,不知情欲非真,其中虽有乐,而付出的代价甚大,得不偿失。佛为我们详细说明,这个代价就是造成了六道生死轮回。世间最苦、最可怕之事,莫过於此。
       由此可知,圣贤人在世间,和光同尘,亦不离七情五欲,但是能淡薄情欲,行为合礼合法。「礼」,就是有节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不及是不合礼,过分也不合礼。在古圣先贤的教育里,家庭有秩序,夫妇相敬如宾,都有节度,决不是纵情耽染,所以家庭和睦。
       粗浅的说,人欢喜七情五欲的享受,但是人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到了要舍的时候,大概七情五欲可以舍,但不愿意舍自己的身命,而且还希望自己长寿,这都是人之常情。你想长寿,就要在生活各个方面懂得节制。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要远离灾祸,言语态度不能不谨慎;你要身体健康,饮食起居不能不谨慎。
       如今希求健康长寿者,不知养生之道,反使身体衰弱。我初学佛时,明白素食有益於身体健康,就决心吃长素。当时一些长官、同学、朋友都劝我:「学佛是可以,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可是到了晚年,五、六十岁的时候,这些朋友们看到我,态度完全改变了,都说「你的路走对了」。再过二十几年看到我,现在个个都羡慕我的相貌改变了,体质改变了。这是修学佛法得来的第一个好处。
       去年,澳洲政府发给我永久居留,按照规定要做身体检查。检查完之後,医生说:「法师,您来检查是多馀的。您到底吃什麼营养品?」我说:「所有营养品,我一概不沾。」为什麼?那些东西都有副作用,生活愈简单愈好。我每天读书,早晨六点多钟起来,晚上十二点钟才入睡。吃过午饭,如果没有事情,休息一会儿;有事情可以不必休息,精神饱满,工作正常。所以,你能说素食没有营养吗?我可以做证明。许多出家人身体都很好,也吃得肥肥胖胖,他们并没有吃肉。
       健康真正的因素是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杂念。其次,饮食起居如法,有秩序,有节制,决定不沾染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是健康的真因。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是健康的外缘。有真因,有外缘,健康的果报自然现前。
       「私行不义」,「不义」就是不应该做的。真正讲求修养的人很谨慎,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想到这件事我应不应该做?这句话我应不应该说?
       「谓人不知」,以为别人不知。古人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掩藏再严密,终有败露的一天,哪会有人不知道的事情?
       「傲然无愧」,「傲」是傲慢,「无愧」是没有惭愧心;惭是良心的责备,愧是舆论的制裁。受到外人批评,毫不在乎,脸皮很厚。我们要细心观察,这样的行为,「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禽兽是三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此造作,必定沦於三恶道,自己还不觉察。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的机会很小。得人身的条件为何?五戒十善,儒家讲的五伦十义做得没有欠缺,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就是过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这一生得这个果报。但是这一生我们有没有继续修?就要问自己了。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那些圣贤人原本与我们是一样的,他们今天能生天,能作佛菩萨;我们今天思想、见解、言行都不善,将来的前途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果报悬殊如此之大,真是可羞可耻!
       我常说学佛就是学圣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唯有明白,才能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现前过诸佛菩萨的生活,将来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在此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当作工具,多替众生做一些好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以《了凡四训》而言,就是改过修善,积功累德,为大众做个好榜样。
       「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此改过之要机」。儒家讲「知耻近乎勇」,勇於改过自新,就能成圣成贤;若不知耻,就会沦落到地狱、饿鬼、畜生。「知耻」是改过一个重要的诀窍,我们不能不注意。
       我在美国休士顿曾经遇到一位同修,跟我谈到今日社会动乱不安,要从知耻来帮助大众回头。现在人之所以敢造恶业,究其根本因素,就是不知耻。所以,今天必须要提倡知耻,我们成立一个知耻学社。我同意他的说法。我说很好,你去拟定章程,我会响应。以後我离开美国,这件事情也就淡漠了。任何一桩好事,一定要有热心的人士去推动,在社会上寻找对传统道德还有概念的人,听到还能生欢喜心的人,集合起来成立一个社团,自己认真修学,大力弘扬,这是一桩好事情。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4:57:25 |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改过之法,第二要发畏心。「畏」是害怕,含有恭敬的意思,知道畏惧,才能生诚敬之心。过去,弟子对於父母、尊长,学生对於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爱又害怕。如果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麼样的坏事做不出来?今天知耻的人少了,敬畏的人也少了,原因何在?在於没有好好的教导。人不是圣贤,不是佛菩萨再来,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礼记 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朝代的形成,不出五年,国家一定是制礼作乐,这样教化人民的工作就完成了。所以,改朝换代乱世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能恢复秩序。唯独我们这一代很可怜,满清灭亡之後,一直到今日,都没有制作礼乐。礼乐没有颁布,这个时代将来在历史上就称为「乱世」,这是中国历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人民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无所适从。

       在台湾民间,一般父母过世了,儿女丧礼穿的孝服,有人披麻带孝,有人穿黑色中山装。同修们问我:「这个合不合礼?」我说:「中华民国建国至今,没有颁布礼乐。有人披麻带孝,这是清朝的礼;有人穿黑色衣服,这是用外国人的礼,都可以用。因为国家没有礼,用什麼都能行得通。」过去帝王时代非常重视礼乐,衣服不能随便穿,你是什麼身分就穿什麼服装,士农工商都有分别。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在社会上是什麼样的地位;地位比你低的,对你一定要尊重,便於行礼。现在没有礼,社会没有秩序,天下大乱。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向往古代那种社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现实,虽然别人不讲,我们要明白。

       天地鬼神有没有?肯定是有。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然而我们接触不到的东西太多了,不能因为我们接触不到,就认为他不存在。何况鬼神的感应,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很多,现代报章杂志也常常报导。那些报导当然都是事实,可是依然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也难怪,如果不是亲自经历,别人讲的很难相信。到哪一天你有这个福分、这个缘分亲见鬼神,你才会相信。

       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讲过很多他亲身经历的故事,都是真的。抗战之前,他曾经是苏州一个银行的总经理;抗战期间,他是四川税务局长;抗战胜利後,他做浙江省财政厅长。我问他老人家学佛的因缘,他说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晚上常常跟朋友打麻将。有一天凌晨两点多才散会,那时没有交通工具,都是走路回家,路灯很暗,他看到前面有个人,也没在意。走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他忽然想到,前面是个女人,一个单身女子,怎麼会半夜出来?他这一想,寒毛直竖。再仔细一看,只有上身没有下身,吓呆了。这一惊吓,前面这个人不见了。他跟这个人在一起走了半个多小时,绝对不是眼花,他真的看到鬼了。他说从这一天起,他才真的相信佛。学佛之後,他对那个鬼非常感激。他说如果不是亲自遇到,这一生永远不会相信。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也常讲故事给他听,他听了半信半疑,一直到自己亲身遇到之後才相信,决定不是虚妄的。

       我自己虽然没有见过鬼,可是我曾经遇到过像小说《聊斋》里面讲的狐狸精。大概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在湖南衡山,我遇到的这个狐狸精已经变成人形,而且是男的,很多人见过。抗战胜利之後,我回到家乡,家乡有个亲戚遇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的家乡出米,收的稻米都运到芜湖、南京去卖。在装船的时候,看到有一只黄鼠狼从跳板钻进船上,船工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大家以为是眼花看错了。这一船米运到南京,在下货的时候,忽然之间一船的米不见了。在南京逗留了几天,只好回家;回家之後,米还在米仓里。不知道是怎样得罪黄鼠狼,黄鼠狼跟他开玩笑,把一船米又搬回家,还好没有损失,这是事实。世间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亲自见到的事情太少了,所以不能说自己没有见到就不相信。我们欺骗人容易,天地鬼神难欺。

        「吾虽过在隐微」。我们的过失纵然非常隐密、微细,人们觉察不到,但是「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鉴」是镜子,天地鬼神的鉴察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清楚。

       「重则降之百殃」。常常造作恶业,一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轻则损其现福」,轻者折损现前的福报。明白此理,了解事实真相,怎麼不害怕?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前一段讲天地鬼神鉴察,本段讲我们现前居住的环境。「不惟是也」,不但如此。「闲居之地,指视昭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尤其是现代社会,都市人口稠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许多人看到。

       「吾虽掩之甚密」,我们虽然掩藏得很细密。「文之甚巧」,「文」是文饰,遮饰得很巧妙。「肺肝早露,终难自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一眼就看破了,一文不值。「懔懔」是恐惧、害怕的样子,想到这些地方,又怎能不害怕?

       所以,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本著良心,畏惧舆论的制裁。我们行善,不愿意别人知道;我们造恶,希望别人指责,我们的恶就报掉了,这是好事情。他所指出来的,我真有错,要悔改;我没有这个过失,我也很欢喜,我被冤枉了,被冤枉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所以,不论别人指责的是不是事实,我们都要心存感恩。古人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尤其是恶意的批评,如果是自己有过失,要赶紧改过自新;没有,更加勉励,决不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一个真正懂得成就自己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之人,念念都想别人的好处,决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心里。为什麼?我们的心纯善,把别人的不善放在心上,就破坏了自己的善心。现在这种愚痴的人,不在少数。别人赞叹我,我也要冷静思惟,他赞叹我,我有没有这个实德?我是不是真的做了这些好事?纵然是真的,我们也要谦虚,更加努力。如果是言过其实,要生惭愧心,向他道歉,我没有这麼好,你说得太过分了。应当勉励自己,不要辜负他人的赞叹。如此德行才能成就,凶灾才能免除,善福才能降临,这是一定之理。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这是改过自新的理论依据。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即使从前造作再大的罪恶,都能够悔改。这是举例说明,何以一生造作极大的罪业,真正忏悔,还能消除业障。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很多,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得知。实在说,这个理太深了,不是凡夫能够理解。不但凡夫不能理解,经上讲二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无法理解。为什麼?这个涉及到虚空法界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众生的起源这些大道理。在《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原本是一体的。因此,极大的罪恶只要回头,所谓「回头是岸」。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4:45:53 |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包括。只要把这一关参透,在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得自在,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有人对我好,照顾我,於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对我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对他,感激他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是用这种手段来试试我的心平不平静,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瞋恚报复的念头,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对我,等於是在考验我。

       我在佛堂里,替对我不好的人供了一个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你为什麼对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於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是自己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难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俟」,等待,所谓「水到渠成」。「将迎」,念头起灭。孟子云:「修身以俟之。」这是说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於「积德祈天之事」,这是属於存养功夫。身有恶行,必须永远断除。修身积德之事,不可存侥幸之心、非分之想,若有丝毫念头起灭,「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复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这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这是真正的学问,真心本性完全恢复了。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依此理论与方法修学,世出世法有求必应,这是真实的原理。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我们凡夫无法做到无心(无念),因此如何将念头控制住,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听我这麼讲,就有疑问:「我们是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我们学习要善用心,画符、参禅、念咒、念佛,方法、手段虽然不同,其目的与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无记无数」,这是一个共同的原则,但是也要因人而异。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记数,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而且念珠的作用就是记数。一天固定记多少数,精进而不懈怠,这样能将妄念消除,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几年之後,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就不要记数了。因为记数还是分心,佛号一句接著一句,无记无数,念念在佛号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念与不念合一,就入不二法门,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这是第三层境界。明白此理,自然得到「灵验」。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感应;「诚则明」,明是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的教导,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经历,他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上,这是真实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我们从了凡先生的「号」也能看出他的为人,「学海」是他好学,喜欢读书,但是这个口气很大,我们能觉察出他的贡高我慢。他从接受云谷禅师教诲的这一天起,改号「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他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可以突破,他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想超越,所以改号「了凡」。

[从此而後。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算是认真用功,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於是觉得与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悠悠放任过日子,现在感觉自己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有警惕的念头,唯恐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得罪天地鬼神,有一点不同的气象。从前遇到有人憎恨、讨厌、毁谤,他不会轻易饶人,决定要报复。现在他不报复,心平了,心量慢慢拓开,能够「恬然容受」,包容别人,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我们也要常常勘验自己,我今天有没有空过?如果功夫不得力,这一天就空过了。谚语说:「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无论世法、佛法,真正成功的人,都会珍惜光阴,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空过。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了凡先生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三十六岁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应该考第三名,但是他却考了第一名,这是孔先生为他算的命第一次不应验,这也是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同一年秋天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举人,这是改造命运非常明显的应验。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2:55:09 |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後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他自己反省,虽然断恶修善,但是做得不纯,还夹杂著私心,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还很多。这是说他知道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始发心勇猛,时间久了就慢慢松散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也是如此,第一年勇猛精进,以後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还有警觉心,常常提醒自己努力,所以进步得很缓慢。初发心修学,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是每一个修行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不要灰心害怕,在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虽然进得不多,只要有进步就好。否则,不进则退。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己巳」是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他从遇到云谷大师之後,就发愿断恶修善。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从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麼难行!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就更好,天天不要间断,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

       「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菴的军中办事,跟著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年,了凡先生四十六岁,他从南方回来,请性空、慧空两位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遂又发愿「许行三千善事」,到第二年(辛巳年),即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因为断恶修善有这麼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愈恳切。换言之,断恶修善愈来愈顺利,效验也愈来愈显著。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於历日之上。]
       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但是他的太太不认识字,也不会写字,所以每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朱砂,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用这个方法来记录。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譬如,布施饮食给贫苦的人。每天去市场买菜,看到很活泼有生气的动物,就随缘买一点放生。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看它确实能活命,就买来放生;若是不能活命,就不必买了。他做得很认真,很如法,所以「一日有多至十馀圈者」,可见得他愈做愈顺利。从庚辰年发愿到癸未年,前後四年,三千桩善事就完成了,然後请法师在家里诵经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於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坐堂」,上班办公。同年九月十三日,他又起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经四年,至丙戌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果然登第中进士,朝廷分派他到宝坻县当知县,任职七年(一五八六年至一五九二年)。

       上任之後,了凡先生做得确实很认真、很如法,他准备一本空格册子,题名为「治心篇」,用来对治心中的恶念。每天一早随从就把治心篇交给办公室的人员,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让他将每天所做的善恶全数记录。并且每天晚上仿效赵阅道(宋仁宗时的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时称「铁面御史」),在庭院设一香案,将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写成疏文,向上天祈祷报告。

       由此可知,这个人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他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因此,若是见不得人的事,不敢向上天说的事,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连念头都不敢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县衙」,今之县政府。天启的母亲看到县衙内没有什麼善事可做,於是很忧愁的说:「从前我在家常常与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你做了官,我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反而做善的机会少了。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何时才能圆满?」了凡先生听了这些话也很懊恼。结果他晚上梦到一位神人,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神人告诉他:「你减粮一事,使你的善愿已经圆满。」这是他真诚行善的感应。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23:30:11 |
       「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中所说的训示,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我教」是佛教。佛经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说得比云谷禅师简单,非常有效,他说:「你真心祈求,没有感应,这是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障碍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业障,有求必应。」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消除业障?」他说:「忏悔。」忏除业障绝对不是拜梁皇忏、拜水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麼是实质?後不再造。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善的言语,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从此以後不再犯错,这是真忏悔,如此方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以为这就是忏悔,那你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

       业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应。业障习气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来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这麼长的时间不行。毛病、习气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
       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得力於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也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这就是佛法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麼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错解了。」错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没有多说,但是若能细心体会前面所讲的,这两句话自然能明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懂得求的道理与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谓「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用什麼方法贯通?真诚心。何谓真?真就是没有妄,丝毫虚妄都没有。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佛法讲「无妄念」,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论讲得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的人都知道。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会读经,不了解经义的道理,不能将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

       我初学佛的时候,讲经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在台湾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都尽量蒐集寄来给我。其中只有《中观论疏》的时间最长,大约半年才寄来。我求的是道,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应。  
        所以,我对於经典所说及老师的教诲,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连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这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道」是求的方法与理论。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只要反躬内省,向内心里去反省,回头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缘,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譬如,现在有许多商业钜子出书,写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2:24:06 |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云谷禅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实报告。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他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了凡先生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科第中人」是指官场中的人物,都是有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没有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
       「不耐烦剧」,不愿意做太繁琐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狭小。「时或以才智盖人」,喜欢出锋头,压制别人。「直心直行」,此地并不是指古圣先贤的教诲,如《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里是指心里想说什麼就说什麼,这是习气毛病。「轻言妄谈」,说话不经过大脑,随便妄说。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这麼多的毛病,天天造业,当然无法考中功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大地虽然很肮脏,但是土地肥沃会生长很多东西;水清就没有鱼。他有洁癖,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和睦相处,哪有不强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败的预兆。他喜欢发脾气,这是不和;换言之,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是第二个原因。

       「爱」,慈爱。「忍」,残忍。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残忍,残忍乃不育之根。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原因。他很爱说话,爱发牢骚,喜欢讽刺、挖苦、捉弄别人,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是第四个原因。嗜好饮酒,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第五个原因。偏爱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是第六个原因。反省之後,毛病过恶实在太多了。

       「彻夜长坐」,在佛家有「不倒单」,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难过!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这些阴气之侵袭,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长。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断除睡眠。
       「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断除。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断除,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场合千万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最後把身体毁坏了,这是愚痴。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後者。德至薄也。]
       云谷禅师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麼能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就得小福报;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与老天爷、鬼神、佛菩萨毫无关系。
       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果报,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玩味。

       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周朝享国最久,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是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他的子孙後代至今还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再看世间,现在一般富贵人家传二代三代,已经不多了,有的传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发达,晚年破产,这是「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所以德至薄。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才肯做,这是假善,不是真善。  
        云谷禅师举出这些例子说明,然後教导他针对自己的缺点,彻底改过自新,就有救了。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2:37:32 |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後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务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导他认真修善积德,改正毛病。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从後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佛家讲发愿,世人讲立志,都是同样的意思。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但是必须先要有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你要有道德、学问、能力,才有条件为社会大众服务。
       因此,这个心一发就要修养品德,修习善法,断除烦恼习气,积功累德,成就学问、德行,才有能力如愿以偿。你想要帮助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愿是空愿,这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如果发的愿虚假,这就是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这个有罪,没有功德。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己本身要有能力。发愿之後,就要积极断烦恼,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後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这个愿就真实,不是虚假。如果愿力强大,超过业力,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义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体,因业力变现故,这是业力之身。我们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落在数里,用数术就能推断出一生吉凶祸福。若想超越命数,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改正过来,一切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以佛法而言,若愿力大过业力,就称为愿力之身,亦名乘愿再来。血肉之身,充满自私自利;义理之身,大公无私,为一切众生之利益著想。
       在世间,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工具,与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就会常住世间;众生没有福,这个身自然舍离。佛家讲「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里引古书为证:天然灾害犹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无可挽回。自然灾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这是随著人心而转变。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业,一是别业。大家共同造作的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造作的就变成吉凶祸福。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自己造孽就无法挽回,这是真理,亦是事实真相。

       《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就是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无私的爱心、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能修养此心,将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当然福在其中,自然现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因此今生没有功名,也不会有儿子,这是「天作之孽」。过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扩充德性」,改过自新,「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可以享受到。阴德是做好事不让人知道,阴德报得厚!若做一丝好事,即大肆宣扬,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报掉了。
       因此,真做好事,勿让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广为宣传,不是真好事。这样的心态尚未离开名闻利养,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伪善。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韬光养晦,隐居深山,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时,方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学问,我们要深思善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前两句是加强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教人「趋吉避凶」就讲不通了;换言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起心动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恶念便减一分福。因此,我们每天的言语造作,就会影响命运的增减。世间人的命运会被人算定,就是他增减的幅度不大,离开中线不太远,所以算得很准。如果增减的幅度很大,命运就算不准。前面说过,大善之人命运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运也拘不住他,就是增减变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祸会变成福;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12:40:29 |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这些古圣先贤的书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虽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言之,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运丝毫不能更改。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麼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自己能觉察出来时,就常生欢喜心,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没有妄想、执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这种日子过得多快乐!多幸福!所以,方东美先生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疏」,文章。「登科」,考中举人。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种种过错,毫无隐瞒,尽情忏悔,并写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萨做证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因此,开始真正断恶修善,先求功名。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用「功过格」来帮助他。教他每天将所做的好事及过失都记录下来,善恶做个对比,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最初做的时候一定是善恶混杂,甚至恶多於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觉,认真努力,希望做到纯善无恶,改过就成功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方法对普通人非常有效。

       并且教他持「准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净心,把念头集中在咒上,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参禅、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方法很多,可以选择一、两种,帮助自己摄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真心就现前,智慧就现前。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大,不但破坏清净心,对身体的健康也产生不良的後果。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减少妄念;妄念少了,饮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为他的心清净,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体自然健康。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云谷禅师告诉他,画符专家常言:「不会画符的人会被鬼神笑。」其实,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虽不一样,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笔画符,要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如果画符时还有妄念,这道符就不灵。
       念咒亦复如是,念时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咒愈长愈难念。佛家常言:「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夹杂一个妄念容易,这句佛号就灵。这些方法都在摄心,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无念,心里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把生灭断除,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感格」,求感应。於心性求感应,於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他说:「夭寿不贰。」「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说得很高明,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们用分别心、执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一念不生,没有分别,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有分别,才有二、三。

       圣人、佛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长跟短,善跟恶,真跟妄。对立就是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讲「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决定没有相对,有相对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对的,十法界是相对的,一真法界没有相对。没有相对,有没有绝对?也没有绝对。绝对跟相对是互相建立的,没有相对,绝对也没有了。佛经讲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错了;「议」是议论,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後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後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细分之」,把它推广来说。「丰歉不贰」,「丰」是丰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丰富,可以过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贫困。如果你能懂得丰歉不贰、贫富不贰,就能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穷」是处在困境,办什麼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做任何事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是懂得穷通不贰,就能立贵贱之命。如何立命?贫者安於贫,富者安於富,贵者安於贵,贱者安於贱,各得其所,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间永远是太平的,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这是真真实实的学问。

       「夭寿不贰,然後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会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通达的人对於舍身受身,就像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作身体,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自然会把它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是再换一个身。我们必须要注意,衣服要愈换愈漂亮,如果愈换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舍掉之後,来生会比现在这个身还差,换成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愈换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舍报之後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如果念佛求生净土,换得菩萨身、佛身,就愈来愈庄严了。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与道理,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实际上利人就是利己,这是真理。
       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句话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利己是眼前虽得一点小利,可是几十年之後,你死了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时就後悔莫及。所以,损人之事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因此,对於生死这桩事情参透,知道事实真相,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没有了。无论在何时,无论是什麼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为什麼?知道这个身舍了之後,马上换一个比现在更好、更殊胜的身。我们要有信心,有把握。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5:08:10 |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原来你也是一个凡夫。何谓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如何开导教化了凡先生,如何帮他将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了,这是他的善根。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所以他改变了命运,道理在此地。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人未能无心」,这个心是指妄想心,就是起心动念。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只要起心动念,你就有数;换言之,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什麼人能超越命运?没有妄念的人,没有妄念的人是英雄豪杰,不为命数所拘。
       云谷禅师举两个例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所以他的命算不出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中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损还有馀福。譬如,秦始皇作皇帝时,短短几十年就把过去生中修积的福统统享尽,两代就亡了。如果他能修德积善,不造违理的恶事,他的福报能传很多代。明太祖朱元璋传十七代。如果他作帝王时,胡作妄为,造作恶业,就不可能有这麼多後代子孙。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这一生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了凡先生听了之後,反过来向禅师请教。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命运能够逃避吗?」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我们要相信,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是过来人,他们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无误。命数从哪里来的?用科学家的说法,一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在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间,对於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科学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还在研究中。空间维次突破了,就知道过去、未来,清楚明了过去造的是什麼因,现在得的是什麼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麼因,来世是什麼果报。这不是推算,这是现量境界。
       孔先生是从《易经》数理上推断,推断的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只要有丝毫误差,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就决定正确,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是亲眼所见。

       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都修禅定,都有这个能力,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所以他们很清楚六道的状况。但是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是怎麼来的?为什麼会有这个现象?为什麼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於这些境界还有许多疑惑不能解除。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之所以然。

感恩共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5:14:55 |
       不同维次的空间是怎麼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我们冷静思惟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後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分别、执著,才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种种不同的现象。佛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一语道破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就像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现的;这个相能活动、能产生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它能将现象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
       我们细心观察,人生在世的确是一场梦。你晚上睡著了,有人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西方哲学家很聪明,知道身不是我,於是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就是承认物质的身体不是我,是虚幻的,能够思惟想像的才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佛法的境界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本性,然後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一真法界」,或者称为「真如」、「第一义谛」。

       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想要断除,问题是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得力。虽然从经教中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只是解悟,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後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於是才说「命由我作」。

       人的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命有定数,定数从何而来?自己造作的。佛法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未来世。时间单位最小的是秒,佛法讲刹那;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如果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这是一刹那。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实在太微细了,我们粗心大意,觉察不到。
       什麼人能观察得到?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到相当深度的禅定功夫,就可以见到这个生灭现象。大乘佛法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是圆教八地菩萨,与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损人利己,果报是凶、是灾祸。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麼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定不怨天尤人;反过来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後,福要自己去求。怎麼求法?改过迁善。

       早年,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弘扬佛法,这是他老人家为我指出一条明路。我跟大师三年,奠定我学佛的基础。以後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十年。尔後这一生,福自己求。从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年轻时,看相算命的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四十五岁那年,果然害了一场病,我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月之後,身体慢慢好了,就继续从事於讲经弘法的工作,再没有生过病。记得有一年,甘珠活佛告诉我:「净空法师,从前我们都在背後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你这些年弘扬佛法,命运完全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而且很长寿。」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後再不造恶,起心动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然而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能觉察。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也愈来愈清净。我今天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这个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明白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我这一生很幸运,比他改得顺利。原因是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在身边督促、指导,十三年的耳提面命,这个利益太大了。年轻时虽然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给自己打分数,充其量也不过六十分刚及格而已,现在大概能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有人问我:「法师,你怎麼修的?你怎麼教人?」我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修学心得,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物质环境(顺境与逆境)、人事环境(善缘与恶缘),我们必须在境缘当中磨鍊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於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样转祸为福就转得快,灾消福来。

       平时以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不起贪恋之心,恶境不起瞋恚之心,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之心,自然常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之心油然而生,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二、三年就有效验。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有蚊虫、跳蚤,他的侍者想把它们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动它们。」大师到七十岁以後,这些蚊虫等果然不见了。我现在也七十多岁了,以前我居住的房子也有蚂蚁、蟑螂,这两年逐渐少了,我很欢喜有了效果。

       我在图文巴的小道场,刚开始蚂蚁、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们决定不杀生,对於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连害它们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它们,我们合掌称「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房子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的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这一年半以来,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不像从前成群结队了。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如此,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种了很多树木花草,还有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们、照顾它们,花开得特别美、特别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纯以爱心来照顾,因此树木花草都有感应。

       这些都是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我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了。虽然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接近自在、圆满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感恩共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