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987|回复: 1

解构雷锋:被过度诠释的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5 11: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志愿者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3: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构雷锋:被过度诠释的精神

专题 2011-03-05 15:51:44 阅读4546 评论8
  字号:大
[url=]订阅[/url]


  中国风,一种时髦的命名方式,换一种土的说法,也可以叫做中国特色,而最有特色的中国特色就是以计划的方式、集中各种资源去做某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这种行为是前进,更是冒进或跃进。学习雷锋,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一场计划式的道德大跃进。
   在下达那个动员令的同一年,毛泽东还提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令。解构雷锋,其实也是解读一个时代……

文 / 何小手   图 / 言午

  中国风,一种时髦的命名方式,换一种土的说法,也可以叫做中国特色,而最有特色的中国特色就是以计划的方式、集中各种资源去做某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这种行为是前进,更是冒进或跃进。学习雷锋,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一场计划式的道德大跃进。在下达那个动员令的同一年,毛泽东还提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令。解构雷锋,其实也是解读一个时代……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今天,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难绕开,就像推销商品时,要告诉对方该商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一样。

  致命的BUG

  如果善得不真实,那就是一种伪善,尽管伪善也是善的一种,但毕竟打了折扣,道德高度就降了下来。

  1999年9月,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上,刊登了一篇名为“Model Comrade”的文章。该文中,作者SIMON LEYS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雷锋1962年殉职,1963年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社会上才真正掀起学习雷锋的高潮。在此期间组织的雷锋事迹展中,出现了几十幅反映雷锋生前做好事的照片:例如,扶老大娘过马路、将自己的午餐送给忘记带午餐盒的战友等。如果这些照片是真实的,那么,谁一直将镜头对准这个当时还没有出名的小人物?对于这类疑问,曾经在沈阳军区做过宣传干事、今年已经81岁的张峻2009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很多照片是出于宣传需要补拍的,有的甚至是在雷锋牺牲后,为树立高大全的形象,对照片进行过修改。张峻与雷锋有过9次接触,为雷锋拍摄过223张照片。这种解释看起来可以理解,但更多人疑惑的是,既然为了宣传需要可以摆拍和修改照片,那么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文字材料,会不会也被润色过,《雷锋日记》可信吗?

  一颗小小螺丝钉,在一般人眼里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是,雷锋同志却从螺丝钉身上受到深刻的启迪,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决心做社会主义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个生动的比喻很多人耳熟能详,其背后的故事是,一次,雷锋跟张书记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忽然,雷锋觉得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锋觉得挺奇怪,一个县委书记还捡一颗螺丝钉干什么?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在机械厂,张书记指着轰鸣作响的机床问雷锋:“小雷,你说,这机器为什么会转动?”“接了电。”张书记又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

  小小的、能装进口袋里的螺丝钉,如何去绊一个成年人?

  某周日,雷锋肚子疼,跑到团部卫生连去看病,医生嘱咐他要休息一天。从卫生连返回,他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为了盖小学而不休息,于是过去帮忙。广播员要写稿表扬他,雷锋说自己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他回到营房后不久,一支队伍敲锣打鼓来到部队驻地,几个人抬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在做好事的同时,就有一个团队在悄悄地工作了,首先根据“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这句话推断出做好事者就是雷锋,接着赶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牌匾,并组织锣鼓队……这可能吗?

  在传播过程中,细节常常被忽略或扭曲,但上两个故事几十年来没有变形,至今还写在小学教材或教辅读物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一个可能失真的榜样,又应该学什么?

  被过度诠释的精神

  雷锋是行动榜样和精神偶像的复合体。他的伟大不是体现在“扶老大娘过马路”、“将自己的午餐让给忘记带饭盒的战友”、“电影开演前抓紧时间看书”等行动细节上,而是体现在背后的伟大动机上:例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所以他将自己的午餐让给忘记带饭盒的战友;“要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所以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那个年代,雷锋精神就是忠诚、无私、勤俭。而这些,正是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政府对民众的要求。所以,雷锋精神最初就是时代精神,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局限。

  然而,在中国,人一旦伟大起来,就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在强大舆论机器的运作下,雷锋精神越来越与雷锋无关,它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膨胀,并与时俱进:奉献精神、傻子精神、钉子精神、奋斗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甚至提升到“雷锋精神彰显了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2009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提案建议为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雷锋精神消亡。

  其实,早在1980年代末,就有人努力将雷锋精神国际化。有传闻沸沸扬扬,不仅国内学雷锋,美国西点军校也大力倡导学雷锋。2002年3月,爱较真的方舟子专门写信给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问询此事。第二天他就得到了回函:在本军事学院,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雷锋语录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但军事学院并不赞赏他或其哲学……

  雷锋精神虽然没有如愿走出国门,在国内却继续发酵--

  1990年3月5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后,雷锋精神又与和谐社会取得了联系,有媒体宣称,钉子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雷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当一如既往地被各种需要涂脂抹粉后,雷锋精神变得不堪重负、面目模糊。

  2010年3月,上海某媒体做过一项调查。在参与投票的4146人里,24%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现实中,学雷锋越来越形式化:以前是雷锋3月来,4月走;现在是3月5日来,3月6日走;未来也许是3月5日下午3点50分来,4点50分走……不仅如此,雷锋还被娱乐化解读:2010年3月,一个名为“雷锋日记”新浪微博持续走红:博主并没有记录那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好人好事,而是模仿雷锋写日记的口吻,调侃当下事件。例如,坐公交车时,中途上来一位驼背老太太,站在车头许久竟没人让座,令我很生气。但令我更生气的是,有个小伙子到站,招呼老太太入座。哼,这也是你做的好事儿?摆明是在跟我抢生意嘛,我一个箭步上前,抢先坐下。然后整理一下仪容,从容淡定站起来让座,乘客们都夸我是个好青年……

  雷锋一开始就是被时代需要包装起来的精神偶像,如今被漠视或娱乐化,是被过度阐释后的理性回归。那些并不靠谱的各种叠加其实都是浮云,雷锋精神如果有核心,那就是利他。

  利他即利己

  利他与利己,指向不同,但并不天然对立,绝大多数利他行为的深层动机是利己。而这与觉悟、道德并无本质关联。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动物界,利他行为普遍存在,它已经成为动物之间的一种相处方式和生存策略。而雷锋式助人却将利他与利己截然对立,强调动机的纯洁与单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强迫人做了好事后还要保持低调,因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式”利他行为,不是贡献,而是牺牲。所以多数人明明做了好事,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学雷锋。

  如今,雷锋在民间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并没有证据证明,利他行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了。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利他行为的形式越来越可见、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有力。精英阶层的利他行为:给钱、给力、给思想。草根的利他行为:除了个案式的“扶老奶奶过马路”外,就是围观式参与。其路径是,响应精英人物的号召,关注某起公共事件,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精英与草根合力,促成矛盾的化解或问题的解决。

  利他与利己可以统一,利他的形式与动机可以多元。

  当不再需要跨越道德门槛,甚至可以毫不羞赧地携带利己动机时,利他行为一定会越来越普遍。

  公民时代,人人都是雷锋

  雷锋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但并不过时。雷锋是中国人熟知的品牌,他应该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在尊重个人权利与利益诉求的公民社会,雷锋是好人,但首先是公民。公民雷锋不是过去的雷锋,他比雷锋更亲切,更可感,他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没有政治上的荣誉感,他心中有自己,也懂得关心自己。与此相对,如果必须提升,现时代的雷锋精神,应该是一种公民精神,它拒绝了政治上的拖泥带水,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权利,非常自然地扶老携幼。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一书中倡导了他的“贵族制”立场,所谓贵族,不只是一个人高贵的身份和优雅的举止,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和他的社会使命感。今天,如果要期待雷锋精神实现更大的社会理想,就必须将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吸收过来,通过他们对社会的回报,让雷锋精神更有实质意义,这或许是现时代雷锋精神应该具备的更高形态。

  

摄影师解密雷锋照片补拍细节


  
  美联社的4名记者曾经去抚顺的雷锋纪念馆参观。其间,他们指着雷锋做好事的照片问讲解员:你们不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照片?这是不是“导演”出来的?当年,中国照相机工业才刚刚起步,拍照只能找专业摄影师。雷锋的摄影师,正是当年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任宣传部干事张峻,他和雷锋有过9次接触,拍摄过223张照片。根据张峻忆述,那时,中国面临很多困难:三年饥荒、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政府急需一个光辉的典型鼓舞士气,而雷锋苦大仇深的出身和勤俭节约的表现都十分典型。于是从1960年开始,雷锋被安排到各处进行巡讲,忆苦思甜。1962年春节前后,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为了配合总政的雷锋展览,张峻投入了展板策划工作中,他将最重要的补拍任务交给了徒弟季增。但是,由于技术原因,这些补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不少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