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227|回复: 2

“红马甲”践行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0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马甲”践行之路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 606
   版次:TM02   版名:南方评论 第一专栏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1-28
作者:龙科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1989年,深圳市首次开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注册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城市义工组织,2005年《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出台。25万注册义工,超过300万人次义工服务,义工在深圳家喻户晓,“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深入人心,鲜艳的“红马甲”成为深圳的城市风景。

    南都传播研究院研究员 龙科(南方都市报 [url=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url=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url])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和各种各类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新社会运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深圳,率先在这方面做出反应,成为中国内地最早开展社会义务服务的城市。1989年,深圳市首次开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注册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城市义工组织,2005年《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出台。25万注册义工,超过300万人次义工服务,义工在深圳家喻户晓,“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深入人心,鲜艳的“红马甲”成为深圳的城市风景。
    深圳是在短短30年时间建起的年轻的移民城市,大量外来移民面临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没有宗教传统和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匮乏的情况下,移民亟需通过相互间的帮助和扶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托克维尔在解释为什么19世纪美国的普通市民如此热衷于公益事业时说:“一旦人们都去参加公共的工作,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不能像最初以为的那样可以离开他人而独立,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自己就得经常去帮助他人”。正是基于移民社会特征,深圳发展了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 义务服务。(南方都市报 [url=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url=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url])
    1979年以前,深圳属宝安县管辖的乡镇几乎没有社会组织。改革开放后深圳建市,特别是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深圳义工,是内地向外部世界开放和接触的产物。创立之初,考虑到与港、澳交流的便利,深圳确定把V olunteer service翻译成义务工作。这种学习和尝试,代表了深圳早期创业者的开放心态与学习精神,以及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吸纳能力,也确立了其外向学习型的自我成长道路。进入21世纪以后,深圳迎来社会组织发展高峰,数量年均增长近20%,总数达3000多家,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成就深圳义务服务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深圳义务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内地转型期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它使深圳义工组织成为了体制内具有一定非政府性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属于体制内萌芽发育的第三部门。政府抓住体制内的第三部门(义工组织)具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和便于控制、协调的优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通过积极引导和扶持,激励各种社会资源向第三部门汇集,促进体制外的第三部门成长,力争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多样化的模式。
    这种思路,通过在政府之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公共服务供给者,逐步缓解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来源单一、政府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同时也使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成为一种现实。
    从毫不利己到自助助人
    深圳的义工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市民对义工服务的了解情况和认同度较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93.5%的市民在接受本次调查之前听说过义工,“红马甲”已经成为深圳的城市风景,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品牌之一。
    他们为什么愿意帮助别人?我们在对“参加义工的原因”进行统计时发现,80%的义工表示是“帮助有需要的人”,66.8%的义工表示是“增加社会阅历和经验”,50.5%的义工表示是“多学习一点东西”,还有34.2%有人认为参加义工活动让自己有成就感,27.3%的人想通过义工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数据说明,在参与义工服务的动机方面,利他因素和利己因素并非是一对矛盾体,利己因素可以为利他因素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我们对义工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参与义工服务的市民,不再表达自己只是为他人或社会的单向付出,同时也强调自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既有荣誉性的认同,也有能力性的提升,还有的是被需要的成就感。这表明,在当代中国的道德与伦理版图上,利他与利己不再是对立存在的道德范畴,曾经的认知框架已经并且仍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学雷锋”活动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运动,提倡的是“大公无私”。这种认知的后果,就是人为地把“乐于助人”变成与普通人无关的事物,只有少数道德先进分子才敢于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社会的公私观念获得了长足的提升。这种嬗变为我们理解深圳义工现象提供了一个切口。
    深圳义工联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传播“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这种互助理念的确立是领风气之先的。这也是深圳义工组织超越内地同类型组织的理念优势。然而,这种理念要为个人和社会普遍尊崇,仍然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推进。现实地看,人们对于如何做好事,如何评价做好事,仍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忌讳和隐衷,但比之过往已经大有改观了。(南方都市报 [url=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url=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url])
    比如,有不少义工表示,自己对义工的精髓认知越深,投入越多,社会尤其是家庭对义工的理解和支持却常常越少。如何得到家庭的支持,是很多资深义工会面临的问题。到底是先爱大家,还是先顾好小家,义工中存在争议。一些义工认为,应该先顾小家,自己的小家照顾好了,才有精力去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做一个义工。但对此更为执着的义工认为,义工做到一定程度,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付出,在付出中更多的不是助人,而是对个人的肯定,和对自己价值的认同。
    舆论评价与义工理念之间同样存在落差。比如,大量的媒体报道仍然是以“学雷锋、树典型”的旧理念在报道义工服务,表现在对许多知名义工的报道上,仍然走苦情路线,渲染他们的不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不可学习、难以模仿的道德压迫感。我们认为,这种思路如果上升为深圳义工组织的外部宣传与激励策略,事实上会对义工项目的推广造成反效果。如果从一种可知、可感而不制造道德威压的角度,从自助助人的关系来强调义工生活的可亲近、可学习、可复制,应该会有更好的理念推广效果。义工组织在日常实践中,应该重点推动自助助人这种现代义工服务理念的传播。(南方都市报 [url=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url=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url])
    基层义工需有效激励
    义工组织要可持续地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基层义工的有效激励。我国义工或志愿者在激励机制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志愿者服务没有内化为长期自觉的行为、服务过于注重形式、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服务领域狭窄,以及职责不明、体制不顺、待遇不当等问题。我们侧重调查深圳市民参加义工活动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果显示,63.8%的义工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活动经费不足”;49.1%的义工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活动变味,沦为有关部门的免费劳动力”;39%的义工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法律保障”;选择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服务成效不明显、行政化色彩过浓的百分比,也分别达到38.3%、34.3%和27.2%。
    激励是一整套机制,而并不仅仅指获得奖励。就此而言,积极解决义工参与中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政策激励。上述调查结果也从另一方面表述了深圳义工组织激励机制建设的方向,当下而言,重点应该放在解困上,其释放的积极性会比单纯的奖励政策更加有效。
    虽然义务服务是一项非营利行为,但义工并不等同于“免费劳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63.8.%的市民认为义工活动应该是无偿提供服务,但仍然有近三成市民认为义工活动应该得到适当的报酬,体现出对义务服务理念的利己性考量。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义工认为应该享受的权利的前三项分别是:“获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供相关社会实践证明”和“遇到困难时优先得到义工服务”,分别占76.8%、67%和44.1%。这说明,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既关系到义工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多达49.1%的义工认为“活动变味,沦为有关部门的免费劳动力”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数字。这一方面说明,当前义工配合政府部门活动过多,影响了他们直接服务社会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义工组织不能把激励视为孤立环节,与日常运作相脱离来讨论。当前义工组织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部门独立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某些活动也难以避免,但这种平衡需要义工组织去精心把握,过于强调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可能导致义工组织目标迷失和人心涣散。
    如何才能使公众更愿意参与义工服务,需要义工组织努力从改善外部环境与提升内部素质两方面着手。外部激励包括,为义务服务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宣传树立义务服务品牌、拓宽义务服务的筹资渠道、实施网络化管理、培育和弘扬义务服务文化等;内部激励包括,团队授权激励、心理契约激励、目标激励、工作丰富化激励、培训激励等。
    深圳义工组织激励机制的完善,要建基于对义工参与动机中利他和利己双重性的全面认识,既不能对义工的利他性动机不尊重、无节制地滥用,也不能无视义工参与的正当的利己需求,相反应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在具体激励制度设计上不要厚此薄彼,要尊重和善用这种出于人心的力量。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兼顾适当的物质激励。从心出发,不仅是义工的活动理念,也是义工激励机制的设计理念。通过完善既有激励机制的薄弱环节,藉此释放受阻或受挫的义工人力资源,真正从义工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去尊重、保护、珍惜、善用这种人心的力量。得人心者得事业,义工组织与公众支持之间,正合此道。
    义工不只是精神文明的形式
    义务服务或者志愿服务在内地一直被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事实上,对传统学雷锋运动的意识形态性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性与事业性的区分,是理解深圳义工发展的关键所在。义务服务事业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关第三部门与公共服务发展的众多研究表明,义务服务作为第三部门的代表性事物,其对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贡献相当可观。对当下深圳义工组织而言,这也是支撑其获得更大发展的理论基点之一。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二是第三部门。政府代表体制内的供给方式,而第三部门代表体制外方式。这两种方式并不一定是对抗竞争关系,还可以是合作互补的关系。义务服务组织可以成为体制外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社会对公共事务的资源配置,即人们应对社会所需要的某种服务的需求,而以义务服务的方式进行“购买”或供给安排。由于义务服务组织在服务的提供方式上往往具有很强的志愿性、竞争性、参与性,这通常是政府公共服务难以具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了第三部门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在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提出要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从总体上肯定了第三部门对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势必迎来新一轮改革周期。前30年深圳的改革着重在经济领域,今后深圳的改革将更偏重于社会管理领域,这是深圳义务服务事业发展以及进行自身改革的良好契机。同时,伴随特区扩关的成功,特区一体化加速,社会管理将加大力度与关内协调,这也将为深圳义工尤其是关外的义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推进。
    义务服务事业可以和城市使命结合起来。目前,在社会发展方面,有些是政府无力做的,或者短期无力改善的,比如社会关系的恶化,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组织的关系。以义工组织为代表的公益力量可以帮助政府来改善这些社会关系,义工可以而且应当深度介入城市的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如此一来,义工就是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服务精神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做好事。
    深圳义务服务仍有巨大空间
    我们的调查显示,最多的义工(39.8%)表示过去一年间做过“20小时以下”义务工作,做过21-40小时的占到24%,也有11.3%的义工过去一年参加150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不仅如此,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下,义务服务团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目前,深圳义工开展的诸如青少年热线电话、青少年信箱、法律援助、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病人服务、帮教服务、学生服务、环抱服务、秘书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文艺服务、扶贫服务、精神健康服务、网络服务、大型赛会服务等项目,其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效用已经突显。义务服务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社团化、社区化,尤其在社区,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积极开展社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义务服务在西方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据统计,加拿大每年做义工服务的人次约650万,提供11亿小时的义工服务,创造价值约110亿美元。从家庭到社区、从申办奥运会到环保项目、从国内到国外,到处都有加拿大义工的身影。在香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超过9成的社会福利,都是依托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所属的320多个各类型社团。根据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2010年5月公布的《香港义务工作研究》,2009年香港义工的总服务时数为8700万小时,比2001年增长逾一倍,个人服务平均时数为87.4小时,逾50%受访者2009年从事超过30小时的义务工作。8700万小时,相等于4.15万份全职工作,香港义工局称,以经济价值计算,这些服务的价值达55亿港元,相等于香港地铁西港岛线建造成本的六成。
    从义务服务的发展空间来看,美国参加志愿服务的公民占总人口的比率是38%,加拿大是31%,以色列是22%,新西兰是48%,香港地区是20%,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参与志愿服务的公民占总人口的比率是6%(依据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志愿服务在中国》等资料整理)。从统计数据看,到2009年底,深圳市常住人口达到了886万,依据最低6%的比例计算,也远高于目前的义工数量。深圳义务服务事业仍有巨大的改善和发展空间。
    ◎关于“深圳义工服务事业发展研究”:
    时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这座城市的官方与民间日益达成了一项新的共识:公民社会在深圳生根发芽,必定要为全国开一番风气,可为自己谋一段前途。而2010年,亦值深圳市义工联成立20周年。义工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其现代化历程还处在起步阶段,深圳义工事业则是中国城市义工事业的起源———深圳团市委发起注册成立的市义工联作为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20年来深圳市义工联在义工组织、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探索和丰富的经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样本。对它的调查既能发掘深圳义工工作、乃至社会事业的更大潜能,也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深圳市团市委与南都传播研究院携手合作,启动了历时一年的调研实践与报告撰写,以期探究深圳义工事业的发展轨迹与未来。本刊今期特节选该调研报告部分章节,形成专题刊发,以向深圳的义工事业成绩乃至深圳的公民社会价值致敬。
    ◎关于南都传播研究院:
    南都传播研究院是南方都市报成立的媒体研究及拓展机构,它依托于南方报业集团及南都报系的社会责任感及媒体资源,在新锐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在信息传播的传统与未来之间、在媒体报道与社会参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研究传播价值,创新传播模式。
发表于 2010-12-1 2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播志愿精神和文化,作为志愿者是义不容辞!
发表于 2010-12-1 22: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红马甲!一起来更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