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楼主: 您好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幸福人生从此开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学习弟子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2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我記得上一次回高雄,我坐計程車,一上車,這位年輕的計程車司機,也是年輕的爸爸,他孩子應該也在小學左右。他就跟我講,他說孩子的德行太重要了,假如他德行不好,有很高的學歷,當很大的官,又很會撒謊、又弄權,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又不給人民做好榜樣,學歷愈高愈禍國殃民,所以德行比學歷還要重要。我聽了以後很安慰,我們的國家社會要興旺了,為什麼?必有禎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什麼是禎祥?連計程車司機都覺悟了,各行各業都覺悟了,教育好孩子要從德行開始。這個爸爸很可愛,他自己跑去書局,找德行教育的書,很認真。大家猜猜看他找到哪本書?他這種當父親的善心,很有感應,他找到最好的家庭教育書,《弟子規》。害我很興奮,他找到《弟子規》,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我們講課的碟?後來沒聽過,剛好我的包包裡面還有些我們的碟片,就一起送給他。真的,人有那分善心,對孩子的善心,對社會的善心,這種善的緣都可以接得上去 。

      假如这个孩子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老祖宗的教诲,那他的人生会变成什麽样?他的父母人生又会如何?所以真的学圣贤教诲,学《弟子规》,对每一个人,以至於每个家庭,那真的是刻不容缓。不然,不懂做人的道理,一家人这麽好的缘,变成互相折磨、互相伤害。
      剛剛我們提到了,計程車司機都覺悟了,為人父母的覺悟了,現在老師也慢慢察覺到德行的重要。有一位教務主任,他去深圳跟我們有五天課程交流,他上完五天之後,很感嘆跟我們說到,他在這五天抄的筆記,超過於他念師範大學四年記的筆記。我們聽起來都很心疼,讀了四年所學到的筆記,居然還比不上五天抄下來的,那四年多麼可惜。我們心裡想想,為什麼這個教務主任他五天能這麼認真?代表他對教育有使命感。他在念師範大學的時候難道他不想學嗎?但是教的內容,並沒有喚醒他那分教育的使命感,這個重要!你教了一大堆的教材教法、教學技巧,本忘記了,愛心沒有了。你愛心沒有教,那我們從師範院校出來,不都變成教學機器嗎?
  現在要求個案是你今天教這堂課,講哪句話都要記下來。那我沒有辦法生存,這種事我做不到,我剛剛講什麼我都忘了。那是一種心境的體會,在跟學生交流,你講的都是心裡的話,學生聽了都瞪大眼睛聽。我們在跟學生上課的時候,我們只要提到老師在念大學的時候,他們一聽到老師的故事,耳朵都豎起來,然後說,來,我們接下來看下一題數學,非常想聽,非常認真。一堂課程裡面,要講哪句話都出來了,那叫機器。學生的思惟、他的心性是很活躍的,他隨時都會突然有感悟說「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哪有可能說教學,讓你一開始就設計好的,顛不顛倒?而這種思惟居然是教育的主流。「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知新,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可以為人師是他不斷的在每天生活當中都有他的體悟,都有他的提升,他才能把這種覺悟、悟性傳給學生。不然他傳給學生是什麼?是變成個做題目的機器嗎?
  我們在第一線的老師,現在都有這種教德行的態度。他們發現一個非常微妙的現象,成績好的學生,都排在前五名、前三名的學生,你只要跟他講做人的道理,他的眼睛就很呆滯。他說老師你講這個幹什麼?這考試又不會考。他已經變成沒有辦法領受這些做人的道理,他變成了機器。反而是成績在中下程度的,一聽到老師講這些做人的故事,眼睛瞪得很大,聽得津津有味。諸位朋友,你看以後誰有成就?我以前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說大學以上畢業的最多當工程師,因為他專業能力很好。但是反而那些做老闆的,有的才小學畢業,學歷有的都不高,可是很懂得做人,很講義氣,很知道人和,反而他們做老闆,他們的成就更高。而在這種只是重視知識吸收、積累的孩子,他變成了那種好像機器的反應,他人生的悟處很難啟發。所以延伸出來高學歷高離婚率,甚至高學歷高失業率,這些現象都出來了。
  這位教務主任他上了五天課以後,他這分教育的使命喚醒了,他回去之後從自己開始做起。還找了三個志同道合的年輕的老師,四個人開始推展《弟子規》,他也不去要求別人。他每個禮拜幾個人就聚一起,一個禮拜兩個小時學習《弟子規》,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他的校長發現這三個老師班級的學生表現特別好,特別有禮貌。就去深入了解,最後了解到原來他們都教《弟子規》,德行、成績都有明顯的上升。後來校長下令,英語可以停掉,全校同時教《弟子規》。這個校長,女校長,很有魄力全面推,但是功勞、功德還在這個教務主任,還在這三個老師。因為他們自己修身做好了,自己齊家,班級做好了,自然影響到整個學校。所以《大學》講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大家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我們現在海南,一萬多個服刑人員,同時都可以接受《弟子規》的教育,中國文化的教育。誰的功勞?是因為司法廳的副廳長,他的太太就是學儒道釋中國文化的。她的先生沒有學,但是留個好的印象,我太太學了以後,脾氣變得比較好,所以他很有好感。後來因為有這個好感,跟我們有接觸的時候,他就主動的希望把監獄變成學校,這個心境真是功德無量,才把後面的因緣成就了。所以諸位朋友,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很可能背後都是成千上萬人的因緣會出來。後來這個校長就決定全校推《弟子規》,她的先生在報紙上看到,有個教授寫的,不能讀《弟子規》,讀《弟子規》是愚孝。諸位朋友,我們光從這個教授講的話就知道他有沒有讀過《弟子規》?你有個教授的名稱,你應該要對得起這兩個字。教授的意思是你是個學術代表,你應該要影響整個社會有正確的思想,你不是亂批評,這樣你對不起教授的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2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三十二集) 2007/06/10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講到,確實我們今天每個角色,包含我們在家是兒子、是父親,還是公公、婆婆,家裡的這些角色,以至於我們在社會當中的頭銜,我們在單位裡面是主管、是主任、是經理,在學術單位是教授,這個名的背後最重要是那分責任,而不是你拿著這個名,講話不負責。甚至於是拿著這個名耀武揚威欺負一些下屬,欺侮他人,這就是不正確,不對的。  
     《弟子規》也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在社會當中有地位,要了解「勢服人,心不然」,你不能拿著你的權勢去欺侮他人,「理服人,方無言」,凡事都要講道理。而且不只是要講道理而已,還要有那分慈愛的心去提拔後進,這才是真正對得起企業,對得起單位、社會對我們的照顧。  
  今天我們在公家機關裡面上班,或者學術單位上班,大家都很肯定我的能力:「你的能力真好,單位不能沒有你。」聽起來都很得意,但事實上一個人的責任要看得深遠,不能只看你在的時候能把事情做好,這還不是很深遠的責任心。相同的在單位的時候,我們今天有因緣接受單位的栽培,我們也要報恩。報恩怎麼報?一定要提攜後進,最好能提拔出比我們更好的人才出來,栽培出比我們更好的人才出來。所以孟夫子講「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你能夠為天下社會,為自己的單位能夠提拔更多的人,這是你非常有仁愛的心。  
      而當我們不管到哪個單位去,都是抱持這個心境,我們走過的地方,所有的領導也好,同仁也好,一定對我們都非常尊重,非常讚歎。為何不留個好名讓人家說?而且這樣的人生態度,往後的機會會愈來愈寬廣,大家會傳這個人好,在那個單位都是時時為單位著想,為單位提拔人才。那他以後就是各個企業爭相要栽培的人才,要找的人才。
  剛剛跟大家交流了,教授他在整個社會、學術上是很有地位的人,更應該對自己的話要負責任。但是現在這種警覺性不高,往往都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言語的教育非常缺乏。諸位朋友,我們曾經上過哪一堂課是專門教言語的態度嗎?您從小到大,有上過這堂課的舉手。講話這麼重要,我們都沒上過,都沒有嗎?我太傷心了,我們前幾堂課不就上過了嗎?你們全放下了,功夫真好!「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你們為什麼這麼無辜的看著我?我是不是在夢中講過課?你們都忘了。 當然說實在的,很多寶貴的經典教誨,聽一次還真的很難聽到心裡面去,聽個五次、十次能有印象都已經算不錯了。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是記恨,寬容乃是智慧。那個記恨不只記在自己心裡面,那個抱怨的態度的人生觀還會傳給小孩,所以父母常常抱怨的人,小孩也一定是這樣。  
      而一個人常常內心都是不平、抱怨,他的人格一定不健康,這都已經埋下他一輩子不幸福的惡種子了。所以,我們言語能不謹慎嗎?
  其實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攸關一個家族的命運。我不是嚇唬大家,這都是真實不虛的,只是我們不夠那樣的警覺性而已。  
范仲淹先生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的家族沒有任何人願意照顧他跟他的母親。你看,他的母親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是被整個家族拋棄,他的母親遇到這樣的人生境界,一句抱怨都沒有。假如那時候范仲淹的母親是唉聲嘆氣的時候,有沒有范仲淹?有沒有一千年不敗的家道?有沒有可能出七十幾個部長級以上的官員,變成國家社會的頂梁柱?就因為他母親完全沒有抱怨,完全的寬容,才贏來了范仲淹這樣的孩子,才照顧得出這樣的孩子來。甚至於不只是沒有抱怨,往後還是體恤所有家族裡面跟他們有同樣遭遇的人,都要全心全意去幫助他們。  
所以,他們有義田一千畝,到他清朝的子孫,發揚光大,都到四千畝的義田。
  我們的言語、行為不能不謹慎,「少說傷害的話」,因為傷害會造成對立;「多說關懷的話」,因為關懷可以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尊重增加彼此的了解。這些言語,我們現在是寬容的話說得多,尊重、關懷的話說得多,還是抱怨、還是諷刺、還是傷害話說得多?「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幸好有人拔刀相助,有時候腦子會秀逗一下,但是你要冷靜下來,臨危不亂,就會突然想起來。 所以大家要相信我,他沒有跟我講,我還是想得起來。因為這樣的情況發生很多次,你的智慧是本有,只要你不慌不忙,就會想起來。然後鼓勵激發潛能,鼓勵的言語能夠讓孩子、學生慢慢的提起他的信心。這是言語的課,這都是很關鍵,需要上的。  
      這個女校長她的先生看到這個報導,就拿過來給她講,你注意,有專家學者說《弟子規》愚孝,不能讀。其實這個教授連《弟子規》都沒讀過,一個有學術涵養的人,對一本經典都沒讀過就批評,是很沒修養的。他連「入則孝」都沒讀過,明明「入則孝」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哪來的愚孝!她的先生就跟她講,你要考慮清楚,人家專家學者這麼講,你不要犯了路線錯誤。這個我們台灣同胞聽不懂,路線錯誤就是你假如跟錯了,烏紗帽就保不住了。這位女校長就對她先生講,她說他有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學校旁邊的中學,初中、高中,每到寒暑假時期都有一大堆的學生去墮胎,我都看在眼裡,難道我希望我的孩子跟著他們一樣嗎?真的,假如我們不再教德行,這些孩子都跟著這些影星在那裡追求名牌、追求穿著、追求欲望,穿的都是這麼暴露,他們能不走向這樣的命運嗎?不走向這樣的命運都難!我怎麼忍心我的學生往後變成這個樣子。  

  其實我們冷靜來想想,假如我們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往後的命運是在中學時代就要墮胎,自己想想很難受。有沒有責任?那不是女生沒教好,那代表那些男生也是亂七八糟。你不能只看到女生墮胎的問題,那些男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嗎?他只有欲望。 可是我們現在冷靜想想,我們在引導自己小孩的時候,是引發他的欲望還是引發他的善心、孝心?你看現在考試,「你給我考好,我就給你一百塊」,是引發他的什麼?欲望。「欲不可縱」,欲望一打開來,收拾不了。有個爸爸,他兒子在念幼兒園的時候就說,你只要考高分,爸爸就給你吃大餐。  
他的孩子讀一年級,考試很多,一天考好幾科,他說他兒子那時候每天走出校門,就開始:爸,這家餐館又開了。他走出去就是看餐館,要去吃飯,所以他考試的目的都是為了欲望,而不是自己的本分。
  那天我們看到一個小孩,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在那裡吵,不回家。他的媽媽是小學老師,看到他在那裡吵,他媽媽就跟他講,「趕快起來,不要在這裡鬧」,愈講愈厲害,還在地上打滾。他的媽媽看看我們的老師,竊竊的一笑,好像她有什麼法寶。然後就從自己的包包裡面拿出了一根棒棒糖,就拿出來,她那個孩子可能才四、五歲,看到棒棒糖,本來在那裡打滾,突然目不轉睛盯著那根棒棒糖。這個媽媽就緩緩的把棒棒糖給拉起來,她的孩子就站起來。她很得意,那個媽媽說:想不想吃?那個孩子點點頭。那好像在教狗,不是在教孩子,用欲望教,那是在教畜生。就說:想吃就跟我回家!她就看看我們的老師,很得意,好像她解決了事情,就帶著兒子回家去了。  
      諸位朋友,這件事情讓我們思考到,一個孩子四歲的時候,媽媽已經比不上一支棒棒糖,嚴不嚴重?但幾個人看到這個嚴重性?幾個人看到孩子的心性都是往欲望在發展?真正要讓孩子有素質,我們所講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給予孩子的引導,是不是啟發了他的善念、善心跟善行?這才是教育。長善是教育,救失才是教育;知識的積累,那不是教育的根本。
  這個校長她就看到這個現象都發生了,我一定要教導孩子德行,讓她懂得自尊自愛,讓她有孝心,她就不會做出這些傷害自己的名節,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出來。這個現象我不知道目前在台灣是怎麼樣,在大陸某一省某個鄉下的學校,只有一千二百個學生,女學生佔六十幾個,初中生,全校集體健康檢查,發現懷孕的有二十幾個人。這些現象都存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全民還不警戒到德行的重要嗎?我們的孩子他在初中、高中的時候,過的都已經跟畜生一樣的生活,他已經沒有廉恥,沒有羞恥,沒有仁義禮智的概念。我們還在那裡只看到分數、只看到成績,那我們所有教育的人員都有罪過。因為明擺在我們面前,他們的道德都淪喪了,我們居然為了成績,為了升學率,視而不見。老師,要對得起這兩個字,對得起「為人師表」這四個字。  
  這位校長她很有承擔,她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絕不願意我的學生往後是走這樣人生的命運。她的先生聽完她的話,非常尊重的看著她,說了一句說,他說我覺得你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對他的太太都肅然起敬。真的她有這種責任使命,能為未來的子孫著想的人,真的有資格當國家領導人。假如都看不到子孫的未來,那會把整個社會民族引到什麼樣的路上去,不堪設想。後來這個校長全面推展《弟子規》,尤其孝道的教育做得很好。香港教育的人員到廣東省來參觀,廣東省推薦他們學校,讓香港的教育同仁一起來交流參觀。你看他們不只齊家,還怎麼樣?還影響到其他的地區去,那是治國平天下。
  他們學校的孩子出去校外教學,回來之後,旅行社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們從事旅遊業這麼多年的時間,從來沒有遇過有一個學校的學生這麼懂事、這麼有禮。甚至於到風景區,還懂得撿起地上的這些紙屑,愛護環境,所以給他們非常感動,很深的影響。他們學校以後還需不需要打廣告?都不需要。這種德行的風範就感召更多好的學生來他們學校讀書,更多的家長認同他們的教育。
  所以,我們父母對於孩子素質、德行的教育要覺悟起來,一定有正確的認知,  
      包含我們當老師的,也都要有這些正確的認知。「士先器識」,器是心量,識是智慧,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在夫子跟學生的相處當中,有一天子路、子貢還有顏回,三個學生在一旁,夫子就問他們什麼是仁?什麼是智?子路就先說,「仁者使人愛己,智者使人知己」,這是子路回答的。  
接著子貢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知道人是智慧,用對了一個人,國家有希望,單位有希望;用錯一個人就麻煩了,禍國殃民,整個公司可能就垮掉了。知人要智慧。接著顏回說,「仁者自愛,智者自知」。這三個回答有沒有味道?很有味道。 諸位朋友,您覺得誰講的有道理?都很有見地,但是最根本的見地,還是顏回的見地。
  在《大學》裡面有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今天人生有很多的希求,很多的期盼,我們今天要了解人,欲知人者怎麼樣?要先自知才行。 還有欲愛人者先自愛,我們今天都把自己搞得亂七八糟,請問我們拿什麼來愛人?不可能的。不是情歌唱幾首就能愛人,而且現在情歌裡面唱的都是錯的愛人方式,有沒有?是!什麼叫「老鼠愛大米」?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老鼠怎麼愛大米?把它吞下去!那叫佔有,那叫欲望,那怎麼叫愛?現在那些對的、好的歌曲不唱, 居然運動會全校齊唱「老鼠愛大米」,那些老師要不要背責任?為什麼不讓他唱一首「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對不起,洩了底,讓大家知道我以前唱卡拉OK補習費繳了不少。那整首歌都是教導最正確的愛的觀念,「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盼望」。我稍微忘記了。這首歌你看多好,這些歌從小到大都唱,他愛的判斷能力都起來。這條歌現在小學課本裡面有沒有?要醒過來,要覺悟,要把這些好的歌曲教給我們的下一代,這樣才對得起下一代。  
  諸位朋友們,孔老夫子講舉一隅要以三隅反,要舉一反三。我們現在開始落實舉一反三,「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愛人者先自愛」,再來考試,馬上就考試,不然你以為什麼時候考試?「欲敬人者先自敬」,不錯,自己要尊敬自己,人家才會尊敬你。  
     「欲助人者先自助」,不然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真的一個人假如不自助,誰來幫忙都沒用。我們在歷史上講,孔明這麼好的大臣,但是遇到阿斗也沒辦法,俗話叫「扶不起的阿斗」。諸位朋友,誰是阿斗?你不要跟我講劉備的兒子。 阿斗就是不懂得自助的人,自我放棄的人,誰都幫不了他。所以有句經句也說到,「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其實人生好的善緣,貴人的相助,根源還是在自己這分受教的態度。自己這分不願意糟蹋自己,自己這分勇於去承擔社會責任的氣概,自然就感來很多善的緣幫助,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一個人自我放棄的時候,那誰也幫不上忙。
  那我們接著看天助自助者,欲助人者先自助。再來,侮,就是孟夫子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但是這段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好的部分,「欲」就是一種好的希求。「欲論人者先自論」,當然他有個反省,欲責人者怎麼樣?自己要先反省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3 编辑

    宋弘,這個故事大家聽過吧!當初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先生去世了,剛守寡。這個皇帝對姐姐也很關懷,就心裡想在文武百官當中找個好的來娶他的姐姐。這個大臣馬上娶的是皇帝的姐姐,一下子是富貴逼人,變成皇親國戚。諸位朋友,你要不要娶?要不要?這個時候要想到孟夫子講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湖陽公主她也挺有眼光的,她就挑說所有百官當中,宋弘的氣度最好,皇帝一聽知道了,就去找宋弘談婚事。皇帝就跟他講,我聽說這些世間一些俗話在講,說人一有錢就換朋友,一發達就換太太。  
     以前讀書人都很聰明,一聽對方講的話,都稍微能夠聽出他的用意在哪裡。宋弘就對著皇帝講,「貧賤之交不可忘」,在患難的時候跟我們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這一輩子再怎麼富貴都不能忘記他,而「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兩句話變成千古名言,而且這兩句話對於當時東漢的影響太大了。  
    當宋弘說出來、做出來了,其他文武百官絕對不敢顯達富貴之後,把自己的原配給休掉,他絕對不敢,因為他只要這樣做了,他無法在一個朝廷立足。宋弘是正了一個朝廷整個夫婦的倫常,以至於往後歷代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被他感動,都效法他,他功德无量。  
  宋弘講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心裡想這也沒辦法了。湖陽公主在後面聽到了,諸位朋友,當湖陽公主聽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猜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她會怎麼樣?很敬佩,這叫正常現象。但是一般的人會很難過,我沒希望了。  
     其實湖陽公主要很高興,為什麼?她沒有看錯人,她很有眼光;假如真的宋弘娶她,那她是看走眼,看錯了。從這裡我們要冷靜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欣賞一個人是很快樂的。你看男女之間,覺得這個人品德很好,很欣賞他,看了很舒服。 突然起了一個念頭說我想追他,馬上痛苦就來了,有沒有?本來是很歡喜,突然變痛苦,誰造成的?一般的人會把責任推給誰?推給對方,都是你讓我茶不思,飯不想,推卸責任,其實都是心裡的佔有欲望才造成痛苦。欣賞的時候很好,還可以效法,哪有痛苦?起個念頭、欲望想佔有才痛苦。所以說所有那些唱情歌會痛苦的人都是迷惑顛倒,都是佔有欲在那裡搞鬼。所以放下了欲望就自在。
  這個答案很好,一加一等於一也很好,什麼意思?夫妻變成一體。但是發揮出來的力量要大於二,等於二還考慮一下,等於二也差不多,大於二才比較划算。  
      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結婚一加一都是什麼結果?兩個綁手綁腳,互相在那裡抱怨,很痛苦,假如是這樣,就不要找麻煩了。假如結婚下去小於一,甚至於還變成負數,那先好好修養自己比較重要。那一天我說一加一等於多少?突然有個太太說等於「王」。  
      所以當老師也不好當,隨時變化球出來要接過來:太好的答案,給她掌聲鼓勵。很好,其實王跟無限大是一樣的,中國的學問四個字,叫「內聖外王」,你真正成就你內在的德行,你表現在外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王是榜樣的力量,帶領大家都是往道德、學問的路上走,這叫王。  
      我們說的先王、先王,都是有這種德行的人才稱為先王,我們的人生的態度也是內聖外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欲愛人者要先自愛,欲知人者先自知。
  我們剛剛講的,一個人的素質,要有氣度,要有智慧,而智慧首要的要先有自知之明,要先自我了解。  
       諸位朋友,我們了不了解自己?聽到這位朋友,聽他的音聲也有三十幾歲,當一個活了三十幾年的人,說出我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其實那個內心是有很多的無奈在裡面,大家有沒有聽出來?我們不了解自己,就沒有辦法栽培自己,就沒有辦法成就自己,你連自己都不了解你怎麼栽培自己?了解自己重要!我記得我在念大學的時候,同學都會寄些心理測驗給我,比方說三十題、五十題心理測驗,做完心理測驗,他就開始評分。你是三十分,你的個性是老虎型的,比方說得五十分,他就說你的個性是無尾熊型的,還有說你的個性是孔雀型的,一大堆。所有的結果就是要我們去像畜生,我們活得愈活愈回去,像畜生。奇怪了,為什麼沒有一個心理測驗的結果是說你有周文王的仁愛,你有唐太宗的恢宏氣度,你有諸葛孔明的鞠躬盡瘁?為什麼不讓我們去學聖賢人?為什麼要我們要像畜生?都是不自知。
  大家冷靜去看看很多心理學的書,都是引導我們人往欲望的方向走。  
      而聖賢的經典才能真正了解我們自己,不然真的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於市面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都是放縱欲望。我們自己比較自愛,反而在人群當中都被人家笑說我們很不正常,有沒有?好像自己是異類,都懷疑自己。  
      我當初在讀師範院學,還讀一些教育理論,拿什麼做實驗?拿狗做實驗,拿貓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好不容易得到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你看人教出來的結果會像什麼?現在知道答案了吧!那是必然的。你拿的不是聖賢經典,當然教不出聖賢人來;你拿的理論是做畜生研究出來的結果,當然教出來會像畜生一樣。  
      我們去過一個師範院校演講,在場學生一千多人,問他們說你們以後要把學生教成狼還是羊?因為大陸有一本書叫《你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羊》。結果一半,這一面的人說狼,那一面的人說羊,你敢把學生交給他嗎?諸位朋友,要把學生教成什麼?大家都還那麼冷靜,還是很有希望。
发表于 2010-10-21 1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3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我們今天不讀經典,真的人生就覺得人生的追求等於欲望。我沒有讀經以前,我所謂的成功是什麼?就是買個大房子,買個豪華的大車子,然後旁邊還站著一個美女,那是整個價值觀的誤導。我有個長輩他說那時候交女朋友的時候,看那女孩子吃東西吃一點點,這樣養老婆不難。後來娶回去之後,覺悟了、開悟了,菜很便宜,衣服很貴。跟著太太去逛街,太太走在前面說買了、買了,他在後面說不要、不要。你看出去買東西的時候,先生一走出去還有點笑容,買到一半都已經是一張苦瓜臉。當我們娶到的是個愛慕虛榮只重視外表的太太,你一輩子要耗在她身上要有多少錢,  
      這怎麼可能會有幸福可言!這都被誤導。我們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沒有辦法去跟這些廣告討索賠。新聞局也要審一審,是吧!這些正確的價值觀也要把它審對,錯誤的不能讓它都在整個媒體,在那裡影響下一代的正確思想。
  所以認識自己重要,我是因為讀了經典,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本來很沒有自信的,覺得語文、國文都學不好,後來就是因為讀到「明明德」,信心起來了。又讀到《孝經》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信心被鼓舞起來。好,我們現在有一分承擔祖宗教誨的責任心,盡這分孝心,心境起來,我們的智慧慢慢就透出來了。
      我本來讀文言文頭都會大的,現在讀起來特別親切,都在心境一念之間。我們今天要真正認識自己,明德代表一個人他的內心的本善具備無量的智慧,這叫明。無量的德能,大舜的德行達到極處了,他的能力也是很高,還有他的福分也會自然而然很大。他的本善現前,他成為天子,而且他的福分不只自己大,他還能庇蔭將近四、五千年的後代子孫,現在還很興旺。所以夫子肯定他「子孫保之」,他的子孫都可以千年不衰,因為他的自性的福分無量無邊。
  我們本有智慧,本有福分、德能,可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受用?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我們本善的心有障礙,被障礙住了。什麼是障礙?諸位朋友,這是我們本善的心,就像一個太陽一樣,放出了光芒,都沒有任何的污染。結果因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並沒有引發他的德行,而是引發了他的欲望,貪心起來了就有一點障礙,就沒有那麼光明。再來脾氣又愈來愈壞,看不看得到本來的光明?其實我們現在都說,那個朋友我可了解他了。大部分都是了解錯的,都是看到他後來染上的一些壞習慣,而不是看到他真正本有的那顆善心。現在人要真看得懂人,了解人,除非他懂經典,不然往往了解的都是人的壞習慣。很可能又愚痴、又傲慢,已經變成快要漆黑一片,看不到光明。但是他本有的智慧、德能都在,只是你現在看不到,所以現在趕快讓他學《弟子規》,貪心沒有了,壞脾氣去掉了,傲慢也去掉了,怎麼樣?光明就放出來。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本有的智慧、德能能夠現前,這叫素質教育。去掉他的壞習慣叫救失,長他的孝心,長他的善心,這才是真正懂得素質教育,懂得德行教育。好,這節課就表演到這裡,謝謝大家。
     我們在孔廟上課,首先都是給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每次上課前也都是跟夫子行禮。而對夫子的禮敬不只是在儀式當中,更應該承傳夫子的智慧、教誨,還有夫子的志向。我們都相信夫子在天之靈,希望我們能夠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誨,去力行、去奉行,能夠得到宇清國安、家和人樂的幸福境界。  
      所以,我們以師志如己志,以夫子的志向為我們人生的志向,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再來讀夫子的教誨,都會有非常多的感悟。
  夫子在《中庸》裡面提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夫子在當官的時候判案都是秉公處理,但是在判案的過程當中,內心最希望的是世間沒有衝突,沒有爭訟。真正告上官府法院,不管是受害者,還是被告,彼此都是家庭的劫難。我們看到犯罪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體會到教育的急迫性,「苟不教,性乃遷」。我們一來要從教育的根本著手,二來已經走錯路的人,我們也要用一分真誠愛心,把他們引回正路來。犯罪的人他們能否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對整個社會影響就很大。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學習、德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們整個社會是一個大整體,比方我們腿上腫了個膿包,我們總不可能坐視這個膿包不管,說那是腿痛,不關我手的事,也不關我眼睛的事,也不關我其他部位的事,其實有沒有可能?當左腿痛,全身都痛。所以犯罪的人,他就好比我們整體某個部位受傷了,假如我們不去好好的呵護它、照顧它,一定會造成整個身體更加的病痛,甚至於性命不保。所以相同的,假如犯罪的人我們不引導他走回正路,那犯法的人愈來愈多,犯罪的形式愈來愈殘暴,整個社會焉有安寧可言?所以,教育好犯錯的人、誤入歧途的人,是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提起的一個心境。
  在大陸海口,從七月份之後,就會有一萬個服刑人員接受《弟子規》的教育。我們目前在桃園女子監獄,我們張秀葵老師她也到女子監獄,每個禮拜去給這些服刑人員上課。很多人連覺都睡不好,聽到這些道理之後理得心安,現在覺可以睡了。其實她們在裡面是最好學習的時候,心也沒有很多煩惱,因為在裡面也沒有很多複雜的緣。往往在這個時候可以給她們人生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這些教誨,提起她人生正確的價值觀。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0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4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不只是眼睛會遇到魔,耳朵也會遇到魔,嘴巴會不會遇到魔?也會。聽說廣東人吃東西,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只要被他看到的無一倖免,連那個很噁心的東西都吃。所以舌頭被這些調味料都騙得欲望這麼大。人的嘴巴是魔,這個魔可以把整個地球給吃掉。  
    我們現在要了解得到,我們吃東西跟整個地球的安危息息相關。因為我們要吃太多的肉,比方牛肉、豬肉、羊肉、雞肉,這都要很大的田地,一來是要養,二來還得要種牠們要吃的飼料,這個時候就得要大量砍伐原始森林。諸位老師,森林對我們人類是什麼樣的關係?森林好比是地球的肺。一個人體肺部壞掉了能不能活?癌症最嚴重的癌之一就是肺癌,擴散到肺部就很難活。當肺功能愈來愈差,都被殘害,整個身體安危就堪憂。現在因為人欲望太大,每天要吃一大堆牛肉,吃一大堆肉類,所以砍掉很多原始森林,都拿來種五穀雜糧。  
      我們都知道全球最大的森林是亞馬遜河流域,二十年前一片翠綠,從太空上照下來。二十多年之後,現在照下來是滿目瘡痍,已經砍了一半以上。現在每年還以非常大的面積在砍,都快要逼近砍整個台灣的面積。我們都要去了解到我們自己與整個環境的關係,所以少吃一點肉,森林就少被砍。  
  然後你看牛,牠養的時候還有很多糞便排出來,依照美國的統計,他們每個國民分到畜生的糞便,好像是六千磅。大家看到這個數字驚不驚訝?每年可以分六千磅糞便回家。請問這些糞便去哪?污染了土地,污染了水源,現在海洋變成最大的垃圾桶。  

    我們要了解眼睛所接觸,耳朵所聽到,還有我們的嘴所產生的不好影響,都要冷靜的來觀照思考才對。現在眼睛所接觸的電視、電腦,耳朵所聽到的歌曲,假如不是正知正見,是邪的,這對孩子負面的影響就會很大。
  我們剛剛講到祖宗,他是幾千年承傳下來的,是舊的東西,但是他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禍從口出,言語的智慧就很重要,這個要教。我們也非常欣慰,今天我們在中壢善果林辦的「弟子規種子教師培訓」,今天第一期結束,有一百五十位左右的老師來參與。第二期是下個禮拜一開始,然後八月份,八月十三日那個禮拜還有一期。我們很相信顯正可以破邪,我們的老師們都懂得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那一定能給教育界注入一股清流。其實人都希望走的是正確的道路,只要我們有正確的認知,把正確的做出來,慢慢方向就會導正,風氣就會轉變。

  我們再想到病從口入,這句話其實就在告訴我們,要有好的身體要先謹慎自己的飲食。  
    現在的文明病,絕大部分都是吃出來的。諸位朋友們,我們求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哪堂課上的是如何吃出健康?我記得好像有,那時候好像有幾大營養素,提到要吃肉蛋奶類,要吃五穀類、水果類,那時候是大分四種、五種營養。  
    我們來很冷靜思考,這樣的思想產生什麼樣的狀況跟命運?全世界本來都遵守這個規定,結果病是愈來愈嚴重。所以教科書裡面的內容一定對嗎?我們要很冷靜,要有判斷力才行。美國的教科書從五0年代就是這麼寫,結果不到五年的時間,他們的一些醫療專業就提出來,這樣是錯的,應該要少吃肉,  多吃蔬菜水果,這樣才能真正得健康。結果沒有人去推廣、相信,現在經過了幾十年,大家假如要看胖子的話,在台灣可能看不大到,到美國去看,能知道什麼叫胖子。他們一個人可以坐三個飛機座位,因為太胖了,坐不下去。
  他們錯誤的飲食觀,居然到了九0年代才修正過來。但是在這幾十年當中,多少人因為錯誤的認知而讓他的身體毀壞,讓他的家庭破滅。所以,政府、教育單位都要很審慎、慎重,面對教給學生、教給人民的這些思想、觀念。我們剛剛是提到,說癌症治療跟沒有治療死亡率差不多。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其實真正要提升的並不是醫療器材,而是治療的觀念。一定是觀念不對,才徒勞無功;觀念一轉正,效果就會改善。
  其實我們中國文化的道德修養,跟醫學的道理是完全相通的。每次發生事情,一個讀書人、修行的人他都有個態度,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古代的明王,像湯王在《書經》裡面有提到,「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他是個君主,他提到「朕躬有罪」,我自己犯錯,「無以萬方」,不能責怪任何人。但是「萬方有罪」,所有人民出了狀況,都是我造成的,「罪在朕躬」,因為我沒有把人民治理好、教導好。
這是一個父母官的心境,這都是反省自己,不先要求別人,這樣的心態很重要。
  當我們今天在身體當中病變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反求諸己?一個機能這麼好的身體,為什麼最後會搞成這個樣子?原因在誰身上?誰把它搞成這樣?難道是癌症來搞我們嗎?癌症也是我們身體的細胞,最後病變。到底誰讓它病變?要把凶手找出來才有用。這就是對於疾病的觀念,要認知清楚。一個國家跟一個身體一樣,一個國家為什麼會滅掉?夏桀、商紂為什麼滅了?因為他們狂妄自大,不聽這些忠臣的諫言。忠臣把他的問題講出來,他惱羞成怒,給我拖出去砍了。忠臣被砍了之後,這個國家怎麼樣?很快就要滅了。忠臣是來提醒我們的問題,我們反而憤怒,反而不接受他的勸諫。一個國滅了是這樣,一個身體也是這樣。
  我們冷靜來看看,當癌症出現,癌症就好像一個國家的忠臣,它在告訴我們:主人,你已經把自己的身體虐待得快要滅亡了,你要趕快有警覺性,要把身體調好。它是來告訴我們,身體現在已經不能再壞下去,它來警惕我們。結果我們一看到癌症,對它的態度是不是把它看作忠臣?它是忠臣,它來提醒我們,我們不只不能接受,依然還在那裡揮霍身體,然後還把它拖出去怎麼樣?砍了。  
      好,忠臣被砍了,國家的命運是什麼?對!所以你看,癌細胞被砍掉了,多少人還能活得下來?存活率非常低。因為人沒有真正找到病因在自己的身上,我們求的是症狀解,不是根本解,沒有反省的態度。現在人都不知道根源是自己造成,都是希望很快就解決掉。比方頭痛,就希望趕快好,所以那個藥愈快的賣得愈好,其實愈快的愈沒有道法自然,愈快的,產生對肝、對腎的副作用可能是愈大。
  諸位老師,頭痛的原因在哪裡?這是症,病因在哪?病因可能是肝出了問題。這裡有肝經,肝長期耗損,它在告訴你:主人,該休息一下,別再亂搞了。結果這個時候我們不只沒有感受到身體的提醒,還叫它閉嘴,不要痛了,然後吃下去,連警告我們的機制都被我們給斷送掉。很多人說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為什麼發炎?有細菌侵入。這都是身體的機制,身體的忠臣,它在那裡說:主人!敵人要進來了,你要注意。我們怎麼做?吵死了,把它們兩個都拖出去砍了,把扁桃腺拿掉了。結果病毒怎麼樣?長驅直入。從我們一個對身體的態度,可以看到我們對人與人的關係,都不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都只是把症狀去除掉,安慰安慰自己,其實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比方說夫妻關係,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夫妻有衝突的時候,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不懂得善待對方。人生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看到鏡子愁眉苦臉,怒目相視,根源不在鏡子的影像,而在我們自己的態度,我們自己的表情,我們一轉,鏡子就轉了。所以誰是鏡子?我們的孩子是鏡子,我們的另一半是鏡子,他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人格當中、德行當中的不足。結果我們不肯反省自己,覺得眼不見為淨,離婚就解決了。真的解決了嗎?離完婚之後,已經害了一個人,又去結婚害第二個人。我們曾經遇過一個家庭,先生結過三次婚,太太結了四次婚,他們家都快變聯合國了,連孩子之間要稱呼,頭都快要轉不過來。這樣的家庭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嗎?人生遇到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有反求諸己的態度。所以身體健康,要靠自己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認知。  
  我們的同仁有位老師他是我們台北縣淡水人,他是讀醫學生物化學研究所畢業。他這段時間大量閱讀這些健康的知識,最近也都在各地講「新世紀的飲食觀」。他講課的碟也有掛到大方廣文化公益網,大家可以把它下載下來看。因為幸福攸關我們自己,也攸關整個家庭,這件事情是不能等。
  我們冷靜來反思,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觀念,現在學會了沒有?以至於我們的孩子他即將面對社會、面對事業,應該有的做人、做事態度,他具備了沒有?他要走入婚姻了,當我們牽著女兒的手把她嫁出去,當我們幫兒子辦好了婚事,請問辦完婚事之後,我們的內心靜下來想一想,我們有把握孩子會有幸福的人生嗎?不是娶了、不是嫁了就好,我們要反思的是,孩子的腦海裡、態度裡,有沒有能讓他真正幸福的觀念?這是我們不能等的重點,很多人生重要的觀念其實都靠家庭的承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個時期,歐洲人做了個觀察,因為他們覺得全世界只剩中華民族承傳五千年不斷,其他的民族都已經斷了。他們覺得很好奇,他們知其然,看到了這個結果,不知道為什麼能承傳,不知其所以然。西方這些科學家也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們來研究。最後研究的結果,他們下了個定論,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這個結論非常有道理,這是外國人研究出來。我們來冷靜看看,我們現在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我們父母腦袋裡,第一個浮出來的念頭是哪個念頭?是怪老師,是怪社會,是怪命運不好,還是反省自己?因為人生很重要的這些態度、觀念,很可能都是家庭裡潛移默化就傳下去。
  有位老師她很孝順,她會幫他的母親泡腳,泡腳很好,促進血液循環。曾國藩先生他一生常常用幾件事每天來檢討自己,這幾件事對道德以及對健康很有幫助。曾國藩先生說,身體健康跟道德修養,恆心非常重要。他提到要「懲chěng(惩)忿」,脾氣大,身體一定垮,修養也不好,懲忿。再來「窒欲」,欲望要淡,寡欲精神爽。大家冷靜去看,出家人不容易老,因為出家他的欲望比較淡。出家不單指佛門的出家人,大家去看比方說神父、牧師,這些已經全心全意犧牲奉獻的,他欲望比較淡的不容易老,所以欲寡精神爽。  
    「思多血氣衰」,常常很多煩惱的,身體都會被拖垮。懲忿、窒欲,再來有提到,吃飽飯後走三千步。大家今天回去就可以試試看,吃飽飯走三千步。我看這個也不是那麼容易,現在的人時間很寶貴。聽說還有句話是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也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5: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4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07/7/7  台灣桃園孔廟 

我們也常常有老師都提到,他奶奶曾經跟他說什麼,這都是家道承傳。他記憶很深的,他就提到,我奶奶說,不孝的朋友不能交。後來他要談對象的時候,奶奶這句「不孝的朋友不能交」就浮起來。他奶奶之前也沒有告訴他說,不孝的人不能娶,他有體悟,他舉一反三。老人家的這些觀念、這些判斷力,就這樣很自然在家庭裡面傳下去。  
      這些孩子去把西瓜分出去的時候,他高不高興?他很高興。他看著這些鄰里鄉黨都歡歡喜喜:謝謝!謝謝!他那個善,那個時時都會想到別人的心提起來。他更能感覺到一個真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改天鄰居買荔枝來,他們家也有荔枝吃。那時候社會風氣是這樣,教育就教下去了!
  現在鄰里鄉黨很可能都不認識,就更不用說分東西給鄰居吃了。現在是連最親的人,婆婆跟媳婦都要明算帳,兄弟都要明算帳,是吧!幫忙做哪件事都要算酬勞,重利就怎麼樣?輕義。  
      當我們的下一代都是利字當頭,你看他的利害心會向誰?誰最危險?他最親的人最危險。我們要常常想起,人算不如天算。幾十年前有個人買台摩托車、腳踏車,都是很好的事情,其他的人家裡還沒有。他要進城的時候都會先問問鄰居:我要進城去買東西,你們有沒有需要什麼?都是表演替人著想,熱心助人。然後這個鄰居說:來,錢先給你。不用了,買回來再給。你看那種社會風氣。一回來拿一包東西開始分,這你們家要的,你們家要的。現在圍牆都築得高高的,深怕人家不知道我們家有錢,還要用電動門。你看人與人的人情味,都被這些虛榮都給阻隔掉。  
  要改善整個社會風氣,一定是從我們家開始做起,從我們所處的社區開始做起。只要我們家庭、我們的社區能夠帶頭做榜樣顯正,不好的風氣就慢慢被扭轉,這是我們要很有信心的。這節課我們就講到這裡,下節課我們跟大家談到一個人,甚至一個小孩的力量,都可以影響一個地區的,不可以小看自己的力量。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說到,其實一個人只要很真誠的去力行《弟子規》,力行聖賢教誨,他一定能夠在他的家庭,以至於在他所處的地區產生很好的影響力。有個孩子小學一年級,他曾經到過廬江湯池文化中心去學習,他也非常認真。我們的老師們就告訴他,你只要好好的回去家裡,回到你的學校,都是去做弟子規,主動的去做表率、去付出,不要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這個孩子聽完以後,回到學校一直堅持到現在,每天都是很早到學校,不只把自己班級的紙屑撿乾淨,他還會把學校的紙屑都撿乾淨。撿到學校的員工都很感動,守門的叔叔都對他很尊重,說這麼小的孩子這麼有毅力,這麼肯付出。因為這個孩子好的表現,讓學校感受到德行教育非常重要,他的父母也有學習,常跟學校溝通。後來他們學校已經決定,下個學期要對家長上《弟子規》的課。一個孩子好的表現讓一個學校感動,他現在的社區,都有很多小孩也都跟著加入他的行列,去付出,去愛護這個社區。
    在六、七月份考高考、考大學的時候,有些學校、一些地區當作考場,會派警察去維持秩序。這個孩子看到這些警察站在馬路上,站在陽光下,就覺得這個叔叔很辛苦。他就跟他媽媽講,說可不可以給這些叔叔送雨傘?假如一個警察撐著一把傘,看起來怪怪的。後來這個孩子就說,那我可不可以給這些叔叔們送瓶水?他媽媽聽了也很感動,說好,就帶著孩子去買水,去送給這些警察。這些警察叔叔一開始,看到一個小孩拿水要給他,都愣了一下。後來還有警察看了感動得流淚,他說現在還有這樣的孩子,令他非常感動。我們只要把古聖先賢的這些德行,真正從我們自身把它做出來,那一定可以感動、影響,很自然的影響身旁周遭的人。
  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要抓住綱領,哪些做人的態度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綱領所在,這個我們要掌握住,  而且都要先學。我們之前有提到,「孝悌為傳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勤儉為持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而我們看到這些很寶貴的教誨,我們要有個悟處,有個舉一反三這樣的觀照。孝悌為傳家之本,我們一看到這個家,就要聯想到身修才能夠家齊,家齊以後才能夠什麼?國治。  
      大家不要一聽到國治,我又不是國家領導人,不干我的事。我們要了解到《大學》裡面所講的國治,在那個時代叫八百諸侯,其實一個國家裡面可能只有幾千個人而已。這個時代沒有八百諸侯,這個時代商業時代,很多大企業它就相當於周朝那個時候的一個小國。我們延伸開來,治家,再來是治團體,如何把它治理好,再來還有社會,以至於整個天下,治國平天下其實都不離孝悌的精神。這個時候我們從舉一可以反三,反一切情況。
  看到這句,不是急著要把孝悌傳下去,而是我們自己具備孝悌了沒有?假如我們自己沒有具備孝悌,那個傳是用什麼傳?嘴巴。嘴巴傳有用嗎?沒有用。這個要很謹慎。「言教者訟,身教者從」,我們是身教,孩子潛移默化,他看了很歡喜、很感動,自自然然就效法;但是只有講,自己沒有做,孩子不服,到最後會吵架。你叫我要聽話,你自己都不聽爺爺的話,到時候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我們從事教育以後,對身教就常常去揣摩,突然感受到,奇怪,在我們記憶當中,父母並沒有當面坐下來:來,今天爸爸好好跟你講一講,你可要知道做人要孝順,兄弟要友愛。我們長記性,差不多五歲左右就長記性了,從長記性到現在已經三十年左右了。把我的年齡給透露了。三十年的記憶當中,沒有聽過父母告訴我們要孝順,兄弟要友愛,都沒有講。但是這樣的人生態度,為什麼深深印在我們的心目當中?這真的是身教的力量。現在很多的家長都說,孩子都講不聽!真的講不聽,為什麼?只有言教,當然適得其反。  
  我有兩個姊姊,這個悌,真的是兄弟姊妹之間都有默契,絕對不可能談利害的。大部分都是姊姊照顧弟弟多,只要是弟弟有什麼需要,那一定是馬上全心全意去幫忙。就是一想到兄弟姊妹,絕對不會考慮還要談什麼條件,就完全的信任彼此,完全的付出,沒有一個念頭是要求兄弟有任何的回饋, 沒有這個意念。但是我們就會回想,我們今天有孝悌的態度是結果,原因是父母的身教。突然回想到家裡面一些事情,很可能爺爺奶奶、這個家族的事情,父親他是長子,他一定去把它扛起來。他不會說,來,你們都應該做,他不會去叫弟弟妹妹都過來做。 他會覺得我是長子,我有責任,就是自己扛起來,不是開始在那裡分。但是因為父親這個動作做起來,做下去了,我的叔叔跟姑姑們他們就會很感動,說:不行,大哥,我們都應該做。你看兄弟之間都把孝擺第一位,彼此都不計較,那整個家道就上來。整個長成的過程,沒有看到我們自己家族裡面,有任何因為言語起過衝突,我這三十多年來沒有看過,也沒有看過因為錢產生任何的計較。
  所以,我們愈深入教育,愈覺得父母恩難報!我們整個健康、健全的人格,都是父母用他們的身教紮在我們的心田當中。對父母的感恩那真的是會隨著對人生的體會,愈加的深刻。所以,這是孝悌為傳家之本。剛剛跟大家在溝通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到底教給孩子一生最關鍵的這些觀念了沒有?我們冷靜來看看,孩子的家業、孩子的事業跟孝悌有沒有關係?
      我們剛剛也講到健康很重要,怎麼吃出健康來,教了沒有?學了沒有?以至於「言語忍,忿自泯」,整個家庭、事業,假如言語的分寸不懂,那不知道會起多少衝突,憑添多少煩惱,如何講話要學。
  孔夫子教學四科,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再來是政事,再來是文學。  
      其實政事當中就延伸到勤儉為持家之本,持一個家,其實有勤儉的態度,當踏出家庭為社會服務的時候,他也才能夠是個好官。所以我們十二條青年守則,大家好像很迷惘的看著我,我們以前都背過吧!我們現在來看看能背出幾條,假如背不出來,就代表我們學的東西,只在哪裡用?考試用。你們都很老實,來給自己鼓勵一下。但是這個態度對不對?不對。要從我們不能再傳錯的,不是在考試卷用,而要在我們人生生活當中要用出來,這才能得利;在考試卷上用,那很難得一生的利益。
  青年守則當中說,「勤儉為服務之本」,這個服務就是踏出家庭,面對國家社會,沒有勤儉你怎麼去服務人群?而且這個儉是關鍵, 儉以養廉,你沒有廉潔的話,那不禍害人民就很難說,所以儉可以養廉。我們以前在選出國家最重要的官員、棟梁,都是依什麼條件?舉孝廉。大家很冷靜去看《八德故事》,孝道裡面出最多孝子的是哪些朝代?漢朝,因為他的領導人明白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漢朝每個皇帝都在自己的號當中再加個孝字,漢孝文帝、漢孝景帝、漢孝武帝,結果二十四孝就好幾個都是漢朝。當然文帝也自己當榜樣,他是「親有疾,藥先嘗」,他侍候他母親的病常年在旁,後來母親病也治好了。所以上行下效,像黃香,那個時候就出了好幾個孝子。  
  像晉朝,晉朝也出了好幾個孝子。晉朝有個大臣叫李密,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陳情表》,大家聽過《陳情表》沒有?我記得曾經有考試考過這題,題目是「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  
      諸位老師,我們讀這三篇文章有沒有哭?吃力了,不忠、不孝、不悌。我們這個不忠、不孝、不悌,這三篇文章是拿來考試的,我們體會到李密的心境嗎?體會到孔明,體會到了韓愈對於自己姪子的這種悌的精神、悌的關愛了嗎?
  以前真的在讀這個都是背,也沒想到自己都沒哭。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5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這個工作很重要,沒有人在做。所以企業不能只想著要賺錢,企業要針對社會最需要的事來經營事業,跟整個社會有個非常良性的互動。
  酒店不只結婚的時候可以辦婚禮,寒暑假的時候可以辦中國文化研習。現在多少國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一到寒暑假,那是他快速墮落的時候,多少家長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怎麼樣過這兩個月。我們在報章媒體當中看到,很多人在反應,寒暑假過後,青少年墮胎的高峰,這是我們整個社會要正視的問題。因為這些青少年他在那個年紀男女關係都混亂,他以後怎麼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些問題不去處理好,我們以後的社會有可能會安定嗎?而我們有沒有正視德行的教育?我們是不是還執著只是在分數上面?這些現象都在敲醒我們所有從事教育的人,還有教育的官員,有比分數更重要的要教。不然孩子很可能還沒踏出社會,他已經幹了多少損害自己身體,損害自己家庭,以至於把他人生福分都折損完的事情來。
  結果專家分析這個現象的時候,他們重視什麼?他們重視不是教好這些孩子德行,而是說這個問題是出在於避孕的問題。我們看到這樣的報導,搖頭!這些都是在解症狀,難道我們就是在教這些中學的孩子們如何避孕嗎?這是教育嗎?當我們教會他了,他那個年齡過的是什麼日子?那可能是引導孩子縱欲,走上的是畜生的生活。一個在位者,對這些問題的思惟不正確,他的教育策略方向錯了,是把一群人統統帶到迷路去了,迷途去了。
      我們希望有酒店專門在寒暑假,就辦青少年德行中國文化培訓班。到時候唱的都是孝道的歌曲,寫書法,陶冶性情,聽《弟子規》的課程。帶他們去耕作,去做有機耕作,愛護大地,然後他們吃著自己種出來的菜,那個味道一定不一樣。 這個時候他才能知道什麼叫鋤禾日當午,什麼叫一粥一飯,那個用嘴巴教的教不來,讓他真正去體驗。
  這些青少年中輟生,我們在這一年左右的時間也已經做了實驗。兩三個月的薰習,都能把一個要跟父母斷絕父子關係的孩子能夠拉回來,能夠懂得盡孝。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但重點是我們要趕快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古之王者就是領導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一個社會、國家不是拼經濟第一,而是教育第一。  
      多少家庭因為只發展經濟,下一代的教育忽略掉了,現在有沒有好日子?現在雖然空有地位,空有金錢,都不知道孩子下一步會搞出什麼事情來。佛陀說「財為五家共有」,當人心不善,當下一代沒教育好了,水災逼近了。諸位老師,水災逼近我們沒有?台灣的溫室效應全世界最高,這個時候不能比大拇指,  全世界最高。溫室效應造成南北極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五十米到七十米。我們現在的人為了金錢的追逐,名利的追逐,居然忘了可能我們都快沒有明天了,欲望真的讓一個人都迷失了智慧。
  現在是我們要全體的人民,一起來愛護台護這片土地的時候,我們的溫室效應才能減退。不然你看五十米到七十米,整個台灣人口集中地區都在這些地方。到時候可能逃命都來不及,誰能把自己的別墅扛著走?這個時候我們可能絕大部分的財富都會付諸東流水。為什麼水災那麼多?為什麼火災那麼多?人心惡了,沒有再有風調雨順。  
      解決這些根本問題在教育,貪官污吏要我們的錢,小偷強盜要我們的錢,沒有一樣不是教育問題。貪官污吏從哪裡來的?因為我們教育只重視成績而沒重視德行教出來的。連計程車司機都覺悟了。我上次回高雄去,計程車司機說到,這麼多政治人物帶壞了下一代,有那麼高的學歷沒有用,我看到這一點趕快到書局去給我孩子買一本德行的書。 這位爸爸這種教育兒子的愛心,他就買到了《弟子規》。所以人生都不是偶然,不是巧合,那種真誠就能夠感到最好的一本家訓。那天我就跟他交流了,還送他一些光碟。諸位老師,現在教育刻不容緩,大家的皮包裡面都要放《弟子規》,在一遇到緣分成熟,趕快把經典介紹給大家,讓家庭都能從德行開始紮根。  

  剛剛跟大家提到,財為五家共有,剛剛是講到貪官污吏,還有小偷強盜,這都是出在教育問題,跟社會風氣。最後一個是不肖子孫,不肖子孫要我們的錢可快了,「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業成就起來,就好像拿個針挑土,一點一滴積累上來。 但「敗家好似水推沙」,一個積累了幾代的家族的財富,很可能一代就敗掉,就好像那個水、海浪一拍上來,整個土一下就捲掉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民主絕對不在制度上面,我們要很冷靜,重實質不重形式,制度是形式。 而是政治人物有沒有真正以人民為最主要的信念在施政?把人民看作最重要、最主要,甚至看作自己的家人,這叫真正的民主。假如這個制度看起來是人民投票,是民主,但是所有從政者他看到的是我下一屆能不能選上?他假如只是看到他下一屆能不能選上,他能不能做人民最需要的事情?他可能很會辦活動,但是影響人民最深的這些民生問題、教育問題,這是最難看到的,它可能就是被政治人物最忽略掉。所以推展孝道、推展教育,對整個社會那是根本的影響。諸位老師們,我們看過哪個政治人物在推展德行、推展孝道?所以這個年底還是明年,我們都要投出神聖的一票,我們都要選出真正能造福我們國家社會的人來。  
  這個時候讀歷史就重要了,歷史告訴我們要舉孝廉,不能只看到這些競選的人口若懸河,諸位朋友們要記得,孔老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現在居然覺得,口才很好,很了不起,錯了!我到大學去講課下台來,很多大學生衝過來,很激動對我講第一句:蔡老師,你的口才很好。其實他們都誤會我了,我是很木訥的人,我言語其實很少,我只有在坐上講台的時候話比較多一點。因為感覺到老祖宗這些教誨太好了,不分享出來,對不起大眾。
  可是一般的時候,我們要效法古聖先賢,古聖先賢的態度心境是什麼?君子言之不出,他話很少講,怕什麼?怕自己講了做不到,這個才是君子的風範。我們現在是講一堆都不做,然後也沒有人覺得不對,這整個社會的判斷力快速在下降。「古者言之不出」,古代的人比較少話,他為什麼少講?他羞恥自己講出去做不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很羞恥自己的言語超過了自己的德行。 這些《論語》當中的經句,都值得我們自我反省,都值得我們來判斷什麼樣的人是有德行,什麼樣子的人值得信任。所以,舉孝廉才能真正把好的領導選出來。
  我們這次選舉,要看看他孝不孝順?他家庭和不和樂?這點大家有沒有看過?好多政治人物離婚,家裡搞得亂!這樣的人能不能選?你們這個時候都不夠冷靜,到時候投票我看是凶多吉少,這是判斷力。《大學》講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絕對不可能。他連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好,他有什麼智慧能夠去治理人民?所以治理團體、治理家庭息息相關,一個人連家務事都處理不好,怎麼去處理公事?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然後你說他會去愛護人民,  到時候投票我看是凶多吉少,這是判斷力。《大學》講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絕對不可能。他連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好,他有什麼智慧能夠去治理人民?所以治理團體、治理家庭息息相關,一個人連家務事都處理不好,怎麼去處理公事?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然後你說他會去愛護人民,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要看他孝不孝順,要看他廉不廉潔,假如他生活都非常奢侈,那要很冷靜。假如他在選舉的時候,大把大把鈔票在撒;還是我們去看到那些真正幹實事的,不去搞活動,不搞噱頭的,不去講大話的,老實幹事的人,往往都不容易被察覺。  
      一個國家真的能選出以人民為第一位的政治人物,最重要是我們的判斷力要提升。
  所以,「孝悌為傳家之本」,這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還有「勤儉為持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我們來看看現在政治人物有沒有常常出狀況?他對於自己的行為都掌控不了,他還能夠去利益大眾嗎?有沒有謹慎的態度?有些先進國家,可能總統、可能很高的官員搞外遇,結果還是坐在位子上好好的。假如在我們整個傳統的道統當中,他都搞外遇了,他還能坐在那個位子,他每天不被雞蛋丟才怪,這都是很重要認知。
  我們剛剛講到孝悌,不只是從自己先落實,進一步家庭、還有學校也要落實。  
      六月第三個禮拜在大陸是父親節,我們在台灣是八月八日是父親節。我們的子弟學校員工的孩子,我們辦了個感恩父母的一個儀式。我們看到這些孩子,給父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行完這個禮之後,孩子就走到父母的膝下,聽著父母給他的教誨。當下那個氣氛我們看了都非常感動,這一幕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曾經出現嗎?而這一幕太重要了。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心中有愛,他的人生才能走得好,而愛的原點就是父子有親。當父母子女都沒有親愛的時候,他一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處世待人都很困難。一定要把他愛的原點給啟發起來,我們看到這些孩子,在那裡敬聽父母教誨,依偎在膝下,我們感覺非常的歡喜、欣慰。
  有個父親當孩子在給他三跪九叩的時候,他當下也很感動,一個大男人也忍不住淚掉下來。他兩個孩子看到他的淚水掉下來,突然孩子也同時,幾乎一個時間也跟著掉淚。 所以教孝是所有教育同仁,最應該先重視的第一個重點。還有這個悌,不只是在家庭是一個悌,整個學校、班級也是一個悌。好,這節課我們先談到這裡,明天我們再從這幾個重要的德行綱領,來深入討論我們傳統文化。謝謝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5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所以我們孩子的德行,能否在現在面臨一些社會的誘惑,能夠屹立不搖,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老師一定要注重的重點。因為假如這個根基不牢,他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與立,未可與權。在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有個讀書人他被朝廷聘他當官。一般讀書人覺得在亂世當中,政治比較不清明,他不願意為一些只為了自私自利的這些政客做事情,所以一般在亂世,讀書人比較會隱退。這個讀書人當人家聘他做官的時候,他笑得很開心。旁邊的人看他笑,這些他一起研究學問的人看著他笑,就很難受,說我看錯人了,他還是那麼喜歡貪利祿,就不想跟他結交朋友, 都離開他。後來這個讀書人的母親去世了,他就辭掉工作從此沒有再出來當官。他之前的好朋友,看到他後來都不出來當官,他就馬上感受到原來他當初那個笑,不是因為自己有了官位而笑。是因為他還有個老母親,他總不能自己守氣節,然後給老母親餓個半死,他不願意這樣對待自己母親,所以去當官。但是等到母親去世之後,他就從此守他的氣節沒有出來。這是懂得會權變,我們在權變當中就是能夠顧及到大局,顧及到整個身邊的人,這是很高的智慧。
  比方說孝道也是要權變,我們一提到孝道,大家都會想到曾子很孝順,宗聖曾夫子。《孝經》就是曾子請教夫子,然後夫子講述出來很精闢的一本經典。曾子侍奉自己的父親非常的恭敬,父親吃飯的時候都是在一旁侍候。然後父親喜歡吃,吃完問曾子還有嗎?縱使沒有了,曾子都會說有,然後趕快去弄,他歡喜父親喜歡吃。 父親喜歡吃紅棗,有一種紅棗叫洋棗。後來父親去世之後,他再也不吃洋棗,因為他一吃就想起父親,心裡就難受。所以非常孝順,以至於跟母親都是達到母子連心的那種心境。
  有一次朋友來他們家找曾子,因為曾子上山砍柴,也不知道怎麼找到他。當下他的母親看到這麼多朋友來找他,其實以前的古人都非常厚道,都很為人著想。曾子的母親想,這些朋友趕來找曾子,走路有的都走十幾天,甚至還有上月的都可能有。人家已經走得那麼辛苦,就非常不忍心再讓客人朋友等,當下就咬自己的手指頭。 這麼一咬,曾子的心馬上覺得絞痛,深怕家裡有事,就趕緊回來。一回來才知道母親是為了讓他趕回來,所以咬了一下手指。諸位朋友,我們父母身體不舒服,我們感不感覺得到?父母有什麼需要,我們感不感覺得到?其實這種母子連心,是每個人的天分,每個人都有的能力。  
      但是我們假如自私自利,自我太重了,這樣為父母、為他人的這種敏感的能力,就慢慢消退下去了。我們看到這些古聖先賢他們的風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都達得到他們這樣境界。只要我們能效法他們的德行、孝心,我們這些能力就可以回來。  
  曾子他這麼樣的孝順,但他有沒有達到權變的能力?有一次他在幫父親鋤地,鋤著鋤著不小心把瓜的根給鋤斷了,這個瓜的根鋤斷,整個瓜藤都沒用了。父親看到,一下子情緒上來,就拿了一個很粗的棍子就要打曾子。諸位老師,這個時候您會怎麼做?這個時候要不要乖乖的趴下來:父親,您就打吧!一說到這裡大家的腦海裡浮都現什麼?浮現爺爺奶奶拿著一個小棍子, 然後我們就在那裡滿屋子跑;還是爸爸媽媽拿個小棍子,我們滿屋跑。讓父母、讓長輩跑得氣喘噓噓的,我們還在那裡覺得很得意,這就很不好的榜樣,很不好的行為,錯的要承認錯誤。曾子很恭敬,他覺得自己錯了,就很恭敬的在那裡等爸爸處罰他。父親因為看了一時間火氣比較大,就一下打下去,用力過猛,就把曾子給打昏。然後曾子就被扛回家裡,躺了一會,後來甦醒過來。
  諸位朋友們,當你剛被父親打昏了,然後當下醒過來第一個念頭,或者第一件事會做什麼?看大家的反應,好像都沒什麼經驗,挺好。當下醒過來,那一定是很痛,可是曾子完全沒有顧及到自己的痛,他一醒過來馬上引吭高歌,唱起歌來,而且唱得很大聲。大家想想,曾子為什麼要唱歌?他一醒過來馬上是想到,父親在這個當下一定是非常焦急,失手把自己兒子打了,也不知道多嚴重,現在一定是非常恐慌的狀態,非常擔憂。所以一醒過來,曾子馬上高歌,他父親一聽到:沒事了,精神還不錯!父親馬上就能夠釋懷下來。這裡就可以感受到至孝的心境,完全不顧自己,只想著父親,只想著母親。又到父親的跟前,事後他做些事讓父親看,原來真的沒事。等父親整個表情都已經放鬆、和緩了,這時候曾子才離開父親的跟前。
  大家聽到這,曾子孝不孝順?很孝順。結果這個消息傳到孔夫子那裡,夫子就對著大家說,叫曾子不用來找我了,他不是我的學生。夫子的話就傳到曾子那裡,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假如你是曾子,你做了這麼孝順的事情,老師說你不是我的學生,你不要來見我了,當下我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狀態?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現在面對老師、面對父母、面對長輩,意見不合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對,甚至於會頂撞。曾子做的,一般人看都很孝順的行為,他也不知道他哪裡錯,但是只要老師說他錯,他就接受老師說的。畢恭畢敬的,自己主動的到老師那邊去請益、請教:老師,我一定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恭敬,在這個故事當中流露無遺。為什麼曾子在《論語》裡面是說「參也魯」,曾子是駑鈍,素質比較不好。但是為什麼他是宗聖?宗聖是得其心法,得其法要叫宗,是非常有成就的聖人,  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到的關鍵。縱使素質不是很好,但是只要有孝敬的心,只要有曾子那種對待學問的態度,對待父母、老師以及人民這種正確的態度,我們這一生也可以有很高的成就。
  後來曾子非常恭敬的詢問老師,弟子到底哪裡做得不好?孔子就說,你父親在盛怒之下,拿這麼大的棍子打你,假如失手把你給打死了,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你看你死了誰最傷心?當然是你的父親、你的母親,而且會傷心一輩子。所以你要懂得權變,「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小棍子在那裡好好承受,打完之後,記住不要再犯。大棍子就要趕快怎麼樣?溜之大吉,這個時候要懂得趕快先跑。這就是孝道當中還是要懂得權變,比方「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在教訓我們的時候,我們恭恭敬敬在那聽。結果你父親在罵你的時候,愈看到你火氣愈大,這個時候你要會權變,就先離開現場,可能他火氣才能下來。一想到父母教須敬聽,硬杵在那裡動都不動,可能到時候你父親會罵到心臟病都上來。  
      所以權變是很關鍵的。權變的境界我們都可以去體會,所謂「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從這幾個例子去感受一下這些聖賢人的心境。
  剛剛也跟大家提到,曾子有很高的境界,在《論語.泰伯第八》裡面,連續有五句都提到曾子,也是曾子的教誨。 其中在「泰伯第八」第三篇裡面,「曾子有疾」,曾子生病了,病得很重。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我們生病生得很重,當下腦子裡在想什麼?很可能痛得爹娘都叫起來了。但是曾子病那麼重的時候,他是想到什麼?他是想到趕快把學生找過來,找過來做什麼?趕快跟學生講,「啟予足,啟予手」,你們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毫髮無傷。因為夫子在《孝經》裡面教導曾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樣的教誨,曾子聽了之後終身奉行,他時刻不敢傷害自己身體。孝子的心境真是一舉手一投足都非常小心翼翼,不願意因為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害,而讓父母難受、擔憂,所謂「身有傷,貽親憂」。孝是文化道統的大根大本,曾子把它演出來了,以身教來教導學生。
  曾子臨終的時候,他時時想的是父母、是老師。 把學生找過來,就是為了要把老師承傳的道統、智慧不能斷在自己這一代,一定要再承傳下去。這就是我們去體會一個聖人他那種心境。當我們時時都想著,我們要用我們的行為去表演,去承傳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智慧,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謹慎,就會要求自己不可放縱,要時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所以有把老師放在心上,有把承傳道統放在心上,這樣的人道德、學問的提升就會快。所以,孝敬的心是把一個人明德開顯,最關鍵的心態,關鍵的兩把金鑰匙。《弟子規》最前面的兩篇,就是教孝敬,「入則孝,出則弟」。
  我們看到曾子對自己身體的那種謹慎,也可以體會的到生個病,可能讓父母煩惱、擔憂一個禮拜、兩個禮拜。而他對於身體都這麼謹慎,對於自己的德行就更加的慎重,因為生病是擔憂一兩個禮拜。但是行為偏頗,觸犯法網,或者有損名節的話,那會讓父母終生抱憾。那絕對是一個孝子不願意發生的事情。當我們到孔廟來參觀大成殿,走進大成殿裡在曾子的神位面前,我們要遙想曾子這些風範。這個時候冥冥當中曾子會庇蔭我們,這叫神交古人。一想到這些聖賢人,我們生慚愧,我們好好努力用功。這是孝可以權變。
  悌也可以權變,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出則弟」提到,「財務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財務輕,兄弟之間不要計較財物。但是這要懂得權變,不要大家一回去,說不要計較財物,前幾天弟弟才要給我借錢,好,借給他!結果弟弟是個賭鬼。借不借?不能借,借了不是等於害他嗎?所以權變的關鍵,是真的把自己自私自利放下來,去體會到對方的心,體會到怎麼做才能真正利益到對方,利益到親朋好友,這時候就會權變。有一對兄弟叫趙彥雲、趙彥霄,是兄弟。弟弟趙彥霄他是比較有道德學問,他的哥哥就比較奢侈。兄弟一起經營事業,哥哥揮霍得很嚴重,弟弟就提出來,說我們還是分家產吧!以前讀書人都知道兄弟分對家庭不是很好的情況,所謂「父子和則家不敗,兄弟和則家不分」,現在要分,一般人看了說這樣不大好!
  在隋朝的時候有三個兄弟,田真、田廣、田慶,他們三兄弟那時候要分財產,統統分得差不多了,突然看到家前面有棵紫荊樹,結果想這紫荊樹也應該分一分。當三個兄弟在那裡打量紫荊樹的時候,紫荊樹突然在很短的時間就整個枯萎掉。
      古代讀書人他們都是很謙退的,他們都是懂得跟天地萬物學習,懂得從萬物當中的一些現象來反思自己,這叫「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不只跟人學習,跟聖賢學習,還跟萬物學習,你看古代四君子梅、蘭、竹、菊,都是從這些植物當中去反思自己的德行。 竹子,竹子是正直,竹子它的心是空的,是空心,竹子它的整個特質,就有很多我們可以去效法學習的地方。我記得有一次問學生,竹子有什麼美德?他們講了一個我想都沒想到的,他說竹葉可以包粽子,那想到吃,還想到住,竹子砍一砍可以建房子,住、吃都用上了。他們說竹子可以蓋房子,葉子可以包粽子,竹荀也可以吃,竹子每個部位都拿出來奉獻了。所以竹子還可以表犧牲奉獻的精神,毫無保留的付出。我們現在對人好都要留幾分,或者計較幾分,這都不是君子風範。
  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景,他知道萬物跟自己都有感應,一定是自己做了什麼不對,才會讓植物有這樣的反應。所以田真反思,我們要分家,連紫荊樹都可以感覺到這樣做不好,都覺得傷心,那我們怎麼可以不如植物?所以就掉著淚水給他兩個弟弟講,說我們還是團結在一起,不要分家。後來三兄弟就還是和樂住在一起。當他們決定不分了,那種氣氛轉變成和樂的時候,這個紫荊樹很快就恢復生氣。我們以後看到紫荊樹都要想到,「同氣連枝各自榮」,這種兄弟都是同氣,從一個樹幹出來,都是連枝的、血濃於水的親情。「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真的,你看步入中年,說到中年我就有點緊張,我現在也算中年,光陰似箭真的不饒人。前幾天我們有同仁給我拔白頭髮,我都忘了居然真的有白頭髮,這叫功力不夠,煩惱太多。這首法昭禪師對於兄弟之情的詮釋,值得我們深深的來感受。「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小事情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們生了孩子,他們又是兄弟,我們父母當長輩的,應該「留與兒孫作樣看」,好的榜樣給兒孫看。
  剛剛講的是田家三兄弟,他們不分了。但是趙家二兄弟,這個弟弟提出來,還是要分,所以後來就分家了。分了家不到五年的時間,他哥哥把家產敗盡了,都已經到了人家要來追債,很落魄、很危險的境界。我們父母當長輩的,應該「留與兒孫作樣看」,好的榜樣給兒孫看。
  剛剛講的是田家三兄弟,他們不分了。但是趙家二兄弟,這個弟弟提出來,還是要分,所以後來就分家了。分了家不到五年的時間,他哥哥把家產敗盡了,都已經到了人家要來追債,很落魄、很危險的境界。剛好又遇到除夕夜,當下哥哥大嫂那個形影相弔,非常淒涼。這個時候弟弟帶著他的太太,去請哥哥跟嫂嫂到家裡來吃飯。他哥哥也很驚訝,怎麼弟弟今天來,大家吃團圓飯。弟弟就非常慚愧、懺悔,就跟哥哥講,當初我實在不得已才分家,因為財產是我們歷代祖宗承傳下來,我不能讓這個財產都敗光了。所以當初才提出分家,祖宗之業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而我自己也經營得還可以,現在這個祖業還算維持一個水平,現在希望哥哥跟嫂嫂搬回來一起住,然後財產完全讓大哥大嫂來管理。當下就把財產讓給哥哥,交給嫂嫂。你看他大哥夫妻這麼落魄,弟弟是完全去接納他們,完全不計前嫌。而且弟弟還把自己私底下存的一些錢,拿出來幫哥哥把債務都還掉。他的哥哥跟嫂嫂非常慚愧,非常感動,而這個真的是做到天下無不是之兄弟。
  兄弟這分情誼終身不忘,絕對不把兄弟的過失放在心上,只是時時想著用什麼樣的方法啟發兄弟、幫助兄弟。  
      我們現在還把父母、兄弟、最親的親戚朋友過失放在心上,這樣的心態只會造成自己心理的障礙,也會讓人生這些難得的緣,不會有好的發展。我們記得《弟子規》說的,「恩欲報,怨欲忘」,記住怨不利己,害己也不利人。這樣的事情、這樣的心態不要做,不要提起,因為對任何人都不好還做,那這就是我們的愚痴。
      這整個家庭就變得和樂,整個轉過來了。財產都讓出來,弟弟吃虧了沒有?我們人生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莫問前程的意思是你只要行好事,種瓜就會得瓜。你不要在那裡求,你求會有煩惱,橫生一堆煩惱,到時回收的又不如你當時候求的,又在那裡患得患失,那就是自尋煩惱。  
      只要你是種善的種子下去,人生該是你的福分跑都跑不掉,這是非常重要。《朱子治家格言》後面說到「守分安命,順時聽天」,你守住你的本分,盡心盡力為家庭、社會付出,自有我們的福分會水到渠成。反而你硬抓著這些既得利益跟人計較,心胸狹隘,中晚年之後反而會沒有福氣。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台灣桃園孔廟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所有的老師都看好他,要把留學日本的機會第一順位就是要推薦這個學生去留學。我們這位朋友他也是我們中心的副主任,他是律師,李律師。他的同學,可能就是僅次於他的優秀的同學,就過來跟他說,這次出國留學的機會,我們兩個公平競爭。同學感情都不錯,同學說我們公平競爭,他聽了很難受。他的同學很想要這個機會,但是覺得好像這個機會已經被他拿走,同學的內心好像不是很舒服。他心裡就想朋友是一輩子的,我看這個機會就算了,他就主動的跟老師說這個機會我不要了。老師都覺得很詫異,後來就是他這個同學去留學了。結果過了沒有幾個月,另外一個更好的留學機會突然出現,這個機會他就水到渠成就去了。所以,人真的愈捨福報愈多,福報愈大。趙氏這個弟弟趙彥霄,後來很快的考上進士,然後他自己生的兒子也考上進士,父子都有很高的成就。你看,都一定會有很好的果報。   
  忠也要會權變,子路有一次他當大官,要去處理一個水利工程,很多人民都來工作,來完成這件事情。在做的過程當中,子路發現這些工人、人民非常的貧困,甚至是在飢餓的邊緣。他看了不忍心,就自己掏腰包開始給他們煮些稀粥,一些糧食送給他們。正做得興高采烈,孔夫子就叫弟子子貢,你趕快去把子路搭起來這些煮飯的鍋灶,統統去把它推掉。所以子貢去了,就把子路這些煮飯的工具都把它給推倒了。子路就很生氣,就來到夫子的面前:夫子,你不是告訴我們要有仁愛之心嗎?我現在對這些人民這麼好,你不只沒有肯定我,還把我的事情給砸了。大家感受一下,曾子對老師的心境,跟子路對老師的心境一不一樣?所以曾子是聖人,子路達到賢人,你看關鍵都是在對老師的態度。但是子路他的心境也是我要講道理,也是在道上,只要老師講得合情合理,子路也是馬上接受,聞過而喜。
  夫子馬上跟他說,你在那裡布施恩德給這麼多人,你是不是要讓人家覺得你很有德行?你是不是要讓人家覺得都是你有愛心,你的國君都沒你有愛心,你這樣繼續幹下去不是功高震主嗎?你為什麼不建議你的君王,開倉賑濟他的人民?你幹嘛要把功勞自己攬身上做?你這麼做不就是好像告訴人民,你的國君沒愛心,你有愛心嗎?夫子這麼一說,他才想到。你看當官的要懂得人情事理,人情練達皆文章,有時候這些不夠敏感,做得很認真反而被排斥,甚至被罷黜,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明朝嘉興一帶屠康僖先生,屠康僖公他在這方面他就很有智慧。他是在監獄裡面當官,發現很多人他們是冤獄,他很憐惜這些人,在監獄裡面他還花時間去了解這些冤情。了解清楚了,他馬上把這些情況給他的上司刑部尚書報告,尚書看到這個情況,趕快給皇帝報告。然後調查清楚之後,這些冤屈的人統統得到洗刷,統統得到自由。一時間人民都在歌頌,皇帝、尚書非常清明,是我們人民的福氣。他讓名於上,這個讓非常重要。
  我們往往不懂得讓的時候,會造成很多人跟人之間的隔閡。你看「讓安於長」,「讓名於上」,把好的名聲給上司,該是你的福分跑不掉的,但是通人情。因為上司是領導我們的,我們這個時候都居功自傲,這樣就不近人情。「讓功於眾」,當事情做得很好,雖然我們付出的比較多,但這個時候好名聲一來,功勞一來,攬身上很危險。因為畢竟還是有眾人參與,這個時候我們好像全是自己功勞,付出的人心裡會覺得有心寒的感覺。反而這個時候你把功勞讓給大家,大家覺得很受肯定,做得很有成就感,這個時候反而力量就愈來愈團結。所以讓是人生的智慧。我們這個忠的權變先講到這裡。  
     這個讓功於眾,所有有付出的人,他會覺得有成就感,被肯定,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團結力就愈強。
   還有「讓位於賢」,有賢德的人出來,他能夠利益更多的人,我們馬上成人之美,支持他,把他拱出來。因為我們處在團體、處在社會當中,最希望就是團體愈來愈好。我們做公職的人,是希望人民得到愈大的福祉,所以一有賢德之人應該讓。你說我們讓位於賢吃虧了嗎?人真的是要明理,就會理得心安。我們看到春秋齊國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管仲跟鮑叔牙是好朋友。大家想想,管仲最後是當到宰相,本來管仲是監獄裡的犯人,鮑叔牙是卿大夫大臣。他推薦宰相的位子給管仲做,讓齊國整個復興起來,還九和諸侯。可是大家沒有去研究到,管仲的後代慢慢就沒落了;但是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很興旺,因為他那個讓位於賢的德庇蔭他的後代。所以,屠康僖公他沒有邀功,後來因為這件事情他還建議尚書,應該整個國家還有更多的冤獄,他也被派到這個行列裡面去幫全國人民洗刷冤獄。本來好像命中不顯貴,沒有孩子的,因為這樣的德,後來有孩子,又很顯貴。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剛剛講到,道德、學問要學、道、立、權,要懂得在運用當中能權變,達到人情練達。剛剛講到孝、悌、忠,像信,在《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大信不約」。真正非常有信用的人不拘於約定,甚至於沒有約定,他都能信守。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心上那種絕對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良知,違背自己的承諾,那才是真正信的本質;而不只是在文字當中簽名而已。在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他叫劉庭式。差點想不起來,當我們有事情快想不起來的時候,一定不能緊張,大家相信「明明德」是本有的,所以冷靜一下就會想起來。  他當初還沒有考上功名,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時候,有跟一位女子在口頭上要談婚事,也沒有什麼聘禮,這些步驟都還沒有到。但是因為已經提過,他考上功名之後,回來就打算娶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後來眼睛瞎掉了,自己又考上了功名,當下這位女子的父親就很過意不去。人家都已經考上功名,以後是要當大官的,我女兒都瞎了。反而是主動說,這門婚事其實也沒有什麼下聘禮,就算了吧!
  古代的人他們非常厚道,不願意佔人家一點便宜,寧可自己吃虧沒關係,絕對不願意讓人家難受,而且人家都已經當大官了,不願意去高攀。但是劉庭式說不行,我已經答應了,我就不能反悔。不然這樣好了,把她的妹妹嫁給你。劉庭式也不答應,他說我已經答應了,「吾已心許之矣,豈可負初心哉」,我不可以違背我當初的這分承諾。你看都不是文字的,而是心境。而且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是完全的去站在這個女子的角度,她的人生去設想。他想一個女子她都已經有跟某個人家談婚事,假如這個婚事沒有談成,很可能她會覺得羞愧,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嫁得出去。她已經瞎了,又加上嫁不出去,那整個內心不知道會有多痛苦。  
     這是劉庭式都感覺得到的,他不願意看這個女子她的人生往這裡走,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信諾,所以這個婚事就成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太太嫁給他那種心境,對他的尊重,對他的感恩,對他的佩服,那就不在話下,他的太太一定會盡全心全意來相夫教子。  
      所以古人的信諾是在心上,絕對不是只在文字上。
  我們看到現在企業都講信用,好像比以前更強調信用,那只是在文字上面的信用。而我們在心地上那種對人的承諾,不願意違背的心境,其實是在下降當中。我們有一次跟一個老先生交談,他已經八十幾歲了,家裡有很多古書。我們一看到古書都很興奮,覺得都是寶藏,翻開來看都很好,老人家看我們這麼喜歡,就說那借給你們吧!答應借給我們之後,老人還是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們要小心一點,因為那可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叮嚀了一會,我們的老師心裡想怕長者不放心,就說:老爺爺,這樣好了,我們寫個借條,我們再如期的來還給你。  
     老者一聽到說要寫借條,突然眼睛瞪得很大,看著這位老師說:你講的這是人話嗎?長者這句話有味道,在他的心目當中什麼是人?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擁有這五個人生態度才可以稱為正常的人。而信是信守承諾,哪還需要簽名蓋章!
  那我們冷靜,現在在商業界所謂的信用,他的目的是怕他以後在商業界要借錢不方便,所以他得要守信用。甚至於他可能守了三十年的信用,可是他這三十年的信用,是為了他的自私自利。當有一天,假如不守信用可以讓他一輩子不愁吃穿的時候,他會不會再守信用?他就有可能會不守信用,這都是我們要去體會的。古代的人他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在守信用,他是為一種人格在守信用。所以大信不約。
  而信也是有權變,像夫子那時候經過魏國,在魏國的境內發現有臣子有謀反的意向,訓練很多軍隊,被夫子看到了。叛臣就把夫子圍住,對著夫子講:孔夫子,你要對天發誓,不能把你看到的事情告訴任何人。夫子說好,我對天發誓,不講。他們知道孔夫子是聖賢人,講話一定算話,他們才肯把軍隊撤回去。後來軍隊撤走了,孔夫子馬上說:我們現在趕快,去給魏國的國君報告這件事。弟子對孔夫子講:夫子,你剛剛才說不跟其他的人講,你怎麼馬上就不守用了?這也是機會教育,夫子就給學生講:在被脅迫之下的信諾,可以不用守,那是你被脅迫的。假如我因為不守這個承諾而被人家瞧不起,這我不在乎。因為假如我不去把這個事實趕快告訴魏國國君的話,這個國家將發生很大的動亂,他的人民會生靈塗炭。所以我的信用跟人民的安危比起來,我會放下我個人的信譽,我必須要顧及人民安危。  
      這個信,夫子他就懂得去權通、權變,絕對不是要個虛名,說這個人真有信用而已。
  也有個公案,是有個人遇到一個獵人,因為他在追一隻兔子,那個兔子是先跑在前面,他先看到。後來獵人從後面追過來,沒看清楚到底是往東,還是往西,獵人就問這個人,你看到兔子往哪裡跑?兔子可能比方往東跑,這個人就告訴獵人,牠往西走了。這樣有沒有撒謊?這就是權變。他這麼做為了什麼?第一個救兔子的命,第二個讓獵人少造一個殺生的罪孽,他這麼一權變之後,對任何人都有幫助。所以這個學問是活的,絕對不是死的。這是我們提到信的部分。  
     其實八德都是要在很多時節因緣當中,懂得權變,而在權變當中讓每個人都能得利益,這就是智慧了。
  比方禮儀,「禮者,敬而已矣」,禮儀的本質是恭敬,一個人有恭敬的心,他一定讓一切接觸他的人都如沐春風。我們回想一下,遇到一個非常講禮貌的人,我們是如沐春風,還是覺得接觸他的時候特別緊張?這就有不一樣了。這個很有禮貌的人,我們遇到他有點緊張,那很可能這個禮就已經做得讓對方有壓力。像夫子是溫良恭儉讓,讓大眾接觸他感覺非常溫暖、溫和,非常善良。比方我們禮儀當中,「路遇長,疾趨揖」,遇到長輩、遇到認識的人,我們向前去給他問好。古代鞠九十度躬的禮,其實我們現在也可以鞠九十度躬的禮,而且這個躬鞠下去,聽說不會腰肌勞損,對脊椎、對身體很有幫助。其實我們古代這些教育的方法,都是博大精深,我們用一般自己的觀點去看,看不到箇中的這種學問處。  
  比方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古代會制禮作樂,會教導孩子禮樂,孩子他唱歌。而這些詩歌,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歌曲的內容跟旋律會讓人愈來愈敦厚,愈來愈祥和。夫子在《論語》裡面也說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這整個三百首《詩經》裡面的詩歌、詩詞,它們的內在精神就是讓人一接觸提起的是正念,提起的本分,而沒有任何的邪念,「思無邪」。那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現在的歌曲一唱出來能不能思無邪?以前是唱詩歌很好,因為那是陶冶孩子性情。但現在的詩歌情執太重了,很可能唱了會出問題。我記得有時候看綜藝節目,五歲、六歲的孩子在那裡模仿歌星,大家看過沒有?穿得那麼暴露, 那個表情唱著情歌,臉都揪起來,那個孩子的心靈能不受影響嗎?我記得我第一次教小學,去代課代兩個月,聽到最常聽的一條歌,我那時候是在台東南橫的出口,這麼偏僻的地方,校園裡面最常聽到的就是「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小一、小二都唱,幼兒園也唱,孩子能不早戀嗎?
  孩子那麼小,情執就那麼重,他的心能安下來讀書嗎?我們想想國中就開始談戀愛的,幾個人有好的下場?我也是這麼過來的,不是,我說我們班上。我們念國中、高中那時候就談戀愛的,後來甚至於連書都念不下去,念不好而輟學的都有。這麼慘痛的經驗,結果我們現在的孩子愈來愈嚴重。所以公眾人物、演藝圈的人要負責任,要對這個社會負責任。應該是唱的歌曲能夠移風易俗,倡導善良風俗才對,應該多寫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歌才對。在歌曲當中,因為孩子他的性情還不是很定,他還是容易躁動。這個時候你硬把他壓下來,壓得太過,他會變得好像很拘謹,這時候抒發一下他的情緒。因為他比較好動,你讓他唱唱歌,又是唱好的歌,他的情緒就抒發出去。不然他沒有抒發,你一直用禮儀給他壓,壓到最後他就又拘謹、又嚴肅,身心都不會有很正常的發展。所以,禮樂的搭配非常重要。
  禮當中除了讓他行為不要放縱之外,都是在行禮的當下,每天給父母行禮,每天客人來,趕快給客人倒茶,負責很多家裡的這些家務。你看黃庭堅一回到家,就幫他的母親刷尿桶。很多孩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都是一個為人子應盡的本分。  
      所以他在行禮、在勞動的過程,他的血脈經絡得以有很好的訓練,他身體就強壯。我們現在的孩子,客人來了都不問好,每天窩在沙發、窩在電視機前。所以現在好像說叫草莓族,是吧?身體差異真的愈來愈大,一屆不如一屆,都變成一感冒就好像一片都倒下去,抵抗力都很差。所以,行禮的當中,還有對自己身體的鍛鍊效果,多行禮對身體好。
  那「路遇長」小朋友學會了,但是當老師的人就很害怕吃飯的時候看到這些學生。因為他吃飯,一看到老師,馬上過來,九十度就下去,老師不知道是要站起來還是要吞下去。這就是學禮的權變。諸位朋友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遇到長輩、遇到老師,或者遇到父母,這個九十度躬不用鞠?哪些情況之下不用鞠這麼大的躬?老師在吃飯,在上課的時候。上課中,「人不閒,勿事攪」,那時候點個頭就好。你這麼大禮,老師好像不回禮又怪怪的。還有沒有?在路上遇見老師,而老師騎著摩托車。對!不然會出車禍,這很重要,要會權變。就是你能感受到對方現在的心境跟處境,你就懂得去權變。還有沒有哪些權變?洗手間。對,洗手間,正好在上廁所的時候,你給他這麼一鞠躬,感覺很奇怪。還有沒有?下樓梯的時候不要鞠躬,這麼一鞠躬,人就快栽下去了。還有你走到門口,對方剛好走在門正中央的時候,不要鞠躬。他走在正中央,你一鞠躬,他要站在那鞠躬,擋到後面的人,這樣也不方便。等他走出來的時候再行禮。  
  還有人家手上有東西的時候,人家剛好煮了綠豆湯,扛在手上,你還去跟人家鞠躬。我們手上有東西,或者別人手上有東西,就不用行這麼大的禮了。還有比方同仁一起工作,在同一個辦公室,可能一天要見二十面,你二十次都鞠躬,可能到下午的時候都氣喘吁吁了。這個時候就要會權變。什麼時候鞠躬?早上剛來的時候鞠個躬,之後見到面點點頭微笑,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度。回去的時候再鞠個躬,這樣讓人家感覺起來就很能夠接受。以至於我們學了以後,覺得這樣很好,本來公司裡都不鞠躬的,結果你一學完,隔天去就走到每個人面前都給他九十度躬。你看會發生什麼事?可能大家說這個人有點怎麼樣?你要感受得到對方他一下子的接受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早上好」,從十五度開始,慢慢三十度,這樣人家就很能夠接受。因為在一次一次當中,就感覺到我們那種真誠的恭敬。 這就是我們在整個行道的過程當中懂得去權變。
  昨天我們提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掌握重要的一些德行的綱領,孝悌、謹慎、勤儉,還有和順,家和萬事興,還有「詩書為起家之本」,這些道理。我們昨天有講到孝悌,孝悌一來我們修身要紮根,二來落實家庭,進一步推展到自己的團體,以至於帶動整個社會。  
     一個班級也就是一個家一樣的氛圍,我們子弟學校有四十個孩子,他們都是我們員工的小孩。因為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其實獨生子女他要學習兄友弟恭比較困難。現在這四十個孩子一起學習,就能夠在他學校的當下,能夠提起這種兄友弟恭的態度。  
  有一次這些孩子到郊外去郊遊,其中有個孩子的帽子給吹飛掉了,飛到田埂裡面。另外一個孩子看到,馬上非常見義勇為,一下就跳下去要幫他撿帽子。結果用力過猛,就踩到泥漿裡面去,但是也是把帽子撿到了,就趕快跑回來要拿給這位同學。當這個孩子跳下去撿的時候,全班的同學們就鼓起熱烈的掌聲,對他這個行為非常的贊同。當這個掌聲響完之後,其中有個孩子,他是初中一年級,他是後來才到我們子弟學校來讀。他就非常感慨,他就掉下了淚。假如這是我以前國中一年級的班級,當有人跌倒,有人很危急的一些情況發生,我們可以馬上去幫他,但往往沒有人會去扶他,我們去扶了,反而被人家笑。假如學校裡面的氛圍都不會像兄弟一樣友愛,甚至於還看人家犯錯,看人家受傷,還笑,還落井下石,這樣子的整個氛圍,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反而會有副作用。所以他看到這一幕,自己就覺得很感動,這些同學們都是互相友愛,互相幫忙。  
  所以,悌的精神一定落實在學校,因為孩子在學校裡面的時間非常的長。而那分兄友弟恭能夠在班級建立起來,也是有賴於我們老師來做榜樣。老師用父母的心愛孩子,很自然的這些同學之間悌的氛圍也很容易形成。
  有一次兩個小女生,她們都是五、六歲而已,走進廁所去。  
     今天孩子他只注重成績,掃地都馬馬虎虎,他的責任心從哪裡來?他責任心沒有起來,他的心性是在墮落。他其他都馬虎,只有成績認真,他那個認真也是功利的心,也不是服務的心,這是在退步,而不是進步。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啟發心地,那對於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很謹慎,都會很敏銳。因為那些動作都是引導,都是教育,都是要長善,都是要救他的過失。
  像走路,走路是小事還是大事?可能在我們的感知裡,它是小事。但是走路對一個孩子心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它並不是小事。《弟子規》裡面講到走路如何走,講了好幾句,「步從容,立端正」。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6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當一個孩子連走路都非常的匆忙,很急躁,這個走習慣了,你看他每天多少時間要用在走路上。而他那當下的狀況都是急躁,都是輕浮,那麻煩了,他的整個心性的穩定度就每天在下墮,我們看不到;而輕浮、浮躁一事無成。現在孩子心都定不下來,所以很難讓這些主管、這些企業家信任。
     學者萬病,只要一個能靜得下來,很多毛病都慢慢調伏住。要讓他心能靜得下來,就是在他行住坐臥當中去訓練他的定性,不要浮躁,所以「步從容,立端正」。大家假如有機會在火車站面前看看熙來攘往的人群,看看人會不會走路。五花八門的都出來了,而且是匆匆忙忙的人會多,走路的時候晃來晃去的也很多,那個對心性可能都是副作用。
   包含《弟子規》裡面還講到「寬轉彎,勿觸稜」,這是什麼?走路當中不要急躁,要謹慎,不然容易受傷。而他「寬轉彎,勿觸稜」的心境假如有內化了,他會延伸到做一切事情的謹慎度。所以謹慎的心、不急躁的心,就從走路當中形成。謙虛的心,也從走路當中形成。你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而且古代你在走一個很大的門的時候,你要從門的旁邊走進去,不要大搖大擺從門的正中間就走過去。都是在這些禮儀當中,讓人培養一個謙卑、不張狂的態度。還有走路心要定,不可以東張西望,「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有時候我們走路的時候東張西望,好管閒事,很可能沒事找事都有可能。
  我們從剛剛講到,在整個生活的很多情境都是教育的好機會,因為心行一如。每個行為,不管大的行為、小的行為,都是心性的流露。我們在引導孩子修這些行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的心性都是在正念當中,都是在德行當中,都是在為人設想的心境當中。比方說,吃飯是小事還是大事?這整個吃飯的過程,能啟發孩子非常多重要的處世心態。  
     比方吃飯的時候排碗筷,假如孩子吃飯,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坐下來吃,吃完走。孩子只要都只是做這件事情,他覺得都不干我的事,他怎麼提起責任心?他怎麼去觀照,家裡有什麼樣的需要,我要趕快去幫忙?他這種心境、他這種敏感度都沒有辦法形成。  
  我們回想自己小的時候,飯前我們會做哪些動作?洗手。這叫懂得愛護衛生,這叫身有傷,貽親憂,這個心態很好。再來,盛飯,幫家裡人服務盛飯,排好碗筷。還有「長者先,幼者後」,趕快去叫爺爺奶奶來吃飯,很多的心性都在形成。  
     當然這禮儀的細節,我們可以參考李炳南老師編的《常禮舉要》,這本書現在應該找得到,上網也能夠抓得到。裡面非常多孩子在生活當中的一些禮節,我們從這些生活點滴,讓孩子能循規蹈矩,能有很多非常正確的處世待人的心態。  
  像在吃飯的時候,就提到第一點,上座必須讓給長者,座位要有次序,當然都是長輩坐主要的位子。現在的孩子懂不懂?他一跳就跳到那個主位去了。一跳到主位去,有時候大人不只沒有引導,沒有教導,還在那裡笑說:那個孩子反應真快,還坐最好的位子。該教沒教,反而還鼓勵他,還在那裡笑,孩子還覺得我很有本事,坐在這裡。有時候我們教育的敏感度不夠,都會給孩子錯誤引導。諸位老師們,這句話重不重要?「上座必讓長者」重不重要?這個心態能讓我們少出很多糗。假如這個沒有做到,甚至於人家都不敢用我們,這一點觀照力都沒有,人家不敢信任我們。  
  比方像我們在世界各地弟子很多,所以師長出現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我們這些學生們都希望跟師長一起吃頓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希望?都有這個希望。我們就盡量能把這個機會讓給別人。不然你假如不懂這個心境,不懂這個規矩,要吃飯了,你馬上就跳到師長旁邊就坐下來,然後連續好幾餐。很可能人家在背後都在那裡說這個人真過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往往我們去作客的時候,尤其場面比較大的,人很多,主位都有規矩的,應該都是主人來安排。主人請你坐,要不要坐?不要馬上坐,他可能禮貌上知會一下。請你,二請、三請了,這個時候坐可能比較適當。你不要「好,我坐!」人家可能都還在那裡打量說要安排誰,你馬上就跳上去了,這會讓主人在安排上,他可能傷透腦筋。這都是人情練達,察言觀色,能夠去體恤人家的不方便,可以先讓,讓絕對沒錯。
  再來,「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這只是兩個小小的動作,但對孩子的心性影響大不大?他在吃飯當中、每天要做的事情當中,他完全如入無人之境,要不就撞到人家,要不腳還踢到坐在對面的人。我們都很清楚,不管他往後從事哪個行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個替人著想的心。哪個行業不是替人著想,不是服務人群?這個替人著想,就是在每天的這些動作當中能形成。這些小動作都顧慮不了,這個心態一定沒有辦法形成。等他大了:你多替人家想一下,不然你人際關係很差。那時候再教有沒有用?那時候就不好教,習慣養成了。教育的時機點在小時候,習慣成自然。
  第三條,「主人舉杯敬客,客致謝辭」。因為主人,人家家裡面張羅了大半天,非常辛苦,那我們也表達一下內心的感謝。然後,「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要吃以前:辛苦了,嫂子辛苦了,讓你們這麼麻煩。這感覺,人家覺很得舒服。再來,「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可能客人當中有個輩分比較高的,他再代表回敬主人。比方說客人來了十個人,每個客人都敬主人,這個主人也夠累的。所以,禮當中都有這種度,都有這種替人設想。再來,舉起筷子的時候,舉筷子很小的動作,心性有沒有在變化?當他舉起來已經怎麼樣?瞄準目標,所有的人他都看不到了,如入無人之境,衝!這個時候他就可能心性上都是在增長貪心。所以舉起筷子來,都很優雅的,說大家先請。但是大家在做這個動作要心行是合一的,不要是客套上大家先請,然後自己都已經有點撐不住在那裡抖,餓死我了。
  再來第七點,「用筷子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夾菜站起來就對著斜對面的菜就夾過去了,感覺是比較粗魯一點。現在是轉盤,當前這一盤菜我們吃,然後慢慢再轉過來,我們再吃下一道;不要狼吞虎嚥,一直夾很遠的菜。當然,假如我們是主人,就會觀照到,主動緩緩的去把菜移動,讓每個人每道菜都可以吃得到。或者不是轉盤的話,我們當主人的,因為沒有轉盤,我們可以把菜前後調一下,左右調一下,這樣就可以。
  夾菜,「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那都是很細微的動作,因為動作做出來,都在反應我們一個人心性的狀態。夾菜,那個菜是這樣子的,我們一下從中間就夾下去,這個都是動作比較粗俗。夾菜從菜的旁邊夾就可以。但是這麼夾著夾著,可能一個角落就都被夾掉了,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怎麼辦?主動的把這個菜稍微挪動一下,讓後面的人再來夾也很方便。假如你今天是老闆,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吃飯的時候,你可能從吃飯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哪些人可以提拔。他這麼細微都能轉動盤子,讓後面的人很方便,他那顆替人設想的心,時時都能觀照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7 编辑

  後来寇准有一天就跟王旦讲:能不能推荐他当宰相?就自己去要宰相来当。在我们一般人想可能会觉得:哪有人自己主动去要宰相的?其实我们真的冷静想想,宰相好不好当?每天日理万机,压力是很重的。所以寇准去要求当宰相,并不是去贪这个功名、贪这个富贵,而是他真正有能力,也想去为国家付出。但是王旦就回答他:宰相不是这样要得来的。泼了他冷水,结果寇准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後来寇准还被皇帝贬了,贬到青州去,贬到离朝廷很远的地方去当那里的小官。其实寇准是很正直的官,有时候进谏,皇帝不能接受,就被贬得很远。然後刚好王旦年纪也大了,临终的时候,皇帝就问:谁能够当宰相?王旦马上说:寇准。当皇帝听到寇准的名字,眉头都皱起来,其实皇帝也怕很正直的臣子,因为这些正直的臣子一看到他的错误,马上直言不讳就给他批评下去。所以面对这样的忠臣,心脏还要很有力量,不然那会受不了。
   曾经皇帝跟寇准他们在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这个性子压不下来,很烦燥说:不要讨论了,明天再说。皇帝就站起来,走了几步路,这个寇准就追过去,把皇帝拉住,然後再拉回来,对着皇帝讲:现在讨论的事情攸关人民的安危,假如今天不讨论完,很可能就有人会饿死,所以今天你一定要讨论完才可以走。然後就把皇帝压在位子上坐好。你看,几个皇帝能忍受这麽正直的大臣?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可贵的地方,宋朝的皇帝很有修养,面对这种忠臣不敢乱发脾气。  
     其实这个原因也在於他宋朝开国的皇帝,对读书人尊重。宋太祖赵匡胤他们都是很喜欢读书人,宋太宗他们都很热爱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间接对读书人也很尊敬,也感来宋朝出了非常多的这些忠臣烈士。这也是来自於他们宋朝开国的皇帝种下了尊敬读书人的因,感来这麽多好的忠臣协助。种因得果,这是丝毫不爽的。
   皇帝一听到寇准,也不大愿意把他找回来。接着又跟王旦讲:难道只有寇准,没有其他的人吗?王旦就说:除了寇准以外,臣就不知道有谁了。接着就走了。大家想想,这皇帝後来会用谁?明明很不愿意,为什麽用寇准?因为皇帝的旁边都有太史在记录,都跟在皇帝旁边记录,皇帝就说:又不是我要用你的,你知道是谁要用你的吗?寇准也猜不到。後来皇帝说:就是王旦临终前推荐你的。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寇准想,我都讲他的坏话,他不只没有跟我计较还提拔我。你看王旦那种肚量,那种宽容的德行,留在寇准的心中,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於这一分德行的感动,会让寇准以後也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你看我们很多的人走上教育这条路,都是因为教导他们的老师那麽有爱心,感动他们,所以他们也要传承老师这一分精神。我曾经也遇过一个校长,他非常的认真、非常负责,他很小母亲就去世了,你看一个孩子那麽小就失去母亲,对他的心灵是很大的一种创伤。你看那个精神都能够承传下去。
  所以我们人生的价值在於我们这些好的德行、好的精神能否承传给子孙?能否承传给这个世间的人?假如我们当老师了,那就承传给更多的学生;我们是当一个企业主、企业家,我们这些精神对社会那种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服务精神,能不能留给我们这些部属、员工,让他们继续承传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价值。这是我们讲到宽容不只让家庭和乐,在同朝为官的时候,也能够让整个政治风气能够和乐,为大局着想,这是人生相当重要的一个态度;不能为大局着想,意气用事,那很可能小事都会变成大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7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再來第九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這就強調用公筷。我們剛去的時候,吃飯很少用公筷,但是其實人都很容易接受好的觀念,我們只要求自己,慢慢的大家就很自然的用公筷。因為用公筷衛生,我們也不願意,假如剛好我們自己身體有什麼疾病,傳給別人,這我們絕對不願意。  
      所以,公筷是值得提倡的。再來,湯匙裡面有些渣渣必須要把它弄乾淨,再放入公共的食器裡面。自己的碗中有剩菜,不可以再放回本來的盤子上,這個會讓人家很難受的。所以,禮本質上都是對人的恭敬。還有夾的菜不夾倍於他人,不然你喜歡吃這個菜,夾了一大半來自己,這就很不禮貌,這就很自私。  
      你看這些禮儀的背後,看到的是個心性的啟發。所以「不學禮,無以立」,夫子講這些話是很有道理。這些禮節都不懂,很難在人群立足,因為做出來的行為都讓人不舒服,人家對我們就敬而遠之。
  再來,吃的時候不響舌,咽的時候不鳴喉。你吃的時候不要出聲,吞的時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吞得很大力,人家一聽,雞皮疙瘩都上來。這個不容易察覺,很可能我們覺得我們沒有,但是別人已經很難受了,所以大家回去可以觀照一下。「公食」,大家一起吃的時候,以不講話為原則,若需要講話,唾液不可以噴出去。而且要講話以前,飯要吃完,不然不噴也難。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再來,不要吃到一半有一條狗過來,你就開始餵牠吃,那條狗就在那等,可能其他的客人都很不舒服。「碗中不留飯粒」,我們小時候碗中留飯粒,以後娶老婆會娶到那個,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其實這是惜福,不然很可能在吃飯當中,習慣沒養成,福氣都折光了。我們到大學去接觸大學生,很痛心,看不到任何一個大學生吃得不剩飯粒,都是倒掉,那是把福氣都倒掉了。甚至於他們覺得全部吃光光很丟臉,覺得好像留一點,自己家裡比較有錢,這些錯誤的心態都要修正。
   「不對人剔牙齒」。然後,客人還沒吃飽,主人不先起。你這個主人一站起來,那客人都覺得吃不下去了。甚至於你是主人,要吃慢一點,因為你吃得太快,一吃完: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人家會覺得我是不是吃太慢?我們還有個情況很有意思,吃飽飯就拿著筷子: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 這都會讓人家怪怪的。而且在吃飯當中,常常小孩都看著爺爺是不是飯吃完了,主動去給爺爺再添一碗,在吃飯當中都能夠照顧到長者,體恤到長者。一個孩子那種照顧人的能力,都在吃飯當中形成,所以教育沒有小事。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07/7/8  台灣桃園孔廟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我們桃園縣民政局主辦這次活動,我們民政局很重視推廣這些聖賢教誨,這是對我們非常的愛護,也是一種父母官的心境。 聖賢的教誨,我們也有修學的一個次第、次序,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假如先後順序顛倒了,可能會適得其反。在林則徐先生他所談的「十無益」當中,就有點到為學的次序。林則徐先生不只在從政當中有很高的成就,他的道德修養也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跟他學習。  
      這十無益其實對我們人生的啟發很大,提醒我們,假如我們不抓到這些做人做事重要的根本,重要的心態,我們可能努力了,但徒勞無功,所以叫十無益。俗話講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假如我們的方向、先後順序不對,反而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有副作用。  
  這十無益當中,對於求學問的提醒有兩條,「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十無益當中前面幾條,也對我們人生很有提醒、啟發,「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還有一條是「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假如心地不善良,找到一個好的風水寶地,這個龍穴沒多久就變成鼠洞,因為真正的福田靠心來耕。我們不了解這個根本,很多人可能花了很多的錢,都搞到去買一些風水的地方,甚至於還被人騙走了都有。所以要明理,才不會被欺騙,才不會人生被誤導了。  
  林則徐先生這兩句話,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假如孩子讀很多書,但是他的行為、舉止都不端正,那書讀得愈多不見得對他有益處。我們看到現在大家書讀得是愈來愈高,學歷大學以上的可能滿街都是。但我們很冷靜的來看看,現在的孩子們,現在這些青少年們,他們的穿著有比以前得體嗎?你看學歷是愈來愈高, 但是穿著不懂,無禮,甚至睡衣都穿到街上來,這行止不端。為什麼他們連這個基本的禮貌都忽略掉?他可能是覺得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我管別人怎麼看我,我管別人怎麼想我。所以學歷並沒有讓他懂禮,或者讓他懂得替他人設想。我們穿這樣,人家看了舒不舒服?甚至於為整個社會風氣著想,他想不到那裡去,他一定是只想到我舒服就好。所以讀書最重要的是啟發他的心地,提升他的修養,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而不是空去拿個學歷而已。
  我們看到的是學歷愈高,但是現在不孝父母的愈來愈多,離婚率愈來愈高,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愈來愈多。 你看不孝、不悌,夫妻之間沒有情義,甚至於在君臣關係當中,跟領導、跟老闆也不懂得盡忠,感恩的心。從林則徐先生這兩句話,「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我們冷靜來看看,現在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諸位朋友,是什麼學歷離婚率最高?你們都不敢承認事實嗎?什麼學歷離婚率最高?高學歷。你們怎麼都不敢說博士?大家冷靜去調查,應該是博士離婚率最高。我們就看得到,為什麼書讀愈多愈不會做人?這是我們忽略掉了。我們常問一個人的德行,是讀小學的時候好,還是讀大學的時候好?小學,標準答案。那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這麼多的財富、財產,人力、物力、財力讓孩子讀書, 讀了十幾年的結果是德行愈來愈差,這樣的路要不要繼續走下去?需不需要反思一下?
  現在整個這麼多的社會現象,對我們為人父母、社會大眾、從事教育者,都應該要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步伐非常的快,但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走到哪去,我們也不清楚我們把後代帶到哪個方向去。  
      所以從婚姻的狀況,從子女對父母的狀況,以至於前不久,台大校長給全校的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發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企業家對這些知名大學的畢業生覺得很頭大,不好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知名大學生,他在國中、高中的時候也是十年寒窗在那裡拼。結果讀了十六年的書,甚至更久的書,出來之後企業家說不好用,這是我們整個家庭、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被集體退貨。那需不需要思考一下?不能再繼續被退貨。
  所以「有德有才」,這是我們栽培孩子、栽培學生最好的狀態,有德有才是上品,最好的能夠造福社會的人才,有德有才是上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7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可是現在十對父母有幾對是在想留錢給孩子?人不學,不知道,真的沒有承傳這些寶貴的智慧,人沒有理智。德行沒有給孩子,留錢給孩子,禍害!「毋以財貨殺子孫」,留一大堆財貨給他,好吃懶做就好。現在都有「啃老族」有沒有?啃誰?啃父母的退休金,退休金啃完了繼續啃。現在這些青少年,你不從勤儉給他下手,嚇死人了。聽說現在有幾個族群出現,叫做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錢,叫白領一族;還有叫做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  
      現在是大學還沒畢業,都還沒開始賺錢,信用卡皮包一拿出來好幾張,每張都刷爆了。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辦?我們的定力都不一定能夠調伏這種欲望,他年齡這麼輕,就已經欲望都打開,到底是在愛護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有些二十幾歲的女孩,穿的衣服名牌的,一件就好幾千,甚至要上萬,薪水領過來,還沒到十五號,就花得差不多了。她們還挺有財務管理,懂得計算一下,我前面都花光,後面兩個禮拜怎麼吃泡麵維持,她還滿會規劃的。後面吃到最後撐不下去,就回去找她爸爸,說:爸,我沒錢了!她爸說:我跟你說幾遍,跟你講那麼多次就是不聽話,氣死我了!邊說皮包拿出來:要多少!這個成敗關鍵,孩子假如不勤儉,他一輩子就是欲望的奴隸,這些關鍵都是人生幸不幸福的樞紐,都在這裡。還有沒有哪些態度?真誠。這個社會需不需要謹慎?非常需要。個性應該怎麼樣?要溫和一點,要很和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今天比方我們是生女孩,假如教出來的女孩脾氣很大,很火爆,這時候你就不要把她嫁出去,因為把她嫁出去,會搞得人家雞犬不寧,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這樣。現在女兒那麼凶,「趕快把她嫁出去」,這個叫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在古代明朝,有個人叫錢灼,他跟林家談了婚事,另外這個親家叫林應麒,錢先生他的兒子要娶林家的女孩。後來他的兒子突然手腳萎縮,得病了,他就給林家講,說我兒子病成這樣,這個婚事就算了。這就是古代人的厚道,算了,我們不想給你們添麻煩。林先生他覺得人不可以無信,不行,已經答應的婚事,不可以退。雖然他的女兒要嫁給一個身體生病的人,但是他覺得做人如果不循著信義,那已經沒有人格,他的女兒也沒有意見。結果錢家不娶,拖了十年,又來了消息說已經十年了,我的兒子還是沒好,還是不能娶,你們趕快再去談其他的婚事,不要再等了。這個林先生心裡想,我們也等了十年了,就把寫的書信拿給他女兒看。他的女兒說「父親,不行,人最可貴的就是這顆心,我心已經答應了,我不可以反悔」,厚道到這樣的地步。我們看看,這就是我們跟祖宗們的差距,我們可能因為一個自己舒不舒服,自己一點小小的利益,就失信於人,還找一大堆藉口。但是他們一生坦坦蕩蕩,無愧於人,他們過得自在,那種浩然正氣,我們現在都沒有了。後來嫁過去之後,這個錢家的孩子很快的身體就恢復過來,你看一個女子的這分忠義轉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另外還有位文紹祖先生,他也要娶媳婦,結果那個媳婦突然中風,病得比較嚴重。他就去找他太太商量,說還沒下聘禮,都已經病成這樣了,我看就算了!他太太馬上說,你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們人生就是循著道義去走,就沒錯,只要不循道義,必然會有禍患,這個婚事不能退。他的太太堅持不能退,後來把這個媳婦娶進來,媳婦的病很快就好了,他的兒子隔年就考上進士。人真的循道義是後福無窮,後來他的媳婦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這分道義就成了他整個家庭的家風,孩子當然有好的成長環境。這是和順的態度,這些都是心,都是心地的啟發。現在社會,欲望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沒有謹慎的態度,這叫「古來征戰幾人回」。現在人的一生,假如沒有這種謹慎的態度,很可能不知道哪個洞會陷下去。
  我們來看看這些重要的心地,什麼時候教?是不是他大學畢業再來學?不可能。學如逆水行舟,他這些心態沒有起來,他一定長不好的心態,不進則退。孝心沒起來,他會長什麼?他會長不孝的心,他會長忤逆的心。仁愛心沒起來,他會長什麼?自私的心。勤儉的態度沒起來,他會長什麼?奢侈、虛偽,這是放縱,不和順,他就是脾氣很大。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這些心地我們的孩子紮根了沒有?再不紮一直往後退,而且習慣成自然。教孩子這些最重要的做人做事,愈小教愈好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受高等教育,好像懂得比以前人多,這都是我們的錯覺,而且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學歷造成的傲慢。以前的人可能不懂很多的字,但是這些做人的態度他們的心裡很明白。  
      我們就有老師回想到,他小的時候奶奶煮的佳餚,第一盤一定是給家裡的長輩吃。我們現在煮起來的佳餚,誰先吃?小孩,你看倒了。第二盤是給村裡面私塾老師吃。人生最重要的德行的根基孝敬,就在這一個動作當中自然就紮下去了。當孩子恭恭敬敬的把佳餚端到老師的面前,老師也很歡喜,他也覺得很喜悅、很踏實。
  而當我們了解到心地才是教育的根本,所謂「長善救失」,都是心地的重點。什麼時候是長善的機會?什麼時候是救失?任何時候都是長善救失的機會點。諸位朋友,我現在坐在這裡講課,我很緊張,這是正確的心態還是錯誤的心態?錯誤是不是?為什麼會緊張?得失心很重,愛面子。這個時候就要調整,所以時時刻刻其實都是在修養自己。我們對孩子也是時時刻刻都是在啟發他、教育他的時候。  
     比方說走路,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的孩子會不會走路?笑死了,誰不會走路!當他在走路,他的心性是不是正確?一般現在孩子走路,有的走得很快、很急。急躁的心,做什麼事都很容易出狀況。現在的孩子心都定不下來,什麼時候是他練心定的好機會?就是他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是在鍛鍊。 我們不能只看到他走路,還要看到他現在心的狀況是對,還是不對?他走得很慌張、很急躁,這時候說慢一點慢一點,慢慢走。
  走路的時候要謹慎,不然會受傷,現在孩子走路要不就撞這一下,撞那一下,甚至因走路不小心,連命都沒有了都有。我們就曾經聽過,走得很慌張,要坐電悌,電梯在維修,他一不小心,都沒看清楚,一下就踩下去,那可能命都沒有了。走路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恭敬的心?假如他跟爺爺奶奶一起走,走得很快,爺爺奶奶在後面,等一下,慢一點,這都是沒有恭敬的心對長輩。 在走路的時候,《弟子規》說的,「長者先,幼者後」,當下他的心性就在培養一個恭敬的態度,都會去想到別人的態度。還有走路會東張西望,心很不定,《弟子規》說,「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走路的時候很定,不要東張西望,好管閒事。 走路謹慎,「寬轉彎,勿觸稜」,真會引導孩子,日常生活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教育的好機會。所以,以前的人懂,行住坐臥都是教育。好,這節課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您好 于 2010-11-13 06:28 编辑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換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是比較無福,因為「福在受諫」,能接受聖賢人的教誨,那是最有福的。我們能受諫,能夠把這些智慧承傳下來,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好像在黑暗當中摸索,撞得大包、小包的,都還搞不清楚有沒有撞對。我們現在捫心自問,假如讓孩子跟我們走的是完全一樣的人生,我們願不願意?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像我們自己讀了十幾年的書,我不願意我的學生繼續走我的路,這是一個為人長者、為人老師應有的良知。
  我們在念國中、高中的時候,好像是活在題海裡面,都是做題目。題目就像大海一樣,我們在那裡游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靠岸。然後在考試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心性是進步了還是退步?心量愈來愈小,都跟人家競爭。人家考得好就嫉妒,人家考得比我們不好,就幸災樂禍,這種人生態度怎麼會有福?所以十幾年前種的因,後來我出來找工作果報就來了,怎麼幹、怎麼做都不順利,我爸爸說你一年換了十個老闆。有福氣的人,怎麼做怎麼順。能力也好,福分也好,都要從根本的心地下手才行。幸好後來開始學習我們傳統的文化,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的心地轉變了,這個時候命運才有好的轉變。
  剛剛講到的,你時時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點。我們當老師的人發考卷,當老師改完考卷走進教室,整個班級的氣氛是什麼狀態?很可能我們教學三年、五年,我們都不曾留意在這個地方。當下幾十個學生,心臟在那裡跳得很快,但是每個人心臟為什麼跳得快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可能有些人想:一定要九十分,這樣我就有兩百塊可以拿。有的是在那裡想:我假如退步了,那我爸爸又是給我一頓打。你看他在要接考卷的當下,他的心態健不健康?我們父母不知道,我們老師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好像只專注到他的分數上面,我們到底感受不感受到孩子心的狀態?他人格的發展我們似乎看不到。  
     像我考試得失心很重,考得不好就很難過,一個人假如得失心不放下,這輩子再怎麼努力都不會幸福,患得患失,已經跟幸福這條路絕緣了。不過我是滿幸運的,因為我的父母得失心沒有。所以就每次考得不好,自己在那裡哭得很傷心,但是我記得以前考試考得不好,都會站在二樓樓梯口等爸爸回來,好像又期待、又怕受傷害。這個時候爸爸走上來:爸,我考得不好。我爸那個表情就是:加油,好好努力。父親從沒有因為分數的起伏責罵過我,反而我爸爸愈不罵我我覺得愈慚愧。因為當孩子他有反省的心,這個時候你不罵他,他反而愈覺得自己難受,覺得自己要努力。  
     我們家三個孩子,讀書就一種態度,不是為父母讀,讀書是自己的事情。而當我們在分數當中情緒起起伏伏的時候,父母那種平常心的態度把我們的性格慢慢的磨掉,就比較健康了。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德行,真的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分,最大的老師,在指引我們。  
  我們往往覺得好像考卷發下來了在寫,這叫考試。其實人生隨時隨地都在考試,都是我們心地的考試。我們有位老師開車,路上看到一隻狗已經去世了,這個當下他的憐憫心起來。這算不算考試?算考試。他憐憫心起來,不然這個生命很可能不知道又要被壓過多少次。所以他馬上停下車來,心裡想我一個人不好抬,不知道有沒有人幫忙?他這個念頭一起來,有個高中生騎腳踏車經過,他說同學,幫個忙,幫個忙。那個同學,因為他是善意,他那個時候是對生命的一種善心起來,那個人就很自然的隨著他來,兩個人就很好抬了。怎麼抬?突然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又看到旁邊有個人家丟掉的大衣,不要的大衣,剛好可以撐在下面,他們就很順的搬到旁邊去了。接著又想,那要把牠埋起來,不知道有沒有鏟子?這麼一想,就看到旁邊有個工廠,這一過去,因為我們是善意,好像接觸到的人他跟你就很好溝通,他馬上就把工具借給他。就挖一挖把牠埋掉了。這個老師也很慈愛,他覺得這個生命結束,其實是牠的身體(肉體)結束,牠還有神識,一切眾生都有神識,都有靈魂。
  生死的事情對人生重不重要?諸位老師,重不重要?重要。我們教給孩子了沒有?我們教給學生了沒有?他可能隨時要面對生死問題,這是人生隨時會發生的事, 我們沒有教。吃東西如何吃出健康,每天都要用,我們也沒有教好。那個考卷一輩子以後都不會再考了,我們一大半的人生時間,十幾年的歲月都耗在跟人生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上。這是智慧嗎?教育跟生活脫節開來,人絕對沒有學習的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所以現在學生打開《論語》,都不相信孔老夫子, 第一句他就不相信,怎麼會樂?都是苦。這是我們害的。生命有多長?諸位朋友們,生命有多長?幾十年嗎?我們能保證明天還活著嗎?沒人可以保證。所以生命其實在呼吸之間,我們生命有個事實,它隨時會出現,叫無常!諸位朋友,我們怕不怕死?你們也配合一下,怕不怕死?怕。  
     怕死做什麼?怕它就不來了嗎?所以怕沒有用。但是這個怕從哪裡來?從不了解來的,你愈不了解就覺得它愈恐怖。諸位老師,假如死就跟換一件衣服一樣,你怕不怕?不怕。
  孔老夫子在《易經》當中,告訴我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這就叫無常是不是?這個時候你就接受它,你不接受它,你就生氣了;你接受它,它還可以繼續好好的用。所以,你不接受死亡,你可能就墮落了。我們很多人生,因為我們至愛的人突然死去,我們可能一輩子心都很難受,都放不開,都很憂鬱都有可能,那都是對生死沒有認識清楚。「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我們體會到了,人有精、氣、神,精是物質,這些肉、骨;氣看不到,但是它確實有,你沒氣就活不了。還有個神識在你這個肉體裡面,住在裡面。但是當這個身體壞到不能用了,這時候神識怎麼樣?遊魂就會變了。  

    他很可能會墮落,所以生死教育重要。當孩子了解到人生確實有未來世,他的視野會看得更深遠,他也會更謹慎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不會胡作妄為。
  剛剛跟大家講到,其實我們人生有很多很重要的課題,都應該及時的來教給孩子才對。
     我們剛剛提到,有沒有感覺到孩子,當我們考卷發下去的時候,他整個心態是處於正不正常、健不健康的狀態?《弟子規》的教育,就在這些生活的點滴當中。發考卷只要老師學過《弟子規》,他就知道這個時候是引導孩子很好的時候。比方說這個孩子考了第一名,他成功了沒有?老師引導孩子,你不是考一百分成功,假如你考了一百分,你很驕傲,那你就墮落,你就失敗了。引導孩子時時觀照好、照顧好他這顆善心。這個時候引導孩子,你考了第一名,應該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心。感恩心重不重要?很重要,這都是關鍵所在。
  接著跟孩子講到,你今天考了第一名,你有比較好的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們很多同學他們的學習都比較吃力,「己有能,勿自私」,你應該去協助他們。你看愛心出來了沒有?出來了。  
      我們在大陸聽到很多最知名的大學,讀到了研究所、博士,自殺率很高。那些孩子他心理有病,難道是念研究所跟博士的時候形成的嗎?不是,是他整個成長過程當中,對於成績的心態不對,他輸不起。
  老師引導都是往很健康的心態去發展,包含考最後一名的應該是什麼心態?他應該懂得反省自己,考不好你並沒有輸,只要你能夠懂得去效法別人,「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他懂得學習別人,這是很好的素質,他懂得反省,我考最後一名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他有反省,他有負責任的態度,他就能夠在自己人生的一些經驗當中慢慢提升起來。那你不怕他考試考不好,只要這些心態對了,他的成績總有一天能夠拉上來。但是假如我們只看到成績,沒有好好引導他的心境,這個時候老師又瞧不起他,又罵他,那他一定墮落。所以教育不是淘汰人,教育是啟發人、成就人,我們的內心都信任每個孩子人之初,性本善,用我們的耐心、愛心去拉拔他們,  這個時候當校長一個人,在操場上撿著孩子丟下的垃圾,所有看到這一幕的孩子,這一輩子可能都忘不了。當他下一次要扔出去以前,突然會看到一個影像,校長撿垃圾的背影,他慚愧心起來,他不會再丟了,他覺得這樣是糟蹋校長的勞動。  
      這個我非常有體會,因為我國中的校長,蔡校長,他後來做得很好,非常有愛心,他是升到我們高雄中山高中的校長退休,我的校長現在也是全力在弘揚傳統文化。那時候我到學校去,是禮拜天的時候,走進校門看到熟悉的身影在那裡撿地上的紙屑。雖然這一幕沒有上字幕,但在我的心田裡面自己上字幕,我們感覺到校長做這個動作,他是把這個學校就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愛護。所以那種態度對我們內心,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觸動。校長把學校當自己家的心態感染了我們,我們也不願意再去糟蹋自己的校園。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來沒有丟過了,以前也沒有,大家要信任我。
  身教的效果非常大,我們今天讓孩子來學《弟子規》、學德行,重點「教兒教女先教自己」,父母要先學,老師要先學。不先學,孩子不服氣,學生不服氣,老師、爸爸你都沒做到,憑什麼要求我?所以威嚴不是壓迫下去的,是用德行來感的。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父親這麼尊重?現在的孩子是一言九頂,你給他講一句,他跟你回九句。我們這輩子哪有這種情境發生?我們打從心底非常敬畏父親,哪有可能做那樣的言行出來?但那個敬畏不是因為父親很凶,是父親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我們是打從內心的尊重。  
  剛剛跟諸位朋友講到發考卷的這些情境,包含隔壁的同學考得比你高,你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考得比我們低,你應該怎麼面對。人家考得比我們低,他也很難受,「將加人,先問己」,這個時候你要安慰他,你可不能再踹他一腳,說「你看我都隨便考一考,就比你高了」。現在孩子講這種話的機率高不高?很高!跟誰學的?跟電視裡面的,隱惡揚善,誰我就不說了。公眾人物要對社會負責任,你講的話到底是給社會往好的走,還是不好的走?但是我們話又說回來,這些公眾人物他顧及不到社會的風氣,原因在哪?原因在也沒人教他。  
      假如這些比較低級的演藝人員剛好是我們的學生,這個時候老師要學廉頗,廉頗負荊請罪。要披個荊棘,後背要流血,然後走到學生的面前:我對不起你,讓你講話這麼刻薄,讓你講話這麼沒良心,是老師對不起你,你不能再這樣了。可能這個學生會回頭,你們好像都是不相信的眼神看著我。
  所以很多生活的情境,完全可以啟發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心態,問題就在老師有沒有這樣的修養?父母有沒有這樣的修養?有這樣的修養,才有可能提起這樣的引導跟觀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