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083|回复: 3

[社论]地震救援有义工,民众心中有公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09:15:01 | |阅读模式
[社论]地震救援有义工,民众心中有公义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 329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20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玉树大地震的救援仍在进行。每一天,那里的废墟上都会有生死。目前,在玉树震区忙碌的有各种救援力量,救援队伍在大力搜救,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一场地震把人们连在了一起。

    玉树大地震的救援仍在进行。每一天,那里的废墟上都会有生死。目前,在玉树震区忙碌的有各种救援力量,救援队伍在大力搜救,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一场地震把人们连在了一起。除了政府组织的救援,民众也向这个高原小城施以援手。志愿者们默默做事,辗转于废墟之间,寻找生命迹象,或者分发、调配资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震区义工的原本身份已不重要,他们分布在救灾的各个环节。这些义工,有的来自N G O,有的以个人名义,有的就是当地的居民,甚至还有僧侣。义工不问出处,只求尽心尽责。他们确认死亡,确认生存,延续生活,既要忍受高原反应展开工作,又要承受地理气候环境的威胁,以致有了一些伤亡。
    这些天,香港义工黄福荣(阿福)舍身救人的事迹传播开来。他震前就在玉树帮助孤儿,不图名利,勉力为之,将做义工当做善的生活方式,直至失去生命。香港特区政府显见慈善心,以较高规格对待这位义工之死。港府颁发勋章,但阿福家人辞而不受。在他们看来,阿福选择做义工,并将其当做生活方式,是内心的抉择,无需用奖牌证明。若非要证明他的价值,义举已经足够。
    呼应义工阿福及其理念的志愿者大有人在。地震后不久,灾民安置点就出现了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志愿者,在整个救援系统中开展有序工作。来自吉林的高树友则联合了近5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运送物资到偏僻村镇。还有一支19人的民间救援队,积极搜寻施救幸存者……红丝带成为义工的标志,他们作为救援力量的一部分,做着迫切的、琐碎且必要的工作。
    在此情境中,不需要申述志愿者的意义,甚至有这个念头都显得不合时宜。很容易就能发现,所谓义工精神,其实就是公义心,不是一种强加于志愿者的外在东西,而是人心自然生成和表达并转化为救人救灾的行为。总之,真正的义工精神无需刻意组织,拒绝导演和宣示,不浮夸,只做事。义工与人重叠在一起,是为真正的志愿者境界。
    义工阿福被周围人视作“至善之人”。他不喜欢炒作,比如做一点点事就到处去报告,而是觉得简单点才好。当然,不必将阿福奉为义工的典范,想必他也绝不会同意这样的推崇。不过,从阿福及其他籍籍无名的义工那里,确实能感觉到假若不用“义工”这个词来概括,就会发现这些义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某种近乎信仰的东西。
    与其说社会需要志愿者,毋宁说社会需要这样的义工精神,它最好浸染各个阶层,成为风气。震灾发生后,各种各样的募捐很多。深圳有位卖艺老人两次捐款,虽然数额与集中的大宗款物无法比,但这种精神本不是数额能衡量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土壤,或者令其无法维系,向社会寻求善款就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些灾区义工的身影,昭示坦然而沉默的行动者,其中意蕴值得用心品味。
    无法一一言及震区的义工群体,他们在灾难的环境里做隐忍且艰苦的工作,想必对义工精神有着优先发言权。无论如何,赞美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要耽于赞美,就把我们和他们割裂开来,好像做义工只是部分人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或者说,我们和他们本该是一样的人。震区救援该有他们的位置,就像每个人的内心都该有公义的位置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5:30 |
救灾罹难义工诠释志愿精神 中国义工群体何在?
2010-04-19 12:13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4月19日02:18
这几天,举国上下在心系那些仍被埋在废墟下的玉树人的同时,也满含泪水地默念着一个香港义工的名字:黄福荣。因为这个名字,港人的心与国家这场灾难贴得更近;因为这个名字,震灾之痛中的玉树变得更加坚强;也因为这个名字,心向玉树的心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传颂他救人故事的人无不动容:14日那个噩梦般的时刻降临玉树的时候,在玉树当义工的黄福荣已安全地跑到院中空地,当得知教学楼里还困着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时,他义无反顾地两次冲进教学楼救人,不幸在余震中罹难。听说他最后留言的人无不泪流满面:当救援人员把被埋的阿福挖出来一点时并对他说“阿福你坚持一下,我马上救你了。”阿福就问,孩子和老师救出来没有?知道黄福荣对义工精神理解的人无不深受震撼,他早就说过,如果我们志愿者为公益死在路上,是上天给我们的幸福。

  默默而来,壮烈而去,低调的黄福荣是不会喊口号的,这是他发自内心对义工精神的理解。这也不是他偶然的冲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作为义工的他就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3个月。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

  求仁得仁,这一次黄福荣倒在了他热心的义工事业上,倒在了救人的路上,他“幸福”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人从各种角度阐释过义工精神,可是,有多少人能比黄福荣的阐释更接近这种精神的精髓。尤其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承诺,这更加震撼人心,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志愿者身上可贵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质。

  志愿者为公益而倒下,面对他的义举,重温他的平实之言,我们经受着一场精神洗礼。黄福荣这样的义工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热心公益的情怀感染着每个读到他故事的人,沉浸于灾难伤痛的人因为他的壮举而获得了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支柱,人们的心贴得更紧,抱得更紧。它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洗涤着人性,让身处灾难中的我们更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凝聚的温暖。

  前路有你,后人在续。黄福荣震撼人心的故事之后,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群体。在玉树这片深受震灾折磨的土地上,活跃着无数义工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者正在玉树,或者正在赶往玉树的途中,或在玉树之外的地方为救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冒着高原的风险运送物资,有的在余震之中冲进废墟救人,有的为救援四处奔走筹集善款,有的为救援者当藏语翻译,有的为受灾者做心理疗伤。黄福荣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身上有黄福荣一样低调、热心和无私贡献的公益情怀。

  这是汶川地震中成长起来的一群人和一代人,由汶川地震开始发展的志愿者组织和义工队伍,在震后越来越壮大和完善,在与公民社会的同步发展中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义工黄福荣就是这种制度成长中的一员。此次玉树地震后的救援中,这些志愿组织和义工队伍对凝聚爱心和救援动员起到了很大作用。黄福荣为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他义工还在,以阿福为荣的他们一定会对义工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然,也要正视的是,中国义工群体虽在崛起,但其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需要黄福荣这样的英雄,需要更多扎实工作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义工,义工不只应出现在灾难现场,许多社会领域和平常的日子,都急需义工的加入。因此,黄福荣的精神是一种召唤,你、我、他,都有责任成为义工群体的一员,为公益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黄福荣们”不再孤单。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6:06 |
新京报:“黄福荣们”践行了真正的志愿精神
2010年04月19日 07:45新京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7

■ 社论
这几天,举国上下在心系那些仍被埋在废墟下的玉树人的同时,也满含泪水地默念着一个香港义工的名字:黄福荣。因为这个名字,港人的心与国家这场灾难贴得更近;因为这个名字,震灾之痛中的玉树变得更加坚强;也因为这个名字,心向玉树的心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传颂他救人故事的人无不动容:14日那个噩梦般的时刻降临玉树的时候,在玉树当义工的黄福荣已安全地跑到院中空地,当得知教学楼里还困着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时,他义无反顾地两次冲进教学楼救人,不幸在余震中罹难。听说他最后留言的人无不泪流满面:当救援人员把被埋的阿福挖出来一点时并对他说“阿福你坚持一下,我马上救你了。”阿福就问,孩子和老师救出来没有?知道黄福荣对义工精神理解的人无不深受震撼,他早就说过,如果我们志愿者为公益死在路上,是上天给我们的幸福。
默默而来,壮烈而去,低调的黄福荣是不会喊口号的,这是他发自内心对义工精神的理解。这也不是他偶然的冲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作为义工的他就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3个月。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
求仁得仁,这一次黄福荣倒在了他热心的义工事业上,倒在了救人的路上,他“幸福”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人从各种角度阐释过义工精神,可是,有多少人能比黄福荣的阐释更接近这种精神的精髓。尤其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承诺,这更加震撼人心,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志愿者身上可贵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质。
志愿者为公益而倒下,面对他的义举,重温他的平实之言,我们经受着一场精神洗礼。黄福荣这样的义工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热心公益的情怀感染着每个读到他故事的人,沉浸于灾难伤痛的人因为他的壮举而获得了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支柱,人们的心贴得更紧,抱得更紧。它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洗涤着人性,让身处灾难中的我们更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凝聚的温暖。
前路有你,后人在续。黄福荣震撼人心的故事之后,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群体。在玉树这片深受震灾折磨的土地上,活跃着无数义工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者正在玉树,或者正在赶往玉树的途中,或在玉树之外的地方为救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冒着高原的风险运送物资,有的在余震之中冲进废墟救人,有的为救援四处奔走筹集善款,有的为救援者当藏语翻译,有的为受灾者做心理疗伤。黄福荣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身上有黄福荣一样低调、热心和无私贡献的公益情怀。
这是汶川地震中成长起来的一群人和一代人,由汶川地震开始发展的志愿者组织和义工队伍,在震后越来越壮大和完善,在与公民社会的同步发展中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义工黄福荣就是这种制度成长中的一员。此次玉树地震后的救援中,这些志愿组织和义工队伍对凝聚爱心和救援动员起到了很大作用。黄福荣为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他义工还在,以阿福为荣的他们一定会对义工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然,也要正视的是,中国义工群体虽在崛起,但其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需要黄福荣这样的英雄,需要更多扎实工作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义工,义工不只应出现在灾难现场,许多社会领域和平常的日子,都急需义工的加入。因此,黄福荣的精神是一种召唤,你、我、他,都有责任成为义工群体的一员,为公益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黄福荣们”不再孤单。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7:10 |
香港遇难义工曾称为公益死在路上是幸福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01:48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
  每一次灾难发生之后,总会让人们看到,人平时所表现不出来的那种让人感到光辉的东西。
  白岩松:
  所以说,不管是在水灾的时候、旱灾的时候,还有汶川地震的时候,到这次玉树地震的,大家都看得到中国人这样一种共患难的品质。
  我想刚才的这些干部,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其实在帮着更多的乡里乡亲忙。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高度的尊敬,而且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也看到了今天的新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说,我自己干了几十年的政法工作,我觉得自己已经很硬了,但是还是两次掉眼泪,甚至要在记者前面掩饰自己。我觉得,他就是被这种人性的光芒打动了。
  我觉得,今天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尊敬的同时,也要为接下来怎么去抚慰他们做好很多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相当多的人,包括像刚才智扎才仁等等这样的干部,自己的母亲都去世了。他们现在24小时坚守,也就意味着他们完全在工作上,连难过和流泪的时间都没有。从某种心理的下意识来说,他们可能恰恰就是用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忙碌,掩饰和不去想其实非常非常难过的这种事情。但是一切都会慢慢地平静下来,悲伤还会再次来到他们的身边。我觉得随着整个抗震救灾慢慢向灾后重建过渡的时候,他是也是人,他们也会再次走向作为一个儿子心理的这种巨大难受,和作为一个家人,失去亲人的这样一种难受。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党员干部,就认为他们是非常非常强大的,他就没有脆弱的地方。不是,他们依然会有脆弱的地方,因为这是人性。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之后的心理抚慰以及相关的救援来说,一定要把这种软救援看得非常重,而且要一视同仁。甚至有时候这样的干部,这样一直在忙碌,根本不去想这些痛苦事情的人,更需要我们是关注他们,他们也同样是弱者,强者同样是弱者。所以我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回望汶川地震的时候,看到后来也曾经有过不幸的消息,我们做节目的时候,包括新闻也关注过,也有官员隔很久之后出现了自杀的这种状况,所以这次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早,也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被救援对象,尤其在心理方面被救援的对象。
  主持人:
  所以现在不怕他们痛哭,怕的是他们不哭?
  白岩松:
  对。这一次,我特别看到媒体跟汶川地震略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更早的时候就说“哭也是另一种坚强”,网上也会有这样的声音说:“玉树,哭吧,其实哭也是一种坚强”。我觉得是,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即使坐在好像是千里之外,但是也感同身受。我们从人的角度去想他们,我觉得接下来要把很多工作做好,不要再出现心理方面和未来人生道路上其他的损失,所以做一个提醒。
  香港义工阿福的“最后一枪”
  主持人:地震发生以后,一位香港义工的名字一直是和玉树灾区紧密相连的,他就是黄福荣。
  (播放短片)
  解说:
  昨天晚上9点,在玉树为救孤儿院的孩子而牺牲的香港义工阿福,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从高原青海到故土香港,这一路虽然路途遥远却顺利而温暖,每一处都充满着人们对阿福的敬意。
  虽然航班繁忙,但深圳航空公司还是为阿福特别准备了专机。广州殡仪馆以最快的速度为阿福准备好灵车,为阿福送上最后一程。
  此外,广州的志愿者也自发组织起来,致以他们最真诚的敬意。
  就连深圳边检人员,也在为阿福办完边检手续之后默默的起立、敬礼。
  在阿福的灵车驶入香港时,香港警察仪仗队在他的灵柩上盖上了一面香港特区的区旗,这是香港特区给予他的最高褒奖。
  阿福,这个被香港人追认为“香港之子”的普通货车司机,在风笛手吹奏的音乐当中回家。
  阿福生前朋友: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说我们这些志愿者为公益死在路上,是上天给我们的幸福。
  解说:
  这是阿福生前对他的朋友曾经说过的话。
  如今,许多人被阿福的精神所打动,一夜之间,这个平凡的货车司机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把他称作是“香港的光辉榜样”。如今,香港特区政府正准备向授勋评审委员会推荐黄福荣,向他颁授金英勇勋章,这是香港特区授予见义勇为市民的最高级别勋章。
  仪仗队分列在两边,在警员的引领下,阿福的灵车缓缓地驶往红堪世界殡仪馆。素不相识的人们纷纷赶来为他送别,很多人潸然泪下。
  主持人:
  有一位志愿者说,如果我们为公益而死,那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再一个就是新生的这些面孔。我不知道你怎么看阿福?
  白岩松:
  其实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叫“最后一枪”,这是军人常用的。在一场战争中,如果我是被这场战争的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叫“最后一枪”,那是一个军人莫大的荣光,因为从此和平到来了。
  我觉得这跟刚才阿福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其实,也许很多人知道了阿福的故事,也许很多人是刚刚知道。其实阿福并不是在地震之后去的,4月8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常年做义工的人,包括汶川大地震也是志愿者,他来到了玉树。4月8日来到玉树,去孤儿院当志愿者。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已经安全了来到了院子里头,但是当他得知有3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从某种角度来说还在正在倒塌的楼房里的时候,他又冲了进去,结果最后在余震当中不幸遇难了。
  这样一个志愿者,平常他在香港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很富裕,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跟身边人说的最多的话是“我做得很少”,但是作为我们来看,他已经做得很多很多了。
  今天一天我也在想,其实,我觉得阿福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作为一个志愿者并不一定是在大事件当中,其实更需要的是在在365天当中,我们都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志愿者。我们不能是,身边有老人需要扶持的时候我们没有,身边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没有,但是如果要是奥运会或者世博会需要志愿者的时候我们都去了。是需要,但是更需要的是,日常的日子里去做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这样撑起的这个社会,我觉得才是更符合志愿者这样一个题中应有之意。
  当然,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志愿者也非常棒,但是如果这种志愿精神能演变成一颗又一颗志愿的心,回到365天的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角落里的话,生活该是什么样,我希望这是阿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
  主持人:
  位于结古镇中心的格萨尔王广场,在受震以来就成为受灾群众的医疗救治点还有安置点,我们去看一看那里的情况。
  (播放短片)
  张泉灵:
  我们现在在的这个位置叫格萨尔王广场,它是玉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你看,这就是格萨尔的雕像。在藏族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格萨尔王是仁慈而勇敢的英雄。
  解说:
  这两天,在玉树结古镇格萨尔王广场,第二炮兵抗震救援部队建立起了灾区规模最大的独立帐篷村。
  张泉灵:
  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一片帐篷区,它非常地大,大概有80个帐篷左右。它不仅是一个医疗的救助点,而且是一个综合的救助点,可以有850个受灾群众在这里居住。而且最最让人羡慕的是,这里是提供一天三餐热饭的。
  救援人员:
  一天三顿,早餐有馒头、稀饭,中午有烩菜、米饭,一天大概有三、四千人。
  解说:
  受灾群众能吃上热饭的确是值得欣慰的事,这一次二炮特地带来了两台野战炊事车。
  郑刚(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司务长):
  这是我们部队今年装备的新式高原部队专用的新式高压锅,具有抗氧气少这种功能,压肉都比较适合。
  记者:
  一般压好一锅粥大概要多长时间?
  郑刚:
  40分钟。
  记者:
  40分钟,如果不用这样的锅呢?
  郑刚:
  它不熟,因为高原缺氧原因它就不熟。
  解说:
  帐篷村的便利也引得其他受灾群众纷纷想来这里住。
  记者:
  请问你刚才藏语和他说了什么?
  彭措扎西(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士官):
  老百姓要求的就是给他们一顶帐篷,因为家里有好多人受(灾)了,家里没住的地方。我跟他们说,每人给一顶帐篷这是不够的,暂时先把帐篷支起来,供大家先住,有个住的地方,然后其他的政府再慢慢再解决。
  谭本红(第二炮兵某部副司令):
  今天搭这些帐篷,我们统一搭好,然后把大家请进来住。谁最困难,谁先安排,放心放心好吧。谁最困难我们就先安排谁,都会把大家安排好,最后都让大家有住的地方,有饭吃。
  解说:
  据记者了解,这80顶帐篷只是一期工程,现在还有100顶帐篷正在紧急调运中。
  除了帐篷生活区,二炮救援部队在格萨尔王广场的北面还搭建了个帐篷医院。
  张泉灵:
  到现在为止,二炮的这个医疗救助点,从14日开始已经治愈了2100多人,其中有62个是重伤员。而且好消息说,他们到现在为止全部救活了。我想在这样一个地震的灾区,在这样一个废墟上,“活着”是最具有力度的两个字。
  主持人:
  好好地活下去,这是灾区群众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动力。
  白岩松:
  其实,为什么在地震当中,很多媒体,包括国外的媒体也在报道这些新生的笑脸。就是在一个巨大的人类悲伤面前的时候,人们透过孩子看到了一种希望、未来,一种抚慰和拯救。你看,很多的家长,即使总书记去的时候问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是家园,另一个就是孩子上学,其实透过孩子上学家长就会感受到一种安慰。而全社会在孩子已经重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时候,知道这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这个地方的活力又重新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每一次在这么大悲伤和灾难面前的时候,孩子总给我们希望,而我们应该更早地去为他们做好铺垫,让他们更好地往未来去走。
  主持人:
  在地震发生之后,尤其是在比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会发现,往往会有一些传言甚至是谣言,比如说会有余震发生,比如说会有新的地震发生。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副所长陈虹。
  陈所长,您好。
  陈虹(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副所长):
  你好,董倩。
  主持人:
  我们怎么看这种谣言、传言?
  陈虹:
  我想,首先地震之后人们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都有一点对地震的惧怕。也会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地震要来的这种谣言。所以我想,首先当听到有地震谣言的时候,大家首先应该是不信谣、不传谣,要及时报告。
  另外,我们地震预报条例有明文规定,地震预报的意见是由政府发布的。所以,一旦有这种情况的话,大家应该知道,这是由政府发布的才是正式的预报意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大家还是要保持平静。
  主持人:
  陈所长,还有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信谣、不传谣。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现在渐渐有了一种防灾意识,怎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看?
  陈虹:
  我想,首先在不信谣、不传谣的情况下,政府首先要对老百姓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使大家了解到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这是一些最普通的常识。也要让大家明白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老百姓要保持对地震常态化的一种准备状态,可能在地震来的时候你就会有所准备,也不会怕了。
  主持人:
  好,谢谢陈所长。
  我觉得陈所长刚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就是常态化的准备。
  白岩松:
  没错。其实我觉得,不管是汶川大地震接近两年前,还是这一次的玉树地震,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而且是全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创痛。
  但是,另一方面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成长机会,这种成长就是我们可以去面对灾难了。从唐山大地震1976年发生,到汶川大地震中间间隔了32年,虽然中间也有一些地震,比如说像丽江、张北等等,但是它的破坏以及损失的程度都没有那么大。因此在那个过程中,曾经我们经历过,唐山也想做过地震的这种演练,但是后来发现,一做演练就容易导致大家误解,以为你之所以做演练,是不是因为这儿要地震,就会产生恐慌。前不久山西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被迫最后的演练也取消了。
  我觉得,经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已经面对它了,在面对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新的举措。比如说,如果让一个地区孤立进行这种地震演习的时候,容易引起大家的这种担心,那可不可以把它制度化。比如说,所有学校在每个学年都要进行一次地震演习。
  第二,比如山西、河北、云南、新疆,不同区域同时开展这种地震演习,这样的话大家就明白了,不是针对我这个地区。
  另外一点,我觉得即使有谣言的时候政府要敏感,快速地去辟谣,用短信等等很多方式。
  还有一点很重要。日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科研的研究,做到了在地震发生前10秒发生预警,这里头包括财力和科研。我希望中国也能够在这方面有一个巨大的进步,要知道10秒救命啊!这10秒可以让火车速度减下来,地铁停下来,人们可以寻找一个墙根这种安全的地带,我觉得以我们现在的国力,已经有可能在这方面开始有所突破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