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3827|回复: 11

2010年3月13日民间广州,志愿亚运论坛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1:42:28 | |阅读模式

民间志愿组织为广州亚运建言献策

       (记者__________;通讯员徐传凯、张丹)313,“民间广州·志愿亚运”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80多名专家学者、民间志愿组织领袖参加论坛。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的专家学者,来自自然之友、家工作营、爱心中国行、灯塔计划、基督教青年会、癌症患儿家长会、义工加油站、启智服务总队等20多个知名民间组织的志愿者领袖与骨干,与亚组委志愿者部官员进行深入交流,为广州亚运志愿服务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马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乐意组织一流的专家学者为亚运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亚组委志愿者部林燕芬副部长在致辞中欢迎专家学者和民间志愿组织积极参与亚运志愿服务,发挥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优势,形成志愿服务的“广州特色”。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提出民间组织发挥专业优势、促进亚运服务创新的方法技巧。亚组委志愿者部宣传策划办张海波主任介绍“全媒体传播”策略及民间志愿组织的参与渠道。

       中山大学陈天祥教授和启智队李森队长分别阐述了对典型案例“游走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的研究成果,分析启智队从10多名志愿者壮大为23000多名志愿者,建立20多支分队,拓展30多个服务点,广泛传播志愿文化,并且聚集志愿者智慧创造多样化亚运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特别强调“以志愿者为本”、“让志愿者通过服务体验和分享快乐”的理念,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成为民间志愿组织学习和仿效的典范。

       民间志愿组织领袖纷纷介绍专业服务的特色,并且为创新亚运志愿服务提出富有启迪的意见和建议。自然之友志愿者提出广州亚运可围绕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细致周到的环保服务系列,鼓励亚运志愿者身体力行、身先示范,让广州在“绿色生活”、“低碳生活”为全国作出率先探索。华南师范大学老中青志愿队成员以亲身“徒步走珠江”的经历,分享了“低碳徒步行”的乐趣,建议借亚运服务机遇,倡导广州人的自然生活、环保生活,形成新的时尚。汉达康复中心志愿者根据长期帮助麻风病人自尊、自信、自强生活的经验,提出通过亚运服务,倡导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的尊重和理解,营造平等、友善的社会氛围。来自日本的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原田燎太郎乐意分享国际志愿服务的经验,促进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国际化,产生更好的国际影响。来自不同领域的民间志愿组织领袖争相发言,分享志愿服务的经验,为亚运志愿服务创新提供建议,踊跃表达支持和参与亚运服务的意愿。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郭巍青教授对志愿者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点,提出民间志愿组织不仅要热情参与亚运服务,而且要借亚运契机壮大广州的社会志愿力量,借亚运契机扩大对海外华人、各国民众的宣传影响,为建设“爱心之城”、“和谐之城”创造良好条件。

       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向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民间志愿组织代表赠送了亚运《志愿者》专刊等宣传材料,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赠送了《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等书籍。专家学者和志愿者领袖形成共识,要借助广州亚运会的契机,做好亚运志愿服务文化遗产的建设工作,提升广州志愿服务的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为中国乃至世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1:43:58 |
回复 1# 启智专职人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周六),上午:9:00-11:3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文科大楼821室

主题:民间广州·志愿亚运——广州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交流论坛



会议速记文稿:


陈天祥: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志愿者朋友,我们的论坛马上开始,请大家现在把手机拿出来调到静音或者震动状态。

下面进行我们论坛的第一个议程,领导和嘉宾讲话。我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到会的领导和嘉宾,亚组委志愿者部林燕芬副部长,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马骏院长,亚组委宣传策划办张海波主任。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我们今天主题发言的嘉宾,广州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广州启智队启智服务总队李森队长,广东省汉达康复协会张燕主任,广州义工加油站发起人陈志君先生,我本人也是发言者之一。还有我们的点评嘉宾,来自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岳经纶教授,另外一位是郭巍青教授。


下面领导发言正式开始,我们首先请中山大学政务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讲话。


马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上午好,我首先代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以及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祝贺“民间广州·志愿亚运——广州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交流论坛”的召开。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一个会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以后,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把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都转到钱上去了,一切都要钱,做什么都要钱。我们无论找哪个人干活,都说给多少钱,整个社会都向钱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因为我认为社会上有些东西是不要钱的,我们每个人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去看其他的,你不能只盯着自己碗里面有什么吃的,天天把自己碗里面的饭菜搞好,而要看看周围,不能对社会没有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是需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的,谈一点奉献精神,这样的社会才是有希望,这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社会。

我们学院一直对这些志愿服务、NGO都是非常支持的,比如我们的陈天祥教授做这些,我们都是很支持的,我们学院下面还有一个社会政策研究所也是涉及到这些研究,还有我们的行政管理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的基地,下面就设了一个社会研究所,郭巍青教授担任所长,我们学院对这一块是非常支持和赞成的。我个人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会议在我们这里召开,我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陈天祥教授,当然尤其感谢亚组委的支持,也感谢谭建光教授、林燕芬主任的光临,还感谢民间主持的领袖以及各位志愿服务者。

我觉得这样一个志愿服务,除了民间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之外,中国社会还需要有另外一个转变,也就是和政府有关的。实际上政府需要信任社会,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社会要有这样一个奉献意识,还有一个就是政府要信任社会。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政府不信任社会,实际上也把自己逼得很苦,什么都自己,什么都干不好,我觉得这样对自己不好,对整个社会也不见得是一个好的选择。我觉得中国现在很多事情是要政府和民间一起来做好的,因为这些事政府做的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比如说探索这些志愿服务的博士,可以解决他们很多财力、人力上的一些约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亚运会的召开,我们要想它更远的意义。通过亚运会的召开,让政府和民间参与下来,可以形成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对广州市的一些服务,产生一些更长远的影响。

我对这个会抱很多的希望,也预祝这个会能开得很成功,谢谢!



陈天祥:下面我们请亚组委志愿者部的林燕芬副部长讲话,大家欢迎。



林燕芬: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对“民间广州·志愿亚运——广州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交流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还有各位志愿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即将在今年11月举办的广州亚运会是向国际社会宣传广州、推荐广州、展示广州形象的大好机会,也是对广州城市综合实力、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的全面检阅,举办一届出色的亚运会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期盼。


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是成功举办2010广州亚运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截止到现在,申请志愿者报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65万人,并且招募工作仍在火热进行中,同时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录用、练兵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09年9月成立了亚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得到了团中央和团省委等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广州与佛山、东莞、汕尾三个分赛区的有力志愿者平台协调机制。联合成立了广州亚运会服务中心,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为特约研究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培训辅导,为亚运志愿服务提供了保障。创新亚运志愿服务,积极开展亚运志愿信使团、亚运志愿手机体验等一系列活动,组织苏迪曼杯、横渡珠江等亚运志愿者练兵活动,被新华网、中新网等知名媒体称为无形的亚运火炬传递。目前随着亚运会的不断临近,社会各界参与亚运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升温,全社会关心亚运、支持亚运、参与亚运的氛围已经形成。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民间广州·志愿亚运——广州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交流论坛,就广州的亚运志愿服务共同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交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开展亚运志愿的有效途径,为亚运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宝贵的致力支持,并将对亚运志愿服务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合作发展的机遇,交流志愿服务经验,为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多提宝贵的建议,从而为举办一届出色的亚运社会,促进广州志愿者事业一体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这里再一次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嘉宾的支持与参与,并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陈天祥:下面一个环节,请林部长先留步,亚组委志愿者部领导向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赠送亚运宣传材料。下面请亚组委宣传策划办、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广州青年报社向民间志愿组织代表赠送广州青年报《亚运先锋》专刊、亚运《志愿者》专刊等书籍。


下面我们进入我们这次论坛的第二个环节嘉宾演讲阶段,每个嘉宾请注意控制好时间,我们先请谭建光教授演讲,主题为:广州志愿服务模式及亚运志愿服务特色。


谭建光:首先非常感谢马骏院长,陈教授,还有中大各位专家、博士、硕士和学生的辛苦,因为是他们筹备了这么一个在广州最高学府的亚运志愿服务的论坛。

今天在这里我想交流的就是,广州亚运志愿服务特色与民间参与策略,就是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这个其实在去年12月做义工加油站的时候,我跟陈志强聊的时候,他们就提了一个需求,他们说亚运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事,怎么提供更多的途径让民间志愿组织参与。后面我们就商议搞了一个会议,亚组委也非常重视,包括我们的宣传策划办,培训部的官员和志愿者领袖也来了,听取我们民间志愿者的意见。我今天有几个问题简单提一提。

一、广州亚运志愿服务特色的思考:

第一个特点,我们把亚运跟奥运做比较,我们亚运志愿服务特色有哪些?我不想用太学术的语言,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说。一个是重点和亮点,其实奥运也有很多的亮点,我们做奥运研究的时候知道,但是由于奥运的重点非常突出,由于它是在国家的核心北京,所以导致很多关心的是它重点,有几大项目、几大场馆,反而它的整个民间亮点,在整个奥运期间即使宣传了,别人关注也不多。反过来看广州亚运,实际上现在在广州亚运官网媒体上反映的反而是社会亮点,不管亚运信使,还是车队还是拜客,这都不是官方原来的重点,但是正是由于我们的重点没有奥运那么突出,反而我们的亮点在全国甚至在国外都产生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差异。所以我们民间组织为什么参与的多?就是亮点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大过了重点,这是我们亚运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圈内和圈外,因为我在做奥运研究的时候,我每次去跟奥组委的人接触的时候,他们介绍的重点就是很多工作有足够的经费和人力,比如说车赛的时候,所有东西都可以完全滴水不漏的包起来。我曾经有一次到北大的时候,北大的教授向我发牢骚,他说因为北大有一个奥运比赛场馆,为了那个比赛,附近所有的师生在一个月,周围办公楼都得腾空,从安全角度。这个就是说由于奥运的事情,使得所有的事情都在政府的完全包揽之下。但是我们做不到这样,其实做不到有时候恰恰是好事,就像刚才我们马院长讲的,我们现在包括大拇指活动,包括我们义工加油站,很多都是由社会的、圈外的做起来的。但是由于它跟社会的需求是一致的,它又得到了主流的认可,所以广州这种是南方特色的志愿服务,跟奥运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特点是王牌与杂牌,这个比喻其实不太科学,但是我想不到其他的词。王牌是我们的底细,比如说我们的赛后志愿者,或者说是前期志愿者是我们的底细。从奥运来说,可以说前期志愿者和和赛会志愿者是最受关注的,但是我们可以看亚运的不同,我们的赛会志愿者,虽然有一部分是确定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公布之前,我们现在非常多的,严格上来讲,实际上不是属于招募的赛会圈内的志愿者队伍非常活跃。这个就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国企、外企、私企,80年代的时候国企一统天下,外企、私企是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到了90年代之后,这么一个发展,外企、私企、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国企虽然垄断起来非常厉害,但是很多经济领域,外企跟私企就非常有活力了。我们的广州民间志愿者组织初期看来是杂牌,但是随着社会变化,它可能成为新的王牌的一部分,这个王牌对社会的服务产生很大的力量,从亚运来看就已经有这种趋势了。


第四个特点是整体分支,也就是说广州的志愿者的很大特点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间有很多的力量在冒出来,这是我想做的第一个分享,这几个特点,由于我还没想得很清楚,所以用通俗语言说一下。这是我说的第一大点。


二、亚运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创新新生活系列、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使者、传说广州、拜客志愿队、微笑指南针、喜羊羊志愿队、V风志愿车队、真情服务站、亚运志愿文化等等,这些我不多了了,因为一直在做,我们将来会向联合国、向全国推荐,这个列得对不对、合不适合我们再讨论,我们再不断调整。


三、我们民间组织志愿者的朋友,我们今天有十八、九个民间志愿者朋友来,他们怎样更好地参与亚运志愿服务,我想是这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关注,因为你关注了机会就多了,你不管从报纸上面,看出亚运有什么需要是你能做的,比如说今天有一位华侨老师刘斌,我认识他是这样的,他可能通过其他的媒体知道我们做亚运的事,是他自己主动联系上的,实际上我们很多的资源是这样联系上的。


第二个是表达,所以今天这个论坛,我希望在“精彩180秒”环节发言的时候,我希望各个志愿组织的志愿者争取多发言,因为你在这里讲的时候,我们亚运志愿者部的策划办和培训办的官员都在,他听到以后他觉得谁讲得好,下一次可能就找你了。比如说上次有一个人在论坛上讲得不错,发言不错,结果有很多的精品课程就请他来做了,这是第二个表达。


第三个参与,第四个特色,第五个持续,我就不多说。反正一句话,既然今天我们提供了机会,让大家来聚会,希望大家等会更多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谢谢大家!



陈天祥:正像谭教授讲的,还有最后有一个“精彩180秒”环节,后面来的志愿者可能没有拿到,第三阶段我们10点半开始,有一个自由讨论的时间,所以各位志愿者朋友到时候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跟我们提出来一起分享,大家可以先做好准备。


第二个发言的是我本人,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民间广州”,我们不仅谈亚运,我们也谈我们广州志愿服务的模式。因为我是志愿服务这个研究领域的新人,我看我们目前志愿研究组织的状况,想尝试从哪一个新的角度去切入,看看能不能做出些亮点来,因为现在我正在带着我们的学生去做,有关于我们启智队这类的志愿组织的模式的研究。我的主题是: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启智队为例。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志愿组织,因为我们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位志愿者朋友都很清楚,我们的各种法律途径、资源来源的途径会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志愿者们是想法设法,既想从合法、正常的途径,我们从国家政府那里得到一些资源,我们也要从我们的社会,因为离开了社会,我们的志愿组织是很难生存的,想从这样的角度去切入,探讨我们志愿组织行动的策略和运作模式。

这是我的一个尝试,尝试从资源依赖理论来看启智队的行动策略。所谓资源依赖理论,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它是指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比如说我太过依赖政府,我的独立性可能就丧失了。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以及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这是有关理论的核心内涵。所以它强调的是这个组织体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这个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提炼出来了,广州启智队它生存需要依赖的重要资源,我们把它提炼为三个:一个是合法性,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人力资源。掌握这些,各个关键资源包括政府、企业、志愿者群体、学术媒体团体。政府掌握政治合法性资源,企业可以为志愿者发展提供部分物资支持,志愿者群体是启智队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学术团体的研究、媒体的报道可以增强启智队的社会合法性。所以启智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想尽量从社会上取得这些资源,另一方面也想减少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去寻求我们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

下边我们具体看看启智队的运作模式。

第一,保持和政府、媒体、企业各方面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我们在实际的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现在的启智队是我们广州最大的志愿组织之一。所以可以看到它跟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互动,我本人觉得是非常良性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不仅是我们的志愿组织,基本上其他所有的学者,他们在研究一些NGO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倾向,他们的合法性都有很多的制约。比如说NGO要注册的时候,有一些可能没有办法注册,所以它只好从方方面面,我们各方面维持良好的关系,所以关系这个词也进入了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当中,比如说在英语里面“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词汇。最近我看了一些其他人写的文章,比如说我们学院的一个老师写的,他在讲其他的志愿组织的过程当中,也谈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很多的民间组织的共同特点。


第二,采取各种方式,将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或者是外部资源内在化。启智队主要是通过,第一个特点跟第二个特点也是有关系的,我维持各方面好的关系,给整个组织发展提供好的空间,整个社会的支持度就会增强,有利于我们组织做大,我们体制做得越大,就越能吸引社会各界的资源。很多时候比如说我们要参加志愿活动,靠单打独斗是摸不着门路的。你想要做志愿活动你要找到组织,没有组织你都不知道基本的套路在哪里,你也没有办法去扩大你的影响,社会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人家可能也不一定欢迎你。所以启智队通过自己做大自己,它对社会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同时它还采取一些比较细的策略,当然这种做法是有争议的。比如说我们每个志愿者要去参加启智队要交10块钱或者20块钱的报名费,这个是有争议的,但是这样可以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通过我做大自己,利用自己的资源。因为对外部的依赖应该说是一个双刃剑,你不依赖不行,没有办法去做志愿活动,你太过依赖也不行,比如说太过依赖政府就变成政府的工具,太过依赖企业,就会让企业的商业价值渗透到志愿活动当中,志愿精神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所理解的,启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吸引志愿者,从而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第三,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和运作模式,从教育费用理论来讲,我要减少一些教育成本和教育费用,有很多的办法。以及平常地利用一些志愿者的资源,去减少我们运作过程当中的成本和开支,所以这是它努力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启智这种模式我不敢说它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是起码在我们广州来看,它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我觉得可以适度往外推,因为我们作个案研究,很有必要想法设法在这样的政治社会环境背景下,把你的研究往外推,使你的研究更有解释力。

所以启智模式的意义,我概括了一下,相对于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和政府职能到位的发达国家,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资源困境更加迫切,如果不能成功摆脱对外部环境中资源的过渡依赖,志愿组织很容易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或成为政府的附庸,或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或因过分市场化而失去志愿组织的本质属性。启智队灵活地运用了对外部组织合作和对组织内部采取的管理策略,在生存和自主之间巧妙地达到了平衡,使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的程度大大层强,从而巩固了组织的发展领域,实现了组织的自主性质。

启智队成功的条件,概括为四个:

一是挂靠在官方背景的青协下面的身份使其拥有足够的政治合法性,同时不受注册等问题的限制,使其可以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而且政府为启智队这类资源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社会各界对资源服务事业的兴趣、关注和支持,这是启智队能够招聘到大量志愿者并能从社会筹集到一定资源的条件。


三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今年启智队与企业合作发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日益增多以及捐赠物资的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是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在2003年正式接受成为启智队长之前,李森便长期活跃在志愿服务的一线,在启智队服务长达十几年,无论是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都赢得了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也富有鼓励他人、吸引他人的协调他人的魅力,这或许也是启智队相比青协辖下其他志愿组织或广州其他处境相似的志愿组织来说,组织发展能力更强。


这是我今天想向大家汇报的我研究的一些发言,谢谢大家!下面我们请出我们启智队的队长李森,他的发言题目是:启智队模式及参加亚运志愿服务经验分享。欢迎!



李森:首先非常感谢陈教授对我们启智队做了一个很透彻的研究,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启智队的一些服务的开展情况以及我们启智模式,我个人认为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志愿者同事,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在这里分享我们启智队的一些服务经验,或者是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启智队的模式。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启智模式的情况,我们启智开始只有十来名志愿者,发展到现在,注册人数超过23000人的志愿者队伍,现在每个月平均都有六、七百人加入我们这个团队,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我们广州的市民是一个有爱心的团体,对志愿服务的工作比较热忱。我们也在不断地向机构化运作,我们有三个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项目,我们的服务项目也从最初的只有二三个发展到四十来个,而且在不断拓展。我们每周给志愿者参与的岗位有1000个,我们每周都发布给志愿者,通过网络报名去参与,志愿者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去选择他们的岗位,参加志愿者活动。

我个人认为我们启智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播,二是项目创新,三是以志愿者、服务对象本的理念,四是启智队营销的推广概念。


第一个特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文化传播方面的做法,我们启智服务总队最早确立了一个使命,就是志愿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无论是在广州还是整个中国内地,觉得志愿者文化跟西方国家、跟香港相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启智队一开始就以志愿文化的传播者的使命,来推动志愿文化的传播。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创办了自己的网络杂志,配合广州的媒体去做志愿文化的宣传,鼓励志愿者去开博客,传播志愿活动的感受和理念,还有通过自建的网站和论坛,通过网络的方式去传播志愿者文化。这种方法比较好的一个优势是成本很低,通过网络很方便去传播网络文化,去说他参加志愿活动的感受。还有志愿者漫画,也是挺生动的方式,我们经常会做一些四格漫画的方式,去宣传我们的志愿者理念和志愿者文化,让我们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化方式。还有每年的爱心故事征文,这是我们志愿者文化传播的方法。还有一个叫真情流露的演讲比赛,这个视频光碟也发到了今天的会议材料当中,也可以跟大家去分享这些比赛。我们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些途径,大家通过去分享他做志愿者的感受、原因、动机,可以去传播这些志愿文化,吸引更多的广州市民,参加到我们的志愿者行列,这是我们志愿文化传播的一些做法。


第二个特点是项目创新,我们启智服务总队最初设定的服务对象是一些智障的人士,一些智障的小朋友这些群体,慢慢地我们发现一些志愿者加入到这个组织,并不只是愿意长期地服务一种类型的服务对象,我们根据志愿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做项目的创新。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10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项目。一个是涟漪行动,我们会定期去一些贫困山区,为山区小朋友服务,比如说带投影仪过去放电影给他们看,跟他们玩游戏,跟他们分享城市里面的信息。二是快乐童行,主要服务的是外来工子弟的学校,是从去年开始做的项目,现在已经发展到4个外来工子弟学校,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外来工子弟不同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三是七彩虹欢乐营,是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服务,主要也是我们的一些智障人士的服务。四是微笑指南针,这个是我们在亚运前期给外国游客做的指南服务。五是关怀露宿者,我们连续做了六、七年的活动了,每年春节我们会带一些食用水、食品去帮助一些社会上有需要的露宿者群体,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一种常规的项目,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到两次的活动。六是患儿服务,这个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服务,我们会定期地到医院去探望那些患重病的下朋友。七是扶手帮扶,是帮助残疾人和盲人的服务项目。八是绿苗快车、光明大本营,是对孤儿院小朋友的服务。九是广州骄傲,我们每个礼拜都会去公园、社区进行环保的活动。十是冲口敬老,也是服务老人院的服务。这些是我们觉得比较有特色、比较有生命力的服务项目。


第三个特点是以志愿者为本的理念,很多时候我们的志愿组织的活动的组织都是对上级负责,我们现在是对下负责,以志愿者为本、以服务对象为本设计服务项目,从而使这种服务项目有生命力,而且这些服务项目做起来才更加人性化和温情化。所以我们觉得启智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特点是,以志愿者为本和以服务对象为本,去设计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而不是说对上负责,不是我们的领导、政府要求我们做项目,我们去配合他们做,这样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志愿者,但是可能一些志愿者的活动从某些方面会打击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热情。所以我们以志愿者为本、以服务对象为本去开发志愿者项目,这样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才可能有持续性的发展。


第四个特点是营销推广,我自己以前在中国电信也有参与营销,我觉得我们很多志愿者的宣传推广都可能跟营销有点类似,好像我们的一些做法,像旧会员推荐新会员,就会有一种以老带新的模式相近。我们的星级会员制跟积分制模式有点相似,也是培养顾客忠诚度。我们会定期发放激励物资,跟营销方面的优惠促销也相似。我们很多时候的推广理念跟企业的营销推广也有一点的相似。这些是我们的星级会员卡以及这些名誉证书,我们每次开展一次活动都会发一些标签给我们的志愿者。


最后跟大家分享的是2010年的计划,我们亚运志愿者的服务是否成功,我觉得有三个要点:


第一是能否在亚运期间有大量创新的志愿者项目出来,我们刚才跟大家分享到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服务项目,我们的V风、大拇指,这些都是亚运志愿服务创新的项目。


第二是要在亚运期间,我们的志愿者能否营造一种欢乐的派对的氛围,亚运会对运动员来说,金牌在中国肯定是最多的。我们更多的是志愿者能否营造一个欢乐派对的氛围,这个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这也是亚运志愿队是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是亚运志愿遗产能否转化,在明年亚运结束以后,我们继续让我们参与亚运会的志愿者再参与到广州的服务队伍当中。

我们的亚运服务是否成功,最关键是这三个要点。所以今天启智队的工作计划都会围绕这三点去开展,我们会想法设法去推动一些新的项目的开展,也会从这些方面想办法,看能否在亚运期间为我们的志愿服务做出贡献,在城市志愿服务这一块,能否让我们的更多志愿者参与当中,能否让他们跟我们的外国游客、来宾,营造更多良性的互动,更多欢乐的派对氛围。还有一点是希望能够把亚运遗产文化转化工作做得更好,使我们参与城市志愿的50万志愿者、参与赛会的6万志愿者,让他们的热情都保留下来,继续参加广州的志愿者服务。所以启智队今年的计划就是围绕这三方面做出努力。


我们希望从多方面去拓展我们的资源筹集,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亚运的一些计划跟整个启智模式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在互动的环节,跟大家再交流,我的分享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天祥:下面请广东省汉达康复协会的张燕主任发言,她的发言题目是:民间组织参与亚运志愿服务构想。



张燕:各位,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广州省汉达康复协会的,我简单介绍一下汉达,因为汉达跟刚才启智和其他志愿机构不太一样,因为它不是一个志愿者组织,它是一个专门服务于麻风康复的公益性组织,这样的组织来说,它不是全部的人都是志愿者,但是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由志愿者去开展服务的平台。

其实我们的亚运会除了关注经济的赛事以外,我们还关注亚运的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的服务,我们从亚运开始提起申办成功到举办到赛后,很多工作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志愿者对民间组织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民间组织的血液,有了血液,民间组织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亚运的志愿服务有很多的特点:

第一,多样性,志愿服务从筹备到整个过程的赛事,我们有56万志愿者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有多少的服务类型需要这些志愿者去提供服务,这个结构是多元化的,我们的志愿者来自各个年龄阶段,这些志愿服务者都参与到其中。

第二,亚运是有时间性,一年就结束了,能够让这56万的志愿者更加直接参与到亚运,能够将亚运的精神推广,这56万的志愿者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挑选的,经过了严格的培训,他们的服务也非常专业,但是在亚运结束的时候,他们的志愿服务是否就结束了呢?我们不希望是这样,我们希望这56万的志愿者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州、服务社会公众。对民间组织来说,我们的特色也是服务比较长期、比较深入、比较稳定的,志愿者的存在必须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如果没有服务项目,志愿者的存在是虚的、空的。

亚运的志愿者如何转化成永久的志愿者,是我们需要去考虑和思考的事情。民间组织在这里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将志愿服务的时间点,亚运会是有一个很要时间性的活动,可以把它串成一个时间线,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一,民间组织积极地参与亚组委组织的活动,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关注在这里,更积极主动地去关注亚组委的活动,去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开展一些活动。


第二,民间组织应该去启动或者是创新,像启智这样创新很多的结合亚运的志愿服务,但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推动亚运志愿服务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汉达亚组委宣传部合作的一个,“携手互助,一路同行”的第12届国际尊严尊敬日活动,是在文化公园举行的,这个活动听说是非常成功。因为我们是将亚运会的吉祥物进行传递。在11号启动仪式那天很多的志愿者,他们都不是亚运会的志愿者,他们都是其他高校和汉达自己培训出来的志愿者,他们觉得参与了这样的活动,其实我也以不同形式参与了亚运,虽然我不是这56万人中的一员,但是我也参与了。对麻风康复者来讲,亚运会是全面的一个运动会,这个全民理念包括了我,是一种亚运精神的传递,一种平等。在公众来看,亚运会这样的一个全民关注的盛会,也关注到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实在这里我们的亚运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递。不同的民间组织、民间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机构特色和使命,去设计一些跟亚运结合的项目。


第三,像启智、南海义工、义工加油站这样的,他们在做志愿者管理和志愿者培训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亚组委和亚运志愿者服务对亚运志愿者会有很多的全方位的培训,这些培训的过程当中按,是否有民间组织参与其中?一方面是贡献这些组织自有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可以从亚组委那边学到一些志愿管理和志愿者培训的经验,可以在以后的服务当中去使用到这些经验。


第四,这次论坛的组织和主办,能够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去听听对方的声音,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可以参与什么。其实民间组织参与亚运志愿服务,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亚组委这边能够给民间组织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机会,能够敞开大门。今年的汉达跟亚组委的合作非常顺利,但是前期的接触过程当中还是很艰难的。我们后面的筹备只有两周时间,但前面的交流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达成这样的合作。这样就需要给我们民间机构更多的机会去承办,或者是结合亚运主题的活动,另外也是希望亚组委能够结合更多的资源,其实在座的十几家志愿服务机构有很好的资源可以结合使用。


最后是亚运会的口号:一起来,更精彩。谢谢。



陈天祥:下面一位发言的嘉宾是广州义工加油站的发起人陈志君先生,他的发言主题是:民间志愿组织发展及其参与亚运服务的意愿,有请。



陈志君:各位关注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整个亚运志愿工作的朋友大家好,我发现张燕刚才把我要讲的东西讲了一半。今天这个话题,关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我在想在座的政务学院以及中山大学,以及其他学院的老师,他们在这些方面非常专业,包括谭老师也是有非常专业的民间组织发展研究,我在这里就不会班门弄斧。


从我们义工加油站的角度来看,我们做的更多的事情是跟不同的组织协作,不同的组织里面包括很草根的志愿者组织,包括连组织都算不上的志愿团体,一直到有官方背景的非常正规的官办的志愿组织,都有合作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亮点。我想我们这个组织就是做淘宝的,在不同的志愿者服务的市场里面去发现不同的亮点。今天我想我能够站在这里,就是借这个机会,向亚组委的朋友以及向各位专家和各位朋友,抖一抖这个宝。


我今天主要讲三个地方,一是民间志愿组织在我们的视野里面有什么样的发展,我想讲的发展主要是跟亚运志愿相关的发展。二是讲一讲有一些什么方式,民间组织可以参与,三是我自己对亚组委的建议。


第一,我想讲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我关注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我指的是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原来可能参与到民间组织的比较多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或者是一些在社区里面,他的工作没有这么繁重,他有一定的时间抽身出来,是一些公众社区的居民,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里面,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可能是商界的人,还有一些是政府方面的人,他自己来参与到志愿者服务行列里面。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有社会经验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队伍里面,他带来的可能是整个行业质量提升的空间。比方说汉达,他是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和专业的社工,是参与到汉达的工作当中,比如说(食指会)是民间的组织,这样的例子很多。像这样不同团体冒出来,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是,志愿者的运动在广州已经告别了单一的政府动员的模式,就不再是全部都由政府、团委、民政这些机构和街道来推动,很多都是自主推动,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在这个过程里面,在越来越多人参加的过程中间,我发现大家已经在告别单一的慈善的方向,就是不仅仅是做一些施与、辅助,或者是资金和物质上面的支持,而是慢慢地积累了专业性。比如说在做乡村服务的时候,广州有很多志愿者队伍在做,比如说有一个灯塔的组织,他就会在山区教育理论和经验方面,积累了很多服务的经验。像智障者服务在广州也有不同的机构在做,他们发展了一定的素质和架构。还有一些团体开始通过社区艺术的方式,带动市民参加到艺术和文化的创作活动里面。可能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志愿者要去扫一扫大街,慰问一下社区的居民,现在可能已经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阶段。所以民间组织,刚才张燕说到,民间组织希望能够参与到亚运的工作里面,我想补充的是民间组织是有什么样的能力,其实它已经具有这样的素质去更好地参与亚运工作。比起纯粹地由政府来动员,它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除了在服务方面,我们也经常发展在志愿者管理方面以及在组织管理方面,这些组织在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当中,慢慢地接近于这些志愿组织的方法。比如说灯塔或者是家工作营,在志愿者培训和督导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和积累。比如说家工作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建房子的,我去找他们说你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他们说我就是建房子。但是他们在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安排方面是做得非常精细,我想在亚运的志愿者工作里面也肯定会涉及到系统化、流程化的工作,这些人本身就有了这么丰富的经验,他直接参与到亚运里面,可能对亚运工作的系统化也有帮助。


越来越多的组织参与到政府的活动当中,比如说一些倡导的活动,比如说在营销方面经验,广州目前来看,从民间自发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典范。另外大家可能之前也有所了解,就是关于拜客的志愿团体,他除了做一些志愿的服务之外,他还发挥了作为公民对这个社会的公共关怀,去制定一些倡议的政策,去争取跟政府做一些沟通,做一些倡导的工作。民间组织可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组织,就是一群人,希望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去投入自己一份力量,这样的力量我觉得在广州现在的发展,我从2001年到广州学习和工作,我觉得我呆在广州不想离开的原因是,我觉得广州有非常活跃的民间志愿的氛围,有主动、自主的氛围。


第三,在社会公共事务的运作里面,政府以及学术专家有他自己的特长,就是在宏观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建议。目前来看我看到我自己参与的很多民间志愿组织,他们的长处在于具体的关怀,在微观程度的用户体验层面,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聚焦点。我想对于一个亚运会来说,我们既需要有一个很明确、很完善的框架,让所有人知道该干什么。另一方面,我们是实际的每一个志愿者个人与另外的人比,可能是外宾,可能是在各个地方参与到亚运会的一些观众,以及运动员。在这个方面可能说这种用户体验,我们商业公司经常讲的用户体验,可能也是跟我们的政策框架一样重要。在这个方面民间的志愿组织可以以他一贯的热情,以及对于微观事情的关注,更好地贡献在里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刚才张燕和李森也有提及,像今年的亚运有60万的志愿者报名,像这种浪潮式的工作能够在退潮之后保持这种热情,我想更多的民间志愿组织是可以通过团体的渠道参与到活动里面,可以为亚运提供支持,同样在亚运之后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工作领域里面,为这个社会提供长期的社会服务。


以上的三个要点就是我想说的,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亚运工作的一个意义。最后三句话就是,我自己个人的建议,民间志愿组织怎么样才可以参加到亚运工作里面,我也跟一些朋友聊过,有一些朋友是很希望自己的团体能够以团体的身份参与到志愿者里面的,是不是亚组委越来越多地开放,不仅仅是高校范围,不仅仅是团队一线,不仅仅是街道一线的报名资格,以更多地接纳民间的组织。比如说汉达,他有一些独立的工作想做,但是他独立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回应到亚运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的亚运有一个很大的城市志愿者的项目里面,如果他可以实现,亚组委是不是可以通过授权或者是竞赛的方式,使民间的资源自己动起来。


最后我有一些很钦佩的组织,他们是有资格或者是有能力,对亚运的一些政策方面进行咨询,比如说对残疾人的政策,或者是少数族群的关怀,对整个亚运志愿者管理的政策,可以在他们经验的基础上给一些咨询或者是有价值的意见。我想有这么一些途径,也是民间组织很希望能够借助亚运这个契机参与到广州的志愿建设里面,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东西,谢谢!



陈天祥:我们的嘉宾发言就告一段落,下面我们请出岳经纶教授给我们刚才的演讲点评一下,大家欢迎。



岳经纶:各位专家学者,还有尊敬的志愿活动家们,首先感谢会议组织方给我一个机会,来对前面五位讲者的演讲做一个简短的点评。


刚才的五位讲者当中有资深的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建光教授,还有新兴的志愿服务理论家陈天祥教授,他们从整体和个案的方面,对我们志愿服务的整体情况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当然最另人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志愿服务活动家们的演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广州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所以我想结合他们的发言谈三点。


第一点,谈一谈志愿服务的行动,大家知道志愿服务的生命力贵在行动。2008年有汶川地震有奥运会,2008年成为志愿服务年。2010年广州的亚运会,会使2010年成为广州志愿服务年。我虽然说在广州做点理论研究,但是没有更多地走入到志愿活动的实践当中,所以今天听了三位代表的发言,还有看到我们在座这么多的年轻的活动家的面孔,我深深看到广州的民间志愿活动非常有活力。从志愿活动的方式来讲,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创新,有多种多样的项目,服务内容非常多元。这是我们社会公共服务也是我们人民福祉的一个重要力量。


第二点,相对于我们志愿服务者的这种多元的行动、创新的行动来讲,我发现我们的志愿研究还非常不够。虽然我们有像谭建光教授这样资深的志愿服务的专家,但是整体队伍还有待发展。我们中山大学也成立了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我们也有一个志愿服务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但是比较沉寂,没有太多的活动。所以看到志愿活动的行动之后,我觉得要强化我的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更多地跟我们活跃的民间志愿团体结合,开展更多的个案研究。除了像启智队之外,我们所有的志愿团体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总结出我们广州乃至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政策方面,我们有了非常有活力的志愿服务的行动,也有了众多的志愿服务的组织,刚才我们的讲者陈志君说道,我们从过去的依赖政府到现在自主自发、全面发展的阶段,这样一个发展的形式非常需要我们政府在政策层面上,有更多的回应和支持。虽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广州亚运的志愿服务,但是志愿服务不仅是围绕一件事情,一个盛事,它是一个永恒的活动。我们的志愿不仅是亚运的服务,是整个社会的志愿者组织。我刚才看到启智队的志愿服务的活动非常丰富,非常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整个社会服务的所有领域。我是做社会政策研究的,但是我们在政策层面,并没有对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的内容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刚才我们几位讲者都说希望亚组委对志愿服务活动多一些支持,多给一些空间,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对的,但是还非常不足够。不仅仅是亚组委,还应该是我们整个政府。


我们要有对志愿服务清晰的认识,要有信任,要知道在今天这样多元的社会里面,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的动员者,也是我们民间领袖的一个重要的成长的舞台,也是我们社会企业家成长的舞台,我们政府应该给我们志愿者组织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支持,建构起比较全面的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突出来讲就是要有一个系统地社会政策。在政策的基础之上,为我们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资源,让我们志愿者真正成为政府的伙伴。如果政府和我们民间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服务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那应该说我们整个社会的福祉,我们整个人民的福祉将会得到大大地提升。


时间问题,我就讲这么几句,祝愿我们的亚运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充满生命力,谢谢大家!



陈天祥:第二个阶段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下面是茶歇时间,请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和朋友们,我们这里有饮料和小点心,稍微休息一下再回来我们的“精彩180秒”环节。



(茶歇)



陈天祥:各位嘉宾、各位志愿者朋友,我们的第三个环节准备开始,请大家坐好。一件小小的事情,大家支持和配合一下,带了名片的嘉宾和志愿者朋友,请大家每人拿一份名片给我,我们会有工作人员来收,收了之后做一个通讯录,然后以邮件的形式发给大家。


第三个环节之前,先请出亚组委志愿者宣传策划办主任张海波,因为刚才林副部长已经离席了,他会讲一讲他们这里新创办的杂志,介绍亚运志愿者杂志并征求大家的意见。另外在刚才嘉宾发言的时候以及专家点评的时候,也提到希望政府更多地给志愿者组织参与亚运的机会,我们张主任也会代表志愿者部回应一下大家的建议,有请。



张海波:首先非常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有这样一个机会跟来自全省的志愿者组织代表以及志愿者领袖一起,有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们的亚组委志愿者部自运作以来,一直很重视跟民间志愿组织的活动。因为今天上午正好在召开每周的部长联席会议,我们各个办都必须参加,所以我们的林部长就先走了,她去开会,本来我也要去开会的,但是林部长嘱咐我做进一步的交流,包括有什么问题,带回到宣布部里面去。

因为我是负责宣传部这一块的,我刚才听了很多志愿者组织的发言,也深有感触。包括我们跟很多志愿者组织领袖谈,说我们有一个项目,本来我们很想跟亚运结合的,我们一听,当时我们搞这个活动的时候,也希望有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我们传播里面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原则。我刚才听陈老师讲有一个资源依赖的问题,其实谁获得的信息多,谁拿的资源就多,从传播学角度来讲的话,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你获得的资源就越多。

我今天来这里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们有几大办公室,整个亚组委志愿者部核心的业务部门有六大办公室,通过六大办公室来实施整个6万名赛事志愿者和50万名城市志愿者的任务,像我们宣传办就是负责整个宣传策划的部门。还有一个培训办,就是对赛事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的,我们也出了教材,林部长也送给了中大。这些教材是通用读本,尤其是对6万的赛事志愿者要进行培训,不是说参与亚运服务有热情就可以了,你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行,包括场馆运行、礼仪服务。包括林部长走之前讲的我们还有亚残运会,对残疾人的服务就更有专业技巧的,包括有懂医疗这样的,我们有更专业的培训。我们还有招募办,他们是负责招募的,他这个招募坦率地讲,还是围绕着赛事服务的。还有一个城市文明办,城市文明办是专门发动这50万名城市服务者的,像李森是我们启智队的,他们就知道更多的服务信息。包括我们前段时间做的V风行动车友会,包括拜客也是我们的计划。实际上很多志愿者组织已经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来了,只是我们不了解更多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有什么样的服务项目,这个我们不清楚。


我今天先讲讲我们的宣传策划办的一些基本工作,也是代表宣传策划办,也是就大家的想法做一些回应。我们当时的志愿者部长焕青部长就说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使命就是深化志愿服务的内涵,同时我们针对志愿者这个群体也是有史以来创办了一系列的媒体,来宣传,达到互通的作用。我今天觉得还不够通,我们就提出一个全媒体的概念。我们现在有一本杂志是官方专门做的亚运会的媒体,是广州日报做的2010年亚运会的外事宣传的。志愿者这一块是大家手里拿到了这个杂志,是专门对志愿者进行宣传的,下一步我们还想创办一个《志愿者先锋报》,作为一个媒体平面平台的。


同时我们还有后面一系列的团队和通讯社,包括小记者团,我们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我们在思考也跟大家交流。我们要怎么跟政府和城市对接,形成影响力,你首先要制造影响力,你要传播,要怎么样把你的东西让社会知道。我们这里面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我们去参观奥运会的时候,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奥运的一张名片,我们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载体和工具,所以我们提出“我志愿,我报道”,我们也创新了一些理念,不是像传统的大众媒体只是写报道。我们的志愿者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志愿精神的传播者,我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载体,我们不仅是请大众媒体来,我们要策划一些项目和事件请大众媒体来报道我们,所以人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尤其现在有网络、互联网、手机这些媒体之后,传播不像以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变得很简单。


我们的全媒体,我刚才说了有平面的,有杂志、有媒体,同时我们跟中国移动开发了志愿者手机报,因为中国移动是亚运会的高级合作伙伴,他们专门拿出一笔资金,开办了一个志愿者手机报平台。这一块现在我们经过几次测试已经上线了,上周刚刚测试完毕,以后我们每周都会通过手机平台向志愿者平台发布信息。我们的网易也是志愿服务的官方合作伙伴,我们合作了网易社区,我们通过网易为整个的亚运志愿者开了博客群,每个人可以去写博客。同时跟高校也有动员,通过高校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有什么很好的想法。以及最近很流行的微博。通过这些就使得我们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有一个传播平台。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观众服务指南,我们现在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载体,这是随着亚运门票,发一张门票就有一本指南,在这个指南里面,我们会把广州的信息很多信息,把志愿者的信息放上去,这个量也很大。


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组织,之前一个亚运通讯社,我们通过官网已经进行了4次招募,每次招募都很火热,我们经过面试、层层的选拔,今天穿绿色马甲的也是亚运通讯社的同学和骨干,他们不是专业的记者,他们都是我们从社会上招募的志愿者,我们对他们经过一些新闻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活动的报道中,也是在传播志愿文化。下一步我们有一个构想,我们可以在一些高校志愿者组织里面进行站点,我们的志愿者组织完全可以参加,“我志愿,我报道”,像自然之友,有家,有那么多的服务队,可能我们没有听到过,你们可以拿起自己的笔,拿起自己的相机,拿起自己的手机去传播自己,这是我们的一个概念。


我们之前有很多活动是青年报在承办,青年报主要是中学这一块的,志愿者要从娃娃抓起,我是读了大学以后才知道有志愿者,我从事工作以后也不太清楚志愿服务到底是怎么样。也是通过亚运会这么一个契机,让我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的了解。放眼社会,我们走出这个房间,我们到社会上去问一问,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志愿服务呢?你身边的亲戚朋友有多少知道志愿服务呢?我们在部里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问我们在座的同事和领导,我说我们坐在屋里谈得很火热,感觉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志愿服务,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我们的志愿者本身的传播任务和使命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亚运小记者团就是在中小学,和我们的教育局团委,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体系,传播志愿精神的一个使命。


手机报,我们通过移动平台,我们测试完毕之后,因为我们跟中国移动做了密切地测试,测试完之后,我们每周都可以向志愿者发布,这个平台可以直达志愿者的手机上,手机是无所不在的媒体。


在渠道上,我们现在有500个筹备站点,我们筹备办专门在做这个事情,再过一段时间,大家可能就在一些广场、火车站看到,其实很多地方已经启动了,很多地方有志愿服务站点,我们的志愿服务者会在城市站点里做很多为亚运相关的城市志愿服务,这些我们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包括民航、机场、码头。除了媒体之外我们通过活动进行传播,我们策划了很多的活动,大家可能在媒体上也看到了。


实际上我们亚运志愿者宣传策划办一直在构思,一个是从媒体平台上,从平面的以及立体的东西,我们构建一个志愿者平台,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同时我们构建了志愿者宣传组织、传播者组织。我刚才听了一个义工加油站,听名字也很好听,可能是给大家培训知识。我们是宣传和传播,你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播者,你不需要依赖别人。我们的志愿者武装起来就是最好的传播者,你看绿色的马甲,以后飘扬在各个赛场上,他们就是最好的传播者,会吸引大家对我们的关注,所以“我志愿,我报道。”


最后一个我简单讲一下,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我们的志愿者组织和民间的志愿者组织怎么样参与到亚运志愿服务当中来,我觉得有三个结合。


第一,传播,很坦率地讲,我们的亚组委的核心工作还是围绕着赛事进行的,越往后就越是这样。我们现在还有城市志愿者,但是毕竟亚运会是一个大型的赛事,对广州、对亚洲来讲,所以我们的6万多赛事志愿者是我们的核心,因为我们首先要保证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大家也要想想我们的一些工作的思路要怎么样结合。他们是直接为场馆,比如说帮刘翔拿衣服,升国旗,在赛场上营造气氛,这些随着赛事的进行为赛事服务还是我们的主体。但是利用亚运会这么一个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我们很多的志愿组织搭上这个船,是可以通过亚运放大你组织本身的影响力的。我们借亚运会这个事情,我们在赛场外做很多的活动,策划很多的项目,我们很多参与志愿服务的都是这么做的。包括李森策划的很多活动,他们是挂着亚运的名,大家也看到了前期的宣传还不够,但是随着世博的临近,包括对亚运道路的建设,亚运的热潮已经起来了。你一个组织,通过2010年的亚运事件,能不能凸显出来。你不一定要参与到亚运具体的工作当中去,我经常讲立足本岗位、本组织参与亚运,你不一定非要去帮刘翔拿衣服、升国旗,那是很多赛事志愿者干的活。我们可以立足本组织的特点,刚才有人说我们可以捐书,其实我们有很多项目的。第一个就是传播,你可以利用亚运这个大的传播项目,传播你本身组织的品牌和项目。

第二,参与,从宣传策划办这一块我觉得可以先行,首先你信息对称了,谭建光教授说今天来了19个组织,如果这19个组织都能叫出名字,都知道你有什么好的项目,我想不会不来结合的。因为现在亚运很需要志愿服务,我们本身立足于广州,不像奥运会可以动员全国,所以我们可以把目光转移到社会资源上。包括我们做的亚运信使,是我们策划的很成功的活动,别人做火炬传递,费时、费钱、费力,我们没有搞全国火炬传递,但是我们跟旅行社合作,搞亚运信使,他们就是穿着我们的信使衣服,到全世界去宣传亚运,这个就是动员社会的典范。包括通讯社,我们也是发动同学,愿意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他们穿着马甲通过培训就能进行报道,进入赛事中心,以后进入到场馆,这些都是可以参与的。

现在有三个东西可以参与,首先是志愿者部在招项目专员,这个项目专员也是面向很多社会机构的,包括团委、包括一些大企业的公关部的,他们现在都报名了。其实我觉得宣传策划办的专员,可以请我们志愿者组织的宣传干事、宣传委员等,加入我们的宣传项目专员,你参加进来就可以了解很多的志愿者信息,我们有大把的活动,有很多活动可以参与。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可能今天我们在这个房间里面讨论得热火朝天,出了门就不知道了,只有那些个别的志愿者组织,他们由于一些关系,由于经常见面,19个组织都可以加入到我们,通过项目专员的形式加入进来。其次是全媒体,一个是平面的,代表官方的,还有一个是手机、网络的,全媒体的信息大家可以上去。比如说我做了一个什么活动,家组织搞了什么活动,你先通过亚运的平台向整个组委会系统、志愿者部系统去传播,你在那里说一句话几十万人知道了,你在屋子里说一句话只有这个屋子里面的人知道,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媒体进行传播。最后是下一步我们的专刊报纸,可以为在座的志愿者组织开辟专版、专刊,其实比较好的志愿者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在国外也进行了交流,很多的志愿者组织都有自己的杂志、自己的媒体及因为国外的很多都是基金会办的,基金会都是有财团支持的。可能我们的很多志愿者组织由于财力,公民社会的发育,这个是有一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国外走了100年的路,我们才30多年,需要一点时间。但是在传播平台上,也跟大家沟通一下,我们的全媒体包括亚运的这些东西,我们有一个遗产保留,之前是张丹负责这个事情,她是从奥运会来的,她是奥运会的志愿者,我们请了很多的奥运会有经验的同事,她是负责研究文化遗产保留的,我们的全媒体是可以保留下来的。我们现在成立了基金会,比如说李森已经从基金会拿到钱了,现在按照我们部长的意图,也希望政府购买服务,本身大家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其实这个道理很多政府是通的,关键是实施上利益的分配问题。基金会本身也是自主我们全媒体的,大家自己办一份报纸,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这是三个可以参与的,一个是项目专员,一个是我们本身通过我们的通讯社,通过全媒体去宣传你,另外一个是我们可以给大家设置专版专刊。这一块由于龙来负责,我们这一块的通讯社的建立,包括宣传办这一块跟志愿者组织的联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跟他具体联系。


第三,融合,我希望我们的全媒体、我们宣传策划办的东西,成为广州民间志愿者队伍中间的一部分,不分你我了,是我们最后讲的一句话了,“一起来,更精彩”。



陈天祥:感谢张主任详细的讲解,所以从他讲解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志愿组织参与亚运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有的是机会。


下面进入“精彩180秒”环节,我们把话筒给大家,哪位志愿者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


嘉宾: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桂城的社工王伶,很高兴认识大家。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桂城,我们桂城去年6月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关爱桂城建设,这个建设谭教授给予了比较中肯的评价,他觉得在全国乃至街道这一级的政府这么重视关爱桂城建设,桂城可以算是为数不多的,我们非常感谢谭教授给我们的支持。关爱桂城建设有几个部分,跟在座各位有关的一个是我们有一个关爱义工的部分,就是政府会制定一些政策,在义工的福利方面,比如说义工的家属保障,我们希望形成全城义工的理想。

我们也在积极地建设关爱中心,其中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以开放的胸怀,希望吸引更多城市的NGO,一起初创阶段比较弱势的草根NGO能够来到桂城,一起加入关爱桂城的建设。我们会通过关爱中心媒体的招标项目,希望NGO能够承担这些项目,我们会拨出项目基金。另外是一些弱势NGO,我们会提供注册方面的指引,希望能够呼唤一些在我们那里服务的NGO。还有桂城义工联,我们招聘了5个义工。我们刚才听到李森队长的发言,他们只有三位专员,但是一周都有1000多个义工岗位,有40多个比较成熟的项目,我们非常羡慕,因为目前我们只有十几个发展的项目,还有义工的控制率比较高,因为我们不能提供那么多的岗位,所以在这个方面希望以后启智服务队和李森队长要多多指点。


我们目前NGO发展和义工发展方面遇到一些瓶颈,在刺提出来,希望在座的各位献计献策。我们是城市化的街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村的这种义工氛围非常差,发展不起来,还有我们的桂城占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是一半一半,如何对这些外来人工进行志愿服务,也是我们存在的发展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多多指点。我们桂城现在是广州的后花园、休闲生活区,也希望在亚运这个大氛围里面,希望大家能够多来我们桂城走一走。因为(“广佛同城,桂城先行”),我们是离得最近的,希望大家多来,多多指点,谢谢各位。


嘉宾:大家好,我是自然之友的项目负责人李雪梅,我们今天有两个人来到现场,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们自然之友这个组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自然之友是在1994年的时候成立的,当时在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请奥运会的时候,奥组委官员就问道中国官方,你们是否有民间自发的志愿组织,当时中国的官方是不知道的,第二年我们就发起成立了自然之友民间环保组织,我们是第一家,中国算是首家。现在自然之友在全国各大城市都以会员小组的形式在开展活动。

我们自然之友的重点之一是低碳生活主题,我们都了解去年的哥本哈根气侯大会,这个气侯大会已经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这样的概念深入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中国。所以我想借助于亚运会这个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事件,我想我们亚运会应该结合全球的国际国内的低碳潮流,来进行宣传以及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我们自然之友广州小组关于低碳方面的项目,我们有低碳饮食、低碳出行,以及刚才前面张海波提到的亚运生态林的项目,我们现在也非常希望能够跟亚运会的契机结合,来推动广州的低碳绿色文明的亚运会,这是我们非常希望的一个原因。


刚才我来到现场看到大家的志愿服务亚运的热情,我也非常受感动,我也看到志愿者杂志上面提到亚运新生活行动,关于新生活行动,我想在我们志愿服务方面,我们整个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应该结合低碳、绿色还有环保这样的特色。因为世博会已经打出了低碳牌,就是低碳出行以及有机生态旅游这样的概念,包括酒店、出行、交通、旅游、饮食各个方面。所以我想我们的志愿服务也可以结合低碳的概念来开展,可以展现出我们广州紧跟国际的气侯和国际的低碳环保潮流,也可以跟来自亚洲各国的官员、运动员、游客,展现出广州真正实现环保绿色城市的愿望,也可以展现战线出广州对世界环保、气侯的关注。


我昨天考虑了一下,关于我们这个组织,希望可以建议一些什么呢?两个方面:


一是志愿者服务的团队部分,不管是哪个组织,我们在服务的时候都应该倡导低碳绿色的概念,我们结合刚才张海波部长在介绍媒体方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所有的媒体的资源,一起来做。我们已经为广州省的环保杂志每月提供一篇关于低碳饮食、素食方面的专栏,我们可以有力量来做专栏的专题,关于低碳生活、低碳健康饮食方面的。关于所有的项目专员招聘我还不太清楚,也许我还可以跟大家继续沟通。


二是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培训的力量,因为我们这个组织去年已经跟省环保厅以及各个区的环保厅开展了迎接绿色亚运生活的主题宣传活动,也参加了国家环保部的社区环保活动,甚至一些论坛,我们也在各个高校来做气侯变化和低碳生活的讲座,所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培训的力量,我们也可以为亚组委的志愿者团队,进行一些关于气侯变化与低碳生活方面的培训服务。实际上低碳生活在世界各国已经是一种潮流,衣食住行用现在也是联合国在建议的。比如说联合国主席提到,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饮食的改变。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为亚运会的运动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提供餐饮服务、酒店服务的时候,关注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在地图上面标注出来,素食餐厅有哪些,或者是提供这样的餐饮服务,让游客和运动员来选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私下交流。



陈天祥:下面的发言请麻烦大家把时间控制在三分钟。



嘉宾:我是来自广州MCA的金宾,我是会员,也是义工。就好像商家在寻找商机,我觉得我们也是在寻找服务的机会,所以希望能够跟政府、亚组委有一些合作,或者是有一些政府采购,我们是求之不得的。


我介绍一下广州MCA是我们广州义工的活动和服务的意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亚运年,能够推一些健康的体育方面的活动,这个也是在传播这样的一种亚运的精神,这是一个。今年开展的有一些比如说广州的特殊的会议,比如说会员一共每年有一些羽毛球赛,我们有一个想法,今年能不能把它做称NGO组织的羽毛球赛之类的活动,包括我们会员义工的一些区位运动会,看能不能跟NGO的同行们做称平台这样的活动,这是第一个愿望。


二是民间交流这一块,因为我们想到亚运会不单只是一次体育的会,它同样也是一个各国人民交流的盛会,民间交流当然是民间组织,这个身份应该是比较适合的,是比较恰当的。希望能够结合整个亚运的赛事活动,NGO在这方面能够增进包括外国游客的一些交流的活动,我想也是对亚运的一个支持。


三是我觉得今天提得比较少的,就是青年人当中开展和平教育的事情,因为我们过去3年和日本、韩国有一个和平论坛,一年在一个国家开,倡导的一个主题也是青年人的和平教育。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有一些从事不合适的行为,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借着亚运这样的盛会、交流的大会,我们可以开展这些这样的活动,首先可以是对本市的或者是对其他的外来的人士,大家在这方面有一些教育,我觉得这个也是为亚运会有一些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是我主要要讲的,也希望我们的一些活动能够在配合亚运活动当中,比如说一些策划,包括整个活动的安排和预告,如果能够跟亚运的全媒体结合,让外来的或者是本市的民众知道,NGO有一些这样的活动,他们可以去参与的话,我想亚运会也是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亚运会,谢谢大家。



于龙:谢谢。刚才张主任也讲了全媒体,我简单补充一下。我接下来的身份是作为一个志愿者,第二个是作为我们亚组委志愿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讲了志愿者专刊,还有《亚运先锋报》,这份报纸是我们全国首创的第一份志愿者自己公开发行的报纸,3月5号团中央的书记处,还有我们省委常委、市委常委给我们颁发了受刊仪式。这份报纸是我们志愿者自己的报纸,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志愿者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以及传播的过程当中来,这方面做得好的好处有哪些呢?有两点:第一,我们的志愿者组织的品牌、项目、需求、信息可以在这个媒体上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第二,可以把我们亚运会志愿者工作的一些信息和我们的需求,和我们的要求,包括工作指引全部登出去,大家有一个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这是一个简单的补充,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对我们的志愿者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作用有一个充分认识。

刚才自然之友也提到了招聘项目专员的参与方式,我们这个很简单,你像李森队长,他现在已经是以项目专员的身份参与到我们亚运会志愿者部城市文明办的日常工作的办公,已经在团市委办公了。像他这种类型的,包括现在志愿者的领袖,主要的工作人员骨干,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参与到我们这里来,跟我们报个名,跟我们了解一下,我们长期怎么合作都是可以的。我们这个层面上不会像亚组委那样两个月搞一个项目,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最后也简单地补充一下,我是2006年参加志愿者工作,以前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包括世锦赛、世乒赛包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包括横渡珠江、中央晚会的工作,我都是主要的参与人员和组织人员,对志愿服务有很深厚的热情,我希望在我们的组织下,把这个热情完全地挑动起来,更好地服务亚运会。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嘉宾:我来简单讲几点,身份角度来讲,我对志愿服务的看法。谭建光教授委托我当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的副干事,我申请了一个广东省的项目,就是信息化管理,志愿者培训的方法与志愿研究,有空的各位领袖可以做一下,把这个作为研究成果之一。下一步我可能会组织下面的人员开发一些系列课件,如果有组织需要做开发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我自己现在初步被提名当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的副秘书长,我们可能准备从事一些科学普及的教育,带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我顺便提议把志愿服务可能用什么渠道,就是通过科普协会的渠道帮助推广。因为科学建设协会本身有一万多名专家会员,可以通过这些力量帮助志愿服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广东省妇联发布了一个文件,低碳家庭实际上生活的文件,这个文件是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进行的,跟自然之友的项目很像,他委托我启动了这个项目。我想了半天,一个是广东省科学调查部、广东省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健康,第二个,可能胡锦涛在哥本哈根上面承诺,我们的减排要在45%左右,所以低碳减排是一个国家目前一个最重要的普及任务,我想把健康、低碳包括亚运结合在一起。

志愿服务很多人比较难参加,国外比较流行的是步行,比如说步行筹款,不行运动等等,所以我开始在学生中进行这样的项目,我们能够在亚运之前完成徒步绕地球一圈,在亚运之后能够徒步走到月球,完成40万公里的徒步。我自己本人已经开始带头了,经常每个月徒步两到三次上班,一次7公里。下一步我会组织学生围绕大学城,后面挂块牌子,徒步开始或者是徒步上班。步行也是联合国提倡的,我们目前国家有30多万人有高血压等疾病,而快步走的徒步运动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现在广州的空气越来越好,特别是珠江两岸,我昨天徒步一圈发现真的非常地漂亮,我从海珠广场沿着珠江两岸,整个转一圈发现广州真的很美。所以我想如果亚运会作为亚运新生活,可能把发展徒步运动作为亚运新生活的倡导亮点,或者是以后亚运会的遗产。对我们把亚运服务提高生活方式,为进一步发展步行筹款,把这些事情运作下去,这是我想做的一件事,谢谢!



嘉宾:大家好,我叫夏斯仪,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去年参加挑战杯的时候,我们也对广州志愿的模式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广州志愿者当中,存在了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广州志愿者的活动很多,参加的人数也很多,可是素质却是参差不齐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培训不够,就是对于志愿者的礼仪以及急救方面的知识,普及得不够广泛。我们学校也曾经对广州市市民进行了一次关于亚运会知识的调查,按照刚才张海波部长说的,宣传力度已经很足够了,为什么广州市民对亚运会的一些知识还是不了解,有些人不知道亚运会什么时候召开,什么时候闭幕,亚残奥会开闭幕时间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为什么市民对亚运会的支持和了解还那么少?谢谢!



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学生,今年读大二了。大家刚才都讨论了很多问题,或者说是亚运会的志愿者应该要怎么样服务亚运,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一些比较小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的志愿服务的发展是很好的,这里说一点,我本人做了三到四年的义工志愿者,我在这里提出三点,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第一,我们志愿服务的细化分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我们一个状况是,我们没有一支庞大的社工队伍。我们志愿者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工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但是在这里时间一长,我们不排除部分的志愿者领袖还有志愿者,会产生一种叫经验主义的东西,我们是否应该重新重视我们的社会调查的作用。


第二,刚才我们有同学已经说到了,就是志愿者培训的问题,我发现一点,志愿者的培训是小组织普通优于大组织,而且我们的顺序还有深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组织可能一进来就是心理的培训,不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我们刚才说到志愿者的培训,我们志愿者他到协会的时候会学一种特长,会做一个分类,但是我们在项目设置方面,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把志愿者这些社会资源用到分类上面。


第三,我想请教一下在座各位尤其是我们的教授,我们社区模式的发展,我们志愿者社区模式的发展,在亚运之后,我们现在在谈亚运,我们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一点,我们在亚运之后要怎么样发展,就好像义工加油站,我参加过很多次,他们通过一些培训,把社会上很多大的、小的组织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以后要发展,而且刚才说到有社区模式要发展,请教一下教授,我们社区发展还是以街道为主导,或者是其他的不是本社区的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还是说我们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再去推动本地自动自发的发展。



嘉宾:刚才漏说了,如果我们的亚运会志愿者徒步能够完成45万公里的历程,应该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嘉宾:我想请问一下谭教授和各个专家,刚才发现这么多的志愿组织都给我们做报告,我提一个问题就是小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在细化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能够做到像启智这样的组织就很难,我们要怎么样在启智的推动下,使下面的各个民间组织做得更好。我们都知道一个组织越大,他的综合能力就会越强,但是现在我发现有好多小组织肯定有那样的困境,他们的合法化没有得到政府的确认,社会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在我们这些小组织之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沟通、扩大呢?



陈天祥:这个问题让谭老师回答。



谭建光:因为我想其实重点的是留给郭老师评点的时候会涉及到,我这里简单回应一两句,第一,现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正在改变,但是现在很难说将来哪一种会主导,从单纯的街道到外包给社会服务中心,到成立这样的模式都有,我觉得目前肯定是走向多样化。但是我刚才提到一个组织,志愿组织500人是一个县,很多组织在500人以内的做得很好,但是一旦超过500人各种矛盾就发生了。我们现在在研究启智的经验,我们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做得很好,这个我们正在努力。第二个合法登记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大,因为中国的社团登记问题正在改革。



陈天祥:下面请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郭教授来点评。


郭巍青:第一我不是专家,第二我不做点评。我听了这个会,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我利用东道主的便利做一个呼应。

我非常喜欢这个名称,叫民间广州、志愿亚运,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自己的籍贯不是,但是我在广州出生。我觉得广州或者广东这个地方,或者叫粤语文化区这个地方,包括香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跟内地和北方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的民间性和草根性非常非常地强。可能不大喜欢巴结政府的行为,这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我是说我们广州办事情,民间性和草根性的突出非常重要的,我们自己的一个特点,跟奥运会或者是跟世博会相比,这是我们自己应该非常突出的一点。这叫鼓励更多的民间组织,鼓励更多的来自于民间的创意,使得亚运会整个盛会以及志愿服务,从这个角度去突出一些。如果做得好,应该会非常有特色。我看到北京的奥运会,你看志愿者,所有人都知道,背后有极强的官方组织力量。另外做出来的现象,比如说礼仪小姐身高、漂亮诸如此类的,当然这个都要。但是我希望我们广州能够有另外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民间的特点上更加突出一些,多样性上多突出一些。

我们这个地方弱政府是一个特色,我自己从来都这样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弱政府是广东地区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否则我们今天不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当然我们希望有一个强的政府,但是这个政府的强应该是另外一种类型,是跟民间、跟社会、跟公民社会相互匹配的强大,而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构的强大。温家宝总理说高等学校都要去行政化,所以我更觉得我们的民间志愿组织和志愿行动更要去行政化,不要把自己搞成了行政机构。温家宝总理还说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去批评政府,我是这样觉得的,如果连批评政府还要温家宝的支持的话,我们不是在批评政府,我们是在帮助政府。那我们就要更理直气壮,我就直截了当上街,我打算帮助政府,我要找一个办法,我觉得这样可以帮助政府、帮助广州、帮助亚运,更加不需要有行政上的考虑,先自我束缚住自己,这是第一点,我非常支持民间广州、志愿亚运的特色突出出来。

第二点,我们在传播方面,还可以下更大的努力,刚才已经可以看得出,我们无论是亚组委还是各位志愿者们,在传播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我就提一点,我们也许还可以想得更加开阔一些,比方说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因为刚才讲了一个全媒体的概念,我非常地欣赏,但是怎么样把它做得更好一些呢?有一些渠道还是可以更多地去利用的。举个例子,现在新浪微博挺火的,为什么不在新浪微博上注册呢?包括每一个志愿者组织,或者你个人,在宣传亚运、帮助亚运的这样的主题下面,在微博上面写一些东西呢?或者是形成一个传播的链条呢?在这些方面要跟那些善于在这个平台上做传播的人,要用他们的力量,包括在博客,其他类似的方式上面。

我还可以讲一点,比方说我自己曾经被人封过资深网民,但是我谈不上资深,我很简单,我天天上一个社交网站,叫做开心网。开心网上有很多东西,比如说新华社电视,许多大的媒体,都在进入开心网,赢得一大片的粉丝,大家会跟随它,从它那里得到信息。我们的亚组委,我们每一个民间的志愿者组织,你怎么不可以在开心网上去招揽你的粉丝呢?这个是可以再去想一想的。


另外我觉得也许会设计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广州开的亚运会,是面向亚洲地区,也是面向国际的一个盛会。广东这个地方的传统就是有大量的海外华人,包括美国的商务部长骆家辉,就广东台州人人,这些人你想知道、了解和帮助广州是什么途径呢?在现有的传统途径里头,能到达他们那里面去吗?帮助这些亚洲地区和国家的朋友们更多地了解广州,我们现有的这些渠道能够帮助他了解吗?我们讲传播的工作,不仅是讲自己内部人怎么沟通,还要想我要把这些事情向哪个对象传播出去。如果你这样想这些问题,我觉得更大范围的一些传统手段,以及一些新媒体就不能不考虑。对什么人呢?我教过的学生,我知道的中山大学的学生,广东的学生,在国外的、海外的,已经有一大批人,你为什么不去对他做更多的宣传呢?我们的想法,这是一个亚运会,不是广州人办自己的事情,你要把你的影响力传播出去,不需要理会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目标、对象,我们要向什么人把我们的精神传播出去。我们要争取做得到,比方说广州发生民工荒,纽约时报在报道,卫报在报道,我们有没有一个想法,让我们的这些民间志愿者的行动和创意,最简单地能不能上卫报,能不能上纽约时报,要拿这个作为评价标准。

第三点,我们的志愿者行动应该体现广州更加多样化的特点,政府要紧密地去组织一个赛事,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毫无疑问是这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以更大的努力去帮助政府、协助政府、支持政府,把一个高质量的赛事过程组织好。包括广州市为了准备这次盛会做了很多市政工程,市政工程里面发生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我自己也写文章批评广州政府。但尽管如此,我希望我们的民间志愿者、民间组织还有青联,应该作为广州市民当中最愿意表态的,我们愿意忍受克服一切困难,支持政府把广州市建设好,而且支持政府把整个的赛事高水平地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是应该有态度的。在这个态度下面,我们利用亚运会这样的盛会,更多地提供一些服务,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包括广州的民间公民社会的,这方面的能力和特色。

这个时候我觉得要看我们的视野和想法,我非常欣赏刚才几位都提到的,自然之友提到的低碳的概念,广州被世界所注意是因为它是世界工厂,同时也有一个概念,这里头是全球几个大烟囱之一,冒出来的碳等就是坏掉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从负面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跟体育、健康的主题有冲突。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认识我们自己在环保和低碳方面的努力,借这个平台要讲这个东西。不仅要有一个好的亚运会,而且亚运会是一个健康的主题,我们在这个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可能我注意还不够,但是我觉得还少了一些。我们可以像挪威领事馆一样,发动汽自行车上班,发动走路上班这样的运动,计算他省下的碳的量,告诉世界,我们努力地借助亚运会正在减排,正在减少我们碳的排放,为什么不可以发放踩滑板上班?或者还有其他的方法,你尽管想,绑两个东西做翅膀我就飞起来,减少广州的交通堵塞,减少废气的排放,动员一切有车有房的人能不能够少开一天车,就是把这些事情认真地做起来。

政府的主要精力是组织一个赛事,我们要支持它。但是其他一些软性的东西,正是我们民间社会应有的空间。因为你不希望政府所有的包袱都背在他身上,一定要来自于公民社会的努力,要让别人意识到我们广州人有保护自然、减排、低碳生活方面的努力,我很希望在这些方面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大型运动,我们都喝水,这些瓶子怎么不进入那及焚烧炉,因为我一直在关注垃圾焚烧的问题,稍微带一点倾向,如何能够使我们大型运动会、大赛事下,使垃圾见谅,有没有想这个事情?更多地去提供一些义务的志愿行动。

另外广东地区有几千万的农民工,我刚才听到连麻风康复者都要给他做工作,要让他觉得自己是深在其中,而且感觉到我是其中一份子。广州的特点是外来没有户籍的人口比本地人口还要多,你如何使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盛事呢?农民工也好,外来工也好,外来人员也好,如何让他们参与到这个城市的建设里面来呢?广州应该突出多样性,而不是清一色的漂亮姑娘在那里,我们是志愿者,不是这样子的。要让更多的社会阶层在这里参与和表达,以及从中到我们志愿服务更广阔的机会。


最后我们要提倡一个真正的志愿精神,这个志愿精神是不依赖于别人,是我自己在做一份工作,我愿意拿出时间、精力,没有报酬地为一个目标去做好它。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志愿行动当中,当然经常跟自己挣扎,有时间睡懒觉好还是做点事好。我觉得要把这些愿意在自己工作之余去提供一些志愿性的,真正的志愿精神,要通过榜样的行动,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做这个事情。这是我的简短点评,欢迎大家批评。



陈天祥:谢谢郭老师的精彩点评,我们的郭老师应该是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你们经常可以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的非常精彩的,里面饱含着公共精神传播的文章,他身后有很多粉丝的,你们要多注意一下,很多的小文章,这些热点问题我觉得得非常好。有很多是思想的火花。


在结束之前,我是作为主持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我去有些地方开会,主持人会说,我这个会议主持的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不周到的地方、有一些差错,他是怎么解释的呢?我们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想我今天的主持还有一些疏漏,我也找一些原因。所以还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有什么差错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根据会议议程,我们所有的议程都已经完成了,非常紧凑、热烈,内容非常丰富。


现在时间到了,再次感谢今天与会的领导、嘉宾和各位志愿者领袖和志愿者们的参与,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0-3-15 17:08:17 |
来来来~要支持下的啦~哈哈~
发表于 2010-3-15 18:59:27 |
好长,慢慢看~~~
发表于 2010-3-15 19:04:22 |
来来来~要支持下的啦~哈哈~
发表于 2010-3-15 20:04:11 |
李森长期活跃在志愿服务的一线,在启智队服务长达十几年,无论是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都赢得了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也富有鼓励他人、吸引他人的协调他人的魅力,这或许也是启智队相比青协辖下其他志愿组织或广州其他处境相似的志愿组织来说,组织发展能力更强。
发表于 2010-3-15 20:04:40 |
支持老乌!
发表于 2010-3-16 21:25:39 |
过来支持下先!~
发表于 2010-3-16 23:05:02 |
支持下
发表于 2010-3-17 11:47:51 |
支持下
发表于 2010-3-26 14:09:32 |
来支持下..............
发表于 2010-4-17 22:14:28 |
路过~~~!!!支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