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582|回复: 0

社会学习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5 23:17:36 | |阅读模式
         主张人们倾向于模仿被强化的榜样行为,因而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面形成的社会学理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人们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或改变现有的行为,这就是仿效与模仿的过程。研究者将模仿行为可能会对观察者产生的影响概括为三种:①激起观察者的模仿响应,从而重复相同的行为;②强化或减弱了以前习得的行为;③提高先前习得的反应。当人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行为,并且不断地做出反应行为的时候,就会逐渐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们对于获得掌握某项活动的能力的信心。随着人们在一个生活领域获得了这种自我效能感,也会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即导致效能期望感的形成。效能期望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个核心概念,研究者将它定义为人们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更伟大、更艰巨任务的期望。社会学习理论为志愿服务的概念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结构。家庭和朋友的影响是人们成为志愿者的普遍途径。当孩子听父母讲述志愿服务的故事或在儿童时期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通常会形成今后当志愿者的期望。同样,如果依个人的同事中有做志愿者的,并与他们谈论做志愿者的经历,也会促使他们产生志愿服务的期望。当人们从事志愿服务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会被和他们一起工作的同事强化;一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越长,就越愿意尝试做其它类型的志愿服务,因为他己经从以往的经验中形成了自我效能感。还有些人从他们担任志愿活动的领导者的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自信。相关研究发现,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通过志愿服务形成的自我效能对他们以后进入大学,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交往,以及成年之后继续从事志愿服务都是有影响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