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3510|回复: 3

世界最大慈善王国勃兴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 13:37:32 | |阅读模式
世界最大慈善王国勃兴史
每一笔超过100万美元的捐赠都由盖茨亲自批准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祥子
2008-07-03 07:38:52
来源:南方周末
这是比尔·盖茨在微软工作的最后一天,他有些百无聊赖,于是决定给自己退休后找点事做,但进行得很不顺利。他让U2乐队主唱波诺听他弹吉他,说我加入你们乐队怎样?波诺说,“这个,乐队满员了。”他到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那里试镜,斯皮尔伯格极其无奈地看着镜头里木讷的盖茨,哀叹一声:“比尔,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他还给两位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打电话,希望成为他们的竞选伙伴。希拉里果断拒绝他:“比尔,我觉得你不是很适合政治。”奥巴马则直接装傻:“哪个比尔?比尔·克林顿?”
然后,比尔就黯然回家了。
这是2008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08年度消费电子展上,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播放的一个他遍邀名流朋友拍摄的戏谑短片,主题是:最后一天。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当然,上述的一幕不会在现实中发生。6月27日,比尔·盖茨从他一手创办的微软公司淡出,不再承担日常管理。但他依然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放弃管理世界上最会赚钱的软件帝国,比尔·盖茨将要全身心投入到他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里。

“我们正没日没夜地写软件呢”
盖茨曾经并不热衷于散财,他对于将财富捐出一部分用于慈善的要求不置可否的时候,颇招致诟病。和他的好朋友巴菲特一样,盖茨一度认为“上午还在讨论怎么赚钱,下午就想怎么把钱给别人,是很分裂的”。
但有趣的是,多年以后,盖茨再谈起这事,用了另一种表述。“巴菲特认为应该退休之后再考虑慈善,因为他觉得一边挣钱一边散钱很分裂,但我本来就习惯同时做很多件事情,我不觉得这样分裂。”
是什么改变了盖茨的想法,让他自从投入慈善事业就一发不可收进而到了如今奋不顾身的地步?
据说著名银行家J.P.摩根曾说过:“一个人做事总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是真正的理由。”
对于比尔·盖茨这个“理由”的猜测,从负疚感到转移财产避税到宗教信仰到高贵品质到单纯的大方,莫衷一是。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为什么这么做并不重要,他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关键。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规模庞大。
从几个数据可证其世界第一之名:基金会目前管理资产373亿美元,雇员543人,从成立至今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达到165亿美元,仅2007年就有20.07亿美元。
盖茨的母亲玛丽是西雅图著名民运领导人。她积极地支持西雅图的慈善事业,盖茨还在创业初期,她就曾对儿子说:“你该为西雅图的联合公益基金会发起倡议。”盖茨总是回答她:“我们正没日没夜写软件呢。”
玛丽就一直催促一直催促,直到盖茨受不了答应为止。
在一次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盖茨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研究一个新软件,我父亲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还拿着张纸,上面是每年死于轮状病毒的非洲儿童的人数图标。”轮状病毒在美国早已消失,而非洲仍有数百万儿童死于此病。“我很震惊,刹那间我突然意识到,慈善家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1994年,盖茨娶了梅琳达。在将盖茨的视线从微软转向世界范围这件事上,梅琳达居功至伟。单身期间,她曾到非洲旅行,亲眼见到了非洲孩子的困苦,感受至深。
为新娘举办的午宴上,玛丽向这对新人念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得到的越多,回馈的也应该越多。”几个月后,玛丽逝世。这句话被写进了后来的盖茨基金会宗旨里。
就在这一年,比尔·盖茨成立了他的第一个慈善基金会——威廉姆·H·盖茨基金会,以他的父亲命名。曾经也是西雅图慈善组织领导的老比尔这时刚好从律师行退休,就担当起了盖茨基金会的工作。威廉姆·盖茨基金会启动资金1.06亿美元,接下来的四年里,盖茨又追加了20亿。基金会的援助重点是全球健康问题。
1997年初,比尔·盖茨授权帕蒂·斯冬妮成立第二个基金会。
斯冬妮1988年加入微软,多年来一直是微软惟一的女性高级执行官。1997年初她退出微软的时候,带走的财富足够她一生无忧。所以,她作为盖茨基金会CEO,并为CBS、亚马逊网以及金考公司的董事会服务,不收取一分钱费用。
斯冬妮喜欢和盖茨夫妇合作,尽管不是家庭成员,但多年来,她是盖茨基金会不可或缺的人物。人们说,斯冬妮就是不姓盖茨的盖茨。
1999年,盖茨决定把两个基金会合二为一,成为今日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三位盖茨作为联名主席,斯冬妮担任首席执行官。尽管一直在追加捐赠,盖茨很谨慎地把决策层维持在四个人的范围内。
“在这里谁会真的用这玩意儿?”
比尔·盖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讲过自己的一个尴尬故事:
早期的盖茨基金会向非洲国家的贫困社区捐赠了许多电脑。盖茨一次到非洲访问,在当地一个部落,他愕然发现一台电脑是那里惟一的电器。当着盖茨的面,当地人小心翼翼地插上电,开机,竟然真的能启动,所有人都欢欣鼓舞。“我四周看了看,嗯,在这个地方,电脑也许不是最有用的东西。在这里谁会真的用这玩意儿?”
盖茨基金会最早的项目集中于科技领域——向贫困地区捐赠电脑和微软软件。斯冬妮说过:“人人都想把事情做好,所以比尔一开始选择科技作为他的慈善领域不足为奇,毕竟他在这里有二十多年经验。”但那次事件让他意识到,接触科技信息也许不是这世上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他们开始考虑选择最需要的项目。“我们选择问题的原则是:什么问题会影响大多数人,以及什么问题是过去所忽略的。”“每天,都有上千名儿童由于无法接种价值15美分的麻疹疫苗而丧失生命。全球大约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低于2美元。在美国,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从中学毕业,并获得成功进入大学和开始工作的技能。而那些中途辍学的孩子们,绝大部分是非洲裔及拉丁美洲裔的美国人。”
在这封盖茨和梅琳达的公开信的第一段,概括了今天的盖茨基金会的三个主要方向——全球发展、全球健康以及美国国内问题。
2006年,盖茨基金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份礼物。盖茨的多年密友巴菲特宣布,把自己名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900万股股票逐年捐给盖茨基金会。按照当时市值计算,这些股票价值370亿美元。换句话说,每年,巴菲特为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达到约15亿美元。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梅琳达和盖茨正在散步,两人都激动得哭了。“我们对彼此说:‘哦,天呐!把别人的钱给出去,你知道我们的责任有多大么?’”梅琳达回忆当时情景说。
巴菲特在捐款时有一个附加要求:盖茨夫妇必须一直负责基金的政策制定和运转。此后不久,盖茨宣布,盖茨基金会将把这笔钱用于治疗世上最严重的疾病,并改善美国的教育状况。
“在这个时候,我们没理由不相信我们治不好最严重的20种疾病。”盖茨雄心勃勃地表示。事实上,盖茨基金会一直在医疗机构致力于研发出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疫苗。
巴菲特的支持,坚定了盖茨夫妇在慈善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决心。
他们为基金会确定了“15条军规”,其中有这样几条:
科技对改善世界各地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言行谦恭谨慎,我们欢迎并聆听外界的呼声;我们视受益人为珍贵的伙伴,我们对他们表示尊重。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4152
“这次你是真的不同意?”
作家让·斯特鲁兹去采访比尔·盖茨之前,有五个纽约的机构托他带话,希望盖茨支持他们的项目;一位“60分钟”节目的制片人想问:“盖茨愿不愿意资助一个 13岁男孩组成的棒球队买队服?”林肯艺术中心爵士乐团主席要求他:“了解一下他喜不喜欢爵士”;还有年轻的女编辑助理说:“问问他认不认识什么26岁的青年才俊?”
每日被如此多人期盼着的盖茨,有时很难判断别人想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
现在,每天都有数千份各式各样的援助请求送到盖茨基金会。
当盖茨逐步扩大盖茨基金会的规模之后,基金会就面临一大难题: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基金会每年用于慈善救助的钱必须达到所有资金的5%。对拥有三百多亿美元的盖茨基金会来说,每年必须花掉十几亿并保证不浪费,不是件容易的事。
斯冬妮和老比尔联合管理基金会日常事务,但大部分时候老比尔都让斯冬妮管理行政。“我们尽量不参加同一个会议,因为没必要。分头行动,我们可以做的事就会更多。”
而盖茨和梅琳达则把握基金会的整体方向以及捐赠的优先顺序。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的梅琳达更加专注于日常运作。“梅琳达对儿童和婴儿特别关注,而盖茨更关心医学干预和新的工具,总想知道通过新的科技手段能做成什么事情。”斯冬妮说。
他们四个人日常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很少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负责筛选项目,剔除大部分不符合基金会目标的请求,然后提交他们认为可以资助的项目给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和梅琳达会考虑并讨论这些项目。
每一笔超过100万美元的捐赠都由他们亲自批准,可以设想,如果按平均每笔捐赠100万来计算,盖茨每年也许要亲手签属一千多个项目。
盖茨会在交上来的名单上写下问题,例如“告诉我更多关于呼吸疾病的细节。”或“为什么是这个国家?”或“如果进行顺利的话,下一步是什么?”当然,他有时候也直接在一笔400万美元的捐款申请上简单地写个“行”或“不”。
不过大家都知道他的否定答案往往不坚决。他自己也承认:“有时我说完‘不’,他们又转过来问我,这次你是真的不同意?”
某些慈善观察家认为盖茨基金会这种家族式管理不太靠谱,有人甚至建议盖茨把他妻子和老父派到美国第二大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换些对方更有经验的人过来,并且建立人种和性别都很均衡的执行委员会。
但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戈登·康维却认为盖茨基金会的管理让他印象深刻,并且“很出色地专注于健康领域”。
“我恨比尔·盖茨”
盖茨作慈善的方式,并未令人人赞许。
一次,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前CEO斯冬妮到非洲的加纳做完一个援助项目,刚准备离开,因公开提倡艾滋病教育而备受争议的加纳总统罗林斯要到机场来送行。然后,这位率性的总统真的坐着直升飞机出现在斯冬妮面前。“像你这样的人,不应该悄无声息地来去。”总统说,“我很高兴知道你们在这里的高尚行为。我一定要来看看你,要感谢比尔·盖茨。”
不过,随后,罗林斯总统私下提出了他的要求:我们想要的,是使加纳的艾滋病检测降低价格,达到老百姓能承受的地步。
斯冬妮因此得出结论:政治领袖对基金会在当地的事业至关重要,并且出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要求不能公开提出来。
然而,基金会因此就被批评,和救助国的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走得过近。
人人都在谈论比尔·盖茨的商业战术、产品、动机、性格和豪宅,以及他将如何处置他的巨额财产。他不给钱的时候,人们抱怨他太吝啬;他开始给钱了,人们抱怨他这么做太晚,给的还不够多;人们抱怨他根本不懂自己在做什么,抱怨他支持的项目太保守,太激进,太大,太小,太平庸,太多风险,太传统,太花哨。
他的图书馆项目最受诟病,因为他们向图书馆捐赠微软的Windows系统,被认为是软件垄断,为自己的公司开拓市场;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疟疾研究越来越广,以至于达到了支配该领域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担心盖茨基金会的一家独大会阻碍科学家的不同意见,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制定卫生决策的功能逐渐丧失。
他们推出了一个对美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计划,立即引起主流社会反弹,认为这是剥夺主流社会学生公平接受援助的机会。
有人甚至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域名就是“我恨比尔·盖茨”(www.ihatebilgates.com)。
联邦法院宣判微软公司违反联邦法律、恶意垄断的那天,微软股票贬值800亿美元,据称盖茨本人当天的损失在120亿到140亿之间,但基金会的捐赠款毫发无损。
不管非议如何,比尔·盖茨从未停止过对基金会的投入,而基金会也从未停止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援助。
截至目前,盖茨基金会向第三世界国家捐款的数额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
2008年2月,斯冬妮退休。在给基金会新的CEO瑞克斯的一封信中,她说:“比尔和梅琳达创建这个基金会,是因为他们相信不管人们生活在哪里,所有人都值得拥有获得健康和生产能力的机会。”她告诫瑞克斯:“人们评判我们做慈善的成绩,不是看我们有多聪明,有多用心,或是我们给出去多少钱,他们只看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力。”
在比尔·盖茨看来,这个影响力就是他们的工作是否促进了健康条件或医疗机会的改善;是否让更多的高中生能进入大学;是否减少了得疟疾的孩童数量;非洲的穷苦农民是否脱离了原来的生活;无家可归的人是否不再流离失所。
至于盖茨本人,他说:“我会发更多邮件,打更多电话,问更多问题。”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4152/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3:38:02 |

世界最大慈善王国勃兴史

微软的“天线宝宝”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何海宁 张春蔚
2008-07-03 07:45:13
来源:南方周末
盖茨不是完人,但在盖茨退休的历史性一天,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对他带着赞许和留恋。本报记者采访了他的2名现任、前同事,希望能从中看到盖茨的可爱一面。
洪小文:他对软件的狂热,就像小孩喜欢玩具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回忆起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跟比尔·盖茨见面时,不禁有些同情他:1个半月前,盖茨到韩国首尔参加科技创新节。傍晚5点半下飞机,就被接往总统府,参加李明博总统安排的晚餐会议,被聘“国际顾问”。7点多他又被送往创新节会场;演讲完,他马上又被现代公司的专车接走了。
“他很辛苦,时间要卡得很紧。”洪小文说,“没办法,大家去主要就是为了看他嘛。”洪小文笑道。
这个疲于应酬的男人却对技术有着狂热的喜爱,用洪小文的话说:“他对软件的狂热,就好像小孩在把玩他喜欢的一把剑,有时候很天真。”
1995年,洪小文从苹果公司转入微软工作。就像一些不喜欢微软的人一样,他假想的“盖茨”是一个很会赚钱的生意人。但第一次工作报告之后,洪小文的想法彻底改变了。
“他能问出很地道、很深入的问题,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惊奇:哦,原来比尔·盖茨这么热爱技术!”
很多人觉得盖茨的时间花在营销上,但在洪小文眼里,盖茨在微软的时间95%以上花在了软件上。“在我从业30年来,他是最重视技术的老板了。”
“没有人可以替代比尔·盖茨。如果以后要讲到PC(个人电脑),就一定要讲到比尔·盖茨。”洪小文这样总结盖茨对世界的影响,“如果他今后能够让疟疾等等一些疾病消失的话,那以后我们就会在历史上写他两大笔,而且,第二笔要比第一笔更重要。”
盖茨慈善事业的首站选择了中国,可能在不久,他将帮助中国解决吸烟、艾滋病等问题,还要将中国种植水稻的技术引入非洲。
“他很喜欢中国。有一次他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让那么多人免于饥饿,是很了不起的。”洪小文回忆说。
盖茨还喜欢打乒乓球,“水平不能跟中国人比,跟老美比还是不错的。”
今年,盖茨将带着家人和好朋友巴菲特来观看奥运会。央视主持人水均益问他:“您会为哪个队加油呢?美国队还是中国队?”
盖茨显出技术员的理性和外交家般的圆滑:“在乒乓球比赛上,我会赌中国队赢。”
“那篮球呢?”
“篮球我会把宝押在美国队上。”
唐骏:他可爱、调皮,很像天线宝宝
“他是个可爱和调皮的人,很像天线宝宝。”7月1日上午,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他的前任老板。
在唐骏的记忆中,这个“天线宝宝”言语不多,却非常犀利。他和盖茨第一次深入的亲密接触是1997年5月。唐骏所在的研发小组开发了一个NetPC系统,全球首发选在了日本东京。
为了让盖茨能更好地组织他的主题演讲,唐骏向盖茨做了一个25分钟的技术介绍。对于这一套专为对付甲骨文而研发的系统,盖茨非常冷静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唐骏的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用户不会来买你的东西的。”比尔·盖茨几乎立刻看出了这个NetPC系统的技术漏洞:现在这样的操作系统只是名义上的NetPC,没有实现真正的无硬盘PC。“毫无疑问,真实的效率仅仅达到30%。”盖茨的话让在场的人有些难为情,“当然,这只能是一个与对手对砍的策略产品。”
唐骏回忆,如果演讲的人比较啰嗦或者不得要领,盖茨就会不耐烦,然后就开始晃动身体,晃动椅子,一阵剧烈的晃动之后——他会把面前的会议日程那张纸一扔,然后开始犀利地发言。
一次,唐骏给朋友发短信,让盖茨看见了。他大为奇怪:“你为什么要发短信呢?”
在盖茨看来:“语音通话比文字交流要有效,而且是互动的,发短信的方式太没效率了。”
很多时候,盖茨更像是“天真的小孩”。
在那次NetPC发布会上,盖茨观察到唐骏和日本微软总裁在流利地对话,这让他非常惊讶:“骏,你不是中国人么?”
在获知唐骏曾经在日本留学5年故而日语一流后,盖茨开玩笑说:“我小时候学外语也特别灵,如果我也在日本呆5年,肯定日语说得会比骏还要好。”
正是这个声称自己可能具备日语天分的人,在和酒店服务员比划了半天也没找到厕所后,有些无措。稍后赶到的唐骏带着他找到厕所,他立刻释怀。
有时候盖茨会有很多问题,让唐骏忍俊不禁。
盖茨执掌微软期间,一共10次公开访华,每次行程都安排很满。有时他会心力交瘁,就向当时还在微软的唐骏提出一个特殊要求:给他安排一次一个人的吃饭时间。“他在中国的每顿吃饭,都要见很多人。他是中心,每个人都跟他讲话,他要听,要回答,他很累。他跟我说,只要给他一顿饭的时间,一个人吃,10分钟就够了。”唐骏回忆说。
盖茨问唐骏:“微软怎么才能够去做互联网?”“我们投入美国的搜索市场会怎样?”……唐骏回忆,盖茨有很多的问号埋在心里。
还有一次,唐骏和盖茨一起吃麦当劳。两人在吃时开始讨论,在冬天打包麦当劳的技术问题,怎么保温,怎么保证薯条不会变软。“盖茨在微软是一个精神领袖,即使盖茨正式退出微软的日常运营,但是人们还会认为这是盖茨的微软。”唐俊说。“但是盖茨又树立了一个企业家的新标杆。”唐骏认为盖茨超脱了一般的企业家的境界,他不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软件产业,而且还将在另一个领域内创造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3:38:30 |

世界最大慈善王国勃兴史

盖茨福音?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肖剑然 李丹婷 发自美国华盛顿
2008-07-03 08:01:32
来源:南方周末
美国西雅图郊区,一栋四层楼房被林荫包裹着,楼中一处转角的办公室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收拾他的物品。他身旁的办公桌上,三台电脑显示器一字排开:左边的屏幕显示电子邮件列表,中间的屏幕上通常是正在阅读或回复的电子邮件,右边的屏幕,则用于浏览网页。
此时,拥挤欢送的人群还没到来,祝贺退休的横幅也还没有挂起来。比尔·盖茨一个人,过完这一天后,就将安静地离开这栋他呆了33年的“微软公司”的办公楼。
33年前,这个从哈佛辍学的小子创立了这间公司。那时他的理想是让每张办公桌、每个家庭的个人电脑里都装上微软的软件。
而他现在的愿景更宏大:因为“对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丧失耐心”,他要开创“创新型资本主义”,来对抗全球不平等问题。
燕尾服晚会
“现在的微软已经到达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离开前,比尔·盖茨说。
他出席了一场盛大的告别晚宴。他的接班人、微软公司新任CEO斯蒂夫·鲍尔默,连同9万余名微软员工,一起参加欢送他的“燕尾服晚会”。
微软首席执行官斯蒂夫·鲍尔默拿出赠送给盖茨的礼物时,会场上感动的情绪到达了极点。这份礼物是一本照片剪贴簿,记录了这位世界首富与公司一同成长的过程。
直到发表告别演说时,比尔·盖茨终于忍不住落了泪。“我一生的工作就是与卓越的人才共事。我享受与那些聪明的人工作,我享受与斯蒂夫一起工作,我享受与在坐各位共事。”盖茨哽咽着说,“无论顺境逆境,在我们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挑战时,是你们的努力让微软突破重围。”
放下过去的全部寄托,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伤感的事情。
微软曾经甚至面临被拆分的困境,而盖茨也曾在访问布鲁塞尔时遭到当地无政府主义者奶油馅饼的袭击。“没人否认他对微软的贡献,但他的产品策略如此咄咄逼人。”新闻记者罗格·里德夫说。
“企业家总是利用各种办法试图获取垄断利润。比尔一直是这么干的。他那么投入,依靠技术和商业优势巩固垄断地位,这可以理解。盖茨让人诟病不在于垄断本身,而在于他明知垄断还蓄意抵赖,这是多数美国人不可接受的。”法学教授约翰·法瑞也说。
但是,当盖茨终于退休,人们终于可以更宏观地回顾他的过往时,必须承认,盖茨的敏锐力,不仅开创了一个他自己的新时代,也为全世界的数字化新时代,贡献了关键的驱动力。“比尔并没有发明计算机,但是他和他的微软让个人电脑成功商业推广,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谈论的哪一个话题,从企业生产到售后服务,从乡村议会的办公室到联邦当局的数据中心,哪里可以少得了个人电脑?”研究全球化的政策专家大卫·菲特说,“比尔让全球化从概念变成现实。他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最落后的国家,他让全球化在落后国家变得和在发达国家一样具有深刻意义。”
他是谁的榜样?
盖茨的退休,美国媒体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视。“不过是一家企业的老总的退休。”一名美国媒体从业人士说,“如果微软倒闭了,那可能还算个大新闻。”
在美国东部的权力圈看来,盖茨只是一个“西部人”,赚了点钱,不理会权力圈,所以权力圈也不理会盖茨。
但是,盖茨的成功正在于,不论怎么批判他,排挤他,却没有人能说他不成功。
敏锐力之外,盖茨的成功还取决于他的好强、他的努力工作、对目标的异常执著。现在的微软CEO鲍尔默,曾经是盖茨的大学室友,他回忆说:“比尔经常翘课,他对编程和打扑克的兴趣接近疯狂。他也不喜欢洗澡,一度以比萨饼和苏打水伴他一日三餐。”
事实上,比萨饼和苏打水的喜好,一直伴随盖茨到他退休的那一天。
盖茨不相信运气和上帝的眷顾,他接近自虐的工作态度让初期的微软在一大堆同行的竞争中突出重围。
他曾经不客气地对同事说:“你要成功,对不起,请忘我干活吧!”在一些高层管理者与程序经理的回忆中,盖茨有时候甚至严厉到粗暴的程度。他经常用一句口头禅打断同事的话:“这是我听过的最蠢的事!”
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琳达·莫瑞女士对盖茨的成功和将要从事的事业持保留态度:“比尔活在自己的信念里,就是‘只要你聪明并知道如何发挥你的聪明,你就可以得到一切’。这是典型的技术或商业中心思想,他认为技术或商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是这样吗?他也许是天才,但我关心的是更多的孩子,他们可不都是天才。”
不过莫瑞仍然认为,盖茨的成功为美国的教育制度提供了最佳的案例。
“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比尔在哈佛并不是一个好成绩的学生,他只是在哈佛最难的一门数学课上表现很不错。可他的兴趣,驱使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莫瑞说。“一个成功的教育制度,要创造一种机制让努力和刻苦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努力付出者要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成功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喜悦。”比较教育学博士布莱恩·希思说。
“更大的舞台”
“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想念在你们身边的日子,感谢诸位让我的生命有更大的舞台。”在燕尾服晚会上,盖茨这样对他的同事们说。“更大的舞台”,是他对自己的退休生活的最新界定。
在比尔·盖茨看来,“一个新的资本主义企业应该具备两大使命:一是赚钱赢利,二是改善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的生活。”他将这种制度概括为“创新型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制度创新,来服务穷人。在今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中,盖茨说,“能投身这项事业,我内心激动不已”。“比尔的成功激励了很多人,我非常希望看到他即将正式从事的事业能像他之前的一样成功,无论是慈善也好,解决全球不平等也好。”尽管对“创新型资本主义”抱着怀疑,纽约大学教授、前世行经济学家威廉姆·伊斯特力仍然这样评论。
退休后的盖茨,正在计划在西雅图东部建立一个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办公室。
盖茨将担任基金会的首席战略智囊。他将提出许多想法,尤其是与科学有关的想法。
“我刚刚收到他(盖茨)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是他对玉米价格、农作物产量以及乙醇生产导致的不足等问题的综合讨论的一部分内容,在电子邮件的末尾,盖茨说,‘我真的需要多了解一点磷酸盐的知识。’”微软研发实验室的前主管内森·麦沃尔德说。
盖茨说:“世界上,开发对环境无害的廉价能源对穷人比对富人更重要。穷人还需要肥料、种子和更好的农学知识。他们不能减少产量,因为那会引发饥荒。所以我对此进行了投资。”
事实上,按照盖茨自己的说法,未来能够吸引他的投资行业,只有“重大的科研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将应用到盖茨的慈善行为上,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比尔是个天才的平常人。他不断翻看马克斯·韦伯探讨领袖的著作。”社会学者方达·布罗克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但有一个好的理念并不足够,有时候行动更重要。好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去保障这些人用行动去践行他们的理念。现在比尔也这么做了。我们当然希望他同样取得成功。”
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News)看来,盖茨离开微软,“不过是到另外一个行业中继续扬名,创造神话”。
然而,“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美国《洛杉矶时报》的社论写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3:38:53 |

世界最大慈善王国勃兴史

“魔王”壮举
以盖茨为代表的“创投慈善家”崛起
作者: 梁文道
2008-07-03 07:36:23
来源:南方周末
我时常遇到一些把比尔·盖茨当偶像的年轻人。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告诉我,有一天我将在《财富》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看见他们的名字。但是当我问到他们想借着哪一种事业去获得此等成就时,原来滔滔不绝却化成了片刻的沉默和迟疑。那是因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功成名就,而不是自己的兴趣。
然而,当年的比尔·盖茨中途退学,与拍档保罗·艾伦出来闯荡江湖,他们有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种身家名利呢?同样地,史蒂芬·乔布斯在车库动手动脚,用木板装拼出第一部苹果电脑的原型机时,大概也只是为了兴趣,觉得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很过瘾。回首往事,盖茨说他那时的志愿是要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部电脑,而不是当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终于履诺退休,挟着巨大资金全身投入慈善事业。往日大家批评他反竞争搞垄断,是许多IT人心目中的魔王,可是现在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了。没错,他几乎在每一个人电脑用家身上赚过钱;但他现在的作为等于是帮大家一起把财富转移到了第三世界的贫民和病患身上。面对如斯壮举,夫复何言?
于是再一次,大家又可以拿他当指标了,这回比较的对象不是充满野心的青年,而是那些形象不怎么样的中国富豪。许多论者借机批判中国富人的吝啬,可是,当我们只是着眼于富人的道德责任与慈善的条件时,很容易就会忽略了其它有意思的议题。
例如以盖茨为代表的“创投慈善家”的崛起。
比起美国史上其它著名的大慈善家,新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只是为了抽象的慈善捐钱,而是对准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以“创投”的心态注资其中,着眼长期。一般创投基金的目的,是透过某种有发展潜质的事业获取最大的金钱利润,而“创投慈善家”则是借着一项有远景的非牟利事业赢得最大的社会公益。这一批新慈善家不会被动等待别人来申请领款;相反地,他们主动出击。
创投慈善家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他们不会像前辈那样,等到人生快达终点时才捐献自己所有,仿佛自己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财富。新一代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既然能在商场驰骋,干起慈善工作也一样会充满创意讲求效率。所以这些人或者在事业的高峰期就急流勇退,转入另一个战场,或者身兼两职,谋利行善两者并顾。如果说洛克菲勒那一代人身上还有少许新教伦理的影子,把财产当作证明自己获得“预选”的最大成就;这批创投慈善家其实是更俗世化的,以人间功业为目的。
印度裔澳洲名厨杰夫·甘比诺(Jeff Gambin)拥有一个餐饮帝国,还养了17匹纯种赛马与一辆劳斯莱斯。但是在45岁那一年,他毅然放下一切,改行为街头露宿者提供食物;同时开设训练班,让游民得到谋生能力。甘比诺迄今已经协助了一千多名露宿者离开街头。每个星期有两天,他更会亲自下厨做饭给他们吃。他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享受烹饪的乐趣。
阿森纳的球迷应该还记得老将汤尼·亚当斯,他当过英格兰国家足球队队长,但也曾经是个酒鬼。退休以后,他发誓要帮助所有运动员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不管那是繁华褪尽的昔年明星,还是一辈子在下游沉浮的普通运动员。亚当斯开了一个慈善诊疗所,让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的同行重获新生。他说:“如果连英格兰足球队队长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酒瘾问题,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然后他一边担任某些次级球会的教练,一边研究运动员退休之后的生活问题,立志要让他们开展第二个生涯。
还有无数创投慈善家都把自己本业的目标从个人谋利转成了社会公益。没变的,是他们仍然留在自己的行业里:喜欢煮饭的煮饭;喜欢运动的仍然在运动之中;还有些发展商则免费开发贫民住宅。
当然,也有许多人真真正正地转了行。可是,那种转行往往是为了重新拾回自己当年因为要赚钱而放弃了的兴趣。比如说e-bay的共同创办人杰夫·斯克尔(Jeff Skoll),童年梦想是当作家和编剧,离开公司之后,他专门投资拍摄许多深具社会关怀但不一定赚得到钱的电影,力图用故事去唤醒大众对社会不公的警觉。
比尔·盖茨就从来没有变过,他始终是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人;只不过他从前赚钱,现在行善。
我们的问题,不只是中国富人有没有这份慷慨,而是他们有没有一个魂萦梦系的课题,更是我们所有人有没有一份赚钱以外的兴趣与理想。一个有嗜好有理想并因此发展出某种特长的人,可以在他觉得赚够了的时候,持续以自己的专长贡献社会,也可以在他还要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就兼职义工。许多国际非政府机构的义工都是平凡的工程师、建筑师、护士甚至建筑工人,一旦有事,他们就奔赴灾区各展所长。慈善不需要富有,最普通的家庭主妇能够为孤儿讲故事,最平常的清洁工也可以去养老院打扫(清洁或许不是兴趣,但行善却是)。
在我们拿盖茨和巴菲特等人来比较中国新贵的时候,还可以参考一下英国。这个国家现在出不了多少财雄势大的慈善家,但是它有2600万人当过志愿工作者,这差不多是英国人口的一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